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doc_第1页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doc_第2页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doc_第3页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doc_第4页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 言儿童的各项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协调性以及动作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人体各机能的综合表现,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它受脑神经发育程度的限制,同样也会促进儿童脑神经的发育和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是少年儿童体能、运动能力发展的最基本特质,其正常、顺利的发展是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发展运动能力的先决条件。但作为人体重要的基础素质,协调能力不是一次单一的运动素质,它体现的是机体在运动时与外部环境直接存在的协调状态。它关联着人体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与有关神经生长发育的一些能力高度相关。发展少年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脑神经系统的积极发育,还能够提高儿童智力、语言表达等非运动能力的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是人体控制躯体保持动作正确及平稳流畅进行下来的能力。它与运动密不可分,存在与基本的体育技能和生活技能中,良好的身体支配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亦可降低和防止突然事件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充盈着现代社会,“低头组”、“僵尸人”越来越多,更严重的是这些群体越来越低龄化。父母为了方便自己工作将电子产品丢给少年儿童,任由其玩耍,导致儿童活动局限化,没有了躯干肢体的活动,只有眼睛与手的操作性游戏。空气环境的不断恶化,雾霾天气笼罩各地,导致体育课室内化,儿童活动范围越来越狭窄。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儿童不感兴趣。为了减少体育课上意外伤害,许多体育项目被不允许教学,儿童课上不知道如何玩,自由活动时间只有互相追逐打闹等变化导致的一系列儿童行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而在我国儿童数量相对较多占人口总数的 30%,他们是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儿童身体质量如何,如何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7岁开始儿童脑部神经的发展已经接近稳定,身体没有先天疾病的儿童许多都能够灵活的支配身体的肌肉和各次环节,进行跳绳、攀爬、跳跃等活动,能够较好的控制躯体的平衡性,也能够进行视听觉认识协调性能力与本体感知性协调能力的锻炼。Starosta认为7-13岁是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最好的时期1,陈全寿指出,早期合理的运动体验,尤其注重协调、平衡及身体协调、平衡控制能力的获得,对于一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日后各种运动技能的获得都至关重要2。BH普拉托若夫俄认为,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敏感期是在人的6-12 岁之间,以后会是一次相对稳定阶段3。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学生喜爱的锻炼方式,充分利用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敏感期,有效的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对少年儿童的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探究有助于提高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策略是必然的趋势。软梯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由10 节宽50厘米的正方形连接而成,软梯的宽度可以根据使用对象的需求随意调节。其节奏性强、动作有难易,可操作性强,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对象调整活动的难度。内容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多采用步伐准确移动的追逐游戏和各种脚法正确变换移动,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儿童灵敏性、协调性、下肢各环节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发展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和策略。研究目的与意义针对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不感兴趣这一弊端。在小学课堂引入软梯训练这一新兴的运动形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们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的状态。在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引入软梯训练,达到提高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同时,其他各项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发展。