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FDI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FDI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FDI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FDI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FDI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FDI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本论文对 fdi(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以及 fdi 影响产业结 构调整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对 fdi 输入与产业结构的 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了 fdi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以及 fdi 对产业结构影响的 基本理论,为论文打下了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上海市是近年来的 fdi 输入以及产 业结构变动状况,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接着对上海市 fdi 输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 fdi 与 产业结构之间进行了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得出了无论是在第二产业内还是第三产 业,fdi 的变动都能够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上海市 fdi 输入的变化不是由产 业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接着,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影响产 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产业政策,技术水平等;并归纳出 fdi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 途径方式,主要有技术溢出和资本供给。然后建立分布滞后模型来量化分析 fdi 对 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 最后,在 fdi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型中,fdi、人力资本以及出口贸易等因素 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产业结构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是显著的。对于 fdi 来说,当 fdi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时,第二产业的产值 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下降。 关键词:关键词:fdi;产业结构调整;granger 因果检验;分布滞后模型 i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di theo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ory and the impact of fdi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elated theory are respectively addressed; meanwhile, the relation between fdi inp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s analyzed and proved. first,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heories about fdi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di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ghai.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bout fdi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etween fdi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akes shanghai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di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sing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concludes that both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changes in the fdi can lead to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ghai. however, in shanghai, changes of fdi input were not the cause of its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role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played in economic growth. also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both thos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 which ways the fdi aff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n, in the distributed lag model, quantifies the effects that the fdi have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finally,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ffected by fdi input, as a factor that affect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fdi has positive effect on secondary industry, and has negative effect on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regression model.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istributed lag model 承 诺 书 58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5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里,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全 球化,特别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世界经济活动把国家之间的联系拉的更紧了。 跨国公司进行的直接投资活动成为了带动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中国改革开 放的三十几年时间里,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引入外资, 解决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资金和技术的不足问题,外商直接投资(fdi)为我国经济 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引入外资,1993 年,我国成为 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3 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 国家。截至到 2009 年,我国已经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9426.46 亿美元。为我国的 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包括机器设备等硬件,同时也包 括人力资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另外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经济的调整,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使产业结构逐渐从低级向高级转变,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效率。我国 作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还面临着世界产业 转移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外资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国的产业政策进一 步开放,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增大,我国的原材料等生产要 素和低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减小、丧失。对 fdi 的进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 验进行消化、吸收,促使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参与到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但是另一方面,fdi 的进入将使我国处于劣势的经济基础面临更大的 挑战,相对落后的技术压力进一步加剧,fdi 的高技术要求会对传统的产业造成比较 大的冲击。