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现代化进程逐步走向深入,但人的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占全国绝大 多数人口的农民,现代化程度不高深刻的阻碍了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中 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 努力促进他们的现代性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更大的活力,加快建设全面小 康社会的进程。 基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中国农民的个人现代化问题实质上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 f 农民的社会化问题。从这- - n 断出发,当前农民的现代性就是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主流文 化的社会化程度。在人的社会化的视角下,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社 会学研究方法,从与农民生活密切联系的范畴出发,就农民的环境意识、职业观念、生育观 念、时间观念和计划性、参与意识、进取观念对北京市农民的现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当前北京市农民的观念呈现出较现代的倾向,而教育、大众传j i 媒介、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 则是农比获得现代性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农村教育的落后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存在阻碍了 农民现代性的获得。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关键词:农民,现代性,获得途径 a b s t 队c t i n d i v i d u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i s i m p o r t a n t c o n t e n to fs o c i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 i n c e r e f o r m i n g a n do p e np o l i c yw a sc a r r i e do u t ,s o c i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w h i c h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de c o n o m i c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h a sb e e nd e e p e n i n g b u tt h ep r o c e s so fi n d i v i d u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h a sf o l l o w e db e h i n dt h a to fs o c i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t h e p e a s a n t s ,w h oo c c u p i e st h em o s tp a r to f c h i n e s e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e x t e n to fi n d i v i d u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i sv e r yl o w , w h i c hi sab i go b s t a c l et ot h ep e a s a n t s s e l f - d e v e l o p i n g c a p a c i t y 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em o s t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i n c h i n e s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a n d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i s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r u r a ls o c i e t ya n dc h i n e s ep e a s a n t s m a k i n gab i ge f f o r tt op r o m o t e t h em o d e r n i t yo f p e a s a n t sw i l lb r i n gm o r ep r o s p e r i t y t or u r a l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a l s os p e e du pt h ep r o c e s so fb u i l d i n g f lw e l l - o f f s o c i e t yi na na l lr o u n dw a y b a s i n g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st r a n s f o r m i n g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e a s a n t si st r u l yt h e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su n d e r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w h o l es o c i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j u d g i n gf r o mt h i sp o i n t ,t h ep r e s e n t m o d e r n i t yo fp e a s a n t si s 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ee x t e n to fa c c e p t i n gt h em a i nc u l t u r e 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 s o c i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ia d o p tl i t e r a t u r es e a r c