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1).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1).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1).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1).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论书诗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样式,它横跨于诗书之间,是诗书融合 的一个重要标志。论书诗指以书家及其书法艺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包括歌咏书家书艺、 描摹书法作品生动意象、反映时代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家具体创作活 动、表达诗人书学思想等诗篇。 论书诗在唐代掀起了第一个高峰,宋代是为继响,成就第二个高峰。宋代虽国力不强, 但统治者尊重文人士大夫,文化事业取得突出成就。在庞大的宋代诗歌体系中,二百五十三 位诗人留下的近九百首论书诗在数量上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是一份值得研究的传统文化。本文将宋代论书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尝试从历史分期、思想内蕴、艺术理论价值等方面对宋代论书诗进行分析。 本文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宋代论书诗作整体概览,其中包括对论书诗的产生发 展作简要追溯回顾,对宋代论书诗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分析宋代论书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 景和社会原因,宋代虽是一个贫弱的王朝,却有它自身的特质,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论书 诗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对宋代论书诗各个时期发展状况的分析,北宋、南宋两朝都有论书诗 存世,而且在北宋苏、黄、米出现时,达到顶峰,南宋的岳珂是留下论书诗最多的诗人,那 些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的士大夫们,造就了宋代论书诗自身的繁荣。第四部分是论述宋代论书 诗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论书诗,具有指导书法学习与鉴赏,推动书法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 这些论书诗又为书法史、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也具有文学、审美方面 的价值。总之,宋代论书诗为我们了解宋代书坛打开了另一扇门。 作为本文的基本文献资料,笔者收集的宋代论书诗附录于正文后。 关键词:论书诗 宋代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意义和价值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l l e a n c i e n tp o e m s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i sas p e c i a la r t f o r m , w h i c hb r i d g e sp o e m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 a n d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o f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p o e m 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a b o u te a n i 粤 a p h yr e f e r st ot h ep o e m sw h i c ha r ea b o u tt h e e a u i g r a p h i s t sa n dt h e i rc a l l i g r a p h y , i n c l u d i n gp o e m sp r a i s i n ge a u i g r a p h i s t sh i g l ls k i l l s ,p o e m s p o r t r a y i n gl i f e l i k ei e o n o g r a p h yi nc a l l i g r a p h y , p o e m sr e f l e c t i n ge s t h e t i c n o fc a l h 粤a p h yi na c e r t a i ne r a , p o e m sr e f r a c t i n gc o m p o s i t i o n a le t m - e n to ft h o u g h to fc a l l i g , a p h y p o e m sr e v e a l i n g s p e e i t i cc r e a t i v ea c t i v i t yo f e a l l i g r a p h i s t s ,p o e m se x p r e s s i n gp o e t s t h o u g h t s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 a n ds o o i l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r e a e l a e di t sh i g hp o i n t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f o l l o w i n g 啷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1 1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o u g hi t sn a t i o n a ls t r