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现代农村法律秩序的社会学研究——以山东省d镇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现代农村法律秩序的社会学研究——以山东省d镇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现代农村法律秩序的社会学研究——以山东省d镇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现代农村法律秩序的社会学研究——以山东省d镇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现代农村法律秩序的社会学研究——以山东省d镇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对中国农村社会来说,现代法制是一套外来的知识与规则体系。 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的中国法制( 治) 建设将这套体系推向农村,促 使农村社会法律秩序得以初步形成。但由于现代法制与原有规则体系 之间的差异较大,农村社会法律秩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问题 重重。在对这些法律与社会领域内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法社会学提供 了更加系统的视角法律秩序是复杂的社会规则体系的一部分,以 及更为有效的方法一实证研究。本研究采取的便是法社会学的实证 路线:通过对问卷调查搜集到的经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农 村社会法律秩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结论;从这一结论出发,系统 分析了法制环境、经济社会内需、传统依赖,及个体行动实践四个层 面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现状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村法律秩 序的发展趋势做出推论,即,我国农村法律秩序在不断形成和稳固的 同时面临着较强的阻碍和破坏压力,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会保持 “曲折迂回型 发展。 全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法社会学在国外、国内及我国农村法律与社会领 域的研究概况;对文章所使用的法制、法治和法律秩序概念做出解释。 第二章,叙述了实证研究的概况,包括调查地点的基本特征、研 究设计,以及抽样和调查实施的情况。 第三章,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和初步分析,获得 对农村社会法律秩序状况的经验性认识。问卷调查对农村居民的法律 认知程度、运用意愿和司法涉入情况进行了考察,数据统计结论显示 该农村地区的法律秩序呈现出“亚健康 状态,表现为:法律认知程 度提升相对较大;法律意识和行为意愿普遍偏低,但在特定纠纷领域 的司法诉求十分突出;对于司法公证性和效能的整体评价偏向负面; 影响农村法律秩序的外部因素众多且十分复杂。调查结论基本能够证 实先前提出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部分访谈资料以及相关领域的已有 研究成果,分别从法制环境、经济社会内需、传统依赖,以及个体行 动实践四个层面,对影响调查地( 同时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 法 律秩序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 第五章,对我国农村法律秩序的发展趋势做出“曲折迂回型”发 展的推论,包括: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与社会亟需法律秩序予以调节; 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与行为意愿加速提高;法律规避与违法的倾向性 明显加大;法律秩序与其他规则的持续角力与调适。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可归结为两方面:其一,对农村法律秩序的调 查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法社会学领域内相对贫乏的实证研究;其二,根 据调查研究和系统化的因素分析,推论我国农村社会法律秩序将呈现 出“曲折迂回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农村社会,法律秩序,法社会学,调查研究 a bs t r a c t t h ep r o m o t i o nc a m p a i g no fl e g a l i z a t i o ns i n c e19 8 0 sh a sb e e nt r y i n g t os e tu pam o d e r nl e g a ls y s t e ma c r o s sr u r a la r e a si nc h i n a ,h o w e v e r t h es y s t e mr e p r e s e n t sas e t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r u l e sw h i c hw a sq u i t e u n f a m i l i a rf o rn a t i v er e s i d e n t sa tt h ev e r yb e g i n n i n g b e c a u s eo ft h e d i s c r e p a n c y , t h e r eh a p p e n e dt ob el o t so fp r o b l e m sd u r i n gt h el e g a l i z a t i o n o fc h i n e s er u r a ls o c i e t y l a w s o c i o l o g yh a si n t r o d u c e d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i nt h er e s e a r c h f i e l dr e l a t e dw i t hl a wa n dc o m m u n i t y , w h i c hn o to n l yh o l d st h a tt h el e g a l s y s t e mi sp a r to f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s o c i a lc o n t r o l l i n gs y s t e m ,b u ta l s o p r o v i d e san e wr e s e a r c ht o o l ,t h e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f