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把科技产业转移作为推动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产业转移在给区域带来高经济利益 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特有的问题,诸如科技产业转移中风险把控,公 众参与科技产业转移的模式等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学术界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认为产业转移是一项理性的经济活动,按照市场 需求原则进行产业转移。但是在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社会事 件表明:科技产业转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经济活动,而更多表现为“产 业承接方、产业转移方、公众”三方利益博弈的复杂社会活动。由于科 技产业链条较长,转移时间跨度大等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多元社会因素 的影响,尤其是公众社会行为的影响。 公众社会行为是多元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与科技产业转移有着密 切的关系。在科技产业转移中,任何对公众利益的忽视都不利于社会的 良性运行,甚至会成为引发连锁性社会越轨事件的诱因。 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公众社会行为进行分析, 主要研究公众社会行为对科技产业转移的影响模式以及作用机制,全文 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主旨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目前关 于科技产业转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科技和产业 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的必要性。 第二章从公众意识形成、组织化程度和公众社会行为对科技产业转 移影响程度三个维度剖析公众社会行为的形成以及原因。文章首先列举 目前国内外公众社会行为对科技产业转移产生影响的热点案例,论述公 众社会行为为什么是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一种重要因素。其次结合案例 分析科技产业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 第三章着重论述科技产业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的影响模式。文章通 过公众社会行为对科技产业转移的影响类型以及影响效果三个层面进行 分析。应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热点事件,笔者认为科技 ii 产业中公众社会行为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非组织化公众行为模式、半 组织化公众社会行为和组织化行为模式。在现实情况中,公众参与科技 产业转移的行为模式界定相对模糊,很多情况下是多种公众行为模式的 并存。 笔者认为由于科技产业转移承接方、转移方、公众三方在科技产业 转移中所获取的利益与风险承担上存在很大差距。公众社会行为对科技 产业转移的影响类型主要表现为促进、默认和抵制。根据公众社会行为 对科技产业转移影响的表现,将公众社会行为对其的影响类型划分为正 影响、负影响、显影响和隐影响。其中公众对科技产业转移的隐影响必 须予以足够高的关注,防止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某些事件触发一系列极 端事件的连锁发生,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文章最后对如何关注科技产业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提出一些建议与 意见。 关键词:关键词:科技产业转移;公众社会行为;影响 iii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china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transfer of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means. shift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o bring high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region, but it reveal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o control the transfer of risk,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transfer mode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other issu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fact, academ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transfer a long time, their research focused on economics. economics,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 rational economic activ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 demand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however, the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raised a number of social events that: technology is not just the ki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more performance for the industrial undertaking side, industrial transfer side, the public, the complexity of the tripartite social interests of the game. as long chai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time span to make it more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multiple social factors, particularly the impact of public social behavior. public social behavior is diverse and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social factors, and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fer. shift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any neglect on the public interest is not conducive to good operation of society, and even become a social deviant chain of events lead to the incentive. this paper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analysis of public social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major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public impact of the transfer mode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opics of subs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resen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review is made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the need for social behavior in public. chapter ii formation from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public social behavior influence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analysis of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public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the article first lists of public social behavior at home and abroad industry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mpact