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比较.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比较.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比较.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比较.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技术领先型国家和技术跟随型国家的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的经验,得出企业与政府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提 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尤其是当前国际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国际竞争又 日益激烈,这都迫使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变以往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向集约型增 长的转变。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家具有 现实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理论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自主创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联系,说明各国由三方面的 压力产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而再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全要素 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消耗比的下降三方面体现出来。最后说明促进自主 创新的微宏观主体企业和政府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使用国家技术指标用来区分技术领先型国家和技术跟随 型国家,之后介绍技术领先型国家和技术跟随型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得出他们各自的创新特点,发现技术领先型国家创新资金投入 领域广且专,而技术跟随型国家只能深入研究某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跟随型国家的创新变革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最后,本文对两种类型国家的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做出总结, 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供微宏观主体企业和政府参考。 关键词:自主创新 经济增长方式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 技术领先 技术跟随 ii abstract by analyzing experien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of the technology- leading countries(tlcs) and the technology- following countries(tfcs), this paper wants to find what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should do, to upgrade the countr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especially, the curr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ore fierce, which forc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change from the past and extensive epitaxial growth to intensive growth. therefore, this paper s study would provide a realistic guide for china building a resource- 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country. meanwhile, the paper has a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for china. firs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nk between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second, it presents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always yield the driving force by the press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ird,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s mainly embodied through the growing of tfp,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 resources consumption to gdp. last,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role of micro and macro subjects: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uses an indicato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lcs and tfc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ir experien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last, the paper would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apital investment is of depth in extensive field of innovation for tlcs, and that tfcs can only study one or several area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depth. in particular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novation experience of tfcs is a very worthy consideration. iii 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of two types of countries innovatio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provides som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 for macro and micro subjects: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y- leading technology- followin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上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 1979- 2008 年之间,中国 gdp 年均增长 10%左右,30 年的稳定增长为中国成为世界 经济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世界各国开始纷纷研究中国经济, 其中一些国家也开始效仿中国经验,为自己的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然而,中国稳定 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例如,中国奇迹还能维持多久?中国的 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合理?中国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应该转变为以 自主创新为主拉动的经济增长。 从中国近些年来的实践来看,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已经逐渐的意识到自主创新对 于经济增长以及企业附加值的重要性。其中,1995 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正式确定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2006 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胡锦 涛提出“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奋斗”的号召,并要求到 2020 年实现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和目标。 