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1990 年代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繁荣的年代,除了之前已经成名的长篇小说作家 继续推出若干新作之外,原先主要从事中短篇创作的“新写实派”和“先锋派”小 说家也纷纷加盟,使长篇小说这一小说样式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990 年 代也是长篇小说文体创新与繁荣的年代, “文体”这个概念开始被作家们广泛接受并 付诸于创作之中,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已经不满足于对传统写实手法修修补补,开始 积极地探寻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他们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和审美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化色彩的文体范式,这里,我们姑且可以把 它称为“个性文体表征” 。正是在众多小说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 在承续 20 世纪 80 年代文体探索的基础上,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某些值得 文学界格外重视的趋向或特征。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长篇小说文体这一概念的范畴, 而且为新世纪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纵观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多元文体交相融合、不分彼此是其基 本的现象表征,所谓的“主义” 、 “潮流”的界限似乎突然间消失了。尽管评论家不 厌其烦地以各种各样的概念为其命名:“新写实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状态小说” 、 “新体验小说” “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但终究还是赶不上小说文体的演进速度。因 此,评论界也就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长篇小说作品的不断涌 现,另一方面则是运用传统的批评模式去定性评价这些作品时的越来越困难,而新 的“文化批评”方法又与创作本身产生着某种疏离。这就使得一部分评论家的批评 文章处于混乱状态,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 审视 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状况时,虽然还是从传统批评的角度出发,将这一时期 的作品归纳为若干类别,但又不愿意拘泥于传统,而是在具体的分析中,以更为开 放的视野,融合多种批评理论,力图从文体的高度上把握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 基本脉络。 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试图从文体的界定、文体与长篇小说的关系、现代现实主 义文体及小说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文体及小说文本分析、现代主义文体及小说文 本分析等方面尝试将 1990 年代出现的诸种长篇小说文体作以归纳和整合,并对其表 现出来的文体趋向的异同进行适当地梳理。以具体的长篇小说文本为经,以文本的 共同文体特征或趋向为维,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所取得的 文体成就。具体的文本分析是本论文观点阐述的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990 年代的长篇小说数量呈现几何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到了长篇小 说创作的行列中来,尽管这其中也不乏平庸甚至低劣之作,但这一现象至少说明, 长篇小说已经从根本上占领了文学写作和阅读的制高点,而且,随着人们审美水平 和鉴别能力的不断提高,真正优秀的小说作品必然会为更多的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与此同时,对长篇小说文体形式的探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文体的创新已经成为小 说家们的普遍共识,尤其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小说家更是把文体创新放在了与小说内 容同等的位置上,他们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体现出不同的文体特征,这是评论界所 始料未及的。尤其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借鉴从“形而下”的模仿上升到了“形 而上”的创造阶段。小说家们不再盲目地照抄照搬,不再追求对形式的机械性移植, 而是有选择地吸收最利于表现其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有相当 数量的小说作品已然体现出某种文体的超越意识, 务虚笔记的独特文体创造就是 比较典型的例子。此外,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开始重新认同和接纳业已为人们所淡忘 的民族形式。在 1990 年代,有些小说家对异域土壤中生出的诸多文体观念是否一定 都适合本土文化和本土文学开始产生质疑,并将目光重新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以及 民歌、戏曲等广阔领域,试图从民族形式中寻找到新的创作灵感,虽然这种对民族 形式的采用还不具有普遍性,但却在相当程度上,为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创作开辟了 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关键词:长篇小说;文体;特征;多元交融 abstract novels become prosperous in the 1990s, besides the prosperity of novels before already famous writers continue to launch new number, original engaged in the creation of “new realist school” and “avant-garde novelist” has