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解释.pdf_第1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解释.pdf_第2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解释.pdf_第3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解释.pdf_第4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宪法解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解释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 研究生:扬熙玲指导教师:杨泉明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部完美的宪法相对于社会和经济来说都是静止的, 具有滞后性,要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就必然要求宪 法保持与时俱迸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宪法变革。宪法的变革主要是通过宪法修 改、宪法解释、宪法制定、宪法惯例等方式来完成的。在宪法变革中总是频繁 运用宪法制定或者宪法修改是不妥当的。因为宪法的制定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 去“酝酿”,还耗费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心 的不稳。而宪法的局部修改总是频繁进行的话也会使人感到宪法思路的杂乱和 无序,从而影响人们对宪法的信心并损伤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运用宪法解 释,在不改动宪法条文或条款的前提下,既能适应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需要, 又能保持宪法相对的稳定性。所以要实施宪法就必须进行宪法解释的研究。 虽然我国学者对宪法解释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集中在某一部分问题 上,而从整体来深入讨论宪法解释的较少。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宪法解释的作用, 使我国的宪法解释得到完善,必须针对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结合世界各国宪 法解释制度,运用哲学的观点对宪法解释的基本涵义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系统、 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宪法解释我国宪法解释完善构想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 m a j o r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l a w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a w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y a n g ) ( i 1 堍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y a n gq u a n m i n g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w o r l da n yp e r f e c tc o n s t i t u t i o ni sa tas t a n d s t i l lt ot h e s o c i e t ya n dt h ee c o n o m y i tr e q u e s t st oc a l t yo n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o n s t i t u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o rt h eo v e r a l lp r o g r e s so fs o c i e t y ,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e c o n o m ya sw e l l 船p e o p l eu n c e a s i n ga g g r e g a t ed e m a n d 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m a i n l yi sr e v i s e s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h r o u g h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a m e n d m e n t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 ,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m a k i n g ,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o n v e n t i o na n d s oo n t h i si s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t ou s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m a k i n g o r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a n a e n d m e n tf r e q u e n t l y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b e c a u s e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m e n d m e n t n o to n l yn c p x l sl o n g e rt i m e ,b u ta l s oc o n s u n l e st h em a n p o w e ra