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_第1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_第2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_第3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_第4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虚拟团队是一个分散于不同的时间、空问和组织边界的人员群体,通过通讯 和信息技术联结来起工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由于受到自身组织形式的限制, 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团队成员之间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方面与传统的团队相比 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所以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者共享平台为他们 供服务,让每个团队成员能够方便、及时地得到他想要的知识,并且可以将自己 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别人共享。以此来减少团队成员学习的周期,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本文所做的工作是开发了一个用来实现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系统,从而构建 一个能够为每个成员提供个性化知识的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 实现了由专家建立知识库、指标模板库、指标库和相应打分规则库的功 能; 2 1 实现了用户录入个人的详细信息、订阅知识和搜索知识的功能; 3 ) 开发了采用打分法对成员技术能力评价的类包: 4 ) 实现了根据评价结果自动从知识库中搜索相应知识的功能; 5 ) 实现了邮件自动推送的功能; 6 1 构建了数据库连接操作模块,简化了编程中对数据库的操作; 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设计,使用j a v a 和s t r u t s 构架实现。 关键词:虚拟团队;知识共事;技术能力测评;邮件推送 a b s t r a c t av i r t u a lt e a mi sag r o u po fi n d i v i d u a l sw h ow o r ka c r o s s t i m e ,s p a c e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b o u n d a r i e s w i t hl i n k s s t r e n g t h e n e db y w e b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t e a mc a n th a v eac o m m o no f f i c e ,f o r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t h eo r g a n i c s t r a c t u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i sd i f f i c u l tt oc o r r a n u n i c a t ea n ds h a r ek n o w l e d g ew i t h i n t h ev i r t u a lt e a m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e a m s o ,t h o s em e t h o d so f a c c e s s i n g , u t i l i z i n g ,s h a r i n ga n ds t o r i n gt h e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m a d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a r et h e 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t o b ea d d r e s s e di nt e a ms t u d y r i g h tt o o l sa r er e q u i r e dt os h a r e k n o w l e d g ei nv i r t u a lt e a m ,i no r d e r t oi m p r o v e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o f t h et e a m ,i n c r e a s et h e c o m p e t i t i v ep o w e r a n da d a p t i v ea b i l i t yo f t h e c o m p a n y a i m i n ga tt h i sp r o b l e m ,t h ep a p e rp r e s e n t sa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s y s t e mf o ra v i r t u a lt e a mt ob u i l dap l a t f o r mt h a tc a ns u p p o r te v e r ym e m b e rw h i ti n d i v i d u a l k n o w l e d g e t h em a j o rc o m p l e t e d w o l ka sf o l l o w s : 1 ) t h ef u n c t i o n sf o re x p e r t s ,i n c l u d i n g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i n d e x b a s ea n dr e l e v a n tr u l e s ,t e m p l a t eb a n ko f i n d e xs y s t e m ,a r er e a l i z e d 2 ) t h ef l m c t i o n s f o r u s e r s ,i n c l u d i n gi n p u tp e r s o ni n f o r m a t i o n ,s u b s c r i b e r k n o m e d g e a n ds e a r c hk n o w l e d g e ,a r er e a l i z e d 3 ) c l a s sp a c k a g e ,w h i c he s t i m a t e st h et e c h n i q u em a t u r i t yo f t h et e a mm e m b e r b a s e do nm a r km e t h o d ,i sd e v e l o p e d 4 ) t h es e a r c he n