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制度探析.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制度探析.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制度探析.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制度探析.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制度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社区矫正一词是西方的舶来品。社区矫正制度是二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新型的刑罚执行方式。和以往的监禁刑相比,社区矫正注重对罪犯的保护,通 过社会工作方法等对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进行矫治,有利于罪犯顺利回 归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自从有了理论思想的基础,社区矫正制度便 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种不可阻逆的发展势态,体现了刑罚轻缓化的趋势。许 多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 益。 “社区矫正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新生名词,但就该项制度的处置 措施而言,早已在中国的现行法律中存在,包括缓刑、假释、罚金、剥夺政治 权利等。而在以前,我们仅仅将它看作是一种非监禁刑的刑罚执行方式,对它 的外延和内涵还不甚了解,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监禁刑。本文试 图通过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探析来阐述中国社区矫正的现状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 向,力争让社区矫j 下发展成为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为构建和谐社 会、建全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述及社区矫正的概念和特征等相关理论,阐 述了社区矫正思想起源及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就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进 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着眼研究国外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第四部分专门探 析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指出了现行的中国社区矫正制度 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部分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观念、立法和体制 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完善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 关键词:社区矫正;非监禁刑;完善发展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t e r mi s8 1 1i m p o r t e dg o o df r o mt h ew e s t a f t e rw b r i d 协i i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g r a d u a l l yd e v e l o p e di n t oan e wt y p eo f p u n i s h m e n t e x e c u t i o nm o d e a n dc o m p a r e dt ot h e p r e v i o u si m p r i s o n m e n t p u n i s h m e n t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f o c u so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c r i m i n a lo f f e n d e r s , t h ec o r r e c t i o no fo f f e n d e r s c r i m i n a lm e n t a l i t i e sa n db a dh a b i t st h r o u g hs o c i a lw o r k m e t h o d sw h i c ha r ec o n d u c i v et ot h e i rs m o o t hr e t l mt os o c i e t ya n dh e n c ea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s o c i a lp r o g r e s s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e v e rs i n c e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i t s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h a ss h o w na n o v e r w h e l m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o u n dt h ew o r l d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t e n d e n c yo fl i g h t a n dv e n i a lp e n a l t y t h ep r a c t i c ei nm a n yc o u n t r i e sh a sp r o v e nt h a tt h eu s eo ft h e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a ls y s t e mc a na c h i e v eag o o ds o c i a le f f e c ta n de c o n o m i c b e n e f i t s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i san e w t e r mt ot h em o s t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b