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日常会话叙事分析——新叙事学的实验性写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对叙事作品的研究,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但 把这种研究系统化、科学化,建立一门叙事学学科,还是2 0 世纪六七十年 代的事。法国的罗兰巴特、a j 格雷马斯、克洛得布雷蒙、杰拉尔热 奈特等文艺理论家共同建设了这门学科。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文本的 本质、表现、功能、结构等特征,研究叙事作品的内在性和抽象性。法国 叙事学有深刻的结构主义背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招致了解构主 义和政治文化批评的强烈质疑和诟病。2 0 世纪8 0 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日 渐式微。 2 0 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在北美国家,叙事学研究逐渐复兴,这一时期 的叙事学被称作新叙事学或后经典叙事学。新叙事学与结构主义叙事学有 很大不同。在研究方法上,新叙事学突破了结构主义樊篱,与其他学科结 合起来进行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也有了更开放的视野,既关注叙事作品, 也关注文字和文学以外的叙事。 本文则是在新叙事学的语境下,把叙事学的方法和语用学的方法结合 起来,对日常会话进行叙事分析。本文共分六部分。一、定义叙事和日常 会话的概念,然后引入实例,分析日常会话的叙事性,为全文做奠基工作。 第二至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析日常会话的叙述行为、叙事含意和叙 事结构。五、讨论日常会话叙事与日常生活、文本叙事的区别和联系。在 前面几部分的基础上,第六部分从学科建设、社会和个人等角度,探讨对 日常会话进行叙事分析所包含的意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较为系统 地对日常会话进行了叙事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结论。 关键词:叙事学新叙事学以言叙事叙述行为叙事含意 a b s t r a c t n om a t t e ri l lt h ee a s to ri nt h ew e s t ,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w o r k so fn a r r a t i v e h a sal o n g h i s t o r y h o w “n a r r a t o l o g yw a s n te s t a b l i s h e d u n t i l mt h e 1 9 6 0 s - 1 9 7 0 s b e f o r et h a tt i m e ,t h er e s e a r c hw a s n tp e r f o r m e d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a n d s y s t e r m a t i c a l l y n a r r a t o l o g yw a sj o i n t l yb u i l tb yr o l a n db a r t h e s ,a j g r c i m a s , g e r a r dg e n e t t e , c l a u d eb r e m o n da n ds oo n ,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o f i s t so ff r a n c e t h eo b j e c ti n v e s t i g a t e di nn a r r a t o l o g yi sa b o u t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e s s e n c eo f n a r r a t i v et e x t ,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n a r r a t i v et e x t , t h ef u n c t i o no fn a r r a t i v e t e x t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n a r r a t i v et e x ta n d o n n a r r a t o l o g ys t u d i e st h ei n h e r e n c e a n da b s t r a c t n e s so f w o r k so f n a r r a t i v e t h en a r r a t o l o g yo f f r a n c eh a da p r o f o u n d b a c k g r o u n do f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 i ta c h i e v e dg r e a ts u c c e s sb u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i t w a sa l s oc h a l l e n g e da n dq u e s t i o n e ds t r o n g l yb yt h ed e c o n s t m e t i o na n d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 s oi n1 9 8 0 s ,n a r r a t o l o g yo f s t r n c t u r a l i s md e c l i n e d i nt h em i da n dl a t e1 9 9 0 s , t h er e s e a r c ho nn a r r a t o l o g yr e v i v e dg r a d u a l l yi i l n o r t h e r na r n e r i c mn a r r a t o l o g yo ft h i sp e r i o di sc a l l e dn e wn a