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探析——以南京市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探析——以南京市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探析——以南京市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探析——以南京市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探析——以南京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面对的严峻现实。提升老年人口生活和生命质 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个体 温饱的解决、照料的满足,还包括精神的愉悦。本文以南京市区的老年人为研究 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实证资料,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进行 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提出构建老年精神关爱体系的想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 一部分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 部分理论基础和框架综述,对精神慰藉、社会支持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点明了 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尝试构建精神慰藉的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实证分析:首先对 调查样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描述,认为精神需求是现阶段老年人的迫 切需求,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老人表现更明显,独居、丧偶的高龄老年人心理健 康更应得到关注。再者从情感慰藉、人格尊重、成就安心三个维度,讨论了老人 自身、家庭成员、社区、社会各主体对精神慰藉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情感慰 藉主体呈现“差序格局”。家庭的情感慰藉功能受到人口流动、生活压力、价值 观念等影响而呈现出弱化趋势。替代性的情感慰藉服务缺乏,为老服务发展受到 限制,老年人的情绪情感面临着危机。社会转型弱化了老年本位观,老年人的弱 势更清晰地凸显出来,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受到了冲击,老 年人再婚、就业等权益难以实现,一些个体甚至还受到家庭、社会的嫌弃与歧视。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激情并不高,价值期待差异大,参与意愿难以实现,实际就业 率与就业意愿之间形成了较大差距;娱乐休闲方式单一,公共文化参与程度低, 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较为单调。静态活动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室外活动有待拓展。 对大部分老人而言,子女并非生活的重心,老年人开始注重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四部分对策研究:老年人是责任主体,家庭成员是主要支撑,社区是重要依托, 政府是工作的主导,社会力量是重要补充。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老年精神关 爱体系。 关键词:城市老人,情感慰藉,人格尊重,成就安心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a g i n go fp o p u l a t i o ni st h eg r i mr e a l i t yw h i c hc h i n ai s f a c i n gi nt h e t w e n t y f i r s tc e n t u r y i m 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o fl i f eo ft h ee l d e r l yp o p u l a t i o n , a c h i e v e t h eh e a l t h ya g i n g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o fb u i l d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h e a l t h y a g i n gi sn o tj u s tt h ef o o d ,c l o t h i n g ,m e d i c a la n dc a r ef o re l d e r l yi n d i v i d u a l ,b u ta l s o t h ej o y f u ls p i r i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e l d e r l yi nn a n j i n g 舔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t h r o u g h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i n t e r v i e w sa n do t h 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m e t h o d s ,w eo b t a i ne m p i r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i s s u eo ft h e i rs p i r i t u a lc o n s o l a t i o n t h e n , b ym e a n so fq u a n f i t a t i v e 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w ei n i t i a t et h ei d e ao fe l d e r l ym e n t a lc a r es y s t e m f u l l - t e x ti s 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c o n t a i n st h ep u r p o s ea n d m e t h o d s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 ,s t u d i e sw e r er e v i e w e d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a n