u ti n t h ec a s eo ft h i ss y s t e m sd i s p o s a lm e a s u r e s i th a sa l r e a d ye x i s t e di nc h i n e s ec u r r e n t l a w s ,i n c l u d i n gp r o b a t i o n ,p a r o l e ,f i n e s ,d e p r i v a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a lr i g h t s i nt h ep a s t , w em e r e l ys e ei ta san o n c u s t o d i a ls e n t e n c em o d eo f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i t se x t e n s i o n a n di n t e n s i o na r ea l s on o tq u i t eu n d e r s t o o d ,m o r eo f t e nt h a nn o t ,i ti st h ec u s t o d i a l p e n a l t yt h a th a sb e e nu s e di nt h ej u d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 t l l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a r t i c u l a t e t h es t a t u so ft h ec h i n e s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a sw e l la si t s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s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s t r i v et o m a k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t od e v e l o pi n t oas y s t e ms u i t e dt o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h a v e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o r d e rt om a k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b u i l d i n g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a n dp e r f e c t i n gt h el e g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1 1 1 ef i r s tp a r td e a l sw i t ht h ec o n c e p t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t h e o r i e s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 o r i g i n sa n di d e o l o g y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i nh i s t o r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 t h et h i r dp a r tf o c u s e so n s t u d y i n g t h em a t u r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o v e r s e a n l ef o u r t hp a r ti s d e v o t e dt ot h eh i s t o r ya n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o fc h i n e s e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ea r t i c l ei st od e a lw i t ht h ep r o b l e m s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i n t h es y s t e mb ym e a n so ft h i n k i n ga b o u th o wt oi m p r o v et h ec u r r e n tc o m m u n i t y c o r r e c t i o ns y s t e mf r o mt h ec o n c e p t u a l 1 e g i s l a t i v e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a s p e c t s k e yw o r d s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n o n c u s t o d i a ls e n t e n c e ;f u l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 h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它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直昌态堂或其它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瑚2 孔机扭嗍枷年厂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 川以 签字日期:夕p 年月7 日 新瑚者俨二 签字嗍驯。年1 日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1 1 社区矫正的渊源 关于社区矫正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 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伴随欧洲文 艺复兴运动而来的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同时期的欧洲也在这种 思想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监禁制度,英国伦敦感化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 监狱等成为了早期欧洲监狱的典范。这些机构的功能是矫正有劳动能力但是却 好吃懒做和扰乱社会治安的人,通过对这些人的训练使得他们能过上自食其力、 安分守己的生活。在这些机构中,劳动和有序的生活等方面的训练和教育代替 了刑罚的执行。