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悼祭文:艺术与情感新范型的确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悼祭文在此时繁盛。在魏晋文人 的广泛参与下,悼祭文不仅数量大增,体裁上也是灿然大观。另外, 与前代的悼祭文相比, 魏晋悼祭文写哀的成分加强, 抒情性更为突出。 任何文学形式的书写都需要艺术表现的支撑。 魏晋文人运用抒情性的 意象,淋漓地展现一己的哀伤。以强烈渲染的表情方式,展现对亡者 的伤悼之悲。受魏晋为文风气的影响,体式华丽繁复,从多角度、多 方面地展现生者之悲。 魏晋悼祭文展现了魏晋文人多情的精神世界, 流露了他们本真纯 粹的情感。同时在对逝者的伤怀中,我们发现魏晋文人又有自身的伤 感。而在这种生命的伤感中,他们又能不断的寻求超越。 综而言之,魏晋悼祭文在精神领域及艺术领域所开拓的崭新面貌 不仅折射出特定的时代气质, 而且为后世悼祭文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 范型和模式。 关键词:魏晋悼祭文;繁兴状态;基本特征;艺术表现;情感内涵关键词:魏晋悼祭文;繁兴状态;基本特征;艺术表现;情感内涵 4 abstract abstract wei jin is the famous tumultuous time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condolences are prosperous in this time. under the wei jin writers widespread participation, the condolences not only quantity to increase, but also are brightly in the literature style.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generation , wei jin condolences write sorrowful the ingredient to strengthen, lyricism is more prominent. any form of written literature needs the support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ei jin civilian use of the lyric imagery, to show their own grief. with a strong exaggerated facial expressions, display on the body of the shangdao sorrow. for the text of the wei jin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e, the writing style is magnificent and gorgeous , from many aspects to display the tragedy of the living. wei jin condolences unfold the wei jin writers inner world, has revealed their candid pure emotion. meanwhile to the deceased sorrowful, we discovered that the wei jin writer also has own sad. in such a sad life, they can continue to seek beyond. in a word , wei jin condolences not only refract a specific tempera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field of arts and the spirit of pioneering the field of the brand new look ,but also creat the basic paradigm and 5 mode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condolences. key words: wei jin condolences; flourishing condi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 artistic expression ; emotional connotations 2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1 引引 言言 悼祭文作为一种抚存慰亡的文学,是中国古代表达悼祭叹逝之情的文学样 式。它包括诗1、赋、诔碑、哀辞、祭文等相关体裁。魏晋时期,悼祭文繁盛, 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悼祭文是悼祭文发展史上的独特一环,加强它的 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悼祭文在魏晋时期的真实状况,而且对把握那个时代 文学的特征,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悼祭文起源甚早,先秦时期即有追念哀悼亲友的文字,如诗经 中的邶风绿衣 、 唐风葛生 、 秦风黄鸟 、 小雅蓼莪等。这一时 期悼祭文的特点是表现手法古朴单纯,语言质朴,常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写 感情。如邶风绿衣 :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 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 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2(p65)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诗 体的悼祭文从表现方法、外在形式上都不成熟,反映出中国古代诗歌形成初期的 特点。