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b b s 交往中的网络角色研究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余 兰 指导教师杨昌勇教授 摘要 大学生生活网络化的趋势使网络角色成为大学生同常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组成 部分。本文运用网络人类学中民族志应用于虚拟社区研究中的田野考察法,以重 庆某高校b b s 论坛a 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在论坛a 中的网络交往文本 记录进行分析、解读,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大学生在b b s 网络交往中呈现出以下几种典型的角色;具有“精英”意识的 “草根”角色、网络利他行为角色、网络语境中的性别角色、个性化的自我展示、 师生对话角色 大学生网络角色的形成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在宏观方面,互联网对人 类各方面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微观方面,网络迎合了大学生身心发 展的需求;网络论坛体制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也是网络角色成功演绎的一个重要原 因。 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表现为:有 利于自我认识、自我塑造;有利于获取情感支持:有利于增加对两性的认识;建 立对话的师生关系消极意义表现为:网络沉溺;角色迷茫。 本文在最后部分将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思考,提出协调网 络角色和现实角色的策略为:建立适当的角色期望;有效的角色学习。 关键词:b b s 网络角色网络交往社会化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e - r o l e s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i nb b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m a s t e ro fm a j o ro f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y ul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y a n gc h a n g y o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l i f e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t e n d st oa t t a c h i n gm o r e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t o n e t w o r k , w h i c hm a k e st h ei n t e m e tp l a y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d a i l yl i f eo f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i st h e s i se m p l o y sv i r t u a la n t h r o p o l o g yt oa n a l y t h er e p o r t so fs t u d e n t sb b s ,w h i c h t a k e st h eb b so fa u n i v e r s i t yi nc h o n g q i n g a sr e s e a r c h i n go b j e c t a n di tf i n a l l yg e t st h e f i n d i n g sa sf o i l o w s :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p l a ys e v e r a lt y p i c a lr o l e si nb b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r o l eo f g r a s s - r o o t s ,t h er o l eo fb e n e f i t i n go t h e r sb yi n t e r a c t ,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tg e n d e r si nt h e i n t e m e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t c t h e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a n dm i c r o c o s m i cf t o 搭s h a p et h e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r o l e si n t h ei n t e r n e t 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 l ys p e a k i n g , t h ei n t e r a c th a s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a l lt h e a s p e c t so fh u m a nl i v i n g ;f r o mt h em i c r o c o s m i c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a r e p r o c e s s i n gf r o ma d o l e s c e n c et oa d u l t , a n dt h ei n t e r a c tc a t e r st o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n e e d o ft h e i r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a t sm o r e , t h ed e m o c r a c ya n do p e n n e s so ft h eb b sh a s a l s ob e e