d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o v e r v i e w , w h i c ho b t a i n st h ed e f i n e d c o n c e p t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a n dt h es p i r i to fc o n s o l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 t h et l l i r dp a r ti st h e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f i r s to fa 1 1 i td e s c r i b e st h es p i r i t u a ln e e d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t a t eo ft h es u r v e ys a m p l e w ef i n dt h a tt h es p i r i t u a ln e e di su r g e n tt o t h ee l d e r l ya tt h i ss t a g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r i c ho l dp e o p l e w es h o u l d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o nt h em e n t a lh e a l t ho ft h o s el i v i n ga l o n e ,w i d o w e do l d e rp e o p l e t h e n ,f r o m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e m o t i o n a lc o m f o r t ,p e r s o n a l i t yr e s p e c t ,p e a c eo fm i n d ,w e a n a l y z et h e f o u r s u b j e c t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e l d e r l yt h e m s e l v e s ,f a m i l ym e m b e r s , c o m m u n i t y , s o c i e t y , t os t a r t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 :s u b j e c t so fe m o t i o n a lc o m f o r t s h o w sd i f f e r e n t i a lm o d e t h ee m o t i o n a lc o m f o r to ft h ef a m i l yf u n c t i o n ss h o w sa w e a k e n i n gt r e n d ,b yt h ee f f e c t so fp o p u l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s ,l i f es t r e s s ,v a l u e a n d t h o u g h t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a l t e r n a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c o m f o r ts e r v i c e sa r e n ta c h i e v e d b e c a u s eo ft h e s e , e l d e r l yp e o p l ea r ef a c i n gt h ee m o t i o n a lc r i s i s 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sw e a k e n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n s eo fe l d e r l yw o r t h ,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o fo l di sm o r e c l e a r l ys h o w n , t h e i rs t a t u sa n dl e v e lo fr e s p e c t ,w h e t h e ri nt h ef a m i l yo ri nt h es o c i e t y , 烈cs u f f e r i n gah i t t h ee l d e r l yr i g h t so fr e m a r r i a g e ,a n de m p l o y m e n ta r ed i f f i c u l tt o a c h i e v e ,s o m ei n d i v i d u a l sh a v ee v e nb e e nb a d l yt r e a t e da n dd i s c r i m i n a t e da g a i n s ti n t h ef a m i l ya n ds o c i e t y p a s s i o nf o rs o c i a l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o l d e rp e r s o n si sn o th i g h h o p e sf o rw o r k i n ga r ed i f f e r e n ta n dd i f f i c u l tt oa c h i e v e t h e r ei sag a pb e t w e e nt h e r a t eo ft h ee m p l o y m e n ta n dt h eh o p e l e i s u r ea c t i v i t i e sa r es i n g l e ,e l d e r l yl e i s u r el i f e i sm o n o t o n o u s f o rm o s te l d e r l yp e o p l e ,t h ec h i l d r e na r en o tt h ef o c u s t h e y i i a b s t r a c t i n c r e a s i n g l y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t ot h e i rq u a l i t yo fl i f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t h ee l d e r l ys h o u l db e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t h e m s e l v e s ;f a m i l ym e m b e r s a ret h em a i ns u p p o r t e r s ;c o m m u n i t yi s i m p o r t a n tt or e l yo n , g o v e r n