但却开创了悼祭文写作的先例,在内容及表现手法上对后世产生了启示的 作用。 这一时期亦有诔文,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但只有记事, 而无诔辞。确有文字可考的诔辞是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 “旻天不吊,不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 律。 ” 3(p24)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 )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哀号 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另传有柳下惠诔 : “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 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 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 1 参考文选的选录标准,将挽歌归入诗体中。 文选将诗分为二十四小类,其中就有挽歌, 这说明当时文人是将挽歌作为诗体形式来对待的。从魏晋挽歌的内容看,有些自挽的挽歌虽不 是伤悼亡者, 但它同样是感慨生命, 且最能说明本文论述的问题, 因而将其一并归入悼祭文中。 2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 2 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4(p85)刘勰曰: “逮 尼父卒,哀公作诔。观其慭遗之切, 呜呼之叹,虽非睿作,古式存焉。 至柳之诔惠子,则辞哀而韵长矣。 ”1(p127)挚虞认为,从孔子诔到柳下惠诔 的先秦诔文,实际上已经孕育了累列死者德行并表达生者哀伤的内容规范,为后 世诔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怪乎刘勰曰: “暨乎汉世,承流而作。 ” 2(p127) 两汉时期悼祭文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只有少部分意在抒发真挚哀情,大部分 则流于颂赞、铭德的形式。如扬雄的元后诔 、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 、傅毅 的明帝诔 、张衡的司空陈公诔 、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卢植的郦 文胜诔等诔文。其体例大致为: “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 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 ”3(p127)也就是前叙死者生平,表示 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形式皆为四言,概以 四言以雅润为本,适合于庄严的场合。褚斌杰先生说“铭文、碑文赞颂文辞习用 四言,主要是利用诗经中雅颂部分诗歌的传统,而且写出来风格显得古朴, 肃穆。 ”4(p53)碑文方面亦是繁盛。崔瑗、胡广的碑文都妙诀一时,尤以蔡邕的碑 文最为著名。蔡邕的碑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高。刘勰曰: “自后汉以来,碑 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 ” 5(p128)文选碑文选四人五篇,蔡邕一人就独 占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两篇。 魏晋是悼祭文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悼祭作品的数量明显增多, 魏晋名家中很少没有悼祭文的。首先,从表现内容而言,悼祭文包括对父母、兄 妹、妻子、朋友、君臣等的伤悼,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亲伦关系。其次,这一时期 的悼祭文在体裁方面已经趋近成熟,后世所常用的几种伤悼体裁,包括碑文、诔 文、 祭文、 哀辞等基本齐全。 再者, 这一时期的悼祭文在写作上加重了艺术色彩, 仿佛悼祭文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伤悼之情,还要驰骋才华,展现才情。因此,魏晋 悼祭文可以说已经成为魏晋文学中一种具有独立价值和地位的文学样式。 者查阅这一时期的文本,统计悼祭文的数量在 200 多篇以上。得益于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环境的改善,魏晋文学研究进入了丰硕的年代。此后, 4 同上. 1 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 同上. 3 同上. 4 褚斌杰.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5 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学样式以及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家、作品,也都进入 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与此相应,从 80 年代以后,魏晋悼祭文也进入了研究者的 视野中,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具体的作家、 作品的研究。 这是一些文学研究专著中经常论及的, 也是近来研究魏晋悼祭文最普遍也是数量 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只限于名家名篇的零星介绍。研究者在研究这些作家、作 品时,对悼祭文的内容思想及艺术表现都进行了分析。如王增文的论潘岳和他 的诗赋哀诔 。二、将魏晋悼祭文主要是悼祭诗、赋放在整个悼祭文学史的整体 中作描述性的分析。