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论文)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pdf_第1页
(法学专业论文)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pdf_第2页
(法学专业论文)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pdf_第3页
(法学专业论文)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pdf_第4页
(法学专业论文)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滥用民事诉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i 内 容 摘 要 内 容 摘 要 所谓民事诉权的滥用是指当事人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以他人受到损害为目 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行使民事诉权,致使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损失的行 为。由于滥用民事诉权会对诉讼秩序和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两大法系 对该行为均予以了相应的法律规制,而我国目前不仅缺乏这方面的法律规定,相 关制度的漏洞也为当事人滥用民事诉权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迫切需要借鉴两 大法系的立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制度。本文从探 讨民事诉权滥用的概念出发,逐步探讨了民事诉权滥用的特征、性质、分类、判 断标准以及对该行为予以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法理基础, 并对两大法系的相关制 度予以了介绍和比较分析, 最后在借鉴两大法系立法经验以及剖析我国现行制度 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民事诉权滥用规制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并得出以下结论: ()民事诉权滥用的行为不仅构成权利的滥用,而且是一种 侵权行为。对其予以法律规制是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诉讼效率,保护相对人合法 权益的和完善法律体系的需要; ()民事诉权滥用的判断应采取主客观相结合 的标准,以合理界定诉权自由与诉权滥用之间的界限; ()我国民事诉权滥用 与诉讼滥用、 恶意诉讼以及诉讼欺诈等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包括滥用起诉权, 滥用上诉权和滥用申请再审权以及滥用反诉权的行为; ()与国外相关制度相 比,我国现行民事诉权的规制机制极不完善,这不仅表现在实体法方面,也表现 在程序法方面。我国应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法理依据,对民事诉权滥用行为予以法 律规制。在具体构造上,要坚持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一般原则与具体规则相 结合的立法模式; ()我国对民事诉权滥用的实体法规制应采取以侵权法为主, 以刑法为辅助的立法模式,即原则上对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科以侵权责任,但在 该行为社会危险性极大,侵权法不足以对其予以规制时,应通过完善我国的刑法 制度对其予以刑法上的规制; 程序法规制则应坚持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 程序性规则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措施上主要包括驳回起诉、建议诉讼费用责任 分担制度、罚款、建立诉讼担保制度等。 关键词 诉权 滥用民事诉权 立法完善 滥用民事诉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ii abstract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refers to the litigants 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based on intended or serious errors with the purpose of harming others, while without any factual basis or warrant. this abuse will finally cause damage to the agent of the civil suit in a litigation. because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may do serious harm to the order of litigation and the rights of the other agent of the suit,the two main systems of laws both have restrictions on it. however,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is issue are lacked in china at present. moreover, the shortcomings in relative institutions also provide opportunities given by. as a result, a system of law and regulation is urgently needed to be set up and improved in order to restrict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in china. the current thesis begins with the concept of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and gradually further examines its characteristics, its property, it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standards of judgment,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the nomological bases of the restriction. furthermore, the thesis also introduces and compares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in the two main systems of laws. finally, by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legislation of the two main systems for reference, and studying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present