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团大量涌现。行业协会是由经 营者或企业为了维护和协调共同的利益,或由政府组织,或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 团体,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着历史的合理性。行业协会是经济法重要 的主体,对其研究应当是经济法理论深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完善经济法体系 的逻辑延伸。行业协会的兴起与发展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和制 度建设。笔者抓住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这个核心问题,力图通过确立并保障我国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发挥其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缺陷 的积极作用。 本文以确立和保障我国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为核心,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经济法主体理论以及行业协会主体地位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 对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经济法主体的含义、特征、分类和体系建构 及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变更和消灭等问题展开。在经济法主体的分类中,有 三元结构理论和二元结构理论之分,其中前者以国家社会市场为代表,后者 以调制主体调制受体为典型。对行业协会主体地位的研究,其中不少研究未考 虑行业协会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只注重对行业协会与政 府、企业、其它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都是将行业协会作为受控主体来研 究,只关注其义务,而忽略了其享有的权利(力) 。 第二部分是对经济法主体构成要件的分析和论述。自然人和社会组织的法律 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由统治阶级经过价值判断、通过法律形式承认后才能 成为法律上的“人” 。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性在于,经济法确立其主体制度时有着特 殊的视角,即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实际与法律的抽象归纳技术。由于权力和权利的 对立以及调制权的凸显,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要成为经济 法上的调制主体,必须具备形式要件、权力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四个方面 的要件。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ii 第三部分是阐述行业协会作为经济法调制主体的理论基础。行业协会具有非 营利性、自律性、民主平等性、独立性等特征。行业协会具备调制主体要求的形 式要件、权力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而且其职能符合 经济法的宗旨,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原则、经济民主原则、经济效益原则。 因此,行业协会具有作为经济法调制主体的适格性。 第四部分是我国行业协会主体地位的立法现状及对策建议。现阶段我国行业 协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混乱,法律侧重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约束,欠缺对权 利(力)的规定,救济途径的空白,导致行业协会缺乏程序上的保护。因此,为 了确立我国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地位,必须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 系,赋予行业协会具体的调制权,为行业协会行使经济调制权提供多种渠道,建 立和完善行业协会调制权的救济制度。 关键词: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调制主体;调制权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industry association on behalf of community is boom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groups organized by government or spontaneously for operators or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coordinate common interest; its emergence is the n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historical rationality.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will great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ory research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industry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economic law, to its research should be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deepen economic law theory, as well as improve the logical extension of economic law system. the author puts the legal status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in the core issue, tries to establish and safeguard our industry association as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so a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and exert its remedy market malfunction and government malfunction dual defects of the positive role. this article, establish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becomes dominant position of economic law as the cor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 and present research of the legal status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in the previous study of economic law theory, the subject vacancy is an important obstruct, and also an important argument to question the independence of economic law. to sort out and perfect the theory of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 there are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 mainly focus on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s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dominant qualification of economic laws obtain, change and elimination and so on. during researches of the legal status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many of them dont consider our countrys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special role which industry association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iv play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many scholars onl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other industry association, majority studies industry association as the controlled main body, only concerned with its obligations, while ignoring its rights (power).