h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u r v e y , i n t e r v i e wa n do t h e rs o c i e t y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oa t t a i nm a t e r i a l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 w h a ti sc l o s e s tt op e a s a n t s l i f e ,ir e s e a r c h e dt h em o d e r n i t yo fp e a s a n t si nb e i j i n g , w h i c h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w a r e n e s s ,c a r e e ra w a r e n e s s ,b e a r i n ga w a r e n e s s , t i m ea n dp l a n n i n ga w a r e n e s s ,p a r t i c i p a t o r ya w a l n e s sa n dp r o g r e s sa w a r e n e s s a sa r e s u l t ,i tw a sf o u n dt h a tt h em o d e r n i t yo ft h ep e a s a n t si nb e i j i n gi sf a i r l yc l e a ra n d t h a te d u c a t i o n ,m a s sm e d i a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f l o w i n ga n ds t a y i n gi nc i t ya r ee f f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st op r o m o t et h em o d e r n i t yo fp e a s a n t s b u tb e c a u s et h er u n de d u c a t i o nl e v e i i s l o wa n dt h e r el i e ss e n s o ro fm g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o t h e ro b s t a c l e s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a p p r o a c ho fm o d e r n i t yi sp r e v e n t e d w i t h t h ed e 印p r o p e lo f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 p r o c e s so f p e a s a n t s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w i l lb e c o m em o r ef a s t k e y w o r d s :p e a s a n t s , m o d e r n i t y , a c h i e v e m e n t a p p r o a c h 独创性声明 擎s s b 7 3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似,q 幸 时间:2 0 0 3 年6 月6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 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觚f 爱少节 刷磁轹老名维 ,u 、l a , 时闻:2 0 0 3 年6 月6 日 时间:2 0 0 3 年6 月6 日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导言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进程逐步走向深入,但人的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经济的现代化,尤其是占全国绝大多数 人口的农民,现代化程度不高深刻的影响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农民正越来越成为规模庞大的 弱势群体。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尽管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体制对社会 和个人具有巨大的改变作用,但任何科技、制度和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人才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 根本性力量。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任何具有变革意义的科技和制度创新首先是在少数人身上实现 的,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观念、态度、心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没有跟上和适应社会的 变革趋势。现代化进程将会受到严重阻碍。可以这样说,“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在决定 社会类型(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 前提条件。”( 韦伯斯特,1 9 8 7 )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是农民的现代化。努力促进农民观念的现代化,促成他们的现代性。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注入更大的活力,加快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农民的现代化,甚至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而我国的事实恰好就是,全 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就集中在传统思想影响最强大的农村。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传统思想在经历了 半个世纪的剧烈社会变迁后并没有迅速退隐,农村地区相对而官较多的保存了传统思想继续留存 的机制。传统观念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阻碍力量。因此,探讨观念的现代化,尤 其是农民观念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从社会发展目标的角度看,研究农民的现代化,促进农民现代性的成长,有利于实现农民自 身的现代化。