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论文)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苏竹村为个案.pdf_第1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苏竹村为个案.pdf_第2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苏竹村为个案.pdf_第3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苏竹村为个案.pdf_第4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苏竹村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人类学、 民族学和社会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 一,其中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又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农业大国 来说,对乡村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 来,面临中国乡村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正视、理解和认识这一变迁现象,这都是 值得学术界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当然,面对如此情况学界也对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 究工作,这其中不仅有对乡村社会文化变迁途径和过程的宏观分析,且也不乏对影响该 文化变迁因素的微观探讨。 然而,综其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发现,在对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动因的探究方面,以 往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互动、经济生活的改变、传媒和 文化传播等方面, 而对其民间精英这一特殊群体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角色扮演及作 用发挥的探讨则鲜有着墨。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湘西龙山县土家族社区 苏竹村为个案,以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借鉴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 变迁理论,以民间精英为研究的切入点,探寻这一特殊群体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主 体地位、作用及其功能的发挥。 全文除导言部分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苏竹村民间精英,对民间精英的 分布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讨论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 变迁关系及其作用。文章认为,民间精英是苏竹村中的一特殊阶层,是该村社会文化变 迁得以继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动力” ;此外,一定程度上说苏竹村的民间精英对 该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乡村教育的发展、公共事务的发展、 民间生态保护观念的改变和增强了村民科学防治疾病的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从民间精英这一特殊群体入手,去探寻我国土家族地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 作用和动因,不仅为我们理解乡村社会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同时也对 人们认识和处理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中一系列问题 (诸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等) , 增强土家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和谐因素,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民间精英;社会文化变迁;动因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ii abstract socio-cultural changes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s concerned b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and social schola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rural 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china a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about its rural socio-cultural changes resear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acing the tremendous rural society changes, all these changes are need the professors to pay attention to. of course, there have lots of existed achievements, these not only changes from the macro level of analysis approach and the process, but also from the micro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arch for cultural change, can be fruitful. however,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we can get that, cause