institution at the same time, a general plan as well as specific measures i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the action of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is not only the abuse of rights, but a tortious action as well. restricting it by laws is needed so as to maintain the social ord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itigation, protect legal rights of the agent of the suit,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law and regulation. (2) the judgment of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should follow the standard that combines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abuse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egally free rights. (3)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in china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such concepts as the abuse of litigation, vicious litigation and litigation fraud. it contains the abuse of prosecution right, the abuse of appeal right, the abuse of the right of 滥用民事诉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iii applying retrial, and the abuse of counterclaim right. (4)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in china is far from perfect. the faultiness embodies in both the substantive law and the procedure law. therefore, we should restrict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on the basis of honesty function principle. as for the concrete constitution of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legislation model of combining the substantive law and the procedure law as well as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principles is recommended. (5) the control of the substantive law on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in china should employ the model of the procedure law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riminal law. that is, basically, the abuse of civil procedural rights will be convicted of tort liability. but when the action has extremely serious social dangers and the tort law is not forceful enough to restrict it,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mproved to help with the restriction. from the other perspective, restriction from the procedure law should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onesty and credibility and the specific procedural regulations. specific measures mainly include ignoring prosecute, setting up the system of sharing the fees of litigation, amercement, setting up the assurance system of litig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procedural rights abuse due process good faith keywords procedural rights abuse due process good faith 滥用民事诉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 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 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 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 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河北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本声明的版权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1 引言 引言 滥用民事诉权就此行为本身而言,并非一个新的法律问题。从理论上讲,自诉讼制 度产生以后,在人们依法行使诉权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民事诉权滥用的出现。盖因在纷 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会被扭曲、异化,从而偏离其设计目的,于实 际运行之中显得捉襟见肘, 漏洞百出。 民事诉讼的主体被法律赋予了广泛的程序性权利。 但是如果只给予当事人享有自由行使诉权的权利,而不进行必要的规范,再加上对利益 的无限追求的欲望,诉权则必然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而权利一旦被滥用,就会危及到 法律所保护的其他正当的利益。在我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发生的民 事诉权滥用的现象也愈演愈烈。