从而使农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的束缚,真正使农民平等的享有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 成果。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农民的辛勤劳动支撑着社会的运转但他们一宣处于压抑状态。改 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弱势地位仍旧没有改变,农民自身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障碍。在丰十会解决农 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促进农民观念的现代化,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发展自我的 能力是一条有效的办法。 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来看,研究农民的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从 而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尤其是通过发现阻碍农民现代化的因素,可 以为农村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从社会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缺乏对人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农民的研究。研究人,研 究农民,应当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一直以来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不了解农民真正的需要,不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状况与农民的主体地位极不相称。罗吉斯曾在乡村社会的变迁中 写道:“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很多发展规划的失败,规划者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农民的不合作, 他们对农民很失望尽管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农民但我们缺乏对农民整体的科学的, 中阑农业大学 珂l 士学位论文 篇一章导言 霹靠豹瑾鼹,一个国家要发最必矮礴究农民”费孝避宠生瞧携密要疆究大弱心态罄次这令阚 题,这是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价值的 二作。 1 2 研究综述 1 2 1 关子入的现代化和璐代性 对人的现代化研究始于对导致落藤的原因的研究,因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现代 他成了“最销台实际箍又其育拂战性酌工作”。蓑国社会学家瓦尔鸳认麓,“现代纯怒措一种特殊 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卷度、信念和行动中,并改变了两方社 会豹稍囊帮鬟掭我嚣】谈受袋芪纯甄是一耱意识形态,又是静享会芙系结襁,变革畿不 断的使它向前发展。说的坏,遂是为自己而变革,说的好,这是一种受价值观念指导的变革过程, 永爱止境。”( 瓦尔马,1 9 8 3 ) 英竟尔簸测“把现代化看于# 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 过程”。( 荚克尔斯,1 9 8 5 ) 库筠认为现代性是“对将我们带入现代世界的备种知识、社会和政治 变迁的综台名称”( 转引自谢立中,2 0 0 1 ) 。台湾学者叶崩政认为“现代性遮个基本概念基本上是 历史的也是文佬酶,其所呈璇与反映的楚欧潮a 鲁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超的一释诫稚和赣 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岛行动基调。”( 叶启政,1 9 9 6 ) 1 2 2 荑克尔斯的研究 英宽容糍是较翠提出大静瑷搜化掇念鲍柱套学家。从1 9 6 2 零舞始,蚀生持了题为“经涝发 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的大规模调焱。对智利、# 可根禚、以色列、印度、尼日利瑚= 和孟加控的 6 0 0 0 名调资访谈对簸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他发现,具肖现代性麴人在生满态度、价值观念j 葶行 为方式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特镊,而不论他是属于嘲5 个国家、种族、宗教。 英克尔斯从1 2 个方面勾勒出一个现代人的形象,包括;乐予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总想 鼹念、薪豹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黛诧;器爨广弱,头熬嚣救,尊重莠撩意考虑不秘 意见和i 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具材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求效率;计划性;尊 蘩躲莰;霹依赖性鞠僖经感:重援专门技拳,攥意按技零承平褰低领取不翔掇酬;聚子谴自愁及 后代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敞于挑战;相互了解、尊莺和自尊;了解 生产及过糍。 在促成人的现代化的因索和环境方面,荚竞尔斯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1 、教育。它是德成 人的现代化的最有力的因素;2 、工作职业经骏,尤其是在现代的大规模生产企业( 如工厂) 中 鹣二| 二俸经毅,工厂梭英竟尔擀筏为程藏蜣健幢的学校;3 、与大众传播媒奔接触;4 、大燕模鹣较 殿组织。它至少能对个人现代性形成遣度刺激 5 、农村合作社避动。它使社员互相帮助,带来 了处理a 入之闯笑系瓣耨麓藩剩,提供了楚瑾事势躺耪典藏;6 、父亲豹教枣帮客庭豹环境。 落对个人现代性有崴接的影响。