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论文)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pdf_第1页
(法学专业论文)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pdf_第2页
(法学专业论文)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pdf_第3页
(法学专业论文)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pdf_第4页
(法学专业论文)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原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吉林财经大学所有。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吉林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 期限至 年 月止) 。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i 中 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利的认识,隐私权是现代社会 新兴的一项重要人格权,并且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目前对有关隐私权的 法律保护制度仍然还不健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隐私权制度带来了全新的挑 战,如何完善我国隐私权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隐私 权保护存在一些缺陷:没有正确将其纳入到具体人格权中;缩小了隐私的界限;混淆了 侵犯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判断标准。 因此, 本文将通过对隐私权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为完善我国隐私权制度提出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隐私权被提出的起源,隐私权作为独立人格权 被提出的背景,这一部分是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隐私权在人格权中的 定位,其中介绍了隐私权具有的独立性、主体限制性、客体合法性的法律特征,并且与 一些极易混淆的具体人格权做了界定, 包括了隐私权与姓名权、 肖像权、 名誉权的界定。 这样更能体现出隐私权应该作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的法律地位。 第三部分介绍了世 界各国隐私权制度的相关保护,先是介绍国际法上有关隐私权的保护,接着介绍美国、 英国、德国国家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法框架下对隐私权的保护, 从我国宪法、民法、刑法以及程序法的保护展开的研究。第五部分介绍的是隐私权保护 立法完善的外国法借鉴与针对我国国情提出的该项制度的若干设想, 以求更好保护当事 人合法权益,达到该制度所追求的法律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隐私权 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 立法完善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about their own right, right of privacy in modern society is emerging as an important right of personality, and by the world wide concern. however, at present our country on the right of privacy protection law system is still not perfe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hinas right to privacy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how to improve chinas right to priv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chinas existing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right has some defects: no right for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concrete personality right ; narrow privacy boundaries; confusion of invasion of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reputation judgment standard.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be passed on the right of privacy related issues in-depth study, to improve our privacy system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privacy was proposed as the origin, the right of privacy a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rights are presented the background, this part is for the entire article laid the foundatio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right of privacy in the right of personality in the position, which introduced privacy has independence, subject of limitation , object of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some easily confused specific right of personality has defined, including the right to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name, right of portrait, reputation right. it can better reflect the privacy should be as a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world privacy protection, first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of privacy,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countries on the right of privacy protection regulations.