(发酵工程专业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pdf_第1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pdf_第2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pdf_第3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pdf_第4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x29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杀虫抗生素产生茵g x - 2 9 的选育、。发酵优化 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 x - 2 9 是实验室自行分离得到的一株极 一 暗黄链霉菌(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f u l v i s s i m u s ) ,其产物对卤虫和家蚕有很好的杀灭 作用,并对稻瘟菌( m a g n a p o r t h eg r i s e a ) 、枯草芽孢杆菌(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 、 华丽曲霉( a s p e r g i l l u so r n a t u s ) 、粘红酵母( r h o d o t o r u l ag l u l i n i s ) 等具有较 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以该菌株为诱变出发菌株,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初筛指 示菌,以卤虫为复筛指示虫,对该菌株进行了诱变育种;利用卤虫活性追 踪法,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活性物质的部分理 化性质,并对其分离纯化路线进行了探讨。研究的结果如下: 1 由出发菌株0 # ( 杀虫的半致死时间为2 6 4m i n ) ,依次进行紫外线 诱变、c o 诱变、微波诱变,每步筛选出的高产菌株用于下一步诱变处理。 - j 紫外线诱变获得菌株1 0 1 # ( 半致死时间2 2 6m i n ) ,o 诱变获得菌株2 0 2 # ( 半致死时间2 1 3m i n ) ,微波诱变获得菌株3 1 0 # ( 半致死时间1 9 2m i n ) 。 三种诱变方法中,紫外线诱变的诱变贡献率最高,达到5 2 7 8 ,其次微波 诱变,c o 诱变最小,仅到1 8 0 6 。 2 对3 1 0 # 菌株的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优 化实验,得出最优培养基组合为:可溶性淀粉1 6 ,葡萄糖0 3 ,酵母 粉o 4 ,k 2 h p 0 4o 1 ,n a c lo 1 ,m g s 0 4 7 h 2 0o 1 ,f e s 0 40 0 0 1 ; 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温度为2 8 ,发酵时间为4 d ,发酵培养基初始p h 为7 4 ,摇床转速为1 5 0r m i n ,接种量为8 ,装液量为7 0 l l 2 5 0 i i l l ,种 龄为4 8 h 。在优化的条件下,3 1 0 # 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从原来的半致死时间为 1 9 2 m i n 减少为1 3 9 m i n ,缩短了5 3 m i n 。 3 对抗生素理化性质的研究发现,该物质是一种热稳定性较好( 经高 温灭菌处理仍保持较高的活性) ,在p h 6 o 一1 0 0 比较稳定,抗紫外线分解 一 较好,分子量 8 5 时,活性迅 速下降。 3 2 2 4 摇瓶装液量的优化 在发酵过程中,菌种生长和产物合成都要耗用大量的氧气。这就需要根据菌种的需 要来提供合适的氧气。但是并非溶氧越大越好,相反的,溶氧太大不但造成浪费,增加 成本,还会抑制产物的形成,降低产量。在实验室中,摇瓶发酵的溶氧变化主要是通过 调节摇床转速和改变装液量来实现。 1 9 21 8 e 垂1 7 献 鬃侣 15l 。- 一 3 05 07 01 1 0 装液量( m l ) 图3 - 7摇瓶装液量对活性的影响 f i g 3 - 7e f f e c to fh a s kl o a d i n go na c t i v i t yo fs t r a i n3 1 0 # 由图3 7 可知,当装液量为7 0 m l 2 5 0 i n l 时,活性最高,即杀虫半致死时间最短, 此时可理解为菌株的最适溶氧环境,在往后的实验中以此装液量进行。 打 弘 孔 坞 垢 挖 葺t重莒献舔升 彦每大毕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甜之锣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l o o 12 01 4 01 6 0 1 8 02 0 0 转速( r m i n ) := 一: 一= j 一一 图3 - 8 摇床转速对活性的影响 f i g 3 8 e f f e c to fs h a k i n g s p e e do na c t i v i t yo fs t r a i n3 1 0 4 从图3 8 中可知,转速在1 4 0 1 8 0 r m i n 时,发酵液的杀虫活性较好。转速过低时, 杀虫效果较差,这可能是溶氧量不足的问题;转速大于1 8 0r m i n 时,杀虫活性急剧下 降,可能是凶为转速过高时产尘较大的剪切力,影h 向菌体的鱼i 长。 3 2 2 5 种龄的优化 菌体的生长一般经历四个时期:调整期,对数生长期,平衡期和衰亡期。菌体在接 种初期,生长缓慢,需要一个调整适应过程:经过调整期后,菌体就进入,l 长旺盛期, 此时繁殖速度最快,数目急剧增多:经过旺盛期后,培养基中的营养被消耗,二氧化碳、 有机酸等有害物质逐渐增多,衰老细胞逐渐增多,细胞的繁殖速度与衰老速度处f 相对 平衡状态;随着有害产物进一步增多,酸碱度的变化,生长环境趋于恶化,蔺体进入了 衰亡期。 在发酵生产过程中,为了缩短菌种的适应期。我们一般把最适的种龄选在生命力旺 盛的对数生长期。