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 自主技术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在国际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竞争带来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 纷纷以求掌控高端先进技术来保证它们的世界经济地位,增加自己在经济界乃至国 际政治中的话语权。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的国 际经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主要创新型国家所采取的创新模式,从企业与政府两方 面入手来说明创新型国家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这种研究的结果对于我国的长期经 济增长和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国家所要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具有指导作 用,对于完成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这个长远目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romer (1990)新增长理论将内生技术变化(技术作为人力资本函数)引进索 罗模型,成为第一代内生增长模型,使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预测得出,一个经济的 长期增长率在r&d投入水平下是上升的,但是jones发现,这个模型与美国的历史证 据并不相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ones(1995)拒绝了规模报酬不变,提出了第二 代内生增长模型。 实际上,经济文献中已经提出删除规模不变的两种办法: (1) jones (1995)、kortum(1997)和segerstrom(1998) 修正的r&d知识存量的规模报 酬递减,也就是说,随着技术发展,它变的越来越复杂,要想维持给定全要素生产 率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r&d人员的投入,这些经济增长模型都是根据1970年- 1990 年间美国、英国、德国与法国r&d生产率下降的现实证据提出的;(2)aghion和 howitt (1998) , dinopoulos和thompson (1998)提出的完全内生的熊彼特模型 (fully endogenous schumpeterian models)坚持第一代内生增长模型的不变规模报酬,而假 设随着经济增长,产品种类的增加会减少旨在提高质量的r&d有效性,这是由于很 多不同部门之间扩散的更慢引起的。另外,为了确保不变的tfp增长率,必须不断增 加r&d投入,以抵消产品范围的扩大,而这种扩大会降低r&d活动的生产率影响。 这个理论与观测到的不变tfp增长率和增加的r&d劳动力相一致。因此,r&d会同 时导致gdp的增长和要素使用的增加。实际,aghion和howitt已经意识到:技术知识 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资产,而且能够通过r&d投入积累下来。 p.m. rom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90, 98 (5): 71- 102 c.i. jones. r&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95, 103 (4) : 759- 784 s. kortum. research, patenting,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econometrica. 1997, 65 (6) : 1389 1419 p. segerstrom. endogenous growth without scale effec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 (5) : 1290 1310 p. aghion, p. howitt.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8 e. dinopoulos, p. thompson. schumpeterian growth without scale eff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8, 3 (4): 313 335 3 r. nelson (1993)在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一书中提出通过创新体系 是由许多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技术,企业,在微观或者宏观水平下的政府部门,而 这些综合起来决定了创新产生的条件。如果技术预测,创新和商业化只是企业活动 的开始任务,那么,它们将在长期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企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政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提供国家 创新体系所需要的资源与基础社会。但是,研究和时间表明,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需要有一个中间体的发展。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出中间体 应该由什么机构承担。本人将在后文中体现出,日本与韩国创新体系企业与政府的 联系主要是由“产、学、官”与“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的,而台湾更具特色的 组织了一个企业育成中心,由中小企业管理委员会领导,这个就是实至名归的中间 体。 kayano fukuda, chihiro watanabe (2008)深度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过去的 30 年中技术政策发展的路径,指出它们已经基于国家创新经济系统(ecosystem)成功 的实现了由技术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当美国和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 取得创新成功的时候,它们开始需要一个新的措施来维持它们的国家创新,尤其后 信息时代。作者研究得出这两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由四个经济系统原则控制的:(1) 替代性的可持续发展。(2)通过合作演化自我复制。(3)组织内部化与从竞争中 激发灵感。(4)跨领域合作。 mario coccia (2009)在研究研究开发投入(r&d)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时,发现超过65%的生产率差异依赖于国家总r&d支出占gdp比重。并且,由于研 究投资的边际递减规律,生产率函数是凹的,基于这个假设,研究表明,r&d支出 占gdp比重在2.3%- 2.6%的水平之间能够最大化长期的生产率增长,它已经成为维持 现代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生产率和技术的关键。这亦是本人在文中为何突出r&d支出 r. nels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kayano fukuda, chihiro watanabe. japanese and us perspectives o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8,30: 49- 60 mario coccia. what is the optimal rate of r&d investment to maximize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9,76: 433 446 4 占gdp比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国家也已经非常重视本国的研发投入,促进本国 生产率的提高。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1946)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使新技术应用于生产” ,以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并应用于生 产,这是一个如此循环往复而又逐步提高生产力的过程。这样,技术创新促进了社 会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柳卸林(1993)明确指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他通过对自主创新与经济 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来说明我国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用索罗经济增长分 解公式计算出我国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并且以美国自主创新机制为蓝 本,指出了我国当时自主创新存在的现实问题。他的研究在当时对中国的自主创新 做出了系统性的分析,可以说为中国后来的技术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他 也忽视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在现阶段,自主创新应该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不能盲目进行,积极响应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政府号召。 