joined, novel style presented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novel style innovation and the boom in the 1990s, the concept of style began to be widely accepted. writers had not satisfied of traditional realism gimmick tinkering, began to actively explore diversified forms of expression. in their creation practice, consciously using various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has formed a distinctive personalized multi-stylistic paradigm, we can call it the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 style. in the joint efforts of numerous novelists, this period novel style in applying the 1980s styl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bravely practice, continuous innovation, formed some worthy of attention literary trend or feature. not only enriched and expanded the concept of a novel style, but also for the category of the new novel style development provides many beneficial inspirations. in this period, multiple style photograph confluence is novels basic phenomenon. the so-called socialism, fashion boundary seems suddenly disappeared. although critics took pains to various concepts for its name: new realism, new history, the new state and new stories realism novel experience. critics also became an awkward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is a novel work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use the traditional modes to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se works, and the more difficult when new cultural criticism method and creation itself with certain alienation. this makes the critic articles of criticism, not in chaos is able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literary criticism. because of this, we examine the 1990s novel style still from traditional criticism angle and for several categories, but would not constrained, in concrete analysis with open vision, and fusion of criticism theory of style and the height from this period novels of basic skeleton. from the above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fine the style with novel style, the relationship of modern style, realistic and novel text analysis, the new historicism novels text analysis, style and modern style and the novel text analysis of the 1990s appeared to be the kind of novel style in induc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end of stylistic differences appropriately.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common tendency for dimens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period novels of style.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view is based on specific text analysis through organizing,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novels in the 1990s present growth, more writers joined the ranks of novels. these phenomenons show that novels have fundamentally occupied literary writing and read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s. with aesthetic level and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re improved, really good novels will be more popular. meanwhile, the style of the novel is to explore a new height. stylistic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novelists, especially