随着中国对外资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逐步提高外资利用的水平和质量, 有可能会使国内的传统产业出现挤出效应。总之,在中国参与到国家生产和分工时, fdi 的进入对我国的产业发展既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从产业间的国际转变以及我 国当前经济的高增长率和结构变动,从 fdi 的视角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快速 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fdi 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除了资本作用和技术 溢出效应以外,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来提高产业结构的效益。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差,引入外资的目的是为了解 决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我国是以理论“双缺口”模型作为理论依据来利用 fdi 的。而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力量,这一传统的理论模型已经无法 继续解释我国 fdi 的不断增多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也逐步从重视数量的扩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2 张转变到注重利用质量的提升上,制定了很多吸引 fdi 的优惠政策,目的是希望这 些 fdi 的进入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上的长期稳定增长。因此有的学者 在现在新的增长理论基础上对 fdi 的作用开始重新认识,分析 fdi 对我国经济快速 增长做出的贡献。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 fdi 与我国经济的关系,fdi 是否促进了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否带动了高技术的产业发展,以及 fdi 是否促进了我国产业 结构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很多的研究都是在古典和新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下,从宏 观经济的层次上分析 fdi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开始 分析 fdi 进入我国以后对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从一个经济体总体的角度来说, 一个产业的经济增长会使里一个产业的经济相对下降,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资源 配置的改变,使经济增长发生改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fdi 对产业的选择性进入 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是有影响的。文章的思路是将 fdi 与经济增长 的产业结构尝试联系起来,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为研究的目标和出发点,分析在 fdi 进入以后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fdi 是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 整,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等。另外,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的经济发 展存在着区域差异,因此本论文只是选择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 讨论分析。这是因为上海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 比较快,完善,资源配置等各方面比较合理,生产效率较高,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对上海的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我国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宝贵 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 fdi 影响产业结构发展的机制 以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运用相关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fdi 与产业结构之间的 关系。本论文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运用了产业经济学、国际投资学等相关理论,结合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研 究 fdi 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构建理论结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同角度的数 据,应用计量经济软件 eviews 进行相关分析,量化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 论文结构和内容 本论文一共分了六个部分: 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论文的目的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内 容与结构。 引 言 3 第一章,理论综述。论文把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包括 fdi 的基本含义, 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以及国际上 fdi 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这部分构成了文 章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对上海市 fdi 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 不同角度介绍了上海市的 fdi 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上海市产业 结构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第三章,对上海市 fdi 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研究。首先对上海市的 fdi 与产业结构进行 granger 因果关系的分析,证实 fdi 的输入对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影 响;然后介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因素以及 fdi 影响产业结构的途径;建立动 态模型实证分析 fdi 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分析 fdi 对促进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建立模型分析 fdi 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总结。基于以上理论及分析结果,得出上海市 fdi 与产业 结构相关关系的基本结论。 创新及不足 (一)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论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对 fdi 输入对产业 结构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 fdi 影响产业结构的途径。然后在理论基础上, 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 fdi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2)动态分析方法的运用。论文使用了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 fdi 与产业结构的 关系。考虑到 fdi 长期的影响效果,对 fdi 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量化关系能更准确的 进行判断。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论文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只是在产业层面上对 fdi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行 分析,而没有对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还有其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因素没有在文章中进行分析。对 fdi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也还不够完善, 这些都是在以后学习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和完善。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4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1.1 fdi 基本理论 1.1.1 fdi 的基本含义 关于 fdi 的含义有多种,即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 又译为国际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等。