动作协调能力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与神经系统发展有关的各项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软梯训练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它被广泛的运用于竞技体育的专项素质训练中,众多的研究显示软梯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移动速度、灵敏性、协调性、肌肉力量等身体机能水平,以及专项运动素质如篮球项目中脚步的快速移动、排球项目中转换动作和移动能力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如今在各次运动队中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然而,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一线体育老师对于软梯训练的方法和理论认识比较模糊,并没有学习过这一活动方法,因此向老师们讲解一些现代应用广泛的体能训练手段与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使老教师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接收新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于更好地在学校体育中推广软梯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 研究综述1.1 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理论1.1.1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协调能力综合体现的着人体的各个机能水平。詹姆斯,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动作协调能力是躯体及其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稳定和瞄准的精确度,身体各部位协调的流畅程度4。B-HU普托夫认为,协调性应该是人们迅速、合理、省力、机灵地,也就是最好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完成复杂而突然的任务的能力5。台湾学者林佑霖曾定义动作协调能力是身体的不同部位在运动时有效配合、以发挥平衡感、敏捷性、巧致性,在时间、空间的判断以及力量、韵律感的掌握,表现出最佳效果最有效率的一套完整的动作6。简言之,动作协调能力是指运用身体感觉保持动作平顺流畅及正确的能力。运动训练理论与时间一书中曹青军认为,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战术活动的能力7。周曙在在研究青少年运动协调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研究中定义了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指儿童的身体或身体不同部位在时间、空间、肌肉做功与技术节奏等方面,具有把握时空与节奏特征、用力强度,同时或依次准确配合以便适当地完成动作的能力8。专家们多通过完成动作时的展现程度与形式角度概括了动作协调能力的基本概念 。综上所述,我认为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是儿童在运用身体完成动作时最迅速、准确、合理、省力、灵活的程度。1.1.2 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与评价现状德国人比勒等人(Bele 1995)对 11-14 岁青少年的“协调技能”进行了测试和相关分析;认为技术掌握的程度跟肌肉与神经建立的相关联系紧密程度有关9。美国人蒂姆(Diem ,1991)将青少年运动协调能力看做是由平衡、反应、空间定向等因素的组合9;阿德(Arday1992)对 7-10 岁儿童少年做了 12 次项目的测验,测定了儿童少年空间定向能力,节奏感,反应,平衡和运动变向能力。在其看来,它们是构成儿童少年协调能力的基本要素,更复杂的协调因素只是这几种基本因素的组合10。德国学者赫茨(Hirtz,1986)依据自己对协调能力的认识,提出了 5种协调能力的观点:即运动感知分辨,空间定向,反应,平衡,节奏11。在2012年Michel E.发表在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上发表了Motor coordina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一文中对5-8岁幼儿进行观察,通过力量、速度和有氧能力来反应动作的执行能力,结果显示动作协调与健康体适能密切相关,拥有足够的力量、速度和有氧能力,则5-8岁幼儿的动作就越协调,否则相反12。国内专家田麦久认为运动协调能力测试指标有:灵敏、节奏、平衡、定向能力等13。我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能力14。郭晓宵(1997 年)运用体操教学对发展 7-12 岁少年运动协调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他认为体操运动的内容丰富、动作繁多、运动形式复杂,构成了体操运动发展 7-12 岁少年运动协调能力较强的优势和向性开发的规律性。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组少年的运动协调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还发现交叉拍击、快速踩准、定向平衡、跳绳、双手接准、双手运球和踢毽子等 7 项指标与运动协调能力相关密切尤其是定向平衡,交叉拍击、快速踩准和踢毽 4 项指标可用来定性评价 7-12 岁少年的运动协调能力15。潘泰陶等人(2001)创编了九项测试指标(足弓敲球、跳绳、双手拍球、十字走、瞄准掷远、平衡木、摸石过河、双手拣球、钻栏),针对1499 名男女青少年在 9 项运动协调能力的测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行为结果,从项目性质、动作特征并结合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增长曲线对各类测验项目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 7-8 岁年龄阶段儿童少年运动协调能力结构内多项协调因子普遍增长速度较快,随着年龄增长协调能力结构内增长速率快的协调因子在数目上有减少的趋势。7-12 岁儿童少年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先快后慢。在此研究中,作者目的主要是侧重对加强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1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少年青少年的协调能力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加以阐述,总结出了影响少年儿童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受先天性因素,脑神经系统发育影响较大,但经过后天的锻炼会有很好的改善。