而菌种过于年轻会延长适应期,出现泡沫多,菌丝结团等现象;菌种 太老会导致牛长能力过早衰退,彳i 利于产物的积累。为了选择合适的种龄,需对种龄进 行了优化,结果见图3 - 9 。 考一失莘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删的选育、发酵俄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o 詈 v 删 s 蛹 o2 44 87 2 1 约1 4 41 时间( h ) 图3 9 种龄对菌浓的影响 f i g 3 - 9 t h ee f f e c to fs t r a i na g eo ng r o w t ho fs t r a i n3 t 矿 由图3 9 可知,菌种在0 - 2 4 h 处于适应期;2 4 - 7 2 h 处于对数生长期;7 2 - 1 2 0 h 处 于平衡期;1 2 0 1 7 2 h 处于衰亡期。因此,我们选最适种龄为4 8 h 。 3 2 2 6 接种量的优化 发酵生产过程需要有大量健壮的菌体,合适的接种量能够快速地提供大量的菌体, 从而缩短生长过程的延滞期,缩短发酵周期,有利于提高发酵生产率,并且还有利于阻 止染菌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染菌几率。接种量过少,发酵周期长,可能导致菌体浓度过 低,发酵水平低;接种量过大,会把前期的代谢废物过多地带进发酵培养基中,影响菌 体生长代谢,导致菌体提前衰退,同时大量菌体的接入会造成营养物和溶氧的消耗过快 而不足,不利于生产。实验结果图3 - 1 0 表明,接种量为6 - 9 时,效果最佳。 石 e v 宣 誓 馘 旃 井 2 1 2 0 1 9 1 8 1 7 1 6 15l 。一 3691 21 5 接种量( ) 图3 1 0 接种量对活性的影响 f i g 3 1 0 e f f e c to ft r a n s f e rv o l u m eo fs e e dl i q u i do na c t i v i t yo fs t r a i n3 1 0 掌 考| 大警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苗皖卜刀的选育、发酵优化反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3 2 2 7 培养条什的正交实验 根据上述单因素实验的结果,我们对p h 值、接种量、温度、摇床转速、发酵时间 等五个因子进行正交实验,每个因素4 个水平。正交试验表头设计见表3 - 3 ,试验结果 及数据处理见表3 - 4 。 表3 - 3 发酵条件正交表头设计l 1 6 ( 4 5 ) t a b l e3 - 3 t h ed e s i g no fo r t h o g o n a lt e s tf o rf e r m e n t a t i o nm e d i u ml 1 6 ( 4 5 ) 旁一大警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曹6 :r t 猡的选育,发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表3 - 4 正交实验结果 t a b 3 - 4t h er e s u l to fo n h o g o n a lt e s t 从表3 - 5 可知,有两种优化组合a 1 8 1 c 2 d 2 e 3 ( 或a l b l g 2 d 3 e j ) ,即温度为2 8 ( 2 ,发酵时 间为4 d ,发酵培养基初始p h 为7 4 ,摇床转速为1 5 0 ( 或1 6 0 ) r m i n ,接种量为8 。 由极差分析比较:r a r c r d r e r b 可以看出:各因素对3 1 矿菌株发酵产抗生素影响 的主次顺序是a c d e b 。即温度影响最大,其次为p h ,再次为摇床转速和接种量,最后为 发酵时间。 因为在正交实验中没有a 1 8 1 c 2 d 2 e 3 或a 1 8 1 c 2 d 3 e 3 这两种优化组合,因此,我们分别对 它进行了验证,三次重复试验的结果是:a l b l c 2 d e e 3 的平均半致死时间为( 1 4 o m i n 、 1 3 6 m i n 、1 4 i m i n ) 1 3 9 m i n ;a i b i c 2 d 3 e 3 的平均半致死时间为( 1 3 7 m i n 、1 3 5 m i n 、1 3 9 m i n ) 1 3 7 m i n 。从结果来看,a l b l c 2 d 3 e 3 比a l b l c 2 d 2 e 3 好一点,但是从生产成本来考虑,应选 则a 1 8 1 c 2 d 2 e 3 这一组合。 彦| 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曹g x - 2 9 的选育、发酵俄1 | :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3 3 结论与讨论 抗生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自身的性能,而且 还要有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只有提供茵体生长繁殖合适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才 使菌种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本章实验对菌体需要的碳源、氮源进行了筛选,在此 基础上对原有的培养基进行了正交设计优化。同时,对菌体的发酵生产条件,如培养温 度、p h 、装液量、摇床转速、接种量等,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和正交设计优化。得到如下 结论: 1 最佳的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 6 ,葡萄糖0 3 ,酵母粉0 4 ,k 2 h p 0 40 1 , n a c l0 1 ,m g s 0 4 7 h 2 00 1 ,f e s 0 40 0 0 1 。经过培养基的优化,3 1 0 。发酵液的杀虫 活性从原来培养基的半致死时间为1 9 2 m i n 减少为1 7 3 m i n 。 2 最佳的培养条件:温度为2 8 。