n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f h c t 0 璐f o rt h es u c c e s s f u le - r o l e s t h ee - r o l eh a sa c t i v ea n dp a s s i v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nt h e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 f o rt h ea c t i v ep a r t ,i ti sh e l p f u lt ok n o wt h e m s e l v e sa n df o r mt h e i ro w nm i n d s , e v e nt oi n c r e a s e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b e t w e e nt h em a l ea n df e m a l e ,a n di ti sm u c he a s i e r t ob u i l dg o o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u d e n t sa n dt e a c h e r s ;f o rt h ep a s s i v ep a n ,i ti se a s y t ow a l l o wi nt h ei n t e m e ta n db e c o m ec o n f u s e da b o u tt h er o l e s a n d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c o m p 盯et h ee - r o l ea n dt h er e a l i s t i cr o l e ,a n dp r o p o s es t r a t e g i e s t oh a r m o n i z et h et w or o l e s -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p r o p e rr o l ee x p e c t a t i o na n de f f e c t i v e l e a r n i n g k e yw o r d s :b b s ,e - r o l e , i n t e r n e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太堂生望坠交焦生的嗵终角鱼鲤塞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令坚 f l 、。一 签字日期:五夕年钐月歹日 , 7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珏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余生 签字日期:乃7 年乒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栖昌谤 签字日期:) 。0 年4 月,弓日 电话:f2 邮编: 一、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白从加世纪中后删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互联网的好奇和争论一直王垂续着当 人们逐渐了解了互联网是什么,新的思考开始了互联网剑底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同 顾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半个世纪过去了互联网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t 反而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渗透剑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经历了 最初的新奇和不安之后平静的接受了另一个角色。网吣”。开始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个体。 什么是网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将网比定义为,平均每周使圳且联网至少1 小时的6 周岁以上中国公吣 网络社会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方面网络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戈系是一 种信息交流与虚拟社区交往的关系 第二方面网络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首先,网络社会的“超时空性”为人们提 供了j 泛交往的空间。网络社会的交往呈现出普遍性和无限制性;其次网络交往形成的新 玳共同体是与以往在生活史形成的人际交往不同的群体这个新艰共同体往往是由儿同关 心某一领域的人所形成。其成员也不受年龄、性别、职别的限制;最后,网络交往还形成了 多级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互为主体的状态和网络交往使传统交往朝交互性、1 f 中心化转变。 网络在对人众生活带米强人的冲击的同时也对人学生这个具有先锋性质的青年群体带来 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人学生群体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白我意识明显,思想活跃,强烈追 求新生事物。勇于开拓,具有反叛意识人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晟三救两缺乏一中心特点” 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展积极、最有生气、最 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敢想、敢说,墩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崇尚 自我中心o 所以当网络走进火学生生活后,人学生生活早现山网络化的趋辨。 目前研究表明:网络生活已成为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学生的上网行为1 f 常烀 遍包括聊天看新闻,昕音乐、查资料、玩游戏等。具体米说,在网络人际交往方面人 学生逐渐对网络产生依恋喜欢在网络空间里变幻角色,对网上朋友好奇但仍受传统交友观 的影响;在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方面。