学者对如何评价动作协调能力也做出了很多的总结,目前有了比较完善的可评价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指标。为本文直接选取了前人探索的协调评价指标进行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纵观前人的研究内容,虽然学者都提出了动作协调能力对少年儿童发展非常关键,但对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从国外引进的许多先进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趣味性强、负荷强大小,适合于小学课堂。探索适合现代生活节奏的设施与器材,与时俱进的对少年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进行强化和加强是目前非常有必要的。1.2 软梯训练的相关理论 1.2.1 软梯训练的起源软梯训练是一种现代体能训练常用的方法,它是将软梯平铺在地面上进行各种脚步和步伐的快速移动练习,其内容新颖、有趣、简单易行,是一项有效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实用训练方法。我国近代软梯训练方法来源于19 世纪末北洋水师学堂从欧洲引进来的用于训练士兵各项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当时的软梯是由多根硬棒和长度相同的两根长绳组成。两根长绳作边,把硬棒等距离的横向安置在两根长绳的中间,长度约在为5 到 6 米,使用时一般将软梯悬挂在墙上,应用于训练士兵的攀爬能力。国家体育总局 20 世纪末从美国引进,用来锻炼运动员灵敏、协调素质的训练方法17。1.2.2 软梯训练的实用效果软梯训练法就是让运动员利用软梯进行各种动作练习,特别是步伐移动练习,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和协调素质”的训练方法18。Marc O.Dagenais曾发表文章提出软梯训练法可以提高移动速度。为了避免运动员在进行枯燥、重复的练习方法时易产生疲劳现象,应更多的运用练习方法新颖独特、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变来提高运动员的兴趣。还指出软梯训练的原则要从易到难,确保运动员了解并掌握不同练习方法的动作要领,训练的负荷可不大,但一定要重视练习的质量,让运动员积极主动、高效率地完成练习,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移动速度、敏捷和身体协调能力19。Tony Reynolds也曾指出,软梯训练对提高移动速度是一种简便易行、新颖有趣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训练过程中直线移动与侧向移动都是比较简单基本的动作,但运用软梯将二者结合起来,练习的方法复杂多变。无论何种训练手段,多次重复循环的练习都会给运动员带来抵触情绪,但软梯训练里结合灵活多变的步法与轻松愉快的节奏感,会大幅度的降低产生疲劳和副作用的几率20。Roger White详细的介绍了软梯的组成和结构、活动时需要注意事项以及练习方法与手段,还指出软梯训练法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的协调性能与脚步移动速度。而协调性与脚步速度两个素质的提高对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运动水平效果显著。在软梯训练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人因专项而异,要准确掌握动作的顺序,还强调要使运动员机体在充分恢复的状态下高质量的完成练习内容。最后指出软梯训练中单脚跳、速移法、滑步法等基本练习方法对不仅适用于运动员对青少年同样适用21。李岩将软梯训练应用到青少年篮球项目中,验证出软梯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灵敏协调素质的提高程度显著优于传统灵敏性训练。孙文新教授在现代体能训练-软梯训练方法中指出:软梯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灵敏性及速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一种良好的提高灵敏性、协调性、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22。王正伟在软梯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灵敏素质的作用机理探讨中发现: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软梯训练是灵敏素质训练的创新和发展。软梯训练法符合灵敏素质训练的机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简单易行,教练员可根据运动专项特点有目的地改变梯内结构或者难度,充分结合运动专项的训练需要;软梯训练内容趣味性强、方法独特新颖,能充分调动起运动员的活动兴趣,是训练氛围活泼愉快不沉闷;它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喜好,自己设计喜欢的练习方法与形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拉近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他还说明将软梯训练应用到运动员的身体训练中,会使各项身体素质能够协调、合理、全面地发展。软梯训练是一种良好的提高灵敏性、协调性、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23。灵敏素质与协调能力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人的协调能力不好,也不会表现出很好的灵敏性。即时在完成某一动作时大脑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但因为本身协调性能差,也可能会出现做动作笨手笨脚、肢体不灵活的状态出现。纵观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软梯训练动作练习简单新颖、负荷强度小、运动员在活动过程中兴趣高,安排间歇时间合理,不易产生疲劳现象,在提高运动员的一般灵敏素质与专项灵敏素质的同时,身体协调能力也都有显著的提高。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软梯训练对7-8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影响2.2 研究的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CI、核心期刊,中国知网博硕论文等数据库,以体能训练方法、软梯训练、运动协调能力、少儿动作发展、动作协调性、少儿身体素质为关键词获得到了2000年至2014年的相关的文献267篇,阅读了有关体能训练、软梯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著作及相关研究论文65余篇,有关幼儿、儿童协调能力相关著作和书籍共83篇. 