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平豪斯监狱大门上有条横幅标语,正是这种 矫正思想的最好见证:“不要害怕! 我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强迫你为善。我手腕 似铁,但心中充满慈爱。这可能就是社区矫正制度的最早雏形。但是,由于 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保障制度作为支撑,这些机构逐步丧失了其原有的矫正 功能,到1 8 世纪已经变成了骇人的恐怖之地。 1 8 世纪产生了刑事古典学派,这一学派的学者已不再用矫正的方式代替对 受刑人所应该运用的刑罚,而是立足于绝对的意志自由,探求应当追加于受刑 人的刑罚额度,以实现正义。“在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理论中,只有惩罚的概念 而没有矫j 下的概念。 这一时期刑事古典学派的学术思想在刑罚思想以及相应 立法上占据绝对主导,并收到一定的遏制和打击犯罪的效果。 但是到了1 9 世纪末,随着犯罪现象日益增多,累犯、惯犯现象日益严重, 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反思。为了有效抑制犯罪、防 卫社会,刑事实证学派应运而生,其中以龙勃罗梭和菲利为代表。他们的矫正 观念从现在看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监禁的矫正。这一时期的美国 开始提倡使用假释制度,从1 8 7 6 年纽约州的爱米拉感化院开始实行假释,到 1 9 1 0 年每个联邦监狱都开始建立假释委员会,只是由于二战的爆发阻碍了刑事 实证学派关于矫正思想的发展。 。【德】京特凯洋著,刘瑞祥、潘佳斌、红云译欧、美、口本监狱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h 版 社,1 9 8 9 年版,第1 3 页。 国陈兴良著,刑罚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h :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0 0 页。 l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监禁刑的弊端逐渐在这一 时代背景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罪犯出狱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导致再 犯罪的比例不断增高。人们对此忧心冲冲,担心罪犯回到社会后,由于没有必 要的生存技能,会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变得更加狡猾和猖狂,导致社会大众 普遍没有了安全感。于是学者们开始将注意力由监狱投向社区,目光转移到了 对罪犯的矫正上。于是,缓刑、假释等社区矫正制度开始成为重要的行刑方式。 如德国刑法第2 条规定,行刑应使被监禁人适应社会生活。奥地利行刑法规定: 应帮助被监禁的罪犯“改弦更张,过一种符合法律和社会要求的生活”。法国学 者认为,刑罚应具有社会再适应的功能,促使罪犯适应社会的刑罚体现的是一 种代价小、效益高,更加人道的思想。芬兰学者主张矫正机构应当“促进而不 是阻碍囚犯重返社会,监禁机构要减轻关押带来的不利影响 。 据此,从行刑社会化这一层面上看,社区矫正的历史渊源并不久。从缓刑、 假释这两种最基本的社区矫正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看来,至今也仅百余年的历史。 直;至t j - 战以后,受刑人进行社区矫正的理念才开始被人们所吸纳和重视,世界 各国才开始对社区矫正相关理论、立法等进行研究。 1 2 社区矫正的发展演变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的刑罚适用开始进入以非监禁刑为主的 阶段,朝着轻刑化的趋势方向发展,其中以1 9 5 4 年的美国监狱协会更名为矫正 协会为标志,彰显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刑罚思想和实践上的重要转变。作为现代 刑罚制度的社区矫正,世界各国一般公认始于英国1 9 7 2 年的刑事司法条例。 1 9 7 3 年,英国在刑事法庭权力法中创立了“社区服务 刑种,这一称谓是最早 将社区矫正作为实施犯罪改造形式之一的法律,英国作为社区矫正的发源地很 快就影响了整个欧洲。 尽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各国在运用社区矫正来替代短期监禁刑问 题上认识并不统一,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国家将社区矫正引入到各自的刑罚体系 。【法】斯特泫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 i 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2 3 页。 国【德】京特凯泽著,刘瑞祥、潘佳斌、红云译欧、美、臼本监狱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 9 8 9 年版,第1 3 8 页。 。周围强著,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5 2 页。 2 第1 章社i x 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当中。1 9 7 6 年,欧洲理事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替代监禁刑的刑罚方法的决议, 决议号召欧共体国家更新刑罚理念,努力探寻相比之监禁刑更为高效的监禁措 施,决议指出社区矫正是符合世界刑罚发展趋势的有效制度和措施。正是由于 这项决议的出台,社区矫正作为监禁刑替代措施在欧洲理事会成员国的很多国 家中被加速了立法化的进程并被先后完成之。 美国的社区矫正起步相比英国稍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矫正项目直到1 9 6 6 年才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主要针对交通违规者不能支付他们的交通罚款而实 施的。随后,许多州都相继确立了社区服务项目使犯罪者通过公益劳动来挣钱 赔偿受害者等。1 9 7 3 年,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州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区 矫正法。1 9 8 4 年,美国制定综合犯罪控制法案,随着此法令的执行,社区矫 正执行的范围再度扩大。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有二十多个州通过了社区矫正 法。 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日本,日本社区矫正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 8 6 8 年的明治 维新。