of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inquiry, the past, their research put the focus aspects on the spread of the impact in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power of the people interaction, and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life, the media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folk elite in the rural socio-cultural changes is seldom. thus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use the field survey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reference the ethnology (anthropology) culture change theory, investigates the case of s.z. village in long shan county on the western hunan province, viewing on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elite in the r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hange as the main, in particular, have more resources than others of the civil elite, about the impact of they server on the rural culture. the full text, in addition to the abstra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ivil elite of s.z., a brief summary of the impact on 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ite from the civil and the development. chapters ii and iii focused on the elite in the rural folk culture change. the article gives out an idea that, civil elit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rural cultural civilization. as such a special class, not only its own with the elite of civil society in wave of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areas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ir own materia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changes in lifestyle, improved mental outlook, have a strong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favor of rural socio-cultur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in short, to search motives for the rural cultural changes in tujia areas from the elite of civil society and r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research, not only get a window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rural social cultural, but also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of conflict,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tujia people; folk elite; rural socio-cultural changes; motiva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本学 位论文属于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龙山县坡脚乡地图(图中阴影部分为苏竹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文化变迁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人类在历史发 展的浪潮中,不断继承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出适应当下的文化,这两条文化 长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奇特的现象,成为研究人类文化重要的课题之一。基于此, 笔者在选题初期就将研究视点聚焦在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而之所以选择乡村,一是 因为中国社会的大部分地区是以乡村社会为基本单位, 而少数民族多聚集在乡村社会当 中,其文化的历史传承,各民族间的融合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研究价值;二是因为从 文化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越边缘的地区,其社会文化受外界文化的影响程度越能体现 传播的效度。在确定了此研究大方向后,对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 深入学习,从中发现乡村精英这一群体在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 位。从中国的传统社会、清末及民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的转型与发展 和乡村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息息相关。