以“协调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为本文测试指标的选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理论方面的依据;以“少儿身体素质”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为本文软梯训练动作的创编提供了理论参考,使训练方法更符合实验对象的心理和身体特点;以“软梯训练”、“现代体能训练方法”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为本文软梯训练的内容提供了权威和科学的依据。2.2.2 实验法2.2.2.1 实验目的1.进行软梯的多种小步伐快速移动练习、单双脚跳跃转化练习以及改变动作变向控制动作速度等训练,提高7-8岁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2.通过实证研究,探索适合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软梯训练手段,为以后制定和发展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专项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价值。2.2.2.2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石家庄市两所小学,石家庄裕华西路小学和石家庄市谈南路小学,再分别从两所小学二年级随机抽取2次自然班,确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裕华西路小学班容量小,每班各35名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男生较多,女生较少。谈南路小学班容量大,每班各51名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较多,男生较少,实验后进行比较分析时,不进行性别分类。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身体形态及动作协调能力指标测试,并对测试相关指标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符合统计学的取样原则,可以作为本实验的合理样本,见表1、2。表1裕华西路小学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指标的对比分析指标项目实验班(N=35)对照班(N=35)tP身体形态身高(厘米)130.915.01129.295.961.238.220体重(千克)27.605.5826.314.261.084.282动作协调能力跳绳(次)70.4019.9076.7417.48-1.413.162双手运球(次)46.3712.3141.808.231.827.072双脚角弓轻敲球(次)26.804.5626.314.37.469.642交叉拍击(次)32.576.4228.665.422.756.008侧向交叉跑(秒)16.483.2016.563.40-.100.920快速踩准(秒)13.791.1614.832.23-2.460.016踢抛准左手(分)10.343.0110.513.27-.228.820踢抛准左脚(分)4.233.693.203.261.236.221踢抛准右手(分)11.203.1911.432.93-.312.756踢抛准右脚(分)4.233.753.433.58.912.365表2谈南路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指标的对比分析指标项目实验班(N=51)对照班(N=51)tP身体形态身高(厘米)130.436.34130.655.17-.188.851体重(千克)29.678.2728.616.66.712.478动作协调能力跳绳(次)61.9624.2163.4119.55-.333.740双手运球(次)4311.2547.4710.73-2.054.043双脚角弓轻敲球(次)25.045.1025.534.63-.508.612交叉拍击(次)33.295.26633.085.37.205.838侧向交叉跑(秒)16.924.6716.2513.67.796.428快速踩准(秒)12.451.5612.7012.23-.674.502踢抛准左手(分)11.493.4110.863.23.953.343踢抛准左脚(分)4.203.633.733.28.688.493踢抛准右手(分)11.763.0910.473.292.048.043踢抛准右脚(分)3.763.724.043.59-.379.7052.2.2.3 实验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15分钟软梯训练内容,实验的因变量是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控制变量是学生不参与体育课之外的任何其他体育活动。2.2.2.4 实验前后测试指标和测量工具本实验共选取身体形态、动作协调能力两类指标,其中身体形态指标选取身高、体重,动作协调能力指标选取了跳绳、双手运球、双脚角弓轻敲球、交叉拍击、侧向交叉跑、快速踩准、踢抛准七项进行前后测试,见表3。身高、体重:以此了解现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身体发育的匀称度。跳绳:通过测量一分钟跳绳的次数多少,反映7-8岁儿童上肢和下肢动作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有序一致的协调能力。双手运球,通过测试一分钟双手运球的次数多少,反映7-8岁儿童左、右上肢交替完成固定动作时肢体的协调能力。双脚脚弓轻触球,通过测试二十秒中内双脚脚弓轻敲球的次数多少,反映7-8岁儿童左、右下肢交替完成固定动作时肢体的协调能力。交叉拍击,通过测试15秒内交叉拍击的次数多少,反映7-8岁儿童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依次交替完成固定动作时的协调能力。侧向交叉跑,通过测试15米往返侧向交叉跑用时多少,反映7-8岁儿童视知觉、肌肉的本体感觉与人体运动器官在活动时协调配合的能力。快速踩准,通过测试完成左右相距45厘米,前后相距45厘米的20个定点标志物往返跑用时多少,反映7-8岁儿童在快速定点移动时 ,视知觉与下肢动作协调配合的能力。踢抛准,通过测试四肢抛、踢沙包打打靶得分多少,反映7-8岁儿童在视觉支配下,上肢、下肢、躯干有关骨群在同时用力时动作的协调配合能力。表3 实验测试指标及工具测试指标测量工具测试项目单位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测试仪身高厘米体重千克身体素质指标秒表跳绳次秒表双手运球次秒表双脚角弓轻敲球次秒表交叉拍击次秒表侧向交叉跑秒秒表快速踩准秒环形靶子沙包踢抛准分2.2.2.5 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裕华西路小学与谈南路小学两所实验学校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任课教师都是拥有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优秀体育教师。