民事诉权的滥用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浪费了大量的 司法资源,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可能造成错误的判决。在我国现在的司法实践中,对于 如何界定民事诉权滥用,如何预防民事诉权的滥用以及如何制裁以上行为,无论是理论 界还是实践部门,都没能完整而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以至于受到民事诉权滥用侵害的 受害者,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相应的赔偿,并使滥用权利者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受害 者为了寻求公正,就会求助于另外的司法救济甚至是法律以外的方式来找回公平。这就 可能会形成公民不信任司法机关的尴尬情形出现,甚至可能出现私力救济的方式,从而 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正确界定民事诉权滥用问题并研究对它有效规制的 方法,就有了现实的研究必要。 从国外的相关规定来看,两大法系均对民事诉权滥用的行为予以了法律上的规制, 大陆法系从诚信原则出发,英美法系从正当程序出发,均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民事诉权滥 用的法律规制机制。但在我国,则无论是程序法还是实体法方面均缺少对该行为必要的 规制,不仅如此,一些制度上的缺陷还给滥用民事诉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现有的理 论研究上看,国内学者对民事诉权滥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事诉权滥用的概念、范 围、构成要件和民事诉权滥用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方面,系统性、完备性的研究成果 尚不多见。从研究方法来看,也多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关 注和对司法实践的回应。但令人欣喜的是,民事诉权的法律规制问题已逐渐引起了越来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在我国制定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建议把滥用民事诉权的 侵权行为写进民法典,也有不少的诉讼法学者主张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应建立相关 机制预防、规制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权滥用法律规制机制,离不开对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虽 然两大法系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制度均能适用于我国。我国 仍需在借鉴国外立法制度的基础上,在我国实体法与程序法机制的框架内,构建具有我 国特色的民事诉权滥用法律规制机制。就此而言,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欲对 该问题予以为细致的分析,并在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民事诉权法律规制机 制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尽自已的绵薄之力。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3 第 1 章 民事诉权滥用概述 第 1 章 民事诉权滥用概述 1.1 民事诉权滥用行为的界定 1.1.1 民事诉权滥用的概念 1.1.1 民事诉权滥用的概念 (1)民事诉权滥用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民事诉权滥用的概念可以还原为权利的滥用。 权利滥用的概念在古代罗马法中并没 有明确的出现。它是随着现代法的不断发展,伴随着诉讼主体权利的扩大化而出现的负 面产物。 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困扰诉讼和审判的滥用实体权利,特别是滥用财产权的行为导 致了法国最先在其法律中出现了“权利滥用”(abuse of droit)的概念。 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法典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235. 法国民法典与人权宣言第 11 条都对此做出了规定。但在法国当时所处的 19 世纪,“权利滥用”被用于清除财产法现代化进程的障碍。随着社会本位主义重要性 的不断加强,“权利滥用”从过去仅仅看重财产绝对权的规制上升到在重视财产权规制 的同时,还关注权利行使的不同程度所对应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利益。 首先,行为主体是正 当行使权利还是滥用权利成为问题的关键。其次,权利人滥用权利的行为同受害人的利 益相联系,这里受害人的利益不仅包括其实体利益,同时还包括有诉讼上的利益。 这一联 系使“权利滥用”超出传统意义的财产法范畴而具备了程序意义上的色彩。正如学者琼 瑟拉德所说的那样,程序意义的介入并非是偶然的因素,而是通过最普遍的滥用权利这 一介质而体现出来。 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以及判例法对滥用理念进行了更多的分析,使程 序意义上的滥用诉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德国在法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滥用诉权理论。在国家民族社会学的影响 下,1933 年兴起的社会观念变革运动导致了诉讼理念上的变革。诉讼理念变革最为突出 的表征就是民法中的诚信原则适用范围扩大化。伴随着德国司法实践对德国民法典 第 242 条诚信原则在诉讼中的解释和适用,同时基于对诉讼当事人“诉的利益”的重视, 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权利得到了对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诉讼当事人一方滥用民事诉 权的行为得以规制。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修改后的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 明确规定了 “真 实义务”,即当事人应当完全真实地陈述案件事实。 由于“真实义务”成为对诉讼行为 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判断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德国对滥用诉权的认识具有了程序法上的 独立意义:直接适用诉讼法本身的条款,而不在民法中追根溯源。 虽然德国民事诉讼法并 没有以固定确切的条款来规定滥用诉权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规制措施,但大多数法院和法 学界都认为,既然当事人有义务本着诚实信用和公正进行诉讼,那么当事人诉讼的策略 和手段就不应有欺骗性的过错行为,否则就是对自身民事诉权的滥用,同时也侵害了对 方当事人的诉讼上的权利。 日本则随着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 在司法实践中对滥用民事诉权的 行为予以了承认。