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摘要 摘要 本文应用台油气系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临清凹陷东部 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沉积有机相、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储层特征以及含油 气系统的划分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总结了下第三系油气成藏模式, 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 在系统采样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烃源岩层系进行了精 细评价,提出了沙三段剩沙一段是好一较好烃源岩;孔店组、沙四段和沙二段属 差烃源岩:沙三段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层且主要分布在禹城洼陷。 应用r o 确定了下第三系烃源岩的生烃门限( 为3 1 0 0 m ) ,沙二段和沙一段全 部停留在未成熟阶段,沙三段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一生油的过渡阶段。 利用源岩生油潜量与热解峰温t m a x ,建立了生烃模式。源岩的生烃作用可划 分为两个阶段:硫细菌降解的有机质早期生烃阶段;成熟油生成阶段。 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纵向上沙三段和沙一段储层物性最好,孔店组 最差;不同的沉积相带中三角洲前缘砂和滨浅湖滩坝( 生物灰岩) 整体储集性能最 好,滨浅湖席状砂和浊积扇砂则较差。 通过含油气系统分析,将临清凹陷东部下第三系划分为e s j i s 一禹城油气系 统( ) 、e s 3 一f i s 一禹城油气系统( ) 和e k + e s 4 一e s - 禹城油气系统i ) 三个含油气 系统其中e s 3 - e s 一禹城油气系统( ) 油气成藏条件最好,是勘探的最主要的油气 系统。 在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主要簟成藏模式:陡 坡带成藏模矗;缓坡带成藏模式和洼陷带成藏模式。陡坡带的砂醚占体油气藏和 洼陷带的岩性油气藏是临清凹陷东部重要的勘探方向。 关键词:, ;j 清凹陷东部烃源岩储层特征油气系统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n e w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a n do r g a n i c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 t h ea u t h o rs t u d i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dh y d r o c a r b o n s o u r c er o c ko fl o w e r t e r t i a r yi ny u c h e n ga r e ai n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s u c ha ss e d i m e n t a r yo r g a n i cf a c i e s , a b u n d a n to f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 o r g a n i ct y p e ,m a t u r i t y , r e s e r v o i rp r o p e r t y , a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o i l g a ss y s t e ma n d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s e r v o i rf o r m i n gm o d e l so f l o w e rt e r t i a r yw e r es u m m a r i z e d ,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o r i e n t a t i o nw a sp o i n t e do u t b a s e ds y s t e m a t i cs a m p l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 ,t h ea u t h o re v a l u a t e sp r e c i s e l yt h e s o u r c er o c ki nl o w e rt e r t i a r y ,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a ts o u r c er o c ki ne s 3a n de s la r e g o o d b e u e rs o u r c er o c k ,s o u r c er o c ki ne k ,e s 4a