而在这些研究当中,对于乡绅群体的研究则过多地 偏向于历史的考察,而对于村干部群体的研究则过多地偏向于法律、政治的考察,如何 从这些研究中抽离出来,以民族学的立场,剖析这一群体乡村社会的精英,他们与 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本文的导引。 (二)研究意义 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 研究视角对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也成为 笔者敢于选择这一颇具挑战性课题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本研究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 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民族学(人类学)一贯重视对文化变迁的研究。就研究的视角而言,宏观研究和微 观研究是国内外学者从事文化变迁研究的两大切入点。在这些研究中有两大明显的倾 向: 一种倾向是侧重对特定地理区域内某种特定民族文化的特定方面变迁过程的个案研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2 究,展示其发展轨迹;另一种倾向是侧重于从宏观上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模式、动因等问 题进行理论探讨。在文化变迁的动因研究方面,既强调其共时性,又重视其历时性。哈 维兰在对文化变迁原因的探究中指出,首先环境发生变化时文化会随之变化,其次是文 化内部的人观察文化的方式发生个别改变时会导致社会解释其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观 的方式发生个别改变,第三个根源是与其他群体的接触在引进新的观念或新的方式时, 也会造成传统价值观和传统行为方式的改变。 同样在伍兹构拟的文化变迁过程的一般性 模式以及石奕龙对该模式的图解中,我们都不难看出,人作为文化变迁中的主体,充分 发挥着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一个中国乡村社会民间精英这一 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乡村社会文化系统变化的性状考察,探讨民间精英对于乡 村社会文化变化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2、实践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历经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农村改革一连串的 机制上的变动,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对民间信仰传统 文化的认知存在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大小传统由互相对立到彼此调适后,在某一层 面上相妥协,最终达成一致性的过程。大传统在向基层社会延伸时,若依靠政治力量而 与小传统对抗,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社会的无序。若在尊重小传统的同时,对其 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既可使基层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也使大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村 民的认同。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一方面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力量还很强大,另一方面处于 现代化过程中,乡村不断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大传统与小传统在村落中是一 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 在村落文化研究中发现小传统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大传统, 也没有被大传统完全 替代,而是对大传统做出一定的文化反映,使小传统在互动过程中成为具有某种决定力 量的因素。民间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的一员,自然认同乡村本土文化,但同时又对大众文 化有一定的认知,其自身就存在大传统与小传统思想的碰撞与取舍,而他的行为选择在 乡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示范效应,所以本文着眼于土家族社区当代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以 民间精英的视角,试图在实地调查研究的资料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理论,分析民间精 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作用以及他们本身的变化,他们为乡村社会 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在社会变迁大环境下如何引领和带动本地的发展和转型,如何调整 自己首先适应这种变化,如何让村民从合适的渠道积极加入到这一过程中来。这样不仅 有利于丰富文化变迁的研究,而且对于乡村社会变迁的中动因中人的研究也有所完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二、借鉴理论与方法 (一)借鉴理论 1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有早期和当代之分。 人们通常把 19 世纪末20 世纪 50 年代的精英理论称 为早期精英理论。这一时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是:意大利社会学家 g莫斯卡, 其代表作为统治阶级 。他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文明 随精英的变动而改变。他着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质与他们取得权力的方式,以及在不 同历史环境中的变化。同时,探讨了精英地位的维持和更替问题。意大利社会学家 v帕累托,其代表作为思想与社会 。他完善了“精英流动理论” ,认为精英的兴衰 和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 正常的流动, 就会造成政治不稳定, 酿成革命形势, 导致精英的集体流动代替个人流动。 瑞士籍德国社会学家 r米歇尔斯在政党论中提出了“寡头统治铁律” ,认为政 党和人类其他一切组织,都避免不了寡头统治的倾向。