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元代疫病史初步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元代疫病史初步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元代疫病史初步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元代疫病史初步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元代疫病史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本文共有五个部分,如下:在第一部分是元代疫灾的状况。我们尽量在能见到的和比较可信的范围内搜集有关元朝疫病的历史资料,以求我们的研究建立在可信的材料基础上。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整理。我们分析了元朝疫灾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主要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对疫灾进行了分析,时间上元朝的疫灾多发生在春夏,时间愈向前推进,元朝的疫灾愈严重,发生的频率也特别频繁。空间上,元朝的疫灾主要发生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变动方向还和元朝的扩展方向一致。我们还对元朝的两种主要的疫病进行了论述,我们对鼠疫和天花当时流行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也对我国医生当时对这两种病的认识和治疗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认为当时,就技术上来说,医生已经可以治疗这些疫病。第二部分我们对疫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元朝疫灾的影响对其战争和社会安定有很大的影响。在局部,疫灾甚至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疫灾也往往加剧了战争的残忍,加剧了其它灾害的破坏烈度,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我们的第三部分主要想搞清元朝疫灾严重的原因。它的原因和他它的特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发现:残酷战争、极端天气和饥荒是元朝疫灾严重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是我们想要论述的重点,即元朝的医疗水平和救灾的措施。我们发现元朝时我国的医学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很快,每种学说被更新的很快。我们也发现元朝的医疗水平已经很高,已经基本构建了可以应对那时所面i 晦的疫病的医学体系。该体系完全可以导出社会需要的医疗方法,而且其方法也完全可以和实际实践紧密结合。在这一部分我们对元朝的救治疫灾的措旖也进行了初步总结。第五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我们对元朝面对如此严重的疫灾,其政府组织救灾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政府组织职能没有适应当时救治疫灾的需要,也没有有效的利用发展迅速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关键词:元代疫灾救济医学a b s t r a c tt h i sa r t i c l ea l t o g e t h e rh 勰虱ep a r t s ,鹬f o l l o w s :i nt l l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 a nd y i l a s t y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c o n d i t i o n ,w eh a v ec 删e do nt h e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b yt h ef o r mo ft a b i e w b 蚰m m 盯i z e dt h ey u a l ld y n a s t y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c h 棚c t e f i s t i c w bh a v ea m i y z e d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d i s t r f b u t e dn l l ea n dt h ec h a r a c t 刚s t i c w bm a i n l yh a v ec a 玎i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 行o mt h et i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孤dt h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lw bh a v ec a r r i e do nt h ee l a b o r a t i o nt oy u a i ld y n a s t y st w 0k i n do fm a i n 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a i l dh a v ec a r r i e do nt l l ep r e l i m i n a r ys u m m a r yt oo u rc o u n t r yd o c t o r st ot h e s et 、v 0 垴n d so fs i c k n e s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t