在日本,有学者认为滥用民事诉权就是违背对当事人的信义,专门以 损害对方当事人为目的而行使诉权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如果某人提起民事诉讼的唯 一目的就是为了骚扰被告,这种行为将被视为滥用诉权,其结果将导致诉请被驳回,并 将导致实体法上的损害赔偿责任。 随着滥用诉权理论在大陆法系的的逐步展开,英美法系对该概念也逐渐予以了承 认。美国法中并没有对民事诉权滥用概念的一般性界定。但是,伴随着美国宪法所规定 的正当程序及其作用的不断扩大化,规制滥用民事诉权这一理念也被包含在这种法制环 境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学者在论述中通常使用“滥用诉讼权利”或“恶意诉 讼”这样的称谓,如部分学者认为:诉讼权利脱离了一般被认同的行为标准而不公正行 使,并导致严重后果,这样的行为就是对诉讼权利的滥用。 英国学者也多使用“滥用诉讼权利”或“滥用程序”这样的概念,并有狭义和广义 两种不同的观点。 狭义的观点认为,所谓滥用诉讼权利是指: 当事人故意对民事诉讼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38。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147. geoffrey c. hazard ,jr.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regional repor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43. richard fentiman,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the position of english law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p.53.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5 程序进行操纵或阻挠的行为。而广义的观点则认为,滥用诉讼权利是指行为人从事了任 何违背正当程序的行为。行为人可以是当事人、律师、法官或其它诉讼参与人。 (2)我国学者关于民事诉权滥用概念的理论争议 我国学者对民事诉权滥用概念的不同表述 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对民事诉权滥用的概念予以明确的界定, 学者对此问题的 认识也不尽一致,不仅在概念的表述上各有不同(如有的使用滥用民事诉权,有的使用 滥用诉讼权利,还有的使用恶意诉讼、恶意起诉等,不一而足)而且在该概念内涵的界 定上也多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其一,认为民事诉权滥用是指当事人出于故意或相当于故意的重大过失,缺乏合理 的根据,违反诉讼目的而行使法律所赋子的诉讼权利,纠缠法院和相对方当事人,从而 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的行为。 其二,认为滥用民事诉权是指当事人故意提起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无根据之诉, 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 其三,认为滥用民事诉权即恶意起诉,是指加害人恶意地对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或 者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滥用民事诉权。包括滥用反诉权、故意拖延、延迟诉讼,滥用申请 强制措施的权利等。 其四, 认为民事诉权滥用是指诉讼参加人虚构民事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通过符合程 序的诉讼形式,使法院做出错误裁判,从而达到损害他人利益,谋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行 为。 其五,认为滥用民事诉权是指当事人出于故意或过失,缺乏合理的根据,违反诉讼 目的行使诉讼权利,致使对方当事人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行为。 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事诉权滥用这一概念予以了界 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在概念的使用上较为混乱,导致上述观点并不能完整地 揭示出该概念的内涵。 第一种观点混淆了“民事诉权的滥用”和“诉讼权利的滥用”这两个概念。这种混 淆源于对诉权与诉讼权利概念的混淆。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理论上,诉权与诉讼权 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诉权,是指当事人因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或处于 王斐弘.滥用诉权的法律规制.人大研究j.2003.6:34-39. 张健权.滥用诉权问题探析n.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第三版).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不正常的状态请求司法机关作出裁判确认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排除侵害的权利。 原、 被告双方平等的享有诉权。 其包括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和再审申请权;而诉讼权 利则是指公民在诉讼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如申请回避权、陈述权、辩论权、辩护权、 提出证据权、 诉讼进展知情权等。 在司法实践中, 诉讼权利虽然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 但由于法律通过设立严格的事前审查程序,比如要求申请人、请求人提出足以让法院信 服的理由、提交相当数额的保证金等,对当事人的滥用行为会起到一定的限制和调控作 用。因此,对滥用诉讼权利的讨论意义不是很大。而诉权的行使则很难通过事前设立审 查程序加以解决。这是因为诉权乃是保护各种权利的一种特权,应当让诉讼当事人享有 某种“豁免权” 。如果在当事人行使诉权之初就加以过多的限制,会严重打击当事人的 诉讼积极性。因此,民事诉权滥用问题只能通过制定严格的事后惩罚措施和救济制度加 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文主张严格区分滥用民事诉权和滥用民事诉讼权利这两 个概念。 第二种观点将滥用民事诉权限制于恶意起诉,不适当地缩小了其范围。恶意起诉是 滥用民事诉权形态中的一种。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源于对诉权和起诉权的概念不清。诉权 不同于起诉权。诉讼的开始决定于起诉权的行使,但诉讼开始之后,当事人的诉权并不 消失,且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一直享有诉权,并一直能够行使诉权,但此时的起诉权 已经消失了。就提起诉讼而言,诉权的具体权能表现为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申请 再审权。起诉的主体只有原告,而诉权的主体可能是原告、被告、案外第三人。所以, 起诉权是诉权的基本表现形态,它们是种属关系。 第三观点将滥用民事诉权等同于恶意诉讼。