2.2.2.6 软梯训练内容软梯训练方法具有新颖独特、简单易行、变换多样、存在竞争性、趣味性强等特点。动作协调能力于人脑神经关系密切,进行协调能力练习时应安排在儿童注意力集中,身体状态好的基础上,因此软梯训练一般安排在体育教学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在软梯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完成动作必须规范,还要严格控制学生练习的次数与时间,保障学生充足的间歇时间,使机体能够得到恢复。一组共有四个动作,每个动作练习1-2次,共两组。软梯训练的方法大体上分为直线训练法、水平方向训练法以及直线结合水平方向训练法。2.2.2.7 实验时间:石家庄裕华西路小学:2014年3月2014年6月,历时三次月,每周四次课,实验班同学每课时进行15分钟软梯趣味活动。石家庄谈南路小学:2014年9月2014年11月,历时三个月,每周四次课,实验班同学每课时进行15分钟软梯趣味活动。2.2.2.8 实验控制:研究对象皆为年龄在7-8周岁儿童,平时没有从事体育专业训练的经历,整个实验过程确保实验对象能够积极配合高质量完成。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课的总时间相同(共12周,每周四次课)。在选取的实验班进行15分钟软梯趣味活动后,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授课内容,而对照班只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授课模式,教师授课方法需基本一致。本文为确保实验的准确及有效性,采用的是双盲实验。由3名本校经验丰富的专业体育教师对本实验实验前后各项指标的进行测试,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教师均不参与测试。2.2.3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8.0对两所学校实验前后的各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分析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结果以呈现。没有差异性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为P0.05,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为P0.01。3 结果与分析3.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表4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项目学校组别实验前实验后TP身高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N=35)130.915.01131.555.01-16.828.000对照班(N=35)129.295.96129.935.96-15.646.000T1.5601.538P.128.133谈南路小学实验班(N=51)130.436.34131.046.33-9.657.000对照班(N=51)130.655.17131.155.14-13.304.000T-.183-.090P.856.929T(实验).291.277P (实验).772.783体重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N=35)27.605.5828.455.40-2.695.001对照班(N=35)26.314.2627.124.20-16.084.000T1.0171.069P.316.293谈南路小学实验班(N=51)29.678.2730.318.01-10.067.000对照班(N=51)28.616.6629.526.59-16.860.000T.695.533P.490.597T(实验)-.907-.815P (实验).371.421注:T(实验)为两所实验学校实验班对比, 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从表4看出,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的平均身高从130.915.01厘米增长到了131.555.01厘米,平均增长0.64厘米,t=-16.828,P0.01, 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的平均身高从129.295.96厘米增长到了129.935.96厘米,平均增长0.64厘米, t=-15.646,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身高有显著增长。谈南路小学实验班的平均身高从130.436.34厘米增长到了131.046.33厘米,平均增长为0.61厘米,t=-9.657,P0.01, 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的平均身高从130.655.17厘米增长到了131.155.14厘米,平均增长为0.5厘米,t=-13.304,P0.01, 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身高有显著增长。但从组间对比看,实验后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身高数据分析显示t=1.538,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在裕华西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高影响效果不明显。谈南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身高结果数据分析显示t=-.090,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在谈南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高影响效果同样不明显。