h et r e a t m e mm e t h o d t h o u g h t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et e c h n o l o g ys a i d ,d o c t o ra i r e a d ym i g h t 仃e a tt h e s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i na r t i c l es e c o n dp a n ,w eh a v ec 8 f r i e do nt h ep r e 王i m i n a r ya n a l y s i st ot h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i n f l u e n c e ;t h 吼l g h tt h e l a nd y n a s t y 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t l ei n n u e n c eh a st h ev e r yt r e 瑚e n d o u si n f l u e i 比et oi t sw a ra n dt h e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o u r t h i r dp a nm a i n l yw a n t st oc i 撕f yt 1 1 ey u a nd y n a s t y 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s e r i o u sr c a s o n ,w ed i s c o v e r e d :t h eb r u t a l 、v a r ,t h e 懿t r e m ew e a t h e ra n dt h ef 细i n ea r et h e a nd y n a s t y 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fs 鲥叫sm i nr e a s o n t h e f o n h p a n i sa k e yp o i n t w h i c h w e w a n t t oe l a b o r a t e ,l l a m e l y a n d y n a s t y sm e d i c a l l e v e la n d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m e a s u f ew bd i s c o v e r e dw h e ny u a nd y l l a s t yo u rc o u m f ) r sm e d i c i n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 o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v e r yq u i c l c ,e a c ht h e o r yw a sr e n e w e dv e r yq u i c k ly w 毫8 l s od i s c o v e r e d a nd y n a s t y st h em e d i c a l l e v e la l r e a d yw a sv e r yh i g h a i l d ,b 嬲i c a l l y ,h a sc o n s t m c t e db e e nm e d i c i n e - t h e o r ys y s t e mp o s s i b i et om e e tt o 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w ea l s oi n i t i a l l y 舳姗a r i z e a nd y n a s t y st h em e a s u r et ot r e a ta n dc u r et h e 印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i nf i f t hp a n ,a l s oi s1 a s t h ep a r t ,w eh 罨v ec a i e do nt h ea l l a l y s i st ot h e1 y u a nd ”a s t y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e f f b c t ,t h o u 曲ti t sg o v e m m e n th a sn o t b en tt ot h en e e dt ot r e a t e da i l dc u r e dt h ee p i d 锄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 a i s ot h en o tp u tt of i l l iu s em e d i c i n et e c h n o l o g j e s k e yw o r d :y u a nd y n a s t y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m e d i c i n e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扣f jz 磊2 0 0 6 年5 月1 5 日序言( 一) 历史与灾害史德国人康德在其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里有这样冰冷的命题:( 1 ) 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 2 ) 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的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秉赋的唯一状态。( 3 ) 把普遍的世界历史按照一场以人类物种的完美的公民结合状态为其宗旨的大自然的计划来加以处理的这一哲学尝试,必须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是大自然的目标所需的。