如王立先生的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 ,主 要从主题学的角度探讨此一时期的悼祭文,这有其一定意义的开创之功,但对于 魏晋悼祭文只是一种片观的分析,侧重点在悼祭诗、赋与丧悼文化的关系。三、 悼祭文中单一方面的研究。例如近年来的一些硕博论文:杜瑞平的魏晋南北朝 挽歌研究 、黄金明的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 ) ,这些比起具体作家作品的 研究,在广度及深度上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上述的研究虽然都有对悼祭文的论述,但主要以魏晋作家、作品的单个及单 方面的分析为研究的重点,对于这一阶段悼祭文的整体研究并未深入。另外,研 究者多探讨悼祭文的来源、演变,未能很好的以文本展开讨论,对其体现的情感 内涵也把握不够,这样势必会造成研究的欠缺,从而使悼祭文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未能凸现出来,因此魏晋悼祭文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以现存的文 本为依据,着重探讨魏晋悼祭文的艺术表现及情感内涵,以期对其作出比较客观 的定位和评价。 4 第一章第一章 魏晋悼祭文的繁兴状态及基本特征魏晋悼祭文的繁兴状态及基本特征 公元一世纪中晚期,经过数百年蓬勃发展的汉王朝走到了它的尽头。宦官、 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军阀混战,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1(p347)“出门 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2(p365)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汉帝国的百年光荣,帝王之尊, 官宦之贵,百姓的安乐,士人的理想,都被这战乱无情的扫荡殆尽。汉武盛世、 光武中兴的升平岁月,顷刻间灰飞烟灭,化成了昨日的回忆。经过多年的纷争战 乱,三国归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往日的富庶、繁华已 似流水。西晋承平未久,当人们惊魂稍定时,八王之乱爆发了。趁着王朝“窝里 斗” 的好时机, 北方的异族入侵了。 于是这个新生的王朝不得不屈辱得退居江南, 建立了另一个政权东晋,过着貌似安闲实则胆战的日子,直至被武人刘裕的刘 宋王朝取代。这就是历史上的魏晋“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杀,悲歌 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 224 年(从建安到刘宋) 。 ”3(p323)在这个 环境中,悼祭文创作呈现出繁兴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第一节 创作的繁兴状态创作的繁兴状态 首先,魏晋悼祭文在创作数量上大增。据现存的文本资料统计,魏晋悼祭文 数量多达 200 余篇。魏晋有名的文人,都有悼祭之作。建安由于世积乱离,灾难 频繁,士人多有死别的体验,因而悼祭文很是发达。翻开建安文人的文集,可以 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有伤悼作品。庾信伤心赋曰: “至若曹子建、王仲宣、傅 长虞、应德琏、刘韬之母、任延之亲、书翰伤切,文辞哀痛,千悲万恨,何可胜 言! ”4 (p3925)曹操有悼念友人的与荀彧悼郭嘉书 、 又与荀彧悼郭嘉书 、 祭 桥太尉文 ,文辞朴质,情真意切,悲感淋漓。 祭桥太尉文正式以祭文命名, 1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同上. 3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4 严可均. 全后周文z. 北京: 中华书局,1958. 5 收尾又使用“尚飨”一词,这种写法遂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形式。王粲的伤夭 赋抒写幼子早夭的悲情心态, 思友赋中虽不言悲而悲自见。曹丕又与吴 质书悼念昔日以文字相交的友人: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 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1(p1098)阮瑀死后,曹丕伤其妻儿,亲作寡妇赋 、 寡妇诗 ,并命王粲等作之。曹植是建安时期创作悼祭文最多的文人,其伤悼 幼亡子女的金瓠哀辞 、 行女哀辞 、 慰子赋是沉痛悲慨,如泣如诉。 武 帝诔 、 文帝诔 、 卞太后诔虽有溢美之辞,但着实又饱含着现实的悲情。而 其追怀挚友王粲的王仲宣诔 ,文辞哀切,以情行文,以情动人。另据文选 谢灵运广陵王墓下作注,曹植也曾作寡妇赋 ,很可能是与曹丕、王粲同 时所作。到了魏末,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作思亲诗 ,抒发了对母兄逝世后的悲 痛、思念与孤苦。向秀的思旧赋更以浓重的笔调为正始伤悼文学涂上了最为 悲情的一笔。鲁迅先生说: “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 ,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 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那时是确无写处的。 ” 2(第三卷)因为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向秀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因而赋作 以含蓄的笔法,简短的笔墨,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及自己的哀伤激愤之情。 有晋一朝这类悼祭文更盛。潘岳一人就有哀文、祭文、诔碑及诗赋多达 34 篇,并成为以擅长“悼亡”传世的文人。 