m e n ti st h e d o m i n a n tp o w e r , s o c i a lf o r c e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s u p p l e m e n t a l lt h es u b j e c t sw o r k t o g e t h e rt ob u i l dt h es p i r i to fc a r e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e l d e r l y , e m o t i o n a lc o m f o r t ,p e r s o n a lr e s p e c t ,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 p e a c eo fm i n d l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是2 l 世纪全球面临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中国的人口 老龄化始于上世纪6 0 年代中后期,并在新世纪初跨入了老年型社会的门槛。精 神需求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与农村老人不同,城市老人置身于一套相对较为完 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正在 不断提升。而伴随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 成年子女在照料和陪伴老人方面往往力不从心,这使得城市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 面临着严峻考验。常州市对1 0 0 8 4 名老人开展的专题调查显示,4 0 4 4 的老年人 精神需求非常迫切。一项对老年知识分子的研究表明,9 0 的老人希望分居的子 女能经常看望自己,对同居的予女则希望能有更多的感情沟通。与此同时,“精 神赡养官司”、“陪睡保姆”、“老教授讨要恋爱费 等词条也纷纷出现在电视、报 刊、网络等媒体的报道中。这些现实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成分,但从本 质上与“精神慰藉又不无相关。 南京市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早在1 9 9 2 年,南京就已迈入老年型人口城市的行列。根据户籍统计,2 0 0 8 年末,南京市 6 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 7 5 6 万,占户籍人口的1 5 6 2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老龄 化速度的加快,南京市老年人口基数仍会不断增多,比重不断上升。精神需求的 满足与否影响着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2 0 0 7 年,南京市开展的针对独居老人的 调查显示,失落、抑郁等精神障碍困扰着老人,5 8 2 9 的老人感到“孤独,5 3 9 6 的人“觉得自己没用,6 7 1 3 的对象感觉“身心疲惫固。南京市鼓楼区“心 贴心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曾告诉笔者,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 一些老人不让服务人员从事家政服务,而是希望这1 个小时的时间只要用来陪他 , f r j e p 天,老年人精神空虚非常普遍。 通常而言,养老问题涉及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层面。在以往, 经济与物质生活满足与否、日常生活是否有人照料得到了社会更多关注,精神需 求被当作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往往被忽视。而如 今,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精神慰藉已成为一个同趋重要的问题。关注老 人的精神需求,给予精神慰藉是现实所需。 。高李鹏老年知识分子精神慰藉问题研究北京科技人学学报,2 0 0 1 ,1 7 ( i ) :9 - - 1 3 圆江苏老龄t 作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老年人u 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 0 0 8 数据米源于“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联合课题组的调研报告 1 第l 章绪论 1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 2 1 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初期,通过文献查找法,收集“精神慰藉”的相关材料作为研究的 背景信息,把握近些年研究的进程、研究的重点,初步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 架。在实地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数据 以凸显问题,对事物进行直观描述。鉴于精神慰藉是一个较难测量的问题,研究 借助质化研究以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情况,增强问题的解释力,两者相互补充, 使得研究更为严谨和全面。因此,在量化研究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老人 的精神慰藉和精神生活有一个总体了解;质性研究部分,通过访谈来深入了解老 人现状,发现精神慰藉中的新问题。 1 2 2 问卷调查 本论文的数据除特别标注的外,均来源于黄润龙教授2 0 0 9 年主持的江苏省 人口计生委课题“江苏城市老人生存状况及居住意愿研究”。问卷涉及的内容包 括四部分:个人信息、生存现状、居住意愿和心理自评四个部分。其中生存状况 又包括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部分。笔者参与了全过程的设计、调 查和研究。课题组于2 0 0 9 年7 月1 5 号开始在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开展调 查,发放问卷l1 0 0 份问卷。对收集到的南京市老年人数据,利用s p s s 、e x c e l 等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1 2 3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为了避免调查样本的偏差,采用了分层 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根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从六个主城 区( 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秦淮区、白下区、下关区) 中随机抽取三个城区: 鼓楼区、白下区和下关区。