r r a t o l o g yo r p o s t c l a s s i c a ln a r r a t o l o g y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n e wn a r r a t o l o g ya n d n a r r a t o l o g yo fs t r u c t u r i s mi sg r e a t o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n e wn a r r a t o l o g yg e t s t h r o u g ht h eb a r r i e ro fs t r n e t u r i s ma n de a r r y so nt h er e s e a r c hw i t l lo t h e rs u b j e c t s ; o nt h eo b j e c ti n v e s t i g a t e d ,n e wn a r r a t o l o g yh a sw i d e n e di t sf i e l do fv e r s i o n n e w n a r r a t o l o g yn o to n l ye o n c e r n t r a t e so nw o r k so fn a r r a f i v eb u ta l s oo nw o r d s a n dt h en a r r a t i v eb e y o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d a i l yc o n v e r s a t i o nn a r r a t i v e l yi nt h ec o n t e x to fn e w n a r r a t o l o g y , c o m b i n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n a r r a t o l o g ya n dp r a g m a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i s m a d eu po fs i x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d e f i n e st h en o t i o no fn a r r a t i o na n dd a i l y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 se x a m p l e sa n da n a l y z e sd a i l yc o n v e r s a t i o n n a r r a t i v e l y , w h i c hl a y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t ot h e f o u r t hp a r ta r et h ek e yp a r t so ft h et h e s i s t h et h r e ep a r t sa n a l y z et h ea c to f n a r r a t i n go fd a i l yc o n v e r s a t i o n , n a r r a t i v em e a n i n ga n d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t h e f i f t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d a i l yc o n v e r s a t i o nn a r r a t i v e , d a i l yl i f ea n dt e x tn a r r a t i v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p a r t sa b o v e ,t h es i x t hp a r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m e a n i n g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d a i l yc o n v e r s a t i o n 丘o mt h ea n g l eo f a c a d e m i c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s o c i e 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o f t h i st h e s i sl i e si nt h a ti ta n a l y z e st h ed a i l yc o n v e r s a t i o n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f o r t h ei n - s tt i m ea n dd r a w ss o m en e wc o n c l u s i o n s k e yw o r d s :n a r r a t o l o g y , n e wn a r r a t o l o g y , n a r r a t i v ei n l a n g u a g e ,t h e a c to f n a r r a t i n g ,t h em e a n i n go f n a r r a t i v e e l 常会话叙事分析 新叙事学的实验性写作 引言 在叙事学的历史上,1 9 6 9 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法国文艺理论 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 人物,叙述者= 人物,叙述者 人物时,属于 从“后面”观察,叙述者犹如上帝,不但知道每个人物的行为,而且知道 每个人物的思想。叙述者= 人物时,属于“同时”观察,叙述者和人物知道 的同样多,对事件的解释,在人物没有找到之前,叙述者不能像我们提供。 叙述者 人物时,属于从“外部”观察,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得 少。他可以仅仅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听到的东西等等,但是他没有进 入任何人物的意识。 