g t hw a sn o ts t r o n g , i t sg o v c m o r s t h o u g h th i e h l yo ft h el i t e r a t ia n do f f i c i a l d o m , o fr e s u l t , c u l t u r a lu n d e r t a k i n g sa c h i e v e d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i nt l a el a r g es y s t e mo f p o e m so f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2 5 3p o e t sw r o t e a p p r o a c ht o9 0 0c r i t i q u ep o e m s a b o u te a l l i g r a p l a y , t h eq u a n t i t yo f w h i c ho n l ya c c o u n t e df o ral i t t l e , b u tt h e yw e r ew o l t hs t a y i n gi nv i e wo f t h e i rg r e a tv a l u e si n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 c u l t u r e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t h e s i ss t u d i e si n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a b o u te a n i 鲋a p h y , a t t e m p t i n gt oa n a l y z et h e m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ss u e l a 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g e s ,t h o u g h t s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 a r t i s t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 ,e t c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 c a l l i g r a p h y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i sp a r t , t h e r ei sar e t r a c eo f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i t 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l r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u l t u r a la n ds o c i a l b a e k g r o t m d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e a u i g r a p h y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o u g h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ap o o rd y n a s t y , i th a di t so w ne l a a m e t e r i s t i e s ,t os o m ed e g r e e ,f r o m w h i c h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b e n e f i t e d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s t a g e so f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 b o t ht h en o r t hs o n ga n dt h es o u d l s o n gh a d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c a n i 蹦- p h y , i tr e a c h e di t sh i 曲p o i n ti nt h en o r t hs o n gw h e n s u ,h u a n g ,m ia p p e a r e d y u e k eo f t h es o u t hs o n gl e f tt h el a r g e s tq u a n t i t yo f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 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l i t e r a t ia n do f f i c i a l d o mm a d et h e 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 p r o s p e r o u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e x p o u n d st h ev a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 c a l l i g r a p h yw h i c hh a v eg r e a te f f e c ti ng u i d i n gc a l l i g r a p h yl e a r n i n ga n da p p r e c i a t i n g , i m p r o v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tt h es 锄et i m e t h e y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eh i s t o r y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 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t