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鍪岛骑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一主叁凶进 指导教师签 签名日期: 彰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家“十一五 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于2 0 0 9 年5 月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自此海峡西岸 经济区被提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2 0 1 1 年3 月1 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 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实施区域发 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 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的重大变化,两岸形势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 推进与台湾地区的全面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一时代 背景下,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力度,既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实现区域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福建省域对台优势,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大举措。由此可见,落实国家关于加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 力度的战略部署,无疑是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涉及国 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加以探讨。 对此,本文深刻剖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时代背景,勾画了海峡西岸 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路线图解,评价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综合优势和障 碍因素: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战略定位。最后,通过综合前面分析的 结果,构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海峡西岸经 济区所涵盖的2 1 个地级市的2 3 个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地级市的主体功能定位, 进一步完善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主体功能区;状态空间模型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a t ec o u n c i li s s u e s ”a b o u tt os u p p o r tv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t os p e e du p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c o n o m i cz o n eo fs t r a i tw e s tr o a s tc e r t a i no p i n i o n s a tt h er i g h tm o m e n t , i ts t a r t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c o n o m i cz o n eo f s t r a i tw e s tr o a s to f f i c i a l l y , i n v o l v i n g 也e n a t i o n a lc o r eb e n e f i t t h e r e f o r e ,w en e e dt op e r s p e c t i v ei t st i m eb a c k g r o u n d , s p r e a d i n gi t s r o u t em a p ,p r o o f i n gi t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p e r i o r i t y , l o c a t ei t sr e g i o nv a l u e ,a n a l y z i n gi t sb a r r i e r f a c t o r , c o n c e p ta d v a n c e m e n t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n a m e l yd i s p l a yu n i q u es u p e r i o r i t y t ot h e t a i w a n , c o n s t r u c ts t r a i tc o o p e r a t i o np l a t f o r m ;s p e e du p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a l f a c i l i t i e s m e e tt h en e e d so f 铀et h r e ec o n t a c t s ”;p r o m o t e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e so v e r a l l q u a l i t y , d e p e n du p o nt h eg a i n i n gc o n t r o lb ys t r i k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d u s t r y ; p r o m o t e t h e c r o s s p r o v i n c er e g i o nc o o p e r a t i o n , f o r m 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e ss o c i e t y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et h es y s t e m ,d i s p l a y st h ed e e p e n e dr e f o r m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o p e n i n g a d v a n c ef u n c t i o n ;p r o m o t et h ee c o n o m ya n dt h es o c i a lh a r m o n i o i l s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t h es u p p o r ts y s t e mo ft h es o c i a le n t e r p r i s e ;s p e e du pt h ee c o l o g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c o n s t r u c t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g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yp o s i t i v ec y c l e o n l yt h e nl i k et h i s , w ec a ni m p l e m e mt h i ss i g n i f i c a n ts t r a t e g i cp l a ne f f e c t i v e l y i ti sa d v a n t a g e o u st ol a y o u t c o a s t a le c o n o m y , r e a l i z en e e d so f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e s ,a l s oa d v a n t a g e o u st os t r e n g t h c o o p e r a t i o no f t w os i d e sa c r o s st h et a i w a ns t r a i t ,d i s p l a yt h e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t e r r i t o r yt ot h e t a i w a ns u p e r i o r i t yf u r t h e r , a d v a n c i n gt h em o t h e r l a n dp e a c e f u lu n i f i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c o n o m i cz o n eo fs t r a i tw e s tr o a s t ;i n c r e a s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d y n a m i c s ;p r i o r i t yz o n e ;s t a t e - s p a c em o d e i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 要一i a b s t r a c t j i i i 一绪论1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 1 1 研究背景1 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2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2 2 1 国外对经济区理论的研究3 2 2 国内对经济区理论的研究3 2 3 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研究4 (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5 3 1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5 3 2 创新之处6 二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时代背景透视7 (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国际背景7 ( 二)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国内背景7 (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腹地背景。