g i n e e ri sd e s i g n e dt o s e a r c hk n o w l e d g ef r o ml c n o w l e d g eb a s e a c c o r d i n ge s t i m a t e sr e s u l t 5 ) a ne - m a i lp u s h i n gs y s t e mi sd e v e l o p e d 6 1am o d u l eo fd a t a b a s ec o n n e c t i o na n do p e r a t i o ni sd e s i g n e dt om a k ed a t a b a s e p r o g r a me a s y t h es y s t e mi sa c h i e v e db yj a v af o l l o w h l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rt h ec o n c e p to f o b j e c t o r i e n t e dt e c h n o l o g y m l ds t r u t ss t r u c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v i r t u a lt e a m ;k n o w l e d g es h a r i n g ;t e c h n i c a la b i l i t ye s t i m a t e s ; e m a i lp u s h i n g i i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傲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d ! 茵创 日期:趔:乏翌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l 引言 1 1 问题提出 虚拟团队是一个分散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的人员群体,通过通讯 和信息技术联结起来完成共同的任务。虚拟团队可视为以下几方面的结合体:f 1 ) 现代通讯技术;( 2 ) 有效的信任和协同教育;( 3 ) 雇佣最合适的人选进行合作的需 要。 人员作为个软件团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受到虚拟团队自身的组织形式的 限制,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尽管团队成员通过现代的通讯技术来沟通,但是相 对于传统团队来说在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成为限制团队工作效 率提高的瓶颈。因为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相同的项目,所以每个成员收集和积累的 知识往往也是其他的团队成员所渴望得到得知识。当成员在工作当中遇到技术嚣: 题的时候,需要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如果团队内部没有一个好的知识的积累和 共享机制,团队成员只好把整个互联网络而不是某个专r 的网站当作他们获取所 需要韵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网络上获取知识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成: ( 1 ) 通过相关技术的官方网站来获取说明文档: f 2 ) 人或者社会团体建立的技术论坛或者技术讨论区: f 3 )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技术文档。 然而,并不是每项技术都能找到得官方网站的说明,即使有的话这些文档也 往往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使用说明,还有可能是外文说明。这些问题都将会成为 我们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近年来,随着i n t e r n e t 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予利用互联网来获 取信息,同时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网络中海量的信息给信息搜集 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2 0 0 2 年,r o p e rs t a r c h 的调查指出:3 6 的互联网用户 一个譬期花了超过2 个小时的时间在网上搜索;7 1 的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 候遇到过麻烦;平均搜索1 2 分钟以后发现搜索受挫;搜索受挫中4 6 者1 9 是因为 连接错误。另一项由k e e n 所做的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每天有四个问题需要从外 界获取答案;网上查找答案的,半数以上都不成功。 拿现在国内现在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g o o g l e 和百度来说,尽管他们在技术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上有了长足的进展,成为使用者在浩瀚的网络中找寻资料的重要工具。但是,搜 寻资料的范围过于广泛,响应给使用者的资料常常夹杂了很多不相干的资料。用 g o o g l e 进行关键字“知识”搜索,共得到约2 1 ,8 0 0 ,0 0 0 项查询结果【l 】,百度进行 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8 ,8 0 0 ,0 0 0 个拉】。使用者要从这么多的杂乱信息中遴选他 所需要的东西,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通过以上对几种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试图通过 i n t e r n e t 来获取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被淹没于信息 的海洋之中,效率问题成了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然而效率对于现代经济来说, 恰恰是我们无法舍弃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 题。 为此,本文开发设训了一个知识共享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对软件相关的专 业知识的组织和管理,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知识储存和积累的平台;为每个成员 量身定制提供有效的知识,并且主动的推送给他;从而实现为虚拟软件团队提供 知识共享服务的功能。