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失妥当。恶意诉讼 是指当事人利用法律, 在明知自己缺乏合法的诉讼理由或应当预见到自己缺乏胜诉理由 的情况下, 仍然提起诉讼, 以期通过诉讼给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给对方当事人造成 某种损害, 或放任损害后果发生的侵权行为。虽然滥用民事诉权和恶意诉讼均属于不当 诉讼的行为,也均对其他诉讼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二者却存在着明显的不 同。 (1)从适用范围来看,恶意诉讼比滥用民事诉权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它既包括滥用 民事诉权的行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恶意告发。因此,用恶意诉讼来表述滥用民事诉 权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性。 (2)从主体范围上看,恶意诉讼仅指原告的恶意起诉和被告 的恶意反诉,它是指狭义意义上的当事人范围; 滥用民事诉权则是指广义上的当事人,包 柴万元.试论滥用诉权侵权n.陕西省政法干部学报(法学研究) ,2002.1(第三版). 江伟.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6.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7 括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权的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3)从主观过错上看,恶意诉讼仅 指行为人具有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给相对人造成财产或精神方面损害的故意,过失 不构成恶意诉讼;滥用民事诉权则主观上既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有重大过失的。 第四种观点将滥用民事诉权等同于诉讼欺诈。笔者认为此观点尚值得进一步商榷。 虽然滥用民事诉权与诉讼欺诈在主观上可能都存在恶意,都试图用合法的诉讼手段达到 各自非法目的, 但二者确有很明显的区别:诉讼欺诈者欺骗的对象是法院;滥用民事诉 权者有可能享有真实的诉权,只是没有合理地行使,这样的滥用并不是对法院的欺诈。 诉讼欺诈者采取了使法院陷于错误,做出错误的的判决为手段达到侵害他人权益的目 的;滥用民事诉权者并不必然以法院做出的判决为手段,有许多滥用民事诉权者明知自 己会败诉仍然行使诉讼行为, 目的也许只是为了把对方当事人牵扯入诉讼之中达到他无 聊的目的。因此诉讼欺诈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司法机关的审判权;滥用民事诉权者的滥诉 行为则是为了损害他人、集体或国家的利益而提起诉讼,其主要侵犯的对象是相对人的 合法权利。 第五种观点将一般过失也纳入滥用民事诉权当事人的主观过错范围, 笔者认为有失 妥当。因为在司法实践中,虽然有的当事人已经谨慎地使用诉权,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复 杂性,加之认识水平的限制,出现一般过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如果一般过失也构成滥用 民事诉权的话,则会造成对当事人诉权自由行使的过份限制,不利于保护和促进当事人 维护自己的诉权。借鉴各国的立法,笔者认为将行为人主观状态界定为故意或重大过失 较为妥当。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有详细论述。 (2)本文所采民事诉权滥用概念之界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民事诉权的滥用是指当事人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以他 人受到损害为目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行使民事诉权,致使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 损失的行为。笔者认为,此种概念的界定有如下优势:第一,首先指出,概念的界定是 对民事诉权滥用概念的界定避免了和滥用诉讼权利、恶意诉讼等概念的混淆。第二,滥 用民事诉权行为作为一种侵权行为, 在概念中明确指出它的主观过错性和对他人造成侵 害的客观后果,突出了它的侵权性质,有利于实践中对它的准确界定。第三,以故意和 重大过失作为滥用民事诉权人主观是否存在过错的判断标准,宽窄度适宜,即能最大程 度的保护诉权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诉权,同时也最大程度的保护相对方受害人的权利,防 止其受到侵害。另外,概念中所指明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行使民事诉权是当事人 是否正当行使诉权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1.2 民事诉权滥用行为的特征 1.1.2 民事诉权滥用行为的特征 民事诉权滥用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形式上的合法性。我国诉权理论通说是沿用前苏联的二元诉权说,即有程序 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两种。 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行使审 判权以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 。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又称胜诉权,是指当事 人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强制实现其民事权益的权利 。这两种不同法律意义的诉权可 以分离,即享有程序意义上诉权的人未必享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为 诉讼成立的要件,没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诉讼不能成立;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为权利保 护要件,没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诉讼请求不能成立,诉方当事人不能胜诉。从上文对 滥用民事诉权的概念分析中可以看出, 滥用民事诉权者要利用诉讼的手段来达到非法的 目的, 形式上必须符合程序性要件即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 才能引起诉讼的发生。 所以, 其必然享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 但其因不具备诉的利益或不符合正当诉讼的目的因此不 享有胜诉权即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其二,目的上的违法性和隐蔽性。诉讼的目的本在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制裁不法行为人, 从而维护有效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而在 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中,行为人追求的并非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胜诉的结果,而是侵害他 人权益的非法目的,如损害他人的商洽,干扰诉讼等,这显然有违诉讼的本旨。