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其解决.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其解决.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其解决.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其解决.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其解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卢明:所早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卜,独立进行研究i :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山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往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蒿马 日期:) 匆,年多月乡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人学关丁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t l l 雨l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人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f 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 门属海 南人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虢高岛 日期:溯,年加乡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 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 权益。回意迨塞握窑丘澄丘i 旦上生;旦= 生i 旦二生蕉垄。 导师签名:v 1 日期:砂。f 年么月 9iliil3川3洲9iiil洲y p 衫 卜 年 名 知 批 再h师期导日 岛垆 - | 3 葺 0 一、 q l 二 1 ( 0 j | 、一 ,: ,立、 _ ,朱勇译,江苏人民j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3 7 页 。参见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 人民:i :版社1 9 9 2 年版,第5 页 固瞿同祖著, 翟同祖法学论著集) 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修订版,第1 4 页 2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e 解决 ( 一) 分家析产纠纷 清代发展到后期分家的情况已经较为普遍,虽然清仞法律继承了中国传统社会关于 子女不许别籍异财的做法,在大清律例中也舰定:“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 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各家 族也积极倡导这种同居共财的理想生活模式,但是正如滋贺秀三所讲的那样:“同居共 财有合理的一面和不合理的一面,当家罩的人们已经强烈的意识到后者这方面的时候, 家产分割就要丌始了 。同在一个家族中生活,当两个小家庭之间的人员发生摩擦, 或者家族内出现某个“败家子的时候,就会出现个别家庭不甘于忍气吞声继续共同生 活而提出分家的请求,随着分家请求的增多,清律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而作 出变通,在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卷八“别籍异财 中增加规定:“祖父母、父母 在者,子孙不许分财异居,其父母许令分析者,听”。但就是在分家过程中,由于涉及 到财产分配,财产如何做到公平分割,这使得分家析产表现出矛盾重重。如朱之榛判 牍内所记载的“兄弟争金之妙批”这一案例中,讲述的就是在清代,计家有两个儿子, 由于父亲去世时小儿子还未成年,因此父亲留有遗言,先将所有家产都由老大监管,等 n , i , j i 子成年以后,家产要一分为二,兄弟均分。但是计家长子由于贪图家产,只将田 产一分为二留给了弟弟一份,其余家产全部独吞,待弟弟成年以后向其所要,计家长子 概不承认,因此就产生了分家析产纠纷四。 家庭是家族的基本单位,分家就意味着兄弟不再同居、共财、合爨,而是各立门户, 分家就意味着原先的家庭成员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下去了,因此, 家庭的拆分往往被视为家族不和谐的一个重要表征。