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短沟道most温度特性的建模.pdf_第1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短沟道most温度特性的建模.pdf_第2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短沟道most温度特性的建模.pdf_第3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短沟道most温度特性的建模.pdf_第4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短沟道most温度特性的建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套蛳m ( 在许多重要领域,要求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作在高温下。因此对微电 r 器件的温度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实际意义d 本文以短沟道m o s t 电学参数的温度特性为研究对象,对高温短沟道m o s t 的电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推导了萝一个短沟道m o s t 阈值电压温度系数表 达式:发现短沟道m o s t 闷值电压温度系数在高于室温的一个较宽的温区内近似 不变,但在温度较高时迅速增大。在考虑了各种散射效应对迁移率的影响后,提 出了短沟道m o s t 表面载流子迁移率的温度模型。研究了沟长调制效应和漏致势 皂降低效应对漏源电流温度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一个用于研究漏源电流温度特性 的f 乜流公式;并推导了短沟道m o s t 的z t c 点公式。对寄生的漏源串联电阻及其 温度特性进行了详细探讨,计算结果表明,漏源串联电阻给漏源电流造成的衰减 在温度升高后变得很大。 天键字:高嗽短沟道o s t ;闽值电口二j 迁移率i 漏源l 乜阻j a b s t r a c t i n m a n yi m p o r t a n tf i e l d s m i c r o e l e c t r o n i c sd e v i c e sa n di n t e g r a t e dc i r c u i t s a r c r e q u i r e dt ow o r ku n d e rv e r y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 s oi ti sv a l u a b l et or e s e a r c ht h e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m i c r o e l e c t r o n i c sd e v i c e s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e l e c t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h o r tc h a r m e lm o s t a tv e r y 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 w e d e d u c e dae x p r e s s i o n sf o rt h r e s h o l d v o l t a g et e m p e r a t u r e t o e f i t c i e n to fs h o f tc h a n n e lm o s t a n df o u n dt h a tt h e t o e m c i e n ti sa l m o s t u n c h a n g e d i na q u i t e w i d e t e m p e r a t u r er a n g e w h i c hi s h i g h e rt h a n t h er o o m t e m p e r a t u r e ,b u ti ti n c r e a s e ds h a r p l ya t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 。w er e p r e s e n tat e m p e r a t u r e m o d e lo fs u r f a c ec a r r i e rm o b i l i t yo fs h o r tc h a n n e lm o s t a f t e rt h i n k i n ga b o u tk i n d so f d i s p e r s i o ne f f e c t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c h a n n e l 1 e n g t hm o d u l a t i o ne f f e c ta n d d i b le f f e c tt ot e m p e r a t u r eb e h a v i o ro fs o u r c e d r a i nc u r r e n t 、g a v ea e x p r e s s i o n sf o r s t u d y i n g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o u r c e d r a i nc u r r e n t ,a n dd e d u c e da :玎c p o i n te