此外, 由于该行为是借助诉讼来达到损害他人之目的,其目的、动机一般都处于隐蔽状态,很 难使人察觉。 其三,结果上的有害性和间接性。滥用民事诉权行为无端把相对人拉入诉讼中,使 得相对人为了应对诉讼不得不付出大量物质和精神投入, 从而必然给滥用民事诉权相对 方造成损害。此外,由于行使诉权是一种民事诉讼行为,直接引起的法律后果是诉讼程 序的发生和诉讼活动的进行,并不直接导致被告人的损失。然而,一旦诉讼开始,诉讼 过程本身就必然会造成被告人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因此,原告是借助于 第三者的行为(人民法院的审理活动)达到了其非法目的,这使得其损害后果具有间接 性。 其四,主体上的特定性。只有享有民事诉权者才可能成为滥用民事诉权的主体,因 此滥用民事诉权行为的主体必然是诉讼中享有诉权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同一法 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32. 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34.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9 律关系中的案外第三人。法院、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则不可能成为民事诉权滥用的 主体。 1.1.3 民事诉权滥用的性质 1.1.3 民事诉权滥用的性质 其一,滥用民事诉权是一种权利滥用行为。关于权利的滥用,目前学界形成了三大 学说。一为本旨说,即认为权利滥用是权利人行使权利违反法律赋予权利之本旨(权利 的社会性)。二为界限说,即认为权利滥用系超过权利行使的正当界限而行使;三目的与 界限混合说,即认为权利滥用系逸出权利的、社会的、经济的目的或社会所不容许的界 限之权利行使。 而对于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而言,其不仅违反诉讼的本旨行使诉权, 而且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超出了权利行使的一般界限,无论采取何种学说,均构成 滥用权利。 其二,滥用民事诉权是一种侵权行为。滥用民事诉权行为的本质是一种侵权行为, 具有侵权行为的性质。我国民法关于侵权行为的基本规定见于民法通则第 106 条第 2 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 任。”据此规定可以看出,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 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 其具有如下特征:(1)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 合法权益的行为。(2)侵权行为是行为人基于过错而实施的非法行为。 (3)侵权行为 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权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滥用民事 诉权行为无端把相对方拉入诉讼,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过错,客观上实施了 损害相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并必然造成了损害后果,当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综上 所述,笔者认为,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完全符合侵权行为的特征,它是一种典型的侵权 行为。 1.2 民事诉权滥用的界定 1.2.1 民事诉权滥用判断标准概述 1.2.1 民事诉权滥用判断标准概述 司法实践通过媒体给普通的民众一句已耳熟能详的话语,那就是“一纸诉状将某某 推到了被告席上”。这一比较普遍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深思:被人推到被告席 钱玉林.禁止权利滥用的法理分析.现代法学j.2002.1:55-59. 魏振瀛主编.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75. 马俊居、余亭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999.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上竟是这么简单? 难道原告都是有理的? 如果这样过于简单界定不能成立的话,那么,被 一纸诉状推到被告席的“准被告”们,耗时间、耗精力、耗钱财,如果最终证明原告告错 了,自己是无辜的,告错了难道就此拉倒?但问题是,我们既不能为了防止错告就剥夺当 事人的起诉权,也不能为了维护诉权而导致滥诉。后者实质上是对诉权的一种更大的破 坏。因此,如何在保护诉权和防止民事诉权滥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了一个新的研究 课题。这需要对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予以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 (1)国外民事诉权滥用的判断标准 关于民事诉权滥用的判断标准,各国的规定不尽一致。在大陆法系,由于诚实信用 原则被作为规制诉讼行为的一般条款使用,因此,该原则通常成为判断是否构成民事诉 权滥用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在日本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股份不公开公司的股 东会议不存在的诉讼。a 管理着一个以股份不公开公司的形式存在的药业企业。但是无 利可图。a 持有支配性的股份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他把企业卖给 b。 b 在 三年的时间里使这个企业成为一个非常赢利企业。a 很懊悔并以股东会议不同意转移股 份而起诉,对一个私有的小企业而言,在日常文书和法人注册的正式手续上不遵守所需 要的法律手续是常见的。高等法院认为不能忽略这种不规范性而做出有利于原告的判 决。但是最高法院撤销了这个判决。它认为 a 处于很容易获得其他股东同意的地位,而 且在转移股份后已经经过合理的期间。 因此, 它的结论是 a 对 b 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a 的行为,是对起诉权的滥用,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判决败诉。 英美法系则通常采取较为客观的标准对滥用民事诉权行为予以判断, 即只要行为人 的行为违反了正当程序即被认定为民事诉权滥用。 如英国的民事上诉制度中采取的上诉 许可制度要求,当事人必须先得到法庭的许可,才可以对原诉讼法庭的判决向上诉法院 提出上诉并且拟提出上诉的任何一方,必须证明上诉“有实在的成功机会”或证明“有 其它充份的理由,令法庭不得不准许其上诉,方可获得法庭批准上诉许可。从此制度的 规定中可以看到, 当事人如果达不到此上诉许可制度规定的上诉条件就会被视为对诉权 的滥用行为而被驳回。