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鲁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鲁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鲁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鲁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鲁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师:我们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辛苦了。生:(参差不齐)老师辛苦了。师:跟大家开个玩笑。是因为刚从网上看到这样的内容,说现在的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过据我了解,我们昆承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是不怕的。是这样的吗?生:(齐)是。师:好。那我就有信心了。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有三个。(投影出示目标)我们齐读。(生齐读:一定要读通:读出文言味道;设法要读懂:把握作者情感;尽量要读透:参悟人生道理。)师:先考考大家,在课前预习中有没有读通。(投影出示6句原文)第一句谁来读?生:(读)欣然起行。师:读得不错。但我还想跟你PK一下,我来读一读:欣然(然,字音拉长)起行。谁读得好?生:老师。师:真的么?其他同学的意见?生:老师读得好。师:哈,这话我爱听啊,谢谢。你再读一下。生:(读)欣然起行。师:把“然”拉长读音,再试一下!生:(读)欣然起行。师:好的,味道出来了。来,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欣然起行。师:第二句,谁来读?生:(读)念无与乐者。师:已经很不错了。我还想PK一下。(读)念(念,拉长)无与乐(乐,重读)者。你再试一下。生:(读)念无与乐者。师:你的悟性很高。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念无与乐者。师:第三句?生:(读)怀民亦未寝。师:哪个字要重读?生:亦。师:你再读一下。生:(读)怀民亦未寝。师:大家齐读。生:(齐读)怀民亦未寝。师:下面一句。生:(读)庭下如积水空明。师:把“空明”二字拉长一点?齐读,(读)庭下(下,轻读,拉长)如技术空明(空明,拉长)。生:(与教师一起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师:这句话好像难翻译哎,谁来尝试一下?生:庭下的地面如同沐浴在像那积水般清澈透明的月色里。师:你翻译得很棒。用了“沐浴”这个词,很有诗意。下面一句?生:(读)盖竹柏影也。师:不错。我们齐读。(读)盖(盖,拉长)竹柏影也(也,轻读,拉长)。生:(与教师一起齐读)盖竹柏影也。师:最后一句?生:(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貌似你读得快了。再试一次。生:(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你明白祝老师为什么把“但”字用红色标出吗?生:因为“但”表示一种强调。师:对,你在“但”后面停顿一下,酝酿一下,再读生:(读,未读出,示意有难度)师:是明白了那个“味”,但就是读不出,是么?老师先读一下。(读)但(但,重读,拉长)少闲人如吾两人(两人,重读)者耳(者耳,轻读,拉长)。你再来一次?生:(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味道就这样来了。同学们一起来。生:(齐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谁来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生: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人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从容地流连风景的人罢了。师:注释看得很细,把闲人翻译得很具体。其实,这个闲人可以直接翻译的。现在,祝老师来把文章读一下,请同学注意朗读的技巧。(师读原文,读毕,让学生自由朗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能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这样,我跟大家齐读,看能不能合上拍子。(师生齐读全文)师:那位同学来把全文翻译一下?(生翻译全文)师:谢谢。“读通”完成得不错。接下来,开始“读懂”了,祝老师有三个问题,(逐条投影出示)来,第一个问题,齐读一下。生:(齐读)注释中最帮助理解文意的一条是什么?师:请思考,并展示学习心得。生:我认为最能帮助理解文意的一条注释是第七个注释“闲人”。(读注释)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从容地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职,所以他自称“闲人”。师:那你认为重要的理由是什么?生:我准备结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说。这件事要从“元丰帝”当政二年说起,当时苏轼写了许多诗,而朝廷里的一些官员心地非常的狡猾,他们从苏轼的诗里找出片言只语,说苏轼以诗讪谤朝廷,于是,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什么是缘分(元丰),苏轼和张怀民就是缘分。当时两个人都被贬,但两个人志同道合,“闲人”体现了他们两个人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心境,也是本文的主旨吧。师:非常精彩,预习非常充分。有两点要跟你推敲一下。一,你说的“元丰帝”应是神宗皇帝,“元丰”只是他的年号。对吧?生:对。师:二,后面的“缘分(元丰)”到底是年号“元丰”还是指结缘的“缘分”?我没有听清楚。生:是指苏轼与张怀民缘分的体现。师:谢谢。苏轼在这里遇到了人生的知音,是人生中的一种缘分。(板书“缘分”)其他的理解?生:我也认为是注释七。闲人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没事可做的人,但文中是另一种含义。这里的“闲人”是一种古今异义(现象)。师:这个“闲人”特别耐人寻味。但这个词大概不能称为“古今异义”,只能说语境不同而意思不同而已,是不?生:(点头)师:有没有其他认同了?生:无反应。师:那我们看一下注释三,齐读一下。(师生齐读)生:我猜想啊,可能当时作者被贬,没有可一起游乐的人,很孤单。师:(板书“孤单”)有这样一句话,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世态的炎凉可见一斑啊。我还想跟同学们一起研究注释二,齐读。(师生齐读)师:我想问同学们,被贬时的心境和被贬四年后的心境一样吗?生:被贬到现在,苏轼应该追求的一种脱俗和与世无争,淡定从容。师:脱俗这个词很好。(板书“脱俗、与世无争、淡定从容”)看第二问题,(投影出示)齐读。(师生齐读:正文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是什么?)师:这个环节我们想变换一种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先与同学交流,再做汇报。