受述者是叙述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也被称为叙述接受者。 受述者与叙述者相对应,是叙述行为的接收者,如兹维坦托多罗夫所言, 1 2 “一旦我们确定了一部小说中的叙述者( 从广义上说) 的身份,那么就必 须承认它的伙伴的存在,这就是陈述话语的接收对象,即今天人们所说的 叙述接受者。”瞌力与叙述者不是文本的作者一样,受述者也不是读者,受述 者同样也只存在于叙事文本之内。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受述者会在文本内 现身,与叙述者面对面交谈,如天方夜谭中,叙述者是讲故事的山鲁 佐德,而受述者则是作为文本中的一个人物而现身的残暴国王。山鲁佐德 讲故事的对象,即叙事的接受者,是这个残暴但爱听故事的国王,而不是 文本的读者。 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受述者完全隐而不显。在那样的作品中,叙述者 自说自话,自我描绘,好像直接面向读者叙述,事实上不是这样,叙述者 的叙述仍有特定的对象,只是这时的受述者在叙述者讲述过程中默不作声, 仿佛不存在而已。 受述者属于叙述行为中的角色,不能把它与读者混为一谈,就像赵毅 恒所说,“叙述接受者是叙述行为中的一个必要成分,虽然他可以隐身,也 可以现身,而读者是处于叙述行为之外的非必要成分”。嘲受述者属于叙述 行为,读者属于阅读接受行为,二者不是一个范畴。 日常会话同样是叙述者叙述行为的体现,是叙述者对受述者叙述的结 果。在日常会话中,叙述者和受述者总是作为实在的人物而显现,但随着 话轮的交替,受述者与叙述者的身份发生转换,受述者变成叙述者,叙述 者变成受述者。下面是笔者录自现实生活中的一段日常会话两位同学 校园偶遇发生的交谈。根据这段日常会话,我们来对它的叙述行为作一具 体分析。 甲:嗨! 乙:嗨! ( ( 推着自行车) ) 甲:千吗去了,推着车子? 乙:刚从教室回来。( ) 考完了吗? 甲:考完了,上午是最后- f - j 。( ) 你们没有考试吧? 乙:没有, 甲:考博吗? 乙:考啊,每个人都要考。 甲:哪个学校? 乙:xx 大学。 甲:xx 大学比较好考,没问题。 乙:t 好考? 谁说的? 甲:嗯,试题比较容易,再说,咱们学校和那里,嗯: 乙:( ( 笑声) ) 谢你吉言。( ( 推着车子向车棚走去) ) 我放车子。 甲:走了啊! 乙:哎! 再见! 甲:再见! 在这段日常会话里,甲和乙既是叙述者,又是彼此的受述者,双方交 替进行叙述。当一方叙述时,另一方就成为叙述的对象,二者的身份交替 轮换,共同推进叙事的进程。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图式: 叙述者甲一受述者乙 ( 受述者甲) 一( 叙述者乙) 随着话轮的转换,叙述者与受述者的身份发生转换,这是日常会话的一个 显著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到,会话的双方在叙述行为上是对等的,不存在 绝对的叙述和受述。叙述行为上的对等,意味着叙述地位上的平等。对等 的日常会话总给人以愉悦,而领导和长辈训话则让人觉得压抑,会话中不 容他人插话的喋喋不休也让人厌烦,原因正在于此。 当然,这个结论是针对大部分日常会话而言的,不具有绝对性,并且, 通过叙述行为上的对等而表现出来的叙述地位上的平等,也只表现在“文 本”内部。在一些日常会话中,叙述者之一通过提问、说强势话语等方式, 控制会话流程,另一叙述者( 受述者) 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能附和前一 叙述者的谈话,这时,叙述行为虽然对等,但叙述者的现实地位并不平等。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叙事模式,比如薄伽丘的十日 谈。十日谈的主体框架是几个为躲瘟疫而避居城外的青年,轮流讲故 1 4 事消遣,当其中一个人为叙述者时,其余为受述者,在下一个故事中,叙 述者成为受述者,受述者中的一人成为叙述者。十日谈的这种叙事方式 可看作是对日常会话的模仿。 在日常会话中,叙述者同时是受述者,并且叙述者也是作者。日常会 话是叙述者和受述者共同完成的叙事,没有经过第三者的再加工( 笔者采 录的日常会话完全是原生态地把它转记到纸上) ,所以日常会话的作者是承 担叙述行为的叙述者。由于日常会话是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的特定交流, 并且转瞬即逝。所以,日常会话没有读者,它不是一个针对读者阅读的文 本( 把日常会话转记到纸上进行分析是另一回事,与一般的阅读意义不同) 。 并且,在日常会话中叙述者和受述者都是显而不隐的,并且叙述者和 受述者都是日常会话中的人物。比如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甲和乙既是叙 述者又是受述者,还是日常会话中的人物,二人就考博一事进行交谈。 2 、合作的叙述 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和受述者事实上遵循着某种合作原则。叙述者 的叙述是针对受述者而发,所以叙述者会根据受述者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 平而采取不同的叙述策略,比如,在通俗小说中,叙述者的叙述非常直白, 接受起来毫无障碍,而在文艺小说中,叙述者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故布疑 阵,增加受述者接受的难度。这种不同正是叙述者遵循合作原则体现,因 为不同的接受对象期待不同的叙述,叙述者必须对此做出区分。受述者也 非常遵守合作原贝q ,特别是隐而不显的受述者,在叙述者叙述的时候他( 她) 总是耐心倾听,决不会故意与叙述者为难,使其无法叙述,也不会弃叙述 者而去。这种情况下的受述者从头至尾都非常规矩,采取一种完全合作的 态度。在受述者显而不隐的叙事文本中,有时受述者也会影响叙述进程, 以至于叙述者不得不进行干预,否则就无法进行叙述。比如在张贤亮的小 说肖尔布拉克中,开篇就是“你别打瞌睡。”受述者一开始采取了一种 消极的非合作态度,但在叙述者的干预下,受述者会很快回归自己的角色, 遵循合作原则,做个忠实地听众。天方夜谭的受述者残暴的国王 阿里发,时刻都有不遵守合作原则的危险,只要故事不让他满意,他就有 可能把叙述者山鲁佐德杀掉,但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残暴的国王没有为难叙 述者,而是非常合作,成为一个安静的听众,遂使这些美妙的故事流传久 远。可以说,没有叙述者与受述者的合作,叙述行为就无法开展,叙事文 本也无从产生。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也体现了合作原则,就像路易斯柯蒂 斯所说,“我们读小说的全部体验,建筑于同小说家的默契之上。”