on the hot case, why the social behavior of the public discourse is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v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seco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with case studies of social behavior in publ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public social behavior patterns. article on the social behavior of the public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types and effects of three levels. applied sociological theory in the hot transfer technology industry event, i believe that civil society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tterns of behavior. that the public behavior of non-organized, semi-organized soc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of public behavior. in reality,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transfer of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vague definition of behavior, in many cases the co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public behavior. i believe that the transfer of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o undertake the parties, the transfer side, the public transfer of the three parties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o get exposure on the benefits and there is a big gap. public social behavior of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types mainly to promote, by default, and resistance. social behavior based on the public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fer will impact the public the type of social behavior by its positive impact, negative impact, significant impact and hidden influenc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 which the public impact of the implicit interest must be high enough to prevent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during a series of certain events trigger a chain of extreme events occur, thus affect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finally,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dustry on how to focus on social behavior in public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keywords: technology transfer of industry; public social behavior; impact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1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 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11 年 月 日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对科技产业转移规律中公众社会行为的关注 目前,科技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手段之一。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科技产业转移不仅体现为单纯的产业转移需求方与提供方之间 的经济活动,而更多表现为一项多元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社会活动。 公众社会行为作为多元社会行为的综合体现,在科技产业转移的整个进程中扮 演者重要角色,甚至直接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成败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例如我国部分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虽然该项目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垃圾 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能源转化,但就是这样一项科技型产业,却 因为公众集体反对而迫于终止。其原因在于在垃圾焚烧存在对环境破坏的风险,而 公众却强制承担着这种风险带来的危害。由此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公众通过各种 渠道阻碍该项目的转移,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公众与相关部门的冲突。越来越多的科 技产业转移事件显现出公众社会行为的力量,如果不能有效认清公众在科技产业转 移背景中的社会行为过程以及作用机制,那么极易引发整个社会的连锁性群体性事 件。 科技产业转移背景中公众社会行为是怎么样形成的?其影响模式又是怎样的?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本课题,试图通过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析这一社会现象。 1.1.2 研究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科技产业转移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 在: 一、理论方面的意义。科技产业转移一直备受经济学的青睐,经济学从理性的 角度,对科技产业转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科技产业转移 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公众社会行为影 响科技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探究,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学领域内关于科技产业转移这 一课题的研究理论成果; 二、现实方面的意义。目前,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国或 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转移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科技产业转移是社会运行的 重要方式之一,关系到社会不同组织、机构的利益。可以说现代科技产业转移是多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 2 方利益集团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任何一方利益的忽视都为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良性运行埋下隐患。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建议和对策,可为政府 部门制定相关的决策提供借鉴。 1.2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专门从社会因素的视角研究科技产业转移的文章相对较少,观点较为 离散,通过对其进行总结把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研究脉络。 1.2.1 国外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研究动态 (1)科学技术变革因素 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历来受学者的关注。产业发展必然要与科学技 术有密切关联,产业的转移同时也伴随着可续技术的传播与进步。