我们做一下分工,中间两大组的同学研读第一节,右边一大组同学研读第二节,左边一大组研读第三节。当然,你对其他小节的文字有独到见解的话,也可以做补充。(生思考交流)师:开始分组汇报学习心得。生:我找的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一句,我要把这一句和下面的一句“怀民亦未寝”结合起来说。他们俩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况下没有睡着,首先是因为外界原因“月色入户”,月色美丽让两人不愿早早入睡;其次是他们的内心,他们俩都是被贬之人,而且张怀民是刚刚被贬到黄州,同是天涯沦落人,虽然苏轼也开始追寻超凡脱俗,但他们的内心应该是一样的充满了空虚与乏力。师:那句话怎么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而且你还看出他们的乏力与空虚,回天乏力,有点空虚。(板书“乏力、空虚”)生:我们找的一句是“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内心的孤独,没有更多的朋友。但一个“遂”字,表明马上想到张怀民,表明关系非同一般。师: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心想事成的生活。其他的意见?生:我找到“月色入户”。一位哲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用淡雅的月色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淡定和从容。但是我也稍稍不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说苏轼“回天乏力”,我想苏轼也许现在已经不想再“回天”了,也许只想保持自己的这份淡定,也许是与当时混乱的朝廷划清界限,升华自己(的情感)。师:(板书“淡雅,淡定)我也有一句哲人的话要送给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位同学的发现不代表你的发现,你的发现不代表他的发现。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同样精彩。谢谢。生:我也找的是“遂至承天寺”,表明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间接地抒发了同病相怜的感慨。师:是的。如果没有其他意见的话,我们带着苏轼的这些复杂的感情,带着文言的味道,再把第一节齐读一遍。(小组齐读)师:研读第二节的同学汇报。生:我找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这里的“空明”看出苏轼的脱俗。师:具体解释?生:“空明”是清澈透明的意思,这里看出苏轼对名利的淡泊,与世无争。师:(强调)与世无争。(板书“与世无争”)生:我找的“盖竹柏影也”。因为这个竹与柏嘛,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特殊的意义,这里是苏轼拿竹柏寄托自己的志向。师:对,好比拿竹来说,中国人用什么词来形容竹的?生:高风亮节。生:我想联系全文来谈谈对第二段的理解。苏轼已被贬到黄州四年,应该说这是的心境不同于当时的郁闷、悲苦,甚至是愤慨,但此刻他已是淡泊名利,而不会留恋于名利世界。因此,这里的环境是用来表明他的境遇,竹柏是用来表达他的志向,表明他愿像竹柏一样隐居深山的隐士。师:看到了苏轼愿做竹柏的平常心。(板书平常心)联系全文,说得太好了。用刚才那位同学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把文章第二节再齐读。(小组齐读)生:我认为最耐人寻味的是最后一句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明他不愿再进官场,而留恋这种安闲自适的生活。师:(板书“安闲自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生:我也认为是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表达了苏轼两种心情。一是,苏轼曾经想为国出力报效祖国,但是遭遇到了乌台诗案,他被贬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还在做着努力,他仍然能够与世无争,追求人生的真谛;第二,他认为自己是闲人,也表达了对曾经身陷官海不能自拔的幡然醒悟。师:啊,说得太好了。除了佩服你还是佩服你。同学们有没有听出第一点,苏轼他不是不想报国,不是不想经世致用,而是报国无门啊。有没有说前面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苏轼将他的愁心寄托给了明月和竹柏,得以人生愁苦的解脱。师:“我寄愁心与明月”,苏轼比李白高一筹,不仅寄给明月,还寄给竹柏。大家的理解出乎我意料的精彩,谢谢大家。我们大家把最后一节再读一遍。(师生齐读)师:(投影出示第三个问题)回到题目:题目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词是什么?生:“夜”这个词。表明苏轼的心境特别的复杂,特别微妙。生:不夜游就看不到月亮,看不到月亮就没有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师:对呀,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际遇,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寻常的一次夜间漫步。生:我认为“记”很重要,虽然是一次普通的散步,但却领略了人生的真谛,所以必须记下来。生:我认为“游”也很重要。这个“游”呼应了最后的“闲人”,游是一种非常休闲的活动,说明了苏轼那种非常随缘自适的心情。师:祝老师有点自叹不如,我的三个问题把课文肢解了,同学们通过这三个问题把全文都联系起来了。生:我也是认为这个“游”字,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这个夜晚游玩的心境呢,而这里看出苏轼如此的旷达清幽心境。师:(板书“旷达”)同学们,我也有一些学习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投影,师生齐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更是月色进入苏轼之孤寂心境,更似寻访苏轼的一位故交,更可以看出苏轼的“随喜”心,更可以看出苏轼自我的超脱。庭下如积水空明:此乃情语也。苏轼如月,清澈透明;苏轼如水,上善若水;苏轼如佛,大智大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之意深矣。为官人,为农人,为罪人,为雅人,为智人,为被闲人,为出家人。)师:余下来的时间是我们设法把文章“读透”了。(投影出示“读透”相关内容)可惜课堂的时间不允许了。我觉得苏轼留给我们的是一本丰厚的百科全书,可以读到人生的智慧,需要我们一生去阅读。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乌台诗案”前后,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把投影内容读一读。(师生齐读:乌台诗案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如果作者在“乌台诗案”前还有一点迷惑于彷徨的话,那么,他在“乌台诗案”后找到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