显然他要构建一种被决定了的历史观。即历史的逻辑是被大自然预定的,历史的目的也是大自然预定好的,而具体的展现则依靠人类内部的争斗。在康德这里,人类争斗的愈激烈、愈残酷,最终的目的才最完美。为了善的目的,人类可以恶,而且必须恶。这估计是对西方野蛮的殖民统治乃至今天的霸权行径的最好的辩护,自认为是为善和自认为是文明的西方人凭此就可以拿起屠刀。我们这里并不是要去揭示什么康德险恶而虚伪的嘴脸。而是想说,他将历史目的实现的决定力量放到了人类的内部,即历史的进步依靠人类内部关系的残酷的协调来推动,而且愈是接近目的就愈残酷。这样的历史观淡化了人与外部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果然只是大自然计划的执行者吗? 大自然只是一个既定计划的执行者吗? 它制定好人类完善自己的计划后就无所事事吗? 入类完善的过程只是通过内部的对抗实现的吗? 当然这些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庄子眼里,早不值一笑了在康德之后,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理解历史:历史和自然有着逻辑上的相同之处,都是有逻辑的,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类生存的使命不但在于在对抗中去展现历史的l ;然逻辑;而且还在于人类借以对抗的力量,是来自于同大自然的斗争,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掌握;更重要的还在于,在这种对抗中是拥有正义的多数人群在对抗中取胜,成为历史最终目的状态秩序的制定者。康德所忽略的被马克思主义者尖锐的提出来,康德辩护性的历史观被马克恩主义者改造为证明性的历史观证明历史的逻。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p 6 1 9l辑是为多数人设计的和由多数人来推动。我们这里所要注意的是前者,即历史的推动力来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目的的限制使我们忽略后者,虽然我们诸多马克思主义导师们也是那样的热衷于为后者倾洒智慧。马克思主义者构建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其自然的逻辑的,该逻辑的展现依靠拥有主观思维的人,而展现的力量来自于人与自然的斗争( 或者交往) 斗争有胜有败,交往有赚有赔。与自然斗争失败了,与自然交往赔了,对自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人来说损失超过了承受能力,就被称为了灾害。面对灾害,人类的使命也许就在于减少损失。人类至今还存在于自然面前,那么也就是说入类在失败而没有溃败。他们每次都站稳了脚跟,又组织了秩序,继续面对自然。对如今面对自然的自我的认识的需要,其一部分就要求对以往自然的打击表现、自我溃败和自我再组织的表现进行回忆。而这就构成了构建灾害史的初步意义。现代科学的逻辑是这样的:初步资料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然后在找到方法去验证假设、修正假设,使原来的假设被修订到可以在预定的实践范围内被普遍适用,这样就产生了理论。然后在开始新的循环,理论适用的实践范围越来越大,实践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站在这样的精神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给灾害史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去验证和修正它。如果我们假设人类历史的逻辑不是自然预先设定好的,人类内部的对抗也不是去展现自然预定的逻辑,而是历史的逻辑在于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被创造出来,人类组织好自己不断的与自然斗争,失败之后再调整自己的组织,再斗争,再调整,如此循环。内部对抗是为了与自然斗争( 在中国人来说是适应自然) ,内部对抗是再组织的过程。随着人类接触自然范围的增宽、增深,人类的组织形式也要变化。这样,历史就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专门探讨人类再组织的历史,以前的西方的历史多属于此类,一是探讨人类的组织适应再组织再适应无限循环的历史。显然后者包含着前者。后者将历史的逻辑展现在人与自然的和合上,我想这该是灾害史的最终意义。有的历史目的在为不合理的东西辩护,有的历史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可能的走向。我们假设的历史在于为面对自然的当代人类总结经验,勾画出以往与自然交往的过程轨迹,让好奇心重的人去延展这一轨迹,以满足它的好奇心。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着力点在于描述以帝王为首的国家官僚体系是如何的依靠德行来体现天命,而2是否体现了天命的依据就在于上天所给的灾异征兆。所以中国古代的历史著述比较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的忧国忧民者对人与自然( 天) 的紧张关系特别的敏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灾异史基础,可以为我们今天灾害史的研究提供传统的参照。而这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以种习惯子向别人掠夺的文化是无法去理解一种习惯向自然索要的文化。历史学有两个作用,一是记载,一是寻求逻辑。有的历史著作或历史学家多在前者,如古代的历史著作;而有些更强调届者,辩护性的历史和证明性的历史都热衷于逻辑。但二者似乎不能分开。同样灾害史也要记载史实,也要思考逻辑。没有史实当然不是历史,没有逻辑也似乎不叫历史。这里的史实是人类汲取了自然的因素之后调整自己的实旖和调整好自己叉面对自然的史实;这里的逻辑是人类调整的轨迹或趋向及自然打击人的轨迹或趋向。( 二) 元代的灾害史是蒙古人第一次短时间内将战争推给了多个文明社会,他将欧亚大陆上的所有文明社会蹂躏一通,建立了几个帝国。也就是说蒙古人利用战争使不同的文明社会的联系更紧密了,所谓的紧密也就是面对自然时共同的利益多了。