n dt h ep h y s i c a l r e s o u r c e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l yi ta l s op o s s i b l yc a u s e st h es o c i e t yt ob er e s t l e s sa n dt h e w i l lo ft h ep e o p l ei sn o ts t e a d y i tw i l lm a k et h ep e r s o nf e e l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m e n t a l i t yi sd i s o r d e r l ya n dt h ed i s o r d e ri f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p a r t i a lr e v i s i o na l w a y s f r e q u e n t l yc a r r i e so nt h es p e e c h i ta f f e c t st h ep e o p l et o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c o n f i d e n c e a n dd a m a g e s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s t a b i l i t ya n da u t h o r i t y i tc a nk e e pt h er e l a t i v e s t a b i l i t yo f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a d a p tt h ec h a n g i n go fs o c i e t yb ye x p l a i n i n gt h e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h o w e v e r , t h i sm e a n sc a n n o tm o d i f y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r t i c l eo rt h e p r o v i s i o n t h e r e f o r ei tm u s tb er e s e a r c h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oc a l t yo n 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t h o u g ho a rc o u n t r ys c h o l a r s h a v ed o n e v e r ym a n yr e s e a r c h t ot h e c o n s t i t u t i o ne x p l a i n e d , b u tt h em a j o r i t yc o n c e n t r a t e si ns o m e p a r to fq u e s t i o n s i ti s 2 t o of e wt h ms t u d i e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 no r d e rt od i s p l a y t h ef u n c t i o n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c o n s u m m a t e0 1 1 1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 w em u s ta i ma t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c o n s t i t u t i o n 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r e l a t et h es y s t e mc o n s t i t u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o fv a r i o u sc o u n t r i e st o a n a l y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c o n s t i t u t i o ni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yv i e w p o i n t k e yw o r d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e o n s t i t u t i o n ;c o n s t i t u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o fo u r c o u n t r y ;c o n s u m m a t i o nc o n c e p t i o n 3 四j l l i j 币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扬星明熬援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睨。 本人承诺:己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 论文作为舞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 论文作者签名:彳唣乃鳞 2 0 0 7 年4 月6 日 i 珈舢,7 j 7 月u舌 宪法内容规定了什么并不表明实际中宪法就一定发生了什么。在现实生活 中人们一方面承认宪法是法,应当和其他法一样具有法的效力和功能,并能够 直接适用;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了宪法是依法的方式来实施的。这使得我国宪法 束之高阁,没有体现出其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应当有的根本地位:有的畴候 甚至因为有权解释的主体没有正确地解释宪法,让宪法成为了可能破坏宪政、 违反民主的工具。而宪法又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普遍性、原则性的法律规范, 抽象性很强且内容广泛极具概括性。宪法的制定主要是为国家的社会生活构建 一个大致的框架,既不具体明确又存在诸多疏忽和遗漏,其调整对象具有政治 性、动态性的特点,其规范具有模糊性与原则性的特点。