由表4可知两所学校学校实验班前后所测得的身高平均数与标准差,根据前后对比并进行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两所学校实验班实验前t=.291,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t=.277,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通过横向比较体重指标可直观的反映了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由表4可见,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平均体重27.605.58千克增长到28.455.40千克,平均增长0.85千克, t=-2.695,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的平均体重26.314.26千克增长到27.124.20千克,平均增长为0.81千克,t=-15.646,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学生体重都有显著提升。谈南路小学实验班的平均体重从29.678.27千克增长到了30.318.01千克,平均增长0.64千克,t=-10.067,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的平均体重从28.616.66千克增长到了29.526.59千克,平均增长0.91千克,t=-16.860,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学生体重有显著提升。但由组间对比可见,实验后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体重数据分析显示t=1.069,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裕华西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体重影响效果不明显。实验后谈南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体重数据分析显示t=.533,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谈南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体重影响效果不明显。由表4可知:两所学校学校实验班前后所测得的体重平均数与标准差,根据前后对比并进行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两所学校实验班实验前t=-.907,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t=-.815,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发育期,每次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和速度不同,它受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占主要部分,但是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影响学生身高、体重的增长幅度,因此三次月的实验后两次班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成绩相比较实验前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综合组间对比,软梯训练对学生的身高、体重没有显示出优势。因此得出结论:软梯训练对身体形态的影响不大,此阶段的学生身体形态主要受是自然增长因素的影响。3.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动作协调能力比较分析3.2.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跳绳成绩比较分析表5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跳绳成绩比较分析项目学校组别实验前实验后TP跳绳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N=35)70.4019.8984.3119.51-10.941.000对照班(N=35)76.7417.4879.9417.75-5.105.000T-1.454.975P.155.336谈南路小学实验班(N=51)61.9624.2182.2517.19-8.901.000对照班(N=51)63.4119.5564.8819.02-.958.343T-.3547.50P.725 .000T(实验)1.997.818P (实验).054.419注:T(实验)为两所实验学校实验班对比, 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跳绳运动目前在小学体育课中广泛开展,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上肢和下肢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有序一致的配合,反映的是儿童上肢与下肢同步完成动作的协调能力。由表5可知,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跳绳的平均成绩从70.4019.89次增长到84.3119.51次,平均增长13.91次,t=-10.941,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跳绳的平均成绩从76.7417.48次增长到79.9417.75,平均增长3.2次,t=-5.105,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学跳绳成绩有增长。但从增长上看实施软梯训练的实验班跳绳成绩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谈南路小学实验班跳绳的平均成绩从61.9624.21次增长到82.2517.19次,平均增长20.29次,t=-8.901,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跳绳的平均成绩从63.4119.55次增长到64.8819.02次,平均增长1.47次,t=-.958,P0.05,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班在软梯训练的体育课后跳绳成绩有大幅度增长,而对照班在常规体育课后跳绳的成绩没有明显增长。从表5进行组间对比看,实验后对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跳绳成绩分析显示t=.975,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在裕华西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跳绳成绩影响效果不明显。谈南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跳绳成绩分析显示t=7.50,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谈南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跳绳成绩影响效果显著。