n de s 2a r ep o o rs o u r c er o c k s o u r c e r o c ki ne s 3i sm a j o rh y d r o c a r b o ns o u r c ea n di sm a i n l yd i s t r i b u t e di ny u c h e n gs u b s a g h y d r o c a r b o ng e n e r a t i o nt h r e s h o l do fl o w e rt e r t i a r yw a sd e t e r m i n e db yw a y o f r o ( 3 10 0 m ) s o u r c er o c ko fe s 2a n de s la r ei m m a t u r e ,a n ds o u r c er o c ko fe s 3i si n t r a n s i t i o ns t a g eo fi m m a t u r ea n dm a t u r e h y d r o c a r b o ng e n e r a t i o n m o d e l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a c c o r d i n gt o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n e r a t i o np o t e n t i a lm a dm a x i m u mp y r o l y s i s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m a x ) 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n e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t a g e s :e a r l yh y d r o c a r b o ng e n e r a t i o n s t a g e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s u l p h a t eb a c t e r i a ;m a t u r e do i lg e = r a t i o ns t a g e r e s e r v o i rp r o p e r t yw a ss t u d i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p e t r o p h ) 7 d c si ne s 3a n de s li st h e m o s tf a v o r a b l ew h i l et h a to fe ki sp o o r r e s e r v o i rp r o p e r t yd i f f e r sg r e a t l yi nd i f f e r e n t s e d i m e n t a r yf a c i e s r e s e r v o i rp r o p e r t yo fs a n d s t o n ei nd e l t af r o n ta n ds a n db a ri n s h o r e - s h a l l o wl a k ei sf a v o r a b l e ,w h i l er e s e r v o i rp r o p e r t yo fs a n ds h e e ti ns h a l l o wl a k e a n ds a n d s t o n ei nt u r b i d i t ef a ni sp o o r b a s e do na n a l y s i s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a b o v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o i n t e do l 鳙t h a t t h e r ea r e3p e t r o l e u ms y s t e m si nl o w e rt e r t i a r yi ny u c h e n ga r e a t h e ya r e e s l e s p e t r o l e u ms y s t e mi ny u c h e n ga r e a ,e s 3 - e s p e t r o l e u ms y s t e mi ny u c h e n g l r e a , a n de k + e s 4 e s p e t r o l e u ms y s t e mi ny u c h e n ga r e a e s 3 一e s - p e t r o l e u ms y s t e m i n y u c h e n ga r e ah a st h em o s tf a v o r a b l ee x p l o r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a m o n gt h et h r e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a n a l y s i so fh y d r o c a r b o nm i g r a t i o nd i r e c t i o na n da