统治者最初极力反对分家情况的出 现,原因就在于,家庭与家族的不稳定就直接代表了社会的极度不稳定,而国家以家庭 为根基,属于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家庭的不稳定往往被直接视为国家的不稳定。因此 分家往往被视为关乎民生国计的大事。 ( 二) 继承纠纷 我国传统社会一直以家族组织作为社会的基础,而家族组织又是在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家族的传承就是家族内成员的继承问题。可以说,继承的顺利 与否,关系到整个家族的传承是否能够顺利。正因为如此,家族成员间的继承问题,就 成为家族内的一件重要事项。中国人注重血统的延续,继承制度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延 续家族的血系,供奉祖先香火,因此,继承制度的主要意义就被赋予了宗教和社会的双 重意义。如以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中记载的案例为例,在嘉庆十八年,曲阜齐 o 人清律例户律户役别籍异财 口【l i 】滋馈秀三:中因家族法原理,张建国等译,法律i i l 版 i :2 0 0 3 年版,第7 0 页 【浒】樊增 苷箐:樊山判牍批几逢潭呈例,光绪_ 二i 三年刻奉 。d 布迪c 典取斯著朱勇译:中乍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l i l 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1 8 页 3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e 解决 孔氏在丈夫过世以后,因为没有子嗣,因此按照以前公公在世时的意思,将孔家长房的 次子过继为嗣子,继承家业,并以求老有所养。但是该嗣子作为齐孔氏家产应继之人, 见以获得家产,变一改以往恭顺态度,对齐孔氏颇为不孝,致使齐孔氏在生病直接无人 照顾。在这种情况下,齐孔氏只有召集族人为其做主,希望废除应继之人,另外选择继 承人,而原嗣子则反对废除自己,另外选择继承人,这就一个典型的由于继承而引发 的纠纷。 ( 三) 婚姻纠纷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婚姻在家族中的作用,“婚礼者,将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 庙,而下以继后世 。而清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在入关前以女真习惯法为主,但在许 多方面与汉式婚姻家庭制度存在诸多的契合,如即实行一夫多妻和父家长制等等。阜太 极时期是满族政权迅速汉化的时期。受儒家伦理和汉式统治模式的影响,满族政权加快 了汉化的进程,颁发了一系列的禁令用于革除满族婚姻旧习。对满族婚姻习俗的改造表 明清朝统治者已经努力向儒家血缘伦理靠拢,从而为清王朝接受汉式婚姻家庭制度奠定 了基础。对汉式婚姻家庭思想和制度的全面接受集中表现为大清律的制定。作为 清朝统治的根本大法,大清律在体例上直接沿袭明律,婚姻独立成篇,仅删去“蒙 古色目人婚姻”一条。在内容上则继承了自唐明律以来中国婚姻家庭法律的血缘伦理精 神和基本制度,在条律的具体规定上并没有大改,只是刑罚的轻重略有改变而已,这意 味着清统治者对满洲法律传统的放弃和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继承,从而也就清除了与儒家 伦理存在的冲突因素,由此构建了大一统王朝合法性的法律基础。而婚姻纠纷通常所指 就是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谐所引发的纠纷,如顺天府全宗所记载的- n 案例所说,道 光年前,宝坻县后俗里马营庄陈六的妻子李氏因为不能干重活,因此终同遭到丈夫和婆 婆的打骂,由于长期的不堪折磨而选择逃跑回家,而陈家就将李家告到了衙门。请求将 媳妇领回 。这就是一则较为典型的婚姻家庭纠纷。往往该类案件在处理上,县主往往 是以保全婚姻为前提,通常此类案件都是以调处的方式解决,例如对于本案,县主即对 陈家加以训导,告诫其不能有折磨儿媳的现象,同时也告诫儿媳,应该跟婆婆回家,听 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话,不能再有逃跑的情况。另外,婚姻纠纷还表现在寡妇改嫁,休 妻以及结婚后嫌贫悔婚等方面的内容。 ( 四) 家族内其它民事纠纷 除了以上集中较为典型的纠纷分类以外,在家族生活中,家族内成员之间的其他民 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 ,第三编,第一册,齐鲁书舍1 9 7 9 年版,第4 6 1 页 o 礼记婚义) 。