对两所学校学校实验班前后所测得的跳绳成绩平均数与标准差,进行前后对比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两所学校实验班实验前t=1.997,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t=.818,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跳绳项目对器材、场地的要求低、方便携带、易于操作。在裕华西路小学跳绳是自由活动时的主要内容,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都会安排,成绩很好;在教学过程中软梯训练多采用“开合跳”、“交叉跑”、“跳转”等动作,这与小学生玩的游戏很相似,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练习动作简单、节奏明朗,学生做起来轻松愉快,练习积极性很高,会充分锻炼到实验班学生的视觉与下肢、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也就是虽然实验后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跳绳成绩虽然未表现出来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从增长幅度来看,实验班的优势很明显。区别与裕华西路小学体育课上以跳绳为主要活动,谈南路小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球类的兴趣,课上多开展软式垒球、足球和篮球等项目,因此,在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跳绳这一指标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但从两次学校的实验效果来看,跳绳指标实验前后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软梯训练对于跳绳的影响不是偶然性的,是存在共性的。综上所述:软梯训练对于跳绳这一指标,对裕华西路小学实验学生没有显著影响。对谈南路小学实验学生有显著影响。3.2.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双手运球成绩比较分析表6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双手运球成绩比较分析项目学校组别实验前实验后TP双手运球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N=35)46.3712.3154.149.87-7.227.000对照班(N=35)41.808.2343.437.45-4.358.000T1.6644.72P.105.000谈南路小学实验班(N=51)46.0011.2553.0011.29-6.023.410对照班(N=51)47.4710.7347.9812.59-.522.604T-2.1321.974P.038.054T(实验)1.737.964P (实验).902.342注:T(实验)为两所实验学校实验班对比, 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双手运球,是反映儿童左、右上肢交替完成拍球动作时肢体的协调能力。运球测试不仅要求受试者依次用左右手交替协调的完成动作,而且要求一定的本体感觉和视知觉控制能力。由表6可知,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双手运球的平均成绩从46.3712.31次增长到54.149.87次,平均增长7.77次,t=-7.227,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双手运球的平均成绩从41.808.23次增长到43.437.45,平均增长1.63次,t=-4.358,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双手运球成绩都有增长,但从增长上看实施软梯训练的实验班双手运球成绩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谈南路小学实验班双手运球的平均成绩从46.0011.25次增长到53.0011.29次,平均增长7次,t=-6.023,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双手运球的平均成绩从47.4710.73次增长到47.9812.59,平均增长0.51次,t=-.522,P0.05,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历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双手运球的成绩没有明显增长。但从增长上看实施软梯训练的实验班双手运球成绩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从表6组间对比看,实验后对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双手运球成绩分析显示t=4.72,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裕华西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双手运球影响效果明显且高度显著。谈南路小学试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双手运球成绩分析显示t=1.974,P0.05,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在谈南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双手运球影响效果不显著。对两所学校学校实验班前后所测得的跳绳成绩平均数与标准差,进行前后对比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两所学校实验班实验前t=1.737,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t=.964,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分析:谈南路小学是一所注重学生球类发展的学校,拥有自己的足球校队,是石家庄首批引进软式垒球教学的单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运用多种球类项目来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在实验前对单手运球已不陌生,大多数学生的球性好,实验前初始成绩要优于裕华西路小学。软梯训练中“单格跳”、“多格跳”前进后退节奏感极强的联系内容,都能充分的锻炼儿童视觉与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虽然实验结果没有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但从增长上看,谈南路小学实验班双手运球的成绩还是要优于对照班成绩。