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1页
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2页
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3页
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4页
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围神经系统,制作人:罗全进,1,定义:周围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的神经,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分类:根据连于中枢的部位不同分为连于脑的脑神经和连于脊髓的脊神经;还可根据分布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2,脊神经:共有31对,脊神经可以调节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上部的脊神经分布在颈部、上肢和躯干上部;下部的脊神经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下部;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3,脊神经的分布,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合并而成。前跟属于运动性,后跟属于感觉型。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此外,脊神经还分出一支很细小的脊膜返支,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髓膜。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计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脊神经节,灰质,前正中裂,前跟,后跟,白质,4,颈丛,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颈丛的分支有浅支和深支,浅支亦称为颈丛皮支。浅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深支:膈神经、副膈神经。(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5,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枕神经痛)耳大神经: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至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耳大神经痛)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分布于颈部皮肤。锁骨上神经有2-4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6,膈神经: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走向:起初从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浅出下行,继而沿着该肌前面下降至肌的内侧,左侧沿锁骨下动脉下行至主动脉弓区域,此处有一条从第二、三肋间隙发出并延伸至左头臂静脉的肋间后静脉,将迷走神经与左侧膈神经区分开,左右两侧膈神经从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到达膈,最终于中心腱附近穿入膈。副膈神经:多见于一侧,起自第5-6颈神经的前支,在锁骨下静脉的后侧加入膈神经。,7,膈神经临床的联系,损伤:损伤侧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严重者可有窒息感。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位置:膈神经前方邻接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颈内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等,左侧前方邻接胸导管弓,8,臂丛,臂丛是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的支分布于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浅部肌(斜方肌除外)以及臂,前臂、手的肌、关节、骨和皮肤。组成臂丛的神经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每个干在锁骨上方或后方又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汇合成后束。三束分别从内、外、后三面包围腋动脉。,9,臂丛的分支,臂丛的分支可依据其发出的局部位置分为锁骨上,下两部。锁骨上部分支是一些短的肌支,发自臂丛的根和干,分布于颈深肌,背浅肌(斜方肌除外),部分胸上肢肌及上肢带肌等。1、胸长神经2、肩胛背神经3、肩胛上神经,10,胸长神经起自臂丛锁骨上部,C5-7脊神经根,从腋顶穿出,经臂丛后方进入腋窝,沿胸侧壁下行分布于前锯肌,伴随胸外侧动脉下降。损伤此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体征。,11,肩胛背神经卡压表现为颈、肩、背、腋、侧胸壁的酸痛和不适。少数病例可有肩部无力,偶有手麻,主要为前臂及手桡侧半发麻。上臂后伸、上举时颈部有牵拉感。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诊断:如有颈肩部疼痛、不适,沿肩胛背神经行经有压痛。特别是按压3、4胸椎棘突旁可诱发同侧上肢麻痛时,则本病诊断可确立。,12,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向后走行经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继而伴肩胛上动脉一起绕行肩胛冈外缘转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关节。肩胛上切迹处该神经最易损伤,损伤后表现出冈上肌和冈下肌无力,肩胛关节疼痛等症状。,13,锁骨下部分支发自臂丛的三个束,多为长支,分肌支和皮支,分布于肩、胸、臂、前臂和手的肌与皮肤。1、肩胛下神经2、胸内侧神经3、胸外侧神经4、胸背神经5、腋神经6、肌皮神经7、正中神经8、尺神经9、桡神经10、臂内侧皮神经11、前臂内侧皮神经,14,分支,5根,3干,上干,中干,下干,3束,外侧束,内侧束,后束,肌皮,正中,尺,腋,桡,15,肌皮神经,肌皮神经由颈5、6、7神经纤维组成。发自臂丛外侧束,向外下方走行斜穿喙肱肌,后于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沿途发支支配以上三肌。在肘关节稍下方,部分纤维从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前臂外侧份的皮肤。肱骨上中段骨折时可导致该神经的损伤,表现为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分皮肤感觉的减弱。,16,正中神经,走向:由臂丛内、外侧束共同组成,沿肱二头肌内侧下降至肘窝。在肘窝,正中神经居肱动脉内侧,向下经前臂前群浅、深层肌之间至腕部,经腕管入手掌。,17,正中神经在通过旋前圆肌两头之间时,发出运动支支配下列肌肉:旋前圆肌,其功能是使前臂旋前;桡侧腕屈肌,其功能是使手桡侧屈曲,屈腕;掌长肌,其功能是屈腕;指浅屈肌,其功能是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中节指骨屈曲。,18,正中神经通过旋前圆肌两头之间后,发出前骨间神经,支配下列肌肉:拇长屈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末节屈曲;第1、2指深屈肌,其功能是使示指、中指末节指骨屈曲;旋前方肌,其功能是使前臂旋前。,19,在腕管的远端,正中神经支配:拇短展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掌部外展;拇对掌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掌部向对侧;拇短屈肌浅头,其功能是使拇指近端指节屈曲;第1、2蚓状肌,其功能是屈曲示指、中指的近端指节和伸直其远端2个指节。,20,正中神经损伤后的表现,1.感觉障碍若损伤部位在腕部或前臂肌支发出处远端,手的桡半侧出现感觉障碍。2.拇指对掌、指功能受限拇指处于手掌桡侧,形成“猿形手”畸形,拇指不能外展,不能对掌及对指。由于解剖的变异,在某些正中神经完全伤断的病例中,由于尺神经的代偿,拇指掌侧外展运动可不完全丧失,少数病例也有表现正常者。,21,3.拇指、示指屈曲受阻若在肘部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除上述症状外,由于指浅屈肌和桡侧半指深屈肌麻痹,因此,拇指与示指不能主动屈曲。4.前臂旋前不能或受限5.大鱼际肌群、前臂屈面肌群明显萎缩,22,尺神经,内上髁,掌深支,手背支,尺神经,23,是脊神经臂丛的分支,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三角肌止点以下转至臂后面,继而行至尺神经沟内,再向下穿尺侧腕屈肌至前臂掌面内侧,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尺动脉内侧继续下降到达腕部。,24,支配范围,前臂肌支: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掌深支:小鱼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拇收肌,掌浅支和手背支(图示),25,尺N损伤症候:爪形手,屈腕能力减弱;小鱼际平坦;拇指不能内收;环指、小指远节指骨不能做屈曲动作;各指不能靠拢(骨间肌瘫痪);第4,5指的指间关节弯曲(蚓状肌瘫痪)支配区感觉障碍。,26,桡神经,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并与肱深动脉一同行向外下,先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然后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二支,浅支。,27,桡神经支配范围,臂部分支皮支:臂后皮神经肌支:肱三头肌,肱桡肌;浅支:至手背深支:前臂伸肌。,28,桡神经损伤,前臂伸肌瘫痪;虎口区感觉障碍;伸腕能力弱;不能伸指。,29,腋神经由第5和第6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从臂丛后束发出,伴旋肱后血管向后外方走行,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腋神经,30,四边孔四边孔综合征即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主要表现是腋神经支配的肩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受限。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31,肌支;腋神经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皮支:部分纤维自三角肌后缘浅出为延续为皮支,称为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区上1/3部的皮肤。,32,腋神经损伤,臂不能外展;臂旋外力减弱;肩部及臂外侧区上1/3部皮肤感觉障碍;腋神经损伤时间长的时候,由于三角肌萎缩,肩部骨突耸出,肩部失去圆隆的外观。,33,胸背神经,胸背神经由第6和第8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从臂丛后束发出,沿肩胛骨腋缘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