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剖析 1 2 1 国内外虚拟团队与协同工作的研究现状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 性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 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柔性。显然,以泰勒制、福特制为标志, 以大规模、大批量、单功能的刚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企业模式已不能满足这 种市场需要。面对动态、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一种全新的以工作团队为基本 生产单位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虚拟团队应运而生。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技术将给虚拟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支 持。 自上个世纪8 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团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开始的时候主要时针对制造行业提出了虚拟企业、敏捷虚拟企业等概念,然后逐 步提出虚拟组织、虚拟团队等概念,并且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经过多年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在国外,虚拟组织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 9 9 0 年。当时哈佛商业评论第6 软件虚拟团趴个性化知识共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期发表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作者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 心能力上,由此引发虚拟组织研究热潮。1 9 9 3 年,商业周刊在其封面报道 中第一次对虚拟组织进行明确的定义“j 。1 9 9 4 年出版的由史蒂文l 戈德曼 ( s l g l o d m a n ) ,罗杰- n 内格尔( r n n a g e l ) 及肯尼斯,普瑞斯( k p r e i s s ) 舍 著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4 】。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9 9 9 年,中 国人民大学的杨文士教授和张瑾在i t 世界经理第一期中联合发表了管理 理论与思想的演进文章,文中对虚拟组织理论进行了描述【5 o2 0 0 1 年3 月,马 连杰博士在其文章虚拟企业i t 企业的组织创新中分析了虚拟组织的发展 过程及其特点,探讨了虚拟企业中的协调管理问题f 6 】。2 0 0 1 年1 月,中华企管 网刊登了篇名为虚拟组织论 7 1 的文章,在该文中,作者对虚拟组织的含义、 崎征等作了详细的拎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虚拟团队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企 业竞相建立自己的虚拟团队。 有关虚拟团队( v i r t u a lt e a m ) 的定义,不同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 认为虚拟团队是一个人员群体,虽然他们分散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 但他们一起工作完成任务【8 j 。t o u n s e n d 等( 1 9 9 8 ) 是这样描述这种刚出现的组织结 构形式:虚拟团队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联结、试图 完成组织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虚拟团队可视为以下几方面的结合体:( 1 ) 现f 通讯技术;( 2 ) 有效的信任和协同教育;( 3 ) 雇佣最合适的人选进行合作的需要。 而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有人认为虚拟团队是指非具体形式的工作群组,声 要是整合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等资源,通过信息 科技平台与知识管理机制,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虚拟团队可以是几个企业 之间为了进行合作而临时组成的团队,也可以是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临时 聘用相关的人才来完成某个项目一j 。 虚拟团队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传统团队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 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 f 1 1 组织边界:传统职能团队通常仅仅是由企业内部为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而组成的,为保障非信息化的有效沟通,组织边界就不可能很宽;而虚拟团酣则 更多的是企业间( 或是企业的子公司问) 、甚至是跨地区、跨国家界限的组织形 式,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跨区域的实时交流,完成特定任务,因而组织边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界非常宽泛。 ( 2 ) 成员集中度:出于非信息化交流需要,传统团队成员必须高度集中;而 虚拟团队依赖于信息化交流,集中度较低。 ( 3 ) 构成方式:传统团队的组成只需要h r 部门参与安排,丽虚拟团队除了 h r 部f 7 2 _ 外,还需要信息( i t ) 部门甚至是多公司信息部门的支持,因为具体 的沟通途径是高度信息化的,需要信息部门的高度支持。 ( 4 ) 沟通方式:传统团队的沟通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面对面沟通方式而虚拟团 队的组织边界决定了它必须采用信患化沟通方式。目前除了第一代“对一”通 讯方式如e m a i l 以外还有第二代“多对多”网络讨 仑系统如“o n l i n ed i s c u s s i o n b o a r d s ”、第三代通讯方式( 多技术整合) 如“i n t e m e t b a s e dt e a mw o r k s p a c e s ” ( 它将所有的网络沟通方式包括视频、语音、文字等集于一体) 。 ( 5 ) 信任与协同度:传统团队面对面协同合作的机会较多,彼此间容易产爿i 信任;而虚拟团队成员由于地域的限制无法经常面对面沟通,因此信任问题便成 为虚拟团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虚拟团队已经成为许多灵活型组织的成功战 略,但如果不采用相应的手段来加强团队信任的话,它的作用也很难真正实现。 ( 6 ) 投入产出过程比较: 投入:虚拟团队成员要求能够单独完成任务,独立性要求比传统团队高很多; 目标的设立要求更具有可合作性或者是可实现性,这是跨区域组建虚拟团队的现 实基础;区别于传统团队投入还有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这是虚拟团 队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保障。 过程:由于虚拟团队的成员独立性较高,每人都有所长,交叉只能体现更充 分,所以在面临具体任务分支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成员来担任领导;同样, 区别于传统团队,由于成员的独立性,完成任务时更需互补,因而虚拟团队的任 务依存度较高;由于虚拟团队的组织边界宽泛,跨边界互动就成了虚拟团队独具 的特色,相比之下,传统团队最多只能做到组织内部的沟通。 产出:在这一点上,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很相近。由于两种团队在完成任务 时,除了横向沟通之外同样也需要对各自部门或者各自组织进行纵向沟通,成员 的整合水平也是重要产出因素;从结果来看,两种团队所产出的都是具体的结果; 而在完成任务之后,都能够建立起一定的相互信任感,区别是虚拟团队的信任建 立过程比较难。 由此可见,虚拟团队相对于传统团队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f 1 ) 人才优势;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 ) 信息优势; ( 3 ) 竞争优势; ( 4 ) 效率优势; ( 5 ) 成本优势。 但是,虚拟团队中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构性特点决定了他在实际运作的 过程中必须依赖现代化的通讯技术;要开发好每个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和协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将成为制约整个团队发展和项目开发的瓶颈。计 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虚拟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一个虚拟 圜队来说,必须有一个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平台,通过网络将分布于世界各地 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动态团体。 随着虚拟团队的产生和发展,对计算机协同工作系统及群件技术的研究也越 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计算机协同工作( c s c v o 这_ - - 概念最早是在19 8 4 年由美国m i t 的i r e n eo r e i f 和d e c 的p a u lc a s h m a n 这两位研究人员用于描述他们正在组织安排的有关如何 用计算机支持交叉学科的人们共同工作的课题时提出来的。一开始对于c s c w 的含义,研究的范围和焦点并不是很清楚的。先后有过不同的定义,例如:g r e i f 曾定义c s c w 为“一个关于计算机在群体工作( g r o u pw o r k ) 中的角色的独特的研 究领域”。而b m m o n 和s c h n i d t 在1 9 8 9 年提出“c s c w 应致力于研究协同工作 的本质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出具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协同工作的 信息系统”。 我们把“计算机协同工作”定义为:地域分散的个群体借助计算机及其网 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它包括群体工作方式研究和支持群体 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部分。通过建立协同工作的环境,改善 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消除或减少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分隔的障碍, 从而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群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如:共享文件系统 提供的资源共享能力,电子邮件和多媒体会议系统提供的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支持 功能,工作流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组织管理功能。支持协同工作的计算机软件又称 为群件( g r o u p w a r e ) 。 c s c w 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不仅需要计算视网络与通信技术、多 媒体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学者共 同协作。计算机协同工作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各种社 会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当前的c s c w 研究中,主要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中 许多关键技术还有待解决。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是c s c w 应用系统出现飞 跃的基础。这些技术包括: ( 1 ) 整体协作模式; ( 2 ) c s c w 系统模型和体系结构 ( 3 ) c s c w 系统中的群组通信支持; ( 4 ) 协作控制机制; f 5 ) 同步机制; f 6 ) c s c w 系统的安全控制; ( 7 ) 应用共享技术; ( 8 ) c s c w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和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 9 ) 多媒体和超文本( h y p e r t e x t ) 技术。 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发协同工作软件,其中以i b m 的l o t u s 解决方 案为代表,可以提供基于w e b 的协作和连接工具,用于消息的创建、查看和交 换;无线消息传递工具:以及提供查找和访问来自整个组织各种来源的内容和专 业知识的工具【9 。此外,浪潮也在去年进军协同办公领域。在2 0 0 4 年推出它自 己忉、同工作平台d cw o r k ( o nd e m 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w o r k p l a t f o r m ) 。 