王春法(2003)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企业是各国 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政府的作用就是为了保障企业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 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里,王春法强调了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的作用,但是没 能指出国家也是创新的第二大主体,同时他对于微观的分析过少,因此也就对他所 坚持的理论缺乏了依据。 武汉理工大学赵玉林(2006)对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 究,他认为制度的完善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企业内部创新意 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上卷)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第一版).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社, 2002 柳卸林. 技术创新经济学(第一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王春法. 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第一版).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 社, 2003 赵玉林. 创新经济学(第一版).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5 识的形成能够奠定企业创新基础。另外,为了支撑他所提出的激励机制,用数理模 型分析了一个制度安排对于创新的作用。他所进行的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研究的广 泛性也使得他未能准确把握企业创新的层次,以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可以 肯定的是,制度安排对于创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少不了各 种形式的制度保证。 赵月华、李志英(2006)分别对美、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 究,肯定了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为经济的长 期增长打下了基础。他们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只是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做出 了比较简单的介绍,此外,他们主要是对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因此对于自主创新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未做深入分析,也就不能提出很好的政策建议。 厉无畏、王振(2006)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一书中系统的分析了各个 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们将每个因素单独列出,用以深入说明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所必须注意的问题。其中他们对于技术创新的分析由于国际经验的介绍不够详 尽而缺乏说服力,他们对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也只是停留在创新体制的描述上,缺乏 用来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事实依据。 1.3 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想 本文通过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所存在的竞争以及缺陷,来说明各国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原因,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比等指标来证实这些国家 经济增长方式的优越性,最后说明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越来越关键 的作用。其次,阐述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进而说明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所应该也必须要发挥的作用,此中,政府是创新活动的第二大主体。本文选用 赵月华, 李志英. 模式 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版).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社, 2004 厉无畏, 王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第一版). 上海: 学术出版社, 2006 6 的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为研发资金以及研发人员的投入,通过对比技术领先型 国家和技术跟随性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技术进步模式来说明政府决策的作用。在本文 的结尾,对于市场的完善与政府政策做了相关总结,并给出政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法:研究中主要运用到了比较研究法。本文比较主要技术领先型国家 和技术跟随型国家的历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tfp 贡献率、能源消耗比来说明这些 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次,根据政府与企业 r&d 投入的分配比例、r&d 资金投 入总量、r&d人员总量、r&d经费与 gdp 比重的差异,从而解释创新过程中企业 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政府应该在基础研究中发挥最大作用,并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 境。 理论分析法:从市场入手,用市场理论来说明创新主体的演变过程,最终说明 构成市场的微观主体的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主体。当研发活动出现市场失灵 时,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实证分析法:本文主要从各国的经济历史来说明各国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主要运用了各国的历年经济数据,这在比较分析法中也有体现。 1.3.3 创新点 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论著非常丰富,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强调技术创新的 市场作用,而忽略了政府也是创新的第二大主体。此外,政府保证市场正常运转的 职能也未能在这些论著中充分体现,本文的研究比较全面的丰富了这一内容,有助 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对于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完善,有利于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加快 由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对于技术落后型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提出“技术贫困陷阱”理论,指出 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与经济增长存在恶性循环,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学整体框架。 7 1.3.4 研究内容 文本通过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阐述自主创新对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别从动力、途径(或表现)以及行为者三方面来研究自主 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之后,用这种关系分析技术领先型国家和技 术跟随型国家的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经验,并通过比较这些国家的一 般创新政策与特殊研发体制,并结合各国国情得出这些国家各自创新活动的优越性, 经过整体分析,解释技术领先型国家之所以成为技术领先型国家与技术跟随型国家 之所以成为技术跟随型国家的原因。并且指出发展中国家若想突破“技术贫困陷阱” 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再如何通过技术引进、吸收逐步实现模仿创新,最后发展成为 技术跟随型国家。 8 2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途径与主体 自主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主,也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流程创新等。本文 主要讨论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增长 所采取的手段以及途径,主要是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方式。一般我们习惯把经济增长 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其特点为高 投入、高消耗;集约型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特点为低投入、 低消耗。