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pdf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pdf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pdf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pdf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且纷 纷寻求一种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措施,尤其是运用环境 刑事立法予以调整。但鉴于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 在迈向生态文明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犯罪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并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本文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采用历史、 比较等论证方法,以法益为主线对环境刑法法益理论进行了审视和探讨,对 刑法法益、环境法益和环境刑法法益的概念和关系做了梳理;在分析比较德 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环境刑事立法思想和环境刑法法益的基础 上,得出区别于传统环境犯罪及其刑法理论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刑法法益 概念。通过分析传统环境犯罪客体的不足,引出“环境权”成为环境刑法法 益内容的历史必然性;提出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应以“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的 环境伦理思想为指导,把保护环境刑法法益作为环境刑法的终极目标和环境 刑事立法的最高准则;并结合环境刑法法益在环境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 功能,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和刑 事司法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刑法法益;环境权;环境犯罪;环境刑法 a b s t r a c t 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b l e ma l r e a d yb e c o m e st h eg r a v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i ta r o u s e st h ea t t e n t i o no f t h ew h o l ew o d d e v e r yc o u n t r ya d o p t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e c o n o m i c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a n dl e g a l m e a n st op r o t e c t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c r i m i n a ll a wm e a n s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b l e m i st h es o c i a l p r o b l e ma p p e a r i n g i n m a r c h i n g t o w a r d e c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e c o u r s e b e c a u s eo f t h et i m e sl i m i t a t i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r i m i n a ll a wa n di t st h e o r yc a nn o ta d a p t t ot h en e e do fe c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a n e e e s s f u l l y t h ea r t i c l ep u te c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i d e ai n t o e f f e c t i ta d o p th i s t o r i c a lm e t h o d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e o r y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a ww i t hc e n t r a lc l u eo fl e g a li n t e r e s t t h o u g h tc o m p a r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t h i n k i n ga n dt h el e g a li n t e r e s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a w w i t hg e r m a n y 、j a p a n 、t a i w a n ,t h e nw ec o m et o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l e g a li n t e r e s t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a wi ne c o l o # c mc u l t u r et i m e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r i m ea n d t h e i rt h e o r y w et h i n kt h a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i g h ti st h eu l t i m a t ea i ma n dt h em a x i m a l c r i t e r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 i tt ot a b l e ss o m ep r o p o s a l s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c r i m i