早期精英理论专注于精英的政治 统治,强调人的先天素质,着重于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数统治者的作用,忽视 民主制度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倾向,受到了许多批评。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当代精英理论在美国发展起来。 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学家 hd拉斯韦尔,社会学家 cw米尔斯,经济学家 j熊 彼特等。当代的精英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早期精英理论虽然是一致的,但当代的研究者们 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民在社会关 系中的存在和意义;强调人在后天实践形成的专门技能,认为精英既可以产生于社会上 层,也可能从下层产生,既可以产生于政治领域,也可以产生于其他社会领域;公民可 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达利益,对统治者施加影响,迫使他们做出有利于大多 数人的决策;精英一旦失去领导能力和大众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当代精英理 论宣称“价值中立” ,注重多学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西方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精英 的出身、经历、文化、社会背景、彼此关系、代表性、领导行为等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 分析,说明社会权力关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2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 19 世纪中期的斯宾塞、 摩尔根等早期进化论派学者研究和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 化变迁,以文化进化的理论和观点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人类心性的一致性”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4 为大前提,认为各民族都基本上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道路,逐渐从简单文化向复杂文化发 展,每种文化的发展方向呈现单线进化的趋势。同样,以格雷布纳、佩里等为代表的播 化学派也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历史上不同地区存在相似或相同文化因素的原因, 并以传播 的观点解释世界各地文化的相似性,此种宏观研究到博厄斯时代出现了变化,以博厄斯 为代表的文化历史学派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研究各个文化集团的独特历史, 从而向专题研 究过渡。 本尼迪克特的国民性研究和米德的青春期研究可说是这一时期专题研究的典型 代表。拉德克里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学派的文化变迁研究在实际操作 中以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为手段, 强调各个文化因子在整体文化链条中所起的功能性作 用。 变迁是文化的特征之一,导致变迁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伍兹对 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做出一个构拟, 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促发了新的 反应,这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人类必须要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因此,就必须采取新 的反应方式。这种新的反应方式,就是一种创新,它通常采用渐变、发现、发明、传播 四种形式或过程进行,它也是适应改变了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种源泉。当一 个文化中的多数成员知道和接受了这种新的反应方式, 并使之成为群体共有的习惯性行 为模式的一部分时,实际的文化变迁就发生了。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的整 理与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再现调查中的真人真事,力求以规范的学术语言揭示其中 文化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 从学科早期发展阶段开始,学者们在研究中就关注文化发展脉络,探讨世界上不同 地理、不同民族的文化异同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早期的进化论、传播论、 历史特殊论、新进化论至功能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及至认知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在文化 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以库 拉圈为例,详叙了一个民族彼时的文化景观,可谓是某一民族文化全景展示。其“参与 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了文化变迁研究的一重要途径,不同于以往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研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方法。其后,格尔茨在论文深描: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一文中, 提出将“深描”作为文化研究和书写的方法,对深描的驾驭体现在多维视野和多层面地 对文化事象的阐释,这一方法称为文化变迁研究的可操作性方法,在动态过程中揭示文 化的变化和发展,以精细地描写动态地呈现文化发生变化的过程,多维的阐释有助于理 解文化变迁的动因、变迁的方式和变迁的速度,从而在动态的人类文化中找到一种尽可 以探讨文化变迁的视角。