晋书卷五十五载:“岳美姿仪,辞 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 文选收诔文 8 篇,其中一半为潘岳所作,收哀伤 赋八篇,潘岳亦有 3 篇。 怀旧赋 、 寡妇赋 、 哀永逝文等,均以叙哀情见 长。而他纪念亡妻的五言悼亡诗三首,则为传世名作。以至“悼亡”一词, 从此专为悼妻之用。陆机的悼祭之作也有 17 多篇。他在与弟清河云诗中坦 言: “天步多艰,性命难誓。常惧陨毙,孤魂殊裔。存不阜物,没不增壤。生若 朝风,死犹绝景。视彼蜉蝣,方之乔客。眷此黄垆,譬之毙宅。 ”3(p680)他的怀 土赋 、 思亲赋 、 愍思赋是思念双亲、哀悼姊妹。而叹逝赋 、 大暮赋 、 感丘赋中对于生命的死亡又能予以宏观透视。王钟陵先生以独到的眼光比较 潘、陆两人。他说: “潘岳、陆机都着重的是一种死亡的沉重感,承受的是一种 感伤主义思潮,表现一种时光的迁逝感。潘岳写哀悼采用近镜头,表现的是一个 1 严可均. 全三国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2 鲁迅.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6 短时间中具体场景里具体人物的悲哀;陆机叹丧逝运用的远镜头,表现的是一个 长时间中弥漫整个社会的悲哀。潘岳以淋漓胜,充分表达了当日人们心中现时的 悲哀;而陆机则解释之以理思,表现了消逝这种悲哀的向前的要求。这是其时动 乱社会中两个并存的心理侧面,浓重的丧逝感一方面要求淋漓的倾泻,另一方面 又要有所消逝以便求得心灵的逐步平静。陆机、潘岳正好代表了这样两个不同的 方面。 ”1(p271)陶渊明,这位冲淡远世的徵士,亦无法忘怀于生死。他在 51 岁时即 有拟挽歌辞三首 ,在他人亦已歌的冷漠中,表达对于生命逝去的伤感。 祭从 弟敬远文 、 祭程氏妹文等悼祭亲人之作,又一一展现亲人离世的哀感。 其次,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魏晋悼祭文也是灿然大观。从现存魏晋悼祭 文来看,这一时期与悼祭相关的体裁都得以定型且有所发展。诗体方面是四言、 五言、七言异彩纷呈。四言有王粲的代言体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诗中以诗 经小雅蓼莪中归家的征夫丧父母自比,写出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情 真悲切。潘岳的组诗悼亡诗三首 、陆机的挽歌诗三首 、陶渊明的拟挽歌 辞均是五言诗体的佼佼者。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文辞哀绝,引得后世悼亡遂 专指悼念亡妻。 陆机的 挽歌诗 读来让人对生命的存在感慨万千。 陶渊明的 拟 挽歌辞以旷达之语对待生死,达到了中古时代挽歌诗最为辉煌的峰巅。嵇康的 七言思亲诗是魏晋存留不多的悼念母亲之作,以骚体的形式写归家后母亲已 不在的伤悲: “慈母没兮谁与骄,顾自怜兮心忉忉。诉苍天兮天不闻,泪如雨兮 叹成云。欲弃忧兮寻复来,痛殷殷兮不可裁。 ”2(p490)赋体的悼祭之作亦是别见情 趣,名篇巧制不绝于时。王粲、曹丕为阮瑀妻所作的同题之作寡妇赋 ,向秀 伤怀故友嵇康的思旧赋 ,潘岳为任子咸妻所作的寡妇赋 ,陆机叹逝的叹 逝赋 、 大暮赋等均为传世名篇。 散文体的悼祭文则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著称。 曹操的 祭桥太尉文 语言简练, 清俊通脱。曹丕的与吴质书 、 又与吴质书是情采多姿,情味隽永。陶渊明 祭从弟敬远文 、 祭程氏妹文则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p30)另外,这一 时期的文体在体例上也是包含众多。曹植的金瓠哀辞 、 行女哀辞 ,潘岳的 1 王钟陵. 中古诗歌诗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3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7 金鹿哀辞 、 泽兰哀辞均以“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4(138)见长。在诔 碑文创作方面魏晋时期亦是至为兴盛。 魏晋时主要文人曹丕、 曹植、 潘岳、 陆机、 陆云、孙绰等皆有诔碑传世,尤以潘岳的诔文、孙绰的碑文最为著名。王隐晋 书云: “潘岳善属文,哀诔之妙,古今莫比,一时所推。 ” 文选收诔类八篇, 潘岳一人即有四篇。南朝刘勰评曰: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 ”1(p444)潘岳的诔文数 量众多,现存诔 13 篇。尤以文选收录的杨荆州诔 、 杨仲武诔 、 夏侯 常侍诔 、 马汧督诔闻名。魏晋碑文写的最好的当推孙绰, 晋书本传载: “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 碑文,然后刊石焉。 ”刘勰曰: “孙绰为文,志在于碑。 ”2(128)这也表明孙绰对碑 文这一文体的重视。刘师培先生在讲录中说: “孙绰碑文文笔之 雅虽逊伯喈,而辞句清新,叙事简括,转折直接,皆得力于伯喈者为多。 ” 再者,从作者身份上说,魏晋悼祭文的繁盛是文人广泛参与的结果。这我们 可以与前代悼祭文相比较而言。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 “先秦有 些文学作品,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 确指。这是先秦文学作品与后代作品的不同之处。 ”3(p27)秦风黄鸟是秦国 人民挽三良, 小雅蓼莪是人民苦于兵役,悼念父母。 孔子诔是鲁哀公悼 念孔子, 柳下惠诔是柳妻诔夫。可以说,这些都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来创作的。 两汉时期,这种创作情况有所改变,但汉代悼祭文写得较好的没有一个就其社会 身份而言是可以称为“文学家”的。扬雄的诔文虽标志着诔文体制的形成,但其 社会身份是学者。他的元后诔还是受王莽之命作的。杜笃也是东汉学者,因 事在京入狱。狱中写诔文颂扬开国功臣大司马吴汉功业, 受光武帝赏识获释出狱。 刘勰诔碑即有微词: “杜笃之诔,有誉前代;吴诔虽工,而他篇颇疏,岂以 见称光武,而改盼千金哉! ”4(p128)诚如章培恒所言: “西汉中期的文人,主要是宫 廷文学侍从;西汉后期、东汉前期的文人,又主要是学者兼官僚的类型。