x p r e s s i o n w ep r o b e d i n t ot h em o s ts o u r c e d r a i n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i t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b e h a v i o r p a r t i c u l a d y t h e r e s u l to fc a l c u l a t i o n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h e a t t e n u a t i o no fs o u r c e - d r a i nc u r r e n tc a u s e db yt h es o u r c e d r a i nr e s i s t a n c ei n c r e a s e d w h e n t e m p e r a t u r ei r l c r e a s e d k e yw o r d s :h i 曲t e m p e r a t u r e ,s h o r tc h a n n e lm o s t , t h r e s h o l d v o l t a g e 、m o b i l i t y s o u r c e - d r a i nr e s i s t a n c e 绪论 0 1 高温c m o s 集成电路的研究意义与发展状况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 础。微电子器件的品种同益繁多,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同常生活中显示 出愈来愈强大的,七命力。 在能源、航空和航天领域内,常常要求检测和控制设备能在超过室温数倍的 ,岛温状态下运行。例如,石油的油井和天然气井的井底传感系统和监控设施的工 作环境温度高达2 0 0 ”c 3 0 0 ”c ;喷气发动机的控制设备中,则要求传感器和控制 线路必须在5 0 ”c 2 6 0 ”c 的环境下工作。其它一些设备,像内燃机点火装置和控 制系统将被置于2 0 0 ”c 3 0 0 。c 的环境下,而原子能发电站监视系统工作温度达 3 0 0 ”c 5 0 0 ”c 。 虽然在采用了冷却装置后,可以使用使室温f 工作的器件和电路适用于高温 情况,但经过这样处理的器件和电路体积庞大、重量增加、安装和使用复杂、噪 卢高、灵敏度低、可靠性差、不便于适时控制,给系统的微型化和实用化带来了 诸多的不便。因此研究高温微电子学,设计制造高温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是十 分必要的。 从半导体物理学可知,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越大,器件温度特性的稳定性 越好,因此最好使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来制造高温器件和集成电路。已经用禁带 宽度2 3 e v 的s i c 制造了能在5 0 0 “c 高温下工作的晶体管。在宽禁带半导体材 料中,对禁带宽度1 4 e v 的g a a s 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用它制成的高频 m e s f e t 可以工作在3 0 0 “c ”1 ,而g a a s 霍尔传器放大器能在2 0 0 ”c 稳定工作”。 然而,这些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还有些材料、器件、电路、系统 和i = 艺的课题等待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并不能广泛地应用。例如s i c i 1 l l 器件, 因为材料和工艺都不成熟,目前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再如g a a s 集成电路虽 然已经大规模用在室温下,但是在高温下应用仍有大量的器件物理问题需要研 究,所以高温g a a s 集成电路并没有硅高温集成电路那样成熟。 国外从1 9 6 5 年开始就有这方面的报导,到8 0 年代未已将研究的温度范围扩 展至3 0 0 。c 左右“3 。1 9 7 8 年d w p i a m e r 首先报道了工作在2 5 0 ”c 以e 的j f e t 和m o s t 的电学特性。随后,j l p r i n e e 和j d b e a s o n 等人在1 9 7 9 年至1 9 8 1 年之间陆续发表了一批双极和m o s 集成电路在高温下电学特性的测试结果,探讨 了制作耐高温硅集成电路的可能性。但是这些早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与制作 双极型高温集成电路和厚膜集成电路,例如,i e e e1 9 8 2 年出版的一本关于高温 微电子学及其应用的专集中,数十篇涉及到硅谷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文献,介绍的 几乎都是双极型模拟集成电路和t t 。数字集成电路。 