噙3 读者 不去考究作者的编造是否真实可信,也不会追问为什么作者能知道作品中 每个人物头脑里的想法,作者也不会担心因叙事内容的荒诞而受到读者的 指责。作者与读者彼此心照不宣,共同致力于一种假定性的真实。比如贾 平凹在长篇小说秦腔的开篇说,“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 读者是决不会考究贾平凹是否真的最喜欢白雪或者叫其他名字的女人,如 果这样做,反而让人觉得很荒诞。 合作原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概念,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 9 6 7 年最 先提出。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谈话能够顺利进行,谈话目标能够实现呢? 不管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如何,格赖斯( g r i c e ,h p ) 认为,他们在谈话 中都遵守这样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 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 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o ”: 、量准则:提供适量信息。 ( a )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 b ) 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b 、质准则;努力使说的话是真实的。 ( a )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 b )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d 、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 ( a ) 避免晦涩: ( b ) 避免歧义; ( c ) 要简练( 避免哆嗦) ; ( d ) 要井井有条。 1 6 美国学者格林( g r e e n ,m g e o r g i a ) 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重 新阐释,表述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行事。”经过这样的重新阐释,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既可以适用于言语交际,也可以适用非言语交际。日常 会话中的双方应该合作,生活中人们做事情或进行各种活动,参加各方也 应该相互合作,这样就把合作原则引入了日常生活。 就像在前面所分析的,叙述行为中事实上也存在合作原则,因此笔者 尝试把这一原则引入叙事学,并给出新的界定,表述为叙述行为诸要 因素为完成叙述活动而相互配合。 下面这段会话是三位研究生在宿舍闲谈,笔者把它转记下来,分析合 作原则如何体现在日常会话的叙述行为中。 甲:手机挺漂亮。( ( 拿起手机,又放下) ) 夏新的。颜色挺好。 乙:是啊,墨色和自色嘛,永不会过时,不管历朝历代,穿黑的穿白 的都不过时。 丙:不愧是学美术的,王哥对色彩很有研究啊! 乙:就是这样的。你看,女的( ) 下身穿黑裤子,上身穿什么都好 搭配,上身穿白衣服,下身穿什么都好搭配。 丙:你陪嫂子去买衣服,一定让她很满意。 乙:( ( 笑声) ) 我们市都转遍了,找不到合适的。i 有时就给他们提意 见,应该这么做( ) 这么设计。他们说给上面反映反映。 甲:对,服装设计本来就是美术的一个分支。 乙:是啊。有时买一件衣服,单位( ( 里的) ) 人觉得好,也跟着买, 一下子好多人穿那样的衣服。 甲:( ( 笑声) ) 你们( ) 嫂子也是领导潮流的人物。 乙:别人一都穿,她又不穿了,重新买。( ( 笑声) ) 甲:嫂 子在】 乙: 有时 甲:嫂子在什么单位? 乙:中学,教书,l 和我一样是搞美术的。( ) 这个衣服啊,有时在 上面加一点小装饰,破衣服就又成新衣服了。 1 7 丙:还是嫂子幸福啊,有时和女朋友去买衣服,她让提意见,提不出 来。 甲:你也赶紧学学,看你整天穿的中规中矩的。嗯:,衣服上打几个 洞,补几个补丁。 丙:行,再缀几个布袋,f 就成了( ( 丐帮) ) 长老啦。 ( ( 笑声) ) 在这段日常会话中,三个会话者从手机颜色谈起,围绕衣服的搭配, 买衣服等内容展开了一段叙事,其中处处体现着合作原则。比如这段会话 的第一句,叙述者甲说:“手机挺漂亮。( ( 拿起手机,又放下) ) 夏新的。 颜色挺好。”从语法上来说,这一句是陈述句,并不要求受述者乙一定作出 回答,但为了完成叙述行为,根据合作原则乙应该作出回答,所以乙给出 了比较完满的应答。另一个会话者丙为加入这段会话,也遵循了合作原则。 他说:“不愧是学美术的,王哥对色彩很有研究啊! ”丙显然是针对乙的叙 述而发,符合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乙对色彩发表了看法,丙说乙对 色彩有研究,两旬叙述具有关联性。如果丙不遵守合作原则,而说一句无 关的话,如,“今天真冷啊。”就可能使这段会话无法进行下去,或使其发 生转向。在这段会话中间,甲、乙同时发话,使叙述无法正常进行,为了 完成叙述行为,乙遵循合作原则,把发话权让给了甲。在日常会话中,叙 述者如果不遵守合作原则,不但叙述行为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会被认为是 不礼貌。 日常会话中的合作是积极的、互动的,会话者共同支配叙述行为,当 叙述发生冲突时,一方会遵循合作原则,主动避让。文本叙事中的合作则 是消极的,缺乏互动,叙述者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受述者不过是个“乖巧 的学生”,处于接受地位,不能有效的影响叙述行为。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就像我们在上一节谈到的,在于日常会话是对等叙述,叙述行为各要素的 地位是平等的,而文本叙事中叙述者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受述者则处于被 支配的边缘,二者的地位不平等。叙述者和受述者是叙述行为的两个基本 要素,在日常会话中二者的关系为对等的叙述和合作的叙述,那么,二者 在日常会话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我们先来看叙述者在文本叙事中有什么功能。 