蒙古高原上的雪灾马上可以导致遥远南方江浙粮食的短缺和物价飞涨。欧洲的天花和鼠疫的爆发,立即可以导致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死亡。让人感觉,蒙古高原的雪灾不停,江浙的物价就降不下去,饥荒就无法停止;欧洲的天花和鼠疫控制不住,中国的死亡就不会停止。人类需要更大范围地协调,需要技术和物资转让。于是江浙的物资排成长长的车队进入蒙古高原,于是中国的技术和医术传入欧洲。人类于是稳住脚跟,可以暂时安享与自然交往的成果。然而,欧亚大陆西端的欧洲人被蒙古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排斥在这一组织之外,他们于是抱怨他们的收获少,生存的空间少,而他们却是上帝的臣民,别人是异教徒。于是他们成了农业社会的破坏者,他们利用武器去杀死该死的异教徒,心安理得地享用战利品。但是人类组织的范围也因而更大,美洲、大洋洲,非洲都因为欧洲人的抢掠而更加紧密地和欧亚大陆文明联系起来。西欧人认为现代的国际体制开始了,其实也就是对欧洲人有利的国际体制开始了,而这一现代国际体制正是欧洲人对蒙古帝国反叛的结果。欧洲入埋怨蒙古人造成的瘟疫导致他们2 5 0 0 万人死去,但他们同样也给美洲人带去了天花,“十年内阿兹特克人口从2 5 0 0 万减少到6 5 0 万”。他们也同样地遏制住了中国从清朝以来到1 8 4 0 年的人口增长的趋势。站在这样的角度可以说,较大规模的人类再组织应该肇始于蒙古帝国的创立,因为是他们让世界更容易面对相同的自然压力,只不过那时的人类内部的组织方式对西方不利。我们也可以说现代的灾害史应该肇始于蒙古帝国时期,最少现代灾害史受那时的影响较大。我国元代的灾害象他帝国建立过程样,过程相当地剽悍。黄河几乎处在一种任其泛滥的状态,帝国的使命好像就是为了保护几个军事驻地,或者某个王爷的城池。蒙古人坐吃山空的习惯也使富饶的江南的水利废弛,人们面对水旱灾害,只有束手就命,其无奈和当初面对蒙古人的征伐一样。国家往往数处发灾,救治的计划往往造成了“剜疮补肉”的效果圆,结果国家的管理也就失败,国家机器也就无法运转,蒙古人只好又回到大漠上去。但他们给后来的政府留下了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黄河要年年修筑,江南水利也要不断地修复陕西的旱灾也总是无法抗拒,众多的疫病总是不断的爆发,还有众多北迁的人口要求南移,否则国家不堪南粮北运的重负。这么多的难题大都超过了当时中国所具备的技术条件,每一个问题的失控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组织运转失灵。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的现代灾害史的诸多要素肇始于员代,或者说这些要素在元代时固定为灾害史的架构性的要素。但我们近代以来对灾害史的研究很是薄弱,对元代的灾害史研究更加不够。除了一些大时段的研究外,有关元代灾害史的专题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主要有:论述直接元朝水旱灾害的有壬培华的元代北方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点与申检体覆救灾制度(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 9 9 9 年3 期) ,邱树森的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 载于元史论丛第3 期,中华书局1 9 8 6 年) ,冉苒的贾鲁治河思想的初探( 载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l 期) 。论述蝗灾的文章只有王培华的( 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行韵律及国家的减灾措施) ( 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9 年第l 期) 。李迪教授的元代防治蝗灾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 9 9 8 年第三期) 。在地质灾害方面的文章有刘畅森的元代及其潜力是强震目录增不予讨论( 续) ( 载于中国地震1 9 9 8哪4版陀年版年孔豁社悖版社出版年出青民国人中海上史,简集病庐疫夸勘林田糯张韩mo年第3 期) 和闻黎明的大德七年平阳太原的地震( 载于元史论丛第4 辑,中华书局1 9 9 2 年) 。还有吴小红对元代江西一省灾荒的论述,即元代江西灾荒分析。在这些论文中对和灾害相关方面进行论述的有赵经纬的元代赈灾物资来源的浅述( 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9 9 8 年第2 期) 和他的元代赈灾机构初探( 载于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6 年第l 期) 。另外还有韩国入崔允精的元代救荒书与救荒政策( 元史论丛第九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所作的研究虽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整体上看,元代的灾害史该做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元代的疫灾史就尚没有人迸行研究。而当世界上不同地域的入到一起,最先引起的自然灾害可能就是疫灾了。( 三) 元代的疫灾史如上所述,元代的灾害史研究比较的薄弱,而元代的疫灾史更加薄弱。但在元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疫灾都十分厉害,其影响深远。从欧洲到中国,疫灾对当时人类的影响不亚于战争,欧洲人说他们四分之一的人死去;而在中国的北方,从政府所控制的人口看,北方人口由四千多万,减少到四百多万,死去十分之九,当然这一数字被远远地高估,但他也反映了当时疫灾导致的死亡数字相当巨大。而如此巨大的人口突然地死去,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中国,人口的短缺直接导致连接南北的中原人口稀少,经济萧条,从而也使统一国家的内在基础受到了削弱。疫灾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导致了医学的突飞猛进。