国内在计算机协同工作理论方丽作了比较深入研究的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系史美林教授,他已经发表了十余篇c s c w 方面的论文与著作 1 0 】。在 协同工作软件系统的开发方面最有成效的是王志东离开新浪之后创办的北京点 击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开发的竞开协同之星( g k s t a r ) ,在技术上实现了随时随地 的互联网络( c o n n e c t i o n ) 、智能客户端( c l i e n t s ) 、活页夹式的应用平台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三大突破,作为一种实现敏捷组织的协同管理工具,他实现了在 组织及部门内部,以及各种跨组织、跨地区、跨时区、跨系统、跨网络的动态团 队内部,实现安全、高效、方便的信息交换、知识管理与流程控制【】。 1 2 2 国内外知识及知识共享方法的研究现状 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一般可 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根据韦伯斯特( w e b s t e r ) 词典1 9 9 7 年的定义,知 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利 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1 2 。总之,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其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就是广义的知识概 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 分为如下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 k n o ww 1 3 a t ) 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关 于“知道为什么”( k n o w w h y ) 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 关于“知道怎样做”( k n o wh o w ) 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关于“知 道是谁”( k n o ww h o ) 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 信息 1 2 。 知识从形式上区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 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 ) ”和“隐性知识 f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m p o l a n y i 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 】,后来 矾o n a k a 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定义l 】4 j : 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即 k n o w h o w 和k n o w w h o 方面的知识。它高度个人化,植根于行为本身、个体受 到的环境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和观点,难以规范化和明晰化,无法 明确地描述,只有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从干中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 性和排他性,难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 件、手册和报告等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 上升为公式、规律、理论,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而使其容易表述和交流。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仅仅从分散在个人身上的知识中获得的回报是非常有限 的,要获得知识资产的全部价值就必须使知识从一个人转给另一个人,不断循环 流动,形成知识螺旋,进而转变成整个组织的知识。l n o n a k a 和ht a k e u c n 描 述了4 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如图1 1 辩能知罐 凳褴蝴斌 e 燃,、树 心 九 雏幢辍畿 1 1 组织层次的知识转化流动过程 f i g u r e i 1t h e f l o wp r o c e s so f 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l a t i o n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共享就是将组织内部的各种知识,通过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 互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分享彼此所拥有的不同的知识,使知识从个人经验的 层面上扩展到组织的层面,形成稳定的组织知识。同时,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 知识获得解决闻题的方法和工具,而员工目己所掌握的好的方法和工具也可以通 过反馈系统扩充到组织知识里,让更多的员工来共享,形成一个从员工到组织的 全方位的共享知识的良性循环过程。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整合员工个体优势,提 高组织团队的应变创新能力,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1 7 】f 1 8 。 知识共享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支撑交流和协作的电子技术,从本质上蜕它是 以使不同的人调整他们工作行为的网络计算机软件形式出现。知识共享技术能够 提供如下四个方面的优点【1 9 】: 允许人们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进行团队工作; 在许多人中间进行隐性知识的分享; 进行专家知识定位的能力; 节省会议、旅行、生活、空间的费用。 一般来说,以下这几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共享: f 1 ) 群件( o u p w a r e ) 群件( g r o u p w a r e ) 是帮助工作团队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文 档管理与工作流应用等几大部分。