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论 李 渔 戏 曲 的 商 品 性 专业:美学 研究生:程 群指导教师:刘朝谦教授 李渔一生的商业化创作活动违背了“ 士” 必须把道德规范而不是金钱财富 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 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总体上是以商业经营与赢利为旨 归的。 为了 使自己的文艺商品畅销, 尽可能多的赢得文艺商品的消费者, 以 获 得最大化商业利润。 他将文艺的通俗性视作审美理想与自 觉的艺术追求, 并且 在口头上提倡戏剧教化的同时悄悄地通过自己的作品诉说着非儒家传统道德 话语。 李渔作为一个文艺商品的制作者与销售者, 他把目 光聚焦于戏曲的消闲、 娱乐功能之上。 引领着他的观众进入他精心营造的审美乌托邦之中, 使戏曲成 为观众的情感与精神的按摩。他通过筑构爱情乌托邦,以大团圆方式的结局, 消解统治者话语霸权, 建立神仙与人共存之域, 呈现边缘性话语景观来达到目 的的。 他的戏曲理论是一种与商业化合谋的戏曲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 反对诗 歌化、文人化叙事的理论,触及心理补偿与医疗的理论,注重新、奇的理论, 戏曲语言的通俗化理论。 李渔将戏曲当作商品销售, 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商品 价值, 是有着深刻的时代与社会原因的。 明清之际, 崇尚享乐与商业的社会风 气为李渔成为文化商人创造了 有利条件。 明 清解放思潮为他进行文艺商品化活 动廓请了思想上的障碍, 李渔对于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的迷恋, 促使他进行文 艺商品化活动。 关键词:商品性李渔戏曲曲论 t h e c o mmo d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o f l i y u s o p e r a ma j o r : a e s t h e t i c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 c h e n g q u n t u t o r : p r o f e s s o r l i u c h a o q i a n l i y u w a s a i n t e l l e c t o r i g i n a l l y , o r a c c u r a t e l y a b a c h e l o r . h e v i o l a t e d t h e i d e a o f t h e v a l u e o f a b a c h e l o r w h o s h o u l d p l a c e t h e e t h i c s t o t h e f i r s t p l a c e r a t h e r t h a n m o n e y . i n a l l h i s b o rn d a y s ,h e p r o d u c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w o r k s t o t r a c e w e a l t h , s o h e c a n o n l y t r e a t h i s i n v e n t i o n f r o m t h e p o i n t o f v i e w o f t e c h n i q u e a n d d e v i a t e f r o m t h e m o t i v e o f e ff o r t l y w r i t i n g .i n o r d e r t o m a k e h i s w o r k s m o v e o f f t o g a i n t h e m o s t r e t u r n , l i y u r e p l a c e d t h e e a r th l i n e s s c h a r a c t e r w i t h t h e i d e a l o f t a s t e a n d h e a p p a r e n t l y a d v o c a t e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d u c t i o n ,b u t s n u g l y n a r r a t e t h e t h e m e w h i c h i s a n t i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r o u g h h i s w o r k s .a s a m a k e ; a n d s a l e r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c o m mo d i t y 工 i y u p a y e d a l o t o i a t t e n t i o n t o o p e r a s r e c r e a t i o n a l a n d e n t e rt a i n m e n t a l f u n c t i o n .h e l e a d h i s a u d i e n c e i n t o h i s t a s t e u t o p i a , a n d m a k e h i s o p e r a s b e c o m e a r u b d o w n f o r p e a p l e s i n s p i r i t .h e b u i l d s a k i n g d o m i n w h i c h s u p e rn a t u r a l b e i n g a n d h u m a n b e i n g c o e x i s t s t o c l e a r u p t h e r u l e r s s u p r e m a c y o n l a n g u a g e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r o u g h c o n s t ru c t i n g a l o v e u t o p i a b y g i v i n g h i s w o r k s a