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chinese law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privacy, from our country constitution, civil law,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al law protection the researches. the fifth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ight of privacy protection legislation of foreign law an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proposed the system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to achieve the system by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law. iii key words: rights of privacy, right of personality, specific right of personality, 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1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引引 言言 . 1 1 一、隐私权提出的起源与背景一、隐私权提出的起源与背景 . 2 2 (一)隐私权的起源 .2 (二)隐私权作为独立人格权被提出的背景 .2 1工业化发展 .2 2平等化所带来的权利要求 .3 3隐私权被提出的法律背景 .3 二、隐私权在人格权中的定位二、隐私权在人格权中的定位 . 4 4 (一)从人格权的源与流看隐私权 .4 (二)对隐私的人格权保护日益脆弱 .5 (三)人格权意义下隐私权的法律特征 .6 1隐私权具有独立性 .6 2隐私权主体的限制性 .6 3隐私权客体的合法性 .7 (四)隐私权与姓名权的界定 .7 (五)隐私权与肖像权的界定 .8 (六)隐私权与名誉权的界定 .9 三、世界隐私权制度的相关保护三、世界隐私权制度的相关保护 . 1111 (一)国际法上的隐私权保护 .11 1 世界人权宣言 .11 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1 3 尊重个人隐私 .12 (二)美国隐私权保护 .12 (三)英国隐私权保护 .14 (四)德国隐私权保护 .15 2 四、中国法框架下对隐私权的保护四、中国法框架下对隐私权的保护 . 1717 (一)保护隐私权的宪法规定 .17 (二)保护隐私权的民法规定 .18 (三)保护隐私权的刑法规定 .19 (四)保护隐私权的程序法规定 .20 五、隐私权保护立法完善的借鉴与设想五、隐私权保护立法完善的借鉴与设想 . 2222 (一)隐私权保护立法完善的外国法借鉴 .22 (二)隐私权保护立法完善的设想 .23 1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23 2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 .24 3完善并制定与隐私权相关的法律 .23 4建立程序违法制裁制度 .24 结结 论论 . 222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222 后后 记记 . 2222 1 引 言 1890 年,美国波士顿两位法学家塞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学评论 中发表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 ,在学术界这篇文章被公认为是隐私权诞生的标志。 逐渐发展的隐私权理论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而且在立法上得到了越来 越多国家的承认,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对解决隐私权所面临的困难奠定坚实的基础。 隐私权是人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法通则作为调整公民之间人身关 系的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来加以保护,而对隐私权的保护只 是在司法解释中有所体现,按照世界各国立法和我国目前社会状况,应该加强对隐私权 的保护。因此就我国而言,急需制定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隐私权保护制 度。 通过研究世界及各国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对完善我国隐私权制度来说有着不同寻常 的意义,有些新的制度设置、法律适用、对新社会问题应对等问题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还可以使我国“取其之长、避其之短” ,以借鉴各国立法中的各 种教训,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我国隐私权制度理念已经落后于先进国家,有些制度设计的过于概括、 原则,造成一些具体制度的缺失,致使我国隐私权制度操作性差。因此,为适应新的社 会经济形势,我国隐私权制度有必要做出新的突破。本文试着对隐私权制度的国内外立 法现状、法律适用展开研究,从法学角度分析我国隐私权的理论基础,总结该制度在适 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从而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制度的若干设想,希望 对今后立法的完善有所帮助。 