由于实现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它 支撑着知识分享所需要的协作,还支撑着电子邮件和另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 式信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交换,群件对组织来说就意味着一种高效的协同工 作手段和公司战略级的解决方案,从而成为知识管理的基础技术之。目前已有 的群件方面的产品实现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可以成为各类信息的存 取中心;是安全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内含工作流软件开发环境,可以用于实现 协同工作以及构造企业的战略级解决方案。目前著名的群件产品主要有l o t u s 的 d o m i n o n o t e s 、n o v e l l 的g r o u p w i s e 和m i c r o s o f t 的e x c b m a g e 。 ( 2 1 电子邮件( e - m a i l ) 电子邮件是手写信件的电子译本,并且在知识传播中得到了最广泛地应用。 信息经由电子网络及其附加装置传送,得到拷贝和表达。 r 3 ) 讨论板( d i s c u s s i o nb o a r d s ) 讨论板( 留言板,公告板,聊天室,论坛) 是在一个共同的领域给人们去揭示 和回答讯息。这些讨论板提供了一个信息的集聚地。人们在这里能够寻找建议和 忠告,司以用于支持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软件虚拟固队个性化知识菇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 ) 视频会议( v i d e oc o n f e r e n c i n g ) 视频会议既可以运用专门的视频设备,也可以运用装有软件的台式电脑。视 频会议特别适用于需要一个信任和建立关系的水平的环境、讨论的主题和探讨的 想法。“n e t c a s t i n g ”是一个采用多播技术路由方法通过因特网召开多媒体会议 的应用技术,允许世界范围内与会者通过因特网展开讨论和提问,现在国际上很 多大学与研究中心都采用多播方式召开会议,举办学习班和研讨会。n e t c a s t i n g 技术还有待于成熟。 ( s ) z 作流工具( w o r k f i o wt o o l s ) 知识管理的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可以得到自己能得到 的任何信息”,这就需要工作流技术提供支撑,保证对组织内的信息和知识进行 方便快捷的传递。工作流是针对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为了提高工作 效率而提出的,目前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1 9 9 3 年,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 f w o r k f l o wm a n a g e m e n tc o a l i t i o n ,w f m c ) 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开始进入相 对成熟的阶段。为了实现不同工作流产品之间的互操作,w f m c 在工作流管理 系统的相关术语、体系结构及应用编程接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工作游管 理联盟给出的工作流定义是:工作流是指整个或部分业务流程在计算机支持下的 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在此过程中,文档、信息或任务按照一定的过程规则流转, 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以达到业务的整体目标。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更广泛 地把所有r j 计算机软件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 控制其执行的过程都称为工作流。 通过将工作活动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 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的。工作流技术主要涉及过程建模理论与 方法、模型验证和模型仿真方法、分布环境下的资源协调等【2 0 】刚。 f 6 ) f n 识网格( k n o w l e d g eg r i d ) 知识网格叫【2 2 j 是一种可以有效地和高效地共享和管理全球分布式知识资源 的途径。建立知识网格引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的操作和智能应用,任 何i n t e r n e t 用户可以利用知识网格操作语言( k g o l ) 在已有的引擎上建立自己的 知识网格来存储知识,他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网格全部或者部分对别的网格开放, 他也呵以通过分布于i n t e r n e t 上的专门的知识网格或者全球性的知识网格来获取 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当人们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知识网格在互联网上共享 知识。 ( 7 j 博客b l o g 2 3 】 b l o g ( w e b l o g ) 叉称网络日志,最早出现于1 9 9 7 年,是管理个人微内容的一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种工具,可以帮助你管理个人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体验,并与 网络上千千万万的人们共同分享知识,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你可以为了不 同的目的创建自己的一个或多个b l o g 。 对一个b l o g 系统来说,系统中的要素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和已经发 布在b l o g 系统中隐含的或共享的知识页面。b l o g 提供了个人非常容易进行使用 和维护个人知识的发布系统,随着b l o g 的普及,个人知识被最大化的共享出去, 所有的人同时成为知识共享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 8 ) 维基w i k i t “1 w i k i 是动态的面向社群的协同创作系统,可阱帮助你自由地创建、创作和 修改自己的作品,或者与其他伙伴共同创作。它最早是由美国普度大学计算中心 工作的沃德坎宁在1 9 9 5 年为了方便社区群落方式的内部交流而开发的一套名 为博特兰特模式知识库的工具。2 0 0 2 年,开通了第一个中文的w i k i 百科网站。 基于维基建立的系统或知识库,一般都采取内容开放、自由使用的原则。