c ,发酵时间为4 d ,发酵培养基初始p h 为7 4 ,摇 床转速为1 5 0r m i n ,接种量为8 ,装液量为7 0 m l 2 5 0 i i l l ,种龄为4 8 h 。发酵液的杀 虫半致死时间为1 3 9 m i n 。 3 经过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3 1 0 。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从原来培养条件的半 致死时问为1 9 2 m i n 减少为1 3 9 m i n ,缩短了5 3 m i n ,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菌体的发酵生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影响时, 只能逐个去考察,往往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没能完全反映整个发酵系统。 另外,各因素的研究顺序对于最终的结果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彦又莘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曹g x - 2 9 的选育、发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第四章杀虫抗生素的初步分离提取 农用抗生素在发酵液中的含量一般 1 左右,其他大都是水和杂质,这些杂质主 要包括大量的细胞、菌体,未用完的培养基、核酸、多糖、蛋白质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等。 它们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抗生素的质量,还会对抗生素的进一步分离提取带来很大的麻 烦,所以,必须采用适当的预处理。因不同的微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理化 性质各不相同,人们生产的目的也不同,对产物的纯度要求不一样,因此,所采用的分 离方法也就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明确该抗生素的理化性质为基础。 本试验拟在了解菌株3 1 矿的活性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探讨该抗生素的分 离提取工艺,以期分离得到较纯的活性物质,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打下基础。 4 1 材料与方法 4 1 1 实验材料 4 1 1 1 菌种 出发菌种:极暗黄链霉菌3 1 旷,由极暗黄链霉菌g x - 2 9 经诱变筛选所得,本实验室 保存。 4 1 1 2 发酵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1 6 ,葡萄糖0 3 ,酵母粉0 4 ,k z h p 0 4o 1 ,n a c l0 1 , m g s 0 4 7 h 2 0o 1 ,f e s 0 40 0 0 1 ,p h 为7 4 。2 8 c ,1 5 0 r r a i n ,培养4 d 。 4 1 1 3 主要仪器 b i o r a d2 1 1 0 型分布收集器( m a d ei nu s a ) ;h l - 2 s 型恒流泵( 上海青浦沪西仪器 厂) ;r e 5 2 a 型旋转蒸发器(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中空纤维超滤系统( p h a r m a c i a 公司) ;玻璃层析柱( 1 6x1 0 0 c m ,2 5x4 5 c m ) 旁一大莘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曹岔卜刀的选育,发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4 1 2 实验方法 4 1 2 1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过滤除去菌体等大颗粒物质后,进行8 0 0 0 r r a i n 离心,最后用截留分子量为 3 0 0 0 d a 的中空纤维柱进行超滤处理,除去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收集 3 0 0 0 d a 的滤液,冰箱保存备用。 4 1 2 2 活性测定方法 取l m l 待澳咀液进往卤虫生测试验观察卤虫的死亡情况,每处理设3 一个重复。本 一 一 。 章实验中,以处理液在1 5 m i n 内卤虫的致死率为活性指标。 4 1 2 3 理化性质的研究 通过不同处理,了解发酵液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及紫外稳定性。 4 1 2 4 溶媒萃取 用不同有机溶剂:石油醚( 6 0 9 0 c ) 、氯仿、苯、乙酸乙酯、正丁醇,按与发酵 液比例为1 :4 混合,室温下震荡2 h ,静置过夜。用卤虫分别测试萃取液和萃余液的活性。 4 1 2 5 离子交换法分离提取抗生素【8 7 1 4 1 2 5 1 树脂的预处理 本实验选用7 3 2 撑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来提取抗生素,其预处理方法如下: 1 ) 甲醇浸泡6 h ,以除去树脂生产过程中残余的有机溶剂和部分杂质。 2 ) 用1 n 盐酸缓慢流过树脂,用量约为强酸阳树脂体积的2 3 倍,每小时1 5 倍床 层体积流过。用水冲洗至中性。 3 ) 用1 nn a o h 流过树脂,用量约为强酸阳树脂体积的2 3 倍,每小时1 5 倍床层 体积流过。用水冲洗至中性。 4 ) 转型。n a + 型用3 倍树脂体积5 的n a c i 溶液流过树脂,流速与2 ) 相同。h + 型用3 倍树脂体积的1 n 盐酸流过树脂,流速与2 ) 相同。 5 ) 再生。按转型的方法处理,再生剂用量为树脂体积的3 4 倍。 4 1 2 5 2 最适吸附p h 的选择 分别吸取1 0 m l 不同p h ( 6 0 、7 0 、8 o 、9 o 、1 0 o ) 的发酵液加入预先装有5 m l 树 脂的5 0 m l 离心管中,静置吸附2 h ,以原液作为对照,测试废液的活性。 