在杰拉尔日奈特看来,叙述者在文本叙事中主要有五个功能:第一, 叙述功能,即对故事进行叙述;第二,管理功能,即对叙述话语进行组织; 第三,交际功能,叙述者面向受述者,力图与他建立或是保持接触,甚至 相互对话,这种功能被称作交际功能;第四,见证功能或证明功能,叙述 者在故事中以见证的形式出现,比如指出他的情报来源,或者说明他本人 的记忆是否准确,第五,思想功能,叙述者对故事直接的或间接的干预还 可以带有更多的说教,表现为对事件的权威性评论。啪1 可以说,在日常会话中,叙述者的这五个功能同样存在。日常会话是 由叙述者的叙述构成的,“叙述”是叙述者最基本的功能。在日常会话中, 叙述者也对叙述话语进行管理,使会话朝着叙述者的意图进展。比如在本 章第一节所举的例子中,叙述者甲在向叙述者乙询问了两个无关紧要的问 题后,话锋一转,问到自己比较关心的考博问题,使会话遵循自己的意图, 体现了叙述者对叙述话语进行管理的功能。日常会话主要是会话者之间进 行的交际和交流,所以在日常会话中,叙述者也具有交际功能。在日常会 话中,叙述者同样具有证明功能,如本节所举的例子中,乙对甲说,“是啊, 墨色和白色嘛,永不会过时。”就是对甲称赞自己“手机颜色挺好”的种 证明。在有些日常会话中,特别是在长辈和晚辈之间进行的e t 常会话,长 辈经常会说一些对晚辈有教益的话,体现了叙述者的思想功能。 在文本叙事中,受述者也有特定的功能,按照徐岱的总结,“首先,叙 述接受者可以帮助叙述者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阐明小说的主题。其次, 叙述接受者可以帮助叙事主体结构篇章,确定总体气氛和情调。州徐岱的 总结是针对小说叙事的,但在日常会话中,要使叙述顺利进行下去,受述 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尽量按照叙述者的意图展开叙述行为,共同完成会 话。受述者的合作是日常会话顺利进行的关键,受述者的这个功能可称作 合作功能。任何日常会话都是受述者与叙述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受述者 也有结构功能。 1 9 三、日常会话的叙事含意 1 、叙事中的关联理论 叙事文本是由一句句话语构成的,这些话语可以表达不同的信息层次, 不但可以表达通常的字面意义,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下,还可以表达隐含的 意义。比如,在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中,开篇第一句话是“小 林家斤豆腐变馊了。”字面意义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由于某种原因变馊 了,但作者拿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为开端,显然有更深的意义:日常琐 事就是人生活的全部,一斤豆腐变馊也是一件大事。同样,叙事文本的整 体也存在表面的和隐含的这样两个意义层次。仍以一地鸡毛为例,这 篇小说表面上写了小林家豆腐变馊、调工作、辞保姆、孩子入托等琐事, 从深层次上说,反映了那个时期机关小职员的生活状态整天为生活琐 事奔波,人生没有意义,生活就是一地鸡毛。叙事文本具有隐含意义,而 日常会话同样也具有隐含的意义。 日常会话的隐含意义,往往需要听者推理分析才能获知。比如下面的 例子,这是一个听者没能理解说话者隐含意义而引起麻烦的一个反例。阿 契班克的妻子问他愿意把保龄球鞋的带子系在上面还是下面时,他用一 个问题作了回答;“这有什么不同吗? ”他的妻子是个淳朴而高尚的读者 ( 按:原文如此,但应理解为“听者”译者) ,便以耐心的解释结在上 面和结在下面两者之间的不同答复,然而,无论有什么不同,所惹起的只 是一场愤怒。m 1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没能很好地理解丈夫话语中的隐含意 义。“这有什么不同吗? ”并非询问它们的不同点,相反,丈夫的意思是“能 会有什么不同,我才不在乎哩。” 同样一个闯句既可以是字面上的疑问旬,也可以是隐含的反问句,具 体怎样理解,就需要听者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揣测。 语用学家注意到话语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 或者称之为主题) 的差 别,以及由此对会话交际造成的影响,在2 0 世纪7 0 年代,提出了分析这 一现象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和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有着紧密地联系, 但它不是对“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的简单扩充和修正,而是对格赖斯“合 作原则”的批判和发展。那么,什么是关联昵? 。在话语或会话分析中, 关联被视为一系列命题与话语主题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对话语的意义连贯 与交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娜1 关联是话语命题和话语主题之间存在的 关系,关联理论探讨的是在会话交际中,人们的理解如何从话语命题过渡 到话语主题,也即如何从话语的字面意义获得话语的隐含意义,它的总目 标就是“发现根植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是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 释的隐含机制。”彻 在日常会话中,听者之所以能明白说话者话语的隐含内容,主要原因就 在于话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存在着关联,通过这种关联,可以从 话语的字面意义通达隐含意义。而关联的获得,则需要听者结合具体的语 境进行推理分析。说话者在生成话语时已经把要传达的信息蕴含其中,听 者则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把说话者确切想表达的信息筛选出来。如在本节 开始所举的事例中,阿契班克的妻子就没能从丈夫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 获得隐含意义,原因就在于她没能从具体语境( 丈夫说话时的声音、神情、 语调、当时的气氛) 中获得从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的关联性。 