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和谐、求统一的朴素辩证思维,中国古人把 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既包含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 词中存在着许多对立而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如动与静、虚与实、美与丑、刚与 柔、隐与显、疏与密等等。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 动与静:动与 静的辩证法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中都有体现,在诗词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有三 种情况,一是以动写静:二是化静为动:三是化美为媚。总体说来,动而流, 美而媚是我们寻求诗的动静美的重要途径。( 二) 虚与实:由于中国古典诗词 十分注重“意境”,因而中国古典诗词十分讲求虚实相生,通过一虚一实,一 隐一显,相互作用来拓展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 鉴赏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对诗词所传递出的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进行整体接 受。( 三) 美与丑:美与丑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 化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美丑这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时,大体上有三种 情况,一是化丑为美;二是以美写丑;三是以丑为美。但最终美丑这一对对立 统一的概念仍将统一在“美”上。( 四) 刚与柔:具体的文学作品都讲求刚柔 相济,刚与柔相对立而不排斥。在诗词中,有时会“摧刚为柔”;有时会“以 健笔写柔情”,但不管怎样,刚与柔都是美。但中国的阳刚之美与西方的崇高 是有区别的。总之,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许多对立而统一的因素,这些 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互为统一,因而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 美鉴赏的过程中,应综合把握诗词的美学意蕴,挖掘出诗词所具有的全部审美 信息,全面把握诗词美的真谛。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对立统一动与静虚与实美与丑刚与柔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b e l o n g st op l a i nd i a l e c t i c sw h i c hp u t s e m p h a s i so n h a r m o n i o u s n e s sa n du n i t y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sr e g a r d e da l lt h i n g sa so n e u n i t yc o n t a i n i n g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o p p o s i t e sa n dh a n m o n i o t 塔a g r e e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i n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t h e r ee x i s t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r t i s t i cd i a l e c t i c s ,s u c ha s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a c t i v ea n ds t i l l ,v i s i o n a r ya n dr e a l ,b e a u t i f u la n du g l y , f i r ma n d g e r t l e ,h i d d e na n dr e v e a l i n g ,s p a r s ea n dd e n s e e r e t h i sp a p e rw i l lt a k eu p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a s p e c t so n e b y o n e i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 a c t i v ea n ds t i l l t h i si sr e f l e c t e di nv a r i o u sa nf o r m s 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t h e r ea r et h r e e 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o n e i su s i n gt h ea c h i e v et os e to f f t h e s t i l l ,a n o t h e ri st u r n i n g t h e s t i l li n t ot h ea c t i v e ,t h et h i r di sc o n v e r t i n gt h eb e a u t i f u lt oc h a r m i n g s oa c h i e v i n g t h er e s u l t so fa c t i v ea n df l u e n t , b e a u t i f u la n dc h a r m i n g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w a y w ea i m f o rt h eu n i t yo fa c t i v ea n ds t i l lo fc h i n e s e p o e t r y i i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 v i s i o n a r ya n dr e a l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p a y s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m o o do fa r t a n di t e m p h a s i z e s o n m i n g l i n g t h ev i s i o n a r yw i t l