h a p p y e n d i n g , a n d t h r o u g h m a k i n g a b o r d e r i n g l a n g u a g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i g h t .h i s o p e r a s t h e o r i e s i s i n t r o j e c t i n g i n t o c o m m e r c e ,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t h e t h e o ry o f a n t i 一 o e s i - a t i o n a l , l i t e r a t i o n a l n a r r a t i o n ; t h e t h e o ry o f t o u c h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 c o m p e n s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i n g ;t h e t h e o ry o f 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 t o n e w , s t r a n g e t h i n g s ; t h e t h e o r y o f o p e r a s l a n g u a g e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 t im e s a n d s o c i e t y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l i y u t h u s d o i n g i s p r o f o u n d .t h r o u g h mi n g d y n a s ty t o q i n g d y n a s ty ,t h e s o c i a l e t h o s o f a d v o c a t i n g e n j o y m e n t a n d c o m m e n c e o ff e r e d l i y u a a d v a n t a g e f o r h i s b e c o m i n g a c u l t u r e b u s i n e s s m a n , t h e t h o u g h t s l i b e r a t i o n c l e a n e d o f f a n t i l o g y o b s t a c le f o r h i s c u l t u r e c o m m o d a t i o n .l i y u s s p o o n y i n g o v e r g a s tr o n o m y l i f e s t y l e m a d e h i m c a r r y t h r o u g h h i s c u l t u r e c o m mo d a t i o n i n t h e e n d k e y w o r d s c o m m o d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 l i y u ; o p e r a ; c h i n e s e o p e r a s t h e o r i e s 引言 李渔,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滴凡,号天徒。中年以后更名为李渔, 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等。明万历三十九年 辛亥 ( 公元 1 6 1 1 年) 八月七日李渔诞生于江苏如皋一个医药世家。 清圣祖康熙 始九年庚申( 公元 1 6 8 0 年) 正月十三日卒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层园之中, 享年七 十岁。 李渔是中国文学史、 戏曲史上自觉地将戏曲等文艺作品当作商品销售的人, 这导致了中国文人创作指导思想的重大转折。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渔戏曲与曲论 的商品性分析,引发我们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以一定的思考:今天我们进入工商 业时代, 艺术创作受到商业生产和消费市场的深刻影响, 带上了浓厚的世俗化、 商业化色彩,受到价值规律的深刻制约和影响。有的人认为艺术创作被推向市 场,成为艺术家谋生手段,这是艺术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是艺 术的堕落,人类从此失去了一块属于心灵的绿洲。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艺术生产 的商品化呢?艺术创作商品化究竟是把艺术引向光明之途的上帝?还是把它引 向堕落的撒旦呢?文学艺术的商品价值与文学价值两者是否可以有机统一的 呢 ? 本文写作思路大体如下: 第一章文艺商品化指导思想下的创作 每个作家对为什么创作即创作动机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千差万别。对于金 钱和财富的追求, 在李渔的戏曲创作与演出动机中占 有相当大的比 重。 纵观李 渔的一生, 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以商业经营与赢利为旨归的。 李渔在 曲 部誓词 一文中明确表示, 他创作的意图是“ 砚田糊口” 。 砚田为了糊口, 生 产精神食粮只是为了获得物质食粮,这样他追求与关心的就仅仅是戏曲、小说 所能带来的商业利润。这就与中国 传统文人的发愤著书、微言讽世等创作目的 与动机大相径庭。由于李渔将戏曲等文艺作品当作了 一种用于交换、赢利的商 品,所以他所关注与重视的必然是文艺商品是否畅销,能否尽可能多的赢得戏 曲 等文艺商品的消费者,以 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为了 迎合广大戏曲 观众的 。 李渔.曲 部誓词 【 川 李渔全 集 ( 卷一 笠翁文集c c 7 . m e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 版,1 3 0 ja 消费需求,李渔自 觉地放弃了对戏曲等文艺作品 “ 雅”的追求, 而将通俗性视 作审美理想与自 觉地艺术追求。 