雳| 又警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曹e 卜羽的选育、发酵优化a 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4 1 2 5 3 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取一定的树脂装柱( 2 5x4 5 c m ) ,发酵处理液以不同的速度1 0 、2 0 、3 0 、4 0 、5 0 m l m i n 进行吸附,取一定量流出废液,浓缩,测定活性。 4 1 2 5 4 洗脱剂浓度的选择 样品进样交换吸附完后,用不同浓度的n a c i 溶液( 0 1 、0 2 、0 3 、0 4 ) 进行洗脱,用分布收集器定时收集,每管约为5 m l 。用卤虫测试收集液的活性,以相应 的洗脱液作为对照。 _ 4 l 2 5 5 洗脱速度的选择一 样品进样交换吸附完后,用0 2 n a c i 洗脱液进行洗脱,用分布收集器定时收集, 每管约为3 m l ,测试不同洗脱速度下( 0 2 5 、0 5 0 、0 7 5 、1 0 m l m i n ) 收集液的活性。 4 1 2 6 凝胶层析处理 将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收集到的具有活性的部分,用4 - 5 倍9 5 的酒精进行沉 淀后,离心除去沉淀,真空蒸发浓缩。浓缩品进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 葡聚糖凝胶柱的使用方法: 1 ) 预处理。称取s e p h a d e xg - 2 5 ( 5 0 - - 1 0 0 目) 约5 9 ,加入蒸馏水1 0 0 m l ,置室温下 1 2 h 进行溶胀。 2 ) 装柱。将柱垂直安装好,先加入1 3 柱体积蒸馏水,接着将溶胀好的凝胶边搅匀 边连续装入,使它们在柱内自然沉降。同时打开下口慢速流出蒸馏水。装柱后的凝胶必 须均匀,不能有气泡或明显条纹。否则,必须到出重装,装好后,用2 3 倍胶体积的蒸 馏水平衡后,即可加样品分离。 : : 一 3 ) ;b n 样。加样前,首先把柱内凝胶上面多余的蒸馏水放出,直到柱内液面与凝胶表 面相齐为止。然后,由柱的上端加样品,注意不要让溶液把凝胶冲松浮起,加完样品后, 打开下口缓慢放出液体至液面与凝胶面相齐,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原来盛样品的容器2 3 次,待全部进入层析柱后,即可进行洗脱。 4 ) 洗脱与收集。洗脱时,用蒸馏水作洗脱剂,并且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使凝胶柱上 端保持一定的液层,防止凝胶柱表面的液体流干。本实验洗脱液速度为0 2 5 m l m i n 。用 分布收集器定时收集,每管约为3 m l ,共收集8 0 管,测试收集液的活性。 5 ) 凝胶的再生。凝胶柱使用一次后,用蒸馏水平衡后可继续使用。若使用数次后, 流速降低,就需要再生处理。用0 5 m o l ln a o h 0 5 m o l ln a c i 溶液浸泡,然后用蒸馏 水洗至中性备用。 考| 大莘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酋彻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4 2 结果与分析 4 2 1 杀虫抗生素理化性质实验 对于一个未知的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在分离前应先了解其理化性质,如热稳定 性,酸碱稳定性、溶解性和分子量的大小等,并初步确定活性物质属于那一大类,为其 进一步分离纯化提供科学依据。 4 2 1 1 抗生素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一 将发酵液上清置于4 0 、6 0 、8 0 。、1 0 0 ( 2 的水浴中,分别保温3 0 r a i n :另外, 于1 2 1 高压灭菌2 0 m i n ,待自然冷却后各取出l m l ,以原始发酵液为对照,重复三次, 分别测定不同温度处理的杀虫活性,结果见表4 1 。 表4 1温度对抗生素活性的影响 t a b 4 - 1i n f l u e n c eo ft e m p e r a t u r eo na c t i v i t yo f a n t i b i o t i c 如表4 1 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在1 5 m i n 内卤虫的死亡率逐渐降低,即杀虫活性 减弱。在4 0 8 0 时,活性变化很小;而在1 0 0 l 、1 2 1 下处理,活性急剧下降,这 说明活性物质在8 0 c 内短时间处理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发酵上清液经高压蒸汽灭菌 ( 1 2 1 。c ) 后,仍保持较高活性。由此判断,抗生素是蛋白质的可能性较小。 4 2 1 2 抗生素p h 稳定性实验结果 发酵液上清用酸、碱溶液分别调至p h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0 ,1 0 0 , 1 1 o 和1 2 0 ,测定不同p h 处理的发酵液的卤虫生测情况。对照处理采用发酵培养基, 分别测定不同p h 处理的发酵液的杀虫活性,实验结果见表4 - 2 。 表4 - 2p h 对抗生素活性的影响 t a b 4 - 2i n f l u e n c eo fp h0 i ia c t i v i t yo f a n t i b i o t i c 考大莘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苗倒二乃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表4 2 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在p h 6 0 - 9 0 内比较稳定。对照处理表明p h 6 0 - 1 0 0 时, 对卤虫的影响很小,但在p h 2 0 和p i l l 2 0 时,卤虫很快就死亡,说明卤虫不能耐受强 酸强碱环境。