1 9 2 2 年,日本的少年法采用缓刑和少年教养院等措施对少年犯进行保护, 并充许为罪犯治疗的志愿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二战后,随着少年法获得全面的 修改,日本对成年犯的假释和缓刑制度的使用得以确立,于1 9 5 3 年和1 9 5 4 年 的刑法修正案中确立了成年犯缓刑制度,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更生保护一社会 内处遇制度,其范围包括违法人、犯罪人和出狱人。 目前,社区矫正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形式。 联合国及其有关下属组织,在总结各国非监禁性刑罚经验的基础上,于1 9 5 5 年 举办的联合国待遇大会上通过了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在1 9 6 6 年第 2 l 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1 9 8 0 年第六届 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减少关押矫正及其对剩余囚犯的影响 报告。在1 9 9 0 年1 2 月2 4 日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 度标准规则( 东京规则) 圆。1 9 9 8 年7 月2 8 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第4 4 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减少监狱人满为患和促进替代性刑 罚中也涉及社区服务,并在附件一卡多马社区服务宣言和附录卡多马 社区服务宣言行动计划中详细介绍了社区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些文献均 。 日 铃术良雄著,u 本的矫正制度,郭建安等译各国的矫正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7 9 年 版,第8 l 页。 圆徐景峰著,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领域活动与文献纵览,法律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6 6 2 6 7 页 3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强调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为了社区矫正发展的助推器。根据司法部 预防犯罪研究所统计的数字,就缓刑和假释两项,2 0 0 0 年,加拿大适用的比例 最高,达7 9 7 6 ,澳大利亚为7 7 4 8 ,新西兰为7 6 1 5 ,法国为7 2 6 3 ,美 国为7 0 2 5 ,韩国、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了4 5 9 0 和4 4 4 8 ,世界主 要国家处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已经超过了监禁人数圆。该组数据充分说明世界各 国的刑罚主导思想开始由以监禁刑为主向非监禁刑为主的历史性转化,社区矫 正这种刑罚执行方式逐步被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 1 3 社区矫正的概念 要明确社区矫正的概念表述,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的概念。1 8 7 1 年英国学 者h s 梅因出版的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首先使用了社区这个名称。1 8 8 7 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 德译本为g e m e i n s e h a f tu n d g e s e l l s e h a f t ) 中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频繁使用了社区的概念。社区的英 文c o m m u n i t y 兼有公社、团体以及共同体等多种涵义。腾尼斯将“社区 定义 为富有人情味的,有着共同价值观念、关系亲密的社会共同体。中文“社区” 一词是2 0 世纪3 0 年代初燕京大学一些学生根据腾尼斯的表述,将“c o m m u n i t y 翻译而来的。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学术界对于“社区 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表 述,较为通用的“社区 这个术语一般含有以下四层含义:社区总要占有一定 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之中;社区的存在总是离不开一 定的人群;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的问题,具 有共同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和其它活动;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 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矫正是“社区的定语,是理解社区矫j 下的关键。“矫正”从刑罚学的 角度来看,是指以更正改善为目的和基本内容的行刑活动,强调的是对罪犯的 再教育、重新培训和再社会化。笔者认为,矫正就是从教育和预防目的出发, 用客观的方法、个别的手段对犯罪人进行矫治,通过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吴宗宪著,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4 0 1 4 3 页。 h t t p :i 删b j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j d w t s h e q u j i a o z 0 0 5 h t m 袁秉达、盂临箸, 区论,中图纺织人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页。 郑杭生著,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人学f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7 2 2 7 3 页。 孙膺杰,吴振兴著,刑事法学人辞典,延边大学f i j 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0 3 9 页。 