埘高温m o s 晶体管和c m o s 集成电路进行系统地研究的第一批学者是 f s s h o u c a i r 、w h a n g 和j m e e a r l y 等人,他们于1 9 8 4 年在i e e e t r a n s o n f 1e c t t o nd e v ic e s 、i e e et r a n s o nc o m p o n e n t s ,h y b r i d s ,m a n u f a c t u r e , 7 f e c h n o l n g y 和m i c r o e e c i r o nr e lt a b 上发表了一系列2 5 “c 3 0 0 ”c 环境 fm o s 晶体管电学特性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讨论了m o s 晶体管的闽值电压、表 面载流子的低场迁移率、亚阂值电流、漏源电流、p n 结泄漏电流、泄漏电导和 m o s 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参数在2 5 ”c 3 0 0 ”c 环境下的变化情况,给出了描述它 f f j 高温电学特性的方程和经验公式,为高温m o s 晶体管和c m o s 集成电路的殴计 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温c m o s 模拟集成电路的基础是f s s h o u c a i r 提出的零温度系数栅偏胃电 k 理论( z e r ot e m p e r a t u r ec o e f f i c i e n t ( ;a t eb i a sv o t a g ep o i n t s ,简称z t c 点) ,它的核心是设置能使漏源电流( 或跨导) 工作在零温度系数的栅偏压,使 得漏源电流( 或跨导) 不随温度变化。z t c 理论的出现,解决了高温b t o s 模拟集 成电路直流偏置点不能稳定的问题。1 9 8 6 年,f s s h o u c a i r 总结了他和前人的 研究成果后,提出了能在2 6 0 ”c 下稳定工作的c m o s 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1 。 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高温下恒流源、差分输入级、中间放大级和输 b 级的设计, 实现了2 5 ”c 2 6 0 c 的高温c m o s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在高温c m o s 模拟集成电路研究取得了进展的同时,f s s h o u c a ir 在1 9 8 4 年首先对高温c m o s 反相器作了定性估算,并给出了大信号等效电路”。从1 9 9 0 年起,文献 7 文献 9 陆续分析了体硅、外延硅高温c m o s 静态数字电路,提 出了高温c m o s 静态数字集成电路的直流传输特性和瞬态特性模型,并对直流和 瞬念特性进行了定量的计算,得到了高温c m o s 静态数字集成电路的直流特性和 瞬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给出了高温c m o s 静态数字集成电路的器件结构和参数 的设计方法。 对于高温c m o s 集成电路的温度极限研究也在发展。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 确定了泄漏电流引发的可控硅自锁效应( l a t c hu p ) 决定了c m o s 集成电路应用 的极限温度。由于在理论上弄清了高温c m o s 集成电路的失效原因,r b b r o w n 等人在m o s 晶体管的尺寸、阱的掺杂浓度、器件间隔和引线等几个方面作了改进, 成功地制作了工作在3 l r c 的0 5 朋1 2 朋结隔离的c m o s 集成电路。 进入8 0 年代中期后,由于固态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温硅微 电子学的应用前景更加明朗。r b b r o w n 等人在1 9 8 7 年提出可以把高温c m o s 集 成电路与硅传感器或执行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以获得航空、航天领域内急需的 低成本、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的集成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随后就报道了能在高 温环境卜工作的硅材料传感器“o 3 。 8 0 年代木人们又对高温大功率晶体管和s o 【结构m o s 器件和集成电路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g d o n l y 首先测试了l d m o s 的高温电学特性,对l d m o s 亚闽值情 况和导通态z t c 点建立了高温、大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最佳设计方案。研究高 温s 0 1 器件与集成电路电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建模1 。而k s h e n a l 则从不| 一j 材 料特性、器件参数、热传导的情况出发,建立了高温、大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的 最佳设计方案”。由f - s o i 器件p n 结面积比体硅、外延硅p n 结面积小得多,其 泄漏电流要小几个数量级,因而m o s 晶体管可以在高达# 的温度下1 作,失效的 原因并0 i 是器件功能失效,而是其铝引线电迁移引起的失效,这一切表明s o l 材料是优秀的高温器件和集成电路材料。 目前微电子技术证在高速发展,集成电路i f 朝着越来越小尺、j 发展,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器件的特征尺寸已达到亚0 1 a n 。器件尺寸的缩小,要求器件模型 必须包括更多的二级效应以提高精度。