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and states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s constituent elements. although social natural peopl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its objective existence, its legal status is not innate, must do the value judgment by ruling class to ac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law, then it is legally. the particularity of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 lies in that economic law establishes the main system has a special perspective, namely focuses on economical operation reality and legal abstract induction technology. due to opposition between the power and the right, as well as modulation power highlighting,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 may be divided into the subject of modulation and the modulation acceptor.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modulation in the economic law, four elements,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authority ability, behavior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ability, must possess. the third part is theoretical basis on industry association as economic laws subject of modul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 features are non-profit and self-discipline, democratic equality, independence and so on. industry associ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ubject of modulation, namely possessing four elements-organizational elements, authority ability, behavior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ability; moreover its function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task of economic law, conform to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law, reflect economic laws social standard principles, economic democracy principl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principle. therefore, industry association is suitable to as economic laws subject of modulation. the fourth part is legislative proposals on establishment our industry associations dominant position of economic law. at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y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government or enterprises is chaotic, the law stress on management and constraints to industry association, lack of the right (power) requirements, the blank of relief way cause industry association lacking of procedural protec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our industry associations dominant position of economic law, it must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y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government or enterprises, endow industry 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 modulation power, offer a variety of channels for industry association to practice modulation power, establish and perfect relief system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modulation power. keywords: industry association; subject of the economic law; subject of modulation;modulation power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行业协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客观需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大批 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们在联系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 社会的过程中,在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行为、保护国内市场等方面正发挥着 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 的法律价值体现在,行业协会的自律性规则(如行规行约)能够对我国法律起到 延伸、辅助、替代、弥补及初创的作用,从而提高我国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执行 效率。 入世后,各种贸易摩擦会继续增加,反倾销、反补贴的案例层出不穷。单个 企业难以面对和承担这些成本,企业需要联合起来,整合力量,需要行业协会在 协调市场、协调价格、组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应诉等行动中发挥作用。wto 要 求各成员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符合 wto 原则规范, 并处理和协调由于成员国政 府行为不当而造成的贸易纠纷。wto 对行业协会的行为没有直接干预的权力,这 就为行业协会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 可以在 wto 规则之下对会员企业进行政府 所不能的公开保护。如果有一大批功能健全的行业协会,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将 非常有利。 行业协会的兴起与发展对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具有影响,包括社会学、行政 学、政治学、组织学、法学等在内的诸多学科都因此得到更新和发展,它所具有 的独特地位是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更没有予以关注的。国外对于行业协会的研 究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对这一领域的 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基于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各国在行业协会这一制度的建构上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国行业协会的 研究与建设无法照搬国外的模式。