some of the more mature novelist and novel style innovation in the same position. the novelist blindly copy, no longer pursue to form of mechanical transplantation, but for the most selecti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i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more valuable artistic techniqu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novels reflects a style is beyond consciousness, the unique style of is a typical example. in addition, this period began to agree with accepted novelist has forgotten by people for the nation. in the 1990s, some on foreign novelist will look back to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olk drama, wide field,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a new national forms. the creation inspiration of ethnic forms of using is not universal, but the novels have opened up a new path in the new century. key words: novels; style; features; multiple blending 承 诺 35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05 月 06 日 引 言 1 引 言 新时期以来,对于长篇小说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 色的把握与分析层面,而人们对文体的概念还相对模糊。尤其在当下文学语境中, 由于文本思想内容、作者的审美定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时代特征、社会意识、民族 精神等因素的不断变动,文体所包含的容量也随之产生意义上的嬗变。这样,也就 更加难给予文体一个准确、精当的定义。评论界在使用文体进行文本分析时往往有 所顾忌,而不能充分地展开。 另外,1990 年代作为长篇小说文体大解放和文体创新最为繁荣的年代,许多小 说家在创作实践上的文体成就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与定位。在现有的研究当中, 对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全方位、 综合立体分析的文章便显得有些不足, 仅有的几篇也停留在对文体某一侧面或者一部或几部长篇小说的文体阐释与探究层 面, 且比较肤浅和表面化。 因此, 从文体角度对 1990 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给予观照, 并从中探寻潜藏于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背后的文体趋势与价值取向,从而赋予其 创作更为确切合理的文体内涵解读便凸显出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也正是我选题的目 的和意义之所在。 至今,国内外对于 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一部或几部作品为载体对 1990 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些文体特征做追 踪性的评论,由于其关注范围的限制,视野必然较为狭窄,而且,其中对于文体的 认识还处于艺术特色的简单描述中,并没有就文本的审美趋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二,将 1990 年代长篇小说的大胆文体实验当做一种文学写作的倒退和失败, 没有从客观地角度看到这一时期文体实践所带来的积极、合理的一面,一概否定而 缺乏科学的区分。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状况,但仅仅是概略地进 行分析,并没有以具体文本作为阐释重点,结合整体的文体取向作以深入、细致的 探讨,且其中的某些观点存在一定的“移民化”趋势,并未扎根于本土的创作实际 和文学观念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切实分析。 当下文坛在研究 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上的缺失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重视, 同时也是本论文试图得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论文在充分的文本研究基础上,从 文体的界定、文体与长篇小说的关系、现代现实主义文体及小说文本分析、新历史 主义文体及小说文本分析、现代主义文体及小说文本分析等方面尝试将 1990 年代出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2 现的诸种长篇小说文体作以归纳和整合,并对其表现出来的文体趋向的异同进行适 当地梳理,以便对当下长篇小说的文体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既成经验和教训。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尤其是对于长篇 小说文体的论述部分都是在充分阅读和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虽然也借鉴了其 他文献资料的某些概念性表述和相关研究成果,但只是一种手段上的运用,最终目 的还是为了提出科学化合理化的见解。1990 年代的长篇小说由于其文体形态各异且 灵活多变,在阐释过程中,对各章节的体例安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本论文 意图尽可能地适应不同小说文体的阶段性表现,各章节均采取了相应的体例结构, 力图在尊重文本具象的基础上,做出全面而合理的判断。当然,各章体例尽管存在 差异性,但并非无的放矢,整体的条理性依然可见。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3 前言 前言 既然着重于谈“文体” ,就不能不对“文体”这个名词作一个基本的概念性界定。 