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课件.ppt_第1页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课件.ppt_第2页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课件.ppt_第3页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课件.ppt_第4页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用动力电池发展研讨会,武汉大学艾新平,Jun.19th,2012,新乡,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与改善技术,2,提纲,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发生机制锂离子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锂离子电池的典型不安全行为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技术策略电池安全性技术研究进展,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不断发生的安全性事故证实: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成为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在锂离子电池中,除了正常的充电-放电反应外,还存在许多潜在的放热副反应。当电池温度过高或充电电压过高时,易被引发!,正常充电-放电反应,SEI膜,避免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分解,锂离子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主要的过热副反应(1),1、SEI膜受热分解导致电解液在裸露的高活性碳负极表面的还原分解,SEI膜的分解,导致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大量分解放热是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并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根本原因!,2、充电态正极的热分解,主要的过热副反应(2),贫锂态正极的热分解放热,以及进一步引发的电解液分解,加剧了电池内部的热量积累,促进了热失控的发生!,主要的过热副反应(3),3、电解质的热分解,电解质的热分解导致的电解液分解放热进一步加快了电池的温升!,4、粘结剂与高活性负极的反应,主要的过热副反应(4),文献报道LixC6与PVDF的反应温度约从240开始,峰值出现在290,反应热可达1500J/g。,放热副反应总结,主要的过充副反应,水溶液电池体系:,有机电解液电池体系:,有机电解液氧化分解,有机小分子气体Q,内压增大温度升高,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当放热副反应的产热速率高于电池的散热速度时,电池内压及温度急剧上升,进入到无法控制的自加温(即热失控)状态,导致电池发生爆炸和/或燃烧!,散热速率降低,锂离子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锂离子电池的典型不安全行为,小型方形电池(手机用):因安全阀不敏感,往往爆炸后燃烧;圆柱型电池和动力电池:安全阀能够及时开启,往往仅发生燃烧。燃烧是锂离子电池最普遍的不安全行为,原因?,闪点Tf:可燃液体能放出足量的蒸气并在所在容器内的液体表面处与空气组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由于电解液所用溶剂具有易燃性,且闪点过低,安全阀在高压力下开启或外壳破裂时,可燃性电解液蒸汽以极快的速度喷出(超音速),与壳壁摩擦产生的高温足以点燃低闪点的可燃性气体组分,导致电池燃烧。,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技术策略,1、防止电池内部短路的技术途径保护涂层:陶瓷隔膜、负极热阻层,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技术研究进展,2、防过充技术,(1)氧化还原电对添加剂,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控制电池电压,但无法控制极片各区域的电势,因此不能防止电极的局部过充。,在电解液中加入一种氧化还原电对O/R,当电池过充时,R在正极上氧化成O,随之O扩散至负极又还原成R,如此内部循环使充电电势钳制在安全值,抑制电解液分解及其他电极反应发生。,ElectrochemistryCommunications9(2007)14971501,J.R.Dahn,et.al.,稳定的电压钳制能力,但因溶解度低,钳制能力小(0.5C);电池自放电大。尚需在Shuttle分子的结构上开展进一步研究。,二甲氧基苯衍生物:,tetraethyl-2,5-di-tert-butyl-1,4-phenylenediphosphate(TEDBPDP),不仅可解决电池的过充安全性问题,而且有利于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容量平衡,降低对电池均一性的要求。,(2)、电压敏感隔膜,在隔膜部分微孔中填充一种电活性聚合物,在正常充放电电压区间隔膜呈绝缘态,只允许离子传导;而当充电电压达到控制值时,聚合物被氧化掺杂成为电子导电态,在电池正负极之间形成聚合物导电桥,导致充电电流旁路,避免电池被过充。,2019/12/14,21,可编辑,电流:0.5C,采用修饰隔膜的方形C/LiFePO4电池的过充电曲线,电池设计容量:450mAh,1C=450mA,J.K.Feng,X.P.Ai,Y.L.Cao,H.X.Yang,J.PowerSources161(2006)545549;L.F.Xiao,X.P.Ai*,Y.L.Cao,H.X.Yang,Electrochem.Comm.7(2005)589592S.L.Li,X.P.Ai,H.X.Yang,Y.L.Cao,J.PowerSources189(2009)771774S.L.Li,X.P.Ai*,H.X.Yang.J.PowerSources,184(2008)553-556S.L.Li,X.P.Ai*,H.X.Yang,J.PowerSources,196(2011)70217024.,3、防止热失控的技术(1)、温度敏感电极(PTC电极),ThedependencebetweenelectricresistanceandtemperatureofC-PMMAcomposite,Across-sectionimageofthePTCelectrode,ThechargedischargepropertyoftheLiCoO2PTCcompositeelectrodeatdifferenttemperature,CVcurvesoftheLiCoO2PTCcompositeelectrode,X.M.Feng,X.P.Ai,H.X.Yang,Electrochem.Comm.6(2004)10211024XIALan,AIXinPing,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2,doi:10.1007/s11434-012-5071-9,PTC电极:可有效防止因外部过充和短路等引起的热失控,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电池的安全性,但对内部短路无能为力!,(2)、温度敏感电极材料,SchematicillustrationofthestructureandworkingmechanismofLiCoO2P3DTparticles.,ATEMimageofthetypicalLiCoO2P3DTparticles,原理:在电极材料的表面包覆纳米级厚度的聚合物PTC材料,使材料具有正温度系数敏感性质。当温度升高时,材料表面失去电子导电性质,电化学反应被中止,从而防止热失控反应的发生。,TemperaturedependenceoftheDCconductivityfora.p-dopedP3DTonlyandb.LiCoO2p-dopedP3DTparticles.,cyclingstabilitycomparedwithuncoatedLiCoO2materialatconstantcurrentof40mAg-1.,CVcurvesmeasuredin1MLiPF6inEC-DMCatascanrateof0.1mvs-1,ElectrochemicalperformancesoftheLiCoO2P3DTmaterialatdifferent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