找出合适的器件模型来研究短沟器件的温 度任目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也i f 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0 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本沦文以短沟道m o s t 电学参数的温度特性为研究目标,做了以下研究l :作: 推导了 个短沟道m o s t 阂值电压温度系数的表达式,研究了沟道m 0 刚 闽值电压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短沟道m o s t 表面载流子迁移率随温度变化的模型。 在考虑了短沟道m o s t 的d i b l 效应和沟长调制效应后,得到了一个简单 的、用于研究温度特性的漏源电流方程。并用其导出了漏源电流z t c 点公式。 讨论了漏源寄生元件( 漏源串联电阻) 对漏源电流的影响。研究了漏源 串联电阻的各个组份和其温度特性;发现漏源电阻的存在给漏源电流带来的衰减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第章短沟道m o s t 阈值电压的温度特性 1 1 短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表达式 阂值电压是m o s f e t 最重要表现的参数之一一,它的定义为器件丌始导通时的 栅电压。对于长沟器件,利用经典强反型判据,其闽值电压所t 表达式为: m 丁却。伽,一等一罴肛瓦 ( 1 _ 1 ) 其中妒,:塑l n 生 4 q ”, ( 1 2 ) q ,= 2 s o s 。,q “ ( 卜3 ) c w = 8 0 9 。t ( t 、4 1 式q 的各参数定义如下:伽,是栅一衬底接触电势著;s 占s 。、q 和k 分别 是硅介电常数,s i 0 。介电常数,真空介电常数,电子电荷和玻尔兹曼常数:q 。是 s i 0 1 单位界面电荷常数;,。是栅氧化层厚度;g 。是单位面积栅电容:是衬 底偏霄电压;妒,是体费米势,对n m o s 取正号,p m o s 取负号:n 。是沟道掺杂浓 度;一是本征载流予浓度;q 对n m o s 取丁f 号,p m o s 取负号。 埘于短沟道m o s t ,由于小尺寸效应的存在,它的沟道电场呈,二维分布。因此 短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不仅受栅电场的控制,而且还受漏极和源极电场的影响, 所以在计算闽值电压时,必须把漏极和源极电压考虑进去。为了简化计算,我们认 为短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是由长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踟加上”个由短沟效应 而引起的闽值电压漂移量而形成的。即 ( r ) = 踟( r ) a d x ( t ) ( 卜5 ) 卜式对n m o s 耿负号,p m o s 取正号。式中,t 是温度,其单位为绝对温度,a x ( t ) 是短沟道效应所引起的阈值电压漂移, 所x 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这罩用个由数值模拟和经验结果相结合所得 剑的公式,其表达式”“”是 肌( 耻陬,+ + 刚z ) 】丁6 t o ye x 一( 南 ( 1 _ 。, 其中 d :f 堡丛竺堡! r( 1 7 ) lq m * 式r f ,:l 是沟道长度;_ 。是漏源电压:k ,是源( 漏) 衬底p n 结的内建电势筹。 f 面以n m o $ 为例,讨论阈值电压和其温度系数的计算,首先化简。 假设漏和源是突变结,则漏( 源) p n 结的内建电势羞是 k ,:k t _ t 1 n 辈( i - 8 ) 式中的n ,。和n 。分别是漏( 源) 掺杂浓度和衬底掺杂浓度。在典型的 0 s tr j , n ,。约为n 。的1 0 倍,c 。和n 。差别不大。因此式( 1 8 ) 叮以简化成: 圪,2k t l n n a , + k _ r l n l 0 。2 丝1 n 坐+ 2 3 坚 q 月, q 。2k t l n 丝:2 妒,( 7 1 ) ( 卜g ) q n 7 把式( 卜9 ) 、,= s o s ( w c o x 和d = ( 2 o s q ,) 地y + 2 妒,( 丁) 代入式( 1 6 ) , 得到闽值电压的漂移为: 肌= t q , 肛7 + 2 c o ( t ) 譬筹唧( 一南2 7 d , 、7 c 眦 n + 2 驴,( 7 1 )1 1 j 图1 是式( 卜1 0 ) 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曲线。从图中可见,计算值略 小于实验值,但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式( 1 1 0 ) 可以用于短沟道m o s 晶体 管闽值电压的计算。 1 u m 图1 n 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u 5 的对比曲线 根据式( 1 1 0 ) 和式( 卜5 ) 可以得到短沟道n m o s t 的阈值电压表达式是 呻) 讽。伽) _ 譬型尝垫旦 l o xl o x 小1 筹e x p ( 一南) | 1 1 112 7 d l 一二一 一) l () l+ 2 妒,( 7 1 ) 1 经过简化后的式( 11 1 ) 避开了漏、源p n 结参数的计算,便于用在短沟道m o s t 阈 值f 乜压温度特性的分析上。 1 2 短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温度系数 m o s t 的闽值电压温度系数异由下式定义 p o = d ( 7 ) d t ( 卜1 2 ) 为了求解只,可以对式( 1 11 ) 求导,但这样得到的是个物理意义含糊的复杂 表达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下面利用级数展丌的方法,求出一个简单的温 度系数表达式。 