至今,人们对文体的认识还很模糊,尤其是在当下文学语境中,由于文本思想内容、 作者的审美定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时代特征、社会意识、民族精神等因素的不断变 动,文体本身所包含的容量也随之产生意义上的嬗变。这样,也就更加难给予文体 一个准确、精当的定义,而只能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作一笼统的界定。简单地讲, 文体就是构成文本的体式。它更强调文本的形式层面,大略包括文本的叙述方式、 结构类型、语言形态、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作家的个性表达形式等。而文体特 征的分析,则往往取决于这些形式层面中某些元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当然,文 本的形式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同时它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独立于内容之外,形 成独特的文体系统并对文本内容施加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内容和形式作为两个 相对独立的系统统一于文本当中,共同构成了文本独具特色的内涵与表征。 基于以上理念,如果从文体层面对某一阶段长篇小说创作进行综合性的流变阐 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思想范畴,或者说,应该更多地以“文体”作为阐述 的理论支点,适当辅之以内容层面的探讨,这样才能更为清晰和深刻地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进入 1990 年代,除了之前已经成名的长篇小说作家继续推出若 干新作之外,原先主要从事中短篇创作的“新写实派”和“先锋派”小说家也纷纷 加盟,使长篇小说这一小说样式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 “文体” 这个概念开始被作家们广泛接受并付诸于创作之中,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已经不满足 于对传统写实手法修修补补,开始积极地探寻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他们在创作实践 中,自觉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化色彩的 文体范式,这里,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称为“个性文体表征” 。正是在众多小说家的共 同努力下,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在承续 20 世纪 80 年代文体探索的基础上,勇于 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某些值得文学界格外重视的趋向或特征。不仅丰富和拓展 了长篇小说文体这一概念的范畴,而且为新世纪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提供了许多有 益的启示。 应该说,自 1980 年代以来,文坛上对于小说文体的现代化“实验”就从未间断 过,事实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到马原、余华、格非等的“先 锋叙事” ,就充分体现着这一趋势的发展轨迹。然而,由于文学观念的滞后以及创作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4 主体对现代主义手法的盲目乐观,许多作品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而且绝大多数 带有“先锋”品格的作品仅仅局限在中短篇领域,屈指可数的几部长篇并不足以改 变长篇小说创作整体上单调、乏味的尴尬局面。幸运的是,1990 年代的小说家并没 有安于现状, 他们敏锐地觉察到, 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 “对于长篇小说来说, 也只有文体才最能显现作家的个性” ,也只有文体的不断创新才是长篇小说创作的 生命力所在。当然,这里并不是不要内容,也不是忽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要通过 文体的革新更好地去表现内容,使内容在适宜的形式船体上,能够航行得更远。 正是循着这样的思想维度,1990 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多元文体 交相融合、不分彼此的独特现象。所谓的“主义” 、 “潮流”的界限似乎突然间消失 了,某些作品虽然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结构形式,但在文本中却处处闪现出对现实的 解构和颠覆;某些作品看起来是对历史的重述,却通篇都浸透着个人化的体验和想 象;还有一些作品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但却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文本中 那种跃动的生命真实。尽管评论家不厌其烦地以各种各样的概念为其命名: “新写实 主义” 、 “新历史主义” 、 “新状态小说” 、 “新体验小说” “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但终 究还是赶不上小说文体的演进速度。因此,评论界也就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是大量长篇小说作品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则是运用传统的批评模式去定性 评价这些作品时的越来越困难,而新的“文化批评”方法又与创作本身产生着某种 疏离。这就使得一部分评论家的批评文章处于混乱状态,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文学批 评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审视 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状况时,虽然还是 从传统批评的角度出发,将这一时期的作品归纳为若干类别,但又不愿意拘泥于传 统,而是在具体的分析中,以更为开放的视野,融合多种批评理论,力图从文体的 高度上把握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脉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对 1990 年代长篇小说作品的分类,是依据其文体创作 的审美取向进行的。