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对 fdi 的定义是: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 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oecd 对 fdi 的定义更为宽泛,它的定义 是“一个国家的居民(直接投资者)在投资国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进行的,旨 在以获取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 ”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unctad) 在吸收 imf1993 年的意见和 oecd1996 年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定义:fdi 指投资者在投资者所处经 济体之外以获取持久利益的投资。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发 言权。实施此投资的外国实体或实体集团名为“直接投资者” 。在被投资的企业中, 需占有 10%以上的所有权, 才有资格算作是直接投资。 fdi 包括股本和利润的再投资;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代表联合国每年发布当年度的世界投资报告, 在对 fdi 的规范、定义、分类方面较有权威性。其定义为:一国(地区)的居民实 体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地区)的企业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 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美国商务部对其国内的 fdi 的定义是:外国投资者的股份 超过 10。10阈值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the 0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0ecd)国家中较为常见。在此定义下,如果一个外国公司得到了美国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某企业的 10股份,则这个资本流入就在贸易收支统计时归类为 fdi 账户。在中国,仅当外国资产股份占到 25或以上时,外国资产资本流入才归 类为 fdi,因此,中国设定了一个更严格的 fdi 阈值和公司控制阈值。 我国对 fdi 的界定主要根据国家商务部的定义, fdi 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 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照我国的有关政策、法规, 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 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从企 业得到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 入的资金。 1.1.2 fdi 的方式 fdi 的输入有多种,根据目前的分类方式,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新建投资和跨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5 国并购。新建投资是指外资以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在东道国的境内根据相应的法律 所进行的投资行为,外资企业可以占据部分或全部的企业所有权,主要包括外商的 独资经营、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其中在上述三种投资方式中,外商在我国 的独资经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另外两种方式的比重越来越低。这可能是由于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商进入到我国,而相应的政策向外资 逐渐开放,也越来越倾向于外资在我国境内的独立经营。这种投资方式是国际投资 中较传统的形式,跨国公司在开始进入到东道国时大多是采取这种形式。但随着跨 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跨国并购的逐步兴起,这种投资方式的 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它仍然在 fdi 的投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另外一种重要的投资 方式是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通过兼并或收购东道国境内现有的企 业一定数量的股权或资本,以达到控制或拥有企业的目的。根据相关概念的界定, 收购的企业股权达到 10%以上,使东道国境内企业的资本和经营权转移到跨国公司。 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跨国并购的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 另外,除了以上两种主要投资方式以外,fdi 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进入东道国, 如国际租赁、技术转让、补偿贸易等。 1.2 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1.2.1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一)产业 “产业”这一名词是在日常中经常用到的,而且具有多种角度的理解。所谓的 产业就是一种社会分工,英文单词是“industry” ,指的是工业整体。马克思在政治 经济学里把产业视为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的生产部门。在更早是使用产业概念 的西方国家里,产业指制造或提供劳务、货物或收入的生产性的企业或组织。它既 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比如工业、农业、建筑业等,也包括了非物质的生产部门, 比如文化、教育、金融、保健、保险、医疗等部门。 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而逐渐变化的,越来越 多的劳动分工转变成为独立的部门或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各个 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工业、农业、商业、物流运输等,尤其是建筑业。尽 管对产业的概念还有一个十分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对产业是有一定共同的观点的, 即产业是属于中观的范畴的经济学概念,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 对产业的分类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分类的标准也有多种,而对产业的具体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6 结构的分类主要取决于目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一些主要的对产业的分类有:三次 产业的分类、工业结构的分类、联合国标准下的产业分类、马克思两大部类法等。 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 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所包含 是行业更多,范围更广。 (二)产业结构 对于产业结构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产业结构就是产业之间具有的结构关 系,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另外一种理解是指产业内部之间 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狭义的产业结构含义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技 术经济和数量的比例关系,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各产业部门起主导作用的不断发展 变化的趋势及相应的效益,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理论。从广义上来讲,产业结构的含 义不仅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还包括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 比如工业内部的各个行业的结构。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方式,来改变当前的经济资源配置以及 新增加的资源在产业之间以及内部的配置,以达到某些经济目的的过程。产业的结 构调整往往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根据经济发展的经验 和规律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后所产生 的新兴产业以及先进的技术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 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是否合理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能 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1.2.2 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国家发展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总量上的增加,同时还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英国的经 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注意到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系,随后经济学家费舍尔(fisher)提出三次产业理论。 英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几十个国家的产 出以及部门劳动的时间数据,总结出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即“配第 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第二章,对产业的解释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7 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时,劳动力则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之间 的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造成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之 间转移的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收入存在着差异。 