o l l o w i n gt h i sw a y , t h e t h e s i sm a k e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i nc h i n e s er u r a l c o m m u n i t ya tp r e s e n ti si nas t a t eo fs u b h e a l t ht h r o u g hs u r v e yr e s e a r c h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 ,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x t e r n a l l a w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t h ei n t e m a le c o n o m i c s o c i a ln e e d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sw e l la si n d i v i d u a lb e h a v i o r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e d u c e st h a tt h ep r o s p e c t s o fc h i n e s er u r a ll e g a ls y s t e mw i l lb eb o u n dt od e v e l o pa m i d s tt w i s t sa n d t u r n si nt h ef o r e s e e a b l ef u t u r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m a i nc o n t e n to ft h et h e s i sr e a da sf o l l o w s : c h a p t e ro n eo no n eh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o v e r s e a s r e s e a r c ho fl a w - s o c i o l o g ya n dt h a to nc h i n e s er u r a ls o c i e t y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p a r a p h r a s e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r u l eo fl a w , r u l eb yl a wa n dl e g a l s y s t e mu s e di nt h i sp a p e r c h a p t e rt w on a r r a t e s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 , t h e d e s i g no f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p o l l c h a p t e rt h r e ee x p l a i n sa n d a n a l y z e s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r e s u l t s ,a n d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o w nd i si ns e c o n d h e a l t hd i s o r d e r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o d e m l e g a ls y s t e m c h a p t e rf o u r a n a l y z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e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i nt o w nd b a s e do nt h ep o l lr e s u l t s ,i n t e r v i e w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p u b l i s h e dw o r k s c h a p t e rf i v e ,m a k e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i n gr u r a le c o n o m ya n d c o m m u n i t yd e s p e r a t e l yn e e d st h el e g a la d j u s t m e n tf i r s t l y ;t h es e c o n di s t h a tt h er u r a l p e o p l e sl e g a l a w a r e n e s sa n db e h a v i o ri s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f o r w a r d s ;t h et h i r do n ei sr e f l e c t i n go nt h ei n c r e a s eo fl a wv i o l a t i o na n d f u d g e a b i l i t y ;a n dt h el a s te n d s w i t ht h ec o n t i n u o u s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m o d e ml e g a ls y s t e ma n dl o c a lo r d e r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p a p e rh i g h l i g h t si nt h e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o nt h e l e g a ls y s t e mo fas e l e c t i n ga r e a ,t h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t h er u r a ll e g a ls y s t e ma n dt h ed e d u c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r u r a ll e g a ls y s t e mb a s e do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 , r u r a ll e g a lo r d e r , l a w s o c i o l o g y , s u r v e yr e s e a r c h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三止日期:毕年月丝日 _ 上j 刖舌 随着中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法律逐渐开始调整着越来越广泛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以“法律下乡”为名的农村普法运动在近十多年来开 展的轰轰烈烈,这对农村居民接触和了解法律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促进农村社 会法制( 治) 化方面的实际效果却不甚明显。