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个人征信中信用权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的保护及其保护及其研究研究 the protection of credit right in personal credit investigation and its research 作 者 姓 名: 顾 丹 指 导 教 师: 侯国跃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个人征信中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立法对信用权的明确规定。然而我国现 行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直接对信用权进行立法。司法实践中,对侵害信用权益的保护纳入 了对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学术界对于信用权之性质、独立性认识尚未统一。信用权应当 具有独立性,且是一种人格权。个人征信中的信用权可能会受到诸多方面的侵害,立法 应明确规定侵害个人信用权的责任类型和承担方式,其中尤以民事责任的构成、责任排 除、 责任承担为重。 同时借鉴国外的良好经验, 选择出适合我国的信用权保护立法模式, 并对我国个人征信中信用权保护进行制度设计,以达到保护征信中个人信用权之目的。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之外,共包含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司法实践判例的研究,展现司法实践中对信用权保护的态度。分 析信用权与名誉权两者间关系,提出通过名誉权之名义保护信用权存在不足,阐述信用 权的独立性和在个人征信中对信用权保护之紧迫性。 第二部分:通过对征信的分类,区分了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着重对个人征信基本 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各方主体间的关系、重要意义等进行分析。同时,就各学者主张 的信用权定义、性质和内容进行分类探讨,并提出信用权应是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 中,所获得的社会对其能力的信赖与经济履约水平之评价的一种具体人格权,其性质应 当为具有独立性的人格权。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是信用保有权, 二是信用利益支配权, 三是信用维护权。 第三部分:首先,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情况,分析它们各 自的保护方法的主要特点。其次,也对我国目前个人征信中对信用权保护状况进行了揭 示,并在与国外立法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立法保护中出现的问 题。 第四部分: 在个人征信中信用权受到损害时, 可能会产生的责任类型有: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是三种责任类型中,最主要的责任类型。在民事责任 中,侵害信用权应当是一种侵权责任。它由侵害个人信用权的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 果关系、主观过错构成。其责任抗辩事由应为:依照职责反映权利主体负面信用信息; 不可抗力;征信机构对信息提供人提供的信息已进行形式审查;被征信信息权利人自己 2 的过错。个人征信中侵犯信用权的责任承担,根据不同责任类型,分别从民事、行政、 刑事三个方面去承担。 第五部分:介绍了信用权在国际上的两种立法模式,我国应采用直接立法的模式。 对个人征信中信用权保护的制度设计: 必须在立法中准确界定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范围 和方式;升级完善征信机构信息数据库;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与保存期限作出规 制;建立完善对个人信用信息异议制度;创立信用安全冻结机制;创设征信机构按时通 知提醒义务。 关键词:个人征信;信用权;立法现状;责任类型;制度完善 1 abstract personal credit system can not establish and improve without the legislation on credit right.but 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 has not directly provide legislation on credit right. the judicial practice, to infringe upon the rights of credit protection into the repu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category. academic circles credit right for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dependence has not been unified. credit right shall be independent, and be a kind of right of personality. the personal credit right may be affected by many aspects of the infringement.legislation should clearly regulate upon personal credit right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especially the civil liability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eliminate,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good practice,it is good sample for chinas personal credit right protection design, so that it will achieve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credit right purposes. this paper,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 ,contain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case study on judicial practice show the law protection attitude. analys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redit right and reputation right , and put forward that in the name of reputation protection to achieve the credit right exists many weak point . at the same time,explain the independence of credit right and the urgency to