大多数人学生希望网络提供课外辅导资源而网络资 源繁杂、上网时间有限,没有专门的学习网站可以访闯、网络学习技能筹这四个方面冈素制 约了人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利h i 在网络信息消费方面,人学生网络信息搬普遍注重信息 的实_ h i 性和方便性,基本上立足于学习。要求信息凡有知识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在网络购 。参见谢洋民t h 络社会学北京中同时代经济小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4 6 - 2 5 4 贝 。朱蚰备t 互动t 社会j 人学生的奉质联系 ( i t 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2 朋 1 物方面人学生具有巨人的购物潜力乐_ 丁- 尝试拍卖这种交易方式现阶段土要住网上购买 j 1 5 籍和音像制品等荚注网络环境中的隐私保护情况。” 网络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网络化山现了人类活动的新魁空问一一虚拟社区住虚拟社区中t 人们不仅可以获取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备类活动的信息 还可以感受到隐藏真实身份以任意的身份、形象进行人际互动的体验。美国壹肯锡公司并名 专家约蝓哈格尔三世和阿姆斯特朗曾说:“推动组成虚拟社会的一个关键设想是成员从由 成员产生的内容中获得的价值将人丁从更常规出版内容中获得的价值。由成员产生的内 容通常在交谈区实时产生,在公告牌的公告中积累。”。 在网络空间中,人学生网络角色最集中并且表现得最充分的平台要数人学校阔b b s 了 b b s 是电子公告扳人学校园b b s 是面向高校在校人学生和高校教职员i :群体使h j 的电子公 告扳。b b s 最人的特点是网比就自己的观点或想发布的信息住b b s 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探 讨本文试幽通过对火学生在b b s 上的网络角色进行分析,解读为网络影响人学生社会化 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 二) 文献综述 1 对网络角色和网络互动的研究 网络社会学是社会学的- n 分支学科。以网络空问为研究领域。网络社会学认为人们在 网络空间也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而这种角色活动因身体的缺场而满足了人们想白由扮演角 色的愿望陈文江,黄少华根据角色扮演者的动机以及其住扮演过榉中表现出米的特征把网 络角色归结为:潜能发挥弛理想实现型、梦想实现删并将网络角色的特征归结为:人际 。平等感”获得更多满足,对“自由感”的充分体验,由。身份虚幻感”所产生的一种成就 感。o 风笑天指出虚拟社会化作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青年的成长产生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而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非连续性是青年社会化角色认同危机的 深层次原因由田宏碧在对网络游戏中的角色类型和现实人格的芙系及影响的研究中,认为 不能轻率地对网络游戏做彻底的否定。应当意识到在某种氍度上它可以对现实人格起到积极、 促进的一面。o 韩庆年等从游戏概念出发,指出网络游戏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一种新的人机, 人际互动形式从知识载体、认知r 具、学习过程、角色扮演、创造活动等方面展开分析。 o i i 莉、善忠莉;人学生嘲络生活的调在j 研究 辽宁教育研究 2 0 0 3 年第5 期 苗青、谢萍,人学生州络交往调查研究 西安l u 予科技人学学撤) ( 社会科学敝) 2 0 0 3 年第3 明 刘新燕、陈占浩;大学生州络购物行为调矗中南财经政法人学学撒2 0 0 5 年第1 明 蔡怀舜t 人学生州络信息消费现状调古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撒) ( 杜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7 期 徐红彩t 柏教人学生h 络学习行为的调矗j 研究 州络教育越圣程教育) 2 0 0 5 年第6 l i l l o 喻椿尔三世、阿埘斯特朗ag t 州络利益 f 璃国详北京新牛小版祉1 9 9 9 年版。第4 l 贝 o 陈史江黄少毕主编z 互联h j 社会学兰州兰州大学“i 版杜2 0 0 1 年版 。风筻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嗣危机一对2 l 世纪青年t 作和青年研究的 i e 战 青 年研究 1 9 9 9 年第1 2 期 o i i i 老碧。m 络游戏中的角色类型j 现,实人格的关系及影响 青年探索2 0 0 1 年第6 期。 o 韩庆年、车艺,喇络游戏在h 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中国远程教育2 0 0 3 年第1 5 期 2 李婷玉认为网络中人际互动的虚拟性使个体获得了臼我早现与自我塑造的士动性,网络中的 人际关系是经由社会共同建构的真实。存在着人际信任应该关注利川网络如何做一个理性 的网比o 孟繁华等在对网络文化和师生关系研究中认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住知识 的学习过程中被异化为。知识的传播i :只”和“知识的接受i :且”且髭火了主体性和仓u 造 性网络文化妯5 体的介入,动摇了“物一物”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实现以 学习为主体教师为导航者的救与学芙系。周晓红对。文化反哺”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提到孩子从网络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消费和钱的看法以及审美 和生活情趣都影响剑父母并使父母的生活态度在无形中发生了明显可见的变化。3 此外黄少华指山:网络人际交往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关 系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 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网络人际交往凡有一切后 现代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审荚化。 