c c u m u ! s , t i v e r u l e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m m e du p3r e s e r v o i rf o r m i n gm o d e l s :r e s e r v o i rf o r m i n g m o d e li ns t e e pl o p ez o n e ,r e s e r v o i rf o r m i n gm o d e li ng e n t l es l o p ez o n e ,a n dr e s tw o k f o r m i n gm o d e li nh o l l o wz o n e o i l g a sr e s e r v o i ri ng l u t e n i t eb o d yi ns t e e pl o p er o n e a n dl i t h o l o 。g i cr e s e r v o i ri nh o l l o wz o n ea r ei m p o r t a n te x p l o r a t i o no r i e n t a t i 。n i n y u c h e n ga r e a k e yw o r d s :y u c h e n ga r e a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o u r c er o c k ,r e s e r v o i rp r o p e r t y , o i l g a s s y s t e m 原刮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2 錾丛日期:垃年上月上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艾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铡;学校可以公布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共它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逆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勉导师签名期坦年j i _ 月- 至生日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项目目的意义 禹城地区位于临清坳陷东部莘县凹陷东北端,是一个中新生界断陷湖盆。北以肖南 断层与肖庄凸起相邻,南东以安仁断阶带与鲁西隆起相接,勘探面积约5 7 0 k 2 ;从南到 北包括安仁断阶带、禹城洼陷带、大程庄断裂背斜带和肖南洼陷带四个构造带“3 ;以往 的研究表明“”一,禹城地区是临清坳陷东部最富集的第三系洼陷,盆地模拟沙河 街组石油资源量为0 9 5 1 0 8 t 嘲。到目前为止该区已完钻探井1 3 口,7 口井见到了不 同级别的油气显示( 显示层位分别在沙一段、沙三段、沙四段和孔店组) ,禹5 、禹8 和肖2 井分别在沙三段、沙四段和孔店组解释有油层。但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因此, 有必要对该区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有利的勘探方向,为该区的突破奠定理论基础。 1 2 勘探中存在的问题 禹城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勘探过程,分析总结其勘探实践,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 问题: 第一、受区域构造控制,断裂系统异常复杂,呈现宏观完整、内幕复杂的特征。受 资料制约,过去钻探的圈闭在新资料的解释成果上基本不存在。 第二、近洼找泊与t 6 成图。照搬邻区经验,钻探的都是断块和小型断鼻圈闭等构 造油藏,没有把地层和岩性油藏作为勘探对象;自贾2 和德1 井在沙三段下亚段和沙 四段上亚段发现油藏以来,所有的方向论证和目标评价都建立于t 6 构造图的基础上,钻 探的都是沙三段下亚段兼顾沙四段上亚段圈闭。上述两方面导致在目的层没有钻遇有 利储层:钻遇砂层薄且灰质含量高,物性极差,往往见显示但为干层“”。 第三,油气运移方向。虽然禹城地区沙河街组有0 9 5 1 0 8 t 的石油资源量,但 与邻近的临南洼陷相比,其资源丰度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表1 ) ,明显处于劣势; 加上本区以低熟油为主,原油流动性较小,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n 1 。”和含油气系统理 论有关油气运移的方法不能很好解决该区的实际问题,只有处于最有利的运移方向上 的圈闭才最有可能捕获油气而成藏。因此,必须对油气运移方向进行认真分析,然后 才能提出勘探方向。 第四,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多年的勘探工作一直围绕圈闭展开,由于油气运移方 向不清晰,致使勘探未果,导致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至今不明确。