( 英巍尔斯,1 9 8 5 ) 1 2 3 卡尔( k a h l ) 的研究 卡尔从1 9 6 0 年开始对巴西和墨磷搿两国的1 3 0 0 多名被调查者进行了问卷访谈,归纳出了现 俄人赢当搽有静7 个特征:镌是一个裁掇分子,嚣不蓬消极分子,换言之,艟不是一位瘩螽论者, 2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吉 而是试图企划未来、以求实现自我理想的人;在实现计划时,他依赖自己,而不依赖亲朋:他是 一位个体主义者,不愿过度的认同他人;他乐意都市生活的刺激和机会;他不认为都市生活的基 本结构是固定不变的,相反,他认为像他一样的普通人都有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可能;他认为生活 和事业上的机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会尽可能的运用报纸、 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转引自周晓虹,1 9 9 7 ) 1 2 4 杨国枢的研究 台湾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从1 9 6 0 年开始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大规模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一、影响个人现代性的因素;二、个人现代性对行为的影响:三、个人现代性和人的其他心 理和行为特质之间的关系。经过实证研究,杨国枢得出五条主要结论:一、在动机和需要方面, 现代化程度越商者,其自主需要、异性恋需要和成就需要越强;= 、在态度和观念方面,现代化 程度越高者,其权威性格越弱;三、在兴趣和价值方面,现代化程度越高者,其对社会价值和人 情关系的忽视越大 四、在气质和情绪方面,现代化程度越高者,其适应性、外向性、独立性、 变化性、对他人的容忍性以及男性化趋势越强;五、在认知方面现代化程度高者也与现代化程 度低者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杨国枢总结说,个人现代性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特质。它涉及到整个人 格的其他方面。换一句话说,现代化的历程并非只是使人在观念与态度上有所改变,而是使罄个 人格的各方面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现代的生活方式) , 但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社会及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密切关联 的。( 转引自周晓虹,1 9 9 7 ) 1 2 5 叶南客的研究 从1 9 8 0 年代后期开始,叶南客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研究”课题组参照国外的研究方 法,对国人的观念现代性进行了测量。他们对江苏、吉林、河南、四川、广东五省的十多个县市 的1 2 0 0 多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认为,现代人观念进步的主体要素由兰类主要的心理取向构 成,包括现代人的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的现代化意识的得 分明显超过问卷测评的中界值,呈现出“较现代”的倾向。主体意识曰益突出,效益意识日益强 化,创新意识开始萌发。( 叶南客,1 9 9 8 ,m ) 叶南客也从边际人的概念出发,对现代化过程中出 现的城乡二元人格进行了研究,提出二元人格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和文化规 范系统的类型不一致。要整合= 元人格就需要从两方面实现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加快 “双向城市化”的社会进程。( 叶南客a ,1 9 9 5 ) 对于实现个体人格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叶南客提 出了三步走的构想:基础层次的素质立国战略;中间层次的提高生活质量战略;最高层次的社会 化创新战略。( 叶南客,1 9 9 8 ,m ) 1 2 6 近几年国内对农民现代化的研究 在现代化研究中,人的现代化研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人的现代化研究中- 对农民的现代 化研究就更少了。我国是农民大圜对农民的现代化研究还显得很不够。近几年来国内对农民现 代化的研究主要有;周晓虹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 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言 和具体方式。他总结说,农民离开土地的流动经历和他们的城市生活体验在促成其个人现代性方 面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就前者而言,单纯的流动经历无疑能够提高离土农民的个人责任感、自 我依赖、风险意识、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却难以使他们养成现代工业或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秩序感、 计划性、时间感和科层制原则:而就后者而言,尽管城市及城市文明应该能够赋予一个人在其间 生活的最起码的现代特质,但无论是流动经历还是城市体验,都是一个普通农民完成其从传统向 现代转变的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周晓虹1 9 9 8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经过 了历时三年的实证研究。对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社会心理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影响农民社会心理形 成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现代农民应当具备的心理特征( 程贵铭、朱启臻,2 0 0 0 ) 。郭正林等人 依据实地调查资料,通过对华南一个以外出务工为主的村落的剖析,揭示了外出务工对原住地社 会和文化变迁的作用,着重分析了个人现代性获得的社会背景和条件,阐述了外出务工对农民获 得现代性的作用及过程。他们总结认为,农民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既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也促 进了个人现代性的获得( 郭正林、周大鸣,1 9 9 6 ) 。廖非从当前的农民问题出发,认为农民问题 阻碍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而流动可以产生新的质素,成为农民变革的动力,传播、教育是提高 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廖非,2 0 0 0 ) 。 1 3 研究的主要思路 1 3 1 对人的现代性研究思路的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二、三十年是现代化理论盛行的时期。依据分析单位的不同,对现代 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社会现代化的研究,一类是对个人现代化的研究。本文所要进 行的是后一类研究。 自英克尔斯起,人的现代性研究之方法偏重于使用标准化测量工具,例如英克尔斯的综台现 代性量表( o m 量表) ,卡尔( k a h l ) 现代化量表等。国内学者对人的现代性的研究也较多的借鉴 了英克尔斯等人的方法。这些标准化工具的使用尽管可以比较精确的测量出被测者现代性素质的 构成状况,从而判定其现代化程度。