在黄厚铭看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儿乎生活在一个陌生人围绕的1 h = 界人们对 陌生人往往是不信任的,而网络却促成了陌生人间的接触网络使h i 者可以隐匿真实身份, 拉开与真实世界的距离同时又可以借网络的隔离功能抹去真实世界的身份产生网路中的人 际交往。他把网络上的人际关系看作趄一场白我认同的游戏他认为网络不是一个毫无规则 的化外之地,好的游戏者才是一个专注的参与者,因此得山结论:“网络上探索臼我认同的 游戏。其机制在于幻想的交互感应。也田为是参与者间幺j 想的交互感应。因此网络人际天系 是真实的社会建构, 而非个人的自日梦虚拟社区的虚拟并不等同于虚幺j ,或是虚空。”8 雪莉特克( t u r k l e ,s ) 认为科技触媒的改变不仅影响剑我们所做的,还影响剑我们如 何去想它改变了人们对白己和对他人,以及他们与世界关系的知觉。而网络中的人际天系 是一种基丁化名的人际关系。而非建立在匿名性之上。由丁每一个白我认同都必须通过与他 人的互动逐渐形成一个白圆其说的叙事于是,当人们在网络上k 期使h j 同一个代号后,这 个代号也会形成一个人际荚系的网络而我们白身也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个网络的化身产生认 同。毋 曾国屏在著作赛博空阃的哲学探索) 中认为借h j 戈丈曼的前后台理论分析网络互动时 认为划分前后台的关键是看个体是否( 在观众目光和白我约求下) 受制于某一社会角色期待, 即是否强迫自己按社会规则进行表演,因此。网络和现实的关系并不是黄厚铭所认为的网络 。车婷禾t 叫络中的自我j 人际关系 广两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4 期 o 盂繁华、张静t 嘲络文化与师生关系 山东教育科研) 2 0 0 1 年第1 2 期 o 州晓虹t 义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泉于传承) 社会学研究 2 0 0 0 年第2 期 o 黄少华;论州络空问的人际交往 社会科学研究,2 0 0 2 年第4 期。 。黄厚铭。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 h 路人际关系。j 自我认l 川 新哲学 第一簟i 郑州。人擎i 版 社7 0 0 3 年版,第鹊舳页 一曾周屏,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北京清华人学l l i 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4 页转0 i 白特兜。s ; 虚拟化身一州络时代的身份认州 潭灭吴佳真详。台北。远流l l i 版事业股份f f 限公d1 9 9 8 年版第 2 5 9 贝 3 为前台现实为后台他认为,根据上述划分标准得出的结论应是现实生活为前台,网络则成 为人们自由表演尽情展现日常生活中不能展现的后台另外发展成熟的赛博空问臼身也有 前后台之分” 段伟文认为网络交往具有悖逆性特征,并将其概括为赠予与索取、信任与怀疑、合作与 冲突、游离与沉溺四个方面:网络交往中所赠予的帮助和信息多数是低廉的公兆物晶t 而赠 予的目的首先是希望这种善举能够影响剑网络杜群中其他的成员,而一口群体中单向索取行 为多剑一定挫度或热衷赠予者突然火去兴趣群体很快瓦解: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没有必要 说真话,网络交往中的人们在信任与怀疑中徘徊;网络环境既充满且助色彩也j 忤藏了强烈 的斗争网为人们上网不仅寻求帮助也有白身受益的冈索如扩人个人影响等;网络空间的游 离感使人们通过网络感受到臼由选择的权力,同时也使人们被在网络中找到相同忠趣的快感 吸引井沉溺其中o 在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方面杨堤雅在论文因特网虚拟社群成员之角 色与沟通互动之探讨 中根据虚拟小区中的成员在参与挫度,互动程度、言辞语气、文章类 型等把成员分为八种类璀,分别为成员领袖,意见呼应者,白我揭露者、经验意见分享者 信息询问者、浏览肴、产品推广者、干扰者。 2 虚拟社区和阻s 的研究现状 瑞格尔德( r h e i n g o l d ) 最甲对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士要薪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 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嗣i 信息在很人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 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由黄厚铭指出在虚拟社区中人和人在匿名条件卜的交 往不再是此时此地意义的面对面互动,因此,人与人的接触也不雨是全人格的接触,而转变 为局部人格的接触。刘瑛、杨伯溆认为互联网不仅进一步疏远了现实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交往 和联系,还构建山一个完全脱离于现实社区之外的虚拟社会空间。彭华比总结山虚拟社区 人际互动的几个特征:非面对面的互动、自律性的互动、舣重约束的且动。千卫尔对网上 侵犯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也会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处事规则辱骂,攻击,恶意 利j j 他人的行为并不占主流。刘华芹通过对天涯虚拟社区的研究认为应h j 需求层次理论可 以更好的解释虚拟社区的产生,此外,虚拟杜区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分层和权利体系其文化 特征使社区居民产生社区感o 张发亮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如卜表。: o 曾田琊;奏博窄问的哲学探索。北京清华人学m 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9 2 页 o 段伟文;州络窄问的伦理反世 江苏人民i l i 版扎2 0 0 2 年版 o 牟静宜郭宜魂l 虚拟小区o i 虚拟文化,叫址lh t l p :l l m a i i n h u e d u j w - s o c i c t y e o j 2 6 姒 i a l 2 6 - 0 5 h i m 转0 i 白杨堤稚t 喇特喇虚拟杜群成员之,i | 色j 沟通互动之探讨2 0 0 0 年中匝企管所颂l 论文 。际怕生l 虚拟社群) h t t p - w w w n h u e d u t w - s o c i c t y t 4 2 1 2 1 1 7 h i m 转0 i 白狠奉瑞教育i 朴会: 迎接信息时代的教育祉会学反,肯虚拟小区的社会学草础:虚拟世摊对现实世抖的渗透) 竹北扬智2 0 0 0 年 i l l 版 。