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表1 - - 1禹城地区与临南洼陷资源状况对比表 地区面积( 1 ( i 2 )资源量( 1 0 4 t )资源丰度( 1 0 4 t k m 2 ) 禹城 5 7 0 9 5 6 81 6 8 临南 1 5 5 27 0 0 6 4 一; 4 5 1 1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禹城地区位于临清坳陷东部莘县凹陷东北端篓是一个中新生界断陷湖盆。针对临清 蚴陷进行整体研究在国内,特别是在胜利油田早已进行,针对禹城地区下第三系含油气 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研究系统性不足5 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勘探的被动。 因此,有必要对该区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有利的勘探方向,为该区的突破奠定理论基础。 1 4 研究内容 针对勘探中存在的上述四个方面问题,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和认识,禹城地区下第三 系油气勘探需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4 1 烃源岩特征研究 从勘探生产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区钻井地质条件,对不同层系( 沙一段、沙二段、 沙三段、沙四段、孔店组)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显微组成、可溶组分 组成、沉积有机相和成熟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主要的烃源层系并总 结生烃模式。 1 4 2 储层特征研究 对下第三系储层( 包括砂岩和碳酸盐岩,主要研究砂岩) 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 砂岩的孔隙类型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确定不同沉积相带砂岩储层的物性特点; 查明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并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1 4 3 含油气系统研究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对禹城地区下第三系进行含油气系统划分,刻画每个含油 气系统的有效烃源岩、储集层、输导层、盖层等静态地质作用和油气形成过程、油气运 移以及油气成藏过程等动态地质作用,指出勘探的主要油气系统。 1 4 4 成藏模式研究 应用原油性质、沉积特点、断层活动强度和包裹体流体势对油气运移方向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油气聚集规律和成藏模式,确定勘探的主要成藏类型。 2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5 论文主要进展和成果 通过对以上研究工作的开展,在禹城地区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的研究方面主要 取得以下进展和成果: 在系统采样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禹城地区下第三系烃源岩层系进行了精细评价, 提出了沙三段和沙一段好一较好烃源岩;孔店组、沙四段和沙二段属差烃源岩;沙三段 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层且主要分布在禹城洼陷。 应用r o 确定了下第三系烃源岩的生烃门限( 为3 1 0 0 m ) ,沙二段和沙一段全部停 留在未成熟阶段,沙三段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一生油的过渡阶段。 利用用源岩生油潜量与热解峰温t m a x , 建立了生烃模式。源岩的生烃作用可划分 为两个阶段:( 1 ) 硫细菌降解的有机质早期生烃阶段;( 2 ) 成熟油生成阶段。 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纵向上沙三段和沙一段储层物性最好;孔店组最差: 不同的沉积相带中三角洲前缘砂和滨浅湖滩坝( 生物灰岩) 整体储集性能最好,滨浅湖席 状砂和浊积扇砂则较差。 通过含油气系统分析,将禹城地区下第三系划分为e s l - e s _ 禹城油气系统( ) 、 e s 3 一e s - 禹城油气系统( ) 和e k + e s t e s 一禹城油气系统( ) 三个含油气系统,其中e s 3 - e s - 禹城油气系统( ) 油气成藏条件最好,是勘探的最主要的油气系统 在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主要的成藏模式:陡坡带 成藏模式、缓坡带成藏模式和洼陷带成藏模式。陡坡带的砂砾岩体油气藏和洼陷带的岩 性油气藏是禹城地区重要的勘探方向。 1 6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 6 1 科研论文工作的总工作量 本课题自2 0 0 5 年3 月开始实施,至2 0 0 6 年5 月结束,历时1 5 个月完成。 