但这套方法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第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立问题。很多现代化研究者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就是,传统和 现代是同一连续体之对立的两极,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这种做法可能比 较武断尤其是对于中国这种正在发生剧烈转型的社会。事实上。在这种假设的由传统性与现代 性构成的线性续谱中并不存在一个“中性点”。从而来判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范围。在社会转 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是共存的,甚至是相互交织的。因此,通过测算被测者的现代性得分来判 定其现代化程度的做法是需要斟酌的。 第二,单向度与多向度的问题。从传统性与现代性构成的线性续谱出发。现代化研究者把被 测者在备题中的得分累加起来,得到个人现代性的总分。这种处理方式是假定个人现代性的各构 成部分之间高度相关。但是有研究发现,这种高度相关并不必然存在个人现代性也可能包含着 相自:独立的成分。 m 参见杨国枢等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概念与测量躐杨国枢等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第2 4 6 2 5 2 页,台湾: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 9 9 1 年 4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言 第三,单范畴与多范畴的问题。现代性量表涵盖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统计时 进行分数累加以总分表示个人现代化程度的办法也蕴涵着个人在不同生活领域现代化程度相同、 不同生活领域现代化程度之间高度相关的假设,这也并不一定成立。有的人可能在某一生活领域 内非常现代,但在另一领域内却比较传统。 第四普遍性与本士化的问题。现代性量表首先由西方现代化研究者提出,在研究中国人的 现代化问题时用作蓝本,这种做法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国内的现代化研究者在涉及对农民的现代性进行研究时,方法并不一定 符合农民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如叶南客在8 0 年代的研究,很多指标并不适合用来测量农民。因 此,研究农民的现代性,除了要克服人的现代化研究方法一般的问题外,还应该注意结合农民的 生活,结合农民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特殊的现代化过程。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城市与农村社会变迁的速 度是不一致的,城市社会变迁的速度显然要更快一些。由于城市整体的变迁速度快,城市人口与 农民的个人现代化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农民由于所处的杜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现代 化的程度要滞后于城市人口。因此基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中国农民的个人现代化问题实质 上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民的社会化问题。从这一判断出发当前农民的现代性就是对杜会 现代化过程中主流文化的社会化程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判断仅仅是策略性的,是针对中 国现代化先期阶段的特点提出来的,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乡逐渐统一协调发展, 这种视角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因此,本研究将从人的社会化视角来探讨人的现代性问题。我认为。这种视角有这样几个特 点: 第一,有助于克服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早先对人的现代化研究存在“西方中心论”的偏见, 把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从人的社会化视角 出发,当前农民个人的现代化就是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主流文化的社会化。它 关注的中心不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农民而是用中国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农民。 第二,从社会化的视角出发,本研究不是全景式的去寻找系统的中国式的农民现代化指标, 这对于一篇硕士论文来讲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有针对性的探讨农民 正常接受当前主流文化的主要缺陷面及其梗阻因素。这实际上是假设农民在不同生活领域的现代 化程度是有差异的。本文也有意于了解这种差异程度有多大。 1 3 2 研究目的 本项研究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的: 第一把握当前农民现代性的成长状况,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第二,探讨农民获得现代性的主要途径,以及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新途径a 第三,找出农民现代性成长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为促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提出建设性建议。 1 3 3 研究内容 1 通过对农民现代性的测量来描述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的生长现状。 2 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揭示农民现代性发育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5 3 探讨农民获得现代性的主要途径,以及在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的条件下农民获得现代 性的新途径,并结合典型个案进行分析。 4 分析农民现代性成长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3 4 研究假设 当前农民的现代性呈现出较现代的倾向。教育、大众传播媒介、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是促进 农民现代性的重要途径。 