2 一、隐私权提出的起源与背景 (一)隐私权的起源 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概念和理论产生于美国。谈到隐私权作为权利 概念的起源,美国法和隐私权分别是隐私权立法和理论的开端。1890 年,美国波士 顿两位法学家塞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学评论中发表一篇著名的论文 隐私权 ,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 , 指责新闻传播有时会侵犯了“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 。 该篇文章认为隐私权是宪法规 定的人所共同享有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认 识到它的价值。从此以后,关于隐私的理论,便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二)隐私权作为独立人格权被提出的背景 时至今日, 隐私权越来越受学者们的关注, 这主要和迅速工业化, 自独立运动以来, 并且在南北战争后越来越强烈的平等思想,以及侵权立法不够完善的背景下提出的。 1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自欧洲开始欧美各国逐渐从单纯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以工业为核心 的现代国家。在这期间,国家发展的重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口也从农村涌向城 市趋于集中的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大量吸引了农村人口,这样便造 成了人口集中的状态。 新移民涌入虽然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 并促进了都市的快速兴起, 但是人口集中,却因经济原因和发展过程造成居住环境的拥挤,这将使人们丧失了空间 上的私密感,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使人们增加了精神需求,越 来越渴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而新步入城市生活的人们对陌生城市的一切都充满了好 奇,许多因素共同使信息传播和媒体行业得以迅速的发展。例如美国前总统克莱维尔德 (cleveland) ,就曾因其蜜月旅行受记者随意跟拍报道和捏造其生活细节,而在演讲时 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无疑令私生活保护的客观需求增加,而尊重隐私、保护隐私的呼声 也日益增高。 吕光: 大众传播与法律 ,台湾地区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64 页。 3 2平等化所带来的权利要求平等化所带来的权利要求 隐私权被提出以前,已有学者论述过了隐私的观念,早在 1873 年,英国哲学家詹 姆斯斯蒂芬在自由、平等与博爱中首次从哲学角度论述了隐私。文中提出: “要 界定隐私的范围本质上是不可能的,但却可以用一般言语加以描述。所有生活中较为隐 私且敏感的关系都具有这一性质, 对它们做非同情性的观看将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持续性 的精神损害,被指为粗鄙的行为通常构成隐私的侵害。 ” 我们看到实际上,率先提出隐 私概念的是英国学者,而第一项相关判决却产生于美国,隐私权作为独立权利的提出和 确立也是在美国,换言之,现代隐私概念产生于英国,而隐私保护首先实现于美国。在 美国完成从隐私到隐私权的过渡, 是由于美国在其独立运动的开始就有民主思想和平等 化运动, 此外, 民主传统必然引起平等的诉求, 所以各种平等化运动的高潮被不断掀起。 强调平等在本质上也是对权利的要求,法定的权利具有的广泛性、平等性的价值是最有 效率的保护方式。 3隐私权隐私权被提出的法律背景被提出的法律背景 美国法律在直接将隐私权列为侵权法诉因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宪法原则对其中的一 些部分加以概括性的保障。例如美国宪法修正案中指出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 集会自由的权利;第四修正案中规定公民享有不受不合理的搜查和占有的权利;第五修 正案中规定的公民的拒绝对其自身进行自我控制的权利等。 但是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不是 专门针对隐私权设立的,因此其保护的范围、程度便是有限的。 james f. stephen,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1873, p.160. 4 二、隐私权在人格权中的定位 (一)从人格权的源与流看隐私权 人格权是 19 世纪末期逐渐被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属于民法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 民事权利,人格权制度是从大陆法系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经过判例法的推进而形成的人 格权法体系。从人格权制度中看隐私权的发展,隐私权制度在英美法系中发展迅速,而 且是一种宪法上的权利。而在我国 1986 年民法通则颁布以前,人格权一直没有受 到重视,隐私权和其他人格权在立法上和理论上是一片空白。自从民法通则在“民 事权利”一章中将“人格权”写入“身体权”后,我国法学界的学者对人格权的研究才 开始被带动起来,逐渐的建立起来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人格权体系。但是相比起来,我国 对人格权总体上的研究还显得有些单薄。 在中国历史上的立法中,并没有像罗马法时期那么重视私法,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 紧密相连。具体来看,首先,在我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家族本位”的传统,对私人 行为的衡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当于家庭内的行为是属于私人行为,一般法律不予以 干涉,一直习惯以来的重家庭轻个人又意味着个人的权利是有限的,可以受到家族其他 成员的影响,家族内的个人之间很少存在自由、私人的空间。其次,在传统中,中国的 民法渊源主要是以礼制规范和以其为思想依据制定的家法族规, 关于人格、 身份、 婚姻、 继承、亲属的几乎所有规范都来源于此。