lt h er e a l t h eh i d d e na n dt h er e v e a l i n gt o d e v e l o p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o fp o e t r y w es h o u l ds p e c i a l l yn o t i c et h eu n i t yo f t h ed i r e c ta n di n d i r e c tm e s s a g e sc o n v e y e db yt h el i n e sw h e nw ea p p r e c i a t et h e p o e t r y i i i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 b e a u t i f u la n du g l y t h e c o n c e p to f b e a u t i f u la n du g l y i su n i t yo f o p p o s i t e s t h e ya r e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a n di n t e r c h a n g e a b l e t h e ya r er e f l e c t e di nc h i n e s ep o e t r y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o n ei s t u r n i n gt h eu g l yi n t ob e a u t ba n o t h e ri su s i n gb e a u t yt os e to f f t h eu g l y , t h et l l i r di s r e g a r d i n gt h eu g l ya sb e a u t y n om a t t e rw h a tt e c h n i q u ew e u s e t h ee m p h a s i so f t h i sp a i ro f c o n c e p t ss t i l ll i e si nb e a u t y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 f n ma n d g e n t l e t h i sc a na l s ob ef o u n di nm a n y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t h e c o n c e p to f f i r ma n d g e n t l ec a nb ei n t e r c h a n g e d ,a n dt h eg e n t l ei so r e nd e s c r i b e d w i mf i r m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 ya r co p p o s i t eb u td on o t r e p e le a c h o t h e rf o rb o t h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o f t h e m b d o n g t ot h e c o n c e p to f b c a n t y i n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s ef a c t o r s 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a l e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 i n t e r c h a n g e a b l ea n d i nah a r m o n i o u s u n i t y w h e nw ea p p r e c i a t ec h i n e s ep o e t r yw e s h o u l dg r a s pt h ei n n e r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s e e kt h ei n s i d ea e s t h e t i cm e s s a g ea n d e x p l o r e t h et r u ee s s e n c eo fs e n s u o u sp o e t r y k e y w o r d s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 p o e t r y ; u n i t yo f o p p o s i t e s ;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o fa c t i v ea n ds t i l l , v i s i o n a r ya n dr e a l ,b e a u t i f u la n du g l y , f i r ma n dg e n t l e 郑重声明 本入的擎位论文蹩程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宠成的,学佼论文没有剽窃、 抄袭、造假簿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椒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 的法律后果秘法律责任,特悲郑重声明。 学稼论文俸者( 箨名) : , 7 赫 豇 洳年 月jl 目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农业生产与气 象、农时关系密切,因而中国的历法、天文等科学都发达得较早,长期以来形 成了整体性的自然观,重视天象、自然、气候等各个方面相互间的联系,并从 中进一步抽象概括,产生了“阴阳”的概念。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白 天为阳,黑夜为阴:夏天为阳,冬天为阴;光热为阳,阴冷为阴;晴天为阳, 雨天为阴:进而引申出:生长为阳,停滞为阴;高处为阳,低处为阴;运动为 阳,静止为阴:强者为阳,弱者为阴:刚劲为阳,柔弱为阴并且由自然而 推及人,进而到文艺,产生了“阴阳刚柔”的概念。此概念对中国古代文艺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最显著的就是重和谐、求统一的朴素辨证思维。 由于追求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中国古人特别 注重整体思维。一方面中国古人喜欢把一切事物都一分为二,所谓“万物莫 不有对”,“两不立则一不可见”等;另一方面,这种一分为二又极不彻底,只 是承认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很快就由矛盾走向调和,“合二为一”了。 所谓“凡物皆有合”,“一物两体,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其究一而已”等 等。