而在p h 3 - 5 及p i l l l 0 时,发酵液还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但较原液都有 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能是因为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发生了变化。 4 2 1 3 抗生素紫外稳定性实验 将发酵液暴晒于阳光底下,测试不同照射时间的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以了解活性物 质的抗紫外线分解能力,实验结果见表4 - 3 。 表4 - 3 紫外线对抗生素活性的影响 t a b 4 - 3i n f l u e n c eo fu l t r a v i o l e to na c t i v i t yo fa n t i b i o t i c 表4 3 实验结果显示:杀虫活性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略有降低。紫外照射1 0 h 后, 发酵液的杀虫活性从原来的致死率为8 2 8 降至6 4 7 ,仅相差1 8 1 ,这说明其活性 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分解能力,这有利于该活性物质在农业上的应用。 4 2 1 4 抗生素的溶剂提取实验 用不同有机溶剂包括石油醚( 6 0o c 9 0 ) 、氯仿、苯、乙酸乙酯、正丁醇,每次用 5 0 m l 有机溶剂,分别提取5 0 m l 发酵液的上清三次,然后将有机相和水相分别合并进行 :, 蒸馏浓缩,以除去有机溶剂。有机相浓缩物用少量乙醇溶解,水相浓缩物直接用水溶解, 然后稀释至原体积,以未处理的原液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溶剂处理的杀虫活性。结果见 表4 4 。 表4 4 不同溶剂对抗生素的萃取效果 t a b 4 - 4t h ee x t r a c t i n ge f f e c to fd i f f e r e n ts o l v e n to na n t i b i o t i c 窟j 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苗甜- 刀的选育、- 发醇优化反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由表4 4 可以看出,各萃取液的杀虫活性很低,而萃余液保持的很高活性。这说明 用上述溶剂萃取,不能有效从发酵液中提取活性成分。溶剂法萃取一般遵循“相似相溶 原则: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同类分子或官 能团相似的彼此互溶。石油醚、氯仿、苯、乙酸乙酯、正丁醇等都属于极性较低的溶剂, 用它们不能有效地从发酵液中提取活性物质,因此,可以初步确定该抗生素为极性较强 的水溶性化合物。 4 2 1 5 中空纤维超滤实验 中空纤维超滤法是采用- 二定截留分子量大小的过滤膜进行的,小于此截留分子量的 物质可以通过超滤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从而把发酵液分为两部分,达到分离的 目的。发酵上清液经截留分子量为3 0 0 0 d a 的中空纤维超滤柱过滤后,分为 3 0 0 0 d a 的两部分液体,活性测试结果见表4 5 。 表钙抗生素的超滤效果 t a b 4 - 5t h ee f i e c to fu i t r a - f i l t r a t eo i la n t i b i o t i c 由表4 5 可知,发酵液经过超滤后, 3 0 0 0 d a 的收集液活性很低。因此,可以进一步确认杀虫活性物质是一分子量小于3 0 0 0 d a 的小 分子物质,而为大分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可能性很小,这和高温处理的判断相一致。 4 2 2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剂有选择地吸附其中的有效部分,除去无效部分 的分离方法,其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表面吸附:表面电性或形成氢键等来实现。由前面 理化性质实验可知,活性物质是一类热稳定较好、分子量 3 0 0 0 d a 、极性较强的非脂溶 性小分子物质。因此,我们尝试阳离子交换树脂来吸附抗生素。 彦j 天謦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曹删的选育、发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4 2 2 1 最适吸附p h 的选择 溶液的酸碱度会影响到抗生素的离子化程度,从而也就影响到树脂的吸附亲和力。 在抗生素分离纯化过程中,往往通过调节p h 值来提高吸附分离操作的效果【鼹】。为此, 我们研究了阳离子交换树脂在不同p h 下的吸附效果。所得结果如表4 - 6 。 表描p h 对吸附的影响 t a b 4 击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hf o ra b s o r p t i o n 表4 - 6 表明,在p h 6 0 7 0 时,废液的活性较低,说明在p h 值6 0 - 7 0 ,阳离子交换 树脂对活性成分的吸附量较高,而碱性条件不利于其吸附。 4 2 2 2 上样量的选择 为了选择合适的上样量,我们按树脂的百分含量为5 、1 0 、1 5 、2 0 对5 0 m l 的发酵液进行吸附试验。测试吸附废液的活性。结果如表4 _ 7 。 表钾上样量对吸附的影响 t a b 年- 7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v o l u m eo fs o l u t i o nf o ra b s o r p t i o n 当树脂的含量为发酵液的1 5 时,吸附废液的活性已经低至1 4 6 ,而2 0 树脂的 废液活性为1 3 9 。