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doc_第1页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doc_第2页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牛刀小试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3.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听觉“钟声”与感觉“很重”“很轻柔”相通。4.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声音”(听觉)与月光、晨雾(视觉)相通;“月光”“晨雾”(视觉)与“温柔”(感觉)相通;“蜜(味觉)语(听觉)与”芳醇“(嗅觉)相通。5.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是把视觉与触觉沟通起来,用触觉写视觉,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二、指出下列各句各属于什么修辞手法。(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3)“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朱自清绿)(4)“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5)“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6)“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参考答案:(1)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 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2)通感。“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与“梦幻”的迷蒙轻灵相似,互为沟通。(3)比喻。“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4)通感。巧用听觉器官的感觉沟通了皮肉剧痛的触觉。(5)比喻。“沙丁鱼”是喻体,本体是“车”。(6)通感。听觉移到非听觉味觉器官。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注: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A这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通过哪些事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答:_。B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答:_。参考答案:A通过“白雪”、“明月”、“羌笛”、“戍楼”等景物;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B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