档案顺天府全宗 九十九口,转引自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 ,选自青蓝集 牟呜主编,法律:1 :版 社2 0 0 2 年5 月版,第9 0 页 4 i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e 解决 事纠纷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诸如涉及到家族内公产使用以及兄弟不睦引发争执 所引出的纠纷。如以下这个案例: 案例一:乾隆十四年( 1 7 4 7 年) 山阴瀛氏宗族公产分析。瀛姓宗族门下分为太卿、楚发和湘涵三房,该宗族拥有十 五亩土名早稻田的公产,一直以来都由三房轮流收租。乾隆六年,太卿一房的在恭去世 后,无地安葬,遂向族内交了二两银子以取得在“早稻田内阡壹块暂厝”。八年后,太 卿一房的尔调因缺钱就以同样的价格将本房占用的那块田地卖给赵姓人家作为坟地。于 是,引起余两房人的不满,要求对公产进行处置。在族人瀛一主持下对族产进行了分割, 将剩余的田地划为两块由其余两房管业。 该案中就是有关瀛姓宗族关于族内公产所引发的纠纷,瀛姓宗族共分三房,有十五 亩的公f 只,一直由三房轮流收租,但是由于太卿一房擅自将本房占有用的公产天地卖给 赵家人作为坟地,侵犯了家族对于公产的利益,因此引发了家族对对于公产的纠纷。 二、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解决的基本理念 家族是家族成员共同生活的一个小的伦理社会,家族成员每天都要这个固定的圈子 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注重血缘、亲情的中国传统社会,即使家族成员之间发生非 常大的摩擦与矛盾,家族的家长也不希望看到家族成员之间因为纠纷的存在而出现情感 上的隔阂。统治者也不希望看到民间家族内由于出现纠纷而产生家族不和,导致家族的 不稳定的现象,因为家族不稳定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不论是家族内的 族长,还是衙门旱的官员,面对发生在家族里面的民事纠纷,朴素的公平、公j 下的理念 已经不足以解决这些较为特殊的纠纷,因而,一些符合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精神的理念也 就应运而生。 ( 一) 道德教化,平息诉讼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以追求无讼为价值境界的文化。曾经作为鲁国司 寇的孔子就将“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二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而孔子的这 句话,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壮大,被其后世的思想传承者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无讼 思想,从中国的传统思想出发,诉讼不仅仅耗费民财,并且容易使人心向恶,争名逐利, 从而失去仁义之心,破坏伦理纲常。清代也继承了我国这一传统文化,追求无讼的大同 世界。而想要做到无讼,首先就要做到息讼,将现有的纠纷平息。避免争讼。清代处理 家族内民事纠纷的一则重要方法就是进行道德教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o 中固历代契约汇编考释( 下) ,第1 5 9 2 页,转0 i 白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博:j :论文2 0 0 7 年 第6 9 页 o 论语 5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e 解决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使人们能够安分守己,和睦梢处,从根本上 消灭诉讼,化解纠纷。而教化的手段可以说是多元化的,无论是通过家族调处解决纠纷, 还是通过衙门诉讼解决纠纷,纠纷的解决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矛盾冲突的化解,统治者 以及家族的族长更希望能通过每一次纠纷的解决过程来对世人进行教化,通过对纠纷当 事人进行说教、劝导,使纠纷当事人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亲情的保全,家族的和谐远 远要比眼日订所争执的既得利益要珍贵的多。从而使纠纷当事人能够作出让步,让纠纷在 当事人均心悦诚服的情况下等到解决,同时也使其他知晓此次纠纷的人也能够从中得到 教化。清代名幕汪辉祖就曾言:“不知内衙听讼,止能平两造之争,无以耸旁观之听, 大堂则堂以下伫立而观者不下数百人,止判一事,而事之相类者,为是为非,皆可引申 而庞达焉,未讼者可戒,已讼者可息”。可见,清代衙门审理案件,不仅仅起到解决 纠纷的目的,而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通过案件的审理过程,宣 扬儒家的人伦纲常,劝诫息讼,使百姓能够在听讼的过程中而被训致无讼。