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 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 研究生:郭仙 导师:杨小清教授 莫其逊教授 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西方文艺学 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 响,因此,我们讨论文学时也无法绕开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物质产品的富足,我国社会步入了一个转型期,消费逐渐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 “消费社会”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它在将社会连成一个共同 体的同时,也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冲击着他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文学存在的新语境。论文从 文学环境和文学发展的现状出发,主要借鉴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 论,对当代文学的存在、生成状况进行考察。根据布迪厄的文学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 会的综合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也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作 家、文学代理人、评论家等人,以及出版社、书店、文学界等组织、团体是文学场中主要 的活动者。除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这三支决定文学场域的资本类型之外,出版 事业在当代文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本文希望通过出版事业这样一个角度,运 用文艺社会学、美学、出版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消费时代的文学场进行 考察。 当代中国的文学场呈现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足鼎立的状态,但这三种 资本类型并不是等值的,于是,有学者用“倾斜的文学场”1、 “裂变的文学场”2来概括 市场压力下的当代文学生产。在市场的开拓和文学性的坚守之间,文学艺术如何突围,这 是本文着力探索和尝试解决的问题。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本文认为:在展示 感官欲望、翻奇求新、坠入时尚的消费时代,我们应当坚持文学场理论的指引,遵从诗性 乌托邦的召唤。知识分子应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以更加灵活、积极的方式去维护文学场 的自主性,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论文分为四部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从文学、文艺学发展的现实出发,充分考虑中西语境的差异,论证消费时 代如何构成文学存在的新语境以及消费文化的特征。理论和事实两方面表明:在我国的一 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特征,而发达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 往往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进行消费时代及消费文化的 研究具有其复杂性和紧迫性。消费社会最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大众的崛起,消费主义统领下 的消费文化呈现娱乐化、平面化、世俗化的特点。消费大众一方面为现代媒体所操控,一 方面也通过市场表达自己的文化选择,挤压着传统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时,大众媒 ii 介的发达使书面线性阅读的文学必将经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而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 产品样式和品种的增多也极大地压缩了文学的存在空间。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认识作为社会综合组成部分的文学场。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 迪厄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用“场域”的观念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 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空间。通过考察 19 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学界的状况,布迪厄认为文学 场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场所,自主而独立的文学场的生成,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艺术法则 的确立是文学场出现的关键标志。 “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核心观念的提出,意味着文学艺 术对任何既定的道德、经济、政治等力量或立场的断然拒绝。但从历史上看,文学艺术与 政治、经济总是存在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拒斥的表面下通常隐含着实质的依赖关系。因此, 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但其所提供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打通了 文学研究的第三条路,为我们研究消费时代的“文学场” 、理清各种关系,提供了一个有 效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考察消费时代文学生成和文学接受的变化,全面认识消费时代的文学场。 在消费时代,随着“商品意识” 、 “市场意识”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 “生产”这一我们通 常用于指称物质生产活动的概念大有取代“创作”而被用于文学领域的趋势。从“文学创 作”到“文学生产” ,表面上是名词的更替,背后凸显的则是文学创作机制的转型和作家 创作精神取向的转轨。同时,随着城市市民大众成为文艺的主要受众,文学接受也呈现出 新的特点。表现为:传统经典的解构与戏说;视觉文化、通俗文化的盛行;作为商品消费 的文艺消费;文艺作品的收藏与投资等。 第四部分,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状态,探索消费时代文学研究、文学发展的突围 之路。当代中国文学场呈现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三足鼎立的状态,但无论是 哪种资本形式在起作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需要“商业出版”的运作,最终,各种资本形 式都要透过商业出版完成对文学场的征服。在市场的开拓和艺术性的坚守之间,作家在寻 觅突围,文学期刊在不懈探索,对此,文学场理论依然给我们指引:文学正是通过坚守一 种价值、一种理想,来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使人生不至坠入平面化。这也正是 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深刻意义所在。 关键词: 关键词:消费时代; 文学场; 文学生产; 出版事业; 审美乌托邦 iii a study on literary field in the consumption period author: guo-xian advisor: professor yang-xiaoqing professor mo-qixun major: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direction: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grade: 2005 abstract literature has a character of ideology, inevitably will be effected by some factors such as ethos politics and economy, so when talking over literature we must base on the culture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ffluence of physical products, the chinese society enters into an epoch of transformation that consumption instead of production becomes the leader of the epoch. “consumption society”, a conception from the western world conciliat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scholars. it joints the whole society to a community while it impacts its psychic world in a much more covert way and that make up of the new culture environment of literature. the paper gets going from the actuality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mostly consulting the “literary field” theory of the france sociologist pieria bourdieu, to see about the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o the point of pieria