而且他 们大都与最高统治集团比较接近并较多受他们的控制与支配, 因而多少具有御用 文人的色彩。自东汉中后期以后,文人的身份即发生了变化,有些是平民身份的 4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 同上.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8 士 ,有些是普通的学者和官僚。 ”5(p261)魏晋亦是如此,建安七子是曹魏时期的 士,潘岳是普通的官僚,陆机只是显贵的幕僚而已。而且后世都以文学成就论及 他们。如“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潘岳、陆机是“太康文学”的代表。 另外, “文人身份的这一变化,也使他们较之前代文人更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和 表述个人见解, 无疑也有助于推动文学的抒情化与批判化倾向。 ” 1(p261)也正因此, 在魏晋动乱的社会中,在曹植、潘岳、陆机、陶渊明等文人的广泛参与下,悼祭 文这种抒写日常生活平凡世界和真实细微的个人感受的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基本的精神特征基本的精神特征 鲁迅先生说,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 “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 2(p504)魏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大的转折时期, 文学越来越多的被用来表现作家个 人的思想感情。在悼祭文中,我们处处可见作者情的流露,因而强烈的抒情性是 魏晋悼祭文不同于前代的基本特征。 体现在文体形式上,运用楚骚“兮”字句的作品有不少。一方面是“骚则长 于幽怨之情” (程廷祚 骚赋论上 ) 楚骚的形式, 宜于表现悲凄的情感。 另外 “楚 辞具有抒发悲愤之情的传统,选用这种体裁,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是有意 识利用楚辞悲壮这一特点,调动读者已有的审美经验,造成一种情绪氛围, 使作品产生更好的抒情效果。 ”3(p330)魏晋的悼祭文,除纯粹的四言、五言之外, 也有一定数量的骚体句,有的甚至全用骚体来抒写悼祭之情。曹丕有代言的骚体 诗寡妇诗 :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 候鴈叫兮云中,归燕翩兮徘徊。 妾心感兮惆怅,白日急兮西颓。守长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 怅延伫兮仰视, 星月随兮天回。 徒引领兮入房, 窃自怜兮孤栖。 愿从君兮终没, 愁何可兮久怀。 ” 4(p403)以霜露、 落叶、 归雁这些混合着的感伤意象抒写孀妇的孤寡无依、 寂寞伤心。 曹丕另有寡妇赋曰“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人皆处兮欢乐,我独怨 兮无依。抚遗孤兮太息,俛哀伤兮告谁。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历夏日 兮苦长,涉秋夜兮漫漫。微霜陨兮集庭,燕雀飞兮吾前。去秋兮就冬,改节兮时 5 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 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 鲁迅.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郭建勋. 先唐辞赋研究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9 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1(p1073)语言仍全 用骚体句式,写法与诗十分相近。嵇康的思亲诗是魏晋为数不多的悼念母亲 的诗篇,通篇采用“兮”字句式,以睹物思人的手法写出了归家后母亲已经不在 的伤痛。 “嗟母兄兮永潜藏,想形容兮内摧伤。感阳春兮思慈亲,欲一见兮路无 因。望南山兮发哀叹,感机杖兮涕汍澜。念畴昔兮母兄在,心逸豫兮寿四海。忽 已逝兮不可追,心穷约兮但有悲。上空堂兮廓无依,睹遗物兮心崩摧。中夜悲兮 当告谁, 独收泪兮抱哀戚。 日远迈兮思予心, 恋所生兮泪流襟。 慈母没兮谁与骄, 顾自怜兮心忉忉。诉苍天兮天不闻,泪如雨兮叹成云。欲弃忧兮寻复来,痛殷殷 兮不可裁。 ”2(p456) 潘岳是这一时期运用骚体句式最多的文人,其寡妇赋 、 哀永逝文是西 晋骚体悼祭类的代表。 寡妇赋 、 哀永逝文通篇采用骚体句式,通过场面的 描写,氛围的熏染,将丧亲的深哀巨痛表达的淋漓尽致。 寡妇赋是代言之作, 代姨妹任子咸妻叙其孤寡之心。赋中孀妇有“嗟予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 3(p1985)的生来不幸之叹;有“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捐背”4(p1985)的突然丧夫 之痛;有“静阖门以穷居兮,块茕独而靡依”5(p1985)的闭门居丧之悲;更有“鞠 稚子于怀抱兮,羌低徊而不忍”6(p1986)的欲死不能;最后又有“要吾君兮同穴, 之死矢兮靡佗”7(p1986)的生为丈夫守节,死于丈夫同穴的决心。骚体句式的运用, 将生离死别的悲痛写得是深切哀惋,何绰叹寡妇赋 “此代寡妇以言情,备极 哀怆。潘黄门善于言哀,非特自赋悼亡者。 ” ( 文选集评 ) 哀永逝文是为发 妻杨氏丧亡而作的,文中多角度、多层面的描绘使作者满腔的悲痛得以最充分的 展现,尤以“逝日长兮生年浅,忧患众兮欢乐鲜。怅怅兮迟迟,遵古路兮凶归。 思其人兮已灭,览馀迹兮未夷。昔同涂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谓原隰兮无 畔,谓川流兮无岸。视天日兮苍茫,面邑里兮萧散。匪外物兮或改,固欢哀兮情 换。归反哭兮殡宫。声有止兮哀无终。既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8(p1998) 最为论者称道。