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doc_第1页
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doc_第2页
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doc_第3页
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编制说明(送审稿)(2008-08-05)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一、任务来源及计划要求根据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20062008年有色金属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和2007年12月中色协综字2007237号文件的要求,由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国家标准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项目编号为20073445-T-610,技术归口单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按计划要求,2008年2月完成了标准的预审稿。2008年3月4日,在南宁召开的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审定及讨论会上通过了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国家标准的预审。要求在2008年10月完成标准审定。二、 编制过程(包括编制原则、工作分工、征求意见单位、各阶段工作过程等)1、本标准的编制原则2007年我公司接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下达的编制计划后,立即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进行该方法的制订工作。编制小组对参考引用的ASTM C760-90(2007),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Chemical and Sp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Nuclear-grade Silver-indium-Cadmium Alloys标准进行了翻译,对试验条款的符合性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讨论。随后,编制小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逐一确定试验参数,于2008年1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编写格式按GB/T1.1-2000标准编制工作导则规定进行编写。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江燕妮 叶红川 李波 孙宝莲 杨军红 张斌 翟通德 赵飞 魏东。2、 工作分工标准初稿的起草、讨论稿、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等由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执笔,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北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配合标准稿的审验与相关数据的验证工作。3、 工作进度2007年12月底以前完成标准草案稿;2008年2月底以前完成标准讨论稿;2008年8月底以前完成送审稿;2008年10月底以前完成报批稿。4、 征求意见 共发出4份征求意见函,收到回函二份。编制组对回函意见进行了处理,并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征求意见单位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北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4家单位。2008年3月在南宁召开的有色标准讨论、审定会上,对该标准进行了预审,与会专家和代表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编制组对各位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归纳,及时的对标准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三、 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核级银铟镉合金是核反应堆控制棒的关键材料,常见分析方法有ASTM和LCA的标准,及有关单位的企业标准等。ASTM标准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银,EDTA络合法滴定铟和镉。LCA中则采用重量法测定银,采用X射线荧光法测定铟和镉。电解重量法测定银,在分离了银的溶液中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铟和镉。电位滴定法测定银,EDTA 络合法滴定铟和镉,在滴定过程中用硝酸和氢氧化钠调节PH至3.0,用六次甲基四胺调节PH至6.0。电解重量法测定银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实际生产对分析速度的要求。根据资料调研情况及对分析测定结果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诸多条件试验,最终确定以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银,EDTA连续滴定测定铟、镉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能够满足核工业用银铟镉合金的分析要求,可操作性适用于大多数分析实验室。 四、验证试验的情况和结果1、用自动电位滴定法和电解沉积重量法测定银,测定结果的对照见表1。 表1 质量分数/试样编号电位滴定法电解重量法I040524A79.9279.87I0614179.9580.00I0614280.2080.212、不同检测单位对同一试样的测定结果对比见表2。 表2 质量分数/分析单位西部材料理化事业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分析中心样品编号Ag(%)In(%)Cd(%)Ag(%)In(%)Cd(%)AIC109-180.0915.144.8480.0515.104.82AIC145-179.6315.165.1179.7015.175.07AIC146-179.6815.175.1779.7015.135.11AIC146-279.7115.145.0979.7715.125.09AIC146-379.8015.145.0179.8915.094.993、用本标准方法测试的精密度实验数据。重复性条件下精密度见表3,再现性条件下精密度见表4. 表3 质量分数序号AgInCd179.9715.025.02279.9714.984.99380.0114.995.00480.0014.995.03579.9315.035.01680.0014.994.97780.0214.995.00880.0115.015.01980.0215.055.001080.0015.015.041180.0515.025.01平均值80.0015.015.01SD0.0300.0210.18RSD0.0380.140.38 表4 质量分数实验条件Ag(%)In(%)Cd(%)一号酸度计 一号滴定仪 一号实验员80.0214.885.0280.0714.875.0280.0814.874.96二号酸度计二号滴定仪 一号实验员80.0314.924.9879.9914.895.0180.0114.894.96一号酸度计二号滴定仪 二号实验员80.0614.965.0280.0814.975.0180.1214.955.05二号酸度计一号滴定仪 一号实验员80.1614.945.0480.1614.944.9980.1814.944.99平均值80.0814.925.00SD0.060.040.03RSD0.080.240.57再现性限0.180.100.08五、 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分析目前,仅有美国ASTM C760-90(2007)标准和LCA标准,尚未有国家标准。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本标准具有以下特点。1、可操作性强,大多数实验室具备完成各项测定的条件。2、方法重现性好,以滴定剂的实际浓度进行计算能够降低系统误差3、分析速度快,能够满足大批量生产试样对分析速度的要求。本标准制定后达到了国际标准先进水平。六、标准实施的建议建议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七、参考资料清单 GB/T2000 1.4 标准编写规则 第4部:化学分析方法GB/T11792 测试方法的精密度 在重复性或再现性条件下所得测试结果的检查和最终测试结果的确定。刘英,张文,童坚 分析实验室核级银铟镉合金中Ag、In、Cd的连续测定 1999(18),6:6769ASTM C760-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