n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a n dj u d i c i a r yi no u rc o u n t r y h o p et h a ti sh e i po ft oo u tc o u n t r y 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j u d i c i a r y k e yw o r d s :l e g a li n t e r e s t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a w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i g h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r i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m i n a ll a w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 貅卜 2 0 0 7 年yry 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 术期刊网(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 印件或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 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 包 括) 授权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 勰r 2 0 0 7 年y 月厂日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 一) 环境刑法法益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背景 导言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 动植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 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 大自然的异常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增长到产生骚扰的程度,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人对 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 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 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o 人们真正认识到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在产业革命之后,2 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进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o ,引发了人类的环 境保护意识和对环境犯罪的普遍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居于世界领先 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使得自然资源的浪费相当严重,同时环境污染状况也令世人震惊。环境问题已成为制 约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成为我国人民最为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 一。环境系统的受损会破坏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因此必须强化对环境的保护。而保护环境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包括经济的、技术的、 宣传教育的、法律的手段。在法律手段中有行政、民事和刑事手段之分。由于日益严重的 环境犯罪问题对原有的全部法律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一 种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措施,尤其是运用环境刑事立法予以调整。 。参见【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奉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 i1 9 9 7 年,第4 页 。1 9 3 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 9 4 2 年以柬荚圆洛杉矾烟雾事件、1 9 4 8 年美田宾夕法尼巫州多诺拉烟雾事件、1 9 5 2 年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 9 5 5 年以柬1 1 奉富山骨痛绢事件、1 9 5 5 年以来l - i 本水俣纳事件、1 9 6 1 年以来日奉四日市哮喘病 事件、1 9 6 8 年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参见土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一1 0 页 1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2 研究的必要性 刑事制裁手段被公认为是最严厉的手段。刑事法律作为人类社会保护的最严厉和最后 一道防线,有着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有效功能,必然要对环境法益的保护发挥自己的作 用。“综观我国刑法发展的历史,运用刑事法律强化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治理虽然有所体现, 但总体上比较零乱。”因此,完善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已成为保护资源环境,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当务之急;如何运用适宜的刑罚手段控制环境犯罪已经成为我国刑事立法面f | 缶的一项 严峻课题。