如槐卿政 绩中就记载着这样一则判牍: 案例二:谕张探珠等息讼( 道光三十年五月) 谕监生张探珠、张大醇、王室蕃等知悉。照的男女室,礼称大伦,终讼多凶,易垂 明训。该生张探珠之女许聘王室蕃之子士衡。门户相当,丝罗久缔,理宜及时。讵探珠 之子大醇妄挟讼嫌,背乃婚约,致室蕃再三呈控。本县筋差传讯,探殊父子匿不赴案。 本县执法如山,原不难添差勒拘。但念两造姻谊攸关,与其固结滋仇,莫若曲予排解。 夫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此故人道之常。悔婚违期,例应分别笞 责。该生张探殊等系属温饱殷户,自宜知礼守法亦以保身家。况妇人之义,从一而终, 试思该女许聘有年,此时能改婚别适乎? 抑将终身不嫁乎? 且乃婿王士衡现读书应试, 观其文理,尚属明顺可造。似此东床坦腹亦颇无忝门楣。至两造争田互殴,事在六七年 前,久经本县持平审结,迄今事过情迁,应亦各平夙忿就使芥蒂未忘,而前事究与士 衡无涉,亲家之情难婉相商,遂行诉讼,欲急之而反缓之,亦非善处之道。本县为民父 母,一视同仁,断不肯因瓜代在即,稍存五日京兆只见。兹特刘切晓谕。谕到,该生王 室蕃即邀同原媒、亲友,善为说词,订择吉辰,备礼迎娶。该生张探珠父子依期出嫁, 毋得终始固执违约违约两误,口弃小嫌以敦大义,使亲者无失其为亲,泯鼠雀之争,修 朱陈之好。则梅实难口,可占归妹之有时,桃夭方袱,共乐宜家之之子,该原媒等仍将 两造是否遵依缘由,速赴案禀覆,以凭查核。呜呼,妻子原以好合,不痰聋难做阿翁, 王化始于闺门,非碾转何求淑女。各宜回首,毋负苦心此谕 。 西论语 o 【清】汪辉祖著:学治臆说亲民听讼,徐明、文清点校,辽宁教育 l ;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l 页,转引自肖燕: 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一一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 ,华东政法人学硕i :论文2 0 0 8 o 【清】沈衍庆:槐卿政绩卷一 ,载于历代判例判牍) 第一t 一册,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 1 2 月版,第1 6 1 页 6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c 解决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_ _ _ _ - _ _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 _ _ _ - -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 _ - _ _ - _ - - _ _ - _ - _ _ _ _ _ - _ - _ _ _ _ _ _ _ _ _ - - - - - 一 i在这则案例中,官员首先就强调“终讼多凶,易垂明训”,明确表达了对诉讼的看 法,并希望通过此案,能够给当事人以及所有世人以劝解教化。而本案的中心是由就是 张探珠父子由于和自己的准亲家王家在六七年前由于争田而发生互殴,因此结下怨仇, 因此作为大舅哥的张大醇不再同意将妹妹嫁入王家,意图悔婚违期,致使王家向官府提 起诉讼。按照本案的案情,依照大清律例,“例应分别笞责”,然而官员首先考虑的是本 案的性质。本案属于婚姻纠纷,如果简单按照律法处理,极有可能使两家怨仇越积越深。 因此,官员就采用调处的方式,化解两家的纠纷,积极促成该桩婚事,以平息诉讼。最 后,张氏之女如期嫁入王家,俩家积怨化解,并且成功的平息了一场诉讼,该案的处理 模式也就成了此类案件处理的一个示范。清代的汪辉祖就曾说过,“词讼之应审者十无 四五,可见,在当时的诉讼案件处理中,面对一些民事纠纷通过调处而达到息讼,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诉讼处理模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私人利益过分的追求往往是被看作道德修养低下的表现, 而在家族内,与同宗之人发生纠纷之时,如果也不能做到重义轻利,而是对利益斤斤计 较,并且不惜与族人发生冲突,乃至引发诉讼,则被看成不仁、不义、非礼,几近禽兽 的行为。正是从这点出发,清代家族内部,从家教上就特别注重教化息讼,阅览各家家 规族训,几乎每一部当中都有先辈撰写的息讼歌: 子衿姚达,狱讼兹多,其衰世之意耶,故为子孙者,勿以贵而压贱,勿以富而欺贫, 勿恃才而唆人之争,勿挟智而逞己之讼,何则? 盖讼固足以破身家,勿功名,削年寿, 减禄食,而流祸于无穷者也。苟自诩其长而日与公门为伍,不顾目前,不顾日后,明明 无事而平地突起风波,种种消钱而倾家同粪土,至于害人而天降之罚,彼时以为时数, 适然凌弱而人不敢言,彼且以为英雄自得,凡此皆不齿于伦类,而为上帝之罪,人者也, 我子姓尚其戒之口。 “和乡里以息争讼,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诚笃言也。如族中有因口角细故及 财帛田产致起争端,妄欲涉讼者,家法必先禀明本房房长处理,或处理不明,方许伊赴 祠禀告祖先,公议是非,令其和息”。 