4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促使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 社区矫j 下(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 ,c o m m u n i t y b a s e dc o r r e c t i o n ) 是与监 狱矫正( p r i s o nc o r r e c t i o n ) 相对的一个专门性术语,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 社区矫正概念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司法职能整合角度看来,社区矫正的定义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社区服务令,适用对象一般是犯有非暴力性轻微犯罪的成年犯。 它既可以作为主刑,又可以作为附加刑。具体就是将矫正对象安置在社区、教 堂、公园等从事清洁工作,或协助慈善机构工作,通过一定的劳动达到赎回罪 过及赔偿被害人的目的。目前,国外的社区服务令相对而言已经比较完善,法 律对社区矫正主体,哪些人可以定为矫j 下对象,由谁来执行,罪犯的服务时间, 甚至当罪犯在社区矫正不服从管理时该如何处理等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 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性规定为社区服务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这种意义上说, 社区矫正就是一种独立刑罚种类的社区服务令。 第二种是依附于假释、缓刑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如英国的缓 刑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要求缓刑犯在接受缓刑监督考察的同时, 参与社会或社区服务活动,最短4 0 个小时,最长可达2 4 0 小时。 第三种是作为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社区矫正形式有 五种:转向、缓刑、假释、早期的释放和中间的惩罚,其中转向就是刑事诉讼 替代方式。 在我国国内,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表述也存在争议。我国司法部于2 0 0 2 年 发布的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报告,对社区矫正的概念作 了初步界定,认为社区矫正是指将经法院宣告缓刑和经法院裁定假释以及由监 狱等部门予以监外执行的罪犯放在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构,在机关团体、民 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意识和恶习的刑罚执行活动。2 0 0 3 年7 月1 0 日,由公、检、法、司四家联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将社区矫正工作 的性质j 下式定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强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方式、对象 及内容,“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 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 高铭暄等著,中华法学人辞典,中国榆察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5 2 3 页。 郭翔英国的缓刑制度法学家,1 9 9 6 ,( 0 5 ) :8 4 8 7 5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本文对社区矫j 下的理解是:社区矫正是将经过法院判决的符合条件的罪犯 置于社区中,由专门国家机关监督和考核,由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协助,运用社 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方面的矫正,通过系统的教育和改造 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不再犯罪的一种非监禁刑罚。 1 4 社区矫正的特征 1 、非监禁性。非监禁性是指不将社区矫正的对象收押到监狱等刑罚机构中 执行刑罚的特性。社区矫j 下有别于监狱矫j 下的重要区别就是非监禁性。非监禁 性意味着矫正对象相对于监狱中的改造,尽管还处于国家暴力机关监督和管理 中,虽然人身自由仍然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但还是保留一定的自由,有一定 的自由度。 2 、社区参与性。社区参与性是指矫正对象在社区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必定 会体现其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社区参与性是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重 要区别之一。社区参与性体现了社区矫正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矫 正对象的矫正活动在社区中完成,在社区监督、管理和帮助之下参加所在社区 的活动;另一方面,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逐步转移到社区,赋予了社区相应 的职能,社区可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工作,包括聘请 社区志愿人员、准专业人员,动员社区内居民从事有关监督性活动和帮助性活 动。 3 、惩罚缓和性。惩罚缓和性是指社区矫正措施对犯罪人的惩罚程度较轻的 特性。相对于监禁刑,社区矫正是一种不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的刑罚处罚措 施。矫正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或者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但 不会被持续剥夺人身自由,也就体会不到被判处监禁刑的犯罪人所体验到失去 人身自由、与亲朋好友的分隔、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随意获取生活必需品等的痛 苦。同样是带有惩罚性的处置措施,相比较而言,矫正对象所受到的惩罚较轻。 4 、刑事制裁性。刑事制裁性是指社区矫正是对犯罪人的一种刑事制裁的特 性。由于社区矫正是一种刑事制裁,它必然包含着对犯罪人的惩罚性。罪犯在 o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榆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2 0 0 3 年7 月。 6 第1 章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社区中被教育、改造,接受矫治,这一系列措施其实质上还是对罪犯的刑事制 裁,是刑事制裁的体现。