而裕华西路小学在经过软梯训练后,加强了视觉与上下肢及肌肉本体感知的能力,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出现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软梯训练对于双手运球这一指标,对裕华西路小学实验学生有显著影响,对谈南路小学实验学生没有显著影响。3.2.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比较分析表7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比较分析项目学校组别实验前实验后TP双脚脚弓轻敲球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N=35)26.804.5631.113.74-9.168.000对照班(N=35)26.314.3727.604.13-10.137.000T.4693.496P.642.001谈南路小学实验班(N=51)25.045.1029.024.89-7.007.000对照班(N=51)25.524.63225.673.42-.231.818T-.5163.967P.608.000T(实验)1.3521.922P (实验).185.063注:T(实验)为两所实验学校实验班对比, 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双脚脚弓轻触球,反映的是下肢交替完成动作的协调能力。双脚脚弓轻敲球项目属于操作性动作,需要受试者能够在身体腾空的状态下快速完成准确的动作。由表7可知,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双脚脚弓轻敲球的平均成绩从26.804.56次增长到31.113.74次,平均增长4.31次,t=-9.168,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双脚脚弓轻敲球的平均成绩从26.314.37次增长到27.604.13,平均增长1.29次,t=-10.137,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都有增长,但从增长上看实施软梯训练的实验班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谈南路小学实验班双脚脚弓轻敲球的平均成绩从25.045.10次增长到29.024.89次,平均增长3.98次,t=-7.007,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双脚脚弓轻敲球的平均成绩从25.524.632次增长到25.673.42次,平均增长0.15次,t=-.231,P0.05,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班经历三次月软梯训练的体育课后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有显著增长但对照班在常规体育课后双脚脚弓轻敲球的成绩没有明显增长。从表7组间对比看,实验后对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分析显示t=3.496,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裕华西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双脚脚弓轻敲球影响效果显著。谈南路小学试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双手运球成绩分析显示t=3.967,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谈南路小学软梯训练的体育课较常规体育课对学生的双脚脚弓轻敲球影响效果显著。对两所学校学校实验班前后所测得的双脚脚弓轻敲球成绩平均数与标准差,进行前后对比差异检测,经检测结果发现两所学校实验班实验前t=1.352,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t=1.922,P0.05,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软梯训练对于双脚脚弓轻敲球的影响不是偶然性的,是存在共性的。软梯训练采用的手段多样、简单易行、内容丰富新颖,能充分刺激儿童大脑皮层的活性,提高他们的兴趣与吸引力,儿童在专注的注意力与配合以下肢的运动必然会提高视觉与下肢间的协调性。综上所述:软梯训练对于双脚脚弓轻敲球这一指标,对两所学校的实验学生都有显著影响。3.2.4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交叉拍击成绩比较分析表8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交叉拍击成绩比较分析项目学校组别实验前实验后TP交叉拍击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N=35)32.576.4239.576.95-10.693.000对照班(N=35)28.665.4231.775.23-6.029.000T2.4414.712P.020.000谈南路小学实验班(N=51)33.295.2738.125.69-6.655.000对照班(N=51)33.085.3734.335.43-1.775.082T.1993.459P.843.001T(实验)-4.541.203P (实验).653.237注:T(实验)为两所实验学校实验班对比, 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交叉拍击,反映的是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按照既定的顺序交替完成动作的协调能力。交叉拍击项目属于操作性动作,要求受试者能够在身体处于腾空状态下完成动作。由表8可知,裕华西路小学实验班交叉拍击的平均成绩从32.576.42次增长到39.576.95次,平均增长7次,t=-10.693,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交叉拍击的平均成绩从28.665.42次增长到31.775.23,平均增长3.11次,t=-6.029,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经过软梯训练的体育课与常规体育课后交叉拍击成绩都有增长,但从增长上看实施软梯训练的实验班交叉拍击成绩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谈南路小学实验班交叉拍击的平均成绩从33.295.27次增长到38.125.69次,平均增长4.83次,t=-6.655,P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对照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