protect it. the second par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edit reporting,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ersonal credit reporting and business inquiry. of personal credit reporting basic theory, including basic concep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subjects, significance, etc we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advocates of the scholars credit right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content, and put forward credit right should be the civil subject in civil activities, for society to its ability to trust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a specific personality right, the nature has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right. its main content is the us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ng of credit right. the third part: firstly tak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ituation as the example, via analysis their respective protection methodmain features. secondly, also to present our credit right protec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with others. as a result ,we could find some problem of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n credit system. 2 the fourth part: when the personal credit right is damaged , may cause responsibility. there 3 types : civil liability, administrative liabilit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the civil liability is the main typ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civil liability, credit right is a kind of tort liability. it consists of personal violations, damage fact, causality and subjective fault. its liability defense should be: negative credit inform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ponsibilities reflect the right subject; force majeure; agency check the information ; the fault of the holder of information.how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n infringement personal credit right,it i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ivil, administrative, criminal . the fifth par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wo legislative patterns on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our country should adopt the direct legislation mode.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credit system design, must be accurately defined in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cope and approach; upgrade and perfect the agency information database; make a regul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range and the time to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 credit information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objection system on personal credit information ;and set up the security freeze mechanism and the agency reminder service. key words: personal credit investigation; credit right; legislative status; types of responsibility; system design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两则案例一、两则案例引出的问题引出的问题 . 2 (一)案情简介 . 2 (二)裁判要旨 . 2 (三)侵犯客体:信用权抑或名誉权 . 3 (四)信用权独立性之争 . 4 (五)加强个人征信中对信用权保护之紧迫性 . 6 二、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理论基础二、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理论基础 . 6 (一)个人征信 . 6 (二)信用权 . 10 三、信用权保护之比较考察三、信用权保护之比较考察 . 15 (一)域外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 . 15 (二)国内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 . 19 四、侵害信用权之责任四、侵害信用权之责任 . 22 (一)责任类型 . 22 (二)民事责任之构成 . 23 (三)民事责任抗辩事由 . 26 (四)个人征信中侵犯信用权之责任承担 . 28 五、个人征信中信用权保护之完善五、个人征信中信用权保护之完善 . 