1 3 5 概念界定 1 农民:具有农业户口、从事农业或其他产业的人口。 2 现代化:是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人类生存的物质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身的过程。 现代化不仅是科技进步、经济政治发展的过程,它也是人们价值观念、态度、生活方式等进步性 的转变过程。本研究中的现代化主要指人的现代化,即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生活方式等进步 性的转变过程。 3 现代性:是现代化社会中个人所最常具有的一套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 模式。 4 传统性:是传统社会中个人所最常具有的一套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模 式。 5 社会化:不仅指个体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个体适应社会 生活的整个过程。在本研究所持的社会化视角中,社会化主要是指继续社会化,即具有杜会成员 资格的成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社会角色变化的过程,它区别于个体在儿童、 青少年阶段的早期社会化或基本杜会化过程。 1 3 6 具体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包括: 1 文献法:在实际调查前充分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情况。包括己有的关于 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现代性量表的编制及其实施,探讨量表的优点和不足,以作为实地调查的依 据和基础增强测量指标理论上的意义,并尽可能的克服其主要问题。 2 问卷法:本研究参照了园内外学者现代性量表的编制方法、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设 计问卷,对农民的现代性成长状况进行测量。 问卷的设计是从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范畴出发把农民现代性特征的表现分为:环境、职 业与工作、家庭生活、政治和社会参与、教育与学习、经济与消费等内容,o 再在其中选取相关 测量指标形成问卷。虽然这些指标不能够全面反映农民现代性特征表现的范畴,但可以进行一些 初步的探索。问卷调查于2 0 0 3 年3 月4 月在北京郊县实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以随机 抽样原则对昌平区一个村、延庆县四个村共5 个行政村的1 5 0 户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每村又随 机调查3 0 户。在户中调查生日接近7 月1 日的年龄在1 8 周岁以上的农民。共发放问卷1 5 0 份, 。参见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一九八九) 台湾: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 9 9 1 年t 第2 5 4 页 6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言 回收1 4 2 份,其中有效问卷1 1 5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 6 7 。被调查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 程度、婚姻状况构成情况如下表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大离 2 5 岁 2 5 - 3 s3 6 - 4 54 6 s 5 5 5 岁 小学高中专 未已 婚 男女及以 初 中专及或 以下岁岁岁以上中婚婚 下中技以丧 上偶 6 74 81 33 43 51 71 62 15 14 031 38 64 5 8 34 1 7”32 9 63 0 41 4 81 3 91 8 34 4 33 4 82 61 2 68 3 539 注:婚姻状况缺失值为1 2 。 在样本中,男性为5 8 3 ,女性占到4 1 7 ,与这5 个村的实际男女成年农民的性别比例构 成有偏差。产生男性样本比例偏高主要是一部分被抽中的女性农民不愿意填答,而由该户中的男 性代为填答的结果。其他比例的构成与5 个村的相应比例基本相同。在样本中笔者也重点关注 了参与过流动的样本特征与总体样本特征的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基本一致( 如表1 - 2 ) 。因此, 参与流动人群基本上与样本总体的特性具有一致性。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 表t 2 参与流动的样本特征分布( ) 性别年龄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小 高中 太离 5 5 学 专婚 2 5 - 3 5 3 6 - 4 5 4 6 - s s岁,中 男女2 5 岁以下 及初中 专 及未婚已婚或 岁岁岁 以 以以丧 上中技 下上偶 5 2 44 7 61 9 o3 8 12 8 6 7 17 19 55 2 43 5 7 2 42 2 27 5 02 8 样本收入水平分布如表1 - 3 衰l _ 3 样本的人均收入水平分布( n = 1 1 2 ) 收入水平频次 比例 1 0 0 0 元以下 2 82 5 0 1 0 0 0 - 2 5 0 0 元5 34 7 3 2 5 0 0 5 4 0 0 元 2 42 1 4 5 4 0 0 元以上 7b 3 尽管本研究所得到的样本构成可能与总体有一些偏差,但是对研究农民的现代性问题应该是 有帮助的。所有问卷资料通过s p s s l l 0 社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7 中胥农业大学礤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吉 3 ,访谈法:专家访谈。剥羯遴霉箕毽课题臻究豹辍会对5 链专家教授、害曩藏鸯农琵现找 性相关的一必问题进行了访谈。 表户谤谈。笔者谯房由豹d 村、昌乎静w 村、延痰的靼个材逃霉亍调查时就农民麴观念状况、 生活状况对部分农民谶行了访谈,以充实问卷调蠢以外的内容。 8 中国壅些奎学硕主学位论文 第二章农民现代性的现状 第二章农民现代性的现状 社会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现代性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的现 代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也处在变动之中,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对人 的现代性特征有着某些相对稳定的需要。