中国大约在宋元明时期出现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此技术的西传似乎敲开了西方近代医学的大门,同时中国中医自己的医疗理论体系也经过这一时期而完善起来。而医疗技术则是任何一个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现在丧失了现代的一切的医疗条件,那会怎么样。人类组织协调自己的能力也许在面对突然的灾难尤其恶性疫病时,表现得最为真切。所谓的协调也就是怎么样将有关人员体力、智力和国家的救灾物资转化为对付灾害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对元代疫灾研究的着眼点之一。本文对疫病的研究,大致既要如实丽详尽地搜集资料,也要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更重要我们想对疫病对社会的影响及社会的反应阐述地更加清楚一些。疫病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对战争的影响很大,蒙古人的进攻多选择眷夏季,而这些时间,南方天气逐渐变热,而生活于空气潮湿中的南方人在热天时,比较的容易气乏少力。如果染上疫病,那战斗力力就更加不行了。何况蒙古人多采取骑兵奔袭的战术,南方人的体质就更加不适应了。虽然这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对战争的技术细节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拿破仑进攻欧洲各国,开始节节取胜,但进攻俄国,却失败了,我们知道那时他的部队无法抵抗疫病。而俄国人在法国人无法忍受疫病而溃散时,却还是那样的勇猛,足见疫病对战争的影响多么大。同样蒙古人去进攻日本时,开始势如破竹,但很快军中出现了瘟疫,日本得以有反击机会。疫病对社会的其它影响还有很多,也很严重,从而迫使人类必须战胜它。而人类所能采取的措施,也就是提高医疗水平,提高社会的行动效率。前者可以最终排除疫病的破坏,而后者则保证技术可以得到有效率地使用。我们发现虽然元朝战争效率是那样的高,当时医疗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但其疫灾的防治效果和技术水平并不相称,其原因在于元朝的行政效率低,官员和行政部门之间总习惯于推诿扯皮。而疫病的传播是那样的迅速,传播路径是那样的诡秘,行政的无能必然导致疫情的恶化。疫病的特点要求政府必须给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使用创建高效率的平台,尽量快速的将医疗物资和技术输送到疫区。6一疫灾状况分析( 一) 历史资料整理和简单分析元代如果由大蒙古国建国算起,历时一百多年,其间蒙古人几乎征服了欧亚大陆,前期战争尤其杀掠惨重。在世界史范围来说,死伤之惨重,人口迁移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即使在元朝统治我国其间内部的叛乱战争和农民起义战争几乎不断,人口的流徙不断,而这些都有助于疫病的酝酿、发生和传播。国外的学者甚至认为现代的世界体系肇始于蒙古帝国时期,当然真正的世界范围的疫病也应该肇始于这一时期。这样元朝时期我国的疫病就带有了当时世界的特色,当然这时期的疫病也就有着和以往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元朝政府和当时的社会也采取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措施进行救治,得到了些成果。我国的学者不管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对元朝疫病的情况都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建国前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对元朝疫病进行了次数统计,元1 6 0 余年共为2 0 次。o 陈高慵在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以表的形式展现了元朝疫病的大致情况。而建国后如李文波几乎完全利用二手资料,在中国传染病史料中列举元8 9 年共为3 8 年有灾。? 宋正海的中国历代灾异年表也较详细的收集了元代的灾害资料。然而这些要么太简略,如邓拓没有给我们提供他所赖以统计的历史资料;要么不太全面,如陈高镛的资料整理只局限于元史五行志和元史地理志的部分内容;要么没有进行具体的专项论述,如宋正海的年表。我们想看出作者对元朝灾害的整体状况是比较麻烦的。本节在他们的基础上,努力搜集相关的一手历史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其灾害资料如下表:时间地点灾况记述救灾措施各注l22 6 年( 丙灵武丙戍冬十月,耶律文正王从以大黄治出自t 南村辍戌) 。次年征西夏太阴下灵武诸将争掠子女疗耕录卷二【3 l战争正最激烈玉帛,王独取书籍数部,大黄两驼而已,既而军中疫惟得大黄可愈,所活几万人。邓云特中国灾荒史上海书店出版1 9 8 4 年版p 2 6。李文波中国传染病史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4 年版p 8 卜8 471 2 3 2 年,汴粱继而汴梁溃,饥民北徙,殍给给米一出自元名臣馐相望,公议作广厦糜粥以斛,俾散居事略卷十1 4 l食之,复以群聚多疫,人给近境,所全米一斛,俾散居近境,所全话无虑万活无虑万计。计。1 2 3 7 年( 丁酉) 。怀州丁酉,至值大疫,至怀,士以本部兵出自元史次年乃灭金战役卒困惫,有旨以本部兵就镇就镇本部卷一百二十和汴粱大疫之本部=嗍后。1 2 5 8 年( 春) 此四川合州戊午,引兵入宋境,其地炎出自t 元史年宪宗征宋战争瘴,军士皆病卷一百二十激烈一l 珂1 2 5 9 年( 春四川合州( 1 ) 从宪宗征钓鱼山,奉修曲药以分别出自元夏) 此年宪宗征命修曲药以疗师疫,赏白金疗师疫,班史( 1 ) 卷四川最激烈五十两。( 2 ) 驻合州钓鱼山,师,百三十五,军中大疫,方议班师。( 3 )( 2 ) 一百五且诸军疾疫已十四五,又延十五,( 3 ) 一引月日,冬春之交,疫必大百五十七。f j i作,恐欲还不能。1 2 6 8 年今謇疫气是天灾,自日为期录役者力尽能,三尺席罨连夜雨,耿,秋润杵声才歇哭声来。