要体现宪法的规范力, 使宪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就必然需要进行宪法解释。可以说,宪法解释是伴 随着宪法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宪法适用的前提,没有宪法解释就没有宪法的适 用。只有通过解释使宪法具体化、明确化,宪法才能得以顺利实施。通过对宪 法条款的字面含义作语言学和逻辑学等意义上的界定,可以使宪法条文在形式 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得到更新,并根据现实的合理需要去积极挖掘宪法在新时代 所具有的意义,使得宪法在多数时间里都具有旺盛的活力。美国为世界各国作 出了榜样:美国宪法自1 7 8 7 年制定以来,虽然只是以修正案的形式作过部分 修改或补充,从形式上看未被全文推翻,从字面上看也是修改无多,但联邦最 高法院弹性十足的宪法解释却极尽所能地用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现实 内容与需求来诠释宪法的文字含义,从而在不改变宪法文字的前提下实现了宪 法的灵活适应性,稳定了美国的宪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维护宪法的重要手段,宪法解释在各国的政治法 律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宪法解释? 与宪法解释相关 的概念又有哪些呢? 如何进行相关研究呢? 在西方国家主要是以法院的宪法 判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的。我国很多学者和前辈们为了宪法的发展也都 对宪法解释进行过相关概念、原则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有关宪法解释的 论文就有百余篇,只是这些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宪法解释的某一个局部问题上, 对其进行整体性专题研究的成果比较少。所以对宪法解释进行整体性研究是可 行的,也是必要的。 由此选择了宪法解释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结合哲学中的实践观来对 它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研究,将宪法解释看作是一个拥有主体、对象、方法 和原则并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系统。在整个宪法实践活动中,宪法解释 是伴随着解释对象的出现而出现的。主体与解释对象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解 释与被解释的关系。它们在认识和解释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 转化。要顺利、高效地完成整个宪法解释活动,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程序的 确立、原则的归纳以及宪法解释效力的保障在整个解释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 要。要进行宪法解释的研究,就必然要求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和分析。当 然文章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基本概念的解释,而是要通过对全世界的宪法解释 制度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总结各国宪法解释分类和宪法解释制度模式的优缺 点及其成因,并从我国现阶段的宪法解释状况出发,提出完善我国宪法解释制 度的构想。 2 一、宪法解释的概述 ( 一) 宪法解释的涵义 我国法学界对宪法解释作出很多界定:周叶中主编的宪法一书中认为 “宪法解释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当人们对宪法的有关条文内容存在不同理 解时,由有权解释机关依照法定程序阐明其含义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蒋 碧昆主编的宪法学中说道,“宪法的解释或称宪法解释,一般而言,是指 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宪法的条文( 包括宪法原则、规范等) 所作的说明”。 0 2 0 0 3 年4 月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之宪法学中指出“宪法解释是 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 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国不同的人主编的不同的书对宪法解 释都作了不同的定义,由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宪法解释是一种探求宪法规范客观 内涵的活动,泛指对成文宪法的意义作正确的说明。具体指一定主体对宪法内 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 据此,可以将宪法解释的涵义归纳为主体依据社会、公众的价值观有意识 地对有关宪法、宪法性文件运用逻辑和价值选择的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 所作的阐释和说明,借以权衡和平衡相冲突的社会利益。本定义主要突出了解 释带有主体的主观性、宪法文本及其体系性对主体解释权的约束力、解释应当 符合社会价值观三层含义。 1 、宪法解释的主体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 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o 由此, 可以看出宪法解释主体是指从事宪法及其相关规范解释实践活动的人。但是我 们为什么要研究宪法解释的主体呢? 因为人们如果要对其选择结果是否公正 负责的话,那么宪法解释权究竟由谁来行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宪法解释对解 。参见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杜l b 版,2 0 0 0 版。 。参见蒋碧昆主编:宪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3 月版 。