17 世纪著名学者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他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建立和扩大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 统治,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能够迅速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公众的互动方式,甚至影响着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此外, 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凝聚的作用。 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代表人物是 rk默 顿。他认为科学技术引起社会人口的流动和职业分化与变迁,并总结了影响科学技 术进步与发展的若干因素。他认为社会文明文化、人口密度、社会互动形式、文化 背景、功利主义、信仰进步是影响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因素。 科技产业转移相对传统产业而言,其产业链相对有所延伸。科学技术的进步与 发展往往会成为整个产业转移的动力和方向,笔者认为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和 发展的方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在 动力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区域科技水平存在客观上的级差,因而导致科学技术在不 同区域之间传播与扩散,进而影响产业转移。 (2)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分子。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有密切关 系,一方面产业结构会影响到区域社会的人口密度、职业结构、社会流动等诸多因 素;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又影响到产业的发展与形成。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刘易斯(arthurlewis), 在其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一书中, 分析了在 20 世纪 60 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将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并又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刘易斯没 有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过程,而是将人口数量看成是产业转移的重 第一章 导论 3 要影响因素。他认为,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下降,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进而 引起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优势,由此将劳动密集型产业 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进口其产品。由此,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产业的 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人口因素主要有是区域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 科技产业转移与区域人口之间是互为影响的关系,区域劳动力资源既是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的优势之一,而且也是吸引科技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 (3)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指引着科技产业的转移方向。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 1979 年提出了需求 一资源(nr)关系论,他认为一国发展经济及对外经济活动,不但受其国民的社会性 需求(need)和其国内资源(resource)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受经济、技术交往国家的需 求与资源的制约。需求与满足之间不断互动,在需求与资源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才能 促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当供方的需求与淘汰关系与需方的需求与淘汰关系相耦合才 能实现技术产业的转移。需求与资源(nr)理论从社会总需求与国家或区域资源的 相互关系方面,对国际技术产业转移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究,斋藤优认为需求与资 源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是技术产业国际间转移的原因。也就是说, 国际技术产业转移产生在对技术这一特殊资源的需求。在国与国之间,只要有对技 术资源的需求,才会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或产业资源的转移。 笔者认为由于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公众的社会需求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差异, 社会需求的级差是科技产业产生级差的内因之一。同时,社会需求是区域社会中人 的需求,而人的需求具有无穷性和变动性。科技产业转移的动力在于社会需求与社 会满足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不断满足而需求又不断扩大,由此成为科技产业转移 的内动力。 1.2.2 国内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研究动态 我国学者对科技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国内学者国家更加注 重对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研究。 (1)科学技术因素 国内学者同样将科学技术因素看做是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因素之一,通过对科 学技术分解出来的不同技术客体研究,对深入研究影响产业转移的社会因素有重要 意义。 我国学者孙小礼(1996)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与社会发生互动, 自然科学与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 4 社会科学的交叉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李三虎(2000)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 技术系统是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大系统,技术从发明创造到实际应用都在大 系统下进行。技术转移可以发生在系统的各个阶段,由于大系统的具体性,技术产 业转移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考虑到技术产业与现实社会的适应问题。他 认为科学技术分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知识要素,主体要素主要由专业的技术专 家共同体组成,他们或从事创造技术,或研发产品,或组织生产,成为科学技术的 领军群体。 (2)区域文化传统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科技 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容易受到区域文化差异引起的影响;另一方面,技术的转移,实 际上形成了一种技术文化的传播与再造。 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是新旧文化互相影响的过程。科学技术不断 转移,不断影响着产业承接地生产状况,进而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由此可以说, “技 术与文化通过互动作用形成了技术文化系统” 。李克特则认为科学是传统文 化的一种生长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认知形式,科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 延伸。 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产业转移后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 变革无疑对当地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张宁(2007)认为“要大规模、长时间的 开发该地区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技术转移,就必须消除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技术转移 过程中的文化摩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甚至宗 教等都会对产业转移造成一定影响。