从本文所采用的衡量指标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全要素生产 率、产业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同三个方面。 2.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 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迫使各个国 家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有三个方面:需求因素、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压 力、国内外的市场竞争。 2.1.1 需求因素 宏观经济学所说的需求变化主要包括投资需求(i) 、消费需求(c) 、净出口需 求(x- m)三方面的波动。需求的波动又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发挥 作用,不同的需求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消费与净出口主要是通过最终需求来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它们是反向的;但投资不仅是一种最终需 求,而且也是另一种需求的供给方式,这就表明投资需求的波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和经济增长方式是双向的。 其次,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消费水 平的不断升级,这就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不断更新,来满足日益挑剔的人们。短 期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市场做出快速的调整,也就引起了需求波动;长期需求结构 9 的变化则要要求企业不断创新,使生产的产品保持领先,符合人们的需求,这也就 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就发生了相应变化。 2.1.2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压力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一个固有的话题,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更多更有 价值的产品也就成为了经济学几百年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资源 的配置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为了更加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资源。这些也在一 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比如,日本由于人均自然资源匮乏,人均国土面 积小,这些也就成为日本不可能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因素,必须施行集 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而这些要求日本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升级产业结构。 其次,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危害生态平衡,而且已经影 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由于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人们必须 改变以往危害环境的生产活动,降低三废的排放,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而 自主创新能够很好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 技术研发,使得能源利用达到接近零污染,维护的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2.1.3 市场竞争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能够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必须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依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使自己占据有利地位, 赢得世界市场份额,而企业的这种创新活动又不断的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 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也加深了世 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危害性,各国为了提高自己对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免疫力,也需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那些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10 2.2 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途径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能促进国家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的优化,使三大产业占 gdp 的比重达到合 理水平;能耗比的下降,能克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2.2.1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经济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经济,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 和优惠的政府政策,而是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管理、创新能力,而这些也就表现在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上。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长期优势,可以使企业 适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经历经济风暴而不倒。而企业又是经济的微观主体,是市 场经济的细胞,企业以及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形成了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可以说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 2.2.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意味着更加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改变资源组合方式。优化产业 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占 gdp 的份额上升,这是因为第三产业自然资源消 耗少,环境污染低,能够显著的改变经济增长质量。自主创新能够有力的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减轻经济波动, 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可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 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2.2.3 克服资源环境瓶颈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保证经济增长,这也使得每个 gdp 中的能源消耗处于高水平;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创新来改变 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不再是单纯的依赖资源能源的投入。这就是我们所要使 11 用的另一个指标,能源消耗比。本文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消耗(不包括生物质能/风 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与 gdp 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 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微宏观主体 既然自主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那么实施自主创新的行为者就是促 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力量。这里笔者从微观与宏观,即企业与政府两方面来 说明自主创新主体对于创新的作用。 2.3.1 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企业 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不但增长产品的销售份额,保证其产品在以后的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自主创新使生产的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又 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因此,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而企 业也必定是创新的主体。 