参见胡锦光,任端平编著: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版 o 岳华亭t 政治理论辅导讲义) 凰家行政学院m 版社2 0 0 3 版,第1 6 页 释主体的要求很高,宪法解释应由哪些机构或者部门来行使。哪些机构或部门 才能对宪法规范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这都需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从宪法解释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关于宪法解释的主体资格的法理 上的论争主要有两种不同学派:一派是民主理论派;另一派则是宪政理论派。 民主理论派认为,人民作为宪法的创制者,他们理应有权利来决定宪法的含义。 宪政理论派则主张宪法的解释权应由与公共舆论隔绝的官员们来行使,并且倾 向于部门主义的某种形式的妥协。o 其实宪法解释主体是一种多样化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和分析。从宪法解释的事实与价值关系看,宪法解释 主体主要分为国家机关、团体和公民个人。 ( 1 ) 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队等。 作为宪法解释主体的国家机 关是对宪法及其规范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的主体。狭义上的宪法解释主体 仅仅指拥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其实在生活中因为要实施宪法,所以人人 都可能会去理解宪法然后解释宪法。但是因为人们根据宪法解释是否具有效力 具有什么样的效力来分析。一般都主要讨论的是宪法解释狭义上的主体。具体 细分来有以下四类机关或机构成为了这类宪法解释的主体:国家元首、立法机 关、普通法院、特设机关。由于国家机关享有相应的国家权力,所以它作出的 宪法解释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 2 ) 团体 这里的团体主要是指公民团体、党派或者组织对宪法相关问题的解释。在 一些实行公民复决制度的国家,公民团体有最终解释宪法的权力。复决权创始 于美国,其后为瑞士各州和联邦所采用。魂在的法国、日本、意大利、奥地 ”宪法、宪政与民主,沃尔特f 英菲著,信春鹰译,宪法比较研究文集第3 卷,第4 0 页。山 东人民出版杜1 9 9 3 年7 月第l 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 0 0 2 版4 8 1 页。 。从瑞士联邦宪法第8 5 条规定;关于宪法所规定属于联邦管辖各种事务的法令,强制遵守联邦宪法及维 护各州宪法与强使其克尽联邦义务的方策、联邦官署问权限的争议,俱属干畦邦议会管辖的事项依此 规定,联邦议会应有解释宪法之权。又第1 1 3 条觑定联邦官署与各州官署关于管辖权的争议、各州间 4 利、丹麦等国采用此制。公民复决的法理依据在于,民主宪政的首要意义是人 民主权,而宪法和法律是主权者的意志表现,因而人民自然应有批准立法机关 制定法律的权利;同时,在政党政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公民复决权制度有利于 防止政党对立法机关的操纵;在立法与行政发生冲突的国家里,公民复决权制 度有助于缓解它们在立法方面的冲突。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让团体作出宪法解 释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人民主权原则的,能够充分调动公民团体或者社会组织 参与宪政活动的热情。而党派解释源于宪法惯例,如在美国,政党的活动事实 上可以改变或者扩大宪法原来的规定。如共和党参议员1 9 8 7 年投票反对总统 关于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 政党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执政党,为了进一步发挥执政党的作用,便在宪法中突 出强调了执政党的作用,也赋予执政党以广泛的国家权力。 ( 3 ) 公民 公民所作的宪法解释包括了学者作的宪法解释和一般公民个人作的宪法解释。很多 时候宪法学学者对推动宪法解释活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著名 法学家的话甚至就是法律。而在近代一些国家,权威的法学著作被日益频繁地引用在释 宪判决文二降中。如英国枢密院和澳大利噩高等法院就愿意在某种程度上根据学者们的著 作来指导解释宪法。圆法学家或者宪法学者在宪法解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一般公民个人的宪法解释主要指不具备宪法专业知识的个人对宪法及其规范所作的解 释。 2 、宪法解释的对象 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事物,具有客观 关于国法问题的争议、公民宪法权利被破坏之诉讼以及人民关于条约而被破坏提起的诉讼。均属联邦法 院管辖。以此规定,联邦法院又有审查法律是否违宪的权利。但宪法第8 9 条又规定;联邦法律得到3 万公民或8 个州政府的要求,由公民表决,或采用,或拒绝之。据此规定,瑞:e 联邦宪法采用公民复决 制,并未授联邦议会或联邦法院以最终的宪法解释权。联邦议会或联邦法院对于宪法有关问题。只能作 初步解释,而不能作最后解释;或绛初步解释后,公民或州政府并来要求复决,逐成定案。但在法理上 也只能视为公民默认而已,擐终决定权自然由公民所保留因此,瑞士宪法实质上以公民团体为宪法的 最终解释机关,此制为宪法解释的一大特色 o 宪法、宪政与民主 沃尔特f 莫菲著信春鹰译宪法比较研究文集 第3 卷第4 7 页t 山 东人民 + 版社1 9 9 3 年7 月第1 版 。乔泊教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切斯特詹姆斯安修著宪法解释 第八章,奥新纳公司1 9 8 2 年出版 性、对象性和和历史性的属性。在实践中,主体要进行宪法解释的活动就必 须首先要弄清楚解释的对象是什么。关于宪法解释的对象,理论和实践中主要 有三种观点,一是整体宪法说。这一观点认为宪法解释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 的宪法典,也就是说,“一个单一的宪法条款不可以当作一个孤立的条文来考 虑并孤立地加以解释。一个宪法具有内部的一致性,每一条的含义都与其他部 分相连。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宪法反映着某些总的原则和根本决定,单个的条 款必须服从这些总的原则和基本决定。”