h e o r y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c r i t i c i s m i m p o r l a l l tr e f e r e n c e s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ya l s oh a v el i t e r a r ya n de s t h e t i cv a l l l e s i n aw o r d ,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 c a l l i g r a p h yo p e n e dad o o rf o ru st ok n o wa b o u t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f i e l d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舡岫b a s i cr e f e r e n c e s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 s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o ft h es o n g , l y s t yma t t a c h e d 2 a f t e rt h et h e s i s k e y w o r d s :t h ec r i t i q u ep o e m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 ,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v a l u e 3 绪言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宋承唐后,虽然在国力上相对比较积贫积弱,受到外围其他民族攻 伐的困扰,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却是又一高峰。宋代在承传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 形成了足以与唐代文化并肩而立的宋代文化。对宋代文化的价值,历代学人已有精辟的论述。 南宋朱熹曾说:“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明代方孝孺称:“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 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清蒋士铨谓:“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 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关于宋代文化的论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干 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足见宋代文化作为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峰峦是大家公 认的。在宋代宏阔璀璨的文化廊苑中,各类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成就占有突出地位,特别鲜明 地体现出时代精神。宋代诗歌和书法便是此文化维度中的重要两极,而论书诗又是结合这两 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连接宋代诗歌和宋代书法的一座桥梁,书法的自身特征为诗歌的描写 开拓了空间,诗歌本身的特质又为书法观念的表达提供载体,两种艺术境界结合的圆融无碍, 使论书诗这种表现形式具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论书诗这一概念指以书家及其书法艺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包括歌咏书家书艺、描 摹书法作品生动意象、反映时代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家具体创作活动、 表达诗人书学思想等诗篇。歌咏书家书艺的,有针对前代书家的也有针对同时代书家的;描 摹书法作品的,一般都聚焦在一些名帖名碑上;反映书法审美观念的,以宋代整个书法审美 思想为观照,在这些诗歌中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观念;而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家创作活 动的诗歌,很具体传神地刻画当时书家的创作情况;至于那些表达诗人书学思想的诗篇,其 实前几种类型的诗歌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的书学思想,无论是对不同书家的认同与否 还是对不同书体的偏好与否,都暗合了诗人的书学思想。有些宋诗虽然并非以书法为主要内 容却部分传达了书学思想,所以也在本文研究视域内,当然关注的是那些书法内容。而在搜 集宋代论书诗过程中,其实也发现了不少歌咏笔墨纸砚文房用具的诗歌,但与书法本体相较, 有一定距离,故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至于那些虽以文房用具为写作之名,可却在其中包含 了部分关涉书法本体思想的内容,这类诗歌也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本文搜集到的论书诗,以 全宋诗为据。 在诗歌史上,唐代是一座高峰,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诗歌繁荣时期,以致唐宋两代多 为后人相并提起。两宋诗人众多,作品卷帙浩繁,诗人和诗歌总数较之唐代都有大幅度增加。 宋代诗歌的繁荣,有其历史的必然。一方面唐诗的成熟兴盛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提供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诗歌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内因;另 一方面宋代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化政策。