而这些规范主要侧重于维护社会、家族秩序, 则针对个人自由性、独立性的权利则规定不多。并且人们在家族内若是重视个人自由、 个人权利的思想则被认为是破坏秩序和不道德的,例如秦代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 告” ,后者不被官府受理,可见,强调个人在家族内权利的行为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 可。 在有关法律中,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仍有些具体的规定。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 37 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 38 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犯,第 39 条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第 40 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 保护。1979 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在第 64 条规定被告人对于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 5 权拒绝回答。第 111 条规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得进行公开审理。在现行的刑事 诉讼法中第 152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 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1982 年的民事诉讼法第 58 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 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第 103 条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及当事人申请不 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不公开审理或者可以不公开审理。这些规定在现行的民事诉讼法 中也有所体现。在 1986 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中,没有直接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人格 权。对此,学者主张应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于是在制定民法通则意见时,将侵 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纳入到名誉权保护的范围。此后,又在 1993 年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重申了这一原则,2001 年最高 人民法院又颁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涉及 了隐私,并突破了上述限制,将侵害隐私与侵害“其他人格利益”作为单独的诉因,在 保护范围和方式上也有一定的改善。值得重视的是,法律首次明确提出“隐私”的概念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其中使用了隐私一词,该法第 30 条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这一规定,有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 人格权的趋势。2010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 2 条第 2 款首次以法律 形式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列入受保护人格权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隐私权的具体 内容却没有任何规定。但总体而言,这些法律规范,分别从根本法、基本法、程序法、 实体法、司法解释的角度,为隐私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只是对于隐私和隐私权的明 确始终存在障碍。 (二)对隐私的人格权保护日益脆弱 隐私可以避免一些自身事务予以披露,使个人信息不被外界侵入或打扰,具有一定 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对隐私的保护不仅仅是对直接相关人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这可以避 免压缩生活。如果不对隐私进行保护而将其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下,那么对公共领域本身 也会造成系统性的影响。 在各国的隐私保护制度中,美国的起步最早、发展得也比较全面,其是通过大量的 判断来确立保护公民隐私权基本制度的。美国法律学会整编侵权行为法重述第二版 中采纳了普洛赛尔教授的关于侵害隐私权的理论,认为侵害隐私权主要有四种行为,自 第 652 条 b 至 652 条 f 概括列举了美国判例法确认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四种行 参见葛维宝: 隐私与言论 ,彭亚楠译,载王利明、葛维宝主编: 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 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186 页。 6 为分别为侵入他人隐私、窃用姓名或肖像、公开私生活、公开他人之不实形象。从而从 成文法的角度确立了公民作为唯一主体所独自享有“个人自由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 与外界沟通” ,即“在一定限定的私人活动范围内,不受他人和群体的约束”的权利。 然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迅速发展的通讯技术使得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大大增 加,例如,窃听别人的电话、侵入电子存储设备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令保护隐私权 的难度逐渐加大,隐私权人要求加强保护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法律的滞后性 便显露出来了。