o 依此宪法解释必须探明宪法典的基 本原则和总体精神。二是宪法规范说。这一观点将宪法解释局限于对宪法条文 的阐释,即宪法解释是对宪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说明,是对不同规范的含义在概 念内涵和外延关系上作的区分。宪法解释以宪法规范为对象,能使宪法解释更 加注重宪法条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使之产生弥补遗缺、推陈出新的作用。三是 宪法原则性条文说。一些学者认为宪法解释的意义不过是对宪法的原则性条 文,根据立宪精神、文字涵义以及有关法理,加以适当的说明。 上述观点,有的是宪法学者所处宪法环境的经验反映,有的则是学者们研 究视野不同的表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宪法解释对象的部分特征。但是 由于这三种观点都将解释对象限定于某一方面,因而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 文在对宪法解释的定义中认为宪法解释的对象应该是指广义上的宪法,是世界 各国宪法典及宪法性法律中各种宪法规范的总和,在成文法国家具体包括宪法 条文、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宪法文件。宪法典条文是指的在有成文宪法 典的国家里,宪法典中对各种事实的具体规定,其包括宪法典中的条、款、 项、目;宪法规范又称为宪法规则是宪法中或者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律中对一种 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宪法意义的规定 :宪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宪法或者宪 法规范基础上形成的效力可以贯穿始终的基本准则;宪法文件是指由法的名 称、内容以及表现法的内容的复合共同构成的文本整体。固在不成文法国家一 般包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文件、议会立法、宪法惯例、宪法判例、普通法中涉 及宪法实质的原则和规则以及权威的学者著作等等。所以广义上的宪法及其规 。岳华亭:政治理论辅导讲义,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 0 0 3 版,第1 6 页 。转引自莫纪宏著:宪政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2 页。 。参见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杜1 9 9 0 年版,第2 0 6 - - 2 1 6 页 。韩大元著:现代宪法解释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7 页 6 范既是抽象和具体意义上的宪法统一,又是整体意义上的宪法和个别意义的宪 法的统一。只有针对广义上的宪法进行地解释才能真正有可能解决宪法实施上 的相关问题。 3 、宪法解释的主观性 宪法解释中存在主观性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宪法规范体 系都无法包含社会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现实情况,而规范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则必 须通过解释者的主观创造性加以弼补。正如加达默尔所言:“用法律和道德的 规则去调理生活是不完善的,这种调理还需要创造性的补充。这就需要判断力 去正确评价具体情况。尤其在法学里我们熟悉判断力的这种作用。在法学里, 诠释学对法律的补充作用正在于使法律具体化。”。所以任何法律解释都 是包含解释者主观性、创造性的活动,绝对客观的解释是不存在的。就宪法解 释而言,解释者的主观性不仅存在着,而且有着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因为宪 法有着与其他法不同的特性。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只是调整国家最基 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往往采取高度概括的形式。宪法一般不会就某一具体 事项作详细的规定,这就为解释者留下了较为广阔的主观空间。美国大法官马 歇尔在m c c u l l o c hv m a r r yl a n d 一案的判决中说,宪法所规定的“只是各种 权力的大纲及其重要目标”,而非普通法律中那种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因而宪 法和普通法律相比较,其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更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必须由宪 法解释眷的主观创造性来加以弥补。 宪法解释是解释主体主观需求进入法律这一客观对象的过程,是主体主观 能动性对应对象客观规定性的过程,是人们主观的心理结构对客观的对象事实 的反映形式。虽然解释宪法的结果就像一切人造对象一样,必然会转化成为解 释的社会事实,而不仅仅单纯是一种理解的心理结构或者意识结构。但是如果 这种心理结构或者意识结构不通过外在的、客观的行为、语言,或者文字等客 观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宪法的理解就永远只是一种理解,而无法变成宪法的解 释。所以对宪法的理解属于宪法解释主体与被解释对象相遇时的内在心理结构 。 德 加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 中译本) 岫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9 年舨,第4 9 页 7 部分:宪法解释则属于解释主体与对象相遇时的外在表达部分。当然宪法的解 释是要以对宪法及其相关法律文件的理解为基础的。这是因为当一种社会事实 或现象被表达出来时,就已经是一个渗透了人们主观认知的存在。因此解释宪 法的主观性趋向包含在解释宪法结果的内在构造中,即只要解释宪法能形成具 体的解释结果,其中就必然包含了解释主体的主观痕迹。而且解释宪法的主观 性不是源自于解释主体是否有事先的主观目的和设定,而是来自于宪法解释自 身的必然结构即宪法解释的客观必然性。 一般来说,人们会自然地把主观性和主观臆断、主观随意相联系。辞海 在“主观性”的词条下解释道:“单凭主观,忽视客观的一种主观主义思想作 风。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由此可以明确看出辞海编者持有的 是一种否定批判的立场。