1 6 2 具体工作量 现场调查4 次,历时3 个月,取样2 6 3 件,加工8 6 件 实验4 个月 数据处理2 个月 室内研究3 个月 结题报告撰写3 个月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地质概况 第二章地质概况 临清坳陷处于渤海湾裂谷盆地西南收敛端,呈北北东向展布,北接黄骅坳陷、沧县 隆起,南至内黄隆起,西邻太行山,东到鲁西隆起区,是一个中、新生代复合型断陷沉 降区( 图2 - i ) 。坳陷( 东部) 包括德州、聋县两凹陷和高唐一堂邑凸起三个次一级构造 单元,面积分别为2 6 6 5 k m 2 、2 4 8 5 k m 2 、2 9 0 k m 2 ( 其余包括鲁西隆起和武城凸起部分3 7 0 k m 2 ) 。 可进一步划分为1 4 个正向二级构造带和9 个负向二级构造带。 禹城地区位于莘县凹陷的东北部,其北部以肖南断层为界,与肖庄凸起相邻,东南 侧以兰聊断裂与鲁西隆起相接,有利勘探面积5 7 0k m 2 。目前己完钻探井1 2 口,解释油 层井3 口( 肖2 、禹5 、禹8 ) ,见油气显示井4 口( 禹参i 、禹3 、7 、1 0 ) ,显示层位在 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模拟石池资源量0 9 5 x i 0 8 t ,被认为是临清坳陷面 积最大、潜力最大的下第三系生油气洼陷。 2 1 下第三系地层简述 2 1 1 孔店组( e k ) ( i ) 孔三段 禹3 、禹4 井钻遇,岩性的灰白色、浅棕色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砂岩夹灰紫红色 泥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关系,视电阻率曲线呈中峰值,自然电位呈中等幅度负异常。 ( 2 ) 孔二段 禹4 井钻遇灰色、灰白色泥岩与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等呈不等厚互层,偶夹浅棕 色泥岩和黄褐色油页岩。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值锯齿状,自然电位呈大面积中高幅度箱状、 指状、钟状负异常。 ( 3 ) 孔一段 棕、棕红色粉砂岩、细砂岩与浅棕、紫红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夹杂色含砾砂岩, 局部夹玄武岩和凝灰岩。视电阻率曲线呈中等峰值,间有低值锯齿状,自然电位大面积 中高幅度箱状、钟状、漏斗状负异常。 围2 - t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分区及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5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地质概况 2 1 2 沙河街组( e s ) ( 1 ) 沙四段 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黄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视电阻率曲线多呈刺刀状中高 峰值,自然电位曲线近平直状,夹有中高幅度指状负异常。 在该段上部为黑色碳质泥岩与泥岩互层,夹薄煤层。自然电位曲线平直,电阻率曲 线呈高值梳状,是禹城地区s 。1 与s 。下的重要标志层。 ( 2 ) 沙三段 沙三下亚段:是禹城地区主力生油层段。 以深灰色油页岩与泥岩互层为主,夹浅灰色粉砂岩,洼陷西部灰质含量较高。视电 阻率曲线呈高值梳状,自然电位曲线呈平直状夹低中幅度钟状负异常,洼陷北部及大程 度断裂背斜带,发育辉绿岩等,火成岩厚度可达7 0 m 。 沙三中亚段:以暗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和油页岩。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值齿状, 自然电位呈平直状负异常。 沙三上亚段:呈灰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粉砂岩不等厚互层。顶部夹棕红色泥岩, 黑色碳质泥岩等。局部少量灰褐色油页岩。视电阻率呈中高值梳状,自然电位呈中高幅 度的指钟状负异常。 ( 3 ) 沙二段 灰、灰白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粉砂岩、砂岩互层,局部夹灰白色含 膏泥岩,黑色碳质泥岩等。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幅状峰值,自然电位呈平直状,夹有指状、 钟状负异常。 ( 4 ) 沙一段 灰、灰绿色泥岩、灰黄色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为主,夹有数层生物灰岩、白云质鲕 粒粉灰岩,局部夹褐色油页岩、灰绿色玄武岩。视电阻率曲线灰岩段呈尖刀状高峰值, 是e s 。底界的标志层。其余呈中幅锯齿状峰值,自然电位平直,夹有指状、钟状负异常。 2 1 3 东营组( e d ) 浅灰、灰绿色、棕红色泥岩与灰白、棕色砂岩互层,其电阻率曲线多呈中值锯齿状, 自然电位呈平直状夹有箱状、钟状、漏斗状负异常。 