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等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些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地 方社区甚至不能说存在着法律秩序,但即使是在较为富裕和开放的农村地区,法 律秩序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障碍因素,与乡土传统规则体系的不一致或者冲突就 是其中之一。 费孝通先生指出,法律秩序的建立不能单纯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 法庭,更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农村居 民一直难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法律设备,这成为困扰农村法治建设、制约农村经济 社会以一种“现代化 方式发展的桎梏所在。 对于法律和社会领域内相关问题的关注催生了法社会学研究。法社会学将法 律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专司秩序调控,并强调使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即从 社会事实出发研究与法律相关的问题。法社会学研究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 的意义,原因在于,移植成分居多的现代法律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差 异和冲突,法律不适用于社会实践的问题常有,且在农村社会体现得尤为突出。 2 0 0 7 年开启的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法治建设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借鉴法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对现代农村社会法律秩序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农 村法治化进程及相关推动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充实我国法律与社会领域 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跨学科背景及相关概念解释 第一节法社会学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 法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以法律为社会 现象之一,探索关于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及心理事实之间的关系的一般性知 识。 原柏林自由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h i r s c h 教授认为法律社会学是“描 写与解释法律的社会事实,亦即研究藏在法条、法律公式、技巧、符号、价值形 象与目的形象( i m a g e ) 背后的社会因素;并研究此类因素对价值与目的心像的 产生、存在与消失的决定关系;他方面因为法律的适用而导致社会因素的变化, 法律社会学也研究此类变化的情形 。1 我国学者认为,法社会学是对法律现象形 成和运动的机制与规律以及法律体系的功能进行客观研究的社会科学。2 法社会学兴起于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迅速工业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 内社会科学领域内尚属于新兴学科。从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这门学科正日益受 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3 一、国外法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家对法律的研究兴趣源自法律所具有的社会秩序形成和控制功能。塞 尔兹尼克( p s e l z n i c k ) 把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 9 世纪欧洲法律和社会思想中所蕴含的关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和思想; 第二阶段是2 0 世纪中叶,社会学的调查和经验研究方法广泛用于法律问题的研 究之中,从而促进法律与社会的经验研究的发展;第三阶段是真正的法律与社会 关系深层理论的发展阶段。4 1 洪镰德法律社会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 0 0 4 年1 2 页 2 赵震江,季卫尔,齐海滨论法律社会学的意义与研究框架社会学研究,1 9 8 8 年,第3 期: 3 9 页 3 秦华对中国农村法制建设发展的法律社会学研究山东农业入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卷( 第l 期) :6 8 6 9 页 4 e s e l z n i c k t h es o c i o l o g yo fl a w i n :r i c m e r t o n ,l b r o o m ,a n dl c o t t r e l ,e d s s o c i o l o g y 2 马克斯韦伯( m a xw e b e r ) 经济与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成为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起点。马林诺夫斯基在野蛮社会的法律与习惯对 “原始法”作了研究,将法律的研究扩展到制定法之外。