也是宋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编纂的全宋诗,成书七十二册,凡三千七百八十五卷,收诗人约九千,相当于全唐诗 的四倍,总字数近四千万,篇幅等于全唐诗的十倍。由此可见,诗歌创作在宋代社会的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陈寅恪序 ,载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4 5 页。 4 普及情况,也为后人提供了这个时代丰富的认识材科。宋代诗歌在唐代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而作为诗歌中一种题材独特的样式论书诗,在宋代的发展同样显示了乘风破浪的架势。 论书诗的开创在唐代并演成第一个高峰,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及一些人的研究统计看来,唐 代论书诗的数量并不多,宋代尤其是北宋却形成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宋代论书诗在有宋一代 的发展,对我们了解宋代的书法风格,宋代人的书法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以及当时的具体 创作情况和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对宋代论书诗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从以诗 论书的角度进一步展开对宋代书法的认识,为宋代书法的研究寻求别一样的剖析之路;同时 也对以诗歌此类文学体裁来论述书法的现象作一番解剖,两种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开创性的艺 术形式的结合,产生的互动效应显而易见。 当下对宋代文化的研究已进入较为深入的层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宋代历史、文 学、哲学等研究课题都尽收研究者笔下,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呈现出。显学”的风貌。 而作为宋代文化组成部分的诗歌和书法,也在被不断地深入挖掘。宋代诗歌承继李唐,创造 了有别于唐诗的独特风韵,形成了可与唐诗抗衡的独立地位,故自宋以来,由于时代风尚不 同、个人爱好差异,扬此抑彼,不论褒贬,八百余年来争议不休,从没间断过。而在书法领 域,两宋留下的书学著述也不少,如:欧阳修的欧阳公试笔、苏轼的论书、黄庭坚的 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朱长文的墨池编、赵构的翰墨志,姜白石的续书谱、 赵孟坚的论书等。可见,宋代的诗歌和书法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 但从古至今,对宋代论书诗进行综合研究的情况较少。从目前收集的研究资料来看,对 宋代论书诗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星的。洪丕谟的历代论书诗一百首,洪丕谟和沈培方选注 的历代论书诗选注,裘成源的 历代论书诗注评,以及蒋邦泽选注的历代咏书诗三百 首都涉及到了宋代论书诗,但他们基本是从文献的角度进行收集、著录、整理,还未有较 深入的展开。而且这些书只收录宋代论书诗最有代表的- - 4 , 部分,相对于宋代论书诗较为发 展的历史事实,还是不够的。而在程杰著的宋诗学导论中,专门在一个小章节下的子目 录中谈到了宋诗与书法的关系,认为与唐代相比,宋代书法与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关系更密 切,因为宋代的学者、文人往往也是书法家,并且很多人都是几个称谓融于一身。虽然作者 标题显示为宋诗与书法,但没有架设起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张高评著的宋诗特色研究, 在“会通化成与宋诗特色”的专题下,专门列出一节“以书道喻诗”与宋代诗学,来探 讨书法与诗歌的关系,并举苏轼、黄庭坚谈书论诗之语交相印证,分“以书道明喻诗道”和 “是书法暗通诗法”二大端进行诠释,以书道喻诗对宋代诗学之会通呈现,颇具体而微。此 文虽然没有明确从论书诗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点也主要在诗歌上,但对宋代书法与诗歌的 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当代学者也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对宋代论书诗进行了部分的展开论述。叶培贵的 略谈论 书诗的解读以“羲之俗书趁姿媚”为例,从宏观上对解读论书诗展开论述,其中论及 尊题现象,以此来说明如何正确看待论书诗。沈培方的一部有韵的书法史:谈历代论书诗, 5 在短小的篇幅里,简述了论书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发展状况,可算是一种知识的普及, 对了解各个时代的论书诗情况有所帮助,但基本没有深入探讨。孙民的苏轼诗中的书道观 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作者选择了苏轼最有代表性,也最能反映苏轼书道思想的三首 论书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也对苏轼的书道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蔡显良的黄庭 坚论书诗研究,抓住黄庭坚论书诗中认为最能反映其书学观的两个方面崇晋尚韵和尚 意反俗展开论述,作者还从论书诗中进一步得出结论,黄庭坚的尚韵为许多论者所肯定,而 这个尚韵其实应该就是晋韵,这是此文在解读黄庭坚论书诗的一种深化。徐炜宇的 米:着论 书诗及其书学思想,作者提到了米芾的耽古与尚古,从论书诗中提炼出米芾对张旭怀素进 行比较的观点,也从中窥见了米芾对二王的态度是更倾向于王献之。蔡显良的宋四家论书 诗概说,可看作群体研究,把宋四家这个群体当作研究对象,通过对宋四家各自论书诗要 旨的解读、分析,以此对北宋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尚意书风进行史和论的建构。 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宋代诗歌、书法以及整个文化背景下对论 书诗这一文化现象及其所反映的书史问题进行探讨,将论书诗及其反映出的宋代书法的纵向 发展与横向展开相结合,争取建立一个论书诗研究的立体结构。