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的基本出发点,诸如天地、男女、君臣、 父子等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因素,都被上升到阴阳的范畴。在实际生活中,先 民们既看到了阴阳两种力量的对抗性,更注意到了阴阳消长中的均衡状态,因 而更强调整体的和谐。先秦诸子百家大多强调阴阳的和谐与互补,中国的阴阳 太极图,就是这种观念最形象的表达:图象分为阴阳两个部分。阴中有阳核, 阳中也有阴核,阴阳之间还有一条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曲线,整体呈现为一 个圆形的结构,这个图象活脱脱地画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对立中求和谐、在差 别中求统一的整体思维模式。从这种朴素的辨证思维出发,中国古代的哲学范 畴、美学范畴等,也往往成双作对,如有与无、形与神、动与静、美与丑等,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并且在差别或对立中,着重强调的是双方的“相摩相荡”、“相泄相济”,交融 互摄。总之,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既包含矛盾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成为了古代中 国人最典型的思维模式之一。 提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就不得不谈到老予的学说。在老子 的学说中,朴素的辨证法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认识到,具体的事物 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动的,具体的事物没有永 恒不变的。老子也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它说:“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认识到“有”与“无”, “长”与“短”等等,都是以其对立的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 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 具体描述。他认为,“道”不但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而且“有生于 无”,有形的事物是由无形的事物构成的。 老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是经常互相转化的,它说:“祸,福之 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这就是说, 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变为它的对立面,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物极 必反”的辩证思想。例如:“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这 些对立面都是经常互相转化的,这种转化的过程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说:“孰 知其极”。这并不是说没有正,只是说正可以转化为奇。也并不是说没有善, 而是说善也可以转化为妖。老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事物和它的对立面 之间的相互依存,及其互相转化的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 规律的“统一”这一方面。 在中国的易传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照汉代学者的解释,“易” 本有“变易”的意思,易传极重视变易,他们认为,卦爻的变化,错综复杂, 形成了各种卦象。同时,六爻变化无常,阴爻、阳爻互相转化。正是由于卦爻 的变化无常,才生出各种不同的卦象。由此断定各种事情的吉凶祸福。离开了 卦爻的变化就不能进行占筮了。 。朱谦之,老子校译) ,中华书局。1 9 8 4 敝。第9 - 1 0 页 。朱谨之老子校译 中华书局。1 9 8 4 版。第2 3 5 - 2 3 6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这种启发下,易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了一定的观察,由此认识到, 一切事物也都处在变化之中,“易”的体系中的卦,爻的变动是宇宙事物变动 的反跌。易传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妙奠测的。系辞传说:“阴阳不测之 谓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具体变化是极端复杂不可预测的。系 辞传又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o 这是说,具体的变化虽不 可测,但“变化之道”却是我们可能和应该去探究的,即卦象和事物的变化有 其规律,了解这些规律,也就可以了解“神之所为”,“神”也就不是不可测了。 因此,易传十分强调研究和掌握变化的规律,明确肯定事物永远处在变化的过 程中,有意识地研究事物变化的法则。 事物的变化有哪些规律昵? 首先,易传的作者接触到事物变化的根源问 题,认为事物变化。是由于事物本身包含有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才有事物的变化。就易象方面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 爻。”固这是说,有阴爻和阳爻的对立,才有卦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也都是 如此。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而且 是相反相成的。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9 就尊卑的对立而言,尊是阳,卑是阴:就贵贱的对立 而言,贵是阳,贱是阴;就动静的对立而言,动是阳,静是阴;尊卑、贵贱、 动静、刚柔都是相反的东西,可是必需在一起。易传认为,正是由于事物自身 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所以事物自己才有变化,日月是相反的,但必须它们互 相推移,才能成为昼夜;寒暑是相反的,但必需它们互相交替,才能成为岁月。 总起来说。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同时,易传的作者提出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 法,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为,在“太极”中原本就涵有对立的因素,并由此分化 出两个对立面,两个对立面进一步相互作用,于是产生了其它的各种现象。