梳理国内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和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刑法将环境犯罪规定 在第六章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中;目前,国内研究“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 有关论著,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出版,王秀梅所著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 罪一书,多以犯罪构成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四个要件为视角,立足于学 理解释,分析现行刑法规定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1 5 个罪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 司法认定和刑罚适用,其理论性的突破不足。尤其是从刑法学界研究环境犯罪的方法来看, 我国对西方关于犯罪的法益理论借鉴不足。边沁在功利思想体系中所表明:法律一般的和 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而已。所以,利益分析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以此类推,环境刑法学中环境利益是其研究的核心视角,环境刑法法益成为环境犯罪研究 的核心问题。法益已经成为茜方大陆法学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学界通用的概念,尽管 法益概念已被学者引入我国刑法理论,代表性的论文有论刑法法益。和专著有 刑法 法益原理 及法益初论固等。笔者认为,环境刑法法益对于环境刑法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但是,在我国对环境犯罪的理论研究、以及环境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法益 概念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即使有诸如杨春洗等合著的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程红 所著的环境刑法保护法益比较研究o 等少量论著从“法益”的角度对环境犯罪问题做 了探讨,但大都认为“环境法益”是环境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且没有明确“环境法益” 的内涵。本文借鉴刑法法益的基本理论构建环境刑法法益理论,从环境犯罪构成之外来研 究环境犯罪的本质,对环境犯罪的客体做适当调适,以期明确环境犯罪所侵害法益的实质 内容,并以环境刑法法益理论为指导,从环境刑法法益的立法功能和解释功能两方面,初 步提出完善我国现行环境刑法的建议,保证环境刑事立法的科学性。 “1 秀梅: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国人民公安人学j 版 l2 0 0 3 年,第1 硪 o 参见杨备沈、苗生嘲:论刑法法益,北京人学学 l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6 期 丁后盾;刑法法益原埋,中国方正m 版杜1 9 9 9 年 o 张明楷:法盏初论 ,中国政法大学| f l 版针2 0 0 0 年 程红:环境刑法保护法益比较研究,高铭喧、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 ( 第9 卷) ,法律u ;版社2 0 0 5 年,第5 0 6 页 2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 二) 环境刑法法益研究的现状 为了保护公民的生活环境,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环 境保护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而使环境保护立法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并通过 刑事制裁手段弥补行政制裁手段的不足,从而突出国家以刑罚手段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立 法趋向。学界对环境犯罪的争议颇多,尤其以对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争论最为激烈, 本文即以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犯罪客体为视角,借鉴西方的“法益”理 论对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作粗浅的探讨。由于法益是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的通用概念,因 此本文选取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刑法法益与我国相比较 进行分析。 1 德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研究现状 ( 1 ) 德国 德国环境刑法法益有一个发展变迁的过程,其“经历了一个局限于保护人类生命健 康免受环境的侵害到将保护生态意义上的环境作为自己保护的社会法益的过程。”国 人们最初认识到的是环境破坏之后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环境刑法需要保护人类的生命 和健康利益,这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法益观,环境刑法中的法益是“人类环境”即以人类为 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 的综合体。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 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环境受到污染而导致的酸雨、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等共同对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更是震撼了全世 界。在对环境价值的新认识中,德国刑法学界开始考虑将环境本身作为刑法保护的对象。 环境犯罪以环境受到不利损害为标准,刑事责任的产生不需要以对人类的损害为必要条 件。西在这种立法思想的支配下,任何改变环境并且可能最终危及人类的行为都有可能被 认为是犯罪。这种以环境本身为考量重心的思想,对环境保护而言,无疑最为直接,也最 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是这种要求在实践中是难以行得通的,环境刑法的目的并不在 于消灭合法的事业活动与发展,人作为环境的产物,不仅要认识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 如果如此制定刑法,人们势必动辄得咎,不仅难于发展,连现有的生产和生活也将成为问 。程红:环境刑j 土保护法益比较研究,商铭喧、赵秉,主编:刑法论丛( 第9 卷) ,法律f i ;版社2 0 0 5 年,第5 0 6 负 o 参见会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l ;版 t1 9 9 8 年,第2 页 。