如, 吉米成尔士当初创建w i l d 百科的想法就是“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 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是最贫穷和晟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 此外还有一些理论和技术也被应用到知识共享中来。例如o n t o l o g y ,c o b a r 等【2 5 】。 1 2 3 国内外关于个人技术能力测评方法的研究 个人技术能力,是某个专业技术人员对某项技术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应 用能力。目前,在国内外进行个人能力进行测评的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测 评来了解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且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技术培训安排或者等级评 定。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 1 ) 考试测验法,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一般都是针对某 个技术或者专业方向,组织者统一安排,由专家设计问卷,同时设定相应的评定 指标;被测试者通过对问卷中的问题作答,再由专家对被测试者的答题情况进行 评定,最后给出测试分数或等级。 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采用,国内外很多相关的专业技术认证考试就属于其巾 的一种。在国内,在教育、卫生、法律等方面,每年都有由国家组织的水平能力 测试考试,是当前我国选拔人才,评价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过于机械化,组织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间。本文描述的系统中,我们是本着为团队成员节约时间的原则来开发这套系统 的,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 ( 2 ) 专家评定法,就是将考核内容分解为若干要素,确定各要素的评分标准, 组织专家或同行对被考核者打分,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来计算被测评者的最后得 分。以下是几种不同的计分方式: 1 ) 加权计分法,根据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与地位赋予不同的权重,与专家的打 分加权计算,求出总分。设考核要素为w 项,假设各要素的权值分别为k t ,k 2 , k 。,总得分为x ,则加权计算公式如下: x = w l k l + ”2 k 2 + w n k l l 2 ) 隶属度表示法隶属度是模糊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模糊数学中,隶 属度是用0 至l 间的小数表现的,“0 ”表示隶属度最低,“1 ”表示隶属度最高。设 人才考核要素为x ,项,并确定各要素分数值b ,b :,b i ,建立数学模式。计 算公式: w = x i 6 f ,一1 考核时,先按考核内容各要素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x 各项分值b - ,b 2 ,b i 。 然后按考核标准,评定被考核者各项隶属度系数。最后将所得隶属系统分值和已 设的对应分值相乘,积累加,得出考核分数。 3 ) 累积分法就是对人员的工作实绩,根据其业绩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划 分若干项,每项分出若干等级,依等级划分所得分或碱分值。将若干项得分加减 求值。 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质,但是比较灵活,这种方法在单位进行职称评 定的时候被广泛的采用。但是,如果被评审对象的数量很大的时候,专家的工作 量将会很大,准确性也就会相应的降低。 4 ) 模糊评价法f 2 6 2 7 】 2 别是基于模糊集理论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是在建立各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扎德法则作模糊矩阵乘法,然后,根据“最大 隶属度原则”给出综合评价结论。在模糊综合判断时所需用的主要数据是各个 指标的权重因数和指标的评定等级。 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各项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利用模糊评价法进行评 审,可以全面、科学地对个人能力进行评价。虽然计算过程比较繁琐,但随着计 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固化的计算机程序来完成。 本系统中,我们采用由专家建立打分的规则,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将个人信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恩与专家规则相互匹配,实现自动打分的功能。 1 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所做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国家8 6 3 计划子课题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化孵化中心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子项目虚拟软件社区( 企业) :组织虚拟的软件 团队。 本系统的主要目的为虚拟团队提供个性化的知识共享服务。系统通过专家针 对不同的技术建立指标体系、打分规则和评价标准;为团队成员建立详细个人信 息库。当团队成员指出需要某方面的知识的时候,系统首先根据该成员的个人信 息和专家建立的指标、规则对该成员对该项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得出的评 价结果将作为给他发送什么档次的知识的依据。评价完成之后,系统将通过邮件 推送系统,把相关的知识推送到该成员的信箱中。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 系统可以灵活的为每项技术创建指标体系,并且可以将这些指标体系存为模 板,需要的时候能够灵活调用; 团队成员可以将自己积累的资料分类上传到知识库,以便于别人使用; 系统自动将个人的信息和专家录入的指标和规则进行匹配,计算个人得分, 对个人对某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一个大致的评价; 系统根据评价结果,自动从知识库中搜索恰当的知识;通过邮件推送系统将 搜索到的知识推送给个人。 本文的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章提出现有的问题,然后是对国内夕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共享方法和 测评方法进行综述。 