这与他以前戏曲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李渔为了使其戏曲能够得以合法地演出,举起了戏曲应有利于统治阶级 教化的旗帜,悄悄地通过自己的作品诉说着非儒家传统道德的话语,大力抒写 着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风情之作。 第二章戏曲的商品性特征 李渔与曹雪芹式的作家们应截然分开来,曹雪芹式的作家把创作当作生命 本身,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创作之中的,故其创作思想、立旨命意与作 家本身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基本一致。而李渔则不然,他一生靠卖文、编剧、演 戏为生, 据他在书中自 称: “ 谋生不给, 速问其他?只好作贫女缝衣, 为他人助 娇, 看他人出阁 而己 ” , 甚至啃叹“ 窃恐饥来驱人, 势不由 我。 安 得雨 珠雨粟 之天, 为数十口 家人筹生计乎?” 也许他的实际生活并非果真困 窘如许, 但有 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生计是靠他的创作劳动和他人的欣赏来维持的,他是将文 艺当作了赢利赚钱之工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文艺的商品化。因此,他在文艺 创作与自 身的价值存在之间划出了一条非常分明的界限。李渔的剧作虽然自 觉 或不自 觉地关注、意识到人生的苦难与现实的黑暗,并且在作品内容上对重大 的人生与社会问题有所触及,但由于他创作作品以 赢利为旨归,所以无心也无 兴趣利用自己的作品去拷问黑暗的社会现实。由于戏曲演出的商品化性质与竞 争形式, 使得李渔的戏曲与演出时时刻刻不能忘却观众的审美趣味或消费需求。 他的戏班不仅为市井细民 演出, 而且又经常出 入达官贵人的高宅大院。 这样, 在艺术品位上,他的戏曲创作就要同时兼顾市井细民、达官贵人等不同阶层人 士的观念口味,并受其限制。 作为一个文艺商品的生产者,在写剧本之前,他必然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流 行趋势和大众口味,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文化, 以确保剧本上演后的卖座率。 强烈的商品意识使李渔与他的作品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而为娱乐性腾出 了巨大的空间。我们说李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享乐主义的时代,而享乐主义时 代是市场的时代,在市场的直接推动下,传统的以认识和教化为主的文艺需要 。 李渔. 闲情偶寄 演习部 a . 李渔全集 ( 卷一) , 笠翁文集 c l .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9 8 。 李渔. 粤游家报之四 门 .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1 4 0 页 转向以享受为主,更多地追求感官的享乐和情感的渲泄。娱乐因此成为李渔生 活时代的人们对于文艺最强烈的和第一需要。因此,他把目光聚焦于戏曲的消 闲、娱乐功能之上,引领着他的观众进入他精心营造的审美乌托邦之中,并使 之留连于此,使戏曲成为观众的情感与精神的按摩。他主要通过以下五点来达 到目的:第一,爱情乌托邦的 筑构。第二,大团圆方式的结局。第三,统治者 话语霸权的消解。第四,神仙与人共存之域的建立。第五,边缘性话语景观的 呈现。 第三章与商业化合谋的戏曲理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始终紧密联系着戏曲演出实践,对实际戏曲演出有直接的 指导作用,并且是以解决如何能使演出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为旨归的。他的戏 曲理论既是戏曲创作、演出实践活动的总结,同时又是对戏曲演出实践的理论 指导。可以说这种戏曲理论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性的创作、演出 指导手册。当李渔的戏曲具有商品特征时,他的理论实际上就演化成了一种与 商业化合谋的戏曲 理论。对于文艺何为等等形而上的问 题,他根本不作考虑。 他的这些理论包括:反对诗歌化、文人化叙事的理论,触及心理补偿与医疗的 理论,注重新、奇的理论,戏曲语言的通俗化理论。 第四章李渔将戏曲商品化的时代、社会原因 李渔将剧本创作、 戏曲表演当作商品出售, 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商品价值, 是有着深刻的时代与社会原因的。戏曲艺术是广大中国平民百姓获得知识的重 要渠道,并且也是古代中国 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当李渔将写作剧本与舞 台演出当作商业进行运作时,它的消费者 一观众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明清 时代,商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中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走向富足,从而使社会上产 生出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这个市民阶层成为戏剧演出的主要支持者。戏曲 等文学艺术具有广阔的消费需求,这就使戏曲商品化成为可能。所以,李渔可 以凭藉戏曲等文艺作品进行商业活动,赢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同时,明末是李 渔生活时代的早期,追求奢华气派的生活风气在这个时期弥漫全国各地,这种 风气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构成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商人的 社会地位不再被人们轻视,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甚至官僚,士人中也有很多 人纷纷弃官弃儒从商, 以 求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 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商, 重利, 重财的变化。