6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地质概况 2 2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 2 基本构造格局 禹城地区北部以肖南断层为界,与肖庄凸起相邻,东南侧以兰聊断裂与鲁西隆起相 接,洼陷面积5 7 0 k i n ,呈n e 向延伸洼陷区内主要断层有3 条,自南向北依次为安仁 断层( 兰聊断裂带禹城部分) 、程南断层及肖南断层,均呈北东走向( 图l 屹) 从南到 北包括安仁断阶带、禹城洼陷、大程庄断裂背斜带和肖南洼陷四个次级构造带洼陷的 形成与发展受安仁断层的控翩,自南向北呈地堑式结构,属典型的受边界断裂控制的断 陷盆地。洼陷区扎反射层最深处可达4 1 0 0 , , , 。 2 2 。2 断裂特征 禹城地区主要发育了陋、近礴、阿向三组断层,以n e 向为主走向范围在2 0 - 8 0 。之间,绝大多数为n e 4 0 - 6 0 。其中,安仁断层和肖南断层控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 局近东西向断层主要分布于安仁断阶带和程南断层附近,走向范围在7 0 - 9 0 属安 仁断层和程南断层的派生断层嗍向断层分布局限,在该区处于次要地位 根据断层的规模及控制作用,本区的l 级断层为安仁断层。根据地震资料解释认为 安仁断层与禹东地区的夏口断层,为兰聊断层向东j 匕方向自然延伸的一部分。同属于一7 条断层;i i 级断层为程南断层。控制了二级构造带的发育;其它m 一级断层控制局部 构造和圈闭的形成,这些断层落差小、延伸短。和i 、i i 级断层平行或以锐角相交。截 面上。断层的组合方式以斜列式、。y ”字型、和羽状为主,主要发育于斜坡带上,大部 分为顺向断层,部分反向断层与主断层伴生,形成- y 字型和复杂化的y 字型断层组合。 主断层落差大,反向断层落差小,这种组合多见于洼陷边缘或洼陷内构造高部位另外, 地堑式断层组合大多发育在深洼区或构造带顶部,地垒式断层组合多由两组斜列式背向 断层组合而成,主要发育在大程庄断裂背斜带等构造带顶部 2 2 3 构造演化 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及洼陷的拉张史分析。可划分出以下两个演化阶段,即早第三纪 断陷阶段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坳陷阶段 ( 1 ) 早第三纪断陷阶段 7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地质概况 图2 - 2 禹城地区t 。构造图 早第三纪起,盆地进入拉张断陷阶段。孔店组沉积时期,本区除安仁断层继承性活 动外,程南断层也开始活动但较弱,相应的各二级构造带开始初步形成;e s ;时期,盆 地进入迅速拉张阶段,安仁断层、肖南断层强烈活动,部分m 级断层开始发育。伴随各 i 、i i 断层的活动,禹城洼陷已具雏形;e s 广- e s 。期,洼陷的伸展速率达最大值,兰聊 8 中南大学工程硬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地质概况 断层剧烈活动,下降盘形成了1 7 0 0 m 的地层沉积;局部构造在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 成了一些新构造。由于程南断层活动西弱东强,造成构造带枢扭向东倾伏的鼻状构造; e s 广i 时期,安仁断层活动性减弱,沉积速率降低,洼陷趋于消亡,但程南断层及其 它m 一级断层仍较活跃,使原有的构造面貌迸一步复杂化,形成众多断块和断鼻构造。 o 1 5 0 0) 6 0 8 0 较好 n 6 - 1 oo 0 5 o 12 0 0 - 姗 2 _ o3 0 瑚 较差 0 4 - 0 6 o 0 1 m 0 51 0 0 - 2 0 0啪o1 0 - 3 e 非烃源岩田4瑚0 l l 粥 6 0 0 m g g 等为界限将禹 城缝区烃源岩干酪根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沙一段和沙三段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 h 。型,少数沙三段源岩有机质类型为型,沙二段、沙四段和孔店组源岩有机质类型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 为i i i 型,个别为1 1 2 型。 表4 - 4 禹城地区烃源岩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 井号层位 腐泥组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类型指数类型 e s l o 48 9 7 2 27 77 3 5 禹参1 e s 2 2 2 44 0 7仃2 02 3 8i e s 3 1 8 2,。