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m伍兹在文化变 迁一书中,不仅指出文化变迁通常被定义为: “由于内部的发展,或由于具有不同生 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任何改变;个人指导行为习惯 上的改变” ,而且还以列举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两者密不可分 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社会文化变迁(socio-cultural change) ”的概念。 国外学者在对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上, 以深入人类生活的细则中寻求文化意义为主 要表现手法,以利奇的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和格尔茨的深层游戏:关于巴厘岛斗 鸡的记述等论著为代表。 关于精英的早期研究出现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意) 维尔弗雷多 帕累托与 (意) 莫斯卡、 (德)米歇尔斯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对精英主义的开创性探索,使 精英理论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帕累托首先在政治的意义上使用了该词并使之 普遍化,并提出了“精英统治”和“民众”的概念。并且认为所谓精英应兼具“高度” 和“素质”两方面的要义。早期精英理论专注于精英的政治统治,强调人的先天素质, 着重于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数统治者的作用,忽视民主制度在政治过程中的作 用,具有反民主倾向, 受到了许多批评。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当代精英理论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米尔斯, 经济学家熊彼特等。当代的精英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早期精英理论虽然是一致的,但当代 的研究者们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 民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和意义;强调人在后天实践形成的专门技能,认为精英既可以产 生于社会上层,也可能从下层产生,既可以产生于政治领域,也可以产生于其他社会领 域;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达利益,对统治者施加影响,迫使他们做出 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决策;精英一旦失去领导能力和大众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 当代精英理论宣称“价值中立” ,注重多学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西方政治经济、技术、 参见露易斯s史宾德勒和乔治d史宾德勒: 文化变迁 ,载 bj西尔编两年来的人类学的回顾 ,斯 坦福大学出版社,1959 年,第 37 页。 参见 c格兹: 仪式的和社会的变迁:一个爪哇人的例证 , 美国人类学家第 59 卷(1959 年) ,第 32-54 页; 以及 ez沃格特: 关于文化人类学中结构和过程的概念 , 美国人类学家第 62 卷(1960 年) ,第 18-23 页。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6 军事精英的出身、经历、文化、社会背景、彼此关系、代表性、领导行为等方面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说明社会权力关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20 世纪初国外人类学家将研究触角延伸到中国的乡村社会研究, 其中颇具有代表性 的人物有美国人类学家杜赞奇、 库尔伯等人。 杜赞奇在 文化、 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 一书中通过对位于华北平原冀一鲁西北地区的 6 个村庄以及其他村镇的 研究,对其乡村社会生活中权力关系各个方面的进行考察,揭示这些权利关系对乡村公 共权力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越 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变迁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以民族文化变迁为主的研究主题。 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划 分为,以社区或村寨为主的地域民族文化的变迁和在地域基础上的文化要素的变迁两 类。前者的代表作有高登荣的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 、覃乃昌广西 武鸣县清江、全苏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一个壮族社区的调查与研究 、水镜君中 原回族社区水南关的发展与文化变迁等等,后者的代表有苏黎明农村变革与村落家 族文化变迁 、杨净麟玉溪市村落文化的变迁和走向 、罗义云土家族农村地区宗教 文化变迁与村寨治理等等。 二是对多元化的文化变迁因素分析。对文化变迁影响因素,许多学者根据所研究的 文化类型和地域进行了分析,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影响文化变迁的 原因日趋多元化的特点。所涉及到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移民,包括历史上的移民和 迁徙,现代的工程移民、生态移民和从移动到定居等;女性;宗教;农业;传媒和文化 传播;新技术;经济活动,如打工;制度;民族心理、自我意识和观念;足迹交流;传 承与互动;交通;地理环境等。 三是史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研究。 史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也是文化变迁研 究的重要内容。例如陆巍和吴宝鲁整理了旧石器晚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第 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 猜想, 认为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起因, 并发现, 新石器早期墓葬头向德一种统计特征指示着迁徙古民的源地、路径和来向。 四是理论与方法的进展。对文化变迁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得进 展。例如龙先琼从传统文化的转型过程、新文化的创建过程和人的文化模塑过程三个方 面阐明了文化变迁的非均衡性问题。 