在会话交际中,听者运用关联理论( 通常是不自觉的) 在特定的语境下 分析话语的隐含意义,是为了探听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使交际得以顺利进 行。而当我们把一段日常会话视作叙事,对之进行叙事学观照时,这段日 常会话就具有了叙事学的意义,它的隐含意义也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具有 了更深层的内涵,能让人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同样以阿契班克为例, 阿契班克的妻子没能很好理解丈夫的话,说明夫妻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 而丈夫不该发火,发火了,说明夫妻感情不和。再比如下面这段日常会话 ( 发生的地点是研究生宿舍,时间是凌晨一点) : 甲:( ( 挑灯夜读) ) 乙:( ( 因为光亮和翻书声,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 看的什么书啊? 那么用功? 甲:小说,该写论文了( ) 才发现自己看的书那么少。 乙:都一样,我也觉得压力挺大。 甲:也不知道自己选题行不行? 唉,心里没底儿。 2 l 乙:没( :) 事儿,能写。 甲:你怎么还没睡? 乙:就快睡了。( ) 你准备看到几点? 甲:我马上就睡。 ( ( 一会儿后,甲熄灯,睡觉。) ) 在这段日常会话的最后两旬叙述中,甲通过关联理论,在当时特定的 语境下进行推测,从乙问话的字面意义得到了隐含意义。当乙问“你准备 看到几点”时,甲迅速对乙的话语进行了推理看到几点与睡觉相关, 乙话语的隐含意义是想问自己什么时间熄灯睡觉,于是,甲绕过乙话语的 字面意义,直接对隐含意义作答“我马上就睡”。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东西。虽然甲挑灯夜读影响了自己休息, 乙对甲的暗示还是非常委婉,先是用几句话作为铺垫,然后问甲“准备看 到几点”,而不是直接告诉甲快点睡觉。乙的话语含蓄礼貌,充分考虑了甲 的面子。甲能从乙的问话中迅速获得隐含意义,可见两人非常熟悉。甲从 乙话语的隐含意义中意识到自己挑灯夜读影响了别人休息,于是说“我马 上就睡”,并很快熄灯、睡觉,体现了甲不愿影响别人的休息。语用学和会 话分析关注话语的理解以及交际的实现,而日常会话的叙事分析除了关注 话语的理解之外,还关注叙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人的生存 状态,社会对人的影响等更多丰富的内容。 2 、整体含意 关联理论探讨的是人们如何从话语的字面意义获知话语的隐含意义, 对我们分析日常会话的叙事含意很有帮助。但是关联理论有自身的局限, 其局限在于它探讨的范围只限于话语的单个句子,只探讨人们如何理解单 个句子的隐含意义,对整个会话的隐含意义不作关注。而我们对日常会话 进行叙事分析时,则不但要关注会话内部单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更要关注 会话整体的隐含意义。语用学家和会话分析学家分析日常会话的目的是为 了人们更好地交际,而日常会话叙事分析则能探究会话整体下面隐藏的深 层含意。 当一个叙事文本生产出来,它的主要社会功能事实上是由整个文本的 隐含意义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由文本内部某句话语的隐含意义来体现。虽 然文本内部某句话语也可能微言大义,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只在文本内部起 作用。作者创造一个叙事文本时,他( 她) 总是想表达一些东西,如对社 会、人生、爱情的看法,等等。但作者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总是把它深 深地隐藏在文本叙事的下面,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从而让读者在有阅读快 感的同时也能获得某种启迪。比如水浒传虽然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 形象,拥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这只是表层的东西,表层之下隐含着 “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和作者“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政 治理想。主题和政治理想之类的隐含意义,在叙事文本里是隐而不显的, 读者通过分析才能得到。贺拉斯主张“寓教于乐”,韩愈则重视“文以载道”, 其中的“乐”和“文”是表层意义,“教”和“道”是隐含的深层意义。“教” 和“道”具有道德教化意义,二者并不直接出现在文本中,它们的获得是 对“乐”和“文”整体分析的结果。当然,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 可能会读出不同的隐含意义。对红楼梦的阅读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就像鲁迅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 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1 不管叙事文本的隐含意义有何不同, 隐含意义的存在却是一个事实。 一些叙事文本还能提供文化含义。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一个 情节,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抢了阿喀琉斯的女奴,引起了阿喀琉斯的愤怒。“女 奴”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含义,它表明当时的人们仍处于奴隶制时 代。这个文化含义是作者无意中留给我们的,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 文本叙事大都具有隐含意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有多重的含义。 由此而论,我们对日常会话进行叙事学观照时,发现e t 常会话在整体上同 样也具有隐含意义。