bourdieus literary sociology: literature is part of the society, so the products and acceptations of literary work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process that making up of the society. authors, deputy of literature, essayists, and organization such as publishing company, bookshop and literates are the primary actors of the literary field. political capitals, economical capitals and literary capitals, except the three kind of primary capitals which determined the literary field, publishing care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paper chooses the angle of the publishing career,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ifferent subjects, such as literary sociology, aesthetics, economics. in order to study and review the literary field in the consumption epoch. the literary field of contemporary china takes on an estate that political capital, economic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re communal. however, they are not equal with each other. so some scholars introduced “the incline of the literature field”, “the fission of the literature field” to generalize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production which is under the press of the market. to exploit the market or to adhere to artistry, that is a question. where is the way to break through for the literature, that is the primary question that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integrating the harvest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we can see that: in the consumptive ear, the literary field theory also gives us direction: it is literature that watches our psychic home by holding its ground, so that we can avoid the complication of our life. this paper is made up of four parts and has resolved some questions as follows: part one , base on the praxis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dequately think over the iv dif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o demonstrate why consumption epoch has fashioned the new environment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sumption culture. both theories and facts indicate that the character of consumption society has appeared in some flourishing area and coastal cities. further more, the culture phenomena in the developed area sometimes reflects the direction of cultur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a district. so we can see that doing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society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ossesses the complexity and necessity. the most remarkable change of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is the growing up of the consumptive masses,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leading by consumptions holds the character of entertainment, complication and secularity. in some way consumptive masses are dominated by modern medium; and in another way they empress their culture choice through the market, striking the traditional orthodox culture and essential culture. meanwhile,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traits of written, linear reading can not avoid the more and more flinty tribulation from the up growth of the mass medium. besides, the augment of the mode and variety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brought by culture globalization has compressed the interspaces of literature to a great degree. part two, to see about the literary field as a part of the society in an academic way. pieria bourdieu introduced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which put relationship to an important place in his study. he quoted a conception called “field” to carve up the society and put it into many self-governed but interrelated field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he gallo literat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bourdieu concluded that literature was a place full of tussle. the cre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literary field is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rtistic principle is the pivotal symbol of the literary fiel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entral conception “arts for arts sake” means that literature breaks from any established power or standpoint, such as morality, economy, and politics. but looking into the history, literature always has the inextirpable contact with politics and economy, under the surface of isolation is always the virtual relationship of dependence. so in some given historical instance, the theory of literary field brought out by bourdieu is just a petition with full-bodied color of aesthetic utopia. but the method of cultural sociology with it uncloses the third way for literary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frame of reference for us to study the literary field and tidy up sorts of relationship clearly in the consumption epoch. part three, to see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acceptations in nowadays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field in the consumption epoch. in consumption epoch, going with