30 (一)信用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 30 (二)个人征信中信用权保护的制度设计 . 3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9 致致 谢谢 . 42 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信用利益不管是对于个人或者企业越发重要 了。 好的信用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反之, 不好的信用则可能有损经济收益的实现。 我国现无信用权一语,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对个人信用权进行侵害的案例。特 别是在征信活动中对个人信用权的侵害尤为频繁。但是,我国还未对信用权进行单独立 法保护,因此,更谈不上对个人征信中信用权没有具体的保护。如今对于个人征信中信 用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故应对此问题加以认真研究。 学术界现在对于信用权的独立性认识有:以杨立新、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独立权利 说;以张兴宝教授为代表的名誉权说等。而对信用权的性质主要存在三种认识:第一种 是无形财产权说,第二种是折衷说,第三种是人格权说。其代表分别是吴汉东教授、杨 立新教授、谢怀栻教授等。最后,对于信用权的内容,更是有四种不同的学说。本文本 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指导实务的思路。在借助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 出自己对信用权的独立性、性质、内容等认识。然后,基于信用权的特点,并针对我国 目前个人征信中侵害信用权的诸多问题,同时通过比较借鉴国外的经验,最后提出完善 个人征信中侵害信用权的方法。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两则案例引出的问题 (一)案情简介 1.被告某银行称原告王某的信用卡发生透支 22500 元,原告若不补足欠款,有关原 告的信用情况将作为负面信息由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留存、共享,将对原告的资信状况产 生不利影响。随后征信中心在网上发布了原告的个人不良信用报告。原告称其从未在被 告处申办过信用卡,也未丢失身份证,还就本人涉嫌被冒用办卡向公安局报案。后由于 原告上述个人信用报告有信用卡违约不良记录,多次向银行申请贷款未成,向法院提起 诉讼。该院判决如下: (1)被告某银行停止报送原告王某持本案涉诉信用卡透支的负面 信息,以停止对原告名誉的侵害;通过征信中心在全国银行系统网内更正原告王某持本 案涉诉信用卡透支的负面信息,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被告某银行赔偿原告 王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130000 元。宣判后被告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只将精神损害抚慰金 变更为了 8000 元。后因原告申请贷款,银行查询其个人信用报告,信用卡明细信息栏 的内容仍然反映原告持卡透支。故银行又拒绝了对其个人贷款申请。遂原告向法院再次 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如下: (1)被告某银行通过征信中心在全国银行系统网内更正原告 王某持本案涉诉信用卡透支的负面信息,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被告某银行 赔偿原告王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30000 元。1 2.某信用社在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身份的情况下, 与身份不明的借款人以 “王某某” 名义签订借款合同 ,并发放了200000元借款。由于县信用社的工作过失,将应由借 款人承担责任的借款记录登记在了王某某的名下,并上报给征信中心信用数据,导致王 某某在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记录中出现不良记录。 后王某某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 订了某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由于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在申请贷款被银行拒绝。法院判决某 县农村信用联合社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王某某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2 (二)裁判要旨 1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2010 年民事审判案例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 年版,第 131136 页。 2 “王某某诉某农村信用联合社等名誉权纠纷案”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芙民初字第 1563 号。 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 3 在案例 13, 法院认为名誉权是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享有获得和维持对其名誉进 行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一种人格权,除法律规定外,任何人不得因故意或者过失侮 辱、毁谤他人名誉,或公布、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否则,该行为就构成了对 他人的名誉侵害,故应承担民事责任。征信中心在全国银行系统网上发布的关于原告的 个人信息报告,属于公布他人信息的一种形式。被告某银行报送原告错误的持该卡透支 的数据,致使征信中心在网上发布的关于原告的个人信用报告有信用卡违约不良记录, 使原告的思想、品德、信用受到他人的非难而降低,造成原告向银行申请贷款未成。被 告提供不真实信息给征信中心在网上发布, 属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侵害 名誉权的方式之一,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因此,应依法应承担侵权 的民事责任。 在案例 2,法院认为一个人的信用属于名誉权的组成部分,信用出现不良记录必然 损害一个人的名誉,县信用社在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身份的情况下,与他人以“王某某” 名义签订借款合同 ,发放贷款,该借款人的责任应由签署合同的行为人承担,信用 社将应由他人承担责任的借款记录在王某某的名下, 导致王某某在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 记录中出现不良记录,给王某某的名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应对侵害王某某名誉权的行为 承担侵权责任。 以上两个案例,法院都是通过名誉权实现对信用权的保护。其实,在我国司法实践 中,类似于案例 1 和案例 2,对信用权实行间接保护的实例早在 1988 年就已出现。