对金钱的追求与热切向往成了人们尤其是市民阶层的 “ 白日 梦” 。 这种渐渐重商、 重利、 追求奢华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为李渔作出成为文化 商人的选择创造了 有利条件,也是促使李渔投身市场交换的洪流中对戏曲等文 艺产品进行商业化运作的重要动因。李渔稍前时代的思想解放思潮为他扫除了 成为文化商人的思想障碍。家庭与个人的原因也促使着李渔成为一个成功的文 化商人。 第一章文艺商品化指导思想下的创作 1 、商品化指导思想下的戏曲创作 每个作家对为什么创作即创作动机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千差万别如有 的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有的为有关风化,有的为穷苦人伸冤吐气。巴尔扎克 为了 “ 出名和富有” ,瑞士作家 m 弗里施为了 “ 游戏与消遣” ,弗洛依德认为 创作是由于“ 性欲升华” 。 而对于金钱财富的追求, 在李渔的 戏曲创作与演出动 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纵观李渔的一生,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以商业 经营与赢利为旨归的。他曾直言不讳的指出,写作是他赖以维持家庭生存的重 要经济命脉, 写作就是他的犁锄和农庄, “ 渔无半亩之田, 而有数十口 之家。 砚田笔来,止靠一人,一人祖东则东向以待,一人祖西则西向以待。今来至北 则皆北面待哺矣。 ; o “ 纵使砚田多恶岁, 还须载笔照常耕。 ” 李渔的 经济 收入主要来自 他的作品小说和戏剧、诗文集的销售收入和他所组织的家庭 剧团的演出收入, 后面这一部分通常以 馈赠的形式来支付。 他很有经济头脑, 称他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儒商并不为过。当然李渔虽然从事文化商业活动,但仍 然保持着文人本色。 他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呕心沥血地著书、 印书、 卖书, 精益求精地编戏、导戏、演戏,并且通过相当规模的商业经营手段卖文求利, 以求赚取商业利润维持全家生计。因此,当他的商业利益和经营活动受到侵害 时, 他会表现出“ 誓当绝一死战” 的愤慨和决绝。 此情此境中的李渔, 与其说 是位温文尔雅、自 矜清高的文士, 不如说更像一个不讲情面、 锚株必较的商贾。 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不是拒绝承认为金钱而创 作,就是给这一动机加上了许多美妙动听的形容词。在他们看来,把崇高的意 识形态和价值尺度的创造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是令人不可思议和可鄙的。对商 品经济的轻蔑在古代几乎己天然成了知识分子的一项特权。 李渔本来是一个知识分子, 更准确地说是一个“ 士” , 他一生的商业化创作 o -4 渔_ 复柯岸初掌科 a .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 2 1 3 页 。 李渔. 奇穷科为中表姜次生作【 a . 李渔全集 ( 卷一卜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 1 9 9 1 年版, 1 9 7 页 李渔. m情偶寄 器玩部 a _ 李渔全集 ( 卷一) ,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 9 9 1 年 版, 2 2 9 页 活动违背了 “ 士”必须把道德规范而不是金钱财富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李渔 利用文艺来谋取金钱的生活方式和儒家关于忠诚和廉洁的人格操守规范明显是 相抵悟的。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周围的人的指责和非议。他们纷纷指责李渔 “ 不为经国 之大业, 而为破道之小言。 ” “ 其行甚秽, 真士林所不耻也” 。 李渔 并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也不讳言自己的商贾行为,甚至勇于将自己作为一 个文化商人的忧喜之情诉诸于文字: “ 砚田 食力常倍民, 何事终朝只患贫。 ” “ 水 足砚田 堪食力,门开书肆绝穿箭o 他有时向 亲朋好友诉说打算: “ 笔耕为业, 拟购佳砚代南亩。 ” 有时候抱怨卖文卖艺所得收入过于微薄: “ 即有可卖之文, 然今日买文之家,有能奉金百斤以买 长门一赋,如陈皇后之于司马相如者 乎?然则卖文之钱, 亦可指屈而数计矣。 ” 看来李渔是希望自己的一文能够卖 千金,象陈皇后给予司马相如的厚利,胃口确实不小。他的好友毛稚黄不无微 辞地指出: “ 卖赋多金者, 相如以 后如笠翁者原少。 ” 这说明李渔与传统文人相 比,身上的商业化气息很重。说他是一个文化商人或商业化作家不为过分。商 人的作风与谋利打算也自 然深深地融入到他的戏曲创作指导思想之中。他在小 说、戏曲等文艺创作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商品吸引尽可能多的读 者、观众,如何利用自己的文艺商品扩大消费市场,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商业利 润。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创作出 来的作品,深受各阶层读者欢迎,十分畅销。李 一贞 柬李笠翁云: “ 焚香吸茗, 拂几静阅 无声戏 ,大则惊雷走电,细亦 绘月描风。总人间世未抽之秘,不营骇目荡心己也。昔人云,施耐庵 水浒 成,子嗣三世皆暗,仆下甚为足下危之。虽然,旁引曲喻,提醒痴顽,有裨风 教不浅, 岂 破空捣虚辈, 可同日 语也。 国门 纸贵, 信然信然! ” 李渔友人将 无 声戏比施耐庵 水浒传 ,且称 “ 国门纸贵” 。国门纸贵原非指作品畅销,在 此借指李淮作品之畅销,不免是过誉、溢美之辞,但时人对李渔著作的喜爱可 。 