在对全宋诗中的论书诗 进行收集、整理后,发现宋代论书诗的数量比唐代确实有较为明显的增多,据笔者统计,现 收集到的论书诗有近九百首( 唐代为一百多首) 。这些论书诗关涉到书法领域的众多范畴, 对它们进行解读,为了解宋代书法的整体情况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支撑,也足以证明宋代论 书诗的书法史料价值和艺术理论价值。 本文主要用论书诗作为切入点,印证书法史、书法美学史等所反映的宋代书法的一些情 况,在宋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背景中考察论书诗,全面认识论书诗的价值和意义。 i 、论书诗的产生与宋代论书诗概说 ( 一) 唐以前及唐代论书诗情况 唐以前咏书论书多为辞赋,辞赋在古代文体学意义上称作“韵文”,唐前之诗称为“古 诗”,亦称汉魏六朝诗。到唐代古近体诗臻于成熟,无体不备,诗歌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形成了空前的艺术高峰。以唐为界,唐及唐后用诗歌咏赞、论述书法的现象增多。唐前咏赞 书法的主要为辞赋,而且在书论史上也颇有影响。对这些咏书辞赋进行研究,“一则可以作 为考订其他书学文献真伪的重要参照,二则可以显示古代书学史由开端到发展、由不自觉到 自觉的轨迹”。1 唐前咏书诗为数不多,总共五篇:梁武帝咏笔、梁简文帝咏笔格、 粱宣帝咏纸、梁徐摘咏笔、隋薛道衡咏苔纸。从内容来看,这些诗皆为歌 咏文房用具,与书法本体相距甚远。此时的诗歌主要是用来歌咏文房用具,内容极其简单。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论书诗出现在唐代。 唐代论书诗开创于唐初。为摆脱齐梁诗风,唐代诗歌革新运动兴起,在陈子昂、初唐四 张天弓先唐咏书辞赋研究,见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第1 0 9 页。 6 杰等诗人的努力下,渐开唐诗新风。此时书法亦在探索之中,“大多结字略长,笔法道劲, 已无王派书法的恬淡萧散,却于精求法度中显现出了劲健之风”。1 在除旧迎新的初唐,论书 诗随之产生。 岑文本( 5 9 5 - 6 4 5 ) 的奉述飞白书势已在描摹书法情状,而稍晚其后的李峤( 6 4 4 - - 7 1 3 ) 的书更是深入书法内质,讲书法的内在审美。由此可见,论书诗的开创者当为 岑文本、李峤两位诗人。其后,唐代论书诗经历了盛唐以李白为代表的成熟期和中唐以杜甫 为代表的高峰期,并随着禅宗勃兴,唐代后期论书诗呈现歌咏僧书之诗以及诗僧咏书之诗的 历史风貌,此为唐代论书诗发展的特定轨迹。据一些学术研究文章统计,唐代论书诗有一百 余首,集中在盛中唐。论书诗在唐代开创并形成了第一个高峰期,意义深远,其中书法美学 思想内涵丰富,对唐代书风及书论皆产生影响,同时也开启了后代论书诗的历史,影响颇大。 ( 二) 宋代论书诗及其分类 宋代诗歌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且为了在唐诗高潮之后另辟蹊径,有别 于前朝,宋代在诗歌领域不断倡导创新,这也是宋诗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 因。赵翼瓯北集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开拓、变革是诗歌发展的内动 力,模拟、蹈袭只会导致艺术僵化。宋代社会矛盾激化,激发了士大夫和知识层寻求出路、 挽救危机的愿望,思想界、学术界呈现一种破因袭、开新径的祈望,这对宋代诗坛也深有影 响。诗歌领域展现的新气象,使得宋诗在唐诗后开辟了另一片天地。宋诗整个的繁荣,也波 及到论书诗这种诗歌题材的兴盛。从 全宋诗中现已收集资料来看,从宋初开始,横亘整 个南北宋,不论是那些有名望的诗人,如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还是那 些只留有一些诗作的一般诗人,他们遗留下的诗歌作品中,都对论书诗这一题材有所涉及。 这些论书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透过此种独特的诗歌样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书法的别 样风貌。现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以考察这些论书诗的性质和特点。 l ,从论书诗篇幅来看,有长诗、短诗之分 宋人所作论书诗的字数有长有短,有三四百字的长诗,有一百字左右的,也有二十字的 短诗,当然还有仅存句的诗歌。总之,字数的限制不是很严格,长、短诗歌皆宣,只要作诗 者能阐发己见、抒发情感即可。 2 、从论书诗作者叙述时代来分,分为论古人、论今人、论作者自己三类 论古人是指对古代的书家书迹展开论述。如对汉代、魏晋、唐代的书家作评价,均属对 古人的论述。古代书家书迹可作今人借鉴的范本,从对古人的研究中,发现值得学习和不足 的地方,从而为今人所用。而且古人相距今人已有较长时间,对他们的评价也会相对较为富 足,对他们进行再评价,以此也填补了更多书法史的空缺。论古人往往涉及书家书法风格、 书家人品等。 杨仁凯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5 月第一版,第7 6 页。 7 论今人是指对宋代同时期的书家书迹展开论述。古与今是个相对概念。宋代立国3 0 0 余年,宋代本朝也出现了很多书家,为当朝当代书家书迹作评价,也是很好的总结,一方面 可以扩大书法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书坛的无序。作诗者或稍后于书家书迹,或就是 同时代故交、同门,这也显示了宋代文人吟诗作字的风尚。如欧阳修就写诗咏赞蔡襄的书法, 字里行间尽是推重之意;而南宋晚期岳珂作的很多论书诗,就对宋代很多的名人真迹作了评 赞。论今人多为师友同道之间评赏书法、发表书学观点而作,比较有现实意义。 论自己是指对自己的书学思想展开论述。这类诗歌在论书诗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欧阳 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陆游等都有这样的诗作存世。这种形式相对比较自我,用 诗歌的语言表现书学观点,对这些文人大家来说,是最自由的方式,独特的观点配以诗意的 语言,对整个意境的营造最恰如其分。 3 、从论书诗内容来分,可分为议论类和抒情类 论书诗作者从自己的感受认识出发。可以作议论性较强的诗歌,也可以作相对比较抒情 的,议论性评价或感想式抒发,都可以有所阐发。而此分类方法又能跟上面的联系起来看待, 一般论古人、今人的,议论式较多,要求的客观性较强些,而抒发自己书学观点的,相对而 言,容易用抒情性的语言表述,比较能富有感情。 4 、从论书诗的诗体形式来分,分为律诗,绝句以及古体诗 从收集的论书诗看来,各类诗体兼备,三、四、五言。