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苏州园林以其诗情画意的独创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诗文、绘画、影集,各种体裁的版本大量问世。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叶老在75岁高龄,为香港一家出版社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全书杂志社发表在刊物上。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苏州园林。从“寄深眷”的标题来看,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单纯按说明文的思路去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在阅读中不要忽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既然是“谈苏州园林”,那么就要涉及到园林鉴赏问题,我认为引领学生赏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一点鉴赏园林方法也应该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按叶老的话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人,能诗善画,所以造园之时多以画为本,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林中游玩,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徜徉其中,可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在叶老的苏州园林中,到底体现出中国园林的那些艺术美呢?。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有别于“图案美”。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调。: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含蓄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游览者领略到了移步换景的乐趣,可以获得深长的审美享受。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细节方面的“角落构图之美”“色彩搭配之美”等多种美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另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叶老曾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苏州园林写作思路清晰:第1自然段先总写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第29自然段先总说后分说,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第10段告诉人们苏州园林的特点不仅仅是文中所说的这些话,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在结构上,首括段、首括句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显得条理清楚,顺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因此,感悟文章的结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也应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情分析1.苏州园林一文所写的内容,是介绍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景观的,我们班的学生,经调查,没有一个人去过苏州园林。我备课时查找到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原准备制作成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要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园林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惜自己今年所带班级没有电子白板,所以只能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感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苏州园林是八年级学生所学习的第三篇说明文。前两课的学习主要引领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理解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很讲究分寸的语言、说明文表达的多样性等。基于以上两课的学习,苏州园林的教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行走”,自己去习得知识,巩固、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这些活动: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在品读时,原则上采用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学习目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顺序。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感受园林文化的艺术美。学习重点、难点:,并突出这个特征的。,体会严谨的结构层次。、体会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教与学的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苏州之美在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和作者叶圣陶一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教师总结: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二、预习交流,展示自我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创办了刊物课余丽泽。他们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并向上海的民立报等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夏天,叶圣陶与顾颉刚一起去游览拙政园,那天正传来袁世凯镇压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气方刚的叶圣陶义愤填膺,挥笔写下游拙政园五言诗一首。诗中开头描写拙政园的旖旎景色:“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朗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接着笔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自然景色幽雅秀丽,现实生活却十分黑暗恶浊。他借景抒情,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对反动统治者的强烈仇恨。一九三六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山一文。苏州的园林,大多叠有假山,圣翁认为,假山总难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园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为假山在园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举了拙政园进园处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还称赞狮子林的假山路径盘曲,层次繁复,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显出了设计人的匠心。新中国成立后,圣翁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圣翁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园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一九一三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拙政诸园寄深眷”,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轩榭(xun xi)池沼(zho)丘壑(h)嶙峋(ln xn)蔷薇(qing wi)镂(lu)空斟酌(zhn zhu)重峦叠嶂(zhng)屈曲(q q)鉴(jin)赏 阑(ln)干相间(jin)依傍(bng)单调(dio):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胸中有邱壑: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邱,同 “丘”。壑,坑谷,深沟。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闲适:闲静舒适。