第二阶段,在每个区中按笔画顺序取正数第二、倒数 第二个街道为抽样单位,分别为宁海路街道和挹江门街道、五老村街道和淮海路 街道、建宁路街道和热河路街道,共6 个街道。 1 2 4 深入访谈 本研究的访谈法为非标准化访谈,在深入访谈正式开始之前,笔者设计了半 结构性访谈大纲。内容除基本信息外,从家庭、社区、社会、政府和个体五个层 面介入。此外,着重了解老年人的主观感受、社会经历和想法意愿等。在对象的 选取方面,分为知识分子、老干部、工人以及其他四类群体。具体实施:在问卷 调查中,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个体,就地进行访谈,共访谈1 0 位;问卷结束后, 将访谈获得的数据归类后又访谈了3 0 位老人。因此,研究共计对4 0 位老年人进 2 第1 章绪论 行了访谈,其中知识分子1 0 位,老干部l o 位,工人1 0 位,其他类l o 位。 1 3 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始于1 9 世纪中叶的法国。之后在2 0 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加 速步伐纷纷迈入老年性社会,但是亚洲、非洲的年轻移民很快中和了这种老龄化。 有雄厚的经济资本作为依撑,大多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老 人置身于一套j 下式的社会支持体系之下。崇尚个人独立性,西方社会中子女与老 人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交换关系,子女并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与父母同住且由子 女赡养的情况极少,而老年人与朋友、邻居交往似乎比家人更能增加信心,更有 利于老年人排遣孤独( g o t t l i e bb e n j a m i nh ,1 9 8 3 )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依 靠社区、社会的支持和老年人自身的调适。 受群体意识的影响,中国家庭中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常常是一种“反 馈型 ( 费孝通,1 9 9 9 ) 。这种反馈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供给层面,还表现在精神慰 藉层面。加之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社会中老人精神赡养的 问题并不突出。但是,我国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和变迁,在剧烈的冲击和转变过 程中,老人家产和经济收入迅速贬值、老人传统知识淹没在快速发展的知识海洋 中,他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萎缩,老 人成为一种“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得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 断提升、寿命越来越长,而精神需求的迫切性也在提升,对“精神慰藉”的相关 研究逐渐增多。 1 3 1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恒久性和统一性,在不同阶段,不同的老年群体中, 精神赡养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少老年人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经济 性的养老需要,但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却是普遍和强烈的。老年人很难完全凭借自 身的力量来满足这种需求,虽然老年人对需求的表现方式可能是淡然置之和善解 人意的( 穆光宗,2 0 0 4 ) 。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差序格局:居于核心位置的是感情需求,即老年 人感情的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向外推至第二层,是娱乐需求、求职需求和交往 需求,体现了老年人追求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愿望:继续外推,是高层次的价值 实现的需求,通过参与社会发展来实现价值和尊严的需求( 明艳,2 0 0 0 ) 。 在城乡对比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层次更高( 陈彩霞,2 0 0 3 ) , 家庭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年轻的离退休老年人,在经济上 得到单位保障的前提下,闲暇时问的安排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是主要的内容( 熊跃 根,2 0 0 8 ) 。亦有学者称,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也只不过是父母希 第1 章绪论 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体现方式( 童星,李正军,2 0 0 0 ) 。 1 3 2 老年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 在老年保障体系中,养老和医疗保障关注最多,近些年服务保障也迅速发 展,但老年保障中的精神层面在无形中缺失了,老年个体容易走入精神困境,却 往往难以走出来。老年人精神慰藉缺失主要从五个层面解释:一是生理的退化及 疾病的困扰,进入老年期后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不可避免会发生种种难以完 全康复的慢性疾病,由此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二是心理需求的变化,退出工作 岗位后,老人的身份角色都发生变化,闲暇时间迅速增多;三是经济水平的提升, 物质生活有了保证,导致需求结构中精神需求上升到了优势地位。四是家庭结构 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出现了瓦解和分化的态势,家庭慰藉的作用受 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五是社会思想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了西方个 人本位思潮的冲击,孝亲思想有弱化迹象( 高李鹏,2 0 0 1 ;赵芳,许芸,2 0 0 3 ; 禹规娥,禹芳琴,2 0 0 5 ;熊汉富,2 0 0 8 ) 。 1 3 3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社会支持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社会支持通常包括非j 下式支持( 配偶、子女、亲戚、邻居、 朋友等) 与正式支持( 社区、社会组织等j 下规机构) 。