参见j 二世洲:德国外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 ,比较法研究 2 0 0 1 年第2 期 3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题。退一步来讲,即使人类现在停止发展,也无法解决目前已存在的环境问题。 德国政府在提请联邦议会讨论反坏境犯罪法草案说明中明确指出:“人类的生存 空间和自然生存基础是需要刑法保护与重视的,他们一直处在为保护传统的尤其是个人权 利的法益的核心部分,这是不言而喻的。环境的刑事保护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对人类生命健 康的保护,必须同时保护像水、空气和土地这样的基本生活基础,应当将它们作为人类生 活空间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并且将这种生态学的保护利益也作为法益来加以认识。”o 德 国环境刑法将水、土地和风景区等作为保护对象,体现了对环境的直接保护。在保护程度 上,有些环境犯罪以环境是否受到对其不利的侵害为标准,并且刑事责任的产生也不需要 对人类造成现实损害为必要条件。虽然德国环境刑法的规定是以保护人类为最终目的,但 就其刑法规范来分析,其绝大部分条文均将环境法益作为保护目标,将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作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并单独予以刑事处罚。但是,德国环境刑法在将环境利益作为保护的 法益的时同时考虑到了对人类活动造成的限制,只将几类最危险的活动如涉及危险物品、 放射性物品和核设施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或将危害人类主要生存基础( 诸如水、空气、士 壤、风景区以及动物和植物等生态环境) 的活动犯罪化。由于将生态环境作为环境刑法直 接保护的法益,因此环境犯罪的范围被扩大化了。德国环境刑法充分考虑了人类和生态环 境的密切关系,采取的做法是将“人类法益”和“生态法益”均作为保护法益加以规定, 因此在德国刑法理论中“折衷的法益论”是通说,认为“环境的保护并不能优于人类的生 存。在此意义上,生态学的法益只有在与人类中心的法益相关联或不相抵触的限度内,才 能够为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o ( 2 ) 日本 日本环境刑法采用的是刑法典、特别刑法和附属刑法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在其不同的 有关环境的法规中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保护客体。o 其公害对策基本法中列举了对国民 健康的保护,加上生活环境的保全。在其所谓“生活环境”中“包含了对于人的生活有密 切关系的动植物及其成长环境的保全”。 日本公害罪法共7 个条文,所规定的公害罪 是处罚伴随着工厂或事业场的事业活动排放了有害于人的健康的物质,从而使公众的生命 或健康面临危险的行为。公害罪的成立,并不必然要求对人的生命或健康的实际损害,只 要对公众的生命或健康发生危险即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可见,公害罪法是把公众的生 痂十世洲:德罔环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比较法研究2 0 0 1 年第2 明 。程红:环境删法保护法益比较研究,高铭喧、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从( 第9 卷) ,法律 l ;版利2 0 0 5 年第5 0 6 亘( 。参见曲阳:e l 本的公害刑法与环境刑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 0 0 5 年第3 期 曲 秀梅: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谁中国人民公安人学i i ;版利2 0 0 3 年第8 页 o 参见曲阳:日本的公害刑法与环境刑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4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命和身体作为保护法益的,健康受害乃至其危险的发生是犯罪成立与否的标志,与环境自 身是否遭到损害是没有关系的。对于空气污染防治法和水质污染防治法等环境附 属刑法而言,其规定的刑事罚则旨在强调对排放标准和行政义务的遵循,即所谓的直罚主 义违反排放标准立即科以刑罚,无论有无实质上的受害乃至危险的发生。o 目的在于 通过刑罚的威慑性效果,求得对排放标准的彻底遵守和对行政命令的切实执行。就保护法 益来分析,应为行政法益,因为如果遵守了排放标准和行政法上的申报义务,即使发生环 境损害也不构成犯罪,所以对环境的保护是间接的。当然若这种损害造成了财产或人员伤 亡,则可以根据公害罪法和刑法典的规定追究罪责。 对于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问题,日本刑法学界产生了多种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 四种:第一种,纯粹生态学的法益论。认为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是环境本身与其他的环境 利益,或者说是将整体的自然体系作为环境法益的内容。o 根据这种学说,环境刑法是处 罚侵害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及需要保护的动植物的行为的法律。第二种,纯粹人类中心主 义的法益论。认为环境本身不是所要保护的法益,人类的生命、身体、健康才是所要保护 的法益。国而与生命、身体、健康无关的作为公共财产的环境的保护不是法益。第三种, 生态学和人类中心折衷的法益论。认为环境的保护并不优先于人及人类的生存,只有生态 中心主义的法益与人本主义的法益相关,或者不相抵触,那么生态学的法益才足以成为环 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回第四种,行政的法益论。认为环境刑法的范围大部分依存于政府 的决定,具有行政从属性,认为所谓的实质意义的环境刑法,是处罚侵害由行政所管理的 环境利益的法律。o 但是在日本,无论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实践,还是刑法学界居主流地位 的理论,始终坚持“人类中心的法益观”,只是在具体内容上超越了传统刑法的理念。由 此不难发现,日本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主要立足于对健康和生命法益的保护,仍以人的 利益为保护的中心,环境要素不是其保护的对象,最多只是间接的对环境加以保护不存在 独立的环境法益的保护。 ( 3 ) 台湾 “我国台湾地区早在1 9 7 2 年,因过失污染水体的案件,在法庭上曾以公共危害罪,首 度被视为刑事不法来加以制裁。” 但是这与“环境法益”的刑法保护并不相关。