六、七、杂言皆有,这也是诗歌 发展到赵宋朝,诗歌形式发展成熟的表现。长律的深厚,绝句的简洁,古体诗的体式灵活, 都充分展现各自的艺术特色,促成了宋代论书诗形式各异的繁荣景象。 二、宋代论书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 ( 一) 宋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及美学思想的发展 由五代十国开始,中国社会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由宋朝的统一中原,宋与辽、 西夏、金的长期南北对峙以至最终亡于元,中国传统社会悄悄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五代十国 的频繁递嬗、相互攻伐和接替,虽然是晚唐藩镇割据政治局面的延展,然而,变幻之问有发 展,动荡之中现生机,中晚唐以来悄悄孕育而出的新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也在逐渐开始 发挥制导作用,它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走向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 会过渡。两宋文化就在这样社会基础上凝聚,辽、西夏、金文化则在向化于中原文化的同时, 也受到这种社会基因的制约与影响,它们又共同酿就了一代文化的转型。 宋代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转折的时期,由于时代与客观环境的变迁,宋人开始形成新的 哲学意识、新的思想方法和新的处世态度。宋人在心理意象上,静弱、幽微、收敛;在行事 倾向上,重内在修养;在行为方式上,重议论;在行为准则上,推崇沉稳庄重。在这种趋势 的整体支配下,宋人最终走向文化心理的内倾。宋人文化心性的奠定取决于当时文化环境的 变迁,而这种心性又对宋代文化达到辉煌顶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8 中国文化的进程由鼎盛期的唐代过渡到转型期的宋代,由开放的唐文化过渡到封闭的宋 文化,完成了一次极大的历史转折与精神递嬗,宋人克制自持、含而不露的心理品性代替了 唐人恢宏阔大的品格气魄。人们追求一种宁静自适、内心充实的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留恋在 幽径深庭、飞花落红,心理性格停驻于感受日常熟悉事物的亲切与温馨。人们躲在自我的内 心天地里,用天理调整着自己的一切思维、行为,调节着自己的心理平衡。这种封闭式的心 理特征,虽然不利于国力的强盛,却有利于精神的深邃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创造,因而体现 为宋代的突出特色。 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使得宋人放弃了对外在事功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知识积累、 提高文化修养、探索宇宙观和从事文学艺术创造。这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为宋文化走向集历 史之大成奠定了基础。于是,宋代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文治灿然的朝代,各类文学艺术都得 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各类学术如儒学、理学、小学、史学、子学、目录学、金石学等皆有突 出表现,展现了宋代学术全面昌盛的景象。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它是 继往开来、总汇古典文化结晶、开辟近代文化先声的转折点。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这种特 殊位置,也为宋代文化的性质作出了定位。 宋代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宋代士人的基本心态,也广泛并深入影响了宋代美学理论、 思想与范畴,以及宋代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宋代美学有尚理性的一面,政治家讲事理,哲 学家讲天理,文学家讲文理,举凡一切人文领域,皆以道理贯穿其中。这是宋人于诸多传统 美学范畴之外,特别提出的一个概念,由此也引出了宋代诗歌中所体现的追求“理趣”的审 美特征。而宋代精神在整体上的向内转型,也使得宋代美学更注重内心的审美体验,迸一步 抛开客体世界,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完善。这种注重内心审美体验的倾向,使宋代美学体现 出尚意的特征。 在此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想笼罩下发展起来的论书诗,也必然深受其影响。论书诗 在宋代形成第二个发展高峰,是宋代文化繁荣的一个表征,表明那些文人、学者、诗人的视 野更加开阔。无论是对前朝书家的品评,还是对本朝书家的评判,无论是自我挥写心得的表 露,还是透过书法艺术传达心声的用意,都把对书法这种艺术的个人体验以诗歌这样一种表 达方式进行了诠释,由此也扩大了书法品评、鉴赏的范围。而宋代美学范畴的扩大,使对书 法艺术的批评领域向纵深发展,这些变化,在论书诗里得到了极好体现。 ( 二) 士大夫的介入 入宋以后,鉴于五代武人政治危害天下的弊端,宋代帝王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重文的国策。 为此,他们广罗文士,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提拔读书人。随着重文政策的推行,凭科举 入仕的士人成为宋代社会的主宰,读书人出身的官员成为国家官僚机构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 中坚,读书也成为宋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取向。宋人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以读书、著 书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欣赏和研究上来。人文活动占据了宋代士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 9 评书题画、玩碑弄帖、吟诗作对、谈禅论道,是宋代文人生活的主旋律。