第二章是对知识共享系统进行分析。 第三章是对知识共享系统进行设计。 第四章是知识共享系统的实现。 在文章的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分析 2 1 项目背景 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国家8 6 3 计划子课题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化孵化中心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子项目虚拟软件社区( 企业) :组织虚拟的软件 团队。 国家8 6 3 计划从2 0 0 1 年开始在全国组建8 6 3 软件专业孵化器。目前己在大 连、北京等地建立了软件专业孵化器,其目标是通过国家8 6 3 计划的支持,建立 面向关键技术、软件出口和西部开发的三类8 6 3 软件专业孵化器群,重点建设公 共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进8 6 3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软件企业提供先进、开放、 配套的技术支撑平台,为软件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围绕技术创新,大力发 展中介服务,帮助软件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软件企业创 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育和支持骨干软件企业发展。 在大连,软件产业被市里定位支柱产业和重点扶持行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与硬件设施相适应的服务体系的建设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构建一个基于i n t e r n e t 的开放的、互动的“大连软件产业国 际化孵化中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入孵软仟企业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对于进 步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率和培植软件发展的资源( 人才、技术、知 识和管理)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化孵化中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定位为: 为政府提供相关政策的发布: 为软件企业提供软件测试平台和进行软件成熟度测评; 为软件发人员提供交流、培训i 和学习的平台; 人才交流中心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 虚拟软件社区( 企业) 组织虚拟的软件团队; 除此之外系统还提供软件商务平台、w e b m a i l 服务、免费资源的下载服务 等功能。 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实现虚拟软件社区( 企业) 组织虚拟的软件团队提 供部分的功能。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麸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 2 系统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 2 1 系统必要性分析 虚拟团队由于受到自身的组织形式的限制,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团队成员 之间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方面与传统的团队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所以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者共享平台为他们提供服务。因为团队成员共同完 成相同的项目,所以每个成员收集或积累的知识往往也是其他的团队成员所渴望 得到得知识。另一方面,当成员在工作当中遇到技术难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的 时候,如果团队内部没有一个好的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机制和共享工具,团队成员 只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她想要的知识。尽管搜寻引擎已经有长足的发展,成为使用 者在浩瀚的网络中找寻资料的重要工具;但是,搜寻引擎寻找资料的范围过于广 泛,以致于响应给使用者的资料常常夹杂了很多不相干的资料。比如,我们使用 g o o g l e ,百度等搜索引擎,当我们输入关键字查找我们想要资料的时候,系统往 往会反馈给我们几万甚至上百万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当中真正对于我们有用的 却只有寥寥几条,而我们从搜索引擎反馈的信息中间挑选这些有用的信息则要浪 费大量的时间。显而易见,这种情形对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由此可见,虚拟团队内部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让每个团队成员能 够方便,及时地得到他想要的知识,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贡献 出来与别人共享。以此来减少团队成员学习的周期,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第章引言部分己经指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通用的知识共享软件来为 企! 比或者团队提供一个只是共享的环境。那些现有的软件都属于协同工作软件, 用户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只有通过拉的方式取得,更没有一个系统能够为用 户量身定制主动发送给他所需要的知识。目前还没有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 的知识共享系统。 2 2 2 系统可行性分析 本文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开发一个系统,主要是用来实现团队内部的知识共 享,搭建一个为每个成员提供个性化的知识的平台。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知识管 理理论的发展,是我们系统开发的保障。 软件虚拟团队个性化知识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技术保障: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和通讯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