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1、 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简答)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 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3个)(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简单经过:1950年影片公映不久文艺报发表贾雯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对武训形象及其称赞者提出尖锐批评,并重新刊载鲁迅杂文难答的问题,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的讨论,使得对武训传的讨论骤然变为批判。周杨发表了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作为小结。地位:进一步强调了新中国文艺将以政治标准批判艺术问题。这次批判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先河(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简单经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发表了关于及其他一文,批判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嗣后,光明日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地位:这场运动和斗争,从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意在清除五四以来所谓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简单经过:1952年整风期间,人民日报转载胡风牌成员舒芜的检讨文章,年底召开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清算其理论上的错误。1953年文艺报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1955年人民日报开始批判胡风观点,毛泽东决定公开发表胡风的报告。6月10日人民日报公布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正式将胡风等人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在全国掀起了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地位:胡风及其同仁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冤家错案。这一“斗争”一开始就把胡风及其他同仁置于阶级敌对位置,把文艺思想提升为阶级的和政治的问题。3、 简述十七年文学思潮的特征(P5)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批判、斗争的交替更移中。这整个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规范、新秩序的重要部分。文艺界的批判、斗争,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文艺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当然每一次运动的政治指向又各有所侧重。4、 在双百方针的带动下,文艺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1)曾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和转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包括对于“人”的思考也出现一些有限的探索;(2)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初步露出活跃的苗头,出现了两类新颖作品。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任务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5、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发展与变化(P13-16)(1)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了作家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立场,要求作家必须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教育作用;(2)1958年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1960年“两结合”口号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新的文学口号6、 文革时期文学三突出原则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7、 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史诗性战争小说红日:1、史诗性的叙事2、人物性格丰富3、对同时代战争共名观念上的偏离战争传奇小说林海雪原: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影响2、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浪漫夸张,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另一种探索:人性美百合花:8、 为什么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成长小说(1)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地呈现了他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他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是自然的叙述线索,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是“恋爱革命”(2)青春之歌是一部知识分子改造小说。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旧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改造的过程(3)反映了小说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9、 怎样看待赵树理小说中的中间人物的创作赵树理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而是创作了一些中间人物,有人称之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如锻炼锻炼中有绰号为“吃不饱”“小腿疼”的两个落后农夫。这种不以阶级性为基础的对人的展示方式恰是中国农村真实写照。然而这又是不被认可的反映方式,客观上起着与阶级斗争主旋律对抗的作用。10、 什么是政治抒情诗面对伟大的时代和绚烂的新生活,诗人们迅速调整创作视角,异口同声地唱起了颂歌。歌颂新中国、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石方禹的长篇抒情诗和平的最强音、阮章竞的祖国的早晨等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来,来表达对当代重要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闻捷、贺敬之、郭小川等11、 什么是第四种剧本1957年6月,黎弘在当时的南京时报上发表一篇评论布谷鸟又叫了的文章,题目就叫做第四种剧本。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三种公式化、概念化描写工农兵的剧本,然后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真正写人的“第四种剧本”。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第四种剧本”便成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戏剧艺术”的代名词。“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是,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12、 茶馆的艺术特点(1)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虚与实结合的优点。(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具有传统绘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意意味。