这 意味着,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物分裂为对立面和对立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o 佚名,易经 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3 版,第2 1 i 页 。佚名,易经 ,中国文史出版杜2 0 0 3 版,第2 2 0 页 o 侠名,易经,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3 版第2 5 7 页 。侠名易经) 。中国文史出版杜2 0 0 3 版,第2 0 3 页 。侠名,曼经,中凰文史出版杜,2 0 0 3 版,第2 1 0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系辞传中有一个概括的论断:“乾坤其易之蕴邪? 乾坤成列,而易 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这段 话,就“易”的体系而言,是说,没有乾( 阳) 坤( 阴) 的对立,就看不到易 象的变化;就宇宙观的体系而言,是说,没有对立面的矛盾,也就没有变易; 没有变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要终止了。在这里易传接触到辩证法的最根 本的法则。毛泽东同志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 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 ( 发现) 自然界( 精神和社会也在其内) 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 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由此可见,辨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由于中国古人的典型思维模式 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既包含矛盾对立又和谐统的整体,因此,在中国古人 的艺术创作中就存在着辨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存在着 许多对立而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如刚与柔、动与静、美与丑、虚与实等,这些 看似对立的概念相互之间却可以转化,互为统一的。因为从辨证逻辑上看,这 些对立的概念只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它们的根源在客观世界中本来就有着统一 的基础。因而,它们的对立并没有绝对的意义,它们的对立是相对的,是统一 的。当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鉴赏时,应充分理解这些艺术辩证法的审美 意蕴,从而全面把握诗词美的真谛。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一一进行阐释。 。侠名易经中田文史出敝社2 0 0 3 版。第2 2 8 页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 9 6 6 版第2 7 4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动与静 动者,振动e 在诗- 豳风七月中说:“五月斯螽动股。”在吕氏 春秋论威中也提到:“物莫之能动。”。这五个字道出了物无不动的真理。 但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无时不在运动之中。而“沧 海桑田”,“人无干日好,花无百日红”之类的话,也都说明无论自然、人事都 不会是永恒不变的。 静者,止也。在易坤文言中写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 方。”。这里阐扬的是儒家伦理。孔子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 者静。”。讲的是立身处世的规范。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一种静止状态都是有条 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静止状态都是相对的。故所谓:“静也,动实孕 其中矣。” 动与静的辩证法,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中都有体现。古人言“书之为体,有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种种说法。刘熙载日:“正书居静以治动,草 书居动以治静。” 同时,他还提到:“书家无垂不缩之法。”“垂”指书法中的 竖笔;“缩”即在收笔处逆缩一下。这样既表现出气势美,也表现出力度美。 中锋( 称正锋) 要求笔锋在点画的中问运行,使点画有浑厚、稳重的效果。侧 锋( 一称偏锋) 则要求笔锋在点画的边侧运行,使点画有活跃、轻快的效果。它 们都蕴有动静的道理。再如舞蹈旋转时的静止,歌唱、乐曲演唱时的“暂歇” 都体现出动与静的艺术之相辅相成。 诗歌中也存在着动与静的辩证法,我们先由一首诗说起,这就是南朝王籍 的入若耶溪: 躲艘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余冠英,诗经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版第1 j 3 页 o 陈奇猷校译,t 8 氏春秋校译) ( 下) 学林出版杜1 9 8 4 版,第1 2 8 1 页 o 徐志锐,1 , 1 暑大传新注 。齐鲁书社。1 9 8 9 版,第四页 中程昌明译注论语,山酤籍出版社,1 9 9 9 版,第6 2 页 o 刘熙载艺概书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版。第6 2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所描绘的是:大船在溪水飘浮,远处天水相连,一碧万顷。远山上 升起缕缕晚霞,回旋曲折的流水上浮漾着日影。前四旬描绘出一片幽静的氛围。 五六句一转:深山老林里传来几声蝉叫鸟鸣,看来打破了舟行的沉寂,但局部 的暄动,反倒使在四围山色中缓缓飘动的舟中人,感到分外幽静。此处以动静 转化的辩证描写,通过动静的对比、衬托来突出静的情景。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午夜万籁俱寂时,过去有钟摆的那种挂钟或座钟,会 发出滴嗒滴嗒的声音,这在长夜难眠的人听来,会感觉四周的环境更静了。这 就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从动静的角度说,诗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所反映的生 活要广阔得多。在诗词中,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以动写静;二、化静为动; 三、着重表现出物象的流动美“化美为媚”,此举更会产生动人的艺术魅 力。 