说明1 5 的树脂足以完全地吸附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 4 2 2 3 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在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中,流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发酵液以较快流速通过树 脂柱时,溶液中活性物质很多未及时被吸附而随着溶液主体流出,从而影响吸附效果。 当发酵液以较慢流速通过树脂柱时,溶液中活性物质较为充分地与吸附剂接触,吸附效 果较好。但从本实验结果图4 1 来看,流速降到一定程度后,吸附效果很难进一步提高。 因此,考虑到实际操作需要,选择流速为2 0 m l m i n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对吸附 效果影响又不是很大。 雳叠犬莘硕士学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苜甜二匆的选育、发酵优化反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12345 流速( 札,嘲) 图4 - 1 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f i g 4 - 1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f l o wr a t ef o ra b s o r p t i o n 4 2 2 4 洗脱剂浓度的选择 洗脱条件合适与否不仅影响洗脱收率,而且对组分的后继分离至关重要。由于还没 有充分的了解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我们采用温和的条件( n a c i 溶液) 来进行洗脱。 实验结果如图4 2 。 7 5r 7 0 装6 5 妻6 0 丽弱 5 0 o 20 3 浓度( ) 图4 2 洗脱液对洗脱的影响 f i g 4 2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e l u a n tf o re l u t i o n 由图4 2 知,在n a c ! 溶液为0 2 0 4 时,收集液的活性没有多大的变化,说明0 2 的n a c l 溶液可以充分地把活性物质从吸附树脂上洗脱下来。 4 2 2 5 洗脱速度的选择 与吸附过程类似,洗脱剂流速对解吸效果亦有较大影响。当洗脱剂流速较快时,洗 脱剂大量沿吸附剂宏观小球间空隙流出而未起到应有的洗脱作用,因而洗脱液中活性物 质浓度较低,杀虫活性不高。当洗脱剂流速较慢时,吸附剂内表面所吸附的抗生素能被 洗脱剂充分解吸出来,这样所得到的洗脱液,活性物质的含量较高,杀虫活性也较好。 的 柏 o x v 得u 献 者叠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杀虫抗生素产生曹岔r t 羽的选育、戋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蓁震匡霾 o 2 50 50 5l 速度( m l m i n ) 图4 3 洗脱速度对洗脱的影响 f i g 4 - 3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f l o wr a t ef o re l u t i o n 由图4 3 可以看出,洗脱剂流速越慢,解吸效果越好。从图看,速度为0 2 5 m l r a i n 和0 5 m l m i n 的洗脱效果相差不大。因此,我们可以选0 5 m l r a i n 作为洗脱速度。 将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的具有活性的部分收集液,用4 5 倍体积的9 5 酒精浸 泡过夜除去非醇溶性物质,然后进行蒸馏浓缩除去酒精,从而获得抗生素的粗制品,用 0 4 靴m 的滤膜过过滤,置4 c 冰箱保存备用或进一步分离。 4 2 3 凝胶过滤层析 凝胶过滤层析法又称分子筛法,是根据待分离物质的大小和形状来进行分离和纯化 的。一般是大分子物质先流出来,小分子物质后流出来。它的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 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 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保持分离物质的天然活性。由前面实验我们已证实发酵液中的活 性物质分子量小于3 0 0 0 d a ,所以,我们选用g 笱葡聚糖凝胶进行分离处理。根据文献资 料,我们选用上样量为2 ( 样品为酒精沉淀后的粗制品) ,蒸馏水进行洗脱,洗脱速度 为0 2 5 m l m i n ,分部收集器收集,3 0 m l 管,连续收集8 0 管,用卤虫测试各管的活性, 将有活性的部分合并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得到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可作进一步精制时 使用。 o 装v 丹斌铺 雳| 大,擎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苗g x - 2 9 的选x 、冀醇俄胞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北研究 经多次重复实验发现,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第4 8 5 3 管,活性测试结果如表4 - 8 。 表们凝胶过滤的效果 t a b 4 - 8t h er e s u l to fs e p a r a t i o nf o ra n t i b i o t i cb yg e lf i l t r a t i o n 3 4 4 抗生素检测波长的选择 取一定量经凝胶过滤层析处理的冻干物,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分光光度计上在 。 2 0 0 1 0 0 0 n m 之间进行扫描,得出各波长的o d 值。所得结果如图4 4 所示。 图“抗生素的全波长扫描图 f i g 4 - 4s p e c t r u mo f a n t i b i t i c 由图4 4 可以看出,该冻干物在2 0 0 3 0 0 n m 处有较强的吸收峰,在2 9 0 r i m 处有最大 的吸收峰。