也有学者在综合考虑支持 的类别、形式、关系特征等要素后,将其分为三个层面:配偶和子女( 家庭层面) 、 同辈群、正式及非正式组织( 组织层面) ,前两者为强关系,后者为弱关系( 行 红芳,2 0 0 6 ) 。珂莱尔婉格尔提出了一种新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模型,认为在对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上存在五种基本的类型:家庭依赖型、社区整合型、自我涵括 型、社区依赖型、自我局限型( 珂莱尔,刘精明,1 9 9 8 ) 。 多数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精神支持网主要由非正式关系构成。家庭尤其 是配偶和子女的支持,特别是在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张拓红,杨辉等,2 0 0 2 ;李剑根,刘俊霞,2 0 0 7 ) 。家庭提供的社会支持更多 的是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信息性支持( 行红芳,2 0 0 6 ) 。老年人精神慰 藉主要来源是子女,但子女能提供的实际支持有较大差距( 韩布新等,2 0 0 8 ) 。 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珂莱尔对北京市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最强一类老 年人的社会支持网是社区整合型的支持网,其次是家庭依赖型。而社会支持网类 型的分布则表明,完全由家庭来承担所有养老功能的情况已经不是主要的了,至 少在身体还尚属健康的老年人群体中是这样。家庭、社区、朋友、邻居正在强有 力地共同承担着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 珂莱尔,刘精明,1 9 9 8 ) 。许传新等在对武汉 市老年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精神支持网中,朋友最重要,其次为配偶,再次 为儿子和女儿( 许传新,陈国华,2 0 0 7 ) 。 4 第1 章绪论 综上所述,现有的老年人“精神慰藉 的相关文献中,专题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还是作为养老的一部分进行综合研究,实证和专题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因此, 本研究将在社会学、人口学等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展现老人精 神生活与精神慰糟现状,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实施精神关爱的措施, 以期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1 4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 4 1 研究对象 国际上对老年的年龄起点主要有6 0 岁和6 5 岁两个标准,鉴于中国的经济发 展状况和城市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年龄起点界定为6 0 岁。按照户籍所在 地或居住地的不同,可将老年群体分为城市、城镇和乡村老年群体。本文研究对 象为城市老年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类群体:( 1 ) 户籍属于六城区, 且目前居住并生活在城区;( 2 ) 户籍不在城区,但在南京城区居住满3 个月,并 有长期居住意愿。 1 4 2 研究目标 本文以南京城区6 0 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为对象,了解现阶段老人的精神需 求,运用社会学、老年学的相关理论,对精神慰藉的现状( 涉及微观个体的调适、 家庭成员的职责,中观层面社区的参与,宏观社会层面的指引与支持) 进行讨论, 揭示老年人精神失爱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 4 3 研究意义 关注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无论是生机勃勃的青少年,还是正 享受巅峰期成功与喜悦的中年人,每个个体必然会经历老化的转变过程,这是不 可逆转的生物规律。进入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渐处 于弱势。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减弱,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 容易形成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精神上的困扰,又会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 活质量,甚至会威胁到老人的生命安全。精神慰藉就是给予老年人关爱、尊重和 支持,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慰藉、人格上得到尊重,心理上得到满足,能够远离 孤寂、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家庭社会的烦恼,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构建和谐社会、展现精神文明的需要。1 9 9 5 年在 哥本哈根通过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行动纲领,第一次提出“不分年 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这一概念。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目标,“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是指社会中“每位享有 权力和责任的成员,都能积极发挥作用 。“在互惠、公平的原则指导下,各代人 5 第l 章绪论 互相投资,互相受益 。代际之间和谐与否成为衡量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指标。 因此,给予老年人精神关爱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体 现。 1 4 4 研究假设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 1 ) 家庭成员是老年人情感支持的主体,社区的情感功能、娱乐功能能够 充分体现; ( 2 ) 老年人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能够较为充分的享受自决权,且能够得 到家人的尊重; ( 3 ) 城市老年人闲暇生活比较丰富,低龄老人社会参与期待高。 6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2 1 概念界定 2 2 1 精神慰藉的内涵 从相关文献的整理来看,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为“精神赡养 、“精神慰藉”。 