当罪犯因为实施犯罪被审判机关和国家其它有关机关 确定为社区矫正对象,就意味着罪犯要为其犯罪行为付出法律后果,并需要按 照法律规定接受刑事制裁措施。 在国外,为了体现社区矫正的惩罚性,相关立法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 和行动进行多种限制。在我国现行法律的框架内,社区矫正的惩罚性是多方面 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矫正对象要服从管理和监督;第二、矫j 下对象的人身 自由和行动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矫正对象不能行使一些权利;第四、矫正对 象必须履行一定法律义务等。 5 、社会福利性。社区矫正的目标是通过和矫正对象一起解决面临的各种问 题,恢复他们受损的社会功能,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实现矫j 下对象的自我发展。 因此,国家必须以福利的方式在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面给予帮助,以体现社会 制度的优越性。 1 5 社区矫正的价值 社区矫正的价值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从国家与社会方面看,首先,社区矫正由于采用的是国家与社会以及民众 相结合的刑罚管理模式,因此它有利于节约国家刑罚资本,合理配置行刑资源, 将国家的行刑资源更好的利用在其它危害严重的犯罪方面。其次,由于对罪犯 的矫正放在社区进行,也在无形之中对社会及民众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普法教育, 将枯燥的普法教育引入社区和民众之间,有利于普法教育的宣传。 从矫正对象方面看,由于矫正工作被安排在社区进行,更利于矫正对象家 属的探望、关怀,使其更有归属感,容易得到心灵上的抚慰,更能有利于其彻 底改造。对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由于他们都是犯罪行为或情节较轻的情况, 把他们隔离起来并集中进行监管教育,能够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改造结果 出现负面效应,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刑罚的人性化和个别 化理念。 张建明著,( $ - k l x 矫正理论j 实务,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2 页。 7 第2 章社区矫止的理论基础 第2 章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行刑方式,都需要国家立法机关根据相应的法学理论,在不断实 践之中,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实践的。社区矫正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蕴含的是刑罚人道主义、刑罚社会化与经济化以及刑罚的深化复归等各种深刻 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支持社区矫正的理论体系作研究。笔者认为 社区矫正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2 1 刑罚目的理论依据 从刑罚的目的看,其最终目标都是让犯罪人复归社会。麦克夫阔尔特在纪 律和惩罚中认为:“公开宣布的惩罚己经给罪犯打上烙印并使其失去成为守法 公民的资格,刑罚的过程应该能够推动罪犯返回社会成为守法公民。罪犯在服 刑完成之后,不应被排斥于社会之外,而应完全回归社会,做个守法公民 。 刑罚固然具有使犯罪人承受痛苦的特征,但是仅仅让犯罪人感到痛苦和恐惧并 不是设置刑罚的初衷,而应该是让犯罪人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生活的一种手段。 围绕刑罚目的的正当性,人类历史上先后产生了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 义三种刑罚目的论。 绝对主义也称为报应主义,是早期刑罚的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 德、康德黑格尔。他们主张刑罚的意义在于报应犯罪行为的恶害,以犯罪人的 痛苦来均衡其罪责,实现j 下义的理念圆。在绝对主义的影响下,刑罚没有任何其 他的目的,仅仅是作为对犯罪行为的报应而存在。为了让公众看到犯罪者的下 场,威慑犯罪,刑罚的主要执行方式是身体刑和生命刑。对于轻微的犯罪,不 适用生命刑和身体刑的,则通过执行流放刑和监禁刑,将罪犯与社会分开。 相对主义也称为功利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犯罪率、再犯罪率、少 年犯罪率的增长,人们对绝对主义的刑罚理论产生了质疑,以贝卡利亚和边沁 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提出了刑罚功利主义思想。相对主义的学说认为,刑罚 。麦克大阔尔特著,纪律和惩罚:监狱的诞生,伦敦:艾伦人道1 9 7 7 年版,第1 3 0 页。 。工琪著,社区矫正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9 页。 8 第2 章社区矫j e 的理论基础 不能仅仅是回顾已然的犯罪,它应当前瞻未然的犯罪,并将刑罚的目的归结为 预防将来犯罪和维护社会利益。 折衷主义调和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融正义观念与目的思想于一体,又称 为刑罚目的一体化理论。折衷主义既承认绝对主义中提到的刑罚是对犯罪行为 报应而存在,也承认相对主义中提到的要将刑罚的目的归结为预防将来犯罪和 维护社会利益,认为刑罚就是因为犯罪而设置的。折衷主义认为报应与功利的 统一应包括刑罚对象差别性的统一,即刑罚的目的可以因处罚对象的不同,而 有所侧重。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特殊预防的对象重点是易矫j 下的 人,报应主义对象重点是抗受性强的犯人。 从历史演迸的视野看,刑罚演变总体上呈现由严酷走向轻缓的趋势,社区 矫正j 下是体现了这种刑罚演进的历史趋势。笔者认为,由于不割断罪犯与正常 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一点,社区矫正和监狱矫正相比有它的优越性,更适宜于对 罪犯进行有效的矫正。但社区矫正仍然是一种刑罚或刑罚执行方式,不应丧失 刑罚固有的惩罚性。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永远是刑罚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 具体的行刑方式设计上,应对两个方面都给予足够的重视,矫正制度螺旋式的 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当坚持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作为裁量刑罚的基 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犯罪的具体情节,对于不必 要,不适宜判处监禁刑的犯罪人,如未成年犯罪人,有悔改、立功表现的犯罪 人,以及初次犯有较轻罪刑的犯罪人,采用在社区中矫正的方法,防止短期监 禁刑的交叉感染,便于其回复社会,从而促进犯罪人改造,取得最佳的社会效 果。 