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选取2 9 0 h m 作为以后实验的检测波长。 4 2 5 抗生素的质谱解析 抗生素的质谱见图4 5 。从图,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抗生素的分子量为1 0 8 1 。至于更 进一步的信息,有待于通过结合其它谱图和元素分析的方法,方能得到。 图钙抗生素的质谱( m a l d l - t o f ) f i g 4 - 5m a l d i - t o fm a s ss p e c t r u mo f a n t i b i o t i c 考| 大荦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曹彻的选育、芸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4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抗生素理化性质的研究及分离条件的探索,得出以下结果: 1 ) 通过理化性质的研究,该物质是种热稳定性较好( 经高温灭菌处理仍保持较 高的活性) ,在p h 6 0 _ 1 0 0 比较稳定,抗紫外线分解较好,分子量 3 0 0 0 d a ,极性较强 的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2 ) 经过对阳离子交换树脂实验条件的摸索,得到离子交换分离的条件:调节样品 p h 6 0 7 0 时上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流速为2 o m l r a i n ;上样量按树脂样品= 1 5 进 行;用0 2 的n a c l 溶液洗脱,洗脱速度为0 5 m l m i n 。 3 ) 通过g 坜葡聚糖凝胶过滤层析,条件为:上样量为2 ,蒸馏水洗脱,洗脱速度 为0 2 5 m 1 m i n ,我们最后得到了,纯度比较高的制品。 4 ) 经全波长扫描,确定抗生素的检测波长为2 9 0 n m ;经质谱分析,确定活性物质的 分子量为1 0 8 1 。 孝一大尊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曹6 :卜力的选育、发酵俄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5 1 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对实验室保藏的菌种g x - 2 9 进行了诱变育种,同时对其发 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简单探讨了该抗生素可能存在的理化性质,以及对抗生素进 行了初步提取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 1 ) 出发菌株旷依次经过紫外线诱变、c o 诱变、微波诱变后,最后获得高产菌株 3 1 旷。使得杀虫活性由原来的半致死时间为2 6 4m i n ,减少为1 9 2r a i n ,比原来缩短了 7 2 m i n ,说明活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 ) 对3 1 0 4 菌株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优培养基组合为:可溶性淀粉 1 6 ,葡萄糖0 3 ,酵母粉0 4 ,k 2 h p 0 4o 1 ,n a c l0 1 ,m g s 0 4 7 h 2 0o 1 , f e s 0 40 0 0 1 1 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温度为2 8 ( 2 ,发酵时间为4 d ,发酵培养基初始 p h 为7 4 ,摇床转速为1 5 0r m i n ,接种量为8 ,装液量为7 0 m l l 2 5 0 m l ,种龄为4 8 h 。 在优化的条件下,3 1 0 4 发酵液的杀虫半致死时间仅为1 3 9 m i n ,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3 ) 经抗生素理化性质的研究,发现该物质是一种热稳定性较好( 经高温灭菌处理 仍保持较高的活性) ,在p h 6 0 - 1 0 0 比较稳定,抗紫外线分解较好,分子量 3 0 0 0 d a ,极 性较强的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4 ) 分离纯化路线的探讨: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的条件:调节样品p h 6 0 - 7 0 ,吸 附流速为2 0 m l _ m i n ;上样量按树脂样品= 1 5 进行;用0 2 的n a c ! 溶液洗脱,洗 脱速度为0 5 m l m i n 。凝胶过滤层析的条件:上样量为胶床体积的2 ,蒸馏水洗脱, 洗脱速度为0 2 5 m l m i n 。 5 ) 经全波长扫描,确定抗生素的检测波长为2 9 0 n m ;经质谱分析,确定活性物质的 分子量为1 0 8 1 。 孝j 犬謦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曹6 1 卜匆的选育、发酵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5 2 展望 本文研究的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和稳定性,可能是一高效的新型生物农药, 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要进一步开发该抗生素,有如下工作亟待展开: 1 ) 利用各种现代波谱等分析方法对活性物质进行表征,以确定活性物质的结构。 2 ) 进一步优化其分离纯化工艺,提高提取收率。 3 ) 对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对其安全性进行综合性评估,以便应用 于医学和农业。 