:8 (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区域背景9 三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路线图解1 1 ( 一) 发挥汕头对接珠三角前沿阵地作用, ( - - ) 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经济龙头作用, ( 三) 发挥泉州活力创业城市的支撑作用, ( 四) 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 ( 五) 发挥温州对接长三角重要节点作用, 增强海西快速发展的联动效应1 1 增强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效应1 2 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拓展效应1 3 增强服务海西的带头示范效应1 3 增强海西连片发展的纽带效应1 4 四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综合优势1 6 (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缘关系优势1 6 ( 二)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资源禀赋优势1 6 (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交流优势18 (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后续发展优势1 8 ( 五)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导向优势2 0 五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战略定位2 1 ( 一)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2 1 ( 二)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2 2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 三)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2 3 ( 四) 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 4 六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障碍因素2 6 (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资源环境障碍2 6 ( 二)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产业结构障碍2 6 (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基础设施障碍2 8 (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城市规模障碍2 9 4 1 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 9 4 2 城市经济竞争力定量分析2 9 4 3 城市竞争力结果分析3 0 ( 五)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行政区划障碍3 1 ( 六)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政治形势障碍3 2 七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证分析3 3 (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的建立3 3 ( -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指标体系构建3 6 (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应用3 7 (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结论与政策建议3 8 参考文献4 1 参考书目4 4 作者简介4 5 致谢4 6 v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论,目,u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 研究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但鉴于当时中 国的经济实力和世界政治局势,中国首先采用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根据这种战 略思路,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先发展东部,以东部的发展带动中部和西部发展,使生 产力及区域经济布局逐步由东向西程梯度推移【l 】。客观而言,改革珊放3 0 年来所实施的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成就卓越。就中国国民经济总体而言,该战略的实施,造就了 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增长极和核心区,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2 】。 就区域的经济发展而言,该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部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使东部区域 特别是东部沿海区域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扩 散辐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为内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 种成功的模式。但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 域贫富差异过大等社会问题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最为典型的区域。海峡西岸经济 区虽然地处东部沿海,然而其经济实力却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尽管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党中央对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做出调整,一再强调“区域协调发 展,但由于经济基础已经存在巨大差异,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大对海 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力度便成为必由之路。 2 0 0 4 年初,福建省着眼于促进自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 国统一大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根据 自身实际,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发展思路。这一创新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 充分肯定。2 0 0 8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 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1 3 】。2 0 0 9 年5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 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目 标任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 0 1 0 年2 月,胡 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寄予厚望。2 0 1 1 年3 月5 峨,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强调指出:“我们要深入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城乡、区 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4 1 ,这一指示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明 了方向。 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 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 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 方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伟大战略也适时提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宏图上来。而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海峡西 岸经济区现实条件的透彻分析,明确了其发展的现实路径。因此,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思路、开辟新空间, 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 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有利于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促进中部地区 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同时也使海峡西岸经济 区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全面对 接,形成从环渤海到珠三角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更加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新一 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是有助于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海峡 西岸经济区,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 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增强台湾同胞对祖 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推动形成海峡经济区打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经济区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术界对经济区理论乃至区域经 济学的研究迄今不足1 0 0 年。总体来说,目前关于经济区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全面的、 系统的研究成果。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国外对经济区理论的研究 从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古典区位论 冯杜能( v o nt u l l e n ) 于1 8 2 6 年提出的农业用地模型可以被看作古典区位论的 开端。他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用地模 型,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5 j 。1 9 0 9 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 a l f r e d w e b e r ) 在其发表的工业区位论一文中提出工业区位论,主要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 动中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选择规律。随后,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 c h r i s t a l l e r ) 在1 9 3 2 年撰写的博士论文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的聚落的分布 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地理学考察一文中创立中心地理论。