13、 你怎样看待杨朔散文的特点(1)杨朔散文十分自觉并努力表现社会主义变革与建设的时代与生活。从思想内容上看,杨朔散文并未能避开历史给他的局限。他作品中所描绘的诗意化的生活对于实际的真实生活,构成了以假盖真、粉饰生活的误读。(2)杨朔在理应描写自我心性的散文中从不抒写个人自我心灵,他的主题与题材根据当时的政治化、革命化思想来建构。他注重描写普通劳动者,赞颂他们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献身精神。(3)他不满足于豪言壮语式的抒情,也不满足于当时空洞说教的文风,要求打破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倡散文诗化主张,这在提升散文的艺术品格方面具有积极美学意义。14、 第四次文代会的意义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会议重申了双百方针,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对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5、 为什么1985、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文学本体论)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从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文学思想解放运动,是由对西方文学的作品介绍、艺术手法引进到方法观念的输入而一路发展过来的。从1948年开始,经过1985年的推动与泛化,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16、 寻根文学的特点寻根文学的表现形态:1、对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记述:城市寻根与乡野寻根 2、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探求民族文化的精萃,以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3、以现代意识审视原始的生存方式,寻找种族生存与人类整体生存的艰难境遇和联系1985年前后寻根文学特点:1、 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2、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特点3、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17、 如何评价伤痕文学(1)写灾难,写悲剧文革的灾难,家庭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诗论;控诉的、批判的文学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下的精神创伤;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解放的先锋。(2)尽管多数“伤痕”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尤其由于很快就有人提出了所谓的“向前看”口号,致使伤痕文学几乎半途夭折,而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品,但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戒律,突破了现实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统治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18、 爸爸爸的文化隐喻(1)展示封闭的原始性文化和这种文化哺育的群体性格,以现代意识审视原始的生存方式,寻找种族生存与人类整体生存的艰难境遇和联系(2)爸爸爸寻出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隐喻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致使整个民族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3)爸爸爸流露出作者对民间文化既留恋不舍深深陶醉又无可奈何,对民间传统非理性、落后因素等藏污纳垢形态“恨铁不成钢”的隐喻。19、 王蒙的忠诚表现在哪里王蒙的蝴蝶这一系列小说,尽管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其一生的坎坷中有矛盾、有痛苦、有迷惘、有对社会的批判甚至绝望,但最后他们仍然选择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诚。这种“九死犹未悔”的信念和忠诚,在王蒙笔下通过岳之峰、忠亦成等系列形象和各种明暗、新旧对比的象征符号如马车、蝴蝶、深的湖等传达出来。这些任务是历经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戕害而矢志不渝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他们的精神内核。这一系列小说恰逢当时的产生在陷入信仰危机的社会转折时代,在这些受难归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身上王蒙表达了他对人的精神世界与追求的思考。20、 美食家如何表现文化寻根文化寻根是指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反顾,使个人或群体的生存状态与民族传统发生关系,从而获得精神的依托和行为的方向。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不只关心吃饱,还要讲究吃得好,吃得有文化,美食家中,作者将拯救苏州美食文化的重任赋予一个嗜吃如命的食客,其历史沧桑感和反讽意味不言而喻。美食家的艺术构思“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国家历史命运的变迁中蕴含深广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他借朱自治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带出了时代风云中文化的沉与浮,艺术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教训。21、 透明的红萝卜中小黑孩的形象透明的红萝卜中小黑孩这个人物,不同于传统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小说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和非常明确的环境,也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而是由黑孩这个形象贯通起乡村生活的记忆。(1)黑孩的外形又黑又瘦,看起来弱不禁风,常常承受着饥饿的袭击。但是有意味的是,这个黑孩不畏严寒,不怕火烫,不觉疼痛,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非常敏感。黑孩身上表现出的这些特质赋予他以浓烈的神秘色彩和超凡的精灵之气。(2)黑孩形象中的非现实色彩,使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抽象和象征。黑孩是中国农民那种能够在任何严酷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发展的无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征。黑孩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那么多的幻想,仍能顽强的去追求炽烈的感情,这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反思。22、 红高粱的叙述特点(1)红高粱的叙述循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2)小说对题材的处理显示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抗日战争的题材,在我过现当代小说史上比比皆是,但是以土匪头子的抗日故事为叙事主体并以不合道德规范的爱情故事穿插其间,这在莫言的红高粱之前实属罕见。小说将人置于蛮荒而奇伟、粗犷而豪放的境地,表现出人的生命的高贵。体现着民族民间精神的两个方面,一是勇敢抗争,一是勤劳耐苦。(3)小说以追忆的姿态讲故事,这些故事被放在一个“过去”的时空里。它强烈的映照这叙述者所立足的当下时空。小说中的叙述者“我”除了叙述“我爷爷”、“我奶奶”敢爱敢恨、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时感慨我这一代人生机萎缩活的仓促。也许后者在莫言这里正是一种叙述的动力对现在的生命状态的失望驱使他在过去寻找生命的辉煌,这显示出叙述主体对精神匮乏和生命委顿的现实的强烈感应(4)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的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机勃勃。