德国的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研究了工业的结构演变,根据二十个国家 的工业化历史和统计数据,分析在制造业中的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出了“霍夫曼定理” 。1931 年,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消费资料 的工业产值和工资本资料的工业产值的比值在工业化得发展进程当中是出于不断下 降的趋势。同时霍夫曼还将工业化的进程根据比例的变化分成了四个阶段。 钱纳里(chenery)等人利用大量的社会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多项比较分析,并 对世界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扩展 到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地区) 。钱纳里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过 程,人们的收入经济结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异同点,并总结出不同国家的结构转变没有一个统一模式。这 是由于每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基础、初始状态以及发展政策都会影响到结构的转 变。 美国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 业结构。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知 识存量的增加以及结构的变化。在对结构变化的分析研究中,他同时分析了经济总 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的关系以及结构变动在不同经济时点的状态。得出了结论:第 一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渐 上升。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西内蒂(pasinetti)对于动态经济学的结构研究强调了产业结 构的变动可能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帕西内蒂在对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中, 分析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三种原因:第一,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二,技术进 步和人口增长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得出的结 论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一般化,是更加现实的。帕西内蒂认为,不同 产业或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就会出现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的产 业或部门之间进行转移。这种不平衡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要是产业的劳 动力以及资本转移到更高效率和生产率的产业里,国家整体的经济仍然会因为资源 的充分利用而不断增长。因此,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以及对技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8 术的利用更加高效,劳动力以及资本就能够从生产效率低的产业(部门)转移到生 产效率高的产业(部门)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过 程并不能脱离产业结构而独立进行的过程,反而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 促进经济的增长。罗斯托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观点:第一点,现代经济的增长对 于技术创新吸收的本身就是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第二点,现代经济的增长就是主 要产业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第三点,引进新技术或技术创新活动实际上就是产业 结构之间不断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的结果。 经济学家赛尔奎因分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并最终得出结论: 产业结构效应对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这实际上就是对资源的再分配,即从低效率 的产业部门流向高效率的部门。当资本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效率高的部门时, 会使得高低效率的两部门的收益率接近或趋于相等,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动态发 展过程中的不均衡是绝对的。 这些对于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发达国家 进行的,而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 究,大多是基于索洛(solow)的古典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如将产业结 构的变量引入经济增长的分析当中,会更符合当前发展的客观实际,尤其是我国目 前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阶段,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实际的思路。 1.2.3 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需求的变动;生产效率的不均衡;贸易的 促进;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的调整。 1.2.3.1 需求的变动 消费即用于最终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与消费不同的是,需求 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按照产品类别来划分需求,则有对消费的 需求和对投资的需求。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生产不同产品的各个产业的产业 结构变化中。因此,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和分布变化就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首先,是消费需求,即个人的消费结构。因为它不仅对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 规模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有间接的影响。当个人是收入水平 提高时,会使消费的总量增加,消费结构也同时会升级,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和多样 化,并最终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 再次,就是投资需求。投资是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投资在不同产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9 业之间的投入所形成的比例就成为投资结构。对不同产业方向的投资能够直接改变 当前产业结构:对投资的产业将会更快速地推动其发展,从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对所有的产业进行投资,但是投资比例不同,将会间接导致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变 化,并最终改变产业的整体结构。 1.2.3.2 生产效率的不均衡 不同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产生不同生产率的原因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 的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同的。有些理论模型提出,技术因素对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 要的影响。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 度也会比较快,从而使该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生 产要素就会从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流动到生产率高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生产要 素的转移主要是指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以及技术创新。这种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 宏观上,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微观上,则表现为企业数量和 规模的变动。这种生产要素流动的微观效应是企业自身空间效应的积累、生产要素 不断被吸收以及企业自身实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1.2.3.3 贸易的促进 在贸易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产业空间的分布和格局也不断地得到了加强。作为 贸易产物的分工,既关乎区域内部产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还涉及到区域之间由于 经济活动的发展关系。