另外,他的悼亡赋 、 伤弱子辞 、 悲邢生辞则杂用了骚体 1 严可均. 全三国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2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 严可均. 全晋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10 句。 伤弱子辞曰: “奈何兮弱子,邈弃尔兮丘林。还眺兮坟瘗,草莽莽兮木森 森。伊遂古之遐胄,逮祖考之永延。咨吾家之不嗣,羌一適之未甄。仰崇堂之遗 构,若无津而涉川。叶落永离,覆水不收,赤子何辜,罪我之由。 ”1(p1997)由四言、 六言和骚体三种句式构成,句式的交错变化,与作者痛失爱子的哀伤情思正相适 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气息。 在实用性的诔碑文方面,魏晋悼祭文亦是抒情意味深长。在说明这个问题之 前,我们先对魏晋以前的诔文作一回顾,以便更好的理解魏晋诔文的抒情性。2 诔本是古代六辞之一, 周礼春官大祝记载: “太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 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 ”郑玄注: “诔者, 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由此可见,诔辞与我国古代的谥法紧密相 连。诔文的原始功能是作谥,这在先秦诔文中有明确的反映。另外,因诔文是与 谥议相伴而生的,这就要求死者生前有一定的爵位,实际就是要求作谥必须以功 德为依据,这就限定了诔文所诔的对象。从汉代所存的诔文我们看出,诔主主要 是帝王皇后和王公大臣。如扬雄元后诔 、崔瑗和帝诔 、杜笃的吴汉诔 、 傅毅的北海王诔都是此类,且主要是颂赞亡者德勋。再者,诔文虽有荣始哀 终之意,但由于“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3(p127诔文的功能主要 是旌之不朽,故诔辞中虽有哀的意味,却是哀而不哀。以刘勰称赞的苏顺为例, 苏顺的和帝诔 ,全文溢美之辞,记叙和帝功德,惟结尾用“不慭少留,民斯 何怙。歔欷成云,泣涕成雨。昊天不吊,丧我慈父”4(p744)来表哀伤。 “昊天不吊” 还是借用孔子诔的现成套语。而且因作者与诔主的关系较为生疏,故这种哀 情往往具有“总括性、宽泛性的特征,表现为形式化礼仪化。 ” 5 (p159)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思想解放,文学观念加强,“恰好从东汉后期以来,浓 郁的感伤思潮弥漫开来,文学也进入自觉时期,本为死者而作的诔文正适合表达 哀情,于是,诔文转向寄寓哀感的方向便有了现实基础。”6(p166)诔文的抒情性越 来越突出,即诔文的表哀功能日益加强,曹植一方面明白诔文的述德功能,一方 面又说:“臣闻铭以述德,诔尚及哀。是以谅越冒阴之礼,作诔一篇。知不足赞 1 严可均. 全晋文z. 北京: 中华书局,1958. 2 因魏晋碑文存留较少, 且多为残篇。这里我们以数量居多,存篇完整的诔文来论述。 3 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 严可均. 全后汉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5 黄金明. 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6 徐国荣. 中古感伤文学原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1 扬明明,贵以展臣蓼莪之思。”1(p1157)刘勰曰:“陈思叨名,而体实繁缓。文皇 诔末,百言自陈,其乖甚矣!”2(p128)其实,这正是曹植诔文抒情的需要。陆机则 直接说“诔缠绵而凄怆。”3(p2013)文选五臣注济曰:“诔叙哀情,故缠绵意 密而凄怆悲心也。”也就是说,诔文由重述德逐渐向寄托哀情的方向发展。挚虞 文章流别论中也说:“诗颂箴铭之篇,皆有往古成文,可放依而作。惟诔无 定制,故作者多异焉。”4(p1906)所谓“诔无定制”,这正是诔文随时代的发展自 然而然的结果。 曹植悼念友人王粲的王仲宣诔,诔文按照一般诔文的写法,先追溯王粲 的家世,历数王粲父祖的历史功绩,说明王氏世代都是国家的栋梁,这就为下文 赞扬王粲做了铺垫,同时也很好的表达了对王粲早逝的惋惜之情。诔文对王粲予 以写实的赞美,正是这种切实的赞美,将自己对友人生前的了解,娓娓的传达给 读者。后追述两人生平的交往:“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 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感营宴会,志各高厉,於戏夫子, 金石难弊。人命靡常, 吉凶异制,此欢之人,孰先殒越?何寐夫子,果乃先逝, 又论死生, 存亡数度。子犹怀疑,求之明据,傥独有灵,游魂泰素。我将假翼, 飘飖高举,超登景云,要子天路。”5(p1154)写的深情款款,抒发的真情感人肺腑。 文章最后说:“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6(p1154)既肯定王 粲死得其所,也是深寄作者的哀思。诚如徐国荣先生所言:“在曹植手中,诔文 更带上作者的个人感受和主观色彩,抒情性和文学性大大加强了。这一现象,也 正代表了诔文在魏晋时期的转变风向在述德与写哀并举的前提下, 越来越突 出后者的写作特点。” 7(p160) 潘岳杨仲武诔中的诔主杨仲武是潘岳的晚亲,故潘岳哀情抒发的是缠绵 凄怆。诔文以叙述两人间的友谊为主,序中叙述诔主家世、身份,然后总叙赞其 品行,并点名作诔之旨意。诔辞叙述杨仲武: “克岐克嶷,知章知微。钩深探赜, 味道研机。匪直也人,邦家之辉。如彼危根,当此冲焱。德之休明,靡幽不乔。 1 严可均. 全三国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2 周振幅注.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3 严可均. 全晋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徐国荣. 中古感伤文学原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2 弱冠流芳,俊声清劭。”