虽然都包含了“精神”的层面,但是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别。“精神赡养 侧重于法律层面,更为强调家庭的职责,研究者用此概念的时候多从子女的角度 分析。如王泽淮将其界定为“晚辈对老年人从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 使老年人得到更多的温情、呵护和关爱,享受家庭般的儿女情长和天伦之乐”。 考虑到本文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而且还囊括了其他一 些正式与非正式支持关系,因此研究中采用“精神慰藉”这一概念。 “精神慰藉”是基于老年人的精神需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使老年 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愉悦。精神需求是一个不易进行量化处理的主观指标,一方 面不同个体的体验和感受不同,另一方面个体的文化层次、生活水平、健康水平、 人格特征等都会影响精神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曾提出过“人 类需要层次论,从低级向高级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宿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后三个层次的需求属于精神层面。 我国学者穆光宗将老年精神需求界定为三个维度的“需求”,即亲情的需求、自 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满足”是情感的慰藉、人格的尊重和成 就的安心。本文在穆光宗学者对“精神赡养”进行的维度划分基础上,构建“精 神慰藉”的指标体系。 2 2 2 社会支持 上世纪7 0 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专业术语被提出来。当时的学者主要从两个 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普遍含义:其一,从功能层面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拥有 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层面讲,社会关系是 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特征。之后普遍用于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领 域,对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社会支持的研究不断深化。 从提供支持的主体出发,社会支持是由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构成的网络; 从性质上区分,包括了客观的物质支持和主观的情感支持等;从关系强弱又可以 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而从内容方面看社会支持更加丰富多样。 精神慰藉与社会支持紧密相连,既包括感知到的支持,如同情、关爱;也包 西 j 泽淮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4 ,l l ( 2 ) :l 肌1 2 胡湘明论中周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年探索,1 9 9 6 ( 5 ) :7 - 9 7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括实质性的支持,如福利设施的提供。这其中,个体心理归属、平等尊重、成就 安心的形成都与社会他人直接相关。城市老人精神慰藉的社会支持是本文的研究 内容之一,即老年人从各种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方面的愉悦体验。在具体操 作过程中,涉及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层面。正式的精神慰藉支持包括国家、 政府、社区及各种组织制定的精神关爱相关政策、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或采取的 措施;非j 下式的精神慰藉是指由家人、亲属、邻居、朋友等初级群体提供给老年 人的精神支持。本文将就相关主体在老年人精神慰藉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 2 理论支持 2 2 1 间疏理论与活动理论 间疏理论与活动理论是老年社会学领域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两个重要理 论,但通常而言它们又是相互对立的。前者对本文分析老年精神慰藉问题提供分 析思路,后者则是本文坚持的立场所在。 间疏理论( d i s e n g a g e m e n tt h e o r y ) :亦称隔离理论,是由卡明( e c u m m i n g ) 和亨利( w h e n r y ) 于1 9 6 1 年在变老一书中提出。他们认为,“隔离之所以形 成并不是被逼出来的老年人单方面的行动,而是老年人和社会大众双方面的撤 退。老年人的退出对社会是有功能的,不然会破坏社会上的正常互动”。也就是 说,在问疏理论家看来,随着我们变老,社会活动量锐减、社会角色萎缩是j 下常 而又必然的。对老年人个体而言,脱离了社会的束缚,老年人卸下身体的重担和 心灵的包袱,可以完完全全享受生活的快乐,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对社会而 言,老年人的退出,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有助于代际交替和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也必须启动老年人脱离机制,对老年人的排挤、歧视 和强制退休是不可避免的。间疏理论对本文的影响在于:它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 即老年人口参与社会活动的总趋势在下降,同时从功能主义角度阐述了间疏对于 老年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合理一面。但同时,它并没有看到这种强制性的社会间 疏是否符合人本主义思想,是否与老年人的意愿相符,又是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 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比而言,笔者更为赞同活动理论的观点。 活动理论( a c t i v i t yt h e o r y ) :该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对各个不同年龄组人口来说都如此。当一个人从中年期进入老年生活,并不是从 社会中撤退出来或隔离,他只不过是把旧的角色抛弃而换以新的角色。