众所周知费米势的温度系数表达式“是 尸,:d o ( t ) :业一生( 1 - 1 3 ) d 。i jt 2 q 7 7 - 弋巾e 。是禁带宽度,约为1 2 e v 。在2 7 ”c 3 0 0 c 之问,只叫+ 以看作是个常 6 5 4 3 2 o 眦 川 。 专 q 数,淡差约为1 0 左石。所以贸米势的级展”式是 p ,( 7 1 ) = 妒,( r ,) + 尸,( t 一7 、t ) ( 1 1 4 ) 式中互是任意常数温度。根据上式得到: p 7 w + z 妒,c 丁, 。 = ( s + z 妒,c ,) 。” t + ;i ;:杀 。” c ,一,s , 由于i 2 p r ( t r t ) ( 矿赫+ 2 妒,( 丁) ) i = 1 2 ( 妒,( r ) 一妒,( r 一) ) ( 阮一+ 2 妒,( 7 1 t ) ) i ,在衬底硅的表面将形成导电沟道。这时在源漏问 加。电压时,沟道中将有电流流过。在一级近似条件下,m o s t 本征沟道电流为: ,。= ,瞄。( ) ( 一巧一0 5 1 。) _ 。 ( 线性区)( 2 1 ) j :s t :r 扎闽值电压”与温度的关系已经在第一章中讨论过了。其中另一个与温 度有关的量是迁移率。闽值电压k 和迁移率是影响m o s t 温度特性的两个最 重要参数。要研究漏源电流的温度特性,就必须找出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 2 1短沟道m o s t 表面载流子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 2 l1 短沟道m o s t 表面载流子的迁移率模型 迁移率是单位场强下的载流子平均漂移速度,它代表着载流子在半导体中 自i 扫移动的难易程度。载流子迁移率的大小由其在半导体中受到的散射机理决 定。反型沟道中的表面载流子由于受到垂直于沟道方向的高电场以及s 卜s i 0 1 “粗糙”界面引起的散射,其迁移率要比体迁移率小的多。而短沟m o s t 比长沟 m o s t 的表面载流子迁移率又要小一些。因为短沟h o s t 的表面载流子除了受到晶 格散射、表面散射、和电离杂质散射以外,还受到以下三种作用的影响而下降“。 1 横向电场增加引起的载流子速度饱和效应 在器件尺寸缩小后,沟道中的横向电场将会增加,并最终导致载流子速度饱 , f t i ,从而使的有效迁移率降低。其表达式为” 。,( 丁) :坐l ( 2 2 ) i + _ d ,s ,蝎( r ) 其中 = 帮 3 ) 式【1 j ( 7 1 ) 是长沟道m o s t 的表面载流子低场迁移率,( 丁) = ( 7 j ) ( 事) 。_ 。是漏 和速度主要由晶格散射决定。这时: ( 耻v 。( 飘( 2 - 4 ) 室温时, f 1 0 7 1 07 c m s ( 电子) u “盯卜4 1 0 。驯啦焉 式( 2 4 ) 中,电f :,= o 8 7 ,空穴:埘,= o 5 2 。 将( 7 1 ) = ( 7 i ) ( 争) 和,( 7 1 ) = v 。( 五) ( 事) ”代入( 2 3 ) 得: 州耻州坝( 2 - 5 ) 其中 = 等 ( 2 _ 6 a ) 丽= m m 。( 2 - 6 b ) 将( 2 - 5 ) 代进( 2 - 2 ) 后,得 羽卜奋 7 ) 臣( i ) 、7 1 。 2 纵向电场引起的载流子迁移率低落效应 当m o s t 尺寸的缩小时,会引起纵向电场的增强。纵向电场的增强在垂直方向 j :会导致载流子加速,使带电载流子向表面方向运动,造成比不存在纵向电场时 更加频繁的散射,从而使得有效迁移率进一步f 降”。其表达式为: 州耻丽器而 其中口:盟,屈在o 0 0 l o 0 0 4 彬矿之问。 , 3 短沟道器件沟道区重掺杂引起杂质散射增加,导致迁移率下降。 其表达式为1 :、 纵耻砖 ( 2 - 8 ) ( 2 9 ) 将以f :一t 种效应综合考虑后,得到表面载流子等效迁移率 2 阿鬲证豢下k 丽 2 1 2 短沟道m o s t 表面载流子的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 在了解了短沟道m o s t 表面载流子的迁移率模型之后 表面载流子有效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 令 = 丽赢 ( 21 0 ) 就可以利用它来讨论 ( 2 1 1 a ) 凡2 丽1 q 。1 埔 臣( 五) 、, 分别代表迁移率低落效应和载流子速度饱和效应的影响因子。 把( 2 1o ) 对温度进行微分,得到其相对温度系数表达式 1 d “讲 1 8 j “啦q 、o f v l j 1 8 “删q 18 f 州 州( ,) d 丁 州( r ) a ( , a 丁 州( 7 1 ) a a r ( 2 - 1 2 ) 。 、 a “州q ) a l l 州( r )劲 a 7 1 其中载流子速度饱和效应、迁移率低落效应和低场载流子迁移率的温度系数分别 为: 上塑盟 2 q 1a f 。 o t 上塑盟一盟 ( 2 _ m ) 州( t ) a 1 7 o t 1 + 口( k ,。一_ ( 丁) ) l 塑塑m a 州( t ) 即 o tt ( 2 1 3 c ) 嚣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求出引起短沟道m o s t 迁移率下降的各种效应所占的 比例以及迁移率的总温度系数。它的具体参数“”为: 上= 1 2 5 , u m ,n = 1 3 1 0 1 6 c m ,j v = 2 5 0 , 5 l ,( 2 5 0 c ) = 1 ( v ) , 筹f 2 5 。o - 1 5 m 广c ,面d f , ( 3 0 0 。c ) 2 5 m v 广c _ 2 ( v ) ,p = 裟删6 。 