刘瑛杨们淑:互联喇斑拟社区 社会学研究 2 0 0 3 年第5 期 o 彭华民、侯鼍t 论虚拟杜区和人际互动) 覃庆邮i 乜学院学 越(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1 期 o 刘华芹t 天涯虚拟祉区z 互联嘲i :幕十文奉的牡会且功研究) 北京民族小版祉2 0 0 5 年版。第2 0 3 页 4 四种主要的虚拟社区类型特点的比较 i 产趔 校友录聊天室网络论坛b b s| 尊客 交流的且动性一般 哇虽强一般 交流的实时性弱强一般弱 成员流动性成员较为同定强强一般 身份否匿名 否 是是 是 参与或加入的限制严格不严格不严格不严格 成员之间是否熟悉熟悉不熟悉不熟悉不熟悉 是否支持多媒体少数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黄少华运圳内容分析方法从论文发表年份、研究主题,研究议题发展模式,研究方法 及理论运_ h j 五个维度切入,对国内学界b b s 研究的发展进挫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从1 9 9 0 年代中叶国内学界开始研究b b s 起,研究论文在数鼙和质鬣上均燃逐年上升的趋辨其中1 9 9 7 一1 9 9 8 年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讨论b b s 的特点,使h 方法、历史以及使_ 【 j 感受而2 0 0 2 2 0 0 3 年这两个时期的b b s 研究论文的重心则转移劁了分析b b s 的社会意义和行动结构等 问题上;国内学界对b b s 的研究重点仍主要集中在b b s 的技术和使h j 层面对其作为社会行 为空间的深度研究有j 阔的研究空间o 彭小川对b b s 群体的基本特征、群体成员地位的形成,意见领袖的特点和群体内部人际 交往的特征进行了探讨。他认为:b b s 网络群体处于“有机团结”的联系状态群体成员的 同质性不高,米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在论坛上畅所欲言越凡个性化 的东西越能引起他人的关注,遵守论坛的规定是b b s 交往的必要条件个性化只是为了使其 他成员感受剑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b b s 同络群体成员划分为精英喇,实力型,活跃喇,热 情型和孤独型五种;b b s 群体中领导者的影响力大多属于臼然豫,也就是不通过强制力而 是因为个人的品格、能力、知识得到人家的肯定而处于中心位置;b b s 的山现改变了以往人 际交往的规则,b b s 弱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空间作为增进人际交往的影响冈素人们彼此 之间的某些相似或一致的特征如态度、兴趣、爱好等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喜欢,舣方的相似 性越强越能产生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o 王斌以阳祠胡同某讨论版为个窠分析了b b s 中的权威结构他发现版土权威主要有两种米 源米自站方的制度规范和地位赋予与来自网比的行为规范与角色赋予。此外b b s 中的权 威结构实质上是站方、版主和网比三者之间关系构成的。o 陈泉、陈冰通过对b b s 的研究分析 张发亮,小州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比较分析 幽书馆学研究 2 0 0 6 年第7 明 黄少华、韩瑞霞z ( b b s 研究现状,一个社会学元分析) 兰州人学学撤 ( 扑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l 彭4 , j l i 、毛晓丹,( b b s 群体特舐的社会h 络分析 青年研究 2 0 0 4 年第4 明 正斌;( b b s 中的权威结构对西扣】胡m 某讨论版的分析社会学 2 0 0 6 年第2 明 5 认为网络形成的社会是制度对个体生活的延伸而1 e 个体生活对制度的超越网络形成的楚一 个白觉的虚拟空间促生了哑文化群体的形成。 3 对大学阻s 的研究 ( 1 ) 人学b b s 的基本情况 张春生通过将b b s 水术清华站近年米功能改进的特点与新浪网相对比发现我国高校校 爿b b s 已经从功能上超越原来甲期公告扳系统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备高校 交 同事实上的门户网站o 胡勇军分析了高校b e t s 传播产生危机的的主要原冈包括中国处丁 转艰时期社会问蹶较多的环境因素,人学生知识青年特征以及b b s 互动性强的因素提山麻 该变堵为疏,积极应对,采_ h j 止面传播、主动引导、巧妙转移,删封井川等方法来化解危机。 国刘冰认为b b s 论坛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人学校圃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结合人学生 b b s 论坛活动现状。b b s 对人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表现为;b b s 提供了丰寓的网络学习资源 促进了协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b b s 由丁存在着信息虚假、内容肤 浅、缺乏管理等问题也会对人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左联前提山根据高校b b s 匿名性、 平等自由性、非及时交互性,内容j “泛性等特点,高校b b s 管理方法土要是变“堵”为“疏”, 主动山击,及时应对平易近人。手段灵活正面引导,权威发布。o ( 2 ) 对b b s 互动的研究 i 气淑英运川社会关系矩阵法对大学b b s 电子空间的交往特征进行测域。发现b b s 互动有 五方面的特点。b b s 空间的人际关系随着作者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啭现山动态的,欠 稳定的、弹性的结构特征;交往对象是无限也是有限的;b b s 交往中主帖者提出话题。b b s 成员可以在众多的供讨论的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i 亓| 复,与发帖者建立起讨论父 系;b e t s 交往贝有不受年龄、性别等身份地位限制的独立性和主观性,也具有被他人讨论的 被动性:b b s 电子空问中的人际互动符号化为帖子与帖子问的“帖际”互动的特缸e 互动的 时间间隔不一田宦辉徐渝也使用社会网络矩阵分析法对虚拟社区中的c m c 传橘模式进行 分析,概括山网络虚拟社区群体的基本特征同时利h j 计域同l n 手段对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虚 拟社区c m c 信息传递进行验证分析o 张瑜、洪波8 对人学生b b s 呢称进行研究发现,b b s 呢称是人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重要标识物是人学生白我意识的外在表现可以作为人学生 思想热点和心理状况的折射窗口。