而那些与 社会保持着较强互动关系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该理论是由芝加 哥大学一群以象征互动论著称的社会学家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e w 伯吉斯 指出,美国的社会结构将老年人排斥在社会活动之外,老年人只能扮演无意义社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会职能,称为“非角色之角色 。而老年人没有必要一定去扮演这一角色,新的 角色能够让老年生活周期更加丰富多彩。在行动策略方面,另一代表人物a 罗 斯认为老年人应该联合起来,依靠群体的力量塑造新的角色,共同追求自身的利 益,在社会中赢得应有的权利和地位。间疏理论的拥护者并不赞成老年人回归社 会,参与社会竞争;而社会活动理论则强调积极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 积极影响,笔者更认同后者的观点。社会活动理论对本文研究老年人精神慰藉的 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思路,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方式和社会参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 容。 2 2 2 资本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 资本理论: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包含了对自己的未来和 对他人的未来施加控制的能力,是一种权力形式,包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 化资本三种形态。布尔迪厄致力于在理论上调解个人与社会。他认为,一方面, 社会是由资本的不同分配构成的;另一方面,个人又要竭力扩大他们的资本。个 人能够积累的资本,界定了他们的社会轨迹,也就是说,资本界定了他们生活的 可能性或机遇。布尔迪厄对资本的划分,为笔者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缺失进行分析 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老年期是一个缓慢的雀失过程,经济来源的较少、社会关 系的萎缩、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这些都预示着老年期各个类型资本的削 弱,最终导致老年问题的出现。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至少 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 交换是社会的基础。另一个代表人物p 布劳认为,“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 为他们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某些东西。社会交往的动力是由于个体期望从别人那里 得到,并且也确实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回报。 如果交换的双方不能彼此都无所收 获,那么也就没有进行社会交换的必要,社会互动也不会发生。这一理论对本文 的指导在于,它告知我们:老年人可用于交换的价值和资本处于逐渐丧失的状 态,无法给予其他社会成员所需的利润,无法与社会讨价还价,与其他社会群体 的互动减少,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显著下降。不仅仅可用于解释老年人精神慰藉问 题,还能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如何发挥老年人的优势,促进交换双方 的平等性。 此外,持续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对本文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引。持 续理论站在发展心理学的立场,从个体生命历程的角度对老年人问题进行了分 析,指出人的各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中年期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也会对晚年产 生影响。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从人出生就开始,并一直塑造着个体的思 朱林飞西方社会学第5 版南京:南京人学f j 版社,2 0 0 4 。1 9 3 。1 9 4 9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想与行为。因此将老年人口进行性别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在研究过程 中要注重个体性别、文化程度等的差异,并置身于整个社会制度之下研究老年精 神慰藉问题。 2 3 研究框架 抽象的概念必须经过操作化转化为具体指标,才能更容易对调查对象进行测 量,反映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等。本文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并尝试构 建精神慰籍的指标体系。 2 3 1 心理状态 按辞海解释,“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健 康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术领域的问题。在实际研究中常常通过心 理测量来间接反映老年人精神状态,如s c l 一9 0 症状自评表、m u n s h 纽芬兰纪念 大学幸福度量表、p g c 老年信心量表等。m u n s h 是效度和信度相对较好,应用较 广的量表,它以情感平衡理论为基础,从对立面分别测量正负性情感和正负性体 验。心理状况并非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仅在于反映城市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因此, 在问卷心理状态一项的1 3 个变量中,笔者主要从行为意向、情绪情感角度选取 了4 个变量:b ( 您常常主动与周围的人交流吗? ) 、d ( 对不可知的未来,您是否 常常担心? ) 、e ( 您是否常常因为一些事情而烦恼? ) 、f ( 您是否常常感到孤独、 寂寞? ) 作为精神状态的心理反映进行数据分析,衡量老年人人际交往情况、生 活的信心及寂寞孤独感。 2 3 2 指标构建 精神慰藉从主体上包括自我和他人。自我指老年人的自我支持。他人慰藉是 社会支持,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包括家人、熟人和生人。家人是配偶、儿女及 其他亲属;熟人包括朋友、邻居、单位等;生人则指正式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 按照精神需求内容的不同,将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分为三个维度: ( 1 ) 情感慰藉,指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或遭遇负性事件的时候,得到的心 理支持,形成一定的归属感。