因此,许多由此引出的新型问题,如行业协会 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政府如何 对行业协会进行规范与监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行业协会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2 失灵方面的作用等,正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充分认识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研究, 赋予行业协会应有的权利(力) ,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义。同时,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是行业协会其它经济法律问题研究的前提 和基础,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已成为迫切需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一、导论 (一)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意义 在既往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中,主体理论研究的薄弱是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一个 重要滞碍,也是学界质疑经济法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论据。虽然许多经济法学者在 主体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富有成效的成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行业协会的 研究,行业协会能否成为经济法主体从理论上仍未完全予以廓清,这应当是我国 目前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中一个缺失。笔者认为,对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研究应当是经济法理论深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完善经济法体系的逻辑延伸。 现代经济法是公私法相融合的法律,其调整对象是个复杂系统,涉及的法律 关系、法律主体和行为极具复杂性。经济法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包含公法关系和公 私法混合关系。法律关系研究框架主要是对私法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用其对经 济法领域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很大程度上显得无能为力。在此背景下,一种普 适性的研究框架“主体行为责任”便应运而生。在现代经济立法中,如 反不正当竞争法 、 反垄断法 、 产品质量法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招 标投标法等均以主体、行为和责任作为其基本要素进行制度设计,事实上这种 框架对每个部门法来说都具有普适性。因此, “对经济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结构 进行研究,应当以主体行为责任理论框架为主,以法律关系理论框架为 辅。 ”1 既然经济法理论以“主体行为责任”这一理论框架作为实证支撑,那么, 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将无法回避经济法的主体问题。在“主体行为责任”框架 中,主体理论一般应回答以下问题: (1)对主体进行定位。将主体置于经济社会 大系统中,综合其所处多维关系中的主体资格,对其进行全方位、宽口径的定位。 (2)确定主体资格。这主要研究取得特定主体资格的必备条件(包括积极条件和 消极条件)和方式,特定主体资格的内涵和内容构成,特定主体资格与相关主体 资格的关系,以及法律主体与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等。 (3)设定主体体系框架。 1王全兴著: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49 页。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4 这主要研究一定体制下主体的法律形态,按不同的标准对主体进行分类,以凸显 其具体人格,并展示其对不同方位相对人的权利(力) 、义务和责任。 (4)评价和 选择主体立法模式。这主要研究各法律部门关于主体定位的立法分工,分析现行 立法体例的特点和利弊,在既定体制下选择适当的立法模式。1本文旨在确定经济 法主体(主要是经济法调制主体)的资格,对行业协会进行主体定位,并选择一 种较为合适的立法模式对行业协会的地位、权利(力) 、义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 定。 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学学科,如果缺乏相对独立的主体理论,则其理论体系是 不够完善的。法学界在经济法的独立性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共识, “目前经济法学 界所面临的重要理论任务便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2, 运用法学的基本理论构建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 的经济法体系。因此,在这一历史性的任务中,经济法主体理论作为经济法的基 础理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法主体理论作为经济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熟与否对经济法实践 具有重要影响。只有主体的存在,才可能有主体的行为及相应的权利(力) 、义务 和责任,才能进一步谈经济法的宗旨和价值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3在经济法立法 中,立法者首先要考虑为谁立法,制定的法律用来规范谁的行为,法律主体的地 位如何,权利(力) 、义务、责任在主体之间如何配置;在经济法执法和守法中, 需先明确谁是执法主体和守法主体,再去判断主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合理 性等问题;在经济法司法实践中,司法者需要先区分纠纷或违法犯罪主体,再去 处理纠纷和违法犯罪行为。4由此可知,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均需有一个成熟的经 济法主体理论作为支撑。 对经济法主体理论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存。理 论价值在于,经济法主体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明确经济法主体的范围、特征、权利 (力)义务、责任,也有助于经济法主体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其实践意义在于, 1参见王全兴著: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49 页。 2李友根: 论经济法主体 ,载当代法学2004 年第 1 期。 3参见张守文著: 经济法理论的重构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8 页。 4参见王卫国、李东方主编: 经济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8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研究能使经济法在制定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权责配置,更好地对 行为进行规范;在经济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可以明确判断不同经济法主体行为的 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法律的实施。1 (二)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综述 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经济法学创立以来,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学的诸多基础 理论问题和经济法制度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的成绩颇丰。经济法主体理论 和制度建设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1经济法主体的定义和特征 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经济法主体的含义、特征、分类和体系建 构及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变更和消灭等问题展开,研究的重点和取得的成果 主要集中在经济法主体的分类和体系问题上。下面对上述问题分别予以介绍: (1)经济法主体的定义 经济法主体,通常也被称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对其含义的理解,主要有以 下几种不同的表述: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依法承担责任、 拥有权利、享受权益的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内部分支机构以及 公民和个人。 ” 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与 者。