1(p1993)然后以“潘杨之穆,有自来矣”2(p1993)叙事两家的 关系, 二人虽属于姑丈侄子, 却情同兄弟。 虽殊其年, 实同厥心。 并由此反问 “如 何短折,背世湮沈。”3(p1993)美好的生命猝然短去,怎能不令人痛悼呢?“寝疾 弥留,守兹孝友。临命忘身,顾恋慈母。哀哀慈母,痛心疾首。噭噭同生,凄凄 诸舅。春兰擢茎,方茂其华。荆宝挺璞,将剖于和。含芳委耀,毁璧摧柯。呜呼 仲武,痛哉奈何!德宫之艰,同次外寝。惟我与尔,对筵接枕。自时迄今,曾未 盈稔。姑侄继陨,何痛斯甚。呜呼哀哉! 披帙散书,屡睹遗文。有造有写,或 草或真。执玩周复,想见其人。纸劳于手,涕沾于巾。龟筮既袭,埏隧既开。痛 矣杨子!与世长乖。朝济洛川,夕次山隈。归鸟颉颃,行云徘徊。临穴永诀,抚 榇尽哀。遗形莫绍,增恸余怀。魂兮往矣,梁木实摧。呜呼哀哉!”4(p19983作者 的哀痛之情一层深似一层。夏侯常侍诔通过记叙与逝者有关的生活,颂赞夏 侯湛高贵的品质与出众的才华,抒发对亡友的一片哀伤之情。诔文说夏侯湛出身 名门,而他本人亦是: “英英夫子,灼灼其隽。飞辩缡藻,华繁玉振。如彼随和, 发彩流润。如彼锦缋,列素点绚。”5(p1995)自己与他相交已久,对他的为人十分 了解:“心照神交,唯我与子。且历少长,逮观终始。子之承亲,孝齐闵参。子 之友悌,和如瑟琴。事君直道,与朋信心。虽实唱高,犹赏尔音。”6(p1995)与此 同时,作者深情的追述了他与逝者的深厚情谊,对逝者表示沉痛的悼念。接着又 用一大段文字追忆了夏侯湛对自己的劝诲。 一想到这些, 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如 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呜呼哀哉!至如今,存亡永诀,逝者 不追。望子旧车,览尔遗衣。怎能不叫人恸抑失声,迸涕交挥。”所以作者连续 痛书:“ 非子为恸,吾恸为谁?呜呼哀哉!积悲满怀,逝矣安及!呜呼哀哉! 7(p1995)邵子湘云“安仁善于言哀,而叙亲故往还之谊,尤见真切。”(文选集 评引)诚然,在为亲友所作的诔文中,潘岳正是写尽了个人的哀思。 总之,无论是数量上,体裁体例上,作者身份还是基本的精神特征方面,魏 晋悼祭文都展现出了不同于前代的较大变化和新面貌。 1 严可均. 全晋文z. 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13 第二章 魏晋悼祭文的艺术表现 第二章 魏晋悼祭文的艺术表现 艺术的表现,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说明,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为情感的表 现创造一个恰当的形式。魏晋悼祭文从意象选择、表情方式和体式特征三个方面 为它悲情的呈现寻求了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抒情性意象的运用 第一节 抒情性意象的运用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 ”1(p64)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抒情文学领域 里有着重要的地位。诚如有论者所说: “在诗学领域的研究中,意象研究是具有 独特地位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 它是直接指向诗歌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 ” 2(143)在魏晋悼祭文中,士人的诸般情思是通过象征性意象与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 的。 一、 “黄昏”与“雁”作典型的象征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虽然也有写实的成 分, 但主要还是寄物言情。 在魏晋悼祭文中, 最典型的象征意象莫过于黄昏、 雁。 自“主要经过楚辞至汉魏六朝诗歌中求索与相思主题对黄昏意象内蕴的 充实,这一惯常话语获得了顾恋生命、时间的较多执著,惋惜生命、恐惧死亡的 较多深沉。 ”3(p283)建安文人缪袭的挽歌诗曰: “生时游国都,死没弃中野。朝 发高堂上,暮宿黄泉下。 ”4(p1094)将“黄昏意象与生命有限的体认结合起来,艺术 地揭示出生命的黄昏所必然栖息的空间场所黄泉, 使黄昏意象更加明确的包容进 了死亡的意味。 ”5(p283)曹植赠白马王彪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 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而这种生离死别的伤悼则是以黄昏为 中介: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 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 抚心长太息。 ”6(p452)以黄昏为中心,连带着寒蝉、归鸟、孤兽等凄凉的旅途景物 1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 李瑞腾. 诗的诠释m. 台北: 台湾时报出版公司, 1982. 3 王立. 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2. 4 梁 萧统. 昭明文选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5 王立. 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2. 6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 穷愁的气氛, 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王粲的 寡妇赋 抒写孀妇的日暮怀悼: “日掩暖兮不昏,朗月皎兮扬晖。坐幽室兮无为,登空床 兮下帏。涕流连兮交颈,心憯结兮增悲。 ”1(p959)日落西山,本该家人团聚,可丈 夫却永远不再回,留下孀妇和弱子孤苦相依。太阳落山了,屋里并不昏暗,而这 明暗对比却更增加了孀妇此刻的悲伤心理。