钱纳里曾经分析过大国的贸易模式对产业结构转变的有效性 是有限的,如果进口替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则其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就非常小 了。在进口替代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及时的扩大国际贸易和出口,就会促进产业结 构的变化和调整。国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 因素之一。在进口替代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及时的快速实现贸易发展从进口替代 转变到出口导向上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1.2.3.4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各个产业需求的不一 致,技术进步才能够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一方面使产品的 价格下降,一方面使产品的总供给量提高,从而使本产业的收益快速提高。在资源 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经济环境中,资源会从低收益的产业中转移到高收益的产业中, 结果导致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的供求结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技术的 进步会对产业部门里的生产结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市场竞争等方面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二,新的技术的出现,会促使新的产业的诞生,改进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10 或淘汰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第三,每一个产业里都有相应的技 术水平,这个产业的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前后向的相互关联效应,推动一系列相关 产业的发展;第四,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了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从而技 术创新推动主导产业的升级优化。 1.2.3.5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对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配置过 程的干预,以根据整体的需要来支持或是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宏观经济进 行的调控。目的是增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修正和弥补市场机 制的缺陷。产业支持具有很强的效果和作用,它可以直接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 展,同时还能够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调节供需结构,贸易和投资结构,从而影响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政府为了达到某些既定的目标而对某些 特定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实施一些干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这些产业或企业能 够快速形成参与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 长。 1.3 fdi 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1.3.1 “雁形模式”理论 “雁行模式” (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又被称为“产业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或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提出的。这一经济发展理论阐述了 fdi 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 并最初应用与对一国某一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和研究。 图 1.1 雁行形态的类型 赤松要将雁行模型分成三个类型,如上图所示。左边原形的意思是:在落后过 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产品表现出了进口进口替代(国内生产)出口这三个环节 的发展图形。可称之为生产的效率化。中间的引申形的意思是:资本品的进口、生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11 产、出口是由国内消费品的进口、生产、出口发展而来,即由低附加值产品的进口、 生产、出口发展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生产、出口的过程。可以成这个过程为生 产的多样化,高度化。右边图表现的意思是:某一产品的进口、生产、出口这一过 程在国家质检传导的过程。可称之为生产的国际传导。 依据雁行模式,他国的产业转移构成了东道国国内产业升级的动力,并且构成 了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限定。雁行模式依次出现在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生 产资料的生产、以及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变化中。在进口阶段,国内市场上主要是 进口产品,并且国内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对技术的模仿;在进口替代阶段,进口量 开始下降,国内生产速度加快并超越需求的增长;当国内生产量大于需求量并有剩 余产品可以用于出口时,则进入出口阶段,此时生产规模将继续扩大;在成熟阶段, 由于成本上涨,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开始下降,生产规模缩小,本国对其他落后国家 的投资不断增加;最终,低价格同类产品的进口使得国内生产规模继续缩小,并最 终再次成为进口者。 赤松要以欠发达国家的产业赶超式发展周期为研究对象,这种发展周期同时也 是一种产品的循环。产品和技术是这种产品循环的起点。赤松要的这一理论最初用 于分析了日本的工业化成长模式,并在引申后用于了某些亚洲国家的分工和产业结 构变化的过程分析。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通过向发达 国家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加速自身的工业化并促进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美国哈佛大学教 授弗农(vernon)在 1966 年提出的。该理论最早被用于解释美国五十年代出现的贸 易结构以及存在的贸易盈余,同时,该理论也预测了美国企业对欧洲投资的可能模 式。根据弗农的理论产品被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以及标准化阶 段。依据产品在市场上生命的产生、发展、灭亡,即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规律,将 产品的三个阶段与美国企业的 fdi 和贸易的区位选择相联系,对影响产品生产的区 位因素进行了分析。 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高水平的消费市场在产品的创新阶段必不可少的。利用垄 断技术优势,生产企业将新技术最先应用与生产。此时的最佳选择是在国内组织生 产,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通过对外贸易的形式对外出口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研究和开发资本以及先进的技术要求美国企业在这一阶段 应当首先满足国内需求,并通过出口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求。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12 进入产品的成熟阶段,新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产品定型,同时国际市场上需 求的扩大使得产品的价格弹性增大,因此,需要降低产品成本来进行生产。在国内 生产的边际成本大于在国外直接生产的成本,使得生产需要逐渐由国内转移到国外。 由于出口造成的技术扩散,使得垄断优势降低。为了避免产生贸易壁垒,降低成本, 接近消费市场,企业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建厂,并转让成熟的技术。 对于企业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总是首先选择收入水平较高、劳动力素质较好、 技术先进、需求类型相似或相近的国家过地区建立分厂,生产、销售、出口,以保 持竞争优势,维持市场份额。 当产品生产进入到标准化阶段时,由于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原先拥有的垄断 优势消失,技术的竞争转移到了价格方面的竞争。相对优势转移到了技术水平和工 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地区。随着本地市场的饱和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 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长,生产者逐渐开始转移其生产技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 资,减少本国的生产,增加国外的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所以,在这一阶段美 国应该对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生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出发点,旨在 说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特定时期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和动机。该理论表明, 即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入建立新的产品市场,但是无法缩短产 业差距,达到与投资国相同的产业结构水平。