1、企业应以产品市场引导创新 企业将创新的技术运用到其产品中,然后将产品投放到市场,消费者通过市场 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根据偏好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市场,然后又经过市场传递 给企业,最后,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对产品进行设计、创新。可以说,市场引导 了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市场需求拉动企业自主创新。据有关资料显示,创新设想 中有 75%是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的,只有 25%是通过技术自身和其他因素的发 展为出发点。 2、企业应寻求自主创新长久利益 企业自主创新应该以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为目的,也就是说,衡量自主创新活 动成败的标准就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程度。如果企业因创新获得的利润高于不进行 创新所获得的,这表明创新活动是成功的。但是若因创新所获得的利润低于平常利 润,这并不代表创新是失败的,企业必须从自己发展的长远出发,并非局限于短期 利润,如果创新能够使企业在长期获得市场的主动权,占领市场高地,那么创新活 12 动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最成功的。因此,企业不应该将创新活动成败的检验置于短期 利润的获得上,而是更应该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展望创新活动的长久性,保证创新 活动持续有效的进行。 3、企业应不断深化创新 在现代这个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国际科技形势日益变化,科技产品的生 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若想在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取得发展,只有在先前 的成果上不断的深化创新,而不是取得一项成果后沾沾自满,停滞不前。由于消费 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最初的创新成果会在一段时间之后不再能满足消费者偏好, 企业又需要再次进行市场调查,用市场来定位创新深化的方向,在前有的技术基础 上深化创新活动,继续使企业用更适宜的创新成果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断的 获得因创新所带来的利润,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的进行再深层次的创新,实现创新 收益创新的良性循环。 2.3.2 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政府 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将大量的研发资金和科研人员投入一些领域进行 研究开发,但是这些领域(比如:基础研究,国防科技等)又是具有高社会效益, 高溢出效应,也就是出现了市场失灵。这就要求政府出面,令国家成为这些研发领 域的创新主体,保证创新的全面性、连续性。另外,良好的创新环境也需要政府来 维护与构建,确保企业全心全力的致力于创新活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更是需要 政府来扶助与培育,保证它们使创新成果商业化无后顾之忧。 1、政府对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的消除 对于创新的种种市场阻碍,这就必须由政府直接出面加以消除。比如,对于一 些重大科研项目,由于自身的高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不仅无法集聚大 量的科研人员和科研资金,而且,依据企业自身实力也无法承担这种大项目的科研 风险,而政府可以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证创新活动的有序进行。 追求利润的企业一般将资金投入应用研究项目的创新活动,由于基础研究项目不能 13 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基础研究又具有高社会效益、高溢出效用,这也就只能由国 家进行这些项目的创新活动。 2、政府对创新环境的构建与维护 在整个创新体系中,政府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但是企业依旧是自主创新的 主体,政府一般只负责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避免与企业创新活动相竞争, 但是政府必须引导企业创新方向,以至于使企业不会盲目投资创新活动。政府还必 须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只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才能充 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包括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采取有 利于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3、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扶助与培育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应该颁布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来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创 新活动,如:银行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采购优先政策等。更需要指出的是, 国家应该制定国家创新战略,通过这种战略培育新兴产业,扶持它们快速发展,使 它们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行业,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关于高 科技信息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它们的创新活动已经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的 展开,它们未来的竞争也就反映了各国科研实力的较量。因此,我国也应该大力支 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14 3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领先型国家经验0 在世界各国中,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那些发达国家在经 济增长方面与落后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鸿沟,以至于这些国家往往成为世人钦 羡的对象。但从历史来看,这些当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原本也是从落后和不发达 中开始腾飞的,因此,总结和归纳这些成功者的成功经验并将之合理运用到本国发 展实践中,不能不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需要认真完成的一门功课。 从本文的主题出发,我们所关注的是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 我们认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对此共同的任务会有着不 同的选择菜单,由此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经验。 按照两分法的原则,当我们认为某些某些国家属于技术先进的国家时,我们往 往就蕴含着那些技术水平或者发展水平不如他们的国家或地区属于另外一部分,这 样一来,我们如何界定技术领先型国家便成为我们两分法基础上的经验总结的一个 必然前提。所以,我们首先按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竞争力报告所给出 的评价指标,分析和说明何为技术领先型国家与技术跟随型国家。 根据表 3- 1 所示, 在各个领域以及各个指标均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我们视为技术领 先型国家,主要代表有美国、日本、欧盟主要国家。这些国家每年 r&d 投入、r&d 人员、申请的专利数以及高技术成果贸易都在世界前列(下文将逐个阐释) 。 很明显,尽管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类社会演进的每一个阶段,但真正全 面认识和对待可持续发展并将其纳入国家乃至人类整体生存指向的自觉行动,其历 史并不久远。因此,对于那些处于工业化门槛之上或者已经在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中 国家而言,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正是这些先进国家在 20 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 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转型之间的互动机理和有益经验。各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方式 也亦有不同。其中,美国主要由市场去激励创新活动;日本则是政府直接或间接介 入创新活动;欧盟中的主要发达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是介于在美国与日本创新 模式之间。