4 (三)侵犯客体:信用权抑或名誉权 上述两个案例核心的问题就是, 受害者被侵犯的权益客体究竟是信用还是名誉?当 然,从两个法院的裁判依据来看,都是采用侵犯名誉权之说,以对受害者进行保护,那 么是否以侵犯名誉权之说就是最合理的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我们 观察上述法院的裁判说明时,发现法院在依据名誉受到侵害而裁判时,同时也在试图拉 近信用与名誉之间的联系,如在第二个案例的裁判依据提到了:“一个人的信用属于名 誉权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信用权与名誉权之区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对名誉 3 收录该判决的编者对该案受侵害之客体是信用权持支持的态度, 但我国现阶段还未对信用权的保护单独立法, 故放 在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内。 4 “上海新亚医用橡胶厂诉武进医疗用品厂损害法人名誉权纠纷案”,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988 年第 1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权的保护早有完善的立法,如宪法5、 民法通则6、 侵权责任法7、 刑法8及 一些司法解释9等,都提供了充分的保护。而我国立法上现还无“信用权”一语,但是过去 没有的事物是否就代表以后也不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新型权利, 信用权就是其中之一。信用权牵涉到了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因而与名誉权核心的人格 利益相区分。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有必要对信用权进行研究。也许有 人会提到,法院在裁判中直接引用对名誉权的保护来处理,已经没有问题了,为什么还 要进行多余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还未有对信用权独立的立法保护,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了大量对信用权加以侵害的案例, 故对信用权的保护参照名誉 权的保护适用。但是事实上笔者认为信用权是不同于名誉权,且独立于名誉权之外。 (四)信用权独立性之争 学术界对于信用权是否具有独立性认识尚未统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独立权利说 以杨立新、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明确赞同信用权有独立性,且有必要对其 加以规定。杨立新教授已在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格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三稿)10中 确立了信用权独立的立法模式。其赞同理由主要是,信用是民事主体关乎其经济能力和 履约意愿的社会评价与信赖,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但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相关的 法律体系。11王利明教授则指出确认信用权有利于我国建立信用法律体系。12陈璐博士 也提出,应当将信用权规定为独立的人格权,并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要 保护信用不受到侵害并能够有效及时的得到救济,只有赋予大众信用权,才能促进、维 5 宪法 第 38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 诽谤和诬告诬陷。 ” 6 民法通则第 101 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 民、法人的名誉。”第 120 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7 侵权责任法第2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 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 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8 刑法第 246 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8 年 7 月 14 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002 次会议 通过 法释【1998】26 号) 。 10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杨立新主编: 人格权法草案 (第三稿) ,2011 年 11 月 10 日。 11 杨立新: 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92 页。 12 王利明: 民法典人格权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年版,第 58 页。 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 5 护、改善、提高民事主体的信用权,更将有利于整个信用权的社会环境改善。”13此外,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起草的民法典草案,人格权法编中的第六章,也明确规 定了信用权,且对其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可见我国官方意见更倾向于信用权具有独立 性。14。 2.名誉权说 以张兴宝教授为代表一些学者则反对将信用权独立, 而是将其置于名誉权下进行保 护。主要理由为:一方面,认为信用权与名誉权无本质区别,信用权是一种人格权,侵 犯信用权必然导致人格利益受损,也会产生侮辱和贬损人格的后果,而这一切并没有超 过名誉权的范围,故名誉权应当包含信用权。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如民法通则 及其一些司法解释并未有对信用权的规定,当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信用权受损的案件时, 一般都置于名誉权下进行保护。因此,无需再单独为信用权而立法。除非有许多实际情 况已经无法用名誉权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规制,否则还是应当继承现行的司法实践传统, 将对信用权的保护纳入名誉权保护之中。15还有学者对信用权的独立性提出质疑,认为 “确立信用权不符合在我国建立诚信社会的法律价值诉求”。16尹田教授认为信用权作为 一种价值制度,还比较抽象以致难以把握。在我国相关制度也还未形成,理论成果也颇 少。虽然已有民法典提及,但这仅仅还是一种设计,是否符合实际还需要修改验证。17 通过大致介绍了上述观点后,笔者更倾向于赞成由杨立新、王利明教授所主张的, 将信用权作为一种独立性的权利,并采取立法对其保护。 最能体现信用权独立性的依据,则是其能与名誉权的关系之划分。其主要原因是, 信用与名誉是应以区分的。