许恒富认为文化有深刻的地域性,文化环境的 形成与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与科技产业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也 同样是一个彼此影响和交融的过程。 (3)人口因素 与国外学者相同,我国学者同样认为人口因素是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影 响因素。但我国学者更加注重从实际国情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 和劳动者素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影响科技产业转移。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 衡,劳动力价格在不同区域上有很大差异。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对产业发展有很大影 响,交通便利使劳动力异地间流动成为可能。姚枝仲、周素芳(2003)通过人口流 李克特著.顾欣、张小天译.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三联书店.1989.3 第一章 导论 5 动研究得出,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区域发展差异,劳动力的动态流动 一方面弥补了部分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缩小了区域间劳动力价格的差距。 王伟(2008)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寻找廉价劳动力而进行产业地区转移的动力 降低,也影响了传统产业的地区转移。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落后地区 二元结构以及人才素质提升等有积极作用,但是劳动力大量外流或者流入势必会造 成区域人口结构的改变。如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改变了当地 的劳动力结构。但是,大量劳动力的聚集对科技产业转移奠定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基 础,从科技产业转移人力需求的角度看,劳动力资源结构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科技 产业转移的进程。 其次,劳动者素质影响科技产业转移。劳动力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 响着科技产业转移。乐智强(2005)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水平提高是引起高科技 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科技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劳动力在各类生产要素中 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高素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技术人 才的劳动力价格极具竞争力。朱玉杰、周楠(2003)从投资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国外企业不断转移到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劳动者素质, 同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吸引更多的国外产业转移到国内。 1.2.3 科技产业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的研究动态 目前学界对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相对较少,社会学对科技产业 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研究多集中在环境社会学。人是整个科技产业转移的唯一能动 因素,同时又是最终落脚点。公众与科技产业转移相互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革新, 产业升级、转移、优化等手段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产业转移带来自然环境 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公众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人类与自然环境有着天然依存关系,环境社会学从自然环境与个人、群体和社 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角度对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结构与公众行为方式进行研究解析 ,其 中以日本学者饭岛伸子为代表。 日本环境社会学家饭岛伸子(1995)认为“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又影响环境的 人类群体和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变化”是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重点 。饭岛伸子通过对 日本和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视角的分析,她认为公众社 吕涛.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对环境社会学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j.社会学研究.2004(4) 日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94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 6 会行为主要有:1、“反公害受害者运动”;2、公害诉讼斗争;3、反开发运动; 4、反“公害输出”运动,环境保护运动;5、妇女环境运动。公众的这些行为主要 基于科技产业转移改变区域环境,公众生活相应受到影响而采取的行为。公众组织 化程度较高,对科技产业转移风险认识较高是日本公众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一方 面,日本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较高;另一方面,社会开放程度较高,公众能够通过 运动形式表达公众意愿,最终影响到科技产业转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的时代逐 步到来。科技产业转移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和普遍性,经 济行为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美国经济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 特的嵌入理论阐明了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嵌入社会因素,将经济行为的研究放在 社会网络中分析,才能更加具体客观 。公众社会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只有进行全方 位系统研究,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否则,公众参与该科技产业转移 的方式和社会影响力极易形成联动效应,甚至成为全球性社会运动的诱因。 1.3 研究视角与拟创新点研究视角与拟创新点 1.3.1 若干概念的界定 (1)科技产业转移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 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门学科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 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 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并 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或基本技能和操作技巧,则是技术的定义 。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要素供给或需求条件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 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现象与过程。本文认为,科技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即 科技是一个弹性的概念,而非专指某些特定行业或专业。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其科学技术实力也不相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科技具有相对 性,对于科学技术欠发达地区而言,即使产业转移的科技含量不高也可称之为科技 产业。 