o 对于环 1 参见f i j l 煦i n 尚彦:【l 奉环境法,于敏译,法律j l ;版社1 9 9 9 年,第7 9 磺 8 参见何1 j 东等:r i 奉环境删往理论评析,j :海交通人学学撤( 哲学 r 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2 期 a 参见金水明:i f 奉环境刑法理论体系概璺,政治j 法律2 0 0 4 年第6 期。 m 程红:玮境刑i 土保护往益比较研究,高锦喧、赵秉,土编:刑法论丛( 第9 卷) 法律; 版社2 0 0 5 年,第5 0 6 虹 o 参见金永叫;t i 奉环境刑往理论体系概费,政治与法律2 0 0 4 年第6 期 o 时延安、阴建峰:过失破斟、环境资源犯罪比较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l 期 o 参见许玉秀:环境刑法规范的过去,现任与未来 。环境刑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史辑,台湾1 9 9 2 年第6 1 6 贝 5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一直到1 9 9 1 年水污染防治法及1 9 9 2 年空气污染防治法修正 后,才建立起环境刑法的核心。o 台湾惩治环境犯罪在立法上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即 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于对人本身利益的保护,凡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破坏 行为,侵害到人本身的生命、身体和财产等利益的时候,才可动用刑事制裁手段予以处罚。 同时兼采规范本位主义,还以结果本位主义作为其立法思想之补充,也就是在处罚环境犯 罪中,除了着眼于是否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或者是否违反了一定的刑事或行政法 律法规,还要看环境侵害行为结果的量性指标,根据侵害行为的结果来确定该行为有罪或 无罪、罪轻或罪重而旅以相应的处罚。o 而台湾地区学者认为环境犯罪侵害的法益,是以集体公益保护为基础,传统刑法法益 是以个人法益为防卫的主要对象,但环境法益作为刑法保护的对象,与过去以国家、社会 为保护对象的法益观不可同日而语。林山田先生则认为:“生活环境本身即为刑法所应加 以保护之法益,污染或破坏环境之重大行为,在刑法上评价,即直接认定为刑事不法 而非行政不法。因此,环境刑法所保护之法益,并不只是生命法益、身体法益或财产 法益,而且亦包括所谓之环境法益,由于生态环境之破坏,将足以导致生命、健康或 财物之危险或实害,故以刑法保护环境法益,亦属间接地保护个人之生命、身体或财产法 益。”o 邱聪智先生认为“按公害造成财产之损害,其数量常属甚为可观,亦有不可轻于忽 视之处;惟作者以为,除其损害系严重毁损农、林、渔、牧等天然资源外,似乎不宜列为 犯罪之行为。换言之,刑法上之毁损罪,在此无适用之余地。惟若公害现象严重损害 农、林、渔、牧等天然资源,因其毁坏天然资源之再生能力,则足以影响一般人之重要生 活基础;所以,作者以为,于此类损害,仍有纳入处罚之必要。”o 其观点实际上是强调环 境刑法应当直接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从我国台湾地区环境刑事立法实践和学者观点 的梳理中发现,台湾地区环境犯罪的法益保护,兼顾了公害防治与自然保育。由此可见, 台湾地区学者采取的是与德国相同的“折衷的法益观”。 2 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经历了由行政制裁附属刑法补充制裁纳入刑法典 国参见郑昆山:台湾耶境刑事芷法之h 顾j 腱坦,刑法七卜年之川颐j 艟掣( 2 ) ,e 照 i f 版公司2 0 0 0 年,第3 1 7 页 。参见i 秀梅:行湾环境刑法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固刑事法杂志1 9 9 9 年第3 期 卉郑昆山:环境刑珐之基础理论,台湾五南图书i 版公司1 9 9 8 年,第1 4 8 页。 面邱聪智:公害法原理,台湾大学出版桂1 9 8 7 年,第4 1 5 - - 4 1 6 页 6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的历程。 现行刑法在第六章专门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一节,集中规定了“污 染环境犯罪”和“破坏自然资源犯罪”两大类环境犯罪,共1 5 个罪名。但是,无论是现 行刑法颁布之后,还是颁布之前,对环境刑法所保护法益的论证,学者们始终未能达成共 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观点: 第一,环境保护制度说。该学说认为“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来看, 该类犯罪的客体应当是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制度。”国或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保 护法律制度或正常管理秩序。 主张“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 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规制的一种制度。”笔者认为,刑法介入环境保护是为了保护权 利和利益,配合环境法惩罚环境犯罪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促使人与自然以及 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之所以设立一定的制度是为了管理那些以环境为对象的行为,从 “度”o 上对于行为的性质有不同层次的规定,制度本身并非刑法所要保护的客体。至于 有学者提出,因为我国刑法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 章之中,其立法意旨就表明环境犯罪侵害的客体是环境管理制度,单凭此将该罪的客体定 为“环境管理制度”理由并不充足,下文将详细阐述。 第二,公共安全说。该学说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 私财产的安全。 公共安全说遗漏了环境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环境犯罪表现在对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害。o 公共安全说的观点所体现的是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 种观念是时代的产物,并受到时代的制约。因为“在刑法修订以前,无论是刑法中涉及的 有关环境媒介的规定,还是行政法中附属刑法条款,都是仅以保护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利益 为目的的,所以环境保护与环境刑法的实质内涵未能得到充分地反映。” 