在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 法社会学研究中,从埃利希( e e h r l i c h ) 认定国家法与社会秩序本身即活法( 1 i v i n g l a w ) 到庞德( r o s c o ep o u n d ) 对书本上的法和行动中的法( 1 a wi np a p e r & l a wi n a c t i o n ) 的区分,从霍尔姆斯( h o l m e s )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到卢埃 ( k n l l e w e l l y n ) “法律是法官关于纠纷的行为”的观点,从弗兰克( j n f r a n k ) 关于法律是法官的判决或对判决的预测到塞尔兹尼克从现代经济组织对美国发 展的作用着手进行的法律社会价值的规范性分析,均是从法律生活本身来研究法 律,重点研究实际法律运作过程,采用的是经验研究的归纳法。5 二、中国法社会学研究 国内法社会学研究的历史不长,且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2 0 世纪7 0 年 代末邓小平指出“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要加紧补课”后,法律社会学也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包括:如梁治平、苏力等对法治与文化及本土资源关系的探讨;苏 力、强世功等人对乡土社会的法制观念、现象以及法律在基层社会中的运作方式 进行了考察;朱景文从比较法学和比较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制化的本土 特征以及全球化对法制化的影响等问题;此外,还有大量对公民的法制意识以及 司法问题的实证调查。这些为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学科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 用。6 其中,进行了原创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苏力和朱景文两位教授。 苏力最具代表的成果是关于“本土资源”的研究。在法制及其本土资源 以及大量的关于地方法律习惯与国家法律观念冲突的讨论中,涉及到的实质问题 是一个: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冲突何以无法避免? 而他对人 为的社会秩序设定和盲目的法律移植持怀疑态度。朱景文对法律指标体系的研究 尝试受到了马考利教授的严厉质疑,并最终放弃了在这方面的努力。转向对法律 全球化的研究后,朱景文在欧盟法的研究中关注了“国内法的国际化 与“国际 法的国内化”,他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发展的背景中研究世界贸易组织( w t o ) 法律制度与成员国的应对行为,对我国加入w t o 有重要意义。 t o d a y :p r o b l e m sa n dp r o s p e c t s n e wy o r k :b a s i cb o o k s ,19 5 9 p p 115 12 7 5 吴长城法律社会学研究的进路上海第二上业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5 6 6 3 页 6 陆益龙法律社会学:历史与范式的建构江海学刊,2 0 0 4 年,第l 期:1 1 2 1 1 7 页 3 三、对法治“本土资源厣论的驳斥 苏力的法治“本土资源”论曾在法学界引发了一股学术争论浪潮。反对的声 音认为,以“礼治”、“人治”为特征的中国社会不存在现代法治的本土资源( 中 国古代的法家的确创立了“法治”一词,但却是指专制、刑治,与现代意义上的 法治背道而驰) 。现代意义的“法制( 治) ”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其核心价值 是维护公平、自由、人权,中国是在近代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之后才通过借 鉴西方经验逐步走上法制( 治) 社会的道路的。中国所拥有的“法治资源”部分 来自欧洲大陆,部分来自日本,部分来自苏俄。而直到1 9 9 9 年3 月的宪法修订, 中国才正式确立起了实行“法治”的国家目标。而曾经风靡法学界一段时期的法 治在中国拥有“本土资源”的论调,只是爱慕文化的法学家自我构筑的一个实际 上并不存在的理论范式。7 然而,“法治的观念、精神和原则虽然是西方社会发明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但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任何国家或民族 都有权也应该享有这种财富。 8 法治依赖的是理性,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够创 立的最优良的治理方式,这是中国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中国走 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虽然没有法治的“本土资源”, 但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的确是法律移植和本国实践相融合的结果。在法律规则、 程序发挥社会统一规范作用的过程中,本土的“传统”、“惯例”等对法律秩序的 功能实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阻碍作用。专家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单单是法 学研究并不能解决西方法律资源与本土社会相融合的问题,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 应运而生,并成为亟需发展的一门学科。 四、中国农村法律秩序研究概况 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要求从中国自身的法律社会事实出发,研究法律适用与 本土性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因而农村社会的法制发展实践成为了我国法社会学 研究的独特资源之一。在这一领域受到研究者们较多关注的问题有:( 1 ) 农村法 治建设( 2 ) 村民自治问题;( 3 )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 4 ) 农村法律文化;( 5 ) 农村法律秩序;( 6 ) 农村法律机构。 7 尹伊君从“礼教风俗到“本十资源”比较法研究,1 9 9 9 年,第3 、4 期:5 4 1 5 4 2 页 8 马作武中国古代“法治质论一兼驳法治的本土资源说法学评论,1 9 9 9 年,第l 期:3 5 页 4 农村法治建设作为一项国家社会工程,“依法治农”、“依法治村”、“村民自 治”等成为偏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针对农村基层法律机构的研究以法学研 究为多;农村法律文化研究中以梁治平对农村传统和法律观念的文化解释最为突 出;农村法律秩序方面,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对农村法律问题的抽象探讨,如 温珍奎的论现代乡村法律秩序的特征,陈伟宏的现代乡村法律秩序生成条 件略论,尹珊的现代乡村法律秩序的成生:一个过程,刘雪梅的论法治秩 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障碍分析,秦华 对中国农村法制建设发展的法律社会学研究等文章都是在偏宏观的角度和偏 理论的层面上做出探讨,言之凿凿却如同隔靴搔痒。 