有利于开展德育i :作 陈粟、陈冰;嘲络:虚拟的公共领域一以b b sl :的议程设置为例 新媒介 2 0 0 5 年第1 朋 张存生l 高校校园b b s :从公告板系统到校同门户叫站青年研究 2 0 0 5 年第l o 期 胡勇军i 战谈高校b b s 传播的危机管理) 中国青年研究 2 0 0 5 年第1 1 期 刘冰t 从b b s 看校同阿络文化对人学生学习的影响k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 0 0 5 年第2 明 左联前t 商授b b s 管理之我见 ( d j 两商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 0 0 4 年第6 期 亡j 淑英t 草于b b s 的h 络交往特征 哈尔滨1 = 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9 明 宫辟、馀瀹:商教b b s 信息传递j 控制研究 山东牡会科学 2 0 0 6 年第7 期 张埔泱波,多角度看人学生b b s 呢称 j ! 翘教育研究2 0 0 4 年第3 朋 6 4 与网络角色联系紧密的社会角色理论 1 9 世纪未西方的社会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注意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问相互联 系的贝体过挫研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互动理论互动理论中美国社会哲学家年l l t t :会心理 学家米德( m e a d 。g h ) 在综合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j a m e z 。、) 笑y - “白我”的理念以及 美国社会学家库力c c o o d l e y , c n ) 对詹姆斯( j a m e z , w ) 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后的理论的基础 上研究心灵、。社会我”和社会如何通过互动产生山米以及怎样凭藉互动而延续并首创把 “角色”从戏剧领域引心到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来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天系。” 随后角色理论分成了两派:比较重视结构的方法的被称为结构角色理论,代表人物有米 德( m e a d ,g h ) 、齐美儿( s i m m e i , j ) 、帕克( p a r k e r , r ) 、莫雷诺( m o r e n o , j l ) 、林顿( l n i t o n , r ) ,戈丈曼( g o f f m a n , c ) ;而比较重视过挫的方法的被成为过挫角色理论。代表人物是特纳 ( t u r n e 。r h ) 结构角色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位置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网络个体- i 据社会的某一t i ) = 置后便不断通过角色调箍达到角色期望戈大曼( g o f f m a n ,c ) 在其蔫作日常生活中的白我 早现 中把角色理论应j 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他认为生活与演戏是相同的人们对白 己住生活中的表演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可以使h j 某些技巧进行“印象管理” 过程角色理论的代表人特纳( t u m e ,r h ) 批评结构角色理论过多强调角色规范,地位和 规范性期望,使其看待人类社会的看法结构泛化并且忽视对人类且动常态过程的分析。他 强调角色互动过矬的流动本质,因此,他采取从人量的研究文献中寻找命题,f :在此基础上建 立止规的、抽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 三) 主要概念的界定 1 网络角色 。角色”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搬多社会学 学者引h j 了莎+ 比弧作牖请君入瓮 中的一段台词对。角色”作了比较贴切的解释:全f h = 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山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 许多角色可见。最初是由角色理论将“角色”从戏剧的角色表演领域迁移剑社会生活领域 米分析社会生活在他们看来。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中的行动者也i i 据明确的 地位:演员必须按照写好的剧本去演戏,行动者在社会中也要遭守规范;演员必须听从导演 的命令行动者也必须服从权贽之人或大人物的摆布;演员在台上必须对彼此的演出作出相 应的反应。社会成员也必须调整备白的反应以适应对方;演员必须与观众呼戍。行动者也必 须扮演各种不同的观众或一般他人和概念化的角色;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 。丁水术、张缔山to r 会角色论 i :海上海社会科学院i 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l 1 8 贞 。特纳j h t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i 版社1 9 8 7 年版。第4 4 9 - 4 5 1 负 7 解释意义行动者也出于各白不同的白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且动方式。“”人 们牲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角色的互动网络角色就是在网络空间中产生的适合网络规范的行 为模式 2 社会角色 郊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将社会角色作了一般定义为:。