1 9 4 0 年,另一位德国经 济学家廖什( l o s c h ) 在沃尔特克里斯泰勒( c h r i s t a l l e r ) 的中心地理论框架基础上, 将其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第二,现代区位论 1 9 5 6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 w i l l i a m s o n ) 在索罗一斯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区 域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区域均衡增长论;1 9 5 7 年缪尔达尔( m y r d a l ) 提出市场力作用趋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 9 5 8 年赫希曼( h i r s c h m a n ) 提出核心一边缘理论;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利格曼 从宏观角度对赫希曼( h i r s c h m a n ) 提出的核心一边缘理论进行补充,提出了中心边缘 理论;此外,瑞典经济学家俄林( o l i l l ) 创造性的将国际贸易引入区域经济学,丰富了 区域经济理论【6 】。 第三,新经济区域经济理论 新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引发的聚集效应、溢出效应等角度探 讨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该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视为一个过程,通过建立区域动态规划 程序,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多重因素的变化作出及时反映,特别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循环 性,通过不断的建立目标,解决目标提出的问题,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2 2 国内对经济区理论的研究 经济区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更晚,学科发展的历程更短。虽然在1 9 5 5 年左右孙 敬之教授就撰写了经济区论著论经济区划,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理论研究是 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中国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关于生产力区域布局的研究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弊端逐渐凸显,资源低效利用在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区域经济发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成为学术界以及政府 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当时的国情,国内学术界提出了“均衡配 置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 和“跳跃发展理论 等。均衡配置理论认 为站在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各地应均衡布局生产力,尽快消除地区差别。梯度推 移理论则认为政府应当把资源集中放在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高梯度地区,随后在向低梯 度地区扩散【7 1 。而点轴开发理论指出,所有产业在地区布局上,应通过点轴式的开发, 使产业实现点线面的扩散和空间转移,使各地区的国土资源得到充分的相对均 衡的开发利用瞵j 。 第二,关于区域差距问题的讨论 1 9 8 9 年杨开忠教授在其专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中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他指出,随着我国人口和国民收入区域间增长趋势 的叠加,致使我国以人均国民收入所表示的区域经济差异呈u 型变化的趋势【9 】。1 9 9 2 年蒋岳、刘垠等著的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实力进行了综合 评价,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势力和发展潜力的差异【l0 1 。1 9 9 5 年胡鞍钢等发表的 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更是将人们对区域差距问题的关注引向了顶峰【1 1 1 。 此外,著名经济学家魏后凯、林毅夫、蔡白方等对区域差异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 探讨。魏后凯和他的同事们准确的概括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探讨了建立区域 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途径。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地区差距分析一文中系统 地对我国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按基尼系数的方法测算了我国的地带及地带 间差异对区域差异的贡献【1 2 】。蔡白方等人在对中国区域差距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 量工具从制度、人文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特征。 2 3 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我国沿海区域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的研究也日趋成熟。然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当中,都没有把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 区划分作为重点进行关注,所以导致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而本文的研究,则是着 眼于全国未来的经济布局,着眼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认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 发建设对于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区域价值,并且阐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的明确路 线,从而开阔了新的学术视野与研究领域。能够保证这一选题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符 合党中央关于社会科学研究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政策导向。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3 1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战略部署,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应当与国家宏观战略保持高度一致,采取战略跟进的积极姿 态。本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的主要 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时代背景透析,深刻的剖析了海峡西 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腹地背景和区域背景。在分析区域背景 的过程中,运用人均g d p 变差系数这一指标来对沿海五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背景更加直观。 第三章为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路线图解,由南向北全面介绍了海峡 西岸经济区的五个中心城市,从理论上阐述了每个城市的主体功能。 第四章为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综合优势分析。这一章又细分为地缘 关系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对台交流优势、后续发展优势以及政策导向优势。在对资源 禀赋优势进行论述时,作者摒弃了以往堆积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入了自然资源 综合优势度模型,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其他沿海地区自然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 可以量化的结论。 ,第五章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障碍因素。本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资源 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市规模、行政区划以及政治形势六方面障碍因素进行了 细致的解析。其中在分析产业结构障碍这一节,为了更形象、直观的反应海峡西岸经济 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本文将采用“三轴图 法。在论述城市规模障碍这一节,为 ! 了能够使论述更有力度,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实力、 经济运行基础、城市开放度、经济发展支持力、经济结构合理度与速度这五个方面出发, 选取1 2 项统计指标,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长三角、 珠三角和京津冀等部分城市来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第六章为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战略定位。即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 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区域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 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第七章为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实证分析。本章综合考虑海峡西岸经济 区的时代背景、综合优势、障碍因素以及战略定位,从其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 度和发展潜力等系统因素出发,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涵盖的2 1 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海峡两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确定2 3 个主要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 能区进行明确界定,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方向及路径。 3 2 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现学与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力争使本文 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全局性与地方性、应用性与咨询性、参照性与可操作性的社会效 益。 