在该领域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以对地区性的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 究为多,如浙江大学与杭州司法部门开展的“对杭州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等9 ;此外,还有以钟明钊为首的西南政法大学“农村经济与法制研究”课题组, 他们对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相关概念解释 一、法制、法治 法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制是指体现为国家意志的法律和制 度的总和,狭义的法制是指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内 容的有机统一,本文中使用的是后者。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 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内涵法律价值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我国法学研究中通常 将法制与法治概念区别为:两者有静态和动态涵义之分,但社会学研究中并没有 对这两个概念有清晰明确的区分。 社会学研究中对法律的关注重点在于与法律有关的社会事实,研究法律作为 众多社会规范( 调节手段) 的其中一种,是如何在社会运行中发挥功能,从而建 立起社会的法律秩序。因此,下文中提及法制及法治概念时,除有注明,否则均 不从严格的法学研究角度进行辨别和理解。 9 沙红,施建良关于杭州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观察,1 9 9 9 年,第4 期: 5 2 5 6 页 5 二、法律秩序 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 e d g a rb o d e n h e i m e r ) 将秩序( o r d e r ) 定义 为“用来描述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特别是在履行其调整人类事务的任务是运用 一般性规则、标准和原则的法律倾向 ,并且秩序是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 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1 0 我国相关领域的大多数研究参照 了这一定义,即,法律秩序是由法制所保障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表 现出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一种社会状态。社会的法律秩序仅凭法律文件本 身还不足以建立,必须通过法律规则调整的运用,即法律条文、规则等在人的活 动和社会关系中得到具体化。法律秩序的功能实现属于一个实然范畴,与行为主 体、物质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存在着紧密关系。法律秩序并非独立于政治秩 序、经济秩序之外,而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虽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制在多 种解决纠纷的手段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但不必然指“凡事必讼 。并且,各种法 律条文规则的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种封闭的形式结构,使法律秩序相对于复杂变幻 的社会事实来说具有永远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社会的法律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们的合法行为直接实现( 暂且称之为法 律秩序的隐性功能) ,少部分是运用法律制裁的手段将被扰乱的秩序予以恢复( 暂 且称之为法律秩序的显性功能) ,有关于后者的社会事实正是社会学研究所重点 关注的。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法律秩序的功能不仅包括在社会一般秩序中实现 了法律的公正价值原则,还包括了法律这一调节手段在特定的社会场域内的具体 运用,同时体现了公正和效益的社会法律秩序才能成为对“法治国家社会的 支撑。这对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法律秩序 从史至今,中国社会仍然可以大致分为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中国传统农村 社会的基本特征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概括那样,“乡土社会” 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长期性和持续性的,不同于城市社会中人 与人之间的那种“短平快”式的交易。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法律是主要以城市 为运行基础,调节“陌生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范系统,因而它在农村社会秩序 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不是重要的因素,风俗习惯、道德情 1 0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j 匕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2 2 7 页 6 感等其他因素往往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1 9 8 1 年正式开始实施的农村家庭联 产承包制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腾飞,而且打破了国家对于农村社会的严格的行 政管理人民公社制度。此后,农村社会重新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空间,传 统“乡土社会”的本性得以重新释放,国家法制建设同时也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 土壤。