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6. 说明文文体知识:(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2)分类: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3)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4)说明方法: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现象本质、特点用途)(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苏州四大古典名园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代表宋、元、明、清)三、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的学习要注意文体特点。这一节课,先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然后一起做三个读书活动来学习这篇说明文。(一)读书活动之一:摘选关键句。这个活动要求同学们听读课文,从每段中摘选出一个关键句,可以是总说句,中心句或归纳句。然后,我们把课文中的关键句组合起来,就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了。学生发言,师评议、点拨。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它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它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它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师:我们看,这么长的一篇课文,通过摘选关键句并加以组合,就非常准确而全面地表达了全文的内容。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大家看,组合起来的这一段文字中哪句话是课文重点要说明的?说说理由。生答。(它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这个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说说理由。生答。(图画)(二)读书活动之二:理解图画美。:作者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学生讨论。明确: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个特征,文中多次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找出几处把图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的句子,来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图画美。学生默读、圈画有关句子。学生交流,师生评议、点拨。学生很有可能找出下面的语句来交流,试作参考:“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穿插评点:上面语句中的画指的是中国画。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小景。:作者站在游览者的角度,由个别到一般加以归纳,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总的印象“图画美”去抓,然后分类具体加以说明。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三)读书活动之三:编拟结构图在认识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之后,我们再来研究这篇文章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认真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段落层次。编写一个文章的结构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说明的层次和顺序。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并解说这样编写结构图的理由。,小结:本文采用总分的逻辑顺序(同时出示老师画的结构图),文章是按照人们逐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的。试作参考的结构图如下: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主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逻辑顺序)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图画美角落美门窗美次色调美总分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和人文美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和谐之美。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自然之美: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有别于“图案美”。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调。层次之美: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含蓄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游览者领略到了移步换景的乐趣,可以获得深长的审美享受。苏州园林的人文之美:隐居在这样的园林中,在桃红柳绿夹堤的小径中徘徊,在烂然若雪的梅林中穿梭,自由地读书吟诗,泠泠然只听得风声悦耳。在宽敞的楼阁展开宣纸作水墨画,不经意间抬头,稀疏的遑竹翠色逼目而来。在幽雅轩窗下一边吃着坚果品茶,一边谈人生,聊世事,多么惬意而舒畅的事情。更让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在听昆曲,听着嘤嘤缠绵、柔曼悠远的昆曲弥散在清新的园子里,似笼上了一层迷蒙的烟雾。亭槛台榭,临水而筑,女孩划拉着古筝,男孩以笛声应和,悠扬婉转而绵长,远处还传来了竹橹轻摇荡起水波的声音。登上小亭或走在假山洞里,与朋友下棋,一举手,一投足,放下和举起的是自己那颗淡然仕途的心啊。那精致的门窗和墙廊,“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窗户的图案是镂空的,一扇窗,看到的是变幻多姿的景象,令人心生感慨,移步换景,加深的还有心的层次啊,不知观园者透过镂窗无数的景致,是否看到了扑朔迷离的人生呢?在这片寂静的家园里,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在经历一番宦海沉浮后,终于沉淀下内心,把自己交给了一座幽静曲致的园林。当我们在苏州园林中寻找到古人的踪迹后,苏州园林因此而有了生命力,那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亘古不变。第二课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一、提炼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回顾上节课,我们的几项读书活动,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理清说明的顺序。请大家再看课本11课课后的知识框,说一说怎样理清说明顺序,也就是理清说明顺序要做哪些事。学生读书,提炼:,划分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出文章的结构;,就把握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了。二、继续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活动之四:评析美词句这个活动,我们来研究课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严密。只有语言准确、严密,才能准确地说明事物及其特征。这篇文章除了准确外,也很生动。请你找出一两个词句来加以评析。:示例(1)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示例(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教师讲解:(1)句中“往往” 表示大都是这样,但又不全是如此。表达很有分寸,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2)句中“珠光宝气”描绘出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开花时的苏州园林显得显得典雅风韵。说明文中运用这一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显示事物的特征。,发言。教师相机提炼、深化、丰富学生的发言。除了课后第二题三个例句之外,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也值得同学们去品析一下: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欠伤的败笔。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准确地表述来自叶圣陶先生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事物准确的观察,认真的思考;而生动的说明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对建筑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智慧的赞美。