坦白地讲,并不十分严格,事实上也无法严格地做出分类。比 如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有的评论家把它归入“现实主义”一类,有的评论家又 认为它是现代主义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 一个人的战争等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 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进行着的一种尝试,应该还有较大的商榷空 间。 第一章 “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这里所说的 “现代现实主义” 文体是相对于传统现实主义文体而言的。 一般来讲, 传统现实主义文体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直接承继于法国自然主义和欧美尤其是 吴义勤.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02, (4). 第一章“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5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经过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小说家的试验与改造而形 成的一种中国本土化的现实主义文体。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文体形式始 终处于主流的位置。二是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一直到前苏联时期取得长足发展的 革命现实主义(后期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并与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相 呼应的现实主义类型,它是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期间最为盛行的长篇小说文体 形式,文革期间,由于对“两结合”与“三突出”原则的盲目推崇,这一小说文体 被严重扭曲和异化,文革后渐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 努力吸收并融合传统现实主义,积极借鉴其他文体的写作手法,经过作家个体或群 体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现实主义文体,我们把它称之为“现代现实主 义” 。 新时期以来, 拨乱反正, 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 国家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入正轨, 文学界也重新开始活跃起来,从 1978 年到 1989 年,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为了方便 论述,以下将这一时期笼统的称为 1980 年代) ,除了以李自成 、 少年天子为 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之外,文坛上还相继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历史和改革现实 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张炜的古船 、贾平凹的浮躁 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以现实主义为依托的小说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现 代现实主义的某些共同态势:题材选择上,着重对社会现实和时代情绪的书写;艺 术结构上,力求与传统现实主义(尤其是革命现实主义)划清界限,表现出各具特 色的结构探索模式;叙述方法上,更倾向于感觉化心理化的内敛式叙述和想象性叙 事;修辞表现手法上,注重隐喻象征式的立体呈现;语言上,打破语言的外在连续 性,强化其跳跃性和蕴藉性。现代现实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是在当时的文 学语境中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有力反拔,尽管这种反拔并不彻底,甚至还明显地残留 着传统现实主义的某些弊病,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不失为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 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 在 1990 年代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中,除了王火的战争和人 、王旭烽的茶人 三部曲基本上是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的翻版之外,其他以现实主义为主要价值取 向的作品大都对 1980 年代“现代现实主义”文体有所发展,这其中,张平的十面 埋伏 、 抉择和刘玉民的骚动之秋在文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仿佛让我们 看到了沉重的翅膀 、 新星等作品的影子。粗略计来,能够代表这一时期“现 代现实主义”文体的重要作品有:王蒙的“季节”系列,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6 长恨歌 ,贾平凹的废都 、 高老庄 ,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铁凝的大浴女 , 陈忠实的白鹿原 ,张炜的家族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的私人生活 ,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张洁的无字等。这些作品在 1980 年代形式探索的基础 上,积极吸纳“先锋文学”的实验成果为我所用,加大了对文体创新的力度,使“现 代现实主义”成为 1990 年代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一种相对成熟的艺术形态。 