集 卷二十四问1 2 7 3 年平阳路一冬三白岁时之常,今者云祭祀祈祷出自康泽王暮未见其祥,春疫为重彤求雪庙祈雪文,云。秋润集卷六十三。嘲1 2 7 4 年( 春) 此江陵居贞曰:“江陵要地闻出自元史年伯颜征朱战争诺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卷一百五十8激烈复皆疾疫”= 瑚一1 2 7 s 年( 春) 此江东,抚州江东大饥,民大疫,伯颜随民间僧道出自元史年伯颜征宋战争赈救之,民赖以安。历抚州参与救治卷一百二十激烈宣关,于时疫疬煽炽,凭普七。嗍 吴文庵师威神发愿救治。正集五峰庵记卷四十九m1 2 7 8 年此年四四川,汴粱,郑二月,以川蜀多岚瘴,弛禁弛禁酒,隔分别出自元川战争基本结州酒。适汴郑大疫,义坚亚礼离治疗。史卷十,卷束,大量军队北命所在村郭,构室庐,备医一百三十五返药,以畜病者,由是全活着吲众。1 2 7 9 年此年征大都。瑞州十月,入朝未几,瘴疠命尚医诊出自元史宋战争已经结疾作,帝命尚医诊治。岁饥治卷一百五十束,部队北返民疫。六。f ,l 吴文正集卷七十1 7 j1 2 8 1 年,再征日征日军中六月,元军舰内恶疫发生,出自元代征太当时不知防疫之法,传染甚倭记第2 0 2速,将士死者三千余人页【8 j1 2 8 5 年( 夏) 此安南适暑雨疫作,兵欲北还恳明撤兵离开出自元史年征安南战争激州,命唆都等还乌里疫区卷十三饼烈1 2 8 7 年( 秋) 次安南会将士多疫不能进,而诸蛮出自元史年征安南战争激复叛卷一百二十烈九脚1 2 8 b 年安南加以瘴病流毒,惑睛炎,吏出自歉涧士触冒饥疫过半。榘卷五十五。柳91 2 8 9 年夏此年广东,广西五月,诏:“季阳,益都,缩短戍边分别出自元安南战争刚结滋莱三万户军久戍广东,疫时间,疗以史卷五十,束,而征缅战争死者众。其今= 年一更”。医药卷一百六十激烈。七月,次贺州,兵士冒瘴。一f q皆疫,国杰亲抚之,疗以医药,多不得死1 2 9 3 年在前年故事,烟瘴之地,行部者多高级官员出自元史开始征八百媳妇不躬之,而梦解成遍历焉亲视卷一百七十国七i 1 2 9 5 年桂阳县诸峒饥疫大起,死者大半,出自桂阳县下令宽征赋以卸之尹范君墓志锪,元文类卷五十四一】1 2 9 7 年此年托真定,顺德,河八月,真定,顺德,河问旱,出自元史方春涝秋旱,天问,卫辉,般阳。疫。九月,卫辉路旱,疫。卷十九。l q气失常吴江州润十二月,般阳路饥疫。是江南通志岁,河间之乐寿,交河疫,人物哈里哈死六千五百余人。岁荒且疫孙为之流涕,自州长留粟救之。1 2 9 9 年盐场因水旱疫疠流徙死亡,止存出自续文献七千有余。通考卷十九i l l 】1 3 0 0 年( 夏) 此又其毒雾烟瘴之气,皆能伤出自元史年开始征缅甸战人疫病死之,将有不战卷一百六十争激烈自困之势八【,i1 3 0 1 年,缅甸诸蛮要击,饥疫相仍,比至出自元史续将士存者才十一二,编卷四1 1 2 l1 01 3 0 4 年( 夏) 征乌撒,乌蒙,益( 1 ) 六月,乌撒,乌蒙,赈之分别出自元缅甸战争激烈州,忙部,东川盏州,忙部,东川等路饥疫,史( 1 ) 卷二等路并赈之。( 2 ) 国杰久行边,十一,( 2 ) 卷患瘴,至是病笃一百六十二脚1 3 0 5 年永嘉况遭疫疠苦,十病无一痊。出自元诗死者相枕籍,活者难久延。选初集,卷十一永嘉所见【1 3 l1 3 0 7 年此年武浙江初,大德至大问,越大饥,避免小吏出自元史宗即位,江浙水且疫疠,民死者大半。赋税盘剥富家卷一百七十灾严重盐课责里胥代纳,吏并缘为七f ,j好害富家,升为证于薄籍,自行省蠲之1 3 0 8 年绍兴旱绍兴,庆元,台至大元年春,绍兴,庆元,出自元史灾严重州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卷五十1 3 0 9 年( 1 ) 御史台臣言:“顷年岁赈之( 1 ) 出自元凶民疫,陛下哀矜赈之,获史卷二十三济者众”;( 2 ) 以饥疫棚( 2 ) 续文旱蝗相仍,大赦中外。献通考刑考卷一百四 i l l l1 3 l o 年山东,河南比见山东,河南诸郡蝗早出自归田类荐臻,殄疫暴作,郊关外十稿时政书室九空。卷二1 3 1 3 年罩大都十二月,京师久早,民多疫帝王反省出自元史疾;帝日:“此皆朕之责也,自己卷二十四i 珂赤子何罪”。1 3 1 7 年江浙十一月,江浙饥荒之余,疫续文献通疠大作,死者相枕籍,父鬻考。国用卷其子,夫离其妻,哭声震野,三十三川所不忍闻1 3 2 0 年大都。河问乐陵( 1 ) 六月京师疫。( 2 ) 连( 1 ) 出自元年旱涝,千里饥馑,随所有史续编卷赈施,全活甚众,疫疠死者八,文渊阁四相枕藉,日办粥药给宗党,库全书。( 2 )死则箧之。吴文正集故赠承事郎乐陵县尹张君墓表卷六十八。n1 3 2 1 年此年北真定路,汴梁,( 1 ) 十二月,真定路疫,赈之分别出自元方旱灾严重德卅( 并) 赈之。( 2 ) 父辅臣病史( 1 ) 卷二疫,莘侍奉汤药。( 3 ) 里中十七( 2 ) 卷尝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一百九十七,( 3 ) 卷一百九十七嗍1 3 2 2 年恩州,岷州二月,恩州水,民饥,赈之。赈之出自元史十一月,岷州旱,疫,赈之。卷二十八嗍1 3 2 3 年岷州。真定。( 1 ) 是岁,土番岷州春疫,( 1 ) 分别出夏旱。( 2 ) 真定路疫。自元史卷二十九。i ,l( 2 ) 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l l i 1 3 2 5 年南康路建康州。传病疫危笃更数医吴文正集。治疗,竟不起。故逸士陈君云夫墓志铭卷八十一。栩1 3 2 9 年( 秋) 北河南府路,奉元( 1 ) 河南府路旱,疫,又赈以本府分别出自元方连年亢旱,文府被兵,赈以本府屯田租及安屯田租及史( 1 ) 卷二宗登基与晋邸集丰务选运粮三月。( 2 ) 近因安丰务选十三,( 2 ) 卷团和明宗集团战奉元亢旱,五载失稔,人皆运粮三月。六十五埘争争夺皇权相食,流移疫死者十七八。省役。1 3 3 0 年,此年河新安,保定诸驿,二月,新安,保定诸驿擎畜命中书给出自元史南,陕西出现大河南府路新安,疫死,命中书给钞济之。八钞济之。人卷三十四阁饥荒,水旱相仍。沔池等十五驿月,河南府路新安,沔池等给米,马给十五驿饥疫,人给米,马给刍粟各一刍粟各一月。月。1 3 3 1 年旱蝗衡州路四月,衡朋路属县比岁旱湖南宣慰出自元史蝗,仍大水,民食草木殆尽,司请赈粮卷三十五又疫疠,死者十九,湖南宣米万石,从慰司请赈粮米万石,从之。之。1 3 3 2 年庆元宜山县正月,庆远南丹等处溪洞军乞以军积出自元史民安抚司言,所属宜山县饥谷二百八卷三十六i 习疫,死者众,乞以军积谷二十石赈粜,百八十石赈集,从之。