社会角色足指与人f j 的某 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梧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凡有持定身份 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该定义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角色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l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 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持;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在角色理论看来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扮演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一名女人学生,在家庭里是父母 的女儿、弟弟的姐姐;在人学里,她还可能承担着学习委员,党员、舞蹈社团团长等多种角 色;在日常生活中,她还拥有顾客、乘客游客、作者等更多更复杂的身份。多种角色发生 在一个人身上,但是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社会学称 之为“角色集” 3 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指的是人们在网络通信技术条件卜,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人与人之间信息,情 感、物质的交流活动人类社会的交流活动经历了从初级剑高级,从口语阶段剑文字阶段再 到电子阶段,网络交往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今的一种最新交往手段。也是一种间接的交 往,是交往主体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交往场景中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沟通的过程。 4 大学b 酷 b b s 是英文b u l l e t i nb o a r ds y s t e m 的缩写,即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是一种 向公众提供的一块公共电子白扳每个h j 户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上面发布信息或发表观点。 火学b b s 是指在备人高校校周网中设立的电子公告版系统。 5 角色社会化 探讨社会化的问题是从社会学开始的随着学科研究的视角的增多教育社会学,心理 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也对社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川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界 定社会化的概念。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化主客体在相互作埘中将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 观,行为规范等内化,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以适麻和改造社会, :发展自身的 。特纳j h t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吴l i i 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l 版杜1 9 8 7 年版第4 3 0 瓤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田人民人学i 版祉2 0 0 3 年版,第1 0 7 贝 8 过程。”。因此角色社会化就是培养各种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 四) 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 研究价值 在理论价值方面本文对人学生b b s 环境中的网络角色研究丰富了网络角色作为角色理 论新领域的内容并且为青年学以及社会化研究视角延伸到网络领域提出了口己的观察羊| i 思 考在现实指导价值方面本文探讨人学生在b b s 网络交往中的角色问题是对人学生网络 社会行为的深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把握人学生在网络时代卜的角色意识、角色行为 从而有利于人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促进人学生社 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本校数字化幽1 5 馆,中国教育期刊网中国教育网、b a i d u ,g o o g l e 等搜索 1 :具全面查找该领域的文献资料并摘录其中适h i 本研究的信息展后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比族忠研究法:比族忠是人类学的一种特有的研究方法,人类学家剑一个田野现察点上 进行调布把观察到的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f 米将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习俗结合 起来理解和解释社会井提出理论比族占研究包括有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情况所观察的社 会行为的真实记录比族志的研究方法近来也被h j 于网络人类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 个窠研究法l 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山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本研究选 取了一个高校b b s 论坛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试幽通过对该论坛中网络角色的分析,找出人学 生在b b s 交往中网络角色的共性以及角色扮演的意义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马和民、商魁平l 教育社会学研宄i :海i :海教育“i 版祉1 9 9 8 年版第2 6 7 贝 9 二、大学b b s 论坛的“虚拟田野”考察 以大学b b s 论坛a 为例的个案研究 ( 一) 研究过程 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取 人学b b s 论坛的主要成员是对网络接受挫度高、热衷信息交流,乐| 丁思想交锋的人学生, 而b b s 的技术手段保证了参与者在匿名状态f 发布、交流信息。