转引自 :单锦布. 李渔研究资料选辑 a 李渔全集 【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1 0 8 页 。 李渔. 家jw a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 9 6 页 . 李渔. 癸卯元日【 叼 _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3 0 1 页 。 李渔. 与 顾硕甫【 们 _ 李渔全集 卷一) , 笠翁文 集 c . 浙江古 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1 7 1 页 。 李渔. 与都门故人述旧状书 【 a .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1 3 5 页 a 李渔. 与都门故人述旧 状书 a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 1 3 0页 。 李渔 尺r初征 a 李渔全集 ( 卷一) c 笠翁文集.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1 9 9 1 年版, 8 7 页 窥见一斑口石鲸 柬李笠翁云:“ 怜香 、 风筝诸大刻 矣。丹铅匝密,评赞如鳞。每食必藉以下酒。昨日偶失提防 弟坐卧其中旬日 竟为贪人攫去, 不营婴儿失乳。敢向左右再乞数册,以塞无厌之求。得则秘枕,虽同寓诸子垂 涎,不使入帐也。 ” 这里用汉书下酒典故, 喻李渔的戏曲, 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 了。 2 、对 “ 发愤著述”创作动机的背离 李渔始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商业化运作。而此前的中国传统文人很少关注 自己作品的商业利润。例如,苏轼就并不对自己的文艺作品进行商业化运作, “ 像苏轼把一方砚台视为润笔的 卖掉一篇文章,与其说他是在卖文为生, 不如说他是在借文艺的商业运作术语来调侃朋友,活泼人生的 情调。 ” 李渔在 曲部誓词 一文中明确表示, 他创作的意图 是“ 砚田 糊口” , 砚 田为了糊口,生产精神食粮只是为了获得物质食粮,写作与演出成了作者赖以 生存的土壤,这样他追求与关心的就仅仅是戏曲、小说所能带来的商业利润, 这就与中国 传统文人的发愤著书、微言讽世等创作目 的与动机大相径庭。发愤 是中国绝大多数传统文人拿起笔来著书的最初动机,而非为了赢利的目的进行 创作。屈原 九章 惜诵中,有 “ 惜诵以致憨兮,发愤以抒情”的诗句。其 离骚等伟大诗篇即属于发愤以抒情之作,可以说屈原开创了发愤著述的源 头。 司马迁与屈原一脉相承, 在 太史公自 序中写下了这样的著名论断: “ 昔 西伯拘羡里, 演 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 春秋 ;屈原放逐,著 离骚 ;左 丘失明,厥有 国语 ;孙子腆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 ;韩非 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 司马迁的 史记 便是在这种 精神鼓励下完成的, 这在 报任安书中 有着明确表述。 刘腮在 文心雕龙 才 略 中有“ 蚌病成珠” 、 “ 发愤托志” 之论。 发愤著述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 。 刘朝谦 . 苏 轼诗学 研究 m . a川 : 四 川文艺出 版社7 0 0 1 年, 8 6 页 . 李渔. 曲部誓词 【 a .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汉)司马迁. 史记 t m 太史公自 序. 北京:中华书局, 浙江古籍出版社, 1 9 7 5 , 3,3 3 4页 1 9 9 1 年版,1 3 0页 。 刘娜著; 周振甫译. 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 【 m 才略. 北京:中华书局, 。 刘蟋著:周振甫译. 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 川 才略. 北京:中华书局,: : : ; : 7 6页 7 6负 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西方,也有不少文人提出 “ 发愤著述”的创作动机。古 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有句名言叫做愤怒出诗人。刘舞的 文心雕龙中 “ 蚌病 成珠” 一喻在西方也有与之相呼应者。 “ 西洋人谈起文学创作, 取譬巧合的很。 格里巴尔泽说诗好比害病不做声的贝壳动物所产生的珠子;福楼拜以为珠子是 牡蜗生病所结成, 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 海涅发问: 诗之于人, 是否像珠子之于可怜的牡蜘,是使它苦痛的病料。豪斯门说诗是一种分泌,不 管是自 然的分泌,像松树的树脂,还是一种病态的分泌,像牡蜘的珠子。看来 这个比喻很通行。 大家不约而同地采用它, 正因为它非常贴切 诗可以怨 , 发 愤所为作” , 。 班扬、 笛福、司各特、 狄更斯等西方作家也都是经历了 人生种 种坎坷曲折之后 “ 发愤著述” 的,可以说 “ 穷愁著书,中外一例 ,殆亦天地间 一种之公例耶?” 发愤著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学创作现象。 并且形成一种文 学传统。而李渔常常领着他的家庭戏班出入于豪门富贾之间,满足于 “ 日食五 侯之鳍, 夜宴三公之府” 的奢华生活。 时人评价他“ 性馥凝, 善逢迎, 遨游绪 绅间,喜作词曲及小说,备极淫裹。常挟小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 度曲, 或使之奉筋行酒, 并纵谈房中术” 。 李渔本人在 曲 部誓词 中 说: 知 不肖 砚田糊口,原非发愤而著书; 笔蕊生心,匪 托微言以讽世。 ” 从李渔的生 活态度、日常行为和表态来看,他只能是从 “ 技”的层面来对待创作的,他的 行为和创作动机明确地表明了对 “ 发愤著述”这种文学传统的背离和反动,在 中国文学史上是标新立异之举。 