commercial and marketable consciousness continually infiltrates every field, “produce” the conception we always use to call substantial production is likely to be used in the literary field instead of “invite”. from “invite” to v “produce”, behind the subrogation of the expression displays changeover of the literary mechanis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thors creative spirit. meanwhile, since the citizens become the primary target of literature, the accepting of art presents new traits, for example: to play the devil wi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sutra; the popularity of the visual and vulgar culture; to consume the art as a kind of commodity; the collection and investment of artwork. part four, to review the basal cond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o explore breakout for literature stud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the consumption epoch. the literary field of contemporary china takes on an estate that political capital, economic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re communal. but whichever capital type works, the birth of literary works all need the manipulation of “commercial publishing”. lastly, every capital type all need to conquer the literary field through commercial publishing. to exploit the market or to adhere to artistry, that is a question. the author is looking for breakout and the literary periodicals are exploring tirelessly. about this, the literary field theory also gives us direction: it is literature that watches our psychic home by holding its ground, so that we can avoid the complication of our life. and thats also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pieria bourdieus literary field theory. key words: consumption period; literary field; literature production; publishing career; aesthetic utopia.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 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引 言 文学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 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 政治经济等因素 的影响。当今的文学实践、文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 展,物质产品的富足,我国社会步入了一个转型期,消费逐渐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主 导。 “消费社会”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它在将社会连成一个 共同体的同时,也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冲击着它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文学存在的新语境。 我们必须立足于时代来讨论文学。如果说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文学思潮还能影响, 甚至主宰文学的发展,形成文学热点、创作趋向、艺术潮流等,那么,近十几年来,时代 文化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于文学主张之上。上世纪 90 年代,面对商品经济大 潮,文学界还在讨论在市场面前何去何从的问题,现在这个讨论已经烟消云散,没有意义 了。实践已经做出了回答:文学正在逐步走进市场时代。 近年来,国内学界从文学实践、文学发展的现状出发,对新出现的文学、文化现象进 行研究评论的学者比较多,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也比较多样,其中既有交叉也有分歧。综 观近年来的论文著作,相关情况大致如下: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这场争论 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2001 年。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立论一方是陶东风、周宪、王德 胜、金元浦等。持异议的一方是童庆炳、鲁枢元、赵勇、毛宗杰等。 (二)文化研究的视 点。文化研究尤其是视觉文化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又一个突出视点。2005 年, 文学评 论 分别在第 2 期和第 6 期登载了赖大仁的 图像化扩张与 “文学性” 坚守 和周宪的 “读 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他们都认为就文学本身而言,无论保持传统形态还是转型为新 媒体混合形态,都必须坚守文学的心灵诉求、人文关怀和精神超越性;张永清在求是学 刊2005 年第 3 期上发表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策略 ,认为面对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所 遇到的困境, 文学研究者的应对策略不应是纷纷转向文化研究, 目前更值得重视的是文学 研究如何面对视觉文化的挑战。 置身于市场化、 消费化的社会环境之中, 切身感受着文学艺术的脉搏坚守和蜕变, 文学实践和文学研究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也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论文从文学 发展的现状出发,主要借鉴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 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对当代文学 的存在、 生成状况进行考察。 根据布迪厄文学社会学的观点: 文学是社会的综合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也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作家、文学代理人、评 论家等人,以及出版社、书店、文学界等组织、团体是文学场中主要的活动者。出版事业 在当代文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本文希望通过出版事业这样一个角度, 运用文 艺社会学、美学、出版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文学场域中各 种力量的较量。在市场的开拓与文学性的坚守之间,为文学出版事业探索突围之路,这同 时也是文学艺术在消费时代的突围之路。 2 一、消费时代:文学存在的新语境 一、消费时代:文学存在的新语境 2005 年 5 月 1314 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广东省高校文学批评工作者座谈会 暨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比较文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80 余 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消费时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这表明, “消费时代” 作为一个重要现象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构成了我们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 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时代、社会背景。虽然,就整个中国国情来说,我们还不能认为当 下中国己经全面进入了消费社会, 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已出现了消费社 会的某些征象,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发达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往往昭示了一个国家、地 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对“消费时代”这一新的文化语境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一) 消费社会:西方与中国消费社会:西方与中国 消费社会最早出现在工业化进程较快的西方国家, 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进入中晚期 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个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是由该社会体 系中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体系自身的再生产两种因素决定的。