信用与名誉都是一种社会评价,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 那么它们是否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认为,名誉广义言之包括信用在内,但信用也 有名誉不能包含的内容,其中不含侮辱或贬损人格之意者,不能一律以名誉律之。18故 用对名誉权的保护方式来对待信用权并非良方, 因为对信用的侵害不必然会对名誉进行 13 陈璐:“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人格权规定述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社科版,第 2632 页。 14 杨立新:“民法草案人格权法编评述”, 法学家 ,2003 年第 4 期,第 131 页。 15 张新宝:“我国人格权立法:体系、边界和保护”, 法商研究 ,2012 年第 1 期,第 37 页。 16 吴玉阁:“反思信用权以完善我国信用征信体系为背景”, 经济金纬 ,2006 年第 6 期,第 153156 页。 17 杨勇、张家成:“细梳民法草案的几大突破”, 法律服务时报 ,2003 年 1 月 3 日,第 5 版。 18 史尚宽: 债法总论 ,台北:荣泰印书馆,1978 年版,第 14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侵害。信用权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从名誉权中分化出来的一类具体人格权。19 信用权与名誉权这两种权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首先,权利的客体 不同。信用权不仅包括精神利益还包括了财产性利益,而名誉权主要就指向精神利益。 虽然两种都是一种社会评价,但是信用权是一种具有信赖利益的价值评价,而名誉权主 要是一种伦理上的评价。其次,权利的内容不同。信用权的内容包括信用保有、利用、 收益、处分及维护,而名誉权的内容仅为名誉的保有和维护。20最后,两种权利受损的 后果不同。当信用权受到侵害后,其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都将受到损害,而名誉权则是 侧重于精神利益受损。且在我国对名誉权的赔偿金额较低,若只采用对名誉权保护的法 律去保护信用权,其损失赔偿金额远远不能弥补对所有信用权所遭受的损失额度。21综 上,易得出信用权与名誉权是不同的两种权利,并不能用名誉权去取代信用权的地位。 因此,信用权应该具有独立性。 (五)加强个人征信中对信用权保护之紧迫性 本文第一部分的两个判决牵涉的都是当事人都是因为银行的个人征信的失误而对 其造成了信用权损害。在此,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个人征信是一柄双刃剑。例如银行 的个人征信可以起到肃清信贷市场不诚信风气和保障信贷安全的作用的同时, 但似乎也 在暴露对个人客户信用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甚至侵害了个人客户信用权的严重问题。而 两个判决都是在充分考虑到了银行在征信过程中的过失, 以及由此给原告带来的物质精 神损失, 从有侵害必有救济的角度, 判决被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上述判决只是个例, 但是在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征信业势必会日趋完善。如何才能保证个人信用权在个 人征信中不受侵犯、 获得保护, 正是我们现在急需加以研究的具体问题。 人无信则不立, 国无信则不兴。诚信对经济、社会以至于国家的重要性决定着信用权的产生与发展。 二、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征信 19 马特、袁雪石: 人格权法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70 页。 20 杨立新,前注11,第 150 页。 21 王利明等: 人格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12 页。 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 7 1.个人征信的概念及特征 征信22是一个信用管理专业的技术名词, 通常是指“以了解企业资信和消费者个人信 用为目的的调查”,包括对一些与交易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核实和依法传播的操作全 过程。23因此,征信中也区出分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的划分标准 是,以被调查对象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而定。个人征信就是征信机构把分散在不同机构、 如授信、司法、行政、金融等各部门中能反映个人信用信息整合加工成信用产品,并存 放在一个或者若干个数据库中,后利用这些信用产品进行经营性商业活动。它的整个过 程包括个人信用信息之采集、利用、提供与管理。24我国目前对个人征信还没有统一立 法规制,只有部分地区有作规定,例如江苏在 2007 年的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 行办法中定义到:本办法所称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 进行采集、储存、加工、使用等活动。此外还有上海25、深圳26等对此也有作规定。 个人信用征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真实性。征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客户 的信用价值进行评价,因此保证获取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能否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它 会关涉到国家、企业、个人的合法利益维护与否。 (二)独立性。从事征信的机构应是 独立于信用交易关系的第三方,它的工作就在于对采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再提供 给信用交易双方使用。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公平、公证的实现。 (三)持续性。征信活动 中对相关信用资料的采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必须随着资料信息的变化,然后对之 前征信中所做出的结论进行改变或者修正,以维护信用信息的准确性。 (四)机密性。 由于征信活动将涉及到个人真实信息,也即是个人隐私等。因此必须得进行很好的保密 措施,以免信息泄露,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2.征信与信用权之关系 征信的目的就是依法采集、客观记录被征信主体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 22 根据信用管理理论,征信一词对应于英文的 credit investigation 或 credit checking。关于对它的翻译,取自左传 的说法。 左传中提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23 林钧跃: 社会信用体系原理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2 页。 24 艾茜: 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1 页。 