第二,本文首次将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应用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发展研究 中,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系统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子系统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 系,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各区域的主体功能。 第三,本文将采取理论分析及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力求在研究方法上有所 突破,打破过去单一思辨的逻辑推理研究方法。注重发挥逻辑推理研究方法的思维严谨 性,同时,大力挖掘模型分析更加直观的说明效果。这种尝试,应该说是一种在学与术 结合上的刻意求新。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时代背景透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加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力度,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认真透 视当今国际、国内的现实环境,以便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展示时代背景。 (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国际背景 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总体上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十分有 利。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进入2 1 世纪,由于货物和服务 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 加明显,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依存度也日益增强。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有 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正式成为w t o 的成 员国也使中国更加充分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到来,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 转移迅速展开。这既给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也给中国加速工 业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而这些趋势也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 市场和两种资源,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有利 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尤其是台湾部分产业的转移,例如: 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借助外源性生产 要素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其培育动态比较优势j 为其“后发优势 的发挥 提供了平台j 当然,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同样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与挑战。国际 金融危机阴霾未尽,2 0 1 1 年3 月日本发生的强烈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国内的出口市场,阻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 - - )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国内背景 应当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有着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作 为保证。改革开放3 0 年来,中国政局稳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 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2 1 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放政策的成功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更广阔的市 场空间和资金来源,人民的创造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它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 展【l 引,2 0 0 9 年5 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 干意见,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这是党中央、 国务院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全局着眼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2 0 11 年3 月3 日中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一 届四次会议,并发布“十二五 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 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发 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重要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 域经济发展【l 引。随着“十二五 规划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 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十二五 规划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如何发展区域经济做出了 明确的部署。另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国家之一,经济仍处于稳步增长状 态。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将有一个长时期稳步增长的内部环境。 ( 三)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腹地背景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南温州、金华、衢州、丽水地区,赣南 赣州、吉安地区,赣东鹰潭、上饶地区,粤东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地区共2 1 个区 市,是位于海峡西岸不同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行政区域面 积达2 8 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行政区划面积的3 ,常住人口约9 0 0 0 万人,占全国的 7 ,人口密度为3 1 3 人平方公里,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 3 倍,经济规模约占全国的 7 5 1 1 5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巨大的内陆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省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在区域经 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顺应时势的发展思路。2 0 0 4 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 岸经济区,积极推进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发展,促进区内产业协作、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 协同保护,促进城市及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福州、厦门、泉州 三大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漳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和三明、南平、龙岩 等山区城市腾飞的发展格局【1 6 j 。这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效地促进了其腹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由于江西与福建两省经贸合作互补性很强,这些年来江西十分重视加强赣闽、赣台 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接长珠闽、连接港 澳台、融入全球化”战略和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推动下,江西、福建两 r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省经济合作项目与合作金额一直占据江西与各省市经济合作的前三位,福建已经成为与 江西合作项目最多、合作金额最大、成果最丰硕的省份之一。2 0 0 7 年,江西引进福建客 商单体投资5 0 0 0 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 3 3 个,总投资1 1 2 9 8 亿元,实际投资9 8 8 4 亿元, 增长6 4 9 ,占各省市在江西实际投资总额的1 1 9 3 t 1 7 】。一些福建的知名企业,纷纷落 户江西,提升了赣闽两省产业转移对接的份额和水平。总之,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平台 的建立,有利于江西区位优势的发挥。同时,江西也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以良好的区 位、资源、交通等优势,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 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区域背景 从区域背景来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地 处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海峡经济圈这三个经济区的连接核心,在中国 整体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图1 )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实力远远落后 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同时受二者挤压,竞争压力极大。