还有一方面是公众对于他人隐私披露的欲望尤其是对公众人物隐私的了 解意愿已经超过了隐私权保护的程度。目前,社会上的现象是公众既害怕自己的隐私被 披露,同时又渴望了解其他人的隐私,因此,这使得对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脆弱。 (三)人格权意义下隐私权的法律特征 1隐私权具有独立性隐私权具有独立性 隐私权的地位是独立的,对隐私权的保护具有独立的价值。隐私权的独立性表现在 隐私权应是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而不同与一般人格权,并且也区别于姓名权、肖像 权及名誉权等具体人格权。具体来看,有些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 性的保护,承认隐私权是独立人格权的国家如美国、瑞士等采取的是直接保护的方式, 即公民诉至法院请求保护隐私权可以以直接的方式; 不承认隐私权是独立人格权的国家 如澳大利亚和英国等采取的是间接的保护方式,即当公民的隐私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只 能以侵犯其他民事权利如名誉权等请求法律保护。比较分析来看,这两种方式中,直接 保护方式比间接保护方式更能保护隐私权。因此,隐私权有其独立存在的理由。 2隐私权主体的限制性隐私权主体的限制性 隐私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隐私权。法人和其他 组织依法享有的秘密权(如商业秘密权)应有其他法律规定加以调整。王利明指出,企 业法人的秘密实际上就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所具有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 益无关的本质属性;隐私并非全是秘密,而商业秘密则全是秘密,若是泄露将会给企业 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商业秘密保护的是企业经济利益,而隐私权保护的是公民的人格 利益,隐私权的起源是因为媒体大量的刊登私人信息,并且使受害者感到侵犯个人隐私 所带来的极大精神痛苦。因此,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而不包括法人。 死者也没有隐私权,死者没有感情、没有思维,不可能由于公布了他的秘密而感到 王利民、杨立新、姚辉: 人格权法 ,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6 页。 7 沮丧和不安,其原因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止于死亡,所以不能认为死者享 有隐私权,否则将与民法的基本原理相违背。虽然死者不享有隐私权,但若是侵害死者 生前隐私的行为也应当予以追究,这并不是对死者生前隐私权进行的保护,而是保护死 者在世的近亲属及其利害关系人的人格利益。正是因为这样,死者生前的隐私也不可以 随意揭露。 3隐私权客体的合法性隐私权客体的合法性 许多学者认为,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但是更准确的说隐私权的客体应该是合法的 隐私,这种隐私应该具有合法性。隐私包括合法的隐私和违反法律伦理的隐私。例如, 一宗谋杀案,因为它违反了法律,法律不应该予以保护,但是这件事情是否是杀手的隐 私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这是杀人凶手个人的事情, 其主观上正在试图隐瞒这件事情, 不想让别人知道。 然而, 多数学者认为: 只有享有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的才能被称为隐私, 而不享有隐私权不受法律保护的就不能被称为隐私。 这就是将隐私权的客体和隐私等同 的结果。隐私是一种事实状态,但隐私权却是一种以价值判断为标准的权利状态。法律 上有这种价值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能够成为隐私权的客体,而 不符合这一标准的隐私则不受法律保护,可是这种隐私也是一种事实状态的。因此,隐 私权的客体不能只说成是隐私,应该说是隐私的一部分,即只有符合一定价值判断标准 的隐私才能成为隐私权的客体。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为隐私权客体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合法的隐私受法律保护,违法 的隐私不受法律保护。如果该隐私涉及到犯罪,其就不应该享有隐私权,国家公权力就 应该行使司法权,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检举揭发、作证等。对于一些违反法律的行 为是应该也是必须予以曝光的,以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但是这种说法也 不是绝对的,如果此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曾经有犯罪行为的人已经改过自新后,并且其 所造成的危害已经消除,也可以不用对此进行限制,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对不良行为 甚至是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保密也是必要的也是有限度的, 此时保护的是他们改 恶从善的新生活,而不是他们过去的劣迹。 (四)隐私权与姓名权的界定 姓名权和隐私权同属人格权的范畴,是十分相接近的两个权利。姓名是一个人自身 外在的标志,显示的是一个特定的人,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依照自己意志决定、变更和 使用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和使用的具体人格权;而隐私是不受他人非法干扰、 8 搜集、刺探和公开的个人生活和私人信息秘密,只有在与特定的人以及姓名联系在一起 以后,才能显示出隐私的个人性、非公开性。这个特定的人也才能在实质上享有包括姓 名权和隐私权在内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利益。隐私权就是通过特定人这个载体与姓名权联 系在一起,这便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侵权行为便同时侵害了姓名权与隐私权,这 便出现了两者的竞合问题,但是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权利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是不愿为人所知的具有秘密性的个人信 息;姓名所体现的人格利益是自然人姓名权的客体,因为其在外表是要区别于特定人与 他人身份的,所以是公开的。 