第一节以动写静 以动写静常出现在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山水田园诗中。如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写的是森林中傍晚时一种极为幽寂的境界。前二句说,深山幽谷, 林木苍郁,由“空”而显出山的静。然而“但闻人语响”。这是听觉上的启示。 “响”这是砸外音。前旬静。后句动,而“动”者,盏由于“人语响”以 声写静。从“不见人”到“闻人语”,感觉向外推移,使人产生空间的外延和 纵深。后二句说,林深杏冥,夕阳的余辉反照在青苔上,倏忽逝去。又是寂静 的空山了。“反景”( 影) ,色调是暖的,“青苔”,色调是冷的。冷暖相对,暖 刹那即逝去,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触觉上,都给人以愈冷之感,从而也愈显示 出静来。这样,前两句为视觉所不见,后两旬为视觉所见:不见的是人,见的 是影。一“见”一“不见”,正是诗人幽寂情怀的写照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薪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与上首诗相比这首诗不是描写傍晚时的景色而是夜景了。秋天时节的“空 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悄然地进入了月夜。前二句诗营照出一种浓醇的幽 静气氛。“明月”二句,更显出“空山”的寂静。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夜深山 寂静图。这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听到竹林中的喧声,知道浣纱的 女子回来了。看见莲叶摆动,知道打鱼的船儿顺流而下了。都是先闻其声,后 见人和物( 渔舟) 。生活的实际就是这样:在两岸密密层层的竹林里,在静静 的荷塘边,总是先传来悉悉索索的竹篁之声和莲叶的声响,而后才看见浣女和 渔舟。它不仅与“静”相应成趣,还引发读者去思索:“归”和“下”之后又 怎样呢? 潜在的意识流下去,那必然一切复归于“静”了! 中间四旬不仅动静 关系处理得好,而且色彩由清淡趋流丽,先后有序,而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更错落有致,共同构成诗的高度审美感。 以动写静,有的诗则写出了由动而静的变化过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 歌中先写“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接着由动趋静:“人随沙岸 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里的“归”是欲归而未到。虚描。“鹿门月照开 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由于月出烟开,故觉“忽到”,有不期即到之意。“岩 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扉松径,独自徘徊,一片寂静空阔,诗 由动而静,渐渐地,渐渐地终于幻化出一个无声的世界。 与此相反,杜甫的漫成一首,却是先静而后动: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泼刺鸣。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赴夔州的途中,夜晚坐在船上,久久不能成寐。这 时他望见江水澄碧,月亮倒映在水中,皎洁明亮,距离人好像只有数尺之远。 盂浩然曾有旬诗云:“江清月近人。”这里没有明写“江月”如何皎沽,但给人 的感觉“只数尺”,却也是由于月明江清。“月涌大江流”,是因江流浩荡而觉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月涌”,以气魄来取胜。该诗中“江月去人只数尺”,是因为明月映江而觉近, 是揣想,是虚写,以亲切柔婉取胜。次句由远而近,“风灯照夜”,就在眼前: “欲三更”,是感触,整句是实写。再由船内到窗外:月照江岸,莲鸟相聚而 宿,连它们缩脚如握拳的样子,都可看得清楚,从而足见月色的皎洁。正在这 万籁俱寂,明月、江水、风灯构成的凉意沁人的境界里,“船尾跳鱼泼刺鸣”, 这一声震响,听来是何等清晰! 四句诗分由月、灯、鸟、鱼组成,各成一景, 但前三句写静景,末句写动景,静中之动,愈见其静。这样的“四景”如电影 的组接镜头,一个一个推向读者眼前,而由云安前往夔州而夜卧孤舟中的诗人 的凄寂形象,也就言外而见之了。 另一种类型是以动态写静境,即从动的情状中表现出静,如王维的竹里 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篁”者,竹林也。此刻的作者独坐在竹林里,但是单薄的琴声还不足以 打破幽静,因而作者不禁以洪亮的歌声来相助。“夜深人不知”,动后复静,但 “明月来相照。”它借助人的动态,明月的动态表现出竹里馆环境的静趣。 再有通过相衬或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瓣一瓣往下飘落,这从“人闲”的专注中透出。“花落”是动态, 首旬便以动衬静。时间的脚步悄悄地前进,不觉已经“夜静”,因此而感到“春 山空”。“月出惊山鸟”,如果这月华由隐而显。冉冉由东方升起,山鸟便不会 如此惊。这里的月出显然是“云破月出”,皎洁明亮的月光来得突然,致使鸟 儿受到刺激飞起来。“时鸣”,表明鸟声或远或近,或断或续。这是由于月光的 隐现,或是由于鸟儿在月光下的嬉戏追逐。总而言之,花落、月出,以动态写 春山的静;“时鸣春涧中”的鸟声又反衬出春山的静。同样,周昂在西城道 中写到: 草路幽香不动尘,细蝉初向时间闻。 溟蒙小雨来无际,云与青山淡不分。 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前二句由“细蝉初闻”的声音,衬出道中“不动尘”的静:后两笥百百丽 蒙小雨”的动态使人感受到云与青山融溶凝结,这又是何其静! 从上述诸诗可 以看出,同是以动写静,取材角度会稍有不同,而艺术手法又总是“大体须有, 定体则无”的。大自然界的“万象”,相对地说,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但是 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时,水就变动为静了。 第二节化静为动 本来是静止的山脉,若想给人以动感,就必须化静为动。如辛弃疾 菩萨 蛮 上阕: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它用拟人的手法写山,人有情。山也有情,它欲向叶衡这样志行高洁的人 说话,于是好象万马奔腾,连续不断,接踵前来,神采飞动,气势不凡,简直 把山写活了。烟雨遮山,若隐若现,恰似在低首徘徊,欲前又止。这四句语有 健秀,气有刚柔,势有道劲和洒脱,但无不描绘出山的动态之美! 从而也深刻 地表现出作者对丞相叶衡的仰慕之情。再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 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于天公试比高。”