3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 ”4经济法律关 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权限的当事人。5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即在经济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流转 和协作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力)利、承担一定的义务的当事人。6经济 1参见王卫国、李东方主编: 经济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87 页。 2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经济法通论编写组: 经济法通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9-80 页。 3周之源主编: 经济法概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5 页。 4杨紫烜主编: 经济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 页。 5李昌麒主编: 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3 页。 6参见史际春、邓峰著: 经济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8 页。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6 法主体“即国家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主体,它是受经济法调整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 的参加者即当事人,是国家经济调节和管理活动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 ”1 以上对经济法主体含义的各种表述, “尽管在文字上有所差别,但基本含义相 同,都是直接沿用法理学上对于法律关系主体的表述方式,认为经济法主体是指 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2 (2)经济法主体的特征 对于经济法主体的特征,经济法学界的认识分歧较大。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主体特征有:多层次、多种类;主体的意志在一定范围内具有 相互之间的不平等性;主体的活动特征是依法只能进行经济活动。也有学者认为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特征包括:由法律法规规定,具有经济权利能力和经济 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律关系 主体的特征是具有经济上的权利、行为能力;拥有一定的财产;拥有名称(姓名) 、 经济户口和住所或场所。3 90 年代以来,对经济法主体有了新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主体的特征有: 主体资格具有复杂性;主体形式具有广泛性;主体之间具有隶属性。另有学者认 为经济法主体的特征是:主体种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和相 对固定性;主体资格的对应性和双重性。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主体的特征是:广 泛性;具体性和地位不对等性;身份性与权限配置的不对称性。4 2经济法主体的三元结构理论 经济法主体三元结构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确 1漆多俊著: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三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02 页。 2王卫国、李东方主编: 经济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85 页。 3参见孙皓辉著: 经济法学原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王保树主编: 经济法原理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徐孟洲、吴宏伟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原理 ,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版。 4参见李昌麒著: 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漆 多俊著: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四版) ,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李昌麒主编: 经济法学 , 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立之前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1 (1)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的三元结构理论 这一阶段,经济法主体的三元结构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将经济法主 体划分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 “决策主体包括在国民经济管理和社会 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中行使决策权的主体;管理主体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经济 法律关系中行使指挥、计划、监督和调节等职权的社会实体;实施主体是根据我 国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具体进行生产、交换和服务活动的社会实体。 ” 2其 二,将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分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三类。3 这一阶段关于经济法主体分类的研究,较侧重对现实性的主体形式的列举, 由于经济法发展的历史背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理论变迁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存 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和解释力上的不足,特别是缺乏与法律实践的理论联系。 (2)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的三元结构理论 关于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比较时兴的一种观点是三元结构理论,即依据经济 权利、社会自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划分将经济法主体归类为市场、社会、国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全兴和单飞跃,主要观点是“社会”代表的主要是社会自 治权利的存在空间社会中间层组织,将之视为二次社会契约的缔结。4 这一阶段但与前一阶段的观点明显有所区别。该阶段三元结构理论的观点也 可分为两种:其一,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结构视野中,有学者“基于对我 国经济法律规范的实例考察和法律主体理论的探讨,根据经济法特殊的任务与调 整对象,应当确立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种经济法主体。 ”5其二,基于国家、社 会和市场三元结构视野,将经济法的主体分为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主体三种 1也有学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 参见肖江平著: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 ,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李昌麒主编: 经济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张士元: 谈谈经济法主体的范畴和分类 ,载青海社会科学1983 年第 5 期。 3参见种明钊主编: 经济法概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35 页。 4参见王全兴著: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单飞跃著: 经济 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5李友根: 论经济法主体 ,载当代法学2004 年第 1 期。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8 类型。