清代家族对于唆讼的行为更为深恶痛绝,将这种行为明确的规定在家规的戒条当 中: 凡物不得其平则呜,以不得已而为也若有辈端思骗人妒人,害人,状稿满囊, 行止坐卧沉思圈套,以机关为贤者,稍不如志,辄滥呈禀词者,以欺凌论有功名者, 书劣矜,无功名者,当祖痛责,不与祭 对于家族内出现纠纷,首先强调应该通过家族解决的纠纷:,“倘族人有家务相争,投明 o 【清】汀辉丰h 佐治药育息讼 o 息讼耿载十海南卢氏族i 警第一卷册首 。浙江萧山朱氏宗i 午卷二 o 戒条i 。则载十海南书氏族讲卷一 7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e 解决 族长。族长议论是非,从公处分,必合于天理,当于人心。轻则晓谕,重则责罚,财产 为之分析,伦理为之整顿”。如果绕过家族而直接呈上公堂,则要要将此种恶行记录 在族谱当中:“兄弟叔侄,有田土口角等事,仍於兄弟前议可否,以善全和好,方存厚 道,不得已而呈控公庭,此门祚之薄也,若不经兄弟理论,径至公庭,并事可下消息而 刺刺不休者,以好讼论,书健讼”。 ( 二) 忍让共存,保全族谊 所谓的忍让共存,保全族谊,就是指在纠纷的解决中,以恢复人际关系为出发点, 在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是根据现在人们所谓的“公平”等等价值观,而是将经 历放在寻找双方礼仪的平衡点上,而在结果上往往就是以明显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换取 家族内矛盾纠纷的解决。对此有学者做过这样的阐述:“当争议产生的时候,争议双方 以及任何第三方所承担的最重要的道德上的和实际的义务并不是判断哪一方是j 下确的 或者错误的,而是恢复双方当事人之问的和谐状态,拥有最高道义上的美德的人不是拥 有更多合法利益的一方,而是愿意放弃他本应享有的较多合法利益用以恢复与对方的和 谐关系的一方。最好的争议解决方法不是正确地评价谁是谁非而是使双方都能满意且乐 于恢复他们以往的社会关系 。而这罩所恢复的社会关系就指的是和谐的家族情谊。 而在事件的具体处理上,本着忍让共存,保全族谊这一基本理念,往往面对纠纷的当事 人,通常是各打五十大板,在事实认定上也不绝对的认识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而往往 是从不同角度对双方进行批评,从而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存在“惭愧之心”,从而各 自都愿意退让一步,以平息纷争,保全家族情谊。就如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三:互争房产事( 道光九年十月初七日) 审得洛阳现千总李洛书与监生卢璞、卢瑾互争房产,卢珍后控其兄卢璞等分家不清等情 一案。缘李洛书系卢璞的等母舅。璞幼失怙,贫无恒产,经洛书出资,与璞、瑾伙贩粮 食,已有二十余年。璞於嘉庆十四年,借洛书本金,买王于氏房屋一所,约载李禹畴, 即李洛书之名。言已房债归清,再行更约。故名雎洛书,约则归璞收执。而璞兄弟析产 之时,得将此方列入分单者以此。去岁,邀牙纪张天章更立文约一纸,请伊母舅书押。 洛书不从,以至提讼。至房儇曾否交清,两造各执一词,无凭查核。惟念璞领伊母舅本 金,生理多年,家计渐臻充裕迨经辞退,后承洛书给银六百两渭阳之恩,不为不厚。 即使房约,交璞等投税管业,以绝葛藤。至卢珍控璞等分家不清一节,查璞等故产,仅 有房一所,( 即与洛书挣控之房) 腥册一本璞、瑾分到房搐。珍承办匪册,后经亲族 议领璞等帮给珍九十两,当付二十馀银为珍赁庑之资,各立文约,嗣亦各自清理是 回安徽太平馆田李氏宗谱家法 ,转自朱勇: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4 1 页 。始祖址谊公著谱规三十六条) 载十海南韦氏族谱) 卷一 【美】马丁夏皮罗: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 ,张生等译,中国政法人学 i j 版社2 0 0 5 年舨,第2 2 2 页 8 故念珍赤贫无籍,断领璞等助银百两,以全手足之情。此后,珍应自谋生理,不许再讹 索。所断银两,俱限十日缴领完案。牙纪张天章年老昏聩,不堪着役,并行县革退,此 判。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已经属于胜诉的璞面对无理取闹的珍、前来讹钱的珍,县太 爷不仅仅不鼓励璞追究珍的责任,还让璞出一百两来帮助珍,而从县太爷给璞和珍讲的 道理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璞,县太爷强调其要首先顾及手足之情,暗示璞不可因为其 在这个事件中占得一个理字而不顾手足亲情,罔顾家族情谊,锱铢必较,失了人伦纲常。 而面对珍,则是从本身的案件出发,批评其架词讹控,实属无理取闹。并且告诫珍,在 他犯了错误的情况下,璞仍然对其进行帮助,其要有所醒悟,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谋生 理,断不可再向璞讹索,珍惜家族情谊。