此句描写的是披满白雪,连绵 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 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于天公试 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的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 此句通过拟物动化,使静止的东西有了动感。 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在今天安徽省宣城县北。它东临宛溪,南近城郭, 烟市风帆,景色如画。山上有敬亭。“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 如天落镜湖”( 赠宣州灵源寺仲涪公) 。此刻,诗人独坐在敬亭山上,秀丽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山色,明镜似的水流,彩虹般的双桥,都从诗人的眼前消失了。那天上的许 多鸟儿,也高飞以至“尽”完全连一个影子也望不见了。就是方才眼前还 可见的一片孤云,也在天边慢悠悠地飘荡着、飘荡着,越飘越远去了。在这里, “鸟”是众,言其多;“云”是孤,言其少。无论是多的,还是少的,都个 不剩地或“飞”或“去”了! 如今留下的只有诗人和山。尽管一切皆弃我而往, 可是知已尚有。此时,敬亭山看我,我看敬亭山,没有一丝一毫的“厌”。本 来“相”“两”二字同义重复,可在此处却更深刻地表现出彼此之间极其密切 的情谊。似乎如此“重复”不够,诗人又再加一句“只有敬亭山! ”更突出了 与敬亭山的情谊。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样,敬亭山不仅有了生命, 有了感情,还有了同诗人一样的品格拟人进而人格化了。此诗首二句由动 而静,这种静衬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而这,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他政治 上的失意,理想的不能实现。虽是写景,却有着起情即“兴”的作用。后两句 看似一切皆归沉寂了,但“众人皆醉我独醒”,给人的何尝只是静的感受! “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心在猛烈地跳动着。 第三节化美为媚 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等等,都是为了使诗有流动感,增强艺术魅力。莱辛 有一段名言:“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一种方法,那就 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 适宜。”。 且看诗卫风硕人中的一段: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 盼兮。o 诗的前五句完全用工笔细描,错采镂金,雕绘满眼,虽用比喻,却并不真 切感人。它说人的手像柔荑( 茅草的嫩芽) ,皮肤像凝脂。颈子像蝤蛴( 天牛的 。莱睾拉奥孔,( 朱光潜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版,第1 2 l 页一 。余冠英诗经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版。第5 7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幼虫) ,牙齿象瓠犀,还是“以形写形”,即客观对象的形,通过人的观察、认 识,然后以形象反映出来。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但还只是“形似”。它有“朴” 无“灵”,有“实”无“虚”。有“形”无“神”,有“美”无“媚”。不过后两 句却出奇制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下再也不觉得这个美人是木雕泥 塑的观音菩萨,而是个充满媚力的“活”人了。这正是由于“化美为媚”的 结果。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而“动”是超越 于“静”的。 又如白乐天诗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的 杨玉环是“回眸一笑”。而关键在“回眸”二字。“眸”者,眼珠也。“回眸” 极近西厢记里的“临去秋波那一转”和周邦彦 烛影摇红 的“风流天付与 精神,全在娇波转”。但又不全同。因为“回”既有“旋转”的意思,又有“曲 折”的意思,因此我们知道那“秋波”不是“一转”,而是“多转”。用“回眸” 来修饰“一笑”,其“百媚”的动态形象,愈加鲜明。如再与下旬联看,又更 加重“回眸一笑”的份量。“六宫粉黛”是干挑万选来的美女,和杨玉环一比, 都“无颜色”了! “回眸一笑”四字胜过千言万语,就在于它十分生动地表现 出了杨玉环的动态美。这又是“化美为媚”在起作用了。 从科学的观点看问题,天下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运动是绝 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区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必要条件。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 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动”是永恒的,“静”是暂时的。“动”在诗中比“静” 占有重要得多的位置。如何逊在入西塞诗中写到:“薄云岩际出,初月波 中上。”杜甫将它改作为:“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宿江边阁) 改过 后,有“点睛欲飞”之感。因为他化静为动。“初月波中上”,虽然有一个“上” 字,流动感却并不强,而“孤月浪中翻”,却显现出“月浮水面,浪动若翻” 的景象。那波光月影,摇曳翻动,闪着无数银白色光环,大有“月涌大江流” 之势,工致而流动,这样便不是静止的“摹景”了。因此我们说,动而流,美 而媚,是我们寻求诗的动静美的一个重要途径。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虚与实 第一节意境的美学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只有在我国古 典诗词中意境才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所谓“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它 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 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有着超越具体形蒙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作为文论术语始于唐代, 盛唐诗人王昌龄首先使用“意境”一词,并在诗格中就提出了景与意“相 兼”、“相惬”的创作方法。之后。司空图又提出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境构成原则。