首先,日常会话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有一 些日常会话的内容具有社会性,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它的社会含义;其次, 言语是思想的外壳,从日常会话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的思想水平和 个人修养;再次,日常会话包含着叙述者的情感态度和道德判断,我们可 以从中分析它的情感内容和道德含义。当然,要获得日常会话整体的隐含 意义,我们还需要对之进行认真分析。 下面这段日常会话发生在街头商店,叙述者甲为店主,中年男性,叙 述者乙为该商店店员,一个年龄稍大于店主的男性,以下为他们会话的内 容: 甲:你现在中啊,比我都强。 乙:嘿嘿。( ( 笑声) ) 强啥? 甲:咋不强哩? 五块。( ( 收顾客钱) ) 国家不收公粮,种一个得一个。 不像我们这儿,工商、税收、房租,一个月一两千块。 乙:种地能有几个钱? 甲:你可说哩? ( ) 你家六口人,七八亩地,打粮食一年有四五千 块吧? 乙:( ( 笑而不答) ) 甲:秋季再弄几千块。 乙:种子、化肥不得花钱? 甲:那国家还倒贴钱呢。( ( 根据国家政策,农民种一亩地,政府补贴 十到二十元钱。) ) 乙:( ( 笑而不答) ) 甲:光种地一年弄七八千块。 乙;没有那么多。 甲:六口人四个出去打工。两块五,找你五毛。( ( 收顾客钱,找钱) ) 一年又挣两万多。一年下来,( ) 得三万朝上。 乙:( 不答话,脸有点红,抿着嘴笑) 甲:我这个小店,一家人都上,一年不才落一两万块钱? 这段日常会话的字面意义,是叙述者甲在分析叙述者乙的家庭收入, 乙做着无力的辩解。从这段平常的会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一些隐含 意义。首先,这反映了国家的农业政策。中央政府决定,从2 0 0 6 年起,全 国所有省份免收农业税,同时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叙述者乙显然是这一 政羡的直接受益者。在反映时政方面,文本叙事具有滞后性,面日常会话 则非常直接。其次,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多样性,外出打工成为农民收入的 重要来源。如叙述者甲说,“六口人四个去打工。年又挣两万多。” 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仅靠种地所得收入,农民只能满足温饱,为了提高 自己的生活水平。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第三。面对新政策下农民得到 的实惠,这段会话反映了小市民的复杂心态。就像本会话中的店主( 叙述 者甲) 那样,斤斤计较农民的收入,仿佛农民收入提高了,自己吃了很大 亏。第四,还能看出两者社会地位的差异。甲作为店主,言语气势很盛, 而且有调侃乙的意思。乙虽然年纪比甲大,但作为甲的店员,社会地位低 于甲,所以说话唯唯诺诺,并小心配合着店主对自己的消遣。 下面这段日常会话的内容也与国家免收农业税有关,但我们可以从中 看出不同的含意。这段会话发生的地点是在火车上,两个叙述者为火车上 的乘客。 甲:国家不收公粮,( ) 那是没办法,收不上来。 乙:t 嗯? 甲:我们村五年没交公粮了,它找谁要去? 乙:哈哈。( ( 笑声) ) 你们村厉害。 甲:哼! 乙:你们村上人很多? 是个大村? 甲:也不是,我们村是个小村,人口也不多。 乙:那( :) 你们昨敢不交公粮昵? 甲:就是不交,它不给我们解决问题。 乙:上边儿能愿意? 甲:f 不愿意咋了谁? 前年拉去一车武警,也没见咋着? ! 乙:那是咋回事啊? 甲:俺给他们讲理。这一件、那一件,乡里占地该补多少钱,一件一 件给他们讲清楚。( ) 不解决问题,光知道收钱。( ) 俺村五年没村长 了。 乙:问题解决了吗? 甲:没有! 武警要捆人,让他捆! ( )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公粮钱一 分也不少,把前几年欠上的也会交上。它就是不解决问题。一说解决问题 找不着人,一说收钱全来了。 乙:后来呢? 甲:走了呗,还能咋着? 乙:你们村厉害。 甲:不是我吹。小日本来的时候,俺村( ( 人名,没听清) ) 领 着,在村口打死一个少佐,用石头砸死的。 乙:哈哈,( ( 笑声) ) 民风彪悍。 甲:后来那少佐的孙子来俺县投资,条件是在他爷死的地方立块碑, 俺们没同意。 乙:不能同意,昨能给小日本立碑? l 这段日常会话除了反映国家免收农业税这一隐含内容外,最主要的还 是反映了前一段时期紧张的干群关系。个别地方的干部没有认真地解决农 民遇到的问题,光想着去收农业税,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当然,叙述 者甲说国家免收农业税是由于“收不上来”,显然是很偏颇的。他们村所面 临的问题,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从这段日常会话中我们还能寻 觅到一段抗日往事,叙述者甲所在村的前辈村民勇敢抗击侵略者,反映了 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当然,从这段会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叙述 者甲的性格:豪放,但有点鲁莽,认识问题偏激。 并不是说只有内容多的、复杂的日常会话才有深层含意,简单的日常 会话,比如互致问候,也同样具有隐含意义。正像特里伊格尔顿所言,“在 与你谈论天气时,我也同时表明,我认为与你谈话有价值,我认为你是个 值得谈话的对象,我自己并不反对社交,也不准备过多地注意你的外貌。” d 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但日常会话内部单个话语具有隐含意义, 日常会话整体同样具有隐含意义。会话内部单个话语的隐含意义只具有内 部功能,是为了方便叙述者之间的理解,而会话整体的隐含意义需要我们 分析才能得到,叙述者对此并没有自觉的认识,具有外部的意义。分析日 常会话的含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会话交际,更深入地理解日常会 话的内涵。 四、日常会话的叙事结构 1 、日常会话叙事结构概说 叙事结构是指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许多文艺理论家和叙事学家 对文本叙事的结构作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如杰拉 尔日奈特的追述、预述、叙述分层,兹维坦托多罗夫在普罗普对民间故 事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民间故事的开端是一种平衡状态,继而 平衡状态被打破,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结局复归平衡等等。