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观刈麦》说课稿(新版)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观刈麦》说课稿(新版)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观刈麦》说课稿(新版)苏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刈麦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观刈麦。下面我将从析教材、探方法、讲过程、说亮点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析教材。观刈麦是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穗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体会古代农民的痛苦生活,感悟作者亲农悯农的情怀。(教学难点)二、探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方法:;。三、讲过程(一)诗歌导入。通过学生小学时学过的白居易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入观刈麦的教学。(二)研读文本。诗歌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的过程。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主要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讲究语速和语调。因为本诗表达的是辛苦、悲伤的情调,所以语速、语调应缓慢、低沉。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指导:(1)读出语感。这里分三步落实: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准节奏;第三步,读出韵味。其间穿插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2)读出美感。在读出语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歌画面的美感,并启发学生思考:诗歌从第一行到哪一行写诗人的“观”?接着追问:诗歌还写了什么?诗人扣住“观”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在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明确:诗歌先写“观”,后写“感”,紧扣“观”为我们展现了“丰收图、饷田图、刈麦图、拾穗图”。这两个层次的阅读,有坡度地训练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启发学生发挥联想结合画面,进入诗的意境。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1)哪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阅读发现:读“ ”(句诗),我仿佛看到了 。(2)为你最心动的句子设计朗读。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对农民刈麦的艰辛、贫妇拾穗的辛酸,有更真切的体会。在品读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利用诵读涵咏,再现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味,感知农民生活的艰辛。重点赏析预设如下:(1)在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时,着重抓住“蒸”和“灼”这两个动词,先让学生结合这两个动词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再让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在烈日下暴晒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中所蕴含“苦”的意味,有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抓住“蒸”和“灼”要重读的要领进行美读。(2)在理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时,先链接白居易的卖炭翁,探讨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反常的矛盾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卖炭翁“单”和“寒”的痛苦心理。由此,引出本首诗刻画刈麦人反常心理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愿”与“惜”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过渡,水到渠成。并随机点拨指导朗读:心疼、语速缓慢,“惜”字长读。(3)在赏析贫妇拾穗场面时,我预设采用追问法:你读出了妇人怎样的状况?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到的? 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怎样能读出“悲”的情味?指导朗读:心酸,悲怆,尾两句缓速并拉长。此环节中,动态生成的东西很多,刚迈入初中大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表现欲也很强,如遇到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我会以鼓励为主。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诗作,加深对诗人所传递情感的理解。(1)扩写诗题一位( )的诗人怀着( )的心情观刈麦;(2)补写留白诗人“尽日不能忘”的是(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是诗人写作本诗的真正目的,可见他用心良苦。由此适时补充链接到诗人的创作风格及有关简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联系以前读过的诗歌中描写农民悲惨生活的诗句,例如:陶者中的“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农民悲惨的命运。最后配乐演读,在读通、读懂、读透诗作的基础上,师生分层次共同合作真情朗诵。(三)布置作业。推荐课后阅读卖炭翁、陶者、蚕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和处境的艰难。四、说亮点本节课的设计亮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以“说”带领学生感悟诗情。立足于语言的品读,本节课我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层次的品读,在品读中注重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还原和构建诗歌文本的意境,着力于带领学生触摸诗歌文本的细节,评析诗歌的语言,倾听诗歌文字背后的每一个音符,激活学生心中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去玩味语言之中蕴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