潘岳寡妇赋更将日暮黄昏与孀妇 的行为及哀婉的倾诉交织在一起, 生动的抒写了青年妇女在骤失丈夫时那种无法 用言语来表达的伤痛及刻骨铭心的思念: “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 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思缠绵以瞀乱 兮,心摧伤以怆恻。曜灵晔而遄迈兮,四节运而推移。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 而陨枝。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退幽悲于堂隅兮,进独拜于床垂。 ” 2(p1985)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指出“旧落怀人,真情实况。 ”方玉润诗经原始 卷五也说 “夫风雨晦瞑,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 ”斜阳西挂,暮蔼沉沉,带 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感慨和情思,尤其是在孀妇的眼里,黄昏最能触发爱的心弦, 黄昏时节进入眼帘的景物更能引发一种深层次的联想。 雁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强调人的悲凉凄苦身世。 诗经小雅鸿雁 : “鸿雁 于飞,哀鸣嗷嗷”3(p521)朱熹诗集传云: “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 ” 大雁声声的哀叫引发了流民凄苦的共鸣。除此之外,雁还与男女之情有关。古代 婚礼常以雁为见面礼,班固白虎通义嫁娶曰: “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 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 越也。 ”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云: “孳孳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娶,迨冰 未泮。 ” 4(p86)诗人听到雁声,随即联想到自己的婚事。但这种连带爱情意味的雁, 在后人眼里却蒙上了隐喻相思感伤的一层相思离愁的酸楚冷调。曹丕寡妇诗 中,孀妇触雁生情: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萋萋。候雁叫兮云中,归燕翩兮 徘徊。妾心感兮惆怅,白日急兮西颓。 ”5(p403)霜露落叶给与人们的本身就是萧索 苍凉的视觉效应,加之以听觉中雁的低沉鸣叫,怎能不唤起了孀妇无限的愁思? 而且雌雄双雁可以南来北往,相互依飞,而今自己一人孤居独处,满腔哀怨无人 1 严可均. 全后汉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2 严可均. 全晋文z.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3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4 同上. 5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 能解。 寡妇赋中孀妇亦是感雁生情: “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历夏日 兮苦长,涉秋夜兮漫漫。 微霜陨兮集庭,燕雀飞兮吾前。去秋兮就冬,改节兮 时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1(p1074)此外, 具有萧索意蕴的秋意象,象征时光迁逝的霜露意象,在魏晋悼祭中也有出现,因 它们常与上述意象混合使用,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借“物是”感念“人非”的描述性意象。描述性的意象,具有追求精确 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细微处的感受体认,多由生活中常见实物组成。在 魏晋悼祭文中,作者往往以追忆故人昔日的言谈举止或者再现过去的生活环境、 所用物具等来抒写物是人非之悲。 王粲思友赋曰: “登城隅之高观,忽临下以翱翔。行游目于林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花的结构和类型说课稿 (新版)济南版
- 销售合同范本及风险防范提示
- 14《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固体树脂版制版员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改性木材产品消费者偏好分析报告
-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说课稿4 新人教版
- 对(间、邻)二甲苯装置操作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景泰蓝点蓝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子陶瓷挤制成型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陶瓷艺术价值评估分析
- 4.2《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 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智能化升级研究报告
- 2025年自考专业(计算机网络)考试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A卷)
- 冷链技术对水果品质保持的数值预测模型研究
- 集输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附完整答案(必刷)
- 珠江医院护理面试题库及答案
- 流程管理某省市场营销MPR+LTC流程规划方案
- 化工厂实习安全培训课件
- 疏浚清淤工程合同协议书
- 电子电子技术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