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 言,生产与消费的联接至关重要。一方面,资本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生产成本来获取 最大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工人获得的 工资又必须能够构成有效需求。 一旦生产与消费的联接中断, 工人所获得的工资不能构成 有效需求,就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始终就在寻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中发展。到了 20 世纪,随着以福特主义为 代表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模式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大 批量生产构成了福特主义的时代特征,而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消费。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资本主义实 现了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过度。 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阶段所提倡的以理性、 禁欲主 义的节俭为美德的新教伦理观念衰落,传统的以“生产” (制造) 、资本积累为中心的社会 转变为以“消费” (包括消费服务)为中心的社会。 后福特主义以“灵活积累”为特征,它用机会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通过采用新的技 术和新的组织形式,不仅加快了生产的步伐,也加快了交换和消费的步伐,给大众的日常 消费领域带来了诸多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人们的消费从 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 另一方面, 非物质形态的商品消费在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如大众的流行时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等,甚至在物质商品中也渗入了 越来越多的非物质因素。所谓“商品美学” ,即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广告等在商品生 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甚至在商品构成中起支配性作用。 与商品的非物质化相联 系的另一变化是, 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发挥了 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代广告和传媒形象在当代文化实践中成为一种强大的整合力量。 3 3 让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写道: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 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 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4 鲍德里亚所说的“物的包围” ,是消费社会的一个普遍景观。现代人周围的琳琅满目 的物质世界构成了一个“物的体系” 。这样一个“物的体系”所带来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文 化转变。 被物包围着的人们,对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场转变首先发 生在西方发达国家, 但它并不是西方国家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消费文化作为资本主义 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再生产模式,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生活方式一起, 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被推销到世界各地。 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 即使我们置身在 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也无法不受到它的影响。 与典型的西方消费社会相比,应该说,在现阶段,我们距离全面的消费社会的形成还 有较长一段过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城市和西部城市之间,同一地区的城乡 之间,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物质生产仍然主导着社会发展的方 向。但在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已有大幅攀升。据半月谈 内部版 (2007 年 2 月)的一篇报道,目前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已在稳步提升,从 1978 年至 2005 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由 184 元攀升到 5434 元。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消费升级为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5。非物质形态的商品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从 2005 年国庆“黄金周”的假日消费情况看,仅旅游收入就达 390 亿元,而就购物的结构来 看,用于食品、服装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相对较低,用于文化和享受等商品的消费则比较 热6。 消费观念方面, 人们过去习惯于赚足积蓄才消费, 如今信贷消费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当中发生了动摇。 年轻一代的消 费理念代表着时代的主旋律,年轻人追求新、奇、美、名等消费理念与老年人精打细算的 务实消费形成鲜明了的对比。 伴随着作为西方强势文化代表的消费文化向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渗透, 在一些经济发 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特征。 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加速了 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使得消费主义文化、 意识不断侵入到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世界。 发达地区的 各种文化现象往往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 理论研究既要立足实际, 又要 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 因此, 在当代中国进行消费时代及消费文化的研究更有其复杂性和 紧迫性。 (二)(二) 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的特征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的特征 消费通常既是一个经济过程, 也是一个文化过程。 虽然福特主义推动了西方社会向消 费社会的转型,但消费文化并不是 20 世纪才出现的一个全新的事物。正如消费是与生产 4 相伴产生的,消费文化也是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的,只不过在前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占据 社会生活的主导,人们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一种“生产主义视角”观察问题,把消费视为生 产力发展附带的结果,对消费文化更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消费社会是消费文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正如詹姆逊所指出的: “文化是消费 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 ”7我们生 活的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个性消费。 颁奖典礼上, 明星们最担心自己的装扮与别人撞车; 而体现个性的油画、dvd、vcd 和挂历,则越来越受到都市新人的追捧。这些消费者个 性及他们的消费态度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一个又一个时尚热点, 是因为其中 蕴含的文化因子,或曰文化符号所具有的表现意义。文化具有区分的功能,消费者通过对 不同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趣味、格调,表达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认 同,满足自我精神和社会生存的需求。人们不但把消费品作为实用产品来消费,而且把它 们作为符号来消费,即通过符号意义的消费来进行社会交流和表达。 法国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 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而是符号, 并从符号学角度对消 费社会和商品的符号价值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思考。