这种结构方式,是红高粱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小说叙事意欲展示和张扬的精神非常和谐。(5)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很有特色,主要以“我奶奶”“我爷爷”来展开叙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体现,这样就有意识的暴露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突显而显示出一种距离,隐含着一种对比“我”所处的情境与“爷爷”“奶奶”他们形成对比。在这样的叙述人称的运用中,最逼真的细节也带有了虚幻的色彩,幻想和理想的成分于是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叙事,同时这理想和想象与现实的冲突也强烈的被提示出来,从而获得了所谓“喧哗自嘲”的反讽效果(6)在语言的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框限。具体表现为:1、小说竭尽笔力描写暴力、偷情、野合、酷刑,借这些逾越常规的生命活动形成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性的强力刺激;2、重视感觉的呈现,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色彩鲜明而丰富,努力表现意识的流动和心理的跳跃状态;3、注重对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缺点是在叙述上有时缺乏节制,给阅读和接受带来了某些障碍。23、 马原小说的叙述特点(1)马原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试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暑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在他的小说中,“重点始终放在他的叙述上,叙述是马原故事中的主要行动者、推动者和测演者”(2)马原小说对叙述本身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这是对我国近现代以来强调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社会功能这一主流文艺观点的反驳,是对小说叙事长期以来所承受的意识形态压力的摆脱。(3)马原小说的叙述策略和小说观念,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和文本策略影响和启发的产物。马原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强烈的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兀自独立的片段,它们往往被叙述者强行结合在一起。马原的叙述似乎回到了古老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情形。(4)马原小说对叙述形式和策略的探索,还包括“返身叙述”、“实体经验的省略”“互文复现”等,这些带来了新的小说叙事景观,并在根本上体现了以上观念,对开掘汉语写作能力,提高驾驭汉语言的能力作出了贡献24、 北岛的回答朦脓诗代表作回答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后发表于朦胧诗主要阵地的民间油印刊物今天的第一期。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最后一节,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25、 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26、 海子的五月的麦地五月的麦地是海子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寄托着海子的乌托邦的理想,他希望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大家相亲相爱,互尊互敬,并且过着甜美的生活。海子的精神世界终生与故乡相连,海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他曾自豪地对朋友说:“乡村生活至少可以让我写上十五年。”因而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意象(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麦子等)大量进入海子的诗篇。作为伟大诗人的海子,其精神世界是十分矛盾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对抗状态。这位天才的诗人,在他的穷天极地的探寻中,不时有一道道智慧的闪电划过心灵的沉重之门,亮出了一道道奇异的色彩。而又有谁能想到,海子是在肩负着多么沉重的黑暗的闸门呀!对绝对理想的追求,让海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智慧的痛苦中,他曾想逃脱,想直面尘世生活,拥抱尘世,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想过尘世的生活。但是,诗人是矛盾的,他那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气质总是改不了。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他的心灵深处,是如此地渴望着面对大海,这里春暖花开,美丽无比。这里,未尝不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海子的绝对理想,为诗歌献身的一种精神追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麦子”这一独特的语词,在诗中,它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作为一种意象,“麦子”给我们以无穷的启迪,连结这一语词的还有“家园”、“土地”、“太阳”、“大海”等一系列意象。“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理解为海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单纯而美丽,浩淼而开阔。在这个尘俗的世界上,在海子的心目中,还有一个类似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散发着“麦子”的芬芳。在这一片美丽的麦地上,诗人希望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这里,寄托着诗人海子的乌托邦的理想,他希望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大家相亲相爱,互尊互敬,并且过着甜美的生活。在醉人的麦子的芬芳中,过着乌托邦式的美好的生活。包括“我”在内,与“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是,当工业化的滚滚潮流无情地碾碎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当世俗的东西无情地把人世间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残酷地击倒,“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在这个时候,“我”孤独一人,为“我”的兄弟姐妹深深地祝福,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我”希望兄弟姐妹们生活美满、爱情甜蜜!而“我”独自一人,却在欣赏内宇宙深处卷起的层层风浪!诗人的形象,孤独而伟大,忧伤而美丽,伟岸而矫健!他是在人世间替人受难的主!27、 80年代诗歌和90年代诗歌比较中看两个时代的审美精神的转变80年代的诗歌是纯粹性审美,是一种精神的、圣洁的和高雅的审美状况。这种审美是对政治的疏离和抵抗,是对商业的隔绝,是对日常生活的提升90年代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感情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典雅、庄重的公共感情被日常生活化,化雅为俗,化庄为谐。28、 人文精神大讨论(1)背景:市场经济对于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流行性的现代文学读物的大量兴起。另一个方面,是作为创作主题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受到了剧烈冲击,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关人文精神的话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浮出水面的(2)1993年王蒙在读书上发表了躲避崇高一文,对王朔的亵渎神圣和崇高给予了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