从宋元至明清,严羽、谢榛、王士祯等人都从不 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意境理论。特别是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深入探 讨了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景生情”、“情生景情 者景之情”、“景者情之景”等情景交融的原理,大大推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王国维关于意境的系统学说。王国维的“意境”( 境界) 说, 集古今意境研究之大成,吸收了西方康德、叔本华的学说,并对我国古代意境 理论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一般认为诗歌的意境大致具有以下的美学特征: 一、情景交融:诗的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而情 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 核心单元,二者缺一不可。同时,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必须交互相 融,契合无间。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 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曾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 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 “物化”了的情。总之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构成诗的意境 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一大美学特征。 。周振甫,意境)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2 卷第1 1 6 8 页 o 王夫之著,赡鸥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版。第7 2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 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它能使读者感到在艺术 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外,还可在自己的想象中萌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新的 形象境界,它远远地超出了作品已经表现的部分。“象外之象”中的第一个“象” 是作品已经描写到的切实的形象体,第二个“象”是借第一个“象”的比喻、 暗示、象征等作用由读者发挥想象力来获得的,它是没有直接描写的虚幻的形 象体,是在已经描绘出的切实的形象体的指引下产生的。总之,有意境的作品 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 三、 超越无限,领会到无穷的言外之意:作品描绘的形象都是具体的, 个别的,有限的,如果仅止于此,而不能引导读者从具体的语言形象中领会到 无穷的言外之意,就无意境可言。意境是富于意味的艺术境界,意蕴是意境的 生命内核,有意蕴才有意味。当读者由形象而进入意蕴,就会从有限中解脱出 来,进入无限,获得一种审美的自由感。言有尽而意无穷,才能使读者产生一 种余味无穷的美感。 四、在真实和自然中见独创: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 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创性既来自作者内心世界 的独特体验,又来自作者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与个体意 识,因而绝不会与别人的相雷同。诗的意境的构成不外情、景,因而情、景的 艺术呈现必须真实自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写到:“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 谓之无境界。”。他所说的“真”,包括表现对象的真,与对象表现的真,既要 对所写景物及感情有真切自然的感受,又须对此种感受作真切自然的表现,方 能使读者也获得同样的感受。如没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衷情,就 写不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没有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沉挚感情, 也就绘不出“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王维木 兰柴) 这样一幅秋景图来。 在审美范畴方面,王国维将“境”分成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 。王国雏,人闻词话k 上海吉鼙出版杜。1 9 9 9 舨,第6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即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注入物境,情往感物,物因情迁,景物皆著上诗 人的感情色彩。关于这一点叔本华曾提出:“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 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这类例子在诗词中俯拾 皆是,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 。 所谓“无我之境”,并非真的“无我”,而是诗人的感情色彩比较隐蔽, 完全融溶于景物之中不披露于外的一种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只从字面看,既写了我采,又写了我见,当然应该不是“无我”。但实际 上它正表现出诗人与外物无利害冲突的“一片化机,天真自具”的淡泊心态。 又如元好问的颖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在此时刻,表现出诗 人于“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的静穆环境中的“物态闲暇”的宁静感受。 对此叔本华也有论述:“每当我们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 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溶为一体。”