笔者认为,将环 境犯罪侵犯的客体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环境犯罪是一类新 型的犯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有着明确的区分,环境犯罪以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为前 提,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则以违反维护公共安全的法规为前提;另外,就犯罪对象而言,环 境犯罪虽然最终危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但非一定直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 身和财产,而危害公共安全罪直接侵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但不一 。参见补澎: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中国方难i i 版社2 0 0 0 年,第3 0 一3 2 页 o 李永升: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构成特缸探究现代泫学2 0 ) 5 年第2 期 o 参见刘臼笔:绎济删泣学 中国 i 会科学“;版利1 9 9 0 年,第2 6 5 页 o 李水j 1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构成特玎抓究,现代法学2 0 0 5 年第2 期。 o 如行为达到何种标准足一般违法行为,适用民事法律或行政法规,达到何种程度才足犯罪行为 o 参见i :山生:环境犯罪及其立法的完善,与代泣学) 1 9 9 1 年第3 期 o 参见曾了丹、颜几红:关f 环境犯锥苕十问题的探讨,法制与 会发胜1 9 9 8 年第4 期 o 牡澎:破坏耶境资源犯罪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杜2 0 0 0 年,第3 8 贞 7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定侵害环境要素。再者,危害公共安全说不能涵盖所有的环境犯罪客体,如滥杀野生动 物并不构成对公共安全的危害。 第三,复杂客体说。该学说中有的认为环境犯罪同时侵害了公民的所有权、人身权和 环境权等。o 有的认为环境犯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表述为两个层次,即环境犯罪首先侵 犯的是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其次侵犯的是人们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 全。o 将环境犯罪的客体概括为复杂客体试图全面反映环境犯罪所侵犯的权利,虽然比较 全面,但是在环境权的问题上却只是强调公民的环境权,而未涉及国家、单位和其他组织 这些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环境权。以列举的形式展示行为所侵犯的内容既繁琐又缺乏表述 的完整性。况且,并非所有的环境犯罪都侵害了公民的所有权和人身权,如破坏野生动植 物资源的行为。此外,所有权和人身权的内容与环境权有内在的联系,完全可以由环境权 的内容所涵盖。详见下文对“环境权”的分析,此不赘述。 第四,双重关系说。该学说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直接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 和为环境犯罪所间接侵害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该种学说在认识层次上有所升华, 从形式上看虽然十分直观、清楚,但是却忽略了人本身所具有的对自然的支配力,割断了 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牵连关系,人类正是通过这种支配力改善自身 的生存条件使之获得增益或保持良好的状态的,所以,“直接客体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 价值本身就是间接客体入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层面的反映。”西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双重关系说本身定义不够准确且比较抽象,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因此,该种观 点在实践上并不被接受。 第五,环境利益说或环境法益说。该学说认为现代环境刑法保护的客体应当确立为“环 境利益”o ,即认为环境犯罪侵犯的是以环境为主体的“环境法益”。该学说得到众多学者 支持,本文“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法益”一节做详细评述,此不赘述。 第六,环境权说。该学说是在借鉴环境保护法的观念基础上提出的,代表性的表述有 以下几种:“环境犯罪侵犯的是国家、法人和公民的环境权”;o “人类拥有的要求生存和 生活之安全、幸福的权利”; “危害环境罪的同类客体应是各种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共同 。参见赵秉志等:环境犯锥比较研究法律i j 版社2 0 0 4 年第3 7 页 雷参见郜清, 1 :论危害环境犯罪,法学许论1 9 8 6 年第3 期 o 参见丁慕英土编:刑法实膪中的章点雌点问题研究法律i i ;版村1 9 9 8 年,第8 0 7 - 8 0 8 虹 o 参见付口忠:环境犯椎斩论,法律科学1 9 9 5 年第2 期 o 刘红:环境权脚为环境犯摧客体之提倡,中困刑事法杂,占2 0 0 4 年第5 期 。参见札澎:环境刑法对传统刑法理念的冲击厶南法学2 0 0 1 年第1 期:参见杨备沈等:危害环境锥的理论1 j 实 务,岛等教育h i 版利1 9 9 9 年,第9 8 9 9 贞 o 陈明义等土编:环境 ! l 护法规与论文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6 9 2 页 。林晓东:环境保护的刑事以去 ,法学论坛1 9 9 6 年第4 期 8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律关系,即行为主体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 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各种法律关系主体的环境权”;回“应从环境的人本主义 和非人本主义出发,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出发来确定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的客体”。 笔 者赞同环境权是环境犯罪客体的提法,但是环境权的理论尚未成熟;而把环境权作为环境 犯罪的客体,与环境法中的环境权是否完全一致需作详述。 