2侵权方式不同。民法通则规定姓名权的侵权方式是干涉、盗用、假冒三种积极 的形式,和在应当使用他人姓名时而没有使用也构成姓名权的消极侵犯。而未经本人同 意公开其姓名,则是对隐私权的侵害。 3证明责任不同。姓名权的侵权行为一经实施就马上会有损害后果,受侵害人要 能够证明他人有侵犯姓名权的行为,而不需要证明损害结果以及其他事实。但是就隐私 权而言,则要证明隐私被他人实际非法获得或传播,足以被他人所知。 4法律救济方式不同。对于隐私权来讲,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和赔礼道 歉的方式加以救济;但是姓名权受到侵害后,权利人除了以上的救济方式以外,还可以 基于姓名这一自然人身份和尊严的外在表征,要求消除影响、恢复姓名。 但是两者也可能存在竞合的情况,一个违法行为,在侵犯权利主体姓名权的同时, 又侵犯了隐私权,即民法所保护的两项权利都被一个侵权行为侵害了,随之产生了两项 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就应该从案件的性质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意图 出发,如果案情侵害了姓名权的构成要件,即可认定侵害了姓名权,如果侵害了隐私权 的构成要件,即可认定为对隐私权的侵犯,但是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侵害两种权利的 故意,客观上也同时侵犯了这两种权利,那么受侵害人可以针对这两请求权同时提出救 济的主张。但在实际认定上,应该根据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姓名权、隐私权的最佳契合度 来认定行为是对某个权利的侵犯。 (五)隐私权与肖像权的界定 肖像权是自然人专有的兼具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权利。首先,肖像权的权利主体 只能是自然人,只有自然人才拥有客观存在的、能够独立反应其外貌的肖像及其肖像权 利。其次,这种权利是专有的,不仅体现在对肖像再现的专有性,还体现在对肖像使用 9 权处分的专有性上,但是这样的专有性是相对的,法律允许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自然人的 肖像,但这种使用,必须有阻却违法事由。 再次,肖像权中的精神利益是其最基本的 利益。肖像是以外貌形象而标识人格来判断特定的自然人,保护的是自然人的人格尊严 和其所体现出的精神利益。 最后, 肖像权具有经济利益。 虽然说具体人格权不是财产权, 但是不能说自然人的人格权与财产无关, 肖像权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肖像权人的人格利益 派生的, 肖像权人在一定范围可以有限度地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并获得经济价值。 但是两者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1权利客体不同。隐私权的权利客体是不为人知的隐私;而肖像权的权利客体是 肖像,是自然人的外部表现,是众人都可以看见的。 2侵权主观方面和侵权方式不同。侵犯隐私权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或者过失的,其 侵犯隐私权主要是以非法获取或传播的,使他人社会评价因某种真实信息而降低的方 式;但是侵犯肖像权的主观方面却只能是故意,其侵犯肖像权主要是以擅自使用,不正 当使用以获得利益或丑化、玷污、毁损权利人的肖像。 3法律保护的宗旨不同。法律保护隐私权宗旨,是为了维护自然人的心灵上的安 宁、换将宁静不受侵犯的权利;而法律保护肖像权的宗旨是从自然人独一无二的特性上 对人格尊严的保护。 (六)隐私权与名誉权的界定 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由于隐私权没有被承认为独立的民事权利,因此侵害隐 私通常以侵害名誉权、肖像权或者非法侵入等诉因提起诉讼。 我国民法通则也没 有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而在民通意见里规定将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认 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由此看来,我国民法也未将隐私权作为独立的一种人格权, 这确属立法上的疏漏,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暴露他人隐私没有造成名誉权损害,就不 能使用这一规定了,这样便会放纵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因此需要厘清隐私权和名誉权的 界限,使隐私权具有独立的属性。 1权利主体不同。名誉权被侵害,可以导致自然人受到精神损害,还可能导致法 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受到损害。侵犯隐私权的后果是导致受害人遭受精神痛苦,这可 以断定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2权利客体不同。名誉是公开社会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关注的是与民事 杨立新: 人格权法专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8 页。 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群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 页。 10 主体的社会评价与相关的事实是否真实和适当的问题。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是客观存 在的秘密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姓名、肖像等不受非法收集、传播、公开使用,通信、 住宅不受非法监视和侵入等等,这些隐私权的客体与主体的社会评价无关,都不能归入 名誉权的客体之中。 3权利的行使和被侵权方式不同。名誉是社会公众对自己的评价,在权利的行驶 上,权利人只能通过消极的不作为方式接受来自公众的评价。侵权方式主要是以虚假的 信息侮辱、诽谤来降低他人的社会评价。权利人为维护自身的隐私,在权利的形式上通 常以积极的作为来隐瞒。侵权人的侵犯方式也主要是非法获取或传播的,使他人社会评 价因某种真实信息而降低,这都属于隐私侵权的范畴。散布虚假的隐私信息来降低公众 对他人的评价,这样的情况是排除在隐私侵权之外的,而属于名誉侵权范畴。 