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法制建设的“政策式”推进,农村 社会在法律秩序的形成上出现了分化的状况: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回归到典型的 “乡土社会 ,社会秩序以“礼治为主导;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过渡到一种 “半熟人社会的状况,呈现出一种“法律秩序”与“礼治秩序 、“人治秩序 等并存形成“多元混合秩序”。 从便于开展实证研究的角度考虑,将“农村法律秩序”的概念狭义地界定为: 在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中,经由国家正式法的知识和规则体系进行调节的那一部分 社会秩序及相应的社会事实。其外延涵盖两方面,一为知法守法,二为违法调控。 由于承袭原有习俗的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符合现代法律规范 要求的,也就自然而然的与“现代农村法律秩序”第一层的涵义相吻合。在实证 研究中容易被观察到,同时又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社会事实则属于“农村法律秩序” 的第二层涵义。本研究以农村民间社会( c o m m u n i t y ) 为落脚点,关注与农村居 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事领域的法律秩序,其所对应相关社会事实的围绕核心是民 事诉讼,即“打官司”。 第二章实证研究综述 第一节调查地点山东省d 镇 一、d 镇的经济社会概况 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地是山东省平度市d 镇。平度市是山东省著名的农业发 达县,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青岛市所辖。d 镇是位于平度市东北部,山地与 耕地面积大致均等,合占总面积的6 0 以上,辖6 1 个行政村,3 4 万人口,是一 个典型的农业镇。d 镇在平度市2 6 个辖镇中处于经济欠发达行列,农村居住人 7 口约占该镇总人口7 8 ,收入来源主要为农、林业和家庭副业,2 0 0 4 年人均收 入仅为约7 千元;近几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2 0 0 8 人 均收入比2 0 0 4 年增长了近5 0 。 d 镇是东部农业发达地区的一个普通的农业镇,目前的经济水平相对周边的 乡镇与城市来说属于欠发达( 偏落后) 行列。进入2 1 世纪之前,d 镇还是一个 比较纯粹的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占据居民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近十 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经济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居民 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质量提高较为明显,但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变 革尚不明显,居民对乡土传统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截止到实地调查的2 0 0 8 年 下半年,d 镇整体仍然显现出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的社会风貌,并且对于农村社 会传统拥有深刻的整体记忆。 不可否认的是d 镇正在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中,居民的 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社会秩序面临着新的变迁,其中,现代法律秩序正在成长。 d 镇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发达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理念等正在 不断“侵蚀”原本纯粹的农村社会。在这种环境下,现代“法治化”更容易被地 方社会意识所接受,而且在实践层面上,解决社会纠纷的司法诉讼案件数量的增 多也表明人们也开始倾向于尝试法律手段。 选取d 镇作为调查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它具有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特 征,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d 镇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经 济基础偏低但近年来获得发展、保有“乡土 传统但逐渐卷入社会变革与转型的 大潮中,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一个台阶,农村法治化建设不断推进。而d 镇区别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个性则主要体现在,d 镇本身的经济社会虽然欠发 达,所处地区的整体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偏发达行列, 因此地区政策和周围环境对d 镇农村法律秩序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相对有利。 基于未来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关注、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越来越强,外界对农村社 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d 镇这一特点也有助于对我国农村法律秩序的发展趋势做 出推论,因此具有典型性。 二、d 镇的法制( 治) 建设概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 1 以行政力量为主要推动力的法制建设开 始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来。1 9 9 7 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1 9 9 9 年j 下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由政府推进的 全面法治化道路从此开始。在“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也从制度层面地向社会 层面渗透,从城市向农村扩展。而从农村社会的角度出发,法律秩序以一种由上 到下、由外至内的方式逐渐形成。 ( 一) 1 9 8 1 - - - 2 0 0 5 年d 镇法制( 治) 建设缓慢起步 1 9 8 1 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方面农业经济获得了飞速 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农村社会日益去政治化,并重拾 世俗化和乡土化。这一时期,虽然国家政治力量虽然已经退出,但按照国家意志 治理农村社会的原则不会消失,在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法制建设工作虽在 开展,但进程缓慢。即使是在推行“依法治国”之后,由于农村与城市存在着历 史性、政策性的隔阂,以移植为手段、以城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法律相关制度 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实际并不适用。 对这一时期平度市d 镇法制( 治) 建设情况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平度市政府 法制办公室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文献资料。平度市政府法制办公室1 9 9 9 之前的文 献资料中与农村法制建设相关的内容比较少;1 9 9 9 2 0 0 5 年期间,该机构每年工 作总结中农村、农业、农民和土地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开始提高,工作内容多集中 于对农业农村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查,并于2 0 0 2 年开始开展法律下乡宣传工作, 但每年只有一两次,范围也只局限于某几个镇驻地,其中,截止2 0 0 5 年年底在 d 镇辖区内共进行过四次村官法制培训和两次法制下乡宣传。9 0 年代时平度市 基层人民法院就已经在d 镇设立了派出法庭( 与邻近镇共用一个) ,这成为d 镇 法制环境中的核心机构之一。根据获取到的资料,1 9 9 9 年之前d 镇法庭只有庭 长、普通法官各一人,年均受理d 镇民事案件不足3 0 件;1 9 9 9 年之后司法工作 渐重,设一名庭长和两名法官,2 0 0 5 年案件数达5 8 件。 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1 4 6 页 9 在这段时期内,d 镇大致经历了官方法制确立和法律初步下乡两个阶段,标 志着d 镇法律秩序分别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初步确立起来,但与城市法律秩序的 发展相比,这一过程显得十分缓慢。 ( 二) 2 0 0 5 年以来的d 镇法治建设获得发展 2 0 0 5 年1 0 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任务,其 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它既包含了 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改善,又包含了农村社会的民主法治发展。 在这样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中,社会法治建设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然要 义之一。 2 0 0 5 年开始,新农村建设在平度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从法治建设上来看, 这一段时期内的突出改观表现在农村普法力度大大加强,法律援助常规化发展以 及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出现。平度市新农村普法工作是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组织、 各乡镇政府配合实施的,主要有:“法律下乡”集中宣传活动和镇、村干部培训 活动;创设农村法律援助月和法律服务热线;2 0 0 8 年起组织民间力量在乡镇驻 地建立起至少一个的法律服务所。2 0 0 6 2 0 0 8 年间平度市主导的普法工作中,共 计有7 次法律( 援助) 下乡活动在d 镇辖区开展;截止到2 0 0 8 年底,该镇出现 了两家法律服务所,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 名。此外,从d 镇法庭法务工作了解 到,近三年民事案件数量近乎呈直线增长,2 0 0 8 年底时受理数量达8 7 件,截止 调查当时该法庭准备再申请调入1 2 名年轻法官。显而易见。在强劲的外部力量 推动下,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较大变化,d 镇社会法律秩序的发展也驶上了 快车道。 第二节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文的核心问题在于,法律秩序在目前我国农村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一种扭 曲化的形态( 注:“扭曲 一词为求描述形象,不含贬义) 。由此而产生的几个基 本假设是:一、历史因素造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调节系统的残缺,法律方式是农 1 0 村社会解决纠纷的选择之一,但并非一种主要或重要的方式;二、自上而下的法 治建设使农村居民对社会法律秩序充满期待,但实际上运用法律解决纠纷的结果 并不符合农村居民的“理想”;三、各种与采用法律手段相关的消极经验的积累, 导致了法律秩序在农村社会心理上的矛盾形象,甚至导致了规避法律的趋向;四、 农村法律秩序的形成受到政策、经济、制度、文化、经验、知识等各种外在和内 在的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与理想化的“法治秩序”的偏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进一步扭曲的可能性。 二、操作化 根据前文关于农村法律秩序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法社会学的视角,借鉴以往 学者开展的相似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上述假设操作化为一系列可供测量的指 标,进而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见附录1 ) ,作为综合使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研究 某地区农村社会法律秩序状况的基本工具。这些测量指标主要分布在:个体层面 上包含( 1 ) 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 2 ) 被调查者的法律认知状况,( 3 ) 被调查 者的“司法涉入 情况( 自身、家庭、亲友等涉及法律诉讼案件) ,( 4 ) 纠纷处 理方式的选择,以及选择法律途径的意愿与行动;群体层面上包含( 1 ) 农村社 区司法诉讼的状况及对其评价,( 2 ) 法律手段与其它社会秩序调节方式的比较, ( 3 ) 影响农村居民选择法律途径的因素。 