王全兴教授提出了“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的三层主体框架理论,并 据此将经济法主体分为三类: (1)政府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2)社会中间层主体,包括社团类主体(如工商业者协会、消费者团体、劳动者 团体等) 、交易中介类主体(如产权交易所、拍卖行、职业介绍所等) 、经济鉴证 类主体(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公证处等)和经济调节类主体(如商 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资产投资机构等) ; (3)市场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 者、劳动者、消费者。1单飞跃教授以经济权利、社会自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为标准 归纳出经济法三大主体群,即市场、社会、国家,其中市场类主体按经济性标准 分为企业与消费者两类;社会类主体即社会自治机构(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同业 公会) ;国家类主体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2 3经济法主体的二元结构理论 (1)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的二元结构理论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经济法主体的二元结构理论法的观点大致是将经济 法主体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3也有学者根据经济法主体所处的地位 和行使的权能不同,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 “管理主体按其行使 的管理权能不同,分为决策主体、组织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实施主体是按照法 律规定,在经济管理关系中为实现管理主体所确立的经济目标和任务,从事具体 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主体。 ” 4还有学者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管 理受体。 “管理主体即对社会经济运行实施各种干预、控制、调节的各级经济行政 机关;管理受体即被管理的主体,是经济行政机关实施管理行为的接受者和政府 管理意图的实际承担者。 ”5 1参见王全兴著: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2参见单飞跃、王秀卫: 经济法的主体范畴研究 ,载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 第 5 期。 3参见王家福: 经济法浅论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编: 经济法 理论学术论文集 ,群众出版社 1985 年版。 4谢次昌主编: 经济法概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13 页。 5李中圣: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探新 ,载法律科学1990 年第 4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2)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的二元结构理论 经济法主体的二元结构理论,主要是随着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变化而有 所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由于经济法可依调整对象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 场监管法两类,因此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主体可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监管 法主体。宏观调控法主体可以分为两类:即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主体(简称为调控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承受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简称为 承控主体或受控主体) 。市场监管法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类:即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 进行管理或监管的主体(简称为监管主体或管理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接受 国家市场监管的主体(简称为受制主体或市场主体) 。 1该学者后来更进一步将经济 法主体概括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两类。2也有学者认为, “经济法的调整 对象是商品经济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盲目性、垄断性的社会关系。经济 法调整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目的在于克服其盲目性,反对其垄断性。为了克服 其盲目性,就应当确立计划者;为了反对其垄断性就应当确立反垄断者。因此, 经济法主体主要是计划者和反垄断者。 ”3 (三)行业协会主体地位的研究综述 行业协会的理论研究是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延展的结果,因而当前 许多学科都从各自领域对行业协会进行了理论探讨。 我国对行业协会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大都集中在行业协会的 历史考究,如封建中国行业协会的起源、发展及近代化过程中的行业协会。90 年 代中期以后,主要侧重于对行业协会的概述性介绍,并逐步延伸到从经济体制改 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构建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尤其 是经济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政府经济活动更加专注于宏观调 控。这个时期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对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介绍和分析上,了解它们 的运行模式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寻求一条中国行业协会的现代化之路。近几年, 1参见张守文、于雷: 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2张守文: 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 ,载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5 期。 3邱本: 论经济法主体 ,载法学评论1997 年第 3 期。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10 行业协会的研究又有所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对行业协会的简单介绍,而是开始转 向行业协会生成、演变的动力机制等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也日益关注行业协会的发展,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 究。行政法学界有相当一批学者(如王克稳、黎军、沈岿)积极主张将行业协会 列为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主张将行业协会视同政府职能的延伸或视同准政府组织, 应受行政法调整。其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基于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对非政府组 织的社会功能定位,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是行业管理,因而,行业协会实际上在 行使类似政府权力的职权;其次,行业协会的权力直接来源于法律规定或政府授 权;最后,行政法的主体应当由过去单纯的国家行政主体(政府机关)转变为既 包括政府机关,又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公共行政主体。1 民商法学者(如雷兴虎、陈长沙、林占发、范锐敏、刘凯)从市民社会或商 事活动的角度,将行业协会解释为与“商人”并列的独立的商事主体。他们认为 我国行业协会应属于商主体的社会团体法人。这是因为:社会团体法人是指由其 成员自愿组织的,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等活动的各类法人。行业协会是完全 由企业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自主决议成立的,是会员制社会组织;维持行业协 会存在与活动的经费,是由行业协会成员自筹解决,而且行业协会不直接隶属于 国家机关,这与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相区别,另外,行业协会不以营利为目 的,不从事营利性活动,以此与企业法人相区别。2也有学者认为结合中国国情, 行业协会应当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辅助职能,不同于纯民间的行业协会,应是半官 办民性质的特殊的社会团体法人。