2 2 刑法谦抑思想与行刑经济原则 关于刑罚的谦抑性的表述,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在我国,有一种看 法认为,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一少用甚至不用刑罚( 而用其他刑罚 替代措施) ,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还有观点认为, 刑罚的谦抑性是指刑法应根据一定的规则控制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即凡是适 。马克吕著,刑罚通论,武汉人学 ;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7 页。 。刘东根两极化一我国刑事政策的选择中国刑事法杂忠,2 0 0 2 ,( 0 6 ) :3 1 4 囝陈兴良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现代法学,1 9 9 6 ,( 0 3 ) :1 4 2 5 9 第2 章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用其他法律足以抑止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归为犯 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足以抑止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 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罾。尽管这些表述不同,但是中心思想都很明确,即 对刑罚的启动应持审慎的立场,将其作为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并使其保持在 恰当的维度之内。因此,刑罚的谦抑性也被称为行刑经济原则。 刑罚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犯罪手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使 刑事立法与司法得以正常运行,使刑事设施得以确立和维持,它是一种有限的 资源。和经济运行一样,刑罚的运行也需要核算效益和成本。行刑经济化,即 讲求以最小的投人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们对于自 然资源的丌发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人们也看到了人力作为资源的可贵。 于是,生命刑、身体刑、流放刑等刑罚陆续被监禁刑所取代,罪犯被囚禁在狱 中并使之劳动,这样既可以惩罚犯罪,又可利用人力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但随 着监禁刑不断的发展,它的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一方面维护监狱的设置和运 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也导致了监狱拥 挤状况。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由于监狱人口爆满、犯罪数量剧增带来的财政 压力。在英国,政府每月需对被判处监禁刑的服刑人员每人支付2 7 0 0 英镑的成 本;对被判处社区惩罚和恢复令的,每人支付2 7 0 英镑;对被判处社区恢复令 的,每人支付1 9 0 英镑;对被判处监督令的,每人支付1 5 0 英镑;对被判处社 区惩罚令的,只需支付1 4 0 英镑。据统计,我国一年花在监禁犯人上的款项高 达1 4 4 亿元,平均每关押一个罪犯需花费8 0 0 0 元,相当于许多地方农民一年的 收入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犯罪必然随着 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传统的监狱制度将罪犯关押于狱中, 限制其自由,使罪犯完全失去了与社会的必要联系,不仅使罪犯本人受到摧残, 而且使罪犯和家庭亲属的关系破裂,许多人会为他们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和经济 上的负担。在此情况下,在刑罚谦抑性的要求下,社区矫正应运而生。社区矫 正既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在客观上又减少了入狱人数,降低了监禁刑 的负作用。社区矫正以社会的力量对某些犯罪加以保护观察,充分利用社区中 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法商研究,1 9 9 5 ,( 0 4 ) :5 5 6 2 圆上明完善我国 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思考人民卅法,2 0 0 3 ,( 0 5 ) :8 9 亩郭建安略论改革和完善我困的社区矫正制度法治论从,2 0 0 3 ,1 8 ( 3 ) :4 7 回姜裕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困境及 j j 路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2 0 0 5 ,2 2 ( 2 ) :8 9 l o 第2 章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对罪犯进行矫正,有利于将罪刑较轻的罪犯早r 改造成功、 重返社会,这样既合法又“经济”,充分体现了行刑效益。 2 3 二元社会犯罪控制模式的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今天 的两种制度并存,从本质上看是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一个过程。资本主义 时代以前的人类社会是一元结构,特征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高度融合,呈现 出高度专制和集权,国家垄断了社会权利。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暴发和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逐步由一体走向分立,分权制约的思想开 始被广泛接受,市民社会获取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地位,从而形成了以民主和 法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二元结构。 