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社会中个人 所最常具有的一套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也就是那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 要的稳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表2 1 旋转因子负荷表( y a r i m a xr o t a t i o n ) c o m p o n e n t 变量 f 1f 2f 3f 4f 5f 6 0 11 5 91 0 3:8 2 1- 6 9 0 9 e 0 21 7 250 5 8 e 0 3 q 25 2 43 8 95 9 c2 8 1 8 e 0 21 6 42 0 5 q 31 2 6 5 e - 0 2 7 0 21 7 58 2 7 3 e 0 24 7 71 7 8 q 4- 4 7 7 2 e 0 23 0 9 1e - 0 2 1 2 69 9 5 4 e 0 28 9 c2 6 8 5 e - 0 2 q 5- 7 1 8 4 3 e 0 23 2 07 8 5 1e 0 21 4 8 6 e 0 2- 5 7 13 e 一0 2 - 7 6 67 0 3 1e - 0 2 3 1 33 2 18 e - 0 22 0 5- 91 8 1 e 0 2 q 74 4 42 6 84 5 7 4 e 0 22 3 8 3 8 42 9 7 q 8 8 8 c2 1 25 8 3 9 e 0 23 0 5 3 e - 0 25 3 3 9 e 0 24 4 4 3 e 0 2 q 93 0 4 5 7 32 9 52 8 5 7 e - 0 21 6 93 9 8 q 1 11 2 01 9 42 8 8 6 e - 0 3- 1 4 4 0 e 0 2- 4 8 3 7 e 0 28 5 8 0 1 23 9 1 1 4 8 9 e - 0 27 1 58 5 3 8 龇8 1 2 9 e 0 2- 1 1 0 8 e 一0 2 0 1 3 2 3 23 5 48 6 2 4 e 0 2- 0- 2 5 2 0 e 一0 23 2 6 0 1 41 7 8 4 6 e - 0 29 13 3 e - 0 28 2 61 5 01 8 3 q 1 58 1 02 8 25 2 9 0 e - 0 24 2 7 4 e 0 2 - 9 7 6 6 e 0 25 4 4 6 e - 0 2 q t 63 4 7 7 舳1 1 3 9 e - 0 21 1 0 24 2 7 2 e - 0 2 q 1 76 7 2 1 5 59 0 9 5 e - 0 27 6 3 9 e - 0 2- 9 8 9 8 e 0 2、1 1 8 q 1 88 8 1 1 7 61 7 28 7 5 4 e - 0 22 3 6一2 2 2 q t 9 1 1 05 3 2 1e - 0 29 5 1 1 e - 0 38 3 8 2 2 9- 6 3 6 6 e 0 2 0 2 05 4 5 5 9 81 4 71 3 9- 4 5 3 4 e - 0 22 3 2 7 e - 0 2 累计 贡献2 4 7 2 7 3 7 3 9 44 7 6 5 95 7 4 5 96 5 1 8 97 1 9 1 9 ( ) 注:对原始数据组台成6 个综台指标,变化大体上反映了各原始指标的变化,剔除了多余指标。 人的现代性特征很多,在本研究中笔者重点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农民现代性的研究状况a 在前 述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农民的环境意识、农民的职业观念、农民的生育观念、时间观念 9 中同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农民现代忡的现状 和计划性、农民的参与意识、农民的进取意识等六个方面来论述农民现代性特质。为了验证从这 六个方面进行划分的可行性。笔者在控制是否参与流动变量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考察的1 9 个指 标以主成分法( p r i n t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e ) 进行因子分析并使用方差极大化原则对因子负 荷进行正交变换旋转( v a r i m a xr o t a t i o n ) 。分析提取了6 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 1 9 1 9 ( 见 表2 - 1 ) 根据因子分析和变量特征,这六个因子分别代表f 1 ( x 5 、x 7 、x 9 ) 时间观念和计划性、 f 2 ( x 8 、x 1 6 、x 1 8 、x 2 0 ) 参与意识、f 3 ( x l 、x 2 、x 1 2 、x 1 3 ) 职业观念、f 4 ( x 6 、x 1 4 、 x 1 5 、x 1 7 、x 1 9 ) 进取观念、f 5 ( x 3 、x 4 ) 生育观念、f 6 ( x 1 1 ) 环境意识。因此,通过对全 部测量指标的因子分析降低整体指标的维度,简化了接个观测系统。达到了寻求测量指标基本结 构的目的。通过以上知识准备和因子分析对变量的分类,确定了参与分析的要素,在定性和定量 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解释框架。笔者将对这六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2 1 农民的环境意识 在农业社会中,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首要基础。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在 白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从而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感。因此严格说来,传统社会中的农【并不 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意识。今天的环境意识是在科技发达、人类能够主宰自然的前提f 产生 的,它与传统社会中自然主宰人类的条件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传统社会中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反映为天人和谐的自然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中。人们关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 是一个基本方面,中国农民传统自然价值观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即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在中 国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将自然、社会、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它们都遵循着同一准则,并且 认为人们必须适应、服从大自然的归律,不可违背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和谐的 观念也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在此基础上的农业经济特点紧密相联的,以农业为基础的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民族对土地、自然、气候的依赖。