但在这里对宪法解释的主观性释义,围绕的是其在解 释活动中的必然性来展开的,即在宪法解释活动及其结果中,主观性不可避免 地存在于其中。 宪法解释的主观性是潜藏在宪法解释主体内在心理之理解结构中的认识 能力、认识方式和认知境况在解释宪法及其相关体系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存在和 表现。它不是机械地存在于解释过程和结果中的,而是有机地存在于解释宪法 过程和结果中。因此如果有人要在宪法解释的客观过程和结果中彻底分离出宪 法解释的主观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行为。因为宪法解释首先是源于主体心理 之内在理解结构。其次,它存在于人脑的内在结构之中,是人脑自身的“存在” 或者“规定性”。再次,既然理解宪法和解释宪法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当我 们说宪法解释的主观性时,它就存在于已经物化的、客观化的外在解释结构中。 最后宪法解释只是一种对相对活动及结果的学理和逻辑抽象。阿斯特曾在谈到 解释的要素及其功能时说“文字、意义和精神是解释的三要素。文字的诠释就 是对个别语词和内容的解释;意义的诠释就是对它在所与段落关系里的意味性 的解释;精神的诠释就是对它与整体观念的更高关系的解释”。“文字是精神 的身体或外套,通过文字,不可见的精神进入外在的可见的生命;意义是精神 的预告者和解释者;精神本身乃是真正的生命回”事实上文字是意义的客观表 。辞海) (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0 版。第1 2 0 2 页 。阿斯特著:诠释学 泱汉鼎译,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1 2 1 3 页 达工具,而意义是人们对文字的主观寄寓,所以主观性在宪法解释中是不可或 缺的。 4 、宪法解释的客观性 追求人类认知“准确地”反映或表达客观对象,是人类认知的基本使命和 任务,也是人类永恒的梦想。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拥有完善的、客观的法 律解释是众多学者们的终身事业。从相对意义上看,人类的认知对客观存在的 规律性总是在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进而拥有“客观性”。 大家都知道,客观的对应词是主观,而客观性的对应词是主观性。两者统 一于人类认知体系中。对于宪法解释的客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 存在意义上理解。事物是客观的,不取决于人的认知而存在是绝对的。二是从 认知的意义上理解。虽然认知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意识行为。但是认知的内 容既有主观内容又有客观内容;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因为宪法解释如前所 分析,是以实在法律为对象,而且涉及事物的法的规定性,涉及主体的法的需 求,涉及实践和行动中的宪法及宪法性法律规范。当人们认真面对实在法律或 者实在法之外的法律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存在不以人的感知与否、思考与 否而存在。在这里之所以提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是要通过它给人们说明不同宪 法解释的结果对于人们的有用性及其程度是不同的。宪法解释所要面对的对象 事实的客观性和解释宪法文本、宪法性法律文本的客观性,都不承担这种结果 但却对其有影响。因为,首先这种客观性不是在和主观性相比较的意义上讲的; 其次,这种客观性的内容、性质和状态各是什么,只有通过人们的继续观察、 探索、分析和诠释即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知,才能对人们发挥实际的作用。一 旦到了人们对宪法解释的对象已经进入到认知和解释的过程的时候。只有更广 泛、更深入地逼近认知对象的内部真实,即更多地体现出客观性,才能通过它 使宪法解释对象对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我们研究宪法解释的客观性是想 知道解释宪法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宪法以及法律自身的客观内容和规定 性。当然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毕竟认识只是模拟地描述事物而不是还原或者 复制事物。所以宪法解释只是部分符合宪法和法律,但是这一符合的程度应该 如何把握? 我们能否通过计算估算? 而准确的估算又从何产生呢? 美国联邦 9 政府初期,也曾发生过关于宪法解释的争论。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主义者, 代表东北部大资产阶级、大商人等阶层之利益,以反对无政府状态为借口,要 求建立秩序,他们认为共和政体只有在一个集权政府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 故主张对宪法从宽解释。以杰弗逊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州 权派等利益,以反对暴政为旗号,要求提高州权,建立自由,他们认为共和政 府若无民主为基础,就不值得试行,故主张对宪法从严解释。双方争锋相对, 互不相让。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把握宪法解释客观性的重要。所以只有清楚 了宪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客观可操作性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我们在解释宪法的 时候就要尽量注意宪法解释的客观性,因为如果宪法解释的文本与宪法文本完 全不同,则宪法解释不具有客观性;如果宪法解释的文本与宪法文本的规定完 全一致,那么就意味着宪法解释就是宪法,宪法也就是宪法解释;只有当宪法 解释的文本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宪法文本的规定时,才具有客观性;。 总的说来,宪法解释的主体和解释对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 现在:在解释活动关系中,两者存在着解释与被解释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 两者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对立。