求得的结果如表2 一l 所示。 表2l迁移率各分量的温度系数 温度2 5 3 0 0 各分量占总量之比 、辫酋擎 2 5 3 0 0 备注 铲茸 ( )( )平均值3 0 0平均 和总鼙 忒 ( ) 2 5 值 v 。越 】 却e a f 0 2 x一0 3 2大此 u 。da r 卯 1 0 。1 0 1 一o 2 6 1 0 3 8 5 项值 越小 l 1 4 l 0 6 4 ”e “ 电子 1 0 3 1 0 2 1 1 8 2 0 1 0 1 0 d e f f a l a i 1 6 9 0 6 2 x a f s 。空穴1 1 6 1 0 。 2 5 1 8 2 2 a t 1 0 1 1 0 1 却。h 饥 一5 一2 6 2 一3 8 l l o 1 7 6 7 3 7 5 u 。na p 8 t 1 0 。1 0 “ 电子 3 7 9一2 3 0 总最 1 d r t e f f 1 0 x 1 0 3 0 5 1 0 指各 分量 h 。n d t 绝对 空穴 一3 5 1一2 ,2 8 1 0 1 0 。 一2 9 0 1 0 5 值之 和 从表中不难发现,载流子迁移率低落效应所占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它随温 度变化对迁移率所产生的影晌,而认为引起表面载流子迁移率随温度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载流子速度饱和效应和低场载流予迁移率的行为。这样由( 2 1 2 ) 和( 2 1 3 ) 可以求得表面载流子迁移率的温度系数表达式为 其q 上7 一d 。一螋 ( 2 _ l4 ) 。( t ) d t t 丽一l e ( 互t ) i 丽 ,( r ) 、 ”l + 一l e ( 互t ) “ ,( z ) 、 。 ( 2 1 5 ) 式( 2 14 ) 和( 2 15 ) 表示短沟道m o s t 的表面载流子迁移率温度系数主要受到晶格 散刺、表面散射、电离杂质散射和速度饱和效应的影响,而m 决定这四种效应 所,5 的比例。表2 2 和2 3 给出了不同沟长和巧。下的m + 计算值。 表2 2表面载流子电子的m 4 ( t ) t ( ) m 3 0 1 2 5 ( 7 世川甲均 锶 2 5 1 0 0 15 0 2 0 0 2 5 0 3 0 0 列m 1 2 5 ) 3 0 9 c 的竹所坩米 的越人误 的,墅化半 平均债m + 牛 l = 12 5ul0 81 】0 l1 1l1 2l1 3l1 346 3 11 14 v d s = 5 ( v ) l = o7 5u l0 ll0 310 4l0 4l0 5l0 649 5 10 43 v 。:。v , l = l2 5u11 7 l2 012 212 312 4 l2 459 8 12 24 l = 07 5u i1 0 l1 2il3l1 5i1 6ll755 l1 43 表2 - 3表面载流子空穴的m + ( t ) 2 5 、 一( 3 0 0 c ) 他川r 均 3 0 0 的 对m +仇所廿米 憾 2 5 1 0 0 1 5 0 2 c2 5 0 23 0 9 甲均旃 ( 2 5 l 的啦 的埘人议 化率 i z m l = l2 5u09 9 l0 410 8l1 0 11 3 l1 51 6 l0 89 lv d i = 5 ( v ) l = 07 5po8 809 209 50 9 7 l0l0 21 6 0 9 69 l = l2 5u l1 6l2 1 l2 312 5ll7l2 91 1 l2 47 v d s = 25 ( v ) l = 07 5ul0 4 l0 9l1 21l5 l1 7 11 91 4 l1 39 由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在2 5 1 c 3 0 0 ”c 的范围内,平均值面+ zm ( 1 5 0 。c ) ,”z + 与t 的关系不大,如果用秽代替m + ( 丁) ,其最大误差将不超过1 0 ,因此可以近 似地把m + 看成是,一个常数。于是迁移率的温度系数可以写成: j 一盟:至( 2 1 6 1 洲( 7 1 ) d r丁 山( 2 1 6 ) 可求得: 其中 州( 7 ) = 州( 五) ( 争) 4 ( t ) m2 m l1 o 8 1 k 堕坚! 竖! m1 + o 8 1 y 堕_ l e c ( 1 1 ) 0 7 1 v o s 亘竖! ! ! ! ! m1 + o 7 l v d s 电子 空穴 ( 21 7 ) ( 2 1 8 ) ( 2 1 8 ) z = 2 7 0 c j :式中m = 1 5 ,而( 电子) = o ,6 3 ,而( 空穴) = o 9 8 。当沟道横向电场很强时,近 似有竽 臣( 五) ,这时耐( 电子) = o 8 7 ,丽+ ( 空穴) = o 5 2 。当沟道横向电场很 弱时,近似有e v b ( s z ) z 。,这时而( 电子) 2 丽+ ( 空穴) 2 1 5 。因此电f 的矿取 值范围是0 8 7 1 5 ,而空穴的取值范围是0 5 2 1 5 。 2 2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电流公式 对于长沟道器件,在固定的栅压k 。( _ ) 下,在漏电压很小时漏源电流,。 随_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随着漏电压的增加,漏源电流,。的增加速度不断 减小,直到,。达到某一恒定的饱和值。这时候,。不再随着_ 。的增加而增加。 ,lj量-10 基一级近似,漏源电流,。由下式给出 , n = 随着器件尺寸的缩小,其特性与长沟器件有明显的不同。对于短沟道器件 自以下特点”。1 : - 当漏电压超过饱和电压巧。时,漏源电流,。仍随着一。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长沟道器件,饱和区,。一k 。曲线的斜率为零,但对于短沟道器 件,该彳i 为零,而是某一个丁f 数。