由于在一元社会结构中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民间力量在社会公共 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中几乎没有独立生存的空间,只有拥有一个自主运行规则 的民间社会,社区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才会增强、参与空间才会增大。 因此,只有在二元结构的社会中,以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发育和成熟为基础的社 区矫正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问。 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的刑罚思想和犯罪控制模式产生了深远 影响。在一元结构社会中,奉行“国家至上”和“国家权力无限”的观念,一 方面刑法侧重于保护国家利益,对人权保障重视不足,另一方面对付犯罪主要 依赖于刑事司法系统对于刑罚的适用。而随着二元结构社会的逐步形成,国家 对社会的控制范围逐步缩小,权力开始分散,控制力度开始削弱,传统的犯罪 控制模式效果不佳的问题便日益显现出来。为了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犯罪控 制模式的转化和调整势在必然。在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提高犯罪控制效益 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刑法运行模式,即刑罚权和刑事司法权从国家手中分出一 部分给还社会,使刑法运行模式由“国家本位”向“国家一社会 双本位过渡, 加强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犯罪控制方面的协同和配合回。社区矫正是植根于社 会( 社区) ,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和管理下,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助的一种 犯罪控制模式,是“国家一社会 双本位的犯罪控制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二 。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法律 f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0 0 页。 。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j 关系刑法论,北京火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0 9 页。 1 1 第2 章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必然有助于推动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2 4 刑罚人道主义的理论依据 出于惩罚和威慑的目的,刑罚是以一种血淋淋的残酷形象诞生的。尽管从 刑罚发展趋势来看,呈现出由重至轻的变化,从古代普遍使用肉刑和死刑等严 酷的刑罚过渡到现代意义的监禁刑,又从单一的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向 大量适用缓刑、假释、罚金、社区服务、监外执行等非监禁刑罚处置措施发展, 但是只要刑罚存在一天,它就会给罪犯带来痛苦。社区矫正的发展,实质就是 刑罚人道主义理念深化的体现。 刑罚的人道主义就是从“人性本善 的出发点正确分析人性,剖析人与人 在交往过程中因为良知表现出仁爱和善良的想法和行为,站在人性的高度上, 把每个人包括罪犯也当人来看待。基于此,刑罚的人道主义也就要求刑法的制 定与适用都应相符人的本性,尽可能地做到宽、缓,罪犯也是人,他们应当享 有除被依法剥夺的权利以外的其他权利,不能在刑罚之上再附加其它的惩罚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人道主义的精神 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人道主义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与此相适应, 对于犯罪人的态度,民众也从过去把犯罪人看成“异类 逐渐转变为把犯罪人 看成是有缺陷的“同类 ,切切实实地对犯罪人实行人道主义的待遇,在对犯罪 人给予应有的惩罚的同时,消除对他们的不必要的制裁和处罚,减轻他们的痛 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促使他们顺利回归正常的社会 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联合国的一些刑事司法规则,如囚犯待遇最低 限度标准规则、监禁替代措施、联合国非监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 也都倡导尽可能避免监禁,将监禁作为最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固。 2 5 犯罪标签理论依据 犯罪标签理论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进行表述。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的,它 。慕奋梅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j 思考贵州t 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9 ( 2 ) :9 0 9 3 郭建安、郑洋霞著,礼区矫正通论,法律 i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0 页。 石萍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及j 完善理论学刊,2 0 0 8 ,( 0 4 ) :9 1 9 3 1 2 第2 章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指的是人的行为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任何行 为本身不是有罪的,而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他们贴上了标签。 从犯罪学角度来看,它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无论从何种角度,均强调 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因素对犯罪人的反应过程( 包括逮捕、审判、服刑等过程) , 成为促使初犯者陷于再犯的重要原因。 根据犯罪标签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对某人偶尔犯错的初级偏差行为 到己经实施了犯罪行为,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