但是,不论是哪种方式作为自主创新模式,这些国家都成功得实现了自 15 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本文以下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分析多立足 于二战以后的史料和数据。 表 3- 1 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r&d 经费 (r&d expenditures) 1.1 r&d 支出总额 1.2 r&d 支出/gdp (%) 1.3 企业 r&d 支出总额 2.r&d 人力 (r&d personnel) 2.1 全国 r&d 人员 (全时) 2.2 企业 r&d 人员 (全时) 2.3 获得合格工程师的难易程度 (分) 3.技术管理状况 (technology management) 3.1 企业技术合作状况 (分) 3.2 院校与企业间合作研究状况 (分) 3.3 企业技术开发财力资源状况 (分) 3.4 法律环境对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支持程度 (分) 3.5 r&d 设施的迁移对未来经济的威胁程度 (分) 4.科学环境状况 (science environment) 4.1 获诺贝尔奖人数 4.2 基础研究状况 (分) 4.3 科学教育状况 (分) 4.4 科技活动对年轻一代的吸引程度 (分) 5.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5.1 授予国民专利件数 5.2 授予国民专利件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5.3 国民在国外获得专利的件数 5.4 每 10 万居民持有有效专利件数 5.5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分) 资料来源: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国际竞争力报告. 1997 3.1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美国经验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地位极为突出,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方 向。可是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滞涨现象让美国苦不堪言,这也使美 国认识到,那时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保证美国经济平稳增长,美国经济抵御风暴 的能力依旧很弱。这些都要求美国必须改变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调整产业结 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降低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等。到 了 1980 年之后,美国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美国基础设施的改善,为 16 一切信息服务产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有利条件。 因此,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开始进入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时代,这被世 人成为“新经济” , 实际上,它要归功于之前美国所提供的有利的创新政策。 这种“新 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支柱,改变以往的传统工业模式,使全要素生产率占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次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表 3- 2 美国主要年份三大产业占 gdp 比重(单位:%) 1980 1990 1995 1996 1997 2000 2004 第一产业 2.5 2 1.6 1.8 1.7 1.6 1.34 第二产业 33.4 28.1 26.8 26.4 26.2 24.4 21.99 第三产业 64.1 69.9 71.6 71.8 72.1 73.9 76.6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2007/2008、2005/2006;国际统计年鉴 2008。 - 2 - 1 0 1 2 3 4 5 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 服务业 制造业 g d p 图 3- 1 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从表 3- 2 可以得知,美国三大产业是逐年升级,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在 1980 年依然是 2.5%,但是到了 2004 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了近一半,只占 1.34%;在经 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变化显得尤为突出,在美国例子中,第二产 业在 1980 年占 gdp 的比重高达 33.4%,但是到了 2004 年降为 21.99%,下降了 11.4 17 个百分点,这也就能突出第三产业在 gdp 的比重变化;从图 3- 1 也能看出服务业对 于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7 年,制 造业出现了大面积的利润下滑,但是服务业依旧保持相对的稳定发展。不难得美国 经济增长的引擎已经不再是依靠工业,更重要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美国的 整个经济。而这一切又与美国自主创新的过程分不开,正是美国的技术创新拉动了 gdp 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提高。 表 3- 3 tfp 增长率估计值(美国) 1892- 1906 1.24 1906- 1919 0.85 1919- 1929 1.97 1929- 1941 2.66 1941- 1948 0.84 1948- 1973 2.13 1973- 1989 0.53 1989- 2000 0.93 2000- 2005 1.83 资料来源: 1892- 1948: kendrick (1961) ,table a- xxii.1948- 2000: .accessed 26.1.2006. 2000- 2005: .accessed 18.10.2006. 从表 3- 3 可以看出,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的 100 多年间一直呈现快速增长, 其中在 2000- 2005 年这最近的 5 年中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83%,这又为 gdp 的 贡献率提高了很大比重,也说明了三大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了新 的水平。而形成 tfp 的主要因素为自主创新,也正是自主创新促进了 tfp 的增长, 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下表用美国主要年份一次能源消费与 gdp 之 比来反映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带来的能耗比的下降。 从表 3- 4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美国一次能源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 1990 年开始 是逐年下降,这也说明了美国经济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是利用创新来 弥补因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降低而造成的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美国的这种在自主 18 创新带动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节约资源的增长方式,同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不 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改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 率,而这种利用方式也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形成的结果。 表 3- 4 美国主要年份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单位:吨标油/万美元) 1990 1995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能源 196700 211970 225710 229860 234350 235040 232640 gdp(亿美元) 57572 79728 98389 102693 107039 110464 114109 能源/gdp 3.417 2.659 2.294 2.238 2.189 2.128 2.039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2007/2008 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8 相关数据综合而成。其中:一次能源 不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美国当今无愧是世界科技的研发中心,是世界高科技的发祥地,以及新兴产业 孵化器的摇篮。下表用部分国家发明专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