通观上述各种学说,学者们都试图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来阐释环境刑法法益的本质或内 容,体现了不同学者的不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从上述大多数观点 中都不难找到传统“纯正刑法”思维模式的痕迹,即立足于“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刑法 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不协调,环境刑法应当以促进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 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刑法法益做一番探讨。 ( 三) 研究的思路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刑事立法的现状和刑法学界对环境刑法法益理论研究现状的比 较和分析,提出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法益为主线,以法益的 一般理论为指导,首先在对环境刑法法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凸显环境刑法法益 的特殊性,并结合界定环境刑法法益的各要素为确定环境刑法法益的概念和内容做了理论 铺垫。在提出环境刑法法益的概念后,通过揭示传统环境刑法保护法益的不足,引出“环 境权”成为环境刑法法益内容的逻辑必然,在肯定了“环境权”是环境刑法法益内容的前 提下,深入探讨了环境刑法中环境权的概念、环境权的主体和环境权的具体表现。最后, 以法益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环境刑法法益的刑事立法功能和刑事司法功能两个方面探讨 了环境刑法法益在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作用。 o 程万南等:论玮境犯锥的构成特符) ,人民榆察1 9 9 7 年第2 期 o - 秀梅等:论环境犯锥的构成特缸 ,商铭暄、赵秉占土编:刑法论丛 ( 第1 卷) ,法律f i ;版社1 9 9 8 年,第1 3 i 页 9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一、环境刑法法益界说 一切法律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应当为人服务,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确认、 保护和增进人们的正当利益,并在利益受到损害时提供救济。一般认为,由法律所确认和 保护的利益和价值被称为法益。“法益概念,是传统刑法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法益观念, 则是刑法观念中的一项基本观念。法益被西方学者视为刑法中确定犯罪实质概念的基础, 是整个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根基。”法益已经成为西方大陆法学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刑 法学界通用的概念,而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中,法益概念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对西方 法益理论演变的追溯和法益具体内涵的阐述,是研究环境刑法法益的前提;明晰环境刑法 法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是界定环境刑法法益的基础。 ( 一) 法益的一般理论 法律是伴随着利益的分化、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法律与利益是密不 可分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围绕着如何调整和保护一定的利益而展开的。但 是法益的概念比法的概念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西方刑法学者在探讨犯罪本质的过程中, 作为“法益侵害说”被提出来,并逐步德到公认的。 1 法益侵害说的产生与发展 1 8 世纪后半期,德国的刑事司法处于极不安定的状态,加洛林纳刑事法典的宗教 基础发生了动摇,尤其是该法典残酷的刑罚被人们所厌恶,法官们为了避免残酷的刑罚, 拒绝适用制定法,代之以作为自然法的理性法为根据,于是法的安定性受到了明显损害。 为了克服当时这种不安定局面,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费尔巴哈提倡刑法改革主张“权 利侵害说”,“将犯罪的本质统一于对权利的侵害,从而实现刑事司法的安定性,保障了市 民的自由。”o 这种观点立足于刑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对于抨击封建的罪刑擅断和刑罚的 残酷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一度成为当时德国刑法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学说。但是,权 利侵害说只抓住了犯罪本质中侵害权利的一面,其中权利侵害说对许多犯罪不能说明。例 西杨眷洗、苗生明:论刑法法益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 十会科学版) 1 9 0 6 年第6 期 。张明楷:正义、规范、事实,中国法学嘲h i t p w w w i o l a w o r g c n s h o w n e w $ a s p ? i d = 1 5 1 2 2 2 0 0 6 - 1 2 - 2 3 访问 1 0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如,伪证罪在任何时代都被规定为犯罪,但很难说伪证罪侵害了谁的权利。 正是由于权 利侵害说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法益侵害说在批判其不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1 9 世纪3 0 年代,德国法学家贝尔鲍姆通过批判权利侵害说用语上的缺陷,指出:“侵 害”是最自然的观念,指人或事物、特别是我们认为属于我们的东西被他人的行为夺走或 减少,即“侵害”是与“财”相关的概念,权利本身是不可侵害的。圆贝尔鲍姆的这种“财 侵害说”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法益”概念,但被后人公认为奠定了“法益”概念的基础, 提出了“法益侵害说”,即认为刑法所保护的是普遍意义的法益,而不是个别的权利。这 样就得出对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害就是犯罪的概念来。根据这个概念,任何犯罪都会侵害 到法益,但不能说任何犯罪都有被侵害的权利,这是因为法益包容权利,而权利不能涵盖 法益。应当说权利的内容是能够满足权利主体生存、发展需要的利益,不管权利的客体是 什么,上升到抽象概念,对权利主体来说,它总是一种利益或必须包含某种利益,现存的 法律至少在表现看来是权利的化身,它从各个方面来维护个人的权利。