可见,在我国清代,钱财与兄弟情分、家族和 谐的角度来讲根本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而县太爷的处理方法也明显是“和稀泥”的方式, 在判断清楚事情事实的基础上,并不按照事情的对错来简单处理,而是以能够保全族友 谊的角度,希望卢家兄弟能够互相忍让,有理的能够谦让,无理的能够知错能改,大家 互相忍让,使得家族的人仍能继续在同一家族内和谐生活。 而在家族的内部,对于忍让共存,保全族谊就更为重视,各家在家规族训中,无不 反反复复的强调家族成员之问要相互忍让,不离不弃,保护家族的情谊长存。诸如族谱 中关于兄弟关系的劝解:“日兄弟诗歌既翕,同父周亲书纪友于他人迥别,所以羌 肱寝,且共被,延庆食必集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相爱之谊,端自孩提。乃或因财 产,而生雀角。或因忿嫌,而忘靛镐,或嗟燃豆之歌,兄弟离间,或起阋墙之衅,兄弟 相凌。盍思行苇敬陈,夫几筵兄弟,则曰o 兴感乎零露,兄弟则曰成宜故骨肉弗使乖 违,欣喜欢爱矣。庭除共相和睦,亢戾潜消矣。戒夫角弓,歌夫棠棣,庶无尤式好居, 然玉友金昆,爱季敬兄,自可推梨让枣也已。 事实上,清代在家族内民事纠纷解决所采取的此种理念,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 文化根基的。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发生矛盾的当事人均为家族内部成员,强烈的血 缘性,使他们天然的就处在一个伦理框架中。中国传统社会所强调的亲亲尊尊、父慈子 孝、兄友弟恭的社会伦理价值已经在人们的思维基因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在社会上 所有行为,只有建立在这样的伦理框架中,才被视为j 下常的,符合社会秩序的行为。因 此,随着该种社会行为秩序的建立,人们相信,利益只是暂时的,金银是会消耗殆尽的, 但是血缘传承亘古不变,亲情永恒珍贵,伦理价值万事为表。这些价值观使得人们相信, o 【清】李钧:判语录存,载于历代判例判牍第十册,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i i i 版社2 0 0 5 年1 2 月版, 第1 6 - 1 7 页 o 五伦家训t 载于海南卢氏族游第一卷讲酋 9 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j e 解决 眼前的利益是相当渺小的,冲突也只是一时之意气,为了保全族谊,在利益面前相互忍 让,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是完全正确的。而当其为了保全族谊而作出卯5 牲以后,他的 行为将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与赞扬,他自身的人格也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他的 大度也会被人们认定为有涵养的表现,而整个家族也被冠以有大家之风,从而增加荣耀。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人一直信仰“中庸”的处事哲学。而中庸之道的要 求就是要让人们在遇事之时,能够不偏不倚,处事圆滑,不过分偏执,不破坏各方面利 益的均衡性,让一切都处在和谐中。因此,放在“中庸哲学”的语境下,置身纠纷当中 的当事人,即使道理完全在其这一边,也要求当事人要有相互体谅之心,不能够过分于 自身的利益要求;而作为理亏一方,则应当接受对方的好意,并且要拿出最大的诚意进 行和解,包括向对方道歉或者进行赔偿、修补等等。通过双方的努力,使社会以及家族 内始终保持着一个和谐的局面。 ( 三) 维护纲常礼教,保持家族和谐 礼记云:“礼者,履也。言而履之,礼也。”可见,诚信就是礼的真谛。“礼 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 可行也。”儒家主张将礼制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苟子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 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此礼之所由起也。” 礼就是人们应当遵行的社会习俗和 社会规范。礼记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教训正 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礼的作用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 诉讼当中。“礼禁于未然,刑禁于已然 ,礼记中将礼的作用归纳为七个方面:j 下君 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礼,经国家,定社稷,序 人民,利后嗣者也。 在古代社会,礼的地位和作用超过法和其他所有社会行为准则, 对礼的遵行,j 下是对社会关系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而和谐是礼治秩序的最终追求。 