3 、弃雅从俗的美学追求 李渔将戏曲等文艺作品当作了一种用于交换、赢利的商品,观众的接受过 程则转化为一种消费行为。他本人则成为了文艺商品的制作者与销售者。他所 关注与重视的必然是文艺商品是否畅销,能否尽可能多的赢得戏曲等文艺商品 份j 拐著; 周 振甫 译 . 文 心 雕龙 今 译: 附 词 语简 释 们, 才 略 . 北 京 中 华书 局。1 9 8 6 . 1 2 , 7 6 页 。 钱钟书.诗可以 怨 a 七缀集 c 上 海古籍出 版社, 1 9 8 5 . 1 2,2 1 5 页 .( 英国 十 七世纪间 之小 说 家 川 . 江西 人民 出 版社, 1 9 8 5 . 4 5 9 页 李渔, 复尤展成先后五札之五【 a . 李渔全集 卷一卜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 1 9 9 1 年版, 1 3 4 页 。 转引自 : 单 锦 布李 渔 研 究 资 料 选 辑 习. 李 渔 全 集 c 卷 十 九) . 浙 江 古 籍出 版 社 1 9 9 1 年 , 3 1 0 页 . 4渔. 曲 部誓词 【 a . 李渔全集 ( 卷一). 笠翁文集 c . 浙江古籍出 版社,工 9 9 1 年版,1 3 0 页 的消费者,以 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此时的李渔便不再是那个作为 “ 士”的 李渔,他的创作首先是面对观众的需要,观众不仅包括受过良好教养的精英人 士,更包括广大文化程度低下的市民阶层。李渔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自 觉 地放弃了对戏曲等文艺作品 “ 雅”的追求。放弃了对戏曲语言风格典雅化的艺 术追求,而将通俗性视作审美理想与自 觉的艺术追求。李渔之前的文人剧本创 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明确、自 觉的商业赢利性质。例如元代戏曲作家关 汉卿等人,他们从事戏曲创作的动机和初衷,主要是对戏曲的热爱、迷恋,正 如后世所论, 意在“ 挟长技自 见, 、 “ 托杯酒自 放” , 不过借文学艺术驰骋才华 或寄托情志而已,为的是自 我表现,自 慰自 娱,而不是为了娱人以谋求财利。 明清之际,李渔同时代的文人们大都依然认为戏曲 “ 上之不能博高名,次复不 能图显利” , 写作剧本“ 不过无聊之计, 假此以 磨岁耳。 ” 在非商业性、 非谋 利性创作态度与创作精神的指导下,大多数戏曲作家创作存在着追求戏曲语言 典雅化、案头化的现象。他们试图通过创作雅文学,以划清与庸常现实生活的 界限,建立自己越凡超俗的文艺之境,使自 身诗意栖居于其中。这样的戏曲不 仅曲词,就连宾白也要求词藻典雅华丽。典雅绮丽的戏曲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浪 漫情思和蕴藉意绪构成一种异质同构状态,这种语言风格便于文人剧作家抒发 他们细腻含蓄的艺术情感,展示他们婉丽幽邃的心灵空间。徐复柞 曲论引 录万历年间王世贞评价张凤翼的文学创作说: “ 伯起 ( 张凤翼字)才无所不际。 骋其靡丽, 可以蹈跻六季而鼓吹 三都 ,骋其辨,可以走仪、秦,役犀首;骋 其吊 诡, 可以与庄、 列、 慎俱宾主。 高者醉月露, 下者亦不失雄帅烟花。 ” 文 人曲家营构出一个个能够满足自 身审美需要的艺术乌托邦,让自 身的心灵与精 神翱翔其中,而根本漠视着戏曲 艺术长期积淀的广大平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还可以充分的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对才情与文采的浸 淫、追求和自赏。王骥德在 曲律卷二 论家数中评论文词派的语言风格 时说过这样的话: “ 然文人学士, 积习未忘, 不胜其靡, 此体遂不能废, 犹古文 。 藏愚循. 元曲 选 【 c 序三. 文学古藉刊行社,工 9 5 9, 6 了 页 。 徐复柞. 曲论 【 们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四) c .中国 戏剧出 版社,1 9 5 9 , 1 2 5 页 徐复作. 曲论 【 们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四) c .中国 戏剧出 版社,1 9 5 9 , 1 1 3 页 叱尧 复柞. 曲论 【 a . 中国古典戏曲 论著集成 ( 四) c .中国戏剧出 版社,1 9 5 9 , 1 2 1 页 六朝之于秦汉也。 ” “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这是中国 古代一 种强大审美思维 定势。当文人才情化为典雅绮丽的语言时,事实上是有意识地加强了戏曲剧本 的文学性和可阅读性,而削弱了剧本的戏剧性和可演出性,这种戏曲剧本只能 限于有教养者在书斋里品评。 李渔则是自觉地追求戏曲等文学艺术的通俗性,放弃了对文艺 “ 雅”的考 虑。消费者消费戏曲,其实就是以金钱去交换文艺享乐的过程,李渔时代的戏 曲消费者, 绝大多数缺乏良 好的文化教养, 那么只有这种 “ 俗”文艺才能赢得广 大的市民、市场。在 闲情偶寄 词采第二 贵显浅中,李渔总结他的传奇 戏曲创作经验,明确指出: “ 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 宜蕴藉而忌分明; 词 曲 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 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 在 忌填塞中,更是直 截了当地断定: “ 能于浅处见才, 方是文章高手。 ” 光绪年间, 杨恩寿 词余丛 话卷二 原文中曾批评李渔的 笠翁十种曲 :“ 鄙理无文,直拙可笑。意 在通俗,故命意遣辞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在此, 贻笑大雅者亦在此。 ” 这正 可以从反面看出,李渔正是为了适应舞台演出与观众欣赏的需要,而倡导并实 践通俗浅显的传奇戏曲语言风格。戏曲作为商品要想赢得尽可能多的观众 戏曲消费者,占有尽可能广阔的消费市场,势必要走通俗化道路。所以与文章 的“ 不怪其深” 相反, 戏曲 语言必需“ 贵浅不贵深” 。 这首先是因为戏曲是在 时间流程上一次性完成的,具有不可逆转之特性,不像其它文学作品仅仅诉诸 纸上,可以重复阅读,戏曲舞台演出的即时性、流动性,不允许戏曲语言 “ 令 人费解, 或初阅不见其佳, 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 。 , 而只能通俗浅显。 其次 是因为戏曲原本产生于民间,虽然侵入文坛,步入宫廷,但广大平民百姓在绝 大多数时候是戏曲的主要观众。因此,戏曲作家只有以那些 “ 不读书人” 、 “ 不 m 工骥德. 曲律 叼 ( 卷二卜论家数c a 一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仁 c , 中国戏剧出 版社: 1 9 5 9 . 2 1 1 页 。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引 孔子语, 十三经注疏 ,中 华书局8 0 年版 切 李渔. 闲情偶寄: 卷一,词曲 部: 词采第二 贵显浅 a . 中华书局8 0 版,1 7 - - 1 8 页 . 2 r 渔. 闲情偶寄:卷一,词曲 部:词采第二 , 贵显浅 a . 中华书局8 0 版, 2 4 页 . 杨思寿. 词余丛话 ( 卷二) a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九) c . 中国戏剧出 版社,1 9 5 9 版 李渔 闲情偶寄: 卷一, 词曲 部:词采第二 忌填塞 【 日 _ 李渔全集 c ( 三卷) . 杭州:浙江古藉 出版社,1 9 9 1, 9 7 页 。 李渔. 闲情偶寄: 卷一,词曲 部:词采第二 贵显浅 a . 李渔全集 c 三卷) . 杭州:浙江古藉 出版社1 9 9 1,8 5页 读书之妇人小儿心 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作为一种艺术上必须服从的约束进行 创作,才能够适应广大平民阶层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欣赏需要,吸引、凝聚尽 可能多的戏曲商品消费者。 4 、丧失诗意栖居的家园 李渔的写作成了一种迎合大众心理的职业化行为,他的戏曲、小说等作品 是一种为适应尽可能多的顾客的消费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他的写作 尽管包含着个人情感的渲泄,但更多的时候是运用高超的技术性手段 “ 生产” 作品。 这样一来作品实际上成了“ 产品” , 创作过程则成了一种格式化地生产过 程。学者徐保卫在 李渔传一书中 对李渔的创作程序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李渔的工作大概包括以下几个程序:首先,他竭力捕捉大量的日 常生活现象, 从中挑选出那些他认为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事件输入自己的大脑。然后,他 运用某个标准对这些人物事件进行分类,使得那些在别人看上去完全是杂乱无 章的现象产生某些有机的联系,同时在这种分类化的过程中产生某种特定的意 义。最后,他再分门别类地把这些人物事件写成具有完整情节结构的作品。李 渔就是通过这样一套填密的程序进行创作的,因此,他的作品大都呈现出一种 有序化的整齐排列的特征。例如,他会在他的上一篇小说中探讨人的生辰八字 和命运关系,而在下一篇小说中展开关于人的相貌和命运关系的讨论,这两篇 小说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对中国传统的算命术的分析。同样,他在上篇中表现 青年男女之间正常的男欢女爱,紧接着,在下一篇则描写那种性倒错的,发生 在同性恋者之间的故事。在 觉世名言十二楼中,这种有序化特征发展得更 加纯熟,这部小说集的名称的由来在于它包括了十二个短篇故事,而其中每个 故事都涉及到一座楼宇的描写, 合起来就成了“ 十二楼” 。 这种格式化操作、 生 产小说的模式,在李渔的戏曲创作中仍然延用着,这种创作方法与明清其它戏 曲 作家的创作方法有着很大不同。明 清大部分戏曲作家将戏曲当作正统文学诗 词文赋等传统文学的延续,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古典式教养与娴熟的文艺表达技 巧投入其中,任凭主体思想与情感的自由流动与跳跃,随意挥舞笔墨,去营造 。 李渔. 闲 悄偶寄: 卷一,词曲部:词采第二 忌填塞 a . 李渔全集 c 三卷) . 杭州:浙江古藉 出版社,1 9 9 1 . 9 6 页 一个个能够体现生命个体内在感觉的形而上的文字世界。在这些美仑美灸的境 域中,主体可以自由游弋,悠然自得。因此,这种典雅化、案头化、反映着文 人趣味化的戏曲之作成为了作者与有深厚教养者的诗意栖居之家园。而李渔凭 藉着格式化、有序化的操作方式,生产出的是一个用于流通、买卖的形而下的 文字世界。 这样的世界仅仅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物” , 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 李 渔藉此以实现对金钱的追逐,凭借金钱去追求肉体的狂欢,它根本无法成为作 者的诗意栖居之家园。 尽管他说: “ 予生忧患之中, 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 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慑为之解,且尝 偕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 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作官,则顷刻之间便臻富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 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 王始、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我欲 尽孝输忠,则君治亲年,可跻尧、 舜、彭钱之上。 ” 但他并未真正打算让这个 文字世界成为精神栖居之地,他要用这种文字,去换取金钱,以实现其享乐主 义的人生方式。 写作与作品统统成了李渔追求肉体的狂欢或快乐的身体的桥梁。 当 人们追逐金钱财富沉溺于物质的功利目 钓时,生活就丧失了 诗意,从事商业 活动, 追逐物欲、 享乐与诗意栖居毫无关系。 人生诗意的栖居首先在于对人的 商业化生存的远遁,可以说,李渔无法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栖居于他的创作之 中,因此,他也丧失了诗意栖居的故园。 5 、教化口号下的娱乐性实质 中国自古以来,文以 载道,为经世济民而文的基本前提与大原则是一贯受 到承认并且长期束缚、支配着文人及读书人的。