科技产业转移是一项实践跨度较长,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以及相关社会因素共同 作用才能完成的复杂社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科技产业转 mark granovetter,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ircajounrla of sociology,vo191 辞海(197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第 1746 页 现代汉语辞海,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第 445 页 第一章 导论 7 移不可能是单一的理性经济行为。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文 化逐步走向更高的融合,所以科技产业转移必然是多元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2)公众社会行为 目前,学术界对公众社会行为尚未有统一抽象的定义或概念。不同研究领域的 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以及公众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将其进行定义和划分,例如 环保行为、集资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等。 社会学对公众社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区 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社会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们社会行动的科学,他 提出用解释的方法来理解社会行动 。韦伯的社会行动与公众社会行为由相似的含 义,即认为公众的社会行为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 普诺对公众集合行为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集体行为又称大众行为或集合行为,是 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表现为人数众多,组织性较弱并且行为者相 互依赖性 。 通过对集合行为基本条件的分析, 他提出集合行为有六个 “必须且充分” 的基本条件 ,即:1、环境条件,集合行为产生的物质和社会条件;2、结构性压力, 某种社会因素成为人们的共同心理压力,在压力促使下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 问题;3、普遍情绪或共同信仰的形成,某种促进形成的共同威胁或共同利益,在此 生产共同的看法,表现出相似的普遍情绪;4、诱发因素,某件事件成为群体性集体 行为的导火索;5、行为成员,公众行为的人员要素;6、社会控制能力,集合行为 的产生受社会控制的程度影响。 本文中的公众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在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公众对科技产业转 移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公众社会行为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 点: 首先,公众针对科技产业转移做出的集体行为。公众集合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 会行为方式, 一般表现为对科技产业转移的抵制影响。 运用戴维.波普诺的 “六条件” 对公众集合行为解读分析。科技产业转移提供公众集合行物质社会和环境条件,科 技产业转移作为社会活动其转移风险成为人们的共同压力,在此压力下形成公众的 共同威胁或共同利益。针对科技产业转移过程中,公众利益集团、产业转移方利益 集团和产业承接方利益集团三方利益的不协调或利益冲突会成为公众集合行为的导 火索。如果社会控制不当会对社会产生不稳定隐患。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05 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m.2003.1 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2006.6:597598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 8 其次,公众默认行为,即公众对科技产业转移表现出的默认行为。默认并不表 示公众没有行为表示,在科技产业转移整个过程中,公众的利益最为广泛同时又最 为容易被忽视。公众选择对科技产业转移的默认,包含较为深层次的含义。公众默 认行为会随着科技产业转移进程的发展而向不同方向发展,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公 众社会行为会走向极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第三,公众个体或组织化行为。从公众行为组织化程度的维度进行分类,可以 将公众社会行为分为公众个体行为或组织化行为。 公众对科技产业转移的行为模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科技产业转移对公 众利益集团、承接地利益集团和转移方利益集团三方利益角逐中,公众利益集团承 担产业转移风险相对较广,而且不同地区公众承担的转移风险强度存在一定差异。 由此,公众社会行为模式也存在多样化,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公众行为 会由个体行为向组织化行为发展。 1.3.2 研究视角的选择 现阶段学术界对科技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随着社会的 不断发展,单纯经济学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解读科技产业转移的规律,例如社会中诸 多因素对科技产业转移活动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科技产业转移,可以把科技产业转移理解为一种社会活动, 即一种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社会现象。在科技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社会中的各 个子系统与社会因素都与之发生关系。在多元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些因素对 科技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有哪些规律可循都值得探究。 经济学主要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方与承接方进行利益博弈,双方从经 济理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最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对 科技产业转移这一现象的分析,并不能仅仅从经济利益的理性角度解释,在社会文 明程度不断发达的现代社会,单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逐渐瓦解,取而 代之的是要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即实现社会中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科技产业转移进行解读分析。 1.3.3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表现在:1、用社会学的视角对科技产业转移这个经济行为 进行了新视角的解读。笔者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愈来愈 多的资料表明,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元的,有必要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分 析与研究。多视角的研究才能切实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作用机制;2、将科技产业转 第一章 导论 9 移背景中公众社会行为作为主要的要素工具,分析社会因素对科技产业转移的影响, 特别是公众社会行为作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对科技产业转移的影响模式;3、提出了相 关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借鉴。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社会因素分析公众社会行为 10 第二章 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重要社会因素公众社会行为 社会系统中,多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影响科技产业转移。对众多 社会因素,本文不可能一一穷尽,但是通过对科技产业转移案例进行抽象分析,可 以明确公众社会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因素在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特点以及影响过 程。 2.1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社会因素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社会因素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系统组成的有机体,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 同功能组织、系统协作作用的结果。