从之。1 3 3 4 年水旱杭州,镇江,嘉三月,杭州,镇江,嘉兴,敕有司发出自元史兴。常州,松江,松江,江阴水旱疾疫,救有义仓粮,赈卷三十八嗍江阴司发义仓粮,赈饥民五十七饥民五十万二千户七万二千白1 3 3 8 年,旱蝗濠州至元四年旱蝗大饥疫,太袒出自明史时年十七,父母相继殁,贫卷一 1 哪而不克葬1 3 4 4 年福卅f ,福州,邵武,延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出自元史邵武等地旱灾严平,汀州四郡郡,夏秋大疫。卷五十一嘲重1 3 4 5 年前年黄济南至正五年春夏,济南大疫。分别出自元河北决白茅口至芷四年,河南北大饥,明史卷五十一年又疫,民之死者半。i i 青阳集卷八1 3 5 2 年元末农冀宁保德州,龙正月,冀宁保德州大疫。夏,出自元史民战争爆发。去兴龙兴大疫卷五十一阿年冀宁路地震,龙兴大水。1 3 5 3 年元末农黄州,饶州,大( 1 ) 黄州,饶州大疫。( 2 )分别出自元民战争爆发。此同路十二月,大同路大疫。( 3 )史( 1 ) 卷五年黄州,饶州旱。十一月,大同疫,死者大半。十一,( 2 ) 卷四十三。1 5 i( 3 ) 元史续编卷八1 3 5 4 年元末农江西,湖广,京( 1 ) 四月,江西。湖广大家庭自救分别出自元民战争爆发师,武昌饥,民疫疠者众。( 2 ) 是岁,史( ”卷四京师大饥,加以疫疠,民有十三,( 2 ) 卷父子相食者。( 3 ) 武昌自十四十三,( 3 )三年为沔寇所残毁,民死于卷一百八十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六,( 4 ) 卷一下,皆剧盗阻绝,米直翔涌,百九十七例民心遽遑。( 4 ) 时朱氏家方疫,鹏飞起之,遂迎还奉养。1 3 5 6 年( 椿) 元河南春,河南大疫出自元史末农民战争爆卷五十一1 5 】发。河南有水灾。1 3 5 7 年( 夏) 元苴州蒙县六月,苴州蒙阴县大疫出自元史1 4末农民战争爆发卷五十一1 5 l1 3 5 8 年元末农汾州,京师( 1 ) 六月,汾州大疫。( 2 )分别出自元民战争爆发京师大饥疫,时河南北,山史( 1 ) 卷四东郡县皆被兵,民之老幼男十五,( 2 ) 卷女,避居聚京师,以故死者二百四f j 】枕籍。1 3 5 9 年元末农鄢州并原县,莒春夏,鄢州并原县,莒州沂出自元史民战争爆发。州沂水,日照二水,日照二县及广东南雄路卷四十五。l j l县及广东南雄路大疫1 3 6 0 年元末农绍兴山阴,会稽夏,绍兴山阴,会稽二县大出自元史民战争爆发疫。卷五十一【5 l1 3 6 2 年元末农绍兴路四月,绍兴路大疫出自元史民战争爆发卷四十六( 5 i通过对上面的资料统计我们认为元代疫灾最少有六十六次,另还有许多无考的疫灾不计算在内。在1 2 2 6 年到1 3 6 8 年的1 4 2 年中,平均约2 1 5 年一次,显然要比起邓拓的1 6 0 年中2 0 次的平均8 年一次来,其发生频率要高的多。在1 2 7 9到1 3 6 8 年的8 9 年问。共4 3 年有疫,严重的疫灾有3 0 次之多,约占其问总的疫灾的6 0 。而且多和其它灾害相连,造成很大的影响。初期的疫灾显然与战争和战争带来的人口迁徙有关,几次大的战争。征西夏,征金,和两次征宋都发生了疫灾;随后的进攻安南,缅甸和日本的战争也产生了疫灾;顺帝时期的内乱时期疫灾也多发。而元朝中期的疫灾多和水早饥荒相伴。疫病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大量入口的死亡,几次使疫区人口死“大半”,“十六七”,甚至“死者十九”。也推迟和加速着战争的进程,如第一次宪宗征宋的受挫是和疫病有关,宪宗自己也死于被疫病所困的军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随后朝廷主张撤兵的重臣最忧虑的还是疫情的发展。疫病和其它灾害一起使“人心遑遑”,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口汇集而四处流徙,而这是有助于疫情的蔓延的,使“死者枕籍”。深入的分析可以将元朝的疫灾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如下文;。波斯拉施德史集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版第二卷p 2 7 04 明束濂元史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雀1 5 71 5( 二) 疫灾特点1 伴随战争而发如太祖征西夏,时日较短,交战双方的气候差异小,疫灾规模虽大,但容易救治。元代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记载:“丙午冬十一月,耶律文正从太祖下灵武诸将争掠子女玉帛,王独取书籍书部,大黄两驼而已。既而军中病疲,惟得大黄可愈,所活几万人”。而征金,征宋战争规模大,前后历时近百年,战争死亡,饥饿颠沛流离死亡,数量巨大,而且交战双方气候差异大,所以疫情严重。同时由于蒙古人肆意屠杀和掠夺人口的规模巨大,疫情也就更大,扩散的范围也广。金元之际的名医李东垣在其医书内外伤寒辩惑论中记载了1 2 3 2 年,元人围攻汴梁时疫灾的状况:“壬展改元,京师戒严殆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即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1 1 所送死者多者两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这样算来疫灾夺取的生命尽开封一处当有百万之多,这大约和陈枢通鉴续编里所说的九十多万相当,我们可以认定基本可信。蒙古人攻打金国时,杀戮的习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已经有所收敛,但是其掠夺人口的习性还在。每攻一城,战争残留的人口,都要被掠北上。其攻破汴梁之后,中原人口大减,人口不过七十多万户,而当时仅汴梁人口,据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记载,被围时当有一百四十七万户。整个中原所剩人口不及被围困时的一个开封城了。元史有这样的记载:太宗六年,时汴粱受兵日久,岁机,人相食,速不台下令纵其民北渡以就食。还有:汴梁即下,饥民北徒,饿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所活者万余人。足见战争状态下疫情的严重程度。