中国文学期待着现实性、社会 性的作用与效果, 并视之为文学发展所必备的重要条件和原则, 戏曲界也认为: “ 不关风化体, 纵 好也徒 然” 。 , 风教 牧关, 至为重要, 这种 观念在明 清时 期的 戏曲界广为流行。 李渔也不断宣扬文艺应承担政治教化功能, 他说: “ 传奇一书, 昔人以 代木铎,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 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 。 李渔. 闲 情偶寄: 卷一, 词曲 部: 宾白 第四 藉出版社,1 9 9 1,1 3 5 页 m ( 明) 高明著. 琵琶记 【 幻 . 北京:中华书局 语求a 似 a . 李渔全集 c ( 三卷). 杭州: 浙江古 故设此种文词, 借优人说法,与大众其听。谓善者如此收场, 不善者如此结果, 使人知所趋避。 ” 并且在他自己 创作的戏曲收场诗里这样写道 “ 莫道词人无小 补,也将弱管助皇ft k 。 “ 迩来节义颇荒唐,尽将宣淫罪戏场。思借戏场维节 义, 系铃人授解铃方” 。 李渔一会儿标榜劝惩, 一会儿又强调儒家伦理, 是想 极力表明自己的作品绝不单单是为了供人娱乐与消遣,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维 护儒家伦理,维护封建统治与巩固王权,同时是为了有利于教化。其实就李渔 的剧作内容来看,李渔对戏曲是否承担教化功能并不在乎。以上的表态只不过 是作者在统治阶级所操控的儒家意识形态的势力依然强大, 长期统治着思想界、 言论界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一种掩饰表面,假装循规蹈矩之举。李渔举起戏曲 应有利于统治阶级教化的旗帜,悄悄地通过自己的作品诉说着非儒家传统道德 的话语,这种话语对戏曲应有利于统治阶级教化恰恰具有颠覆意义。李渔的戏 曲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得以公开销售的。 李渔的创作大多数属于爱情戏,并非符合 “ 风教”要求。在道学家们看来 均属于诲淫导邪之作。他在 慎鸳交中借剧中人物华秀之口 说出了这样一番 话: “ 小生外似风流, 心偏持重。也知好色,但不好桑间之色: 亦解钟情,却不 钟情外之情。我看世上有许多有才有德之人,判然分作两种:崇尚风流者,力 排道学;崇依道学者,酷低风流。据我看来,名教之中不无乐地,闲情之内也 尽有天机。毕竟要使道学风流合而为一, 方才算得个学士文人。 ” 由 这段话看 来,李渔力求风教与风情二者之间的调和,但这两者根本无法调和。这其实是 李渔肯定了在风教的幌子之下,大力维护 “ 风情”之作的合法性。风情之作是 极富娱乐性、趣味性,而淡化了教化功能的作品。实质上,李渔所看重的恰恰 是戏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剧作家在创作戏曲的过程中首先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文艺创作可以自 娱, 前人也早有所言: “ 伊兹事之乐,固圣贤之所钦, 课虚无以 责有,叩 寂寞而求音,函绵邀于尺素,吐傍沛乎寸心。 ” 王骥德曾 对他的友人 王澹翁说: “ 若毋更诗为, 第月染指一传奇, 便足持自 愉快, 无异南面王乐。 ” 。 李 渔 . 笠 翁 文 集( 卷 二) 曲 部 哲词 a . 李 渔 全 集 口 浙 江古 籍出 版社, 1 9 9 1 年 版 5 5 页 。 李渔. 笠翁 传奇: 凰求 a a . 李渔全 集 c ( 四 卷). 浙i c 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 版, 3 0 5 页 。 李渔. 笠翁 传奇:比目 鱼 【 们 _ 李渔全集 c ( 五 卷).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 2 7 1 页 “ 李渔笠翁 传奇: 慎鸳交 c a l . 李渔全集 c c l ( 五卷) , 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9 1 年版. 1 8 3 页 。 张 少 康 撰 . 文 赋 集 释c m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改革的趋势与挑战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方法探讨及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心理学高频考题试题及答案
- 工程监理职责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公文写作要点与试题及答案探索
- 行政管理学重点考查试题及答案
- 专科行政管理与社会发展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心理学重要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建筑与古典文化的结合设计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与社会满意度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初中电与磁试题及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2025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英语+答案
- 福建省三明市2025年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五月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及答案(三明四检)
- 幼教通识知识试题及答案
- XXXX年云南初中信息技术考试题库
- 历史一战二战试卷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户外背包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广东二模语文(含答案)
- cng安全管理制度
- 消渴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