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两大法系在采用客观标准予以判断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考 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如有的国家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界定为“故意” ,有的则界定为 “恶意” 。 abuse of procedural rights: a japanese perspective by jasuhei taniguchi teikyo university,tokyo(japan),p.226.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11 (2)我国学者对民事诉权滥用判断标准的讨论 我国的学者对于民事诉权滥用界定标准的研究还处于规范分析的阶段, 大部分都采 取了比照民事侵权的模式来分析民事诉权滥用行为。例如,有学者认为,诉讼权利滥用 应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民事诉权滥用的主体为正在行使诉讼权利的当事 人。民事诉权滥用的主观方面表现为当事人在行使诉权时有损人利己的故意。民事 诉权滥用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合法利益。民事诉权滥用的客观方面表 现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有些学者还认为需要滥用行为和损害后果 之间有因果关系。笔者认为,这种规范分析基本是沿袭了侵权行为的要件学说,并不能 为民事诉权滥用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判断标准。 1.2.2 对民事诉权滥用判断标准的分析 1.2.2 对民事诉权滥用判断标准的分析 笔者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民事诉权的滥用,单纯的采取客观标准抑或单纯 的采取主观标准衡量均不可取,借鉴两大法系的相关理论,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判断标 准更为妥当,具体分析如下: (1)客观标准 在客观上如何判断一个诉讼是否构成“滥用民事诉权”? 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予 以判断:其一,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行为人在进 行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应当诚实守信,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追求 自已的利益。如果行为人行使民事诉权的目的系为损害他人的利益,不符合诉讼的正当 目的,则将构成民事诉权的滥用。如前述日本公司的案例,单从法律规定的角度讲应支 持的诉讼请求,但因其行为本身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所以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承 担了败诉的后果。 其二,诉讼本身是否具有“可能性理由” 。 如果该诉讼中的原告提起诉讼是因为他 觉得自己的“权益”(该权益正当与否由法院最后判决决定) 受到了侵害, 且这种认为 是有“可能性理由”的, 则即使其以后败诉, 法院没有确认他所认为的“权益”, 那因 此受损害的被告也无权提起民事诉权滥用侵权之诉。但是要确定该诉讼的提起缺乏“可 能性理由”非常困难。因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08 条的规定,当事人只要满足以下 条件就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有明确的被告。有 柴万元.试论滥用诉权侵权n.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1(第五版). 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80-82.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法院在开庭前对案件仅进行程序上的审查,并不涉及对实体问题 的审查。双方当事人只有在庭审过程中才会对证据进行质证用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如果提出的证据不能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就会承担败诉的后果。 因此如果原告提出的证 据在开庭后被判定为虚假的、伪造的证据或明显不能支持其诉请的证据而导致败诉。那 么原告就可能滥用了诉权。原告对于此种败诉的必然结果应是可以预知的。笔者认为, 当事人在行使诉权时,必须具备主观上的 “可能性胜诉理由” 。 即原则上只要任何一 个有普遍的注意力和审慎心的人都相信存在的事实确实值得去诉讼即为存在可能性的 理由。在上述情况下,原告对自己败诉的可能性应有预知,却依然启动了诉讼程序,他 的诉讼行为就可以被法院认定为是一种民事诉权滥用的行为。 (2)主观标准 除客观标准外, 是否构成民事诉权滥用还应以诉权滥用者是否存在主观过错作为判 断的标准。忽视这一标准,将会无限制地扩大滥用民事诉权的范围,导致对当事人自由 行使诉权的过份限制。问题在于,究竟何种程度的过错可以构成民事诉权滥用?在侵权 行为法上,过错的主观形态可以分为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它们是否均可构成滥 用民事诉权,笔者认为尚需具体分析。 滥用民事诉权中的故意表现为, 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属于滥用民事诉权且会给相对人 造成损害但仍然追求这一目的的实现。于此情形,滥诉者存在着主观上的恶意,以积极 的态度去追求使他人受到损害的结果,当然构成民事诉权滥用。 重大过失表现为行为人的极端疏忽或极端轻信的心理状态,即未尽最起码的注意义 务。重大过失民事诉权滥用,即主观上虽非故意,行为上却非常轻率地行使诉权,而据一 般人的法律常识和一般人对事实的判断,是完全不应发生诉权不当使用之情形的。有的 国家,如德国和奥地利对滥用民事诉权的主观特征就仅界定为故意的心理状态,不把重 大过失作为构成民事诉权滥用侵权的主观过错。 但笔者认为,滥用民事诉权行为既然 从本质上属于一般侵权行为的范畴,当事人的主观方面就理应包括重大过失的心理态 度。如在典型的轻率诉讼中,当事人不积极调查取证,盲目轻率行使诉权,结果证明判断 错误。完全可以避免地诉讼而未能避免,致使相对方无端被卷入诉讼之中,并为应诉产 生了必然的损害,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害。民事诉权滥用者当然应该对此重大过失 单华、李文庆.浅析民事诉讼权利滥用n.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1(第一版).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147-203. 民事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13 行为承担责任。 同时滥用民事诉权者的主观范畴也不宜规定得过宽,应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相协 调。笔者认为应排除一般过失的过错形态。一般过失可分为轻过失和最轻过失。前者指 行为人未尽一般的注意,而后者则指行为人未尽最精细、最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