纲常礼教一直被我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视为立国之本,纲常就是三纲五常的简称,就 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 是指“仁、义、礼、智、信 。 而礼教则是指礼节和道德。其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社会等级分类。纲常礼教的维护, 其实就是维护根据社会等级而演化出来的人伦关系。宋代的周密在其著作齐东野语 巴陵本末中就强调,“人伦睦,则天道顺 ,从国家的角度将,只有人伦关系和睦, 亲亲尊尊,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而“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 而从人 1 0 年一卜 义而礼礼配脱徽籼龇帆心 记语子记传了礼论苟礼左管 于禽 妇有 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对于不讲人伦的行为,则近于禽兽。因此当家族内的纠纷 处理中,要特别对纲常礼教进行维护,如果对纲常礼教进行破坏,那么毫无疑问的将被 科以重则,为家族与国家所不容。“人伦为天地之经,族有干犯伦纪者,男注逐,女注 出”。在我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旱,被逐出家族代表着被家族所抛弃,家所不容,世所 难容,被逐出家无疑是最严重的惩罚。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倒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 理想境界”。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早期的天人和谐,既“阴阳( 乾坤) 说”、“五行( 盒、 木、水、火、土) 说”;到“亲亲”、“尊尊 原则,宗法礼治和谐,逐渐形成了以维护 家族和睦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观念的和谐思想。礼记中就为我们拙述了和谐的盛世 景象:“四体既正,肽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 发,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予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 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尚书尧典中说: “百姓昭苏,协和万邦。”而儒家所追求的和谐完美的大同世界,在礼记对其作了 形象的介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和谐秩序一直是人们梦寐 追求的境界。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家国二元结构社会,家国同体,家族的和谐不仅仅能带 来家族的昌盛和稳定,更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维护家族和谐必然成为社会各 种行为的一个共同追求,而家族内的纠纷解决更不外乎是! 三、清代家族民事纠纷的具体解决 ( 一) 清代家族民事纠纷解决的依据 1 家规族训 清代的家法族规是家族或宗族内部制定的关于族人行为规范的准则,它在家族、宗 族内部起着维持族内秩序的作用。在族内纠纷解决中,它也作为民间调处的依据加以使 用,“各家族制定的家法族规,各乡村制定的乡规民约中也有大量涉及民间调解的内 容。在调解民间纠纷方面,往往起到比国家制定法更为深入,更为有效的作用。 o 修i 警j 1 3 i ! 例载于 卷一,宗规罚例 ,转引朱勇: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 ,第8 9 页 。同上 。江苏大港赵氏族诺凡例 ,转引朱勇: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 ,第1 0 2 页 。浙江萧山长巷沈氏续修宗谱) 卷三| f 四,宗约 。转引朱勇: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 ,第1 0 4 页 。粱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7 0 6 页 1 2 与人之间友好关系。如,“人情”、“情面”;第三、“情 是指以血缘伦理亲情为基础 的人际关系。我们时常所谓“动之以情”就是指以亲情、人情来劝说、打动双方当事人 从而实现纠纷解决和人际关系恢复到以往和睦状态。“理”则是指“思考事务时所遵循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