情感的类型丰富而复杂,但是根据社会文化和老年 期的特点,老年人的主要情感诉求是“家庭归属感 和“社会归属感”。前者主 要是对亲情的渴求,供给主体是子女、配偶、亲属等存在血缘关系的成员。常见 形式包括:亲情沟通,情感是在沟通中产生,是双向行为。表现为老年人与亲 人之间乐于相互接触,能够经常地、轻松地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真实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当老年人情绪低落、情感受伤的时候,亲人能够及时安慰和鼓励,使 老人的消极情绪得到排解。行为关怀,情感慰藉也表现在行为上的关怀备至, 1 0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如回家探望、疾病照顾、家务帮助等,间接传递对行为主体的关心和孝敬,也能 够让老人得到情感上的满足。“社会归属是老年人对社会、社区、组织等的认 同、满意和依恋程度的情感体验。通常包括:节日性问候,工作单位、政府人 员的节日探望,为老年人倾诉自己的心理话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情感慰藉服务, 如居家服务中的陪伴聊天、心理咨询等正规或专业化的服务,也包括社会志愿者 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情感慰藉服务。本文探讨两个问题:老年个体的情感倾 诉对象有哪些? 呈现出什么特征? 作为老年人情感重要依托的子女,对实现老 年人情感需求的作用。 ( 2 ) 人格尊重,指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中享有平等权、自决权和支 配权,是他们家庭及社会地位的体现。一是“自由平等 ,老年人无论在家庭还 是社会中,都有充分的自由,且能得到公平公正对待的权利。共同协商,在家 庭重大事务中,老年人能够发表意见,畅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社会事务中, 尤其是关系到老年人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中,老年人能够充分参与,献言献策。 人格自由、个体自决。在个人事务上,老年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决权、支配权, 家人和社会成员不横加干涉,尊重老人的选择,让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 他们愿意去的地方。二是作为社会的长者,得到社会成员的“敬仰爱戴”。体现 在:礼节尊重,指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表露的对老人的尊重。老年制度建设, 制度上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在社会参与、决策参与和职业发展上不存在 制度性歧视与隔离;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本文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通过再婚问题,了解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实现自决的情 况;通过对“嫌弃”行为的调查讨论个体在家庭中受尊重的程度。老年社会 福利的建设情况看社会平等与尊重。 ( 3 ) 成就安心,指老年人对自己人生和对子女的期待与满足。老年一生的 成就安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 带来“老有所用的心理效应和“老有所成 的器物效应。而老年就业相关研 究表明,我国老年人人口的就业动机除经济需求、发挥特长之外,精神寄托是一 条极为关键的因素圆。价值期待,老年人对晚年创造价值的期待。个体背景不 同,价值期待存在差异,是否参与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价值创造, 既包括参与社会事务,也包括在家务劳动中获得的安心与满足,还包括部分娱乐 休闲活动。二是源自子女的家庭荣耀,指子女的家庭、事业等给老年人带来的自 豪、安心与满足。培养子女是父母人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 内容。在中国价值体系中,子女的成就等于是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延伸,子女的成 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老年人在交往群体中的威望和地位。从这个层面讲,子女成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4 ( 4 ) 1 2 4 1 2 9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u 第l 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1 1 第2 章理论基础及框架构建 功也是自己人生的重大成就。实证研究中将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老年个体价 值期待和社会参与情况:老年人对子女家庭的看法及担忧的内容。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图2 1精神慰藉指标体系构建 精神慰藉的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如社会参与是实现个体价值的体 现,同时在这种人际交往行为中,个体又能够得到他人情感上的支持和人格上的 尊重。再如,对个体行为上的尊重,也能让老人获得情感归属。因此,研究中的 变量也可用于交叉分析。 2 3 3 生活方式 对老年人个体而言,生活的安排是退休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事务,对老 年人的精神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休闲娱乐 和“社会参与是精神文化生活 方式的总要内容。随着老年人对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日盛,它们对老年人的 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娱乐休闲安排适当,既能打发单调的时间,又能消除不良情 绪,还能产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包括:闲暇方式的选择能力,身体、年龄等对 主体选择能力的限制;闲暇方式的选择类型,受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主体 对休闲方式的偏好不同。精神文化生活带有主动性,也就是说老年人需要主动参 与,才能感受或获得情感上愉悦、人格的尊重和价值实现的满足。在实证研究中, 将主要就闲暇行为进行分析,了解老年人闲暇行为的特点及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