近几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又面 临着南北两大经济区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空间挤压。根据最有权威的缪尔达尔( g m y r d a l ) 累计因果理论中的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 的地区集中,回程效应作用的结果则是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u 引。即:在一定的阶段,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资本与产业不仅难以大规模的扩散到海峡西 岸经济区,反而有将区内的人才、资本和产业吸引过去的迹象,从而出现海峡西岸经济 区被长三角和珠三角“边缘化 、“弱势化”的危险。( 如图l 所示) 下面通过对沿海主要省份2 0 0 1 年2 0 1 0 年人均g d p 的变差系数进行分析,来考 察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其他沿海省份的经济差异程度。( 如表1 ) 计算公式如下: c 争蜃可卢= 厮, 其中,毛= 一x j ( 滓1 ,2 ,3 ,n ;n = 5 ) x 式中:s 表示样本标准差;工,表示i 省的人均g d p 值;x 表示样本均值;艽,表示样 本值和均值的比重;c 值越大表示差异程度越深,反之则说明差异程度越小。 分析表1 可以得出:2 0 0 1 年变差系数c 下降,降到0 5 7 7 9 8 ;2 0 0 2 年转而上升,直 到2 0 0 5 年达到最高点0 6 1 2 4 1 6 4 ,此阶段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 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从2 0 0 6 年开始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 发力度效果初显,因此与其他沿海地区的差距出现逐年缩小状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根本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两 罐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大三角洲相比。要想使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利用其深水港湾多、海岸线长的优势,打造大型临港工业区和深水港;利用闽台经贸合 作密切,台商投资密集的优势,建设台商投资区、两岸定点直航口岸和农业投资开发区。 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环海峡经济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 重,她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一起构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因此,海 峡西岸经济区必须主动加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协作,承接两大三角洲的辐射。同 时,密切与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表12 0 0 1 年2 0 1 0 年沿海五省市人均g d p 变差系数表( 单位:元) 数据来源:各省市2 0 1 0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 海峡西岸经济区周围城市群分布图1 9 1 图2 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示意图【2 0 】 1 0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路线图解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基本战略思路是:围绕汕头、厦门、泉州、福州和 温州这五大城市构建的城市经济圈,打造海西经济增长的“航母”,进一步协调海西城 市群的发展,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这五大城市在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 见图 2 ) 效应 ( 一) 发挥汕头对接珠三角前沿阵地作用,增强海西快速发展的联动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西临珠三角,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区 位优势明显。全市总面积2 0 6 4 4 平方公里,人口4 8 4 6 万人;其中市区1 9 5 6 4 平方公里, 人1 :2 14 7 7 4 万人【2 l j 。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6 个区和南澳县。全市海 岸线长2 8 9 公里,市区距香港1 8 7 海里,距台湾高雄1 8 0 海里,是广东省距台湾最近的一 城市。汕头1 8 6 1 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国 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商贸发达,历来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 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f - j p 的美称【翻。 潮文化与闽文化一脉相承,汕头与福建、台湾交往源远流长,具有地缘相近、人缘 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特点,这使得汕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定位更加清晰 文化是经济融合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成为台商投资大陆最早的地区之一,现有 台资企业2 0 0 多家,协议投资总额1 6 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额1 1 亿美元。自1 9 9 5 年 至今,两地间接贸易额累计约3 0 亿美元【2 3 j 。目前,汕头已经与世界1 6 5 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经贸关系,基本形成立足特区、辐射粤东、拓展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方 位对外开放格局。 近年来,汕头正在奋力谋求崛起,积极加快交通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对外联 系大通道,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中共汕头市委九届三次全体( 扩大) 会议通过 的汕头市“十年大发展 战略规划纲要迸一步提出:汕头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地区 产业转移和珠港澳经济圈辐射,积极融入海峡两岸经济圈,东连、西接、北延、南拓, 服务周边,和谐多赢;实施集聚发展、点轴带动、带状辐射的发展模式,全力拓展城市 发展空间与战略腹地,努力把汕头建成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经济协作区重要中心城市、海 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板块、沟通珠港澳与泛珠三角区域重要通道【冽。这一定位将促使海峡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具内在动力上的合作。同时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资源能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也将通过汕头成为港商、澳商 和粤商等投资的洼地。因此,汕头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 济发展、扩大开放,有利于让区域经济的发展惠及企业、百姓。汕头要充分发挥自身良 好的区位、资源、交通的优势,逐渐成长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前沿。 效应 ( 二) 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经济龙头作用,增强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 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 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是中国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2 5 】。是福建省重 要的侨乡和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同时也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 厦门陆地面积1 5 6 5 0 9 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 0 0 多平方公里。至2 0 1 0 年末,全市 户籍人口1 8 0 2 1 万人1 2 6 j 。厦门岛是厦门市的主体,其南北长1 3 7 公里,东西宽1 2 5 公 里,面积约1 2 8 1 4 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27 1 。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 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 3 4 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 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 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1 2 剐。目前,厦门港对漳州的招银港区、后石港区、石码港区及海 沧西侧岸线等八大港区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使自身的 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进一步迈向世界大港的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厦门 中心城市聚集效应的发挥,是厦门湾城市群发展的表现,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纵 深推进的表现1 2 9 1 。 一 必须强调,作为经济特区,厦门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通过 体制上的优势,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前沿,并以此带动漳州、龙岩的经济发展, 向闽西、闽中、粤东、赣南拓展【3 0 j 。厦门要用战略眼光,从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扩大开 放,促进发展;以率先的勇气,从更深层次和更高要求深化改革,推动发展。通过建设 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区域性的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 旅游会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有效提升和放大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集聚辐射功 能。 1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效应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