闪此入学b b s 成为最凡社群 性质的虚拟社区之一 本研究选取重庆某人学b b s 论坛a 作为个窠研究对霉论坛a 发展较为成熟截至2 0 0 7 年3 月1 日该论坛拥有铂个版面,3 7 3 0 6 名注册h j 户在该校止常行课阶段论坛a 的每 天注册_ i i j 户访问鼙为约7 0 0 0 多人每天朱注册h j 户( 游客) 访问鼍为约4 0 0 0 多人平均在 线人数为1 5 0 0 人左右,每天帖子流域数( 包括同帖) 为约3 1 8 0 0 帖 2 对网络研究中的“虚拟田野”考察方法的说明 加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丈斯基( m a l i n o v s k i ,1 8 8 4 1 9 4 2 ) 提倡文化人类学研究 异吣族文化时应采_ h j 参与观察的田野考察法即让研究者真正参与部落之问的活动观察所 研究的氏族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习俗与规范以及口语的词汇。其目的在r 完成既能反映出异比 族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井同时体现山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比族占( e t h n o g r a p h y ) 马林诺穴 斯基的学术思想对州方人类学和比族学产生了重人影响,田野考察也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典喇 研究方法 肋着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米越人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视角延伸剑网络领域并开 始利h j 比族占的研究方法米观察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虚拟k 族占( v i r t u a l e t h n o g r a p h y ) 由此而米“虚拟田野”考察是虚拟比族占的士要研究方法,即选择互联网某一 虚拟空间作为田野考察对象。采川在线观察或使用该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参与网比且动。然 后对观察、搜集剑的资料进行深层解读 3 论坛a 的“虚拟田野”考察 考虑到大学生同民群体忍维活跃,兴趣广泛,敏感多变等特点,研究者参与b b s 且动时 对观察分析人学生网络角色可能产生主观影响因此本研究采刚虚拟比族占田野考察中 的直接观察法。即研究者以“潜水”( 即“看帖不同帖”) 的方式直接观察b b s 论坛中的人际 互动,并结合复制下来的文本资料进行深层解读本研究着重考察人学生住b b s 网络交往中 的网络角色,在选择田野考察对象时选取了最能体现人学生网络文化特色的儿个主要版块 如“谈天说地”、。休闲娱乐”,“校矧生活”笔者观察论坛a 的时间为从2 0 0 6 年6 月开始至 2 0 0 7 年3 月结束观察期时间跨度为该校的秋季学期和寒,暑假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 人学生在论坛a 的活动情况,所选个案具有一般性和背遍性 4 “虚拟田野”考察中的伦理道德 对网络领域的研究中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如在。虚拟田野”考察中是否公开研究者的 身份以及对网上信息的公开或匿名处理等问题。学界尚无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处理该问题 时,借鉴了学者刘华芹在著作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丁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中对研 究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采_ h j 的处理原则和办法刘华芹认为上网聊大者往往倾向丁聊臼己 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如果在田野调卉中一开始便向对方交待臼己调卉者身份容易冈对方 火去兴趣而在后面的谈话中处于被动地位,冈此可以不必主动交待研究者的身份;在网上信 息的处理方面研究者改变记录中的名字和地址虽然出丁对网络社会空闯及其主体的尊重 但是却牺牲了所描述对象的完整性、真实性冈为网名是网络中个体所要表达1 3 我的一个意 义符号并且是研究对象中的一部分签r 此,笔者郑重承诺;本研究采h j 的论坛a 的案例 资料仅限于本论文撰写的学术刚途。 ( 二) b b s 舞台上的网络角色 1 本研究网络角色分类的说明 网络角色本身的模糊性决定了网络角色的分类标准是多元的网络角色依据不同的标准 有不同的分类目前研究中对网络角色的分类有以f j l 种: ( 1 ) 按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队教育主题课件
- 健康知识培训主持开场白课件
- 伞的秘密教学课件
- 邮箱指引文件管理办法
- 配电反违章管理办法
- 2025年住房拆迁面试题及答案
- 澄海民间资金管理办法
- 电网现场违章管理办法
- 甘肃地区礼金管理办法
- 国家公务员基础知识题库大全(附答案)
- 热压机说明书范文
- GB/T 39616-2020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
- GB/T 3620.1-2007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GB/T 19519-2014架空线路绝缘子标称电压高于1 000 V交流系统用悬垂和耐张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及接收准则
-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优秀6篇)
- 化学史课件讲课教案
- 心率与高血压培训课件
- 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第三版)第03章亚洲客源国概况(下)
- 智慧审计综合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 铁路客运英语中专学习教案
- 宝钢产品质量证明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