1 27 0i e s l 6 4 1 - 7 0 2 1 2 5 1 5 71 4 2 1 7 52 7 3 15 8 4 6 4 8 l i t e s 2 1 57 4 5 7 73 1 4 75 7 1 9- 4 9 2 7 43 禹参2e s 36 4 7 9 9 3 0 7 2 4 40 - t 4 6o 5 14 1 8 9 8 8 i - i i l e s 3 1 47 9 8 8 9 32 6 7 o 1 75 9 6 7 5i i e s 4 3 7 7 45 8 7 - 8 4 44 7 92 3 1 0 35 1 7 6 9 禹4e k 7 34 1 74 34 6 76 8 5 禹7 e k 4 1 2 66 5 3 - 8 26 t 9 38 1 5 5- 4 4 4 6 2 e s t 6 9 11 8 79 9 2 45 7 7 1 1 1 禹8 e s 2 27 61 46 5 e s 3 3 9 2 0 31 0 8 ,2 1 85 5 6 - 8 2 92 3 81 2 8 5 6 6 i i i e s 4 o8 821 07 4 禹1 0e s 3 7 9 31 73 :7o6 8 4 1 1 1 4 4 烃源岩可溶组分组成 4 4 1 烃源岩氯仿沥青“a ”的族组成 烃源岩氯仿沥青“a ”的族组成可以反映有机质的组成特点,直接受烃源岩生源构 成、沉积成岩环境及有机质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的烃源岩可溶组分组成的差 异。 表4 5 为禹城地区下第三系各层段氯仿沥青“a ”的平均族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其族 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总体上具有“两高两低”的特征,即饱和烃和非烃含量高,而芳烃和沥青质含量 低。 氯仿沥青“a ”饱芳比是反映烃源岩原始有机生烃母质类型的有效参数,饱芳比 高,反映腐泥型生源母质对烃类的贡献超过腐植型母质。各层段饱芳比值多大于1 ,表 明腐泥型占优势的特点,禹城地区沙三段的饱芳比值高于沙四段。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 表4 - 5 下第三系烃源岩氯仿沥青。r 及平均族组成 氯仿沥 氯仿沥青族组成( ) 总烃 层位饱,芳嚣,沥 青a 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 ) e s n 1 8 l 1 5 7 87 o l5 4 7 3争1 42 2 7 92 2 s5 9 9 e s 0 1 0 3 9 1 9 船9 4 7 9 41 1 _ 3 82 97 9 2 0 l4 2 i e 勘0 鹌2 3 8 儿1 5 8 73 4 1 56 3 85 3 j 9 82 4 05 3 5 e 曼0 0 2 72 1 1 51 0 4 9 4 i 3 t 2 n 1 83 l 斟2 0 22 0 5 e k o 8 3 1 9 8 41 1 7 45 2 9 31 5 ,4 93 i 5 91 6 9 3 4 2 各层段均表现为非烃含量高、沥青质含量低,致使非沥比较高,反映了烃源岩杂 原予化合物聚合程度低,为低熟烃的标志。 毛t 饱和烃馏分组成 饱和烃馏分是烃源岩可溶组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多数参数具有较为明确的生源 构成,沉积一成岩环境与成熟度等地质地球化学方面的意义 表4 石为禹城地区下第三系各层段烃源岩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由表中可以看出: 麦4 - 6 下第三系烃源岩饱和烃色谱特征 碳敦 层位峰型主峰o 印 c 2 i - c n +h 炳p r n c l 7p h n c l s 分布 e s i n c l 3 - n c 3 i 单峰 n 岛6 3 40 2 - 0 7o 3 o _ 61 3 2 51 9 - 8 2 e s 2 n c i ,n 岛 单峰n 1 5 - 4 1n 1 0 60 9 - 1 7o 岳1 8m 6 1 8 e s , n c i ,n c ,4 单峰n c 2 7 i 3 - 2 4o 2 - 0 90 7 - 2 且o 6 _ 4 o0 3 2 ,o n c l 7 e s 4 n c l 4 - n c m 双峰1 0 - 2 5o 如正n 蛇m0 9 0 i 3o 9 - 1 3 n c 廿 饱和烃色谱的峰型特征禹城地区大部分为单峰型,说明生源输入绝大部分为高等 植物沙四段具有双峰型,反映出菌藻类微生物生源输入的贡献。 由p r p h 分析,禹城地区沙三段中下部及沙四段的p r p h 值在o 。9 _ - 2 o 之阃,植 烷优势不明显;沙一段p r p h 值为o 3 n 6 ,具明显的植烷优势。 4 5 有机质成熟度与生烃模式 4 5 1 有机质成熟度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价烃源岩生烃作用强度及生烃类型是至关 重要的。本节主要采用镜质体反射率( r o ) 方法,l 蜀时结合热解烃蜂峰温( t m a x ) 方 法对研究区烃源岩成熟度进行初步评价。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热解烃峰温划分烃源岩成 中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 熟度有多种方案,本节将按法国石油研究院制定的方案( 表4 7 ) 对有机质成熟度进行 评估。 表4 - 7 艮值和t m x 值划分成熟度方案( e s p i t a ii e 。1 9 8 2 ) 成熟度指标未成熟阶段生油阶段凝析油阶段 湿气阶段干气阶段 r o ( ) 2 0 i 类 4 4 04 4 0 4 5 0 t m a x ( c ) 类 o 1 ,h i 为6 0 0 8 0 0 m g g ,腐泥组+ 壳质组占整个干酪根组成的9 0 以上。干酪根h c 原t - i = 匕 i 4 , 置阻器姐臻种:i酱署象“穰碡甲_匝 鬟蕞霉 羔 兰 雹 | | l l |。l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