王铭铭讨论了社会人类学者处理自己的研究与时代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支配性话语现代化的理论,以及更加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化变迁的问题。 五是对国外文化变迁的研究。部分学者关注了国际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变迁问题,这 些研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比照和参考。 例如薛克翘从印度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变迁入 手,分析了印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领域和生活方式领域的变化,认为这些变化是世界 经济全球化得必然结果。印度文化今后的内部和外部冲突将继续和加剧,印度教也面临 改革。 关于精英的国内研究,最早开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国内学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士 绅阶层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如吴晗、费孝通、潘光旦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中 存在“双轨制”体系。在民间操纵政治的绅士可以从一切社会关系如亲戚、同乡、 同年等等,把压力透到上层,一直可以到皇帝本人。自治团体是由当地人民具体需要中 产生的,而且享受着地方人民所授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 。费孝通的研究为中国士 绅的整体观向地域性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一批学者开始关注绅权的地域 性特点,不但关注绅权的经济基础,并且注意到了与绅权相关的基层网络结构及其相互 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关系,特别是在“新政”导向支配下政府权力的渗透对基层组织方 式的影响, 重点探讨了绅士和农民与政府相结合又对抗的微妙关系及其作为中介角色的 变化,如胡庆均的论绅权 。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现代精英与 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前沿课题。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基本思路 文化变迁是一种可察可见的客观存在。在这其中,人是文化变迁的中介体,一切文 化的变迁都必须通过人的传达才能得以实现。在文化变迁中,不论处于文化核心层的精 神文化,还是处于文化外层的物质文化,最终变迁的结果,都会对整个文化系统产生影 响。 本文以一个村落中具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生活史资料为中心, 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 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通过民间精英生活的回顾,人际关系网络来研究民间精英在 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既可以为文化多样性保留文化文本,又可以利用活生生的社 参见费孝通: 基层政权的僵化 ,载费孝通文集 ,群言出版社,1999 年,第 342 页。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8 会文化事实检视现有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反思西方话语下的现代化发展观,深化民族 学(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容。文化研究的资料积累是个永恒的研究活动,深入 的田野工作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村落民间精英的生 活史为中心进行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考察,深入村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实际 的个案去体现村民在经济、文化、医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变迁。 五、苏竹村概况 (一)自然生态环境 苏竹村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靛房镇坡脚乡的一个土家村落。 坡脚乡地处湖南省湘西州龙山、永顺和保靖三县的高山峡谷交界的地带,是酉水中 游土家族聚居的主要社区之一。由于独特地理环境的限制,坡脚乡对外相对较封闭。 苏竹村地处武陵山脉的永龙界山脉西支 ,山区天然独特的生态环境为苏竹村人提 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崇山峻岭虽然使村里的人生活相对封闭,但是水又提供了生活的 便利。山路难行,交通闭塞养成了人们坚忍、勇武、强悍而又纯朴的性格。苏竹村因处 喀斯特地形地貌带,山内有很多洞穴和天坑,难以形成大的河流。几乎在整个坡脚乡的 自然状态也是这样,有民谣说: “坡脚像只船,两头破了弦,水在地下流,全是雷公田。 ” 这些众多的洞穴和天坑成了当地的一大自然灾害,雨水经洞穴和天坑就漏掉了。 苏竹村的土壤多以岩溶地质黄土壤为主,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烟草、辣椒、 豆类、小米、荞麦等农作物,适合油茶树、桐子树、漆树、马尾松、杉树等经济林木和 用材林木生长 。其气候属于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山地立体气 候特征。由于海拔的不同,也有气温、降雨量、日照的明显差异。但总的来说,整体气 候四季分明,春多寒潮,夏多暴雨、干旱,秋多连绵阴雨,冬多严寒冰冻。年平均气温 在 15.8,最高气温 39.5,最低气温零下 6,无霜期为 270-280 天,年平均降雨量 1400 多毫米,垂直气候和多山环境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 苏竹村的植被保存较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当地人以他们的认知方式分类出的飞 禽就有:锦鸡、喜鹊、啄木鸟、斑鸠、百灵鸟、乌鸦、红嘴雀,还有阳雀、燕子等候鸟; 爬行动物主要有:青竹彪、棋盘花蛇、四脚蛇、蟒蛇、穿山甲等;走兽主要有:麂子、 鼯鼠、野猪等;水族类有娃娃鱼(大鲵) 、鲤鱼、草鱼、黄鳝、泥鳅、青蛙、癞蛤蟆等; 昆虫类有蜜蜂、蜻蜓、蝴蝶等。植物种类也尤为丰富,举出能利用的植物主要有天麻、 参见龙山县修志办公室编: 龙山县志 ,1985 年 12 月,第 87 页。 