器件的沟长越短,斜率越大。 与长沟道器件相比,闽值电压会漂移。即闽值电压与器件的几何尺寸 有关。而且由于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d i b l ) ,使得短沟道器件的阈值电 压与漏电压有关。 当器件的尺寸非常小时,亚阈值斜率将会增加。而且由于穿通效应, 使得栅对漏源电流的控制作用失效,并且不能使器件关断,另外亚阈 值斜率还会随漏电压而变化。 基于以上的原因,在模拟小尺寸m o s t 的本征直流特性时,通常需要考虑 f 面一些效应: 由于纵向和横向电场引起的迁移率降低效应; 载流子速度饱和效应;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源一漏耗尽区的电荷共享效应: 典型的短沟m o s t 的直流方程( 没有考虑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是: 其q 。c 。( 警) ( k 。一) 一o 5 2 ) 】( v 。 _ 。) 。c 。( 等) 【( p 纛一巧) _ 。一。y 。,2 ) ( _ 。) _ 。= 上巨c 丁,c l f j i 萍一, 将式( 2 - 5 ) 代入上式后得到: _ 。= 五c 互,唔,6 c 1 i :j i i i 蕊一t , ( 2 2 1 ) ( 22 2 ) 1 9 区陛线 固 。 和 巩 饱 一 巧 _ 一 d 屹 弘雌厩 哟 咖 2 2 陋 ( 22 0 ) 和i ( 2 2 2 ) 呵以看出,由于载流子速度饱和效应的影响,在饱和区,漏源 饱和电流不再和( k 。一) 2 成化比,而是( k 。一k ) 的复杂函数。这给漏源饱和电 流特性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必须对该模型进行简化。 理论和实验都发现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饱和电流,。正比于( k ,。一) “。其 t t 口弓沟道长度有关,其关系如表2 - 4 所示: 表24沟道长度与a 的关系 l ( u ) o 50 60 8 1 01 22 o2 2 m o s t 飞 n m o s1 0 1 21 21 21 82 0 p m o s1 21 21 51 5 1 8 在测试中还发现口与具体工艺无关,仅是沟长的函数。由表中可以看出, 沟长越短,口越趋近于l ;沟长越长,口越趋近于2 。众所周知短沟道m o s t 的漏 源饱和电流有正比于( k 。一_ ) 的趋向,因此口的这种趋向与理论的结果是符合 的。这样,漏源饱和电流,。的表达式可以写成: 如撕) = 知( ,( 铷k 】。( 2 2 3 ) 6 u 面晓过,短沟道m o s t 和长沟道m o s t 一个典型区别是由于沟道长度调制效 应和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d i b l ) 的作用,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饱和区电流不会达到 饱和,它随着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由于这两个效应的复杂性,具有较高精度的 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饱和电流公式都十分复杂而很难用于实际模拟。大多数能用 于实际的短沟道m o s t 漏源饱和区电流公式都采用半经验公式。本文中,我们采 用一个较为简单而具备一定精度的半经验公式”“: ,。( 7 1 ) = _ 投( _ n _ 。) ( 22 4 ) y 4 + y | 其中 惮一址等 z s , j :式中s = 2 8 v p r n ,n 7 = 5 x 1 0 “c m 。 综合以上的结果,得到完整的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电流公式如f j ,= 川c ( 。( 芋) ( 一巧) 0 5 v 。2 ) j ( o ,可以得到玎a ,的值必然在。和1 之问。 将式( 2 - 3 3 ) 代入式( 2 - 3 2 ) 得: 其一十, 一1 一o l a v 丝:一互 ( 2 3 5 ) r i d , a t i 面万一7 7 “了 心一 。= 万蒜甓杀历 拍, 在实际应用中圯要比_ 。,大的多,因此有玎。, 1 。这样即。,玎。将是一个二_ 阶 的无穷小量。相比较于等,叩一,7 a c 等的值要小的多,可以忽略不讣。即 一1 8 1 s 丝对漏源电流温度特性的影响可不予考虑。 1 ,。8 a lo t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验证该结果。仍然采用计算表2 1 所用的参数。由表2 - 4 可得到l = 1 2 5 , u m 时,口= 1 2 。计算结果如表2 - 5 所示。 表2 - 5电流温度系数的各分量值( v 萨5 ( v ) ) 然 2 5 3 0 0 v 。- 2 ( v ) v “= 5 ( v )v ”= 2 ( v )v = 5 ( v ) 1 a i n s 却。口 一4 5 3 一4 0 2 一2 3 7 一2 1 i 1 d s 却e h 研1 0 1 1 0 1 0 1 0 一1 曼选盟 1 8 1 0 。 0 4 5 x 2 0 1 0 0 6 7 1 d sa v t a t 1 0 1 0 一1 旦选垫 一0 1 6 一0 1 7 一0 1 6 0 1 6 d s o a lo t l o 1 0 1 0 2 1 0 。 由表中可以发现,当温度从2 7 变4 l n 3 叫时,由毒面c o l o s 。百c o a l 引起的 变化仅占总变化量的5 左右。