这也正 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这样,情景融溶,物我两洽, 从而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由于意境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作 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十分讲求虚实相生,通过一虚一实, 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来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 第二节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 诗词中的虚实相生不但是情思与形象的结合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艺 术表现技法。所谓笔到为实,空白为虚,有言处为实,无言处为虚。艺术家在 创造意境时,会使作品在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留待读者的想象去补 充。这种艺术技法能够引导读者由有形的部分而进入无形的空间,在填补空白 和使艺术形象“完形”的过程中,使读者的想象力获得了一种审美的自由,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版。第1 页 。翁绍军编选欲望、痛苦和解脱,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芒) 辅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9 版,第6 3 页 。王田维人问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9 版,第2 页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会到隐蔽在局部实象之后的总体意蕴,从而产生一种言外有意的审美感受。 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渊源于先秦哲学中的老庄道家哲学。老子的最高哲学 范畴是“道”。“道”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的无声无形的东西。在一定 的意义上说,“道”也就是“无”。“道”既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 化的规律,又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可以说是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 称。老子从他最高的哲学范畴“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这不 仅表现在世界万物的本源上:“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也表现在日 常生活中。老子曾以车轮、盆子、门窗等物作喻来阐述这个道理。老子日:“三 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认为利,无之以为用。舢三十根辐条组成的车 轮,其中间是空的,才能安上车轴,转动起来才有车的功用:用粘土合成的泥 作成的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容器的用处:周以四壁而有门窗的房屋, 因其中间存在虚处,才能佳人。具体的物( “有) 给人带来便利,全靠着“无” 的空间发挥了作用。车轮、盆子、门窗等天地万物之所以有它的作用,正是因 为它们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面,也就失 去了它们的作用及本质。只有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天地万物才能运化流行。 生生不息。由此可见,“有”与“无”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反映了完整的世 界。同样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只有做到虚实统一,做到情与景、形 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蚌埠市东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副总经理笔试及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西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招聘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城建职业学院招聘管理岗、教师、辅导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春季陕汽控股社会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华商电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搞笑毕业生招聘29人(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航天六院内蒙古航天红峡化工有限公司招聘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德州平原县第一中学教师(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湘潭市纪委监委所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金华东阳市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五中学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4年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7版全套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可编辑)
- 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人保非车险考试题及答案
- 铁路工程试验检测员培训考试题土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学堂在线 公共管理学 章节测试答案
-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登记及随访表
- 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
- 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益海嘉里员工手册
- 膀胱镜检查术后护理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