25 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 (2004)所称的个人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 行采集、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 26 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2002)所称的个人征信,是指征信机构经过与商业银行及其他提供 信息单位的约定,把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 库活动。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信息服务活动。同时也将信用信息进行加工成信用产品进行消费,如个人信用报告、企 业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征信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信用权发挥更大的功效,但是在征 信中出现的不法行为或监管失误将会有损信用权益,给信用权人带来损失。而当信用权 得到发展了,也将进一步促进征信活动的规范化。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 首次审议的民法草案在人格权法一编明确规定自然人、法人享有信用权,禁止用诋毁等 方式侵害自然人、法人的信用。因此,在征信中尤其要避免对信用权的侵害。 3.个人征信中的各方关系 个人征信有关方之间关系的一般可以通过下图来表示: 征信监督机构 (监督关系) 个人征信机构信用产品使用人(委托征信关系) 被征信人 信用信息提供人 (被征信关系) (被征信关系) (1)个人征信机构 即是通过自己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或通过信息提供人获得信息后, 对已有的个人信用 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各类信用信息产品,然后供信息使用人或者信息权人使用的 机构。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类不同的征信机构:一是由政府部门所管理的,专门从 事资信调查活动的机构。二是中资民营所组建的企业征信公司。三是已经进入中国的外 国征信机构,如美国的邓白氏商业资料有限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四是试点中的个人 征信机构,如上海建立的个人征信机构。27 (2)信用产品使用人 也即是信用信息使用者。是指征信机构为其提供信用信息咨询、调查和信用评估等 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28具体而言包括:消费信贷的授信方、保险公司、司 27 杨立新: 人格权法专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91 页。 28 杜金富等: 征信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第 9 页。 个人征信中信用权的保护及其研究 9 法部门、雇主、商业银行、消费者个人等,都是个人信用产品的主要使用者。29其依据 信用产品,例如个人信用报告来确定是否与该人进行信贷经济活动。 (3)被征信人 也即是信用信息权人。其通过将自身信息传递给个人征信机构制作成信用产品,然 后凭借该信用产品再向信用产品使用人请求获得公平授信和经济交易机会。 (4)信用信息提供人 是向征信机构提供其掌握的各种个人信用信息和数据的组织和个人。 在现代征信制 度下,信用信息提供人也常兼具信用信息使用人之身份。如掌握个人信贷信息的银行, 掌握个人纳税信息的税务机构,掌握个人诉讼判决与执行的司法机构等,都可以作为信 用信息提供人。 (5)征信监督机构 是指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进行监督的征信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 包括政府监督部 门、金融监管部门等机构。其主要是对征信机构市场准入、经营合规性、征信信息安全 等监管。 个人征信活动的主要流程是,被征信人为了要与信用产品使用人进行信用消费,则 在个人征信机构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在征得被征信人允许的前提下,征信机构将直接 对被征信人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并获得有关资料,或者通过信用信息提供人获取 被征信人个人信用信息资料。征信机构在获取完被征信人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后,就制 做出相应的个人信用产品,供被征信人与信用产品使用人进行信用交易时使用。信用产 品使用人获得征信机构的信用产品, 然后根据该信用产品情况决定是否向信用权人授信 以及授信额度。此后,信用权人便可在授信的范围内行使信用行为,并承诺在一定期限 内还款付息。征信产品使用人可再将受信个人的还款情况反馈给征信机构,便于征信机 构对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跟踪管理。 4.征信在个人信用交易中的意义 社会信用经济的发展是征信工作产生的根源,征信工作的完善可以降低信用风险, 29 李红艳、刘丽珍: 信用管理概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9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同时可以促使社会金融活跃,增强经济交易规模。30 个人征信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分散在不同授信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等的能反映 个人偿债意愿、纳税状况、保险信息等集中到一个或若干个数据库中,让授信机构在授 信决策时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从而大大地节约交易费用和降低授信 风险。如银行征信可以起到肃清信贷市场不诚信风气和保障信贷安全的作用。商业银行 在发放贷款、审核个人贷记卡等情况时都可以查询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显然信用不良记 录会影响到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评判,使一个人在从事贷款,与金融行业或进行经济交往 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据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个人 资信调查报告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医院记录、街道登记、税务征管、保险、银行、证 劵、工商管理、司法、公安、公共事业收费单位、商家等部门,但我国目前仅实现了部 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如银行、保险等少数部门的联合征信,更多存在于政府部门和机构的 相关个人信息还未有对征信机构开放。31所以我国的征信系统建设还未完成,需要进一 步完善。 (二)信用权 1.信用权的界定 在我国学术界对信用权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以经济评价为核心:史尚宽先生认为“信用权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