4侵权的后果与救济方式不同。侵犯名誉权的后果是通过向公众传递了虚假信息, 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才能还原被侵害人应有的社会评价。但是侵犯隐私权却不一定降 低他人的社会评价,但是隐私权的事实披露造成的影响将是无法消除的,所造成的人格 损害也是难以恢复的,对隐私权的保护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的方式 加以救济,并不能用消除影响的责任方式。 5抗辩事由不同。原告以自己的名誉权受侵害为由要求被告承担民事责任时,被 告只需证明自己散布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就可以免除承担;而隐私权侵权纠纷却没有这 个免责要件,正是由于当事人的个人真实私生活等秘密被披露,才造成侵权事实。 综上所述,隐私权和名誉权是两种不同的人格权,我国将隐私权归入名誉权的范畴 将模糊两者的界限,引起概念上的混淆,不但无法追究侵害隐私权而未隐私名誉贬损的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而且客观上纵容现阶段对隐私权保护的间接、零散局面继续发展 下去,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隐私权法律制度,不利于我国人格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11 三、世界隐私权制度的相关保护 (一)国际法上的隐私权保护 1 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 1948 年 12 月 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该宣言是对联合国各成 员国都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第一次将隐私权纳入到了国际法保护的范围内。第 12 条 规定: “对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对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 加以攻击,人人有权接受法律保障,以免受到这种干涉或攻击” 。可以看来这一宣言维 护了个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等隐私权,并且体现了隐私权保护人人平等的原 则。 世界人权宣言对隐私权的保护是有限制的,从规定来看,是造成对他人隐私的 “任意”干涉时,才能构成侵犯隐私的行为。有学者表示, “任意”在世界人权宣言 草案的其他条款中也有出现,在这里使用任意一词,有利于文件本身的协调性,而且也 能体现与法律原则不相符的状态。 世界人权宣言第 29 条第 2 款和第 3 款,直接对人 们行使的权利做了限制,即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以及受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限制,之所 以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自然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确保在一个民 主的社会中使用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求。 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于它在国际法层面上确立了个人的人格权,公 约规定, 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其法律人格。 我国于 1998 年 10 月 5 日签署了 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这是我国在国际人权工作中的一大进步,这一举措表明 了中国有利于对隐私权的维护。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中并没有真正论及隐私权的概念,只是通过对隐私权内容的部分列举,在实际效力上确 立了国际法层面的隐私权保护。例如,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17 条规定: (1)对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对他的荣誉和 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 (2)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这一公 12 约体现了“非法攻击”也构成了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等进行隐私干涉的前提,之 所以强调非法的属性,是为国家行政力量留有余地,即:当设计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 益时,国家可以合法地干涉个人的隐私。 侵犯隐私权的主体包括政府当局、组织、自然人或法人等。人权事务委员会指出: 隐私权必须加以保障,使之不受任何这类干涉和攻击不管是来自政府当局、自然人 或法人。依照本条规定的义务,政府应当采取立法及相应措施,禁止这种干涉和攻击, 并保护这种权利。 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来,即使干涉是根据国家的法律作出的,如果 国家的法律本身不符合公约的宗旨,则该法律的规定也与干涉个人隐私无关。并且人权 委员会也建立了一整套人权报告制度, 要求缔约国在报告中阐述该国授权政府部门或社 会机构干涉个人隐私的详细信息, 而且要求说明具有该项权利的机构如何按照法律的规 定干涉当事人的相关做法。而且,缔约国还要保障当事人享有在隐私受到干涉后享有申 诉的权利。人权委员会也认为,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应在一定限度之下进行,对隐私 的合法干涉同样符合公约地接的宗旨。 3 尊重个人隐私 尊重个人隐私 1973 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库尔特瓦尔德海姆(kurt waldheim)提出了尊 重个人隐私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现象十分普遍,且这种侵犯 经常是有意为之,极大地妨碍了人民的自由。至于另一些暗中进行的隐私侵犯,则会更 加严重地妨碍人的自由,因为它会使人们普遍产生不安全感,压抑着人们,迫使人们出 于恐惧而趋于统一。 (二)美国隐私权保护 1873 年,詹姆斯斯蒂芬(james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