这一理论在技术周期缩短与市场竞争 加剧的同时,有些时候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区位选择的规律;第二,该理论不能对 发展中国家及其对外投资的情况进行很好的说明;第三,该理论比较适用于第一次 进行投资,并且主要是最终产品市场;第四,由于科研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已 经有一些跨国公司合作对产品的开发的情况。 1.3.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在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ojima)在对比日本与美国 fdi 问题时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0对外直接投资既是资本的流动,同 时包含了技术、管理等综合因素由投资国向东道国的转移。 (2)对外直接投资应该 从本国的边际产业开始进行,即在本国市场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而在东道国还具 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或产业。一般情况下是中小企业要比大企业更趋于劣势,因此要 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 (3)该理论主张应该从对方技术差距最小的领域或产业进行 投资,采用与东道国合作的形式进行生产。 (4)对于投资对象,应该向发展中国家 的工业进行投资,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进行转移的产业开始。小岛清认为,日本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13 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从比较成本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如果要进行投 资,可以实行协议性的产业内部投资。 (5)对外投资的目的是促进东道国的产业优 势,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转移产业,转让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东道国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6)日本的对外投资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投资 在带动相关产品出口的同时并不会替代投资国的产品出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东 道国从投资国的投资中转移到技术、管理等,使得东道国的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 降低,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但是,这一理论存在一些缺陷, (1)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不大,东道国很难缩 小与发达国家投资国之间的差距,由于发展中国家只是跟随发达的工业国家进行产 业调整,因而发展中国永远也无法赶超发达的工业国。 (2)这个理论对日本前期向 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情况符合,但是对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情况就不符合了。 (3) 很难说明大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只是对工业产业进行了说明,以及很难说明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情况。 1.3.4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英国经济学家邓 宁(dunning)提出用以解释外国直接投资的现象以及跨国公司的存在。邓宁总结出 三个最基本的决定要素:所有权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oli 模式) 。所 谓所有权优势,即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技术、资产、市场等优势,主要包括: 生产要素(资源、技术、资金) 、生产和市场的多样化。跨国公司一般有两条途径获 得所有权的优势: (1)资产使用外部化; (2)资产使用内部化。这些过程即是跨国 公司利用其拥有资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 的资产进行内部化使用所带来的优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拥有的所有权 优势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减少交易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第三个决定要素,区位优势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拥有不 同的价格和质量。就国外直接投资来说,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即该地区的生产和运 输成本较其他地区更低,因而该地区也就更具有竞争优势。 所有权优势在以上三种要素中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条件,是基础;内部化优势是 载体;区位优势是充分条件。三种优势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使跨国公司的对外 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 1.3.5 小结 以上理论不管是“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一章 理论研究综述 14 等,都是从投资国的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进行的分析说明,都说明 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即引发各个国家的产业变迁,既使发达的投资国调整 产业结构,也使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进步。外 商直接投资理论强调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资源,而技术和管理资源对于东道 国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外资的进入有助于东道国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新兴产 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由于国外直接投资自身的利益的局限性, 以及产业结构差距的客观存在,外资对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是有限的,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产业发展,但是难以构成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 级的主导力量。 第二章 上海市 fdi 输入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5 第二章 上海市 fdi 输入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本部分从上海市的近年来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介绍上海的 fdi 发展历程以及产 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 fdi 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特征。 2.1 fdi 输入的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2.1.1 上海市 fdi 输入概况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在中国的经济 发展处于领先的地位。fdi 在上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下表 2.1 初步反映了近年来上海市 fdi 输入的总体发展情况。在 1999 年 到 2009 年期间上海市占上海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比重为 15.82%, 表明 fdi 是上 海市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比重的数量有个先升后降的趋势,投资还是以 国内的投资为主。 表 2.1 上海市 fdi 输入的总体情况 年份 fdi (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 资(亿元) fdi 占固定资产 投资比重(%) gdp (亿元) fdi 占 gdp 比重(%) 1999 30.48 1856.72 13.59 4188.73 6.02 2000 31.60 1869.67 13.99 4771.17 5.48 2001 43.92 1994.73 18.22 5210.12 6.98 2002 50.30 2187.06 19.04 5741.03 7.25 2003 58.50 2452.11 19.75 6694.23 7.23 2004 65.41 3084.66 17.55 8072.83 6.71 2005 68.50 3542.55 15.84 9247.66 6.07 2006 71.07 3925.09 14.43 10572.24 5.36 2007 79.20 4458.61 13.51 12494.01 4.82 2008 100.84 4829.45 14.50 14069.87 4.98 2009 105.38 5273.33 13.65 15046.45 4.78 数据来源:历年上海市统计年鉴(2000 年2010 年).比重是由 fdi 按汇率换算后计算得到的结果 基于 fdi 的上海市产业结构研究 16 2.1.2 上海市 fdi 发展历程 图 2.1 上海市利用外资及合同项目数占全国比例(%) 近年来,上海市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在 2008 年达到了 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 10.91%,签订的合同数达到了 13.62%(图 2.1) ,自改革开放引 入外资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