科技产业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科技 产业的转移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基础的人口因素、文化因素、科学 技术,而且又与教育设置、社会开放程度、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有不同程 度的关系。 科技产业转移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的复杂社会活动,对科技产业转移产生影响 的社会因素是多元的,其影响过程也是复杂的,但是众多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 关系。首先社会因素对科技产业转移的影响存在层次,不同功能结构的社会因素在 不同时期对科技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是有级差的。其次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是 一个交叉综合作用的过程,任何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社会因素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而是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在不同条 件下影响作用不同,在不同的条件影响下,社会因素的表现方式是不相同的。第四, 科技产业转移中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传递,社会因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多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传递最终影响到科技产业的转移活动,而随着科技产 业转移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2.2 公众社会行为是科技产业转移的重要社会因素公众社会行为是科技产业转移的重要社会因素 如上所述,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社会因素是多元的。那么公众在科技产业转移 中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将对科技产业转移中典型公众社会行为案例进行分 析,并进一步阐述公众社会行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科技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 2.2.1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事件 1、广州番禺垃圾发电厂事件 (1)垃圾发电项目背景 随着各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应 对的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率先通过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的 方法,不仅效解决了城市垃圾大量囤积的环境压力,而且实现了能源的再次转化。 第二章 影响科技产业转移的重要社会因素公众社会行为 11 例如美国 hpower 垃圾发电站每天处理垃圾 2160 吨,发电能力高达 570mw , 而德国则每年花巨资从国外进口垃圾用于发电 。我国于 1985 年建成首座垃圾焚烧 发电厂,目前全国共有垃圾焚烧发电厂 140 多座,垃圾焚烧发电已成为我国解决城 市垃圾和能源问题的新方向 。 (2)番禺垃圾发电项目简介 广州市是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人口密度大。为解决城市垃圾长期不能有效 处理的问题,广州市计划通过引进垃圾焚烧发电的项目来解决城市垃圾与能源再生 的矛盾。19992001 年广州市番禺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规划设计完成 ,2001 年通 过专家评审,2002 年由番禺区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 。该项目于 2006 年选址,2007 年公开招投标计划 2010 年建成并投入运营,但是 2008 年番禺区人大代表关志升等 人提交议案,要求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尽快关闭火烧岗垃圾填埋场。短短 7 年间,番禺区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抗议,要求撤销番禺区垃圾焚 烧站的建立,新兴能源型产业的转移在公众集体反对下被迫停止。 (3)番禺垃圾发电产业转移中,公众社会行为形成分析 作为一个新兴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垃圾焚烧厂(站)的建立,解决了城市垃 圾处理问题,但是垃圾焚烧时会产生由于氯化物等燃烧不充分释放出二噁英等强致 癌物。有毒物质对公众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对公众造成共同威胁成为公众反 对该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面对共同的生存威胁,公众开始自发或半组织化对该项 目产业转移进行抵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就是这一事件的典型案例。 本案例中,公众对该项目的反对行为主要发生在该项目 2006 年选址以后,番禺 区居民开始意识到垃圾焚烧存在潜在的风险,但是公众风险意识尚未统一,但是开 始关注进展。随着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不断推进,厂区周边群众通过上访,给政府 部门网站留言等形式表达对该项目的反对。广州政府在该项目转移中不考虑周边公 众切身利益的做法再一次促成公众由自发行为向组织化行为方式的过渡,在一定程 度上激化公众与产业承接方利益集团的矛盾。政府与企业利益捆绑造成公众利益的 弱化,新闻、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各种媒介对公众社会 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面临垃圾焚烧共同威胁,其同质性不断增强,公 江源.化腐朽为神奇美国夏威夷州利用垃圾发电.大众用电j,2000.16(9) http:/ 郝豫.我国垃圾发电产业现状探析j.当代经济.2006 年第 9 期(下):33-34 广州市番禺区市政管理局,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广州市番禺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规划r2001 尧文元,雷泽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问题探讨广州市番禺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介绍j.环境卫生工 程.2006(3)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社会因素分析公众社会行为 12 众逐步形成共同的意识,即反对该项目的转移。公众社会意识指引公众行为方式的 改变,居民通过网络发帖、向有关部门递交反对意见书、在汽车上张贴印有反对建 设垃圾焚烧发电厂车贴、联名提意见等形式进行反对项目转移。这表明公众开始实 行组织化行为方式影响该项目。 公众对项目转移抵制的主要动机是垃圾焚烧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和环境的污染 危害的认识,虽然垃圾焚烧产生的危害尚未直接对番禺区居民造成危害,但是这一 危害的潜在性却客观存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日本因垃圾焚烧处理不当对当地居民 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著名的“垃圾岛事件”、 “琦玉县蔬菜二噁英事件” 就是最佳佐证。 对在番禺区建立垃圾焚烧厂 (站) , 公众在共同威胁下形成共同意愿, 并在此共同意愿的指引其行为抵制反对在该区域建立垃圾焚烧厂(站) 。 2、转基因食品工业事件 全球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为解决粮食生产与人口不断上涨的矛 盾,各国政府不断投入巨资试图采取新兴科技手段来实现粮食单位面积的最大化, 转基因食品工业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个案例。 转基因食品是指应用生物科学工程,通过改变植物内在基因序列的方法提高单 位面积的植物果实产量 。该项技术开始于 20 世纪,转基因技术在提高生物单位产 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全世界转基因作物 1996 年为 170 万 hm 2,1999 年为 4000 万 hm 2,到 2001 年已达 5000 万 hm2。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议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是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监控与分析系统尚未建立 。 据美国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行政院总裁 jeffrey m. smith 的文章称,“真 正用转基因食物喂饲实验中的动物的经历,实在是叫人害怕的。当用基因大豆喂雌 性大鼠,它们大多数的婴儿在三个星期内死亡,与用天然大豆喂食的大鼠作比较的 话,它的死亡率就有 10的之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