这种社会机制的直 接结果是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人集团,这个集团成为开创有宋一代文化局面的生力军,培 植起了一个广大而特殊的社会阶层士大夫阶层。宋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与唐代不同的一 个显著特点,即他们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其知识结构远比唐人博大贯通。 论对文化的创造而言,宋代士大夫中的全才、通才甚多。如欧阳修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 金石学家;司马光在文学、史学和哲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苏舜钦是诗人、古文家兼书法家: 王安石兼擅诗、文,精通经学、禅学;苏轼最为典型,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 有突出成就;黄庭坚善诗、词、书法。而这些文人,又都有论书诗存世。他们有着融会贯通 的思维,有着宏大的视野,并有着无法复制的个人体验,既可以用一颗诗心感悟书法,又有 书法创作实践,这使他们所作的论书诗更能抓住书法本质,深入审美之境。由此可想象,他 们对论书诗这一题材的把握必然是独到的,至少从他们的个人立场角度出发,不会是一种人 云亦云的附会,必将引领学术的个性魅力。士大夫的参与使得宋代论书诗的表现领域得到拓 展,作为论书诗写作主体,士大夫的特性为论书诗的繁荣奠定基础。 ( 三) 宋代诗歌和书法的发展是论书诗繁荣的积极内因 论书诗经历唐代的第一次发展高峰后,到宋代,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高峰,与宋代诗歌和 书法的各自发展密切相关。 宋诗在诗歌史上引人注目:一方面由于唐代诗歌的坚实积淀,唐代诗歌创作臻于鼎盛, “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1 唐代各 类诗体都趋于成熟,声律兴象、意境韵味,风格气势诸方面都已达到有机统一的阶段。这对 宋诗发展是一个契机,至少他们是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另一方面是由于宋人重视诗歌创 作,投入大量精力,他们并不守成,也不亦步亦趋跟在唐人背后,其艺术上的创新是十分突 出的。宋诗的建构是以多元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多元的发展格局,使得宋诗的内涵并不是单 纯的,对其范式意义的把握也就需要依赖更多诗歌之外的广泛背景。从总体看,宋代诗坛体 派独立,名家辈出的形势远胜于元明两代,而在艺术创造性和风格个性方面又比清代鲜明, 宋诗更见出承唐之后能继其盛的局面。 另一方面,宋代书法开始表现出新的繁荣局面。到仁宗庆历下,一批各具特色的书家相 继出现,从帝王到士大夫,从制度到风俗,书法成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 多优秀书家书作的出现为论书诗提供了表现对象,同时,尚意书风形成,书法倾向于书家个 人情感的表达,拓展了论书诗的写作视域。 另外,诗与书作为最重要的两种基本技艺为宋代士大夫们所兼善,他们都有书法创作的 切身体验,写起论书诗来自然得心应手。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在兼善书道的诗人笔下,作为。以筋骨思理见胜”2 的宋诗,肯 1 明胡应麟 诗外编卷三唐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8 年l o 月第l 版,第1 6 3 页。 2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出版社,t 9 8 4 年9 月第1 版,第2 页。 1 0 定会对兴盛的书法有所关照。二者契合,论书诗的产生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宋代论书诗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宋诗在唐诗之后举起了另一面大旗,而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论书诗在宋代同样在继唐后 掀起了又一次高潮,并且无论在数量方面、作者的普遍性方面抑或是内容方面,都远远超过 了唐代。这或许是由于经过了唐代的沉积,到了宋代,人们对这一论书样式无论在内容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宋代士大夫阶层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文化结 构,使得他们更倾向于转向内心的冥想,这有利于那些充满个人体验色彩的论书诗的发展, 以及与宋代士大夫们同时精通诗道和书道的群体特性不无关系。经笔者以 全宋诗为依据 作初步统计,宋代论书诗共计8 9 3 首,加2 首存目,5 首存句,北宋约3 3 5 首,南宋约5 5 8 首,从数量上看,似乎南宋高于北宋,但真正有影响、并为后代所熟识的那些诗歌,还是以 北宋为座标,而且北宋论书诗中的一些诗歌,直接反映了整个宋代书风的走向,同时也开启 了南宋诗歌在这一领域的写作。 ( - - ) 论书诗在北宋前、中期的情况 北宋在五代动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重建秩序的时候,书法自然也不例外,这 从论书诗中可印证。据笔者统计。宋代第一首较正式的论书诗为李颂( 9 2 9 - 1 0 0 9 年) 所作 的赠英公大师: 篆高神品,秀爽天骨敏构机先,谈深理窟溶极苍源,玄臻籀闼玉无疵瑕,车有鞔 瓤达识圆明,灵襟洞豁粹禀飞星,胸挂流月大饮陶陶,阑游兀兀肯如常人,名利乾 没 李颂是太祖乾德五年( 九六七) 时官太常博士,尝知韶州( 广东通志卷三六) ,活动在 宋代前三朝。这首论书诗的前两旬称赞英公大师( 即释梦英,宋代高僧,号宣义。书法继承 了李阳冰篆书的传统,多以瘦硬著称。明陶宗仪 书史会要云:“梦英与郭忠恕同时习篆, 皆宗李阳冰。”) 的篆书,评价他的篆书可归入神品,接着“秀爽天骨”四字,又从书法 审美的角度对英公大师字的特征进行概述。后面几句主要评价他的为人,皆为赞誉之词。从 收集的资料显示,北宋前期的一些书家除林逋外并没有留下书诗。这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 要么是以诗论书这种形式尚未来得及承继唐代,在北宋前期继续发展,要么是局限于这些书 家本身的学问修养,没有这样的体悟能力。一些在诗歌史上留有印记的诗人如王禹偶、魏野、 杨亿之辈有论书诗存世,这些诗人已经把论书诗这一题材纳入诗歌创作领域。