人们追求权利、享 受权利,实质上就是为了某种利益。“权利的基本要素首先是利益,利益既是权利的基础 和根本内容,又是权利的目标指向,是人们享受权利要达到的目的之所在。” 在此意义上, 所有的权利都是利益,但是却不能说所有的利益都是权利,即有些利益并不反映为权利。 例如盗窃、抢劫所得的赃物对于犯罪行为人而言是一种利益,但是对于本物的占有却不是 他们的权利。可见,利益的外延比权利的外延要广一些,所以权利侵害说的最终归宿依然 是法益侵害。经过黑格尔学派。的推动和维也纳学派 的发展后,到1 9 世纪后期,法益侵 害说得到了宾丁、李斯特等著名学者的支持,并将法益提升为刑法体系的基本概念,促进 了法益理论的贯彻,法益概念在德国刑法学中获得核心地位。继宾丁和李斯特之后,法益 理论在概念、范围和功能等方面又有深入的发展,学者们持论各异,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法 益理论。但是,宾丁和李斯特的理论 ,对于法益概念的理解仍具有最基本的指导意义。 参见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f f ;版利2 0 0 0 年,第1 6 页 。参见张梓太:王士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第2 5 7 贝 o 吕世伦、文币邦主编:庄哲学论,中国人民入学i i 版朴1 9 9 9 年,第5 4 4 页 o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黑格尔学派”认为:犯罪小是对法的一定现象的侵害,l 面是对法的奉质的侵害犯罪攻击的客 体足法奉身。后束成为寅丁法盏理论形成的士壤。区分现代意义的保护客体( 法盏) 1 j 行为客体参见报明楷;法 益初论,中国政法人学j f ;版f 2 0 0 0 年,第2 4 页 o 以耶林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采取既小m f 臼然往论1j 黑格尔哲学也小同十协史法学派的方法论认为;新的法 哲学的任务足探究所自学术领域的个别件现象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通过归纳的方 上、借助肌史的发糕法则,秋得一 般忭的东两:法哲学就足总把再部门法律概念的一般方i 土沾益概念币足作为一般往论l 的概念向使用的法益并小 只是从刑法的保护客仆演绎l 旬来,i 口是从所有往领域的保护客体演绎湘成张明楷: ,中国环境法阿,h r p :w w w r i e l w h u e d u c n s h o w a s p t i d = 1 6 2 1 , 2 0 0 7 i ,2 5 访问 1 9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刑法法益研究 问题,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技术和法律措施,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对环境进行研究。然而法律中的环境内涵和自然科学中的环境内涵有所不同。 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环境”,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环境”,是不完全相同的。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 种种自然因素的总体。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一般是指围绕着生物圈 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o 尽管这两种概念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1 9 7 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决定将这种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称为“人类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 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它由各种自然物质如 空气、水、土壤、矿藏、臭氧层、野生动植物等,能量如阳光、电磁力、风、潮汐等和自 然现象如气象、气候、地壳稳定性及其他自然力作用等所组成;人工环境也称人为环境, 是指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环境,如城市,乡村、文化古迹、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尽管 法学上的环境概念不同于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概念,但是我国环境法理论界基本上认为法律 上的环境源于环境科学。 研究法学上环境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对环境定义的不同,往往直接决定了法 律的适用范围。“环境法作为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 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提高而不断发展的。”o 环境法得 以产生和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换言之, 解决环境问题是创设环境法律制度的直接目的。学界认为,法学中的环境概念分为学理性 和立法性两类:回 第一,环境的学理性概念。各国学者见解不同,有学者提出,作为法律保护对象的环 境,不仅有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人为环境。因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仅仅是单纯的 自然环境,还包括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为环境,它们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由于环 境法是人类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创设的法律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指出,人为环境外延过 于广泛,不仅难以确定,而且语义非常模糊,例如凡是伤风败俗、作奸犯科等行为均可视 为对社会环境 等人为环境的侵害,倘若轻易将人为环境纳入法律定义上的“环境”范畴, 必将混淆环境污染破坏问题与社会风化问题的界限,以致无法对环境污染破坏问题对症下 o 中国人玎科争书环境科学卷中囝人百科伞书 n 版针1 9 9 3 年,第1 5 41 i f 雪江仆钰等:田际蚪境保护法学,中罔环境科学m 版礼1 9 9 3 年第1 贝 o 陈泉生:环境泫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