也许我们没有 意识到,当把日常会话视作叙事时,它也是有结构的,有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在这一节里笔者引入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的概念,对日常会话的 叙事结构作一简单描述。 ( 1 ) 作为开端的“召唤一回答”序列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语用学界和会话分析学家对日常会话的结构研究 得还不够深入,这主要是因为每次日常会话都可能有自己特殊、复杂的特 性,会话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几个基本成分会出现不完整和重叠 的情况。美国学者谢格罗夫对电话会话的结构作了深入分析,为我们分析 日常会话的叙事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谢格罗夫收集了五百多次电话通话记录作为他的研究资料,从中发现 了一条普遍性规律,即在电话会话的开始,先说话的一方总是接电话的人, 尽管开端语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喂”、“哪位”、“你好”等等,但先 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人这一条“分布规则”保持不变。在谢格罗夫搜集整 理的五百多条记录中,只有一条违反了这条基本规律的分布规则,那是警 察给美国红十字会打的电话,在听到对方拿起话筒一秒钟后仍昕不到有人 说话,打电话的人不得不先说了“喂”。谢格罗夫没有把这个例外做特殊处 理,而是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将原来的“先说话的一方总是接电话的人” 改为了概括性更强的“召唤回答停列( s u 咖o n s n s w e rs e q u e n c e ) 。 电话铃声是一种召唤,虽然这种召唤不是语言的形式,但回答这种召唤的 只能是接电话的人,这就解释了总是接电话的人先说话这一现象。至于警 察给美国红十字会打电话的那个例外,是因为电话铃声这一非语言形式的 “召唤”在没有得到响应后,打电话的人才使用语言形式再次召唤,因此 就成了先说话的一方。谢格罗夫提出的“召唤一回答”序列具有普遍意 义,它能涵盖一般会话的开端。如会话开始时,总是会话者的一方发出“召 唤”,这种召唤既可以是语言形式的,如喊对方的姓名、打招呼、提出问题 等等,也可以采用非语言的形式,如轻碰对方、举手示意、干咳一声等等。 “召唤回答”是一次会话的开端,在被召唤者对召唤做出回答之后不 可能结束整个会话,因为召唤者有“义务”必须再次说话。比如下面这段 笔者录自大学生生活区的日常会话: 甲:李明。 乙:哦,你好。 甲:你:的自行车现在用吗? 乙:不用,你用啊? ( ( 取钥匙) ) 甲:嗯,想( ) 去市里买点东西。 乙:( ( 递钥匙) ) 喏,拿去用吧 甲:( ( 接到钥匙) ) 嗯,谢谢,回来还给你放原地几。 乙:好,走了啊。 甲:嗯,再见。 这段日常会话的开端就是“召唤回答”序列,当甲喊“李明”时, 就是向乙发出了召唤,乙说“哦,你好”,即是对甲召唤的回答。甲向乙发 出“召唤”是有目的的,在听到乙的“回答”后,甲继续进行叙述,叙事 得以展开。 在有些日常会话中,以预示语作为开端。所谓预示语,“就是说话入在 以言行事之前,先用某些话语进行探听,看可否向对方实施某一言语行为, 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言语行为辅助语,说话人往往要求对方作出一定反 馈。”“在日常会话中,预示语是为表达“请求”、“邀请”等言语行为最常 用的格式,通过预示语,能够探听出能否向对方作进一步的言语行为。例 如: 甲:忙啥呢? 乙:没忙啥。 甲:下盘棋怎么样? 乙;好。 这段日常会话的开端甲说的“忙啥呢”,就是一句典型的预示语。 甲通过乙的回答,了解到乙现在有空闲,于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果 乙表示现在正忙要紧的事情,则甲有可能说出剐的话,这段日常会话的叙 事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 2 ) 插入语列和叙述分层 叙述分层是叙事学的个概念,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杰拉尔日奈 特给叙述分层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篇叙事文所讲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缆电气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电磁铁课件教学课件
- 高级会计师培训课件
- 高空护栏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刘胡兰》课件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 电焊机保养与维护
- TDHL-d10-Tergurid-d-sub-10-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R-DS86760016-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温施工中暑培训课件
- 电焊工初级知识培训课件
- 《画电气原理图接线》课件
-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品篆刻之美》课件
- 停水停电停氧的应急预案
- 带押过户合同模板
- 护理肝癌的疑难病例讨论
- 韬睿惠悦-知识管理KM-职涯地图方法论(P65)-2015
- 顺丰快递管理规章制度流程
- 企业治安防范教育培训
- 五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学期应用题专项水平练习题
- 92枪械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首届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真题题库导出版-中(多选题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