同样蒙古人同宋朝的战争也始终伴随着严重的疫灾。宋蒙战争五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宪宗时期,主要以攻打四川为主,严重的疫灾也正出现。元属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卷2:元李东匿内外伤寒辩惑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7 年版卷1o 见第一章资料表。同上1 6在这里。元史记载:乙未夏,驻合州之钓鱼山,军申大疫,方议班师。还有:且诸军疾疫已十四五,又延引月日,冬春之交疫强大作,恐欲还不能。波斯人拉施德在其历史名著史集中也记载了这次疫病:当蒙哥合罕正在围攻上速城偿时,随着下夏天的到来和炎热的加剧,由于那个地区的气候恶劣,他得起赤痢朱了,在蒙古军中也出现了霍乱,他们中问死了很多人。世界的君主用酒来对付霍乱,并坚持饮酒但突然,他的健康状况恶化,病已到了危急之时,于是在相当于伊斯兰教历6 5 5 年1 月( 公元1 2 5 7 年1 月1 9 日至2 月l7 目) 的牛年,他在那座不祥的城堡下去世了。足见疫病的厉害,蒙古人的皇帝都难逃此劫。宋蒙战争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始祖时长期的在今天襄樊周围的拉锯战,前后历时几十年,其问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疫病。正史记载较少,而元人王恽在其著作乌台笔补里说;伏见囊阳之役,以十万众顿坚城之下,经今四年暑天炎瘴,攻奇暴露,不战而疫死者无日无之。可见疫情也不轻。宋蒙战争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灭宋的战争,其问也有严重的疫病发生。元史记载:江东大饥,民大疫,伯颜随赈救之,民赖以安。还有:居贞日:“江陵要地,闻诸将不睦,迁徒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元朝的对外战争也都伴随着严重的疫灾,对战争的影响当然也很严重。在元朝攻打现在的越南时,元史记载;会将士多疫不能进,而诸蛮复叛加以瘴病流毒,飚腾炎,吏士触冒饥疫过半。( 出处见表)在征讨缅甸和八百媳妇时,疫灾也很严重,其记述在陈邦瞻的元朝记事本。见第一章资料表。同上。渡斯,拉施德史集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版第二卷p 2 7 0。元王恽鸟台笔补,参见宪台通纪浙江古出版社2 0 0 2 年版p 4 5 0o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卷1 2 7o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卷1 5 3。见第一章资料表1 7末里记述较为详尽,这里不在列举。而元朝征讨日本时,对其疫情的记载较少,对战争的影响,也很少被人提及。而在从书集成第2 2 7 册元朝俾史元代征倭记里记载较为详细:元军舰内恶疫发生,当时不知防疫之法,传染甚速,将士死者三千余人。同样元朝在对西方的征讨战争中,也导致了严重的疫病,一般认为瘟疫导致了欧洲当时,“有4 l 的欧洲人口,约2 5 0 0 万人因黑丝病而死去”。o 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玛格塔的医学的历史里说:卡法被围攻了三年,这期间鞑靼人之间开始流行瘟疫,死尸被炮弹打到城墙里9元朝后期,我国战争又大规模的爆发,疫灾也就随之而严重的爆发起来。比如至正十八年的疫灾,至少我们知道在大都死有二十多万人。元史续编记载比较的详尽:“时河南北、山东皆被兵,民携老幼流入京师。重以饥疫,死者相枕籍官者保布哈请市地瘗之上赐钞千锭,皇后及皇太后赐金银及他物有差;省院官施他物无算;保布哈出金玉带各一,银钞米麦以为费择地南北二城,抵卢沟桥,掘深及泉,男女异圹人以尸至者随给以钞,舁负相踵,凡瘗二十万又修水陆会三昼夜,居民病者给药,不能丧者给棺”。可以看到官府掩埋的流民的尸体已有二十万,而有家有主的没有统计在内,估计也不少。我们还可以通过上面的资料统计表看到,元末主要的战争发生地都有疫灾发生,而且都是严重的“大疫”。整个元朝与战争有关的疫病记载确凿的有二十六次,近占总数三分之一。而且疫灾多出现在战争最残酷、杀戮最厉害的时间。由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战争对元代疫灾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战争使人们四处惊慌流散,战争使人们无房屋遮蔽风寒,无食物裹腹,战争也使大量的人员拥挤一起,死者无处掩埋,这就给疫灾的爆发提供了条件。2 与极端气候相随这里的极端即包括当地气候的反常,也包括外来人对当地气候的严重不适应a 前者比如1 2 9 7 年疫灾,从正月开始北方就开始出现水灾,即“汴梁,归德。蔡美彪中国通史第7 册,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p 1 5 5。英罗伯特玛格塔医学的历史希望出版社2 0 0 3 年舨p 6 5。同上。明胡梓中元史续编卷1 5 ,参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1 9水”,国然后水灾一直延续到七月,即“河决杞县浦口”。o 然后六月开始出现局部旱灾,即“河间,大名旱”, 然后旱灾在北方延续到十月,即“历阳,合肥,梁县及安丰之蒙城,霍丘自春及秋不雨”。固还如1 3 0 7 ,1 3 0 8 年疫灾,在1 3 0 7年浙江的雨水天气由春天开始,最少延续到了十月,而到了1 3 0 8 年春开始出现旱灾,可见气候十分异常。后者则多是北方士兵深入南方,对南方气候不适应多出现疫病,如攻打安南,两次攻打缅甸,都出现了大的疫病,以致称两广及以南地区为“烟瘴之地”,行成了“行部者多不躬之”的“故事”。母整个元朝的气候都很极端,有时冷热气团常年对峙,有时又相互深入。如泰定年间,海洋的湿热空气始终无法跨过太行山,以致陕西连续数年干旱,最终酿成陕西大的饥疫。而这也是元朝出现很多官员不去边远赴任而导致吏治不整现象的重要一个原因,而国家行政管理的缺失,往往导致当地的混乱,甚至战争,从而为疫灾的发生造就了社会条件。3 大疫灾比较多元朝大德疫灾达四十三次,约占总疫灾次数的7 0 之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