但是它们又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互规定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宪法解释的对象,主体就不能成为宪法解释的主 体;没有主体,宪法解释的对象也就不可能成为宪法解释的客体。宪法解释的 主体与对象的对立统一也就必然会导致宪法解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 一。事务关系以及法律文本的客观认知性是针对主体的能认知性而言的。如果 只是承认宪法解释的客观性却不能承认其主观性的话,就不能在逻辑上有效地 解决解释宪法的问题;同样,如果只肯定了宪法解释的主观性而否认宪法解释 的客观性,那么我们所作出的宪法解释都将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所以在解 释宪法的时候,只有在宪法解释主体明确知道并充分认识、理解客体的基础之 上,才能发挥主体的主观性来作出适当的宪法解释。 ( 二) 宪法解释的方法 宪法解释的方法是指具体解释宪法的技术手段。就宪法解释制度中涉及到 的解释方法而言,德国学者考夫曼( a r t h u rk a u f m a n n ) 指出,自萨维尼以来, 。参见马起华著:宪法论)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 9 8 3 年版,第1 1 4 - 1 1 9 页。 l o 有四种一般的释义手段,即文理的或语言学的解释;论理的或体系的解释;主 观的或历史的解释;客观的或目的论的解释。日本学者伊藤正己认为,就法 律解释的可取方法有:文学解释;文理解释;扩张解释与缩小解释:类推解释 与反对解释;当然解释。o 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宪法解释方法涉及到文理解释、 论理解释和类推解释。囝台湾学者左潞生从宪法解释的实践中总结出适合于或 者说为宪法解释实践所采用的几种常用的解释方法,主要包括统一解释、补充 解释、条理解释和扩大解释。 结合各国宪政实践以及学者们的分析总结,回各国在开展宪法解释工作中, 运用的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条文解释 条文解释即立足于宪法条文的解释,它是宪法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尤其 是在宪法解释制度产生和形成的初期,字面解释原则盛行,对宪法条文含义的 解释实行严格的客观主义,宪法条文中上下条款、相关条款都是解释宪法条文 含义的直接法律依据。条文解释又包含了定义解释、统一解释、整体解释、条 理解释、补充解释和扩充解释;首先,定义解释在宪法解释的实践中的应用是 普遍的,尤其是成文宪法国家运用定义法来进行立宪解释构成宪法解释的一大 特色。立法上的定义分为三种:第一,名称性定义,是对一种不常见的词句, 以比较通俗的语句去表示它的意义。第二,内涵性定义,是一种最主要的定义。 第三,外延性定义,是对含义较广的词句,用列举方式表示这个词句所伸延的 范围。其次,统一解释是指对人们理解不一的宪法条文作明确而统一说明的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的误解,从而明确承认或者否认某项行为规 范,并使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能够一体遵循。再次,整体解释是指 在解释宪法条文时,不同条款合并起来理解,从而作出相关解释。第四,条理 解释。由于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和纲领性的特点,因此,为准确理解 。浅盯1 和茂等译:法理学的现在,1 9 7 9 年版第2 3 2 页。 o 伊藤正己;法学,有信堂第2 版1 9 8 2 年。第2 0 一2 l 页 。宪法论丛) 第1 2 6 页,史尚宽,1 9 7 3 年6 月台北初版 。参见左路生著;比较宪法,台湾正中书局印行t 第6 2 7 - - 6 3 0 页 。r e e dd i c k e r s o n 著如何起草法律) 第4 7 一哇8 页台湾荚援运用委员会修编筹编筹划组编译1 9 6 2 年4 月版 宪法条文的含义而需要根据文字含义、法理、先例、类推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等对之予以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条理解释。条理解释的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运用 得较多,而且其中包含的几个方面,或者被单独运用,或者被同时运用。条理 解释的方法,或者词义明了,或者理论严密,或者实例充分,因而具有多方面 的作用。第五,补充解释是指宪法在规定过程中存在遗漏,而在实施中通过解 释予以适当补充的方法。这种解释方可以消除宪法条文内容上的缺漏,从而使 宪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其灵活完整的作用。第六,扩充解释是指由于社会情 况的变化、发展,使宪法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因而通过宪法解释 扩大其含义的方法。这种解释方法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它既能避免繁琐的修宪 手续,又能重新赋予宪法以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这种解释方法弹性太大,因 而稍不注意会产生很多弊端,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慎重。 2 、从宪法精神出发的解释 从宪法精神出发的解释就是用从宪法条文中推导出来的依据来解释宪法 条文的含义。可以将这种解释方法又分为两类,一是宪法原则解释法,就是从 宪法的原则出发来解释宪法;另一就是类推解释法,即对需要进行释义的条文 比照最相类似的宪法条文的规定进行释义。 3 、资料解释 资料解释分为历史资料的解释和外国资料的解释。历史资料的解释是历史 解释派的主要观点,具体指在没有明确的宪法条文依据来解释宪法含义的情况 下,宪法解释主体可以收集和查询制定宪法时相关的历史文件,并从历史资料 中找到解释宪法可资参照的依据。历史资料解释法是在违宪司法审查解释实践 中发展起来的,但在宪法解释的实践中逐渐遭到现时主义者的抨击,因此,以 历史资料解释宪法日益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和场合。正如温尼斯教授指出的那 样:“在宪法解释中可能必须求助于历史资料,但仅限于为了消除含混、荒谬 或其他疑难。”。外国资料的解释即适用或参考外国宪法的有关经验来解释本 国宪法的含义,此法一般只适用于在法律传统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 。