1.1 史诗型现代现实主义 王蒙的“季节”系列( 恋爱的季节 、 失态的季节 、 踌躇的季节和狂欢 的季节 ) ,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陈忠实的白鹿原 ,张炜的家族 ,张洁的无 字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史诗性”一度是长篇小说作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尽管在新时期,史诗性品格不 再是判断一部长篇小说优劣的试金石,但十七年文学中形成的史诗传统在 1980 年代 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依然得到了充分的延续。除了具有“宏大叙事”风格的革命现实 主义作品之外,另外一些作家如古华、柯云路、路遥、霍达等,在执着于“史诗性” 小说写作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从深度、广度和力度上丰富了“史诗性”小 说的审美内涵,使新时期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呈现出异彩纷呈、多元交织的基本 格局。比较而言,1990 年代的史诗性作品却呈骤然减少的趋势,作家们对史诗性的 追求也不再表现得那样强烈。即便我们列举的这些具有史诗特征的作品,也有许多 只是徒具“史诗”的框架,实则却偷换了“史诗”的内涵,或者说更趋向于对“史 诗”外延的拓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史诗性作品的质量下降了,相反,与 1980 年代 的革命现实主义史诗和现代现实主义史诗型作品相比,它们的艺术质量得到了显著 的提高, 白鹿原这样一部极其厚重的经典史诗作品的出现更是给文坛带来了不小 的震动。 1.1.1“季节”系列的文体特征 王蒙在 1990 年代推出的“季节”系列长篇,无论从对政治文化的反思还是从审 美取向的角度来讲,都具有某种总结的性质。不过,这部长达四卷本的小说,还是 与他 1980 年代创作的活动变人形有所区别,在活动变人形当中,运用了大 量的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整部小说以现代主义为主体,写实手法为辅助,而“季节” 系列的现代主义因素则完全退到了次要的地位,现实主义成为结构小说的主要文体 形式,故评论界有人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季节”系列中, 作家对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更加趋于成熟,能够很好地与现实主义相融合,而不 第一章“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7 露斧凿之痕。 1.1.2白鹿原的文体特征 被誉为民族命运史、民族秘史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是陈忠实奉献给中国当代 文学的一部巅峰之作,至今还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小说将“东方文化的神秘 感、性禁忌、生死观同西方文化、文学中的象征主义、生命意识、拉美魔幻现实主 义相结合” ,形成了恢宏壮丽的史诗气象和史诗风范。 第一,深广、宏阔的史诗架构。作为一部典型的史诗作品, 白鹿原首先要建 立起来的就是文本的史诗结构。怎样在清朝末年到解放战争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上, 通过关中平原上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斗争囊括众多的大事件(这其中包括国家发生 的政治事件和关中平原上的重大事件) ,展现一个民族走过的艰难历程,探究民族命 运沉浮的深层文化心理,是陈忠实在写作白鹿原时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挑 战。他的看法是: “最恰当的结构便是能负载全部思考和所有人物的那个形式,需要 自己去设计。这便是创造。 ” 作者从古今中外经典长篇作品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适 于表现小说内容的结构形式。那就是,根据时间的自然发展顺序,设置了两条经纬 交织的线索,一条是白家,一条是鹿家,再将这两条线索合而为一,互相穿插,以 双方三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上,相应的人物和事件随故 事情节的发展而出现或隐去,充分再现真实而广阔的历史画面。如果单单从这一层 面上来分析白鹿原 ,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结构方式,与红旗谱和古 船等小说并无二致。 白鹿原对以往“家族叙事模式”的彻底超越,关键还在于 其深层次的结构,即以族长白嘉轩所尊奉的儒家文化传统作为统摄整个文本的内在 线索,围绕这条线索的众多人物和事件呈放射状展开,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 小娥、鹿兆鹏、白灵等人对这一文化体系的疏离或背叛,都在不同向度上瓦解着白 嘉轩苦心经营起来的家族法典。小说正是希图从这个意义上,对民族心理与民族文 化作一深入的剖析。这样, 白鹿原就呈现出双重结构,二者互为表里,共同完成 了小说的叙事任务。既达到了“史诗”的广度,亦达到了“史诗”的深度。 第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与舒缓有致的叙述节奏。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创作 领域有一种“淡化情节”的趋势,许多批评家也提倡应该更多地将笔触深入人物的 心理。但陈忠实却并没有随潮流而动,他在创作中刻意营造紧张激烈的情节气氛, 尤其是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不避中国古典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叙述模式, 李星.白鹿原 :民族灵魂的秘史j.理论与创作,1993, (4). 李星,陈忠实.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j.小说评论,1993, (3).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8 而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故事情节悬念迭出,波诡云谲,使小说的叙述节奏倏然加 快。同时,为了使情节的发展不至于过度紧凑,他又在叙述间隙,锲入人物的心理 活动或周围的景物描写,故意放慢叙事的速度,以维持叙事的内在张力。比如黑娃 与小娥偷情被发现后,郭举人表面上不再追究,把黑娃打发走了,这时就切入了黑 娃的一段心理描写, “黑娃走到村巷的转弯处不由得回头瞧瞧,马号的窗户仍然亮着灯光,郭举人今 晚得亲自侍守牲畜了。他心里很难过,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做下这种对不起主 人的事,自己还算人吗?” 