第三节抽样设计与调查实施 资料搜集工作选择了农闲时节( 2 0 0 8 年1 1 月至2 0 0 9 年1 月期间) 在d 镇 展开,资料搜集方式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为主,并辅以其他相对灵活的方式。 问卷调查所采取抽样方式为配额抽样。首先将d 镇6 1 个行政村按照户数规 模划分为大型村( 2 0 0 户以上) 、中型村( 1 0 0 _ - 2 0 0 户) 、小型村( 1 0 0 户以下) 三类,其比例大致为1 :3 :1 ,在抽样过程中选取村子时按这一比例,随机选择了3 个大型村、9 个中型村和3 个小型村;其次按照年龄将比例设定为:老年人:中年 人:青年人= 1 :3 :2 ;再次按照家庭经济水平划分为富裕、中等和贫穷,比例设定为 l :l :l ;最后将性别比例控制在大约l :l 。根据上述配额标准拟选取1 2 0 位农村居 民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如图2 1 所示。 图2 一l 抽样配额比例图 问卷调查的实施采取了调查员询问填答的方式。调查员先根据抽样计划对村 庄和样本量的比例规定选取村庄,进入选定村庄后,根据相关比例规定,同时参 考带领人( 村支书或调查员的亲友) 的意见,选择具体的调查对象个体,进行入 户访问调查。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 2 0 份,回收问卷1 1 7 份,检验并录入数据 后得到的统计有效的问卷数量为1 1 5 份,初步统计显示被调查对象总体基本符合 配额抽样所设定的样本标准。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根据被调查对象提供的线索,与部分“有打官司经 历”的对象进行了较深的访谈,取得的定性资料用以补充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 分析的不足。此外,还通过造访d 镇法庭、翻阅近年来的卷宗资料、与庭长和 法官进行座谈等方式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第三章d 镇法律秩序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配额方式选取的农村居民样本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了解农村一般民众对法律的态度、认知与运用,旨在遵循实证的原则展现出与官 方法制( 治) 建设相对应的d 镇社会法律秩序的现状。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 2 0 份,最后取得1 1 5 份有效问卷进入统计分析。下面将 1 2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别从样本的基本特征与质量、问卷解析与结果分析 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一节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首先,从村别上柬看,被调查对象中有”位分别来自f3 个拥有2 0 0 户以 上届民的大型村庄7 0 位分别来自于9 个拥有1 0 0 - - 2 0 0 户居民的中型村庄,1 2 位分别3 个柬自于拥有1 0 0 ,、以下届民的小型村庄,基本符合抽样计划所设定的 比例( 见图3 1 ) 。 图3 - 1 按行政村规模分布比例图 其次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如图3 - 2 所示。其中,从性别分机 上来看,男性占被调查总数的5 3o ,女性占4 7 ,近似为1 :1 的比例;从年龄 分布上来看6 0 一7 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凋查总数的1 5 6 3 0 一5 9 岁的中年 人占5 13 ,3 0 萝以下、满1 8 岁的青年人占3 3 1 ,也比较符合抽样计划所设 定的1 :3 :2 的比例。 誓 p i ; + 图3 - 2 性别覆年龄分布 图3 - 3 文化程度分布比例图 第三,图3 - 3 统计显示,被调查对象群体的文化程度偏低,拥有高中及以上 文化水平的不足2 0 ;拥有小学水平或初中文化程度的所占比例较人,分别为 3 91 、3 22 拥有的次之;虽然数据显示文盲占1 04 ,比例颇人,但绝人多 数为老年人。 ” 副+ 、 j 、 纯经营 图3 4 职业分布比例图 第四,此次调查还关注了农村居民的详细从业情况并按如下标准对其职业 从属进行了划分。纯农业,指不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业劳动并以农业收入为唯 一来源;半农半商,指及从事并依赖农业生产,同时还从事经营贸易活动;纯经 营类,指虽居住在农村社区里,但不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农业收入,仅从事经营 贸易井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指在d 镇以外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里 工作;国家公职,指在d 镇内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丁作。统计结 果显示,农业是被调查群体的主要从业内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7 0 以上, 其巾包括4 52 的纯农业劳动者和2 52 半农半商劳动者;从事纯经营、外出务 1 4 工及国家公职的人数相当,均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左右;被调查农村居民的 职业分布状况如图3 4 所示,并由此可以推断,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的比例约为3 :1 。 最后,由于技术上存在困难,针对家庭经济水平的调查并不十分客观和准确。 调查过程中获得这一数据的方法是,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提供的家庭年收入,将 其与d 镇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并参考入户调查时对家庭物质外观的观察予以修 正,最后划分为贫穷、偏贫穷、中等、偏富裕、富裕五个等级。统计数据显示, 这五个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1 5 7 、1 6 5 、3 6 6 、2 1 7 、9 5 ,如图5 所 示,且基本可以符合抽样计划对于家庭经济水平的“富裕:中等:贫穷= 1 :l :l ”的 比例设定。 贫穷 馈锭穷 中等 偏富裕 富裕 i - 中型羽犬餐羽i、型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