乔治敦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切斯特詹娴斯安修著宪法解释第八章奥新纳公司1 9 8 2 年出版 1 2 4 、目的论解释 目的论解释法在法理上属历史资料解释法的种,但是目的论解释并不注 重历史资料的文字规定,而是侧重于对历史资料中所提供的线索的分析来判明 制定者在制定宪法条文时的真实意图,故目的论解释法又被有些学者称之为主 观历史资料法。从边沁到耶林的功利主义法学,视目的为法律的核心特征。人 们将目的论引入宪法解释,也在于目的论有很多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功能:1 修 正明显错误。虽然立法者的工作很细致,但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宪法案件也 可能使法官产生错觉,从而在应用法律时出现明显地理解错误,在一定意义上 就会滥用权力。对这种错误要加以解决,其方法之一就是用目的解释的方法修 正错误的理解。2 消除条文的不确定含义甚或对法律空缺进行补充。 5 、制定法规则解释 制定法规则解释法在法理上称之为依据解释法的解释法,即指主体依据已 经作出的宪法解释来解释宪法。 ( 三) 宪法解释的程序 宪法解释应遵循何种程序,这与宪法解释的主体密切相关。采用不同的机 关解释制,所应遵循的程序也会有所不同。 1 、立宪解释的程序 从立宪解释来看,由于其同宪法文本本身的紧密相联,尤其是随件解释, 它是同宪法一道产生的,所以随件解释采用宪法制定程序来完成。另件解释和 特件解释由于解释主体多属制宪者或立法机关,故采立宪程序或一般立法程序 作出。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宪法解释的申请。当出现了 需要对宪法作出解释的情况时,以下主体可以提出解释宪法的要求。第二,宪 法解释的审查。当宪法解释的申请提出以后,宪法解释机构应及时进行审查, 决定是否作出解释。第三,宪法解释的决议。以会议或者其他的形式对宪法解 释进行表决时,看其是否能够通过决议。第四,宪法解释的公布。通过的宪法 解释案应当以定的形式来公布。 2 、行宪解释的程序 在行宪解释中,一些国家的行宪机构也采取较为谨慎的程序来对需要释义 的宪法问题作出决定。如在美国,总统经常通过他的幕僚要求司法部长就宪法 问题准备意见,或者是帮助他决定是否决还是同意某一项法律草案,或者是作 为一项一般的公共政策加以遵循。这种报告比司法意见或委员会的报告要简 单,但它们足以阐明问题并证明某一行动的理由。这些意见的作者们与立法者 和他们的工作人员一样不具有遵循宪法的司法审查解释的道德与法律义务。 在解释宪法时,一般来说大体包括有报告提请、审查、决议、公布等几道程序。 3 、违宪司法审查解释程序 违宪司法审查解释程序,因各国宪制基础相异而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多仿 效美制。以美国为例,法院不得任意解释宪法,其他机关或公民也不得任意申 请法院解释,只有在下列几种情形下方得请求联邦法院解释。采用司法解释制 的国家,其解释程序大多是仿效美国的做法,即法院不得自动解释宪法,其他 机关或公民也不得任意申请法院解释,只有在下列特殊情形下才可以请求联邦 法院解释:第一,联邦以各州的宪法或法律侵犯联邦的权力;第二,各州以联 邦的法律侵犯各州的权力;第三,人民以宪法上所保障的权利遭受联邦或各州 侵害涉诉时。联邦法院在接受申请宪法解释的诉状以后,定期开庭审理,原、 被告双方均可聘请律师代为辩护,辩论结束后方可判决。当事人如有不服,可 在法定期限内依诉讼程序,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采用宪法法院等专门机构解 释制的。其解释程序也各有特点。有些国家过去只允许政府机关申请解释宪法, 不允许个人请求解释。二战后才允许人民提起宪法诉讼。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 在解释宪法时,大体都包括有提请、审查、决议、公布等几道程序。 4 、监督解释的程序 监督解释因负有监督宪法职能的机关的性质不同,故其监督解释程序也有 。宪法、宪政与民主,沃尔特f 莫菲著,信春鹰译,宪法比较研究文集第3 卷,第4 6 4 7 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7 月第1 版 1 4 所不同。就专门监督机构的违宪司法审查解释程序而言,在许多地方近似于违 宪司法审查解释程序,但也有殊异之处。一般而言,在监督解释制度产生初期, 往往只允许政府机关申请解释宪法,而不允许个人请求解释,此种制度就保障 人民权利而言颇有不妥之处。自本世纪二次大战后,民权运动进一步掀起,一 些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宪法法院解释宪法的程序多有改进。不仅允许政府机关 申请解释宪法,而且允许人民提起宪法诉讼。 ( 四) 宪法解释的原则 1 、明确解释范围原则 在解释宪法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宪法解释的对象,明确解释的范围即判 断哪些是该作的解释,哪些是可作可不作的解释,哪些是一定不能作的解释。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宪法及其规范都需要或者必须作出解释的。在美国,立宪主 义习惯上被理解为需要对那些制宪者有最低限度的尊重,即当宪法文字具有不 与基本法其它规定相抵触或导致显失公正及荒谬的判决的清楚明确之含义时, 应适用含义明确的文字,无需司法解释。只有明确了宪法解释的范围才能避 免做重复的无用功。 2 、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任何一部宪法都有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或者 规定在宪法序言中,或者体现在宪法条文规定之中。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以 “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法治”、“基本人权”等为基本原则和基本 精神;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则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公共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等为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 本精神。有的国家还有特定的宪法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