此时, 黑娃还沉浸在对自我行为的悔恨和对主人的内疚之中, 叙事速度较为缓慢, 然而这种短暂的心理波动一瞬间就被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遮蔽了。当他怀着沉重的心 情默默离开郭家时,突然, “听到后边有脚步声,回头一看,两个黑影朝他跑过来,边跑边喊着: “鹿相, 等等有话说。 ”黑娃拎着鞋等着。星光下,黑娃辨出来人是郭举人的两个亲门侄儿, 跑得气喘吁吁,一前一后把黑娃夹在中间。 ” 原来,郭举人暗地里派两个侄儿追上他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这时, “黑娃被打了一拳,背后又挨了一脚。他忍着躲着,终于瞅中机会,照一个人的 脸上迎面砸了一拳,手感告诉他击中了对方的鼻子,那个人趔趔趄趄退了几步被河 滩上的石头绊倒了。他一扬腿就踢到另一个的裆里,那人哎呦一声蹲在沙滩上了。 在他们重新扑上来之前,黑娃转身扑进水里,一蹿就顺水漂走了。 ” 从这段十分精彩的情节描述当中,可以看到陈忠实圆熟精到的艺术表现功力。 第三,多种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主要是指神话传说、象征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在文本中的有效运用。 “白鹿原”这个书名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从整 体上象征了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而“白鹿”的出现以及原上关于“白鹿”精灵 的传说又暗示了植根于民族灵魂中的某种人类原始的文化信念,某种对生活的理想 化追求。由“白鹿”幻化而成的朱先生和白灵更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两个人物。朱 先生是关中土地上的一代大儒,无论在人品上,学问上,都可以算作一个完美无暇 的人,在禁种罂粟、赈济灾荒、军阀混战等事件中,他敢于为民请命,心系苍生, 更增添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而且作者有意将其神化,把他塑造成为一个无所不 知,无所不能的先知先觉者,他甚至还预知到自己死后红卫兵会来挖坟,所以早就 将刻有“折腾到何日为止”的砖头陪自己一块儿下葬。可以说,在他身上积淀着传 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而白灵则是“白鹿”另一种精神的化身,她毅然冲破家族传统 第一章“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9 势力的阻挠,投身到大革命当中,为了追求真理和爱情义无反顾,直到临死前还在 与毕政委唇枪舌剑。她刚烈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同样是对“白鹿”精魂的有力证 明。这里,真实与虚构,现实与超现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另外,幻觉、梦境、潜意识、性描写等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小说的神秘色彩和人 性开掘的深度。比如小说开篇处,白嘉轩一连娶了七个女人,前六个都无缘无故地 死去,第六个女人还梦到了前房五个女人“掐她拧她抠她撕她打她唾她” ,更令人惊 异的是, “胡氏并没有见过死掉的任何一个女人,而她说出的那五个死者的相貌特征 一个一个都与真人相吻合! ”再如,鹿三杀死小娥后,耳朵里一度传来小娥垂死时把 他叫大的声音。还有孝文在小娥的尸骨旁看见的雪白的蛾子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 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地域风情和与语言特色。 白鹿原中的景物及风俗描写富有浓郁的关中 地域色彩和乡土风情。陈忠实本人对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婚丧嫁娶,习俗风貌等 都了如指掌,故在具体描写中,能够直抵其文化内蕴。在文本中,作家又熟练地把 提纯过滤后的关中方言与书面语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沧桑、厚 重、凝练而又变化多端,冷峻执着,情感深厚,是白鹿原语言的基本特色。 1.1.3家族和无字的文体特征 张炜的家族和张洁的无字也是以家族命运作为切入点的长篇力作。 家 族 的结构有点类似于莫言的 红高粱家族 , 作者将叙述视点集中在胶东半岛上宁、 曲两大家族几代人的身上,表面上看起来由两条线索平行展开,其实并非如此。小 说的时空结构是沿着外祖父(曲予) 、父亲(宁珂) 、 “我” ,三个人在三个不同的时 代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为依托的,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内在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与红高粱家族中对人种退化 的担忧恰恰相反, 家族显示了“向上一族” 道德与人性光辉的延续和升华。 家 族中“我”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也是小说的亮点, “我”既可以作为“剧中人”引 领读者进入自己家族的生活场景,又可以作为“旁观者”自如地跳出叙述,表达自 己强烈的情感。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 长篇小说无字叙写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对男性与生俱来的 不信任感和对女性的同情,使作品获得了一种解构式的话语表述方式,每每在情节 发展的当口,叙述者会突然插入一段颇具反讽意味的议论性语句,与当下的叙述形 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对表层现象的否定或瓦解。比如主人公吴为第一次和胡秉 陈思和.“声音”背后的故事j.当代作家评论,1995, (5).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10 宸接吻,胡秉宸深情地对吴为说: “你要是离开我,我就要死了。 ”可是,这句发自 胡秉宸肺腑的话,却随之被轻易消解了, “这其实是胡秉宸的错觉,他从每一个性爱 对象那里都得到过新鲜的体验。”大量类似话语的出现,使小说形成了两种或 多种繁复交错的声音,客观上减缓了叙事的节奏,更有利于对人物“存在情绪”的 把握。 1.1.4日光流年的文体特征 阎连科的长篇创作始终走的是一条“超现实主义”路线,发表于 1998 年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日光流年便是他对“超现实”写作的初次尝试(仅限于长篇小说领 域) 。 第一,寓言体。