参见坡脚乡人民政府编: 坡脚乡志 ,内部印刷,2002 年,第 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百合、野花椒、李子、桃子、西瓜、蕨等;菌类有木耳、蘑菇、枞菌、香菌等等。丰富 的动植物资源是当地人重要的食物来源,即使在改图归流以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起来, 遇灾荒,狩猎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或根茎仍是重要食物补充。 苏竹村村民以木柴作为燃料做饭、烤火之用,而在烤烟叶时则使用的是从龙山县城 运回的煤炭。苏竹村在公路未修通之前当地村民大多是烧柴,公路修通后(一条 4 米左 右宽的蜿蜒崎岖的石子路) ,汽车能开到的地方部分人家开始烧煤,而烤烟房则大部分 集中建造在这条石子路上,不仅方便煤炭运输进来烤烟使用,也方便烤烟成品后运输出 去。不过就烧煤的农户来讲还是不多的,大部分农家还是烧柴,村民们讲,砍柴一年有 3 个段落,春节后为春耕做准备砍一次柴,稻谷、玉米抽穗还没成熟前砍一堆柴,秋收 后为过年做准备砍一次柴。因此,可以看到家家户户房屋前堆有许多柴。今年来,由于 煤、电、液化气开始使用以后,烧柴的少了一些,加上外出务工的人口多了,也减少了 烧柴量,部分山林有所恢复。 (二)人文社会环境 自 1729 年(雍正五年) ,永顺土司彭肇槐迫于形势改土归流。1729 年(雍正七年) , 改永顺司为府,其地设永顺、龙山二县,属湖南省辰沅永清道永顺府。龙山全县划分为 15 里,里名为:本城、洗落、白崖、马罗、明溪、二梭、他砂、三甲、四甲、捞车、坡 脚、辰旗、董补、五寨、落塔。1735 年(雍正十三年) ,又将大喇司部分地划归龙山县, 增设大喇里,龙山县为十六里。坡脚属龙山十六里之一,其管辖范围比今天大得多,包 括现在的靛房乡全境和他砂乡的半南村、云峰村等地。1814 年编查户口,全县 24 188 户,141 934 人,编为 66 个保,242 个甲,2 416 个牌。坡脚里编为 7 个保。新中国成立 后,1950 年 1 月设湘西行政公署永顺专员公署,辖龙山等六县。1952 年 8 月成立湘西 苗族自治州,代管龙山县。1957 年 9 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管辖龙山县, 坡脚地仍属之。但建国初期,龙山县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很不稳定。1950 午 4 月全县划 为五个区 18 个乡镇,i44 个保,1950 年 7 月增设六、七两区,全县分为 159 乡(保),不 久又更为 135 个乡(保)。1950 年 11 月坡脚解放建立新政权,靛房另设行政区。1951 年 10 月将原四个保撤销分别建立乡政府。一保改为容寨乡,辖多里坪、街上、切家湖、上 下排、窝拉丘、塔苦洞,相当于现在的联星村;二保改为桠木乡,辖桠木、苦路、石提、 阿及、松林,相当于现在的万隆、松林和石提三个村。 三保改为多谷乡,辖现在的多谷、苏竹、广科、吾拉四村;四保改为报格乡,辖现 在的报格村。 1952 年 5 月, 龙山县增设八、 九区, 同年六月增设十、 十一、 十二区。 1953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10 年全县分为 12 个区 194 个乡 4 个镇,坡脚地 4 个乡即归第六区管辖。1955 年 6 月遵照 国务院关于“区的名称应按地名称呼”的规定,坡脚所在的第六区改为苗滩区。1956 年 6 月撤区并乡,撤销 12 个区,并 194 个乡 4 镇为 45 个乡 4 镇,并设水田、内溪、洗 车三个办事处。坡脚地所属桠木、客寨、报格、多谷四乡合一,建立坡脚乡人民政府, 归洗车办事处管辖 。从此坡脚乡的范围稳定下来,辖区包括万龙、联星、苏竹、卡科、 多谷、石提、吾拉、松林、报格等 9 个行政区。 据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坡脚乡有居民 1 730 户、6 557 人(户籍人口是 6 298 人, 常住本地 5 469 人,居住本地户口待定的 8 人,外出半年以上的 821 人,实际未登记户 口的 259 人),土家族 6 339 人,占总人口 967。坡脚乡 80以上的人讲土家语同时讲 汉语,是一个土家语言文化保留最完整的聚居区。居民分布在 26 个自然村落里。根据 居民分布特点和集中程度,划分为 9 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管理约三个自然村。个 别的行政村就只有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寨。其中苏竹村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南方,2 个组, 402 人。1 组:杨家寨、沙巴集;2 组:苏竹坪。卡柯村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南方即苏竹村 的南部,有 3 个村民小组,524 人,有牛洞、苏竹等自然寨子。苏竹与卡柯两地在新中 国成立后经历了“两分三合” ,在 1960 年以前即人民公社时期两地是一个大队,称为苏 竹大队,两地的人们集体生产,集体劳动。在 1960 年的时候分成了两个村,即苏竹村 和卡柯村。 而在 2005 年时又合成了一个村, 之后又分开过, 终于在 2007 年又合在一起, 即现在的苏竹村,为了方便派出所户籍管理将其分为五个组,苏竹一组(泽土) 、苏竹 二组(杨家寨和沙巴集) 、苏竹三组(原卡柯的卡柯) 、苏竹四组(原卡柯的辽洞)和苏 竹五组(原卡科的苏竹坝) 。 村民的居住模式呈相对集中的状态,房屋一重一重沿山形地势分布,从远处望去, 显得非常集中,错落有致。村落里以彭姓居民为主,田姓和杨姓次之,少数其他姓氏的 人如点缀似的居住期间,或居住在村落的边缘地带。其他姓氏的人大都是晚近搬迁到村 寨来的居民,多为汉族和苗族,由于与土家族居住在一起多已土家化。村落得名称“苏 竹”是土家语, “苏”是很多的意思,以当地竹林茂盛而命名,而原“卡科”这一地名 则是土家语中茂盛的森林的意思, 这一特点体现了土家族的土著性和汉姓的后起性以及 土家语命名的思维特点。 参见坡脚乡人民政府编: 坡脚乡志 ,内部印刷,2002 年,第 12-1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一章 苏竹村的民间精英 村落存在不同类型的民间精英,他们也拥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资源优势,本章主要就 苏竹村的民间精英类型和精英养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何谓精英 我们常听说在学术研究中有学术精英,在商业中有商业精英,在政治生活中有有政 治精英等等,甚至更细一点还有地产精英、传媒精英,等等。那么精英是些什么样的人 呢?有什么特点呢?精英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看看汉语大词典对精的定义:形声字。从米,青声。本义是挑选过的好米,上等 细米。说文对于“英”的解释是:英,草荣而不实者。那么对于精英这个称谓也就有了 大概的了解了。所谓精英者,乃挑选过的,上等的,繁茂荣盛的,而且是不结果的。 