因此,可以得到:相比较于有效迁移率和阈值电 压,由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和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d i b l ) 引起的饱和区漏源电流温度 特性的变化很小,可以不予考虑。 2 3 2 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电流温度系数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由( 2 2 6 ) 式得到用与汁算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电流温度 系数的公式( 在忽略了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和漏致势垒降低效应的影响后) : 州c 。( 警) ( k 。_ ) _ 。 i 1 。( 孚) ( _ “一吖 线性区 ( 2 - 3 7 ) 饱和区 将f :式对温度求导,得到漏源电流相对温度系数为: 毒热2i1,石colz)s监cot+i1象,cov,:dt c o t s s ) l | n i d s0 蚪ml we v i 。j 将式( 2 - 3 0 ) 和( 2 - 3 1 ) 分别代入上式得到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电流温度系数: 一1 盟:一里一竺一d h j | 搬tv j s y i d t 其中在线性区口= 1 ,饱和区口= l 2 ( 取决于沟长) 。 ( 2 3 9 ) ,钾 = o8 1 一些 ,丽l 臣( 正) 1 m j + o 8 1 _ 堡一 l e ,( 正) o7 1 一鳖 而 臣( 一) 1 柳1 + o 7 1 上坠一 l e ,( i ) 线性区 饱和区电子 ( 2 4 0 ) 饱和区空穴 氏沟道m o s 、的漏源电流温度系数为”“j : 上鱼:一竺一竺,盟 ( 2 4 1 ) j l d d tt v j s v l d t 其中线性区口= 1 ,饱和区d = 2 ;= 1 5 。 比较式( 2 - 3 9 ) 和( 2 - 4 1 ) 可以发现,长沟道m o s t 和短沟道m o s t 的漏源电流温 度系数有相同的形式,但是因为短沟道m o s tl 堑j d ,v ,r 一要比长沟道m o s t 的小,所 以它的温度系数要长沟道的大。另外长沟道m o s t 的脚和口为常数,而短沟道m o s t 的而+ 和口都与沟长有关,实际上两+ 和等等都是沟长和栅源电压的函数。 2 3 3 漏源电流的z t c 点 m o s t 的z t c 点( z e r ot e m p e r a t u r ec o e f f i c e n tb i a sp io n t ) 即器件的零 温度系数偏置点指存在一个栅源电压k 。( z t c ) ,当器件在该电压下工作时,其 漏源电流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即,。的温度系数为零。造成漏源电流存砬:零 温度系数的原因是载流子迁移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闽值电压却随温度的 增加而增加。因此,有可能在某一个栅源电压下,这两种作用相互抵消,从而使 得漏源电压不随温度变化。从式( 2 - 3 9 ) 和( 2 - 4 1 ) 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对 j 二长沟器件,不管其工作在线性区还是饱和区均能得到一个零温度系数点。而且, 温度系数为零时的栅压非常接近器件的阈值电压。而对于短沟器件必须考虑载流 m,i训j0,训f0 严饱和速度或饱和电场- q 温度的关系。下面来求短沟道m o s t 漏源电流的z i 、c 点 存在的条件。 当器件工作在z t c 点时,) 。不随温度变化,即笔笋= o ,将该式代入式( 2 3 9 ) j 以得到: k 。( z t c ) :忡) 一兰氅婴7 其中上式表示了当短沟道m o s t 漏源电流的z t c 点存在时 条件。用它可以导出漏源电流的z t c 点存在的充要条件。 将式( 2 - 4 2 ) 变为 ( 珊m ( ,) - 等掣- 7 1 将其代入式( 2 - 3 7 ) 得到: 1 | t h ( z t c ) = ( 2 4 2 ) 栅源电压必须满足的 ( 2 - 4 3 ) 从l 式容易看出,为了补偿迁移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望乏旦必须满足1 定的 条件。现在分线性区和饱和区两种情况来讨论皇! 娶2 必须满足的条件。 1 线性区 在线性区的z t c 点处,。( z 兀- ) 不随温度变化,因此望坐! ;堕:o ,山式 ( 2 - 4 4 ) 可以得到: 嘉审限等n = o 其中m = 1 5 。求解上式,得: d v :r ( t ) :坐盟f 互) 1 2 ( 24 6 ) d ld l 7 。 即器件的闽值电压必须满足上式,在线性区内| 。可以得到不随温度变化的电流。 用实际的短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温度系数和上式相比较,可以判断出短沟 道m 0 s 的z t c 点是否存在。若实际的阂值电压温度系数曲线和式( 2 - 4 6 ) 相重和, 则z t c 点一定存在,严格地说反之则一定不存在。但是实际情况与理想情况总有 定差距,如果实际的闽值电压温度系数曲线和式( 2 - 4 6 ) 变化趋势相同,剧其 差值很小时,可以认为点一定存在,这已经为实验所证实。” 图2 - 1 中将实际的短沟道m o s t 的阈值电压温度系数与条件做了比较。可以 羼 医 性 和 线 饱 一 笋等 d 竺晰 里m ,r t l w )v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