新时期文坛上,诗歌、散文、戏剧、寓言体、笔记体、日记体、 词典体等文学样式越来越多地在长篇小说中出现,使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起来,文学界称之为“跨文体写作” 。 日光流年便是采用寓言体的形式构建小说 文本的。小说中,地处耙耧山脉的三姓村人为了挣脱悬在村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 之剑” (四十岁之前必然会因患“喉堵症”死亡)进行着艰难而悲壮的抗争,但最终 却以失败告终。这个故事本身便具有虚构的“乌托邦”性质,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 能发生,而作者恰恰是通过这个不可能的西西弗斯式的寓言表达了自己“对人在某 种生存状态中力量的展示” 。 时间和死亡成为这则寓言的基本意象,三姓村人正是 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完成了对现实世界和死亡世界的双重认知过程。 第二,极致叙事。 “在写作方式上揭竿而起,以极致体验来对生命进行庄严的写 实,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文学革命。 ” “死亡”作为小说的叙述焦点,是人类生 存的终极对立面,是人的潜意识中最感恐惧的意念象征,小说将这个意念以具体可 感的形式无情地加在三姓村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将三姓村人对死亡的抗争过程推到 了极致,由此,文本的叙述形态也相应地呈现出极致叙事的特征。男人们甘愿做冤 皮生意(即卖人皮)换取钱物;女人们则选择了做人肉生意(即卖淫)的方式养家; 司马蓝将女儿送去伺候革委会主任只是为了有人为村里翻地而且,更让人不可 思议的是,当村里闹饥荒时,司马蓝的父亲为了全村人能够猎取到乌鸦作食物,竟 拿人尸作“鸦饵” ;而村里的男人们则不得不通过把残疾孩子扔到荒山野岭这样“惨 绝人寰”的方式度过饥馑年月。这些荒诞、夸张、惨烈的情节描写无不使人内心为 阎连科,侯丽艳. 关于日光流年的对话j.小说评论,1999(4). 谢有顺. 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j.当代作家评论,2007(5). 第一章“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11 之颤栗。他们的行为显然是违逆人性和极端残忍的,但是当这些行为在面对集体性 的“死亡”威胁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其合理的一面,我们正是在对这种极致 叙事的深切体验中领悟生存之于人类的永恒真谛。 第三,逆时序叙述。从整体上看,小说采用了一种逆向叙述的方式,开篇写“嘭 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 ,而在结尾处司马蓝又回到了母亲的子宫里, “把头脸伸送 到了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自然时间顺序,而且具有更 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当死亡成为三姓村人乃至人类必须要跨越的极限时,生存本 身就显得弥足珍贵,而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谁又能真正体会面临死亡时的无奈呢?谁 又能够知道生之所以为生的内在含意呢? 此外,具有魔幻色彩的情节和对话描写也更增添了小说文本的神秘性,反映了作 者开阔的艺术想象力。 可见,这一时期的史诗型长篇小说既不是对革命史、改革史的简单重述,也不再 刻意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宏大性,而是带有某种作者主观的虚构成分和文化理解在 内。尽管这一特征在 1980 年代的类似作品中已经有所呈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 1990 年代的史诗型长篇小说中,作家对于什么是史诗性,怎样在具体文本中运用史 诗性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实际创作中大胆突破了史诗性写作的陈规 范式,运用多种在当时看来极具先锋品质的表现手法和文体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 史诗型写作体现出新颖特异的风格特征,尤其是日光流年这样一部寓言体史诗 作品的出现,更是颠覆了我们对于史诗性的传统理解,为史诗型现实主义文体的发 展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1.2 生存写实型现代现实主义 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 长恨歌 ,贾平凹的废都 、 高老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1980 年代中后期, “新写实小说”创作曾经盛行一时,但大多都集中在中短篇小 说领域,进入 1990 年代后,刘恒、刘震云、苏童等“新写实”小说家开始转入长篇 小说创作,可是从他们作品的价值取向来看,以“新历史小说” ( “新写实小说”的 一个变体)居多,而真正承接“新写实小说”创作余绪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的, 却是一批以传统的写实手法著称的小说家,另外,文坛另类作家王小波也推出了他 的“宠儿”黄金时代 。这些作品体现了“新写实”文体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 实绩,又由于它们在文体上有新的吸收和创造:淡化文本叙述的政治、时代背景; 文体繁荣与创新之弧1990 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12 关注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和尴尬状态;多种叙事技巧的共同介入和互动;叙述 人的情感在文本中“消失” ;语言的平面化、零碎化和日常化;逼真的画面感被感觉 和本能欲望取代因此,我们把这种文体称之为“生存写实型” 。 1.2.1纪实与虚构和长恨歌的文体特征 自69 届初中生之后,王安忆在 1990 年代连续推出了几部较有分量的长篇小 说。从纪实与虚构和长恨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这一时期文体探索的新变 化。相较于69 届初中生对心理叙事的偏爱,王安忆开始从理性的世界中突围出 来,潜心营构着她那“碎裂”的人生语录。 纪实与虚构便是这语录的第一章。书 名本身即已交代了文本的基本框架, “纪实”是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和情感虚无性的真 实记述,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