者膏大乎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曹岔r - 羽的选育、戋醇优化及其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s t r a n d ,j f , s o m eag r o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a s p e c t sa n dd i s e a s e sm a n a g e m e n tf o r t h e2 1 醴c e n t u r y ,a g r i c u lt u r a la n df o r e s tm e t e o r o l o g y ,2 0 0 0 ,10 3 :7 3 8 2 2 c h a k r a b o r t ys ,t ie d e m a n nav ,t e n gp s c 1i m a t ec h a n g e :p o t e n ti a li m p a c to n p l a n td i s e a s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p o l l u t i o n ,2 0 0 0 ,1 0 8 :3 1 7 3 2 6 3 b o m a nh g a n t i m i c r o b i 0 1p e p t i d e s m :b a f f i n sl a n e ,c h i c h e s t e r ,u k :j o h nw i l e y s o n sl t d ,1 9 9 4 4 l e n t e r e nv ,j o o pc ,ag r e e n h o u s ew i t h o u tp e s t i c i d e s :f a c to rf a n t a s y ? c r o p p r o t e c ti o n ,2 0 0 0 ,1 9 :3 7 5 3 8 4 5 r a s m u s s e nf b ,t h es c i e n c eo ft h et o t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1 9 9 6 ,1 8 8s u p p l 1 :4 5 6 0 6 s a m u e lg m ,g r a h a ma m ,b i o s y s t e m s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3 ,8 4 ( 2 ) :l1 9 1 2 5 7 杨泽敏,关故章,孙金才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科 学,2 0 0 2 ,3 2 ( 3 ) :5 5 6 5 5 8 ( 8 韩熹莱农药概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9 9 5 ,1 6 9 1 7 1 9 周启,王道本农用抗生素和微生物杀虫剂 m 中国农业出版社,1 9 9 5 ,5 :5 7 1 0 沈寅初,张一宾生物农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0 ,1 1 1 1 万树青生物农药及实用技术 m 金盾出版社,2 0 0 3 ,3 1 2 胡庆堂,李佐虎微生物农药生产技术进展 j 生物工程进展,1 9 9 5 ,1 5 ( 4 ) :2 9 3 1 1 3 侯慧,徐汉虹,林壁润,等防治植物病害的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及应用,河南农业科 学,2 0 0 3 ,1 1 :2 8 3 1 1 4 上海农药研究所,井冈霉素,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7 9 1 5 f r e r ej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a c t i o n o fp e n i c i l l i na n do t h e rb e t al a c t a m a n t i b i o t i c s j jp h a r mb e l g ,1 9 8 8 ,4 3 ( 2 ) :1 0 7 1 1 5 1 6 甘亚,吕丁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 9 8 8 ,1 9 ( 6 ) :4 6 0 4 6 5 1 7 徐铮,曹永兵,姜远英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抗真菌药物作用靶酶 j 国外 医药抗生素分册,2 0 0 1 ,2 2 ( 5 ) :1 9 3 - 1 9 7 4 9 震j 大擎硕士掌位论文杀虫抗生素产生菌g x - 2 9 的选育、戋酵俄_ f | :及其产物的分离纯1 匕研究 1 8 陈代杰微生物药物学 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j1 9 9 9 ,2 7 7 4 3 3 1 9 张宏印,李电东博莱霉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m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 9 9 9 ,2 0 ( 6 ) :2 6 6 2 6 9 2 0 d e k k e rj b a c t e r i a lp l a n t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f u n g i c i d e s j w o r l dr e v i e w o f p e s tc o n t r o l ,1 9 7 1 ,1 0 :9 2 3 2 1 j o h n s o n ,e ta 1 u sp a t e n t5 3 5 6 8 0 9 ,1 9 9 4 2 2 k l h ,m o os u k :k i m ,s a n gm o o n ;c h u ns o o nb a i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 s t a x a n t h i n o v e r p r o d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