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 物的体系 中, 鲍德里亚给消费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富裕的现 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 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 ” “为了构成 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 ”8根据鲍德里亚的理论,符号消费的过程由两个层次的 意义转移所构成:一个层次是通过广告、时尚系统把文化世界的意义转移到商品,即实现 产品的符号化;另一个层次是借助一系列仪式,包括礼物交换、购物仪式、修饰仪式等把 产品所携带的意义转移到消费者, 从而实现符号的类型化意义向个性化意义的转变, 实现 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的表达。 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 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即通过消费显示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阶 级或阶层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位、流行、现代等象征意义的满足。 与传统文化相比,消费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消费文化的扩张中,传统的文化 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艺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和影像 的生产工业之中; 另一方面, 随着消费文化在艺术生产中的弥漫, 艺术风格变得模糊不清, 传统的符号等级结构正逐渐消解。 1 消费大众的崛起与消费“狂欢” 1 消费大众的崛起与消费“狂欢” 消费社会最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大众的出现。 经济和技术的持续发展, 带来了大量富余 产品的出现, 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培育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消 费群体,即消费大众。消费大众是消费社会的主体,他们既不是过去的贵族和知识分子, 也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民众或老百姓, 消费大众是一个复杂的构成。 根据性别、 年龄、 职业、 阶层、经济收入、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 体有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品位,消费也成为主体自我表达和取得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5 追求风格、品位、层次被认为可以彰显出身和地位,如“中产阶级” 、 “小资”等提法总是 和一定的消费趣味联系在一起。消费社会的大众有较好的和稳定的收入,受过教育,其中 不少还受过高等教育,享有闲暇时间,拥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表达。随着物质产品的 不断丰富, 消费活动中的物质有限性日益突显出来, 大众的消费需求逐渐向精神方面增长, 在物质商品中也渗入了越来越多的非物质因素。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在消费时代必然要经历一个商品化的过程, 也要明码标价作 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走向市场。其中,有两个因素对现代文学影响很大,一个是购买力,一 个是社会财富分配所引起的阶层分化及其精神需求品位的养成。据 2006 年第 4 次全国国 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公众对图书价格接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而文学作品仍是大家 最喜爱的图书品种。9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消费大众是潜在的文学读者。但我们也应看 到,在公众对图书价格接受能力提高的同时,是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10消费大众 并不等于文学读者。因为文学是一种高层次、精致化的精神享受,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并 不意味着人们会把钱花在文学方面,这有赖于一种高格调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 受到人口质量的制约。目前,从消费大众的文化取向看,他们多是选择卡拉 ok、流行歌 曲演唱会、影院看大片等群体性文化空间,很少有独自精心阅读的心境,文学读者在人群 中的比例是比较少的。 消费大众一方面为现代媒体所操控, 一方面也通过市场表达自己的 文化选择,挤压着传统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 与消费大众的消费需求相适应,消费文化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平面化。当代消 费文化从生产、 传播到消费都带有明显的技术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消费文化的产生 提供了复制手段, 而且也为其传播提供了载体。 电子传媒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艺术韵味和独 立自足的美的表象世界, 使图象符号的传播处于优势地位。 现代传播和复制技术作用下的 消费文化呈现出浅表、审美平面化的特点。二是世俗化。消费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本质 区别是,其文化产品由于体现了创造者的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进入市场流通 等特点而具有商品属性, 而它作为文化所应具备的审美深度和情感价值也日益被商业利润 所渗透、侵蚀,转而迎合大众趣味。与传统文化产品的审美属性相比,消费文化只承认效 益,以市场上的叫卖声为指归,具有突出的世俗化特征。三是感官愉悦性。为迎合消费者 的虚拟性消费,当代消费文化以迎合消费者感官快适为原则,使用欲望化的叙事法则,对 大众的感官进行着刺激和按摩。同传统高雅文化那种凛然超拔于世俗、功利、感官刺激的 旨趣大相径庭。消费文化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感官刺激来投合大众的口味;滞留于人的 “现实感性”维度,满足其生理层面的需求,直接服务于大众的感官愉悦。 总的来说,消费主义统领下的消费文化呈现平面化、世俗化、娱乐化的特点。文学作 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 在消费时代也必然要接受读者市场的遴选。 消费文化从未放弃对传 统文学的颠覆和渗透,现实是,作和出版也是被消费所决定,被环境所决定的。 “畅销等 于一切” , 只要“大众”叫好,消费时代的出版和写作处于一种“卖掉一切”的状态。先 锋们背叛了,道德家转向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陷入一种精神上的“沙化”状态。 6 2 大众媒介的延伸与“文化全球化” 2 大众媒介的延伸与“文化全球化” 大众传媒的发达是消费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鲍德里亚称之为“超真实”或“拟像” 11,马克 波斯特称之为“第二媒介时代”12。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张,需要建构新的市场, 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媒介与市 场结合, 通过兼具市场和观念两大特征的消费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 刺激人们消费主义意 识形态的形成。借助电子媒介的传播与复制,消费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符号化的特征, 人们在一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中进行各种符号的消费。电子传媒语境下的这种拟像化 现实颇似一则寓言。 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的首篇中曾引用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这则寓言13: 一个古老帝国的绘制员绘制了一幅非常详尽的地图, 与该帝国的领土丝毫不差。 但伴随着 帝国的衰弱,这张地图也日渐磨损,最终残损不堪,但在沙漠中还依稀能辨认出地图的一 些残片。然而,这一被毁的抽象之物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美,它目睹了帝国的荣耀,像一 具死尸,腐烂了,又重回故土。它像幽灵一般,逐渐突破,并与现实领土混在一起。地图 和一个国家的领土之间到底哪一个更为真实呢?鲍德里亚认为, 地图先于领土虚象的 进程产生了领土。鲍德里亚从博尔赫斯的这则“地图先于领土”的寓言引申出了“仿真” 与“真实”的关系,并认为是对自己思想的很好的注脚。 根据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由模型复制出来的具体的形象与模型可以完全一致,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复制产生的“拟像”完全可以代替模型。拟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 仿真,仿真看起来好像是现实,而实际上不是现实,因为它只能在一个不间断的没有任何 指涉或周边的回路里进行自我交换,而不能与任何真实之物相交换。 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提出了“仿真的三个序列” ,分别是: (1) 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方式。 (2) 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 (3) 仿真是被代码主宰的目前历史阶段的主要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