林逋终身处士, 他的书法也像他的人品一样,襟怀高洁,萧散有致,能折射出自我品格。而在他的3 首论书 诗中,赠中师草圣:“行草得三昧,林间尝与语。秋风忽卷衣,别我之何所。”整首诗的风 格一如他的人生处世,更重要的是在诗中提到的“三昧”,很得禅宗之道,似禅家顿悟。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论书诗只是宋代论书诗的一个先声,数量创作上有限,书法入诗 也只是有关诗歌内容的一种形式,并非是为了表达书学思想。梅尧臣、欧阳修、韩琦、蔡襄、 王安石诸人,使论书诗这一形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苏、黄、米出,与他们同时代或 稍晚的苏辙、陈师道、薛绍彭、张耒、晁冲之、李纲等辈一起,均对论书诗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为北宋论书诗的高潮期。而苏、黄、米三家可谓宋代论书诗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诗歌艺 术手法成熟,内蕴精辟,为后世取法学习的典范;而他们在论书诗中提到的“尚意”思想, 更是影响深远。 在宋代诗歌史上,梅尧臣是真正开启宋诗一代辉煌的奠基者他也是第一个留有这么多 宋代论书诗的文人,现据笔者统计,共有3 6 首。这些诗歌,基本具备了论书诗题材所涉及 的内容:有怀古,如怀素草书;有写创作情境的,如观张中乐书大字有歌咏书家成 就的,如依韵吴冲卿秘阁观逸少墨迹;有描摹形态美,如依韵和睢阳杜相公答蔡君谟 新体飞草书;也有写自己作书心理, 依韵和试笔偶书。他的论书诗观王氏书,。先观 雍姬舞六幺,妍葩发艳春风摇。舞罢英英书大字,玉指握管浓云飘。风驰雨骤起变怪,文鳐 书飞明珠跳。席客聚立惊且叹,笔何劲健人柔夫。昔时裴曼能剑舞,丹青助气精神超。艺虽 不同意有会,世事相假非一朝。”更是直接提到了艺术的相通之处。而次韵永叔试诸葛高 笔戏书一诗中,已有“意”的端倪,“公负天下才,用心如用笔。端劲随意行,曾无一画 失。”这是宋代论书诗首次提到“意”,对宋代尚意思想的形成应该是有意义的,至少顺应了 宋代书风。诚如其在宋代诗史上奠定宋诗风格的地位那样,他的论书诗对开启宋代论书诗历 史亦有贡献。 欧阳修( 1 0 0 7 - 1 0 7 2 ) ,嗜古好学,博览群书,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晚年留意 书学,苏轼称之为“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精勤敏妙,自成一家”。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 书法理论家,不以书名,但留下了专门的书学著述,如欧阳公试笔,专说书事,字里行 间蕴含着哲理;又对金石之刻甚喜,集录碑帖,品藻鉴别,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其中颇 多论书见解。欧阳修留有论书诗七首。以下是他的学书二首: 苏子归黄泉,笔法遂中绝赖有蔡君谟,名声驰晚节醉翁不量力,每欲追其辙人生 浪自苦,以取儿女悦岂知学书然,自悔从今决 学书不觉夜,但怪西窗暗病目故已昏,墨不分浓淡人生不自知,劳苦殊无憾所得 乃虚名,荣华俄顷暂岂止学书然,作铭聊自鉴 此丽首学书诗很好地印证了欧阳修学书为乐的书学主张。欧阳修把书法当作一种满足精神生 活的活动,当作一种乐趣,“劳苦殊无憾”,在书写活动中享受到人生种种,“所得乃虚名”。 可见,他不是说写成的书法作品是丰富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食粮,而是说书写活动本身充 满着乐趣,这是一种非功利的书法心态、书学思想。要取得这种书写乐趣,要求主观上不为 外物所累,写字时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这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境界。当一个人作书时,他 便忘了纸墨之外的客观世界,“学书不觉夜”,这就是欧阳修的书法美学思想,这是从更深 层意义上寻求艺术的自然美。 这首论书诗中,还反映了一个现象,欧阳修推重苏舜钦( 宋史本传日:。善草书, 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 、蔡襄等人。“苏子归黄泉,笔法遂中绝”,在惋惜的背后,也 有对苏子美书法的肯定。而在另一首论书诗答苏子美离京见寄,欧阳修更是对苏舜钦的 书法作了直接赞赏,溢美之词充斥其间。欧氏评苏舜钦“少虽尝力学,老乃若天成。濡毫弄 点画,信手不自停。烂然溢纸幅,视久无定形。使我终老学,得一已足矜。,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苏子美书法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也与欧阳修论书写字讲求自然兴会 的思想相贯通;而且欧阳修认定要“终老学”,可说是对书家崇敬的最好表达方式。比苏舜 钦稍晚的蔡襄同样受到了欧阳修的器重,。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 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 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十余年。竟如何哉。“与学书二首一诗中的“赖有蔡君谟,名 声驰晚节”正相呼应。 欧阳修作为宋朝以降近百年间对衰弱书坛充满优患意识并发出改革呐喊的第一人,他在 理论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又因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他的书法理论也是承前启后的。 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蔡襄,虽然根据宋四家的排列顺序苏、黄、米、蔡,他处在殿军的位 置,但根据时代前后,他应该与欧阳修同时代,排在苏、黄、米之前。而且依据书法史,他 也是处在承前启后的端口上。 蔡襄“结束了赵宋百年以来书法浑沌无序的混乱局面,因而他无疑是个继绝世式 的人物。”2 除工书外,还留下一些书学著作,如论书、评书、 自书飞草书等,蔡襄 作的论书诗不多,从全宋诗中只找到两首,分别是观宋中道家藏书画和御笔赐字 诗。虽然对这样一位在北宋书坛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书家来说,两首诗不能更多表现他的书 学思想,但从这两首诗中,他的主要书学思想也可窥见一二。这两首诗在诗体上都为古体诗, 题材上都为观书评书时的心得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