所谓精英,首先他是挑选过的。这个“挑选过的”也需要分析一下,到底是谁挑选 的?另外,精英也要有个范围,在这个圈子里面是精英,在另外一个圈子里就不一定是 精英了。那么谁决定谁是精英呢?首先我认为精英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几个人相互吹捧 的。精英是由历史决定,精英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在历史上留下了结果,从而被历史追认 为精英。所以,精英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结果。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总是会有几个浪 头是在最前面的,那最前面的几个浪头就是被历史记住的精英。所以精英是历史的公正 评判。那冲在前头的几个浪花,并不是天生他们就会跑在前头的,是各种力和各种偶然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精英也不是天生就是精英,在满足充分 条件下,任何一朵普通的浪花都可能冲在前面而成为被历史记住的精英的。但即使跳得 再高蹦得再欢的浪花也是因为它背后的滔滔巨流的作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巨流成 就了浪花,是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和各种历史条件成就了精英。 那么怎么确定精英的范围呢?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精英对历史造成了多大范围的影 响,那么就是哪个范围之内的精英。总之,在哪段历史、哪个领域带动了人类的发展, 那么他就是那段历史那个领域中的精英。 综上所述, 精英并不代表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 而是由那些具有特殊才能、 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本研究所采用的民间精英概念,即指 在乡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特殊技能,在其所从事的职业中取得重要成就,并被当地人所公 民间精英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12 认的社会成员。 二、苏竹村精英的类型 根据民间精英在乡村社会互动领域发挥的主要影响作为划分其类型的标准, 可划分 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分别对应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 社会生活等三个基本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调查表明,在苏竹村也同样存在这三种 类型的乡村精英,即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 (一)苏竹村的政治精英 政治精英是指在乡村社会中,根据一定的组织制度产生,行使乡村事务管理工作的 社会成员。传统的乡村社会精英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根据乡村习惯法产生的村寨头 人,如寨老、宗族长等。另一类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依法选举或按照组织程序任命的 从事乡村行政事务的村级领导人。这类精英通过社会活动的方式,联系乡村人民,组织 生产,调解纠纷,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当前,苏竹村政治精英主要是村级干部群体,即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包括村支书、 村主任、村会计以及各组组长。依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 ,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应分别行使村务领导权和村务管理权,但在实际生 活中村务是重叠的,两方作为一个群体即乡村治理精英,需要互相的配合。 在苏竹村的调查中,村务上明显以彭 jl 书记为“主心骨” ,在村里基础设施工程争 取上, 上面领导下访的接待上, 村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 都能看到他处于主事人的位子。 而彭主任则处于配合的位置, 甚少出现在一些纠纷的场合上。 在采访中彭书记说起此事, “原来卡柯那个书记彭 xh 搞主任,他是个老好人,怕得罪人,性格内向,太柔和了, 就要我这个书记挑硬胆子嘛,不是就搞不起来。有时候他那里柔和一点,帮忙协调一下 就好了。两个人都太厉害了,老百姓也受不了嘛。 他们两个配合还是很好的 ,精明的 人就这样评价嘛” 。 彭 jl, (男,土家族,46 岁,现任村支部书记。 ) 6 岁开始读书,读了 10 年,16 岁高中毕业,用他自己的话讲, “一直没留过级,不说是佼佼者嘛,至少在班上还能跟 上的。 ” 彭 jl 的父亲担任过大队支部书记, 那时乡里恰好有一位团委书记住在他们家里, 可以引荐彭 jl 去当大队会计,但是由于父亲认为去外面要好一点,要彭 jl 去做木工的 活计。就这样彭 jl 跟着花垣县一位做椅子的木工师傅学艺,在湖北恩施做了大约半年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的伙计。 之后回到村里就开始自己单独做装修、 做家具。 由于做出来的东西比别人的好, 时间用的比别人少,逐渐获得声望,村里人人都称他为“木匠王” 。据彭 jl 的回忆, “木 工做了七、八年后,家里出了一些事故,家产全部赔给了别人,我就这样去山西打工去 了。 ”之所以去山西打工,在后来关于打工的内容的理解中发现,当时村里有位叫田 dh 的村民在山西当过兵,在大同煤矿当了八、九年的卫生员,村里人觉得“去山西打工有 基础” ,都相继投靠他。彭 jl 说, “我们寨子差不多三十几个人在那里打工。我在他们 那里搞带班,炮工差不多都是我搞的好。你放炮的时候,选点选得好一点,出的煤渣多 一点,他肯定要让你搞嘛。 ”就这样,彭 jl 在大同待了三年,由于觉得煤矿太危险,就 又回了家做木工的活。之后听在广州做保安的同学告知“你在家里搞木工一天 15 块, 在那里至少可以搞 30 块”的消息后,就和村里的彭 jn 结伴去了广州做木工的生意,他 讲述, “在那里搞了五年。开始两年给人打工,第三年就跟一个工长搞好了关系。他问 我下栋楼你敢不敢搞?你能够搞,就把那个金鑫大厦给你搞 , 那完全能我就这样 说了。 他又问我, 你能不能认图纸?你跟我实习一下 , 他拿了三十二层的图纸给我看。 我说, 可以 。那栋楼一共有 1500 个平方米,32 层。地下两层,我们搞了两天,地上 只搞了一天,老板他没有钱了,就没做了。这样又回到家里。 ” 在彭 jl 回家后不到一年,就被村里推举做村长,当然村长还没到一届(3 年) ,正 逢苏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