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 关系,即天人关系。农民就更加注重这一点了,几千年来,农民生长、繁衍在土地上,深受自然 环境的制约,十分重视土地等自然物,由此进而形成了敬畏自然、天人和谐的自然观。 但是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深刻的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 巨大破坏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农业生产中, 农业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增强农民对自然环境的对话能力的同时也出现了相 应的负面影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了尽量克服现代化进程对 环境带来的破坏,保护环境成为了世界各圜共同的课题。在我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已经成为 了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环境意识应当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公民必须具备的现代意识。 朱启臻教授曾在2 0 0 1 年对农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实证研究。o 他通过对北京房山一个b 山区 村庄的实地调查,指出了该村庄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环境问题:水利设施的老化和人为破坏,水资 源匮乏;果树和植被的破坏;农药和化肥的无节制使用;乱扔生活垃圾。而村民环境意识薄弱, 缺乏保护环境的动力则是该村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北京市近几年下大力气进行了改善生态环境 。x 1 x 2 0 即是袭2 - 1 中与问题q 1 - q 2 0 相对应的测量指标 。参见朱启臻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调研世界,2 0 0 1 年第1 期 1 0 的工作,包括在农村进行退耕还林、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为了测量当前农 民的环境意识,问卷中设计了“有人为了增产增收,施用很多农药和化肥,您对这种做法的态度 是什么”的问题。结果显示,有1 4 s 的认为“只要有收益,这么做没什么不对”;5 4 5 的农民 选择了“可以理解,但是不值得提倡”;3 0 9 的农民回答“这样会造成污染不能这么做”。这 项结果说明,大多数农民已经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已经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为对环境的 破坏作用。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收入群体的环境意识存在差异,农户的收入水平与环保意识呈现止相关 关系,如果把对该问题的三种回答分别看作是环境意识较弱、一般、较强的表现( 下同) ,那么 收入水平越高,其对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越强( 如表2 2 ) 。 农业生产收入水平 中的环保 意识 1 0 0 0 元以下1 0 0 0 - - - 2 5 0 0 元2 5 0 0 元s 4 元 5 4 0 0 元以上 较弱1 6 71 5 44 21 4 3 一般6 6 75 5 85 0 04 2 9 较强1 6 72 8 84 5 84 2 9 小计1 0 01 0 01 0 01 0 0 g a m m a = 0 3 17 p 0 0 5 分析同时发现,由于从事不同职业,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存在差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加 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如表2 3 ) 。这种结果可能跟北京市近几年来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广泛进行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宣传有关,另外, 农产品市场上的利益导向机制也发挥了作用。 表2 - 3不同环保意识的群体职业分布 ( ) 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意识 样本职业较弱一般较强t o t a l 种植业7 36 1 83 0 91 0 0 0 养殖业1 0 55 7 93 1 61 0 0 0 交通运输业2 8 65 7 11 4 31 0 0 0 加工制造业0 01 0 0 00 01 0 0 0 餐饮服务业1 0 02 0 o7 0 01 0 0 o 建筑业5 0 05 0 00 01 0 0 0 贸嘉批发零售业0 01 0 0 00 o1 0 0 0 其他4 4 44 4 41 1 11 0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供电运维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个SAP实施合同案例解析
- 放射考试题库及答案
- 房建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反应工程考试题型及答案
- 新型路基材料生产线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机械员基础试题及答案
- 影视剪辑基础试题及答案
- BIM技术推动建筑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 青岛版六三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二单元《第1课时 总量与分量》课件
- DB45∕T 2659-202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服务规范
- 电商税务筹划课件模板
- 旧楼拆除防尘降噪专项措施
- 矿山开采运输管理制度
- 律师行业税务问题课件
- 2025年中医适宜技术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DB63T 1599-2025 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设计规范
- 横向合同终止协议
- Module 9 great inventions Unit 3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