3 经济法学者认为行业协会应该作为经济法主体,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单 锋认为“行业协会是一种具有公私混合性质的法律主体,是公法、私法趋同背景 下的产物,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得以协调和解决的中介,在其身上彰显 1参见王克稳著: 经济行政法基本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黎军著: 行业组织的行 政法问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沈岿等编: 谁还在行使权力准政府组织个 案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参见陈长沙、林占发: 浅析我国商会的法律地位 ,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7 期;范锐敏、刘凯: 论我国商会的法律地位 ,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 3参见金晓晨著: 商会与行业协会法律制度研究 ,气象出版社 2003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主体属性应是经济法主体。 ”1李萃依照张守文教授“ 经济法理论的各个组成部 分之间互相推导、解释和说明的研究方法,分析行业协会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基本原则、 主体特征的契合性, 说明行业协会应该具备经济法主体地位。 ” 2汪莉 “从 政府、市场与行业协会三者的互动关系出发,认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是 由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作为调控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矫正市场失灵和 政府失灵的双重缺陷;作为受控主体,它若实施了限制竞争行为,必然受到竞争 法的规制。考虑我国行业协会的现实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在确立行业协会经济 法主体地位时,应适当强化行业协会的调控主体地位,弱化其受控主体地位。 ” 3鲁 篱认为行业协会对市场缺陷具有矫正功能、能够通过减少政策运行成本和实施障 碍,为经济法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这都昭示了经济法主体所独有的特点。行业协 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市场经济结构中必要的组织体,是自成 一类的经济法主体。4袁伟荣认为“行业协会相对于国家来说,是被管理者,也是 国家管理市场的辅助力量和媒介;相对于企业来说,是组织者,甚至是某些领域 的管理者;相对于其他同类主体来说,又是平等的合作者。因此,其参加的社会 关系兼有横向性和纵向性的特征,这正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典型特征。 ” 5丁凤楚认 为“行业协会是一种具有社会性、中介性、非营利性、自治性特征的社会团体。 它具有平衡协调功能和公私混合特点,符合社会本位宗旨和自由与秩序统一的理 念,因而应该归入经济法的主体的范畴。 ” 6还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是社会经济多 元化治理结构的一个独立的层次,是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协调机制,应该 属于经济法主体。 ”7 还有数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行业协会的主体地位。如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 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具有独立民事主体资格的社会团体法人,它是介于政府和 1单锋: 行业协会法律主体地位与市场规制权探析 ,载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 2李萃: 从经济法基础理论之层面论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 ,载财经界2006 年第 12 期。 3汪莉: 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载法学评论2006 年第 1 期。 4参见鲁篱著: 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袁伟荣: 经济法语境下行业协会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载上海企业2007 年第 1 期。 6丁凤楚: 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制 ,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6 期。 7范湘凌、胡丹缨: 行业协会的性质解析 ,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年第 3 期。 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 12 市场中间并承担重要社会职能的社会中间层主体。 ” 1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是非营 利性、自治性的社会团体法人,不应以营利性为目的,与企业争利,其不同于单 个的企业会员,应以行业整体利益为依归,维护市场自主秩序。 ”2也有学者认为,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行业协会的价值与经济法价值相同,属于经济法主体之一, 应当受经济法调整。经济法作为国民经济调控的法、作为社会本位之法,作为系 统的综合调整法、作为公私混合的法、作为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这是从社会公共干预和国家参与经济活动、社会性团体通过自律协调本团体利益 的角度来说的。行业协会的功能与经济法的这些价值和特性相契合。 ”3 上述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成果和路径给笔者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但不少 对行业协会主体地位的研究,都盲目的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未考虑我国的实际情 况,未考虑行业协会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扮演的特殊角色。有学者论述了行 业协会应该作为民商法、行政法和经济法主体,但均未从深层次进行理论分析。 另外,很多学者对行业协会法律地位的研究,只注重对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 其它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都是将行业协会作为受控主体来研究,只关注 其义务,而忽略了其享有的权利(力) 。这有待于我们继续从更深层次剖析其法律 属性,确立其相应的主体地位,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力)和义务。 1靳扣娟: 行业协会法律问题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年。 2张凤仙: 论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年。 3徐琳琳: 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年。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修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械设备点检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企业机务工程师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灼痛康复新路径-洞察及研究
- 做财务的面试题库及答案
- 高危边坡治理施工合同(3篇)
- qcc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n4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问答
- 大米种植户与收购商保底收购合同
- 个人租赁公共停车场车位使用合同
- 临床基于MDT平台下的“5A”护理模式在改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中应用
- 蜂蛰伤的治疗指南讲课件
- 坏死性筋膜炎49390课件
- JT∕T 651-2022 牵引杆挂车转盘
- 某公司项目启动会(38张)课件
-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
- DB13(J)∕T 269-2018 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建设技术标准
- 德国凯尔锚固技术公司石陶幕墙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 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
- 临床营养支持小组工作方案
- GB∕T 16754-2021 机械安全 急停功能 设计原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