读书活动之五:感受叶圣陶和苏州园林的情结。: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叶老在75岁高龄,为香港一家出版社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全书杂志社发表在刊物上。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苏州园林。从“寄深眷”的标题来看,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单纯按说明文的思路去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在阅读中不要忽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源于百家讲坛,节选,有改动)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主持人:欢迎各位收看当代教育系列节目一代名师与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是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说到这个苏州园林,我们很多人会想到我们中学时学的一篇课文,题目就叫做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由于叶圣陶先生是出生于苏州,所以很小就对苏州园林的一草一木结下了深厚的情意。今天到场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叶圣陶研究会的副会长商金林先生,另一位是上海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沈鸿鑫先生,欢迎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苏州园林名闻天下。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众多古典园林经典,以纤巧、精制、淡雅为格调,如一幅幅写意画卷,铺陈在古老的苏州城里。如此和谐自然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无数文人才子。1894年,叶圣陶就出生在这片人间美景中。在叶圣陶对童年的回忆里,苏州园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长元素。叶圣陶的审美情趣,从小就受到了苏州园林风光的滋养和熏陶,在他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中,这种影响随处可见。主持人: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叶圣陶跟这个苏州园林的故事。商金林:我们经常说吴人善讴。苏州的昆曲,有很多是在园林里唱的,叶圣陶很喜欢昆曲,所以他从小就经常到园林里去听昆曲,这个也有很多记载,叶圣陶先生说这个小的时候,把园林都踏遍了,从小就对园林特别感兴趣,对苏州的园林非常熟悉。主持人: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童年的经历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叶老当年在这个苏州园林当中玩耍的时候,对他童年的经历,包括后面的创作的影响,有多重要。沈鸿鑫:实际上他这个文学活动跟这个园林关系也很密切。主持人:是不是也是我们想象那样,像很多古人一样,在这个园林里吟诗作画。沈鸿鑫:因为他当时跟一些同学搞了一些诗社,这个诗社叫放社,它的活动有时候就在园林里,就在拙政园开诗会,或者你写诗,我写诗,大家来讨论诗文。有一次,那是1913年,他的一个同学叫顾颉刚,暑假回到诗社来,叶圣陶就陪顾颉刚一起去玩拙政园,叶圣陶先生写了一首诗叫做游拙政园,很小的时候就在园林里边开始文学活动,他恐怕最早写的诗也是在这个园林里边写的,都是受这个园林影响,所以他跟园林确实是有一个不解的情结。花木在苏州园林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花木把园林的春夏秋冬连接在一起。花开的季节,清新的绿,明丽的黄,娇艳的粉,绚烂的红,五彩缤纷点缀着园林。花木是园林的生命,是自然的象征。叶圣陶先生爱园林,更爱园林中的花木。他神往于自然界,欣赏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色彩。商金林:圣陶先生对树木,对花草就特别地有一种感情,一种喜欢,那么我们可以给你讲一点事情,1923年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就搬到上海去了,到了上海,他就不习惯上海这个地方,像鸽子笼,看不到一点绿色,看不到一只蝴蝶,尤其是秋天听不到虫声,这个生活太枯燥了,那么他怎么办,他请人把他们家的院子改成了一个花园。他们家的院子是个水泥地,上海叫水门汀,上海就是这个石库门房子,他这个石库门开进去,就是一个天井,天井呢是水泥的,是水泥的不好种花了,他请人把这个水泥刨了,请人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土,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让日本人把他的房子炸掉了,他又搬了家,他又这样把院子里的水泥凿了,请人弄了土,种了很多花,而且还种了一棵柳树,这棵柳树是从江湾拉来的,上海的江湾,很远的地方拉来的,所以他院子里一年四季都要有花,让它们自由发展,1935年之后,他又回到苏州,在苏州盖了房子,又搬回去,那么苏州的房子花相当多,我可以念一点花给你听听:好啊,好啊,很珍贵的,在苏州种了十多种花木,有刺槐,有梧桐,有碧桃,有银桂,有石榴,有广玉兰,还有一种海棠很特别,叫做贴梗海棠,贴梗海棠的花是深红的,有蓝一般的光泽,反正还有很多,反正我的院子里头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后来就是北京的故居,北京的故居当然也很漂亮,院子里有一个特别大的海棠,那恐怕有上百年了,特别大,现在还在,他在的时候,每年就是海棠开花的时候,他一定请老朋友们,像王伯祥、顾颉刚、章元善、俞平伯,后来冰心,都要来赏花,它是每年的惯例。苏州园林极多,我幼时常去玩儿的有五六处,去的最多的是拙政园。并非是有什么不得审美观众点和艺术素养,只觉得一进拙政园,眼前样样色色挺舒服挺有味,其乐无比。大概同学们也是这么个情形,所以每逢假日,几个同学一碰头,彼此心照不宣,就往拙政园玩儿去了。叶圣陶最喜爱的园林要数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天平山这几处。他不但自己喜欢,而且还向朋友们介绍,让更多的人认识苏州园林,让更多的人喜爱苏州园林。在苏州的时候,他经常邀请朋友来苏州园林游玩,我们在他的照片中发现了一张他与沈从文一家去天平山的照片。主持人:这幅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商金林:1935年,沈从文从上海到苏州,知道圣陶先生搬到苏州来了,他就拜访叶圣陶先生。这个照片是极其珍贵的。到了30年代更多了,那么后来就是朱自清来的最多了。沈鸿鑫: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叶圣陶先生一生都热爱和眷恋着她。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感,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园林的细致观察,和对园林魅力的品位上。他描写园林的精巧、淡雅,他赞赏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花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沈鸿鑫:叶先生他非常热爱这个园林,另外他也非常熟悉这个园林,他从小就是在这里面长大的,它里面的一草一木,他很多地方都能背得出来的,他说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他都背得出来,他在1981年的时候,还是1984年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就是那个拙政园的邮票发行,那时候他已经90岁了吧。当时他写介绍这几张邮票的画面,还是如数家珍,写得非常清楚,这说明他这个脑子里面非常熟悉了,因为熟悉园林,又热爱园林,所以他对园林的评论可以说是非常精辟,非常精当的。商金林:那么叶老他谈这个苏州园林,他有几句话,他这个文章首先就是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应该错过的,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那么他说,苏州园林有很多好的方面,苏州园林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图,你不管从哪个点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幅很精美的画图,那么我们中国人的这种传统的东西,往往讲究对称,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但苏州园林不是,苏州园林是讲究不对称,尊重自然的规律,尊重它的规律,给人家非常的自然,但是也有不是说在自然当中又有精神的创造,又有精神的营造,所以它的每个园林都有每一个园林的特点,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的那种完美的结合,讲究层次,讲究这个韵味,讲究意境,讲究每个园林有每个园林的特点,那么圣陶先生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他说这个苏州园林除了我们常说的借景,要借景,主要这个苏州园林有很多花墙,花墙是用很多瓦把它镂空了的,产生一种隔的样子,一种隔的效果,隔的效果当然是造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