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又捅芰 水库移民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作出了重大牺牲,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淹 没损失,还要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园。而这种迁移不只是原居住地的改 变,也是对原有生产体系、生活情景和规范体系的破坏和重建的过程,它将对移 民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迁移、安置、重建的过程中,移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心理 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他们会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在 搬迁完成后,移民面对安置地的新环境仍然需要一个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本 文就以济源市境内的小浪底移民为例,着重从生活环境、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等 三个方面来研究小浪底移民目前的适应状况,以期更好地反映出移民在安置地生 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状况。 关键词:移民水库移民社会适应 作者:张晶晶 指导老师:张明 r e s e a r c h0 n m ex i a o l a n g d ii m m j 2 r a n t s 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 a b s 昀c t r e s e a r c ho nm e x i a 0 1 a n g d ig r a n t s 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 t a k et h ej i y u a ni r n i l l i g r a n t sa sa ne x a n l p l e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r v o i ri m 嘶g r a n t sh a v em a d e 廿1 es i g l l i f i c a n ts a c r i f i c ei i lt h e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a n de l e c t r i c i t ye n g i n e 嘶n gc o n s t r i l c t i o n t h e yn o to i l l yw o u l ds u f f 醯t 1 1 e h u g es u b m e r g e n c el o s s e s ,b u ta l s ow o u l db ec o i l l p e l l e dt ol e a v et h eg e n e r a t i o nh o u s e s 0 rm eh f eh o m e l a n d t h i s 虹n do fi i l i 野a t i o ni sn o tm e r e l ym ei i l l l a b i t e d 盯e ac h a n g e , m o r eo v e ri sn l ec h a n g eo fm eo d 百n a lp r o d u c t i o nm e m o d ,t l l el i f es t y l ea sw e u 硒t h e s o c i e t yr e l a t e s i th a s t h es i g i l i f i c a mi n f l u e n c eo nm eh f eo fm ei 】叫:l l i 铲a i l t s hm e r n i 耐i o n 觚dr e c o n s t m c t i o np r o c e s s ,t h ep m d u c t i o n ,t i l el i f ea sw e u 嬲t h ep s y c h o l o g y o fi 1 1 1 1 1 1 i 黟a n t sc o u l db eu n d e rt h eh u g ei i i l p a c t ,m ei i l m l i g r a n t sw i l lm e e tm a n yn e w p r o b l e m si i lt l l eb a s i cn e c e s s n i e so f f e t h u s ,m e rm o v ec o m p l e t e s ,t h ei l n m i 铲a n t s s h o u l dl e 锄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g a i nt 0a d a p tt h ec h a n g m ge n v 的m n e n t t l l i s 删c l et a k e m ej i y u 锄衄【i i l i 笋a i l t s 嬲a ne x 锄p l e ,e n l p h a t i c a l l yf i r o mt h el i v i i i gc o n d i t i o n s ,m e1 a b o r p r o d u c t i v et 0 廿1 ei n t e 印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m p,i i l o r d e rt 0 s t u d ym ex i a o l a n g d i i 珊【i l i f a n t s p r e s e n ta d a p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t 1 1 e nf i n d0 u th o w t h ei 1 1 1 【1 1 i 伊a n t sh a v eb e e ni n i l e s t o 阳缸0 na n dt 1 1 ed e v e l o p n l 斌c o n d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枷乒a t i o n r e s e o i ri m m i g m n t s o c i a la d a p 协t i o n w r i t t e nb y :z h a n gj i n g j i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2 h a n gm i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幺蠡昌 日期:三! ! 呈:争:互d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研究缘起及意义 当前,兴建水库工程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或能源的需求已 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库兴建的规模和数量日 渐庞大,水库的功能也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防洪蓄水外,还向着灌溉、航运、 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水库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经 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移民,进而引发水库移民问题。 水库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特指因兴建水库而引起的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 人口迁移及社区重建活动。由于水库淹没范围大,涉及人口多,修建座水库, 往往会影响到整村、整乡、整县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与经济社会系统的重建, 涉及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领域,因而,水库移民是一 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库移民问题也更显其独具的复杂性。根据世界银行 的研究,迁移对水库移民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包括:原有的生产体系被 破坏,生产性的收入来源丧失,人们被重新安置到另一个可能使他们的生产技能 不能充分发挥、而且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中,乡村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 系网被削弱,家族群体被分散,文化特征、传统势力及潜在的互相帮助作用被减 弱等等。 那么,在迁移完成之后,面对这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如何使移民更好 的适应安置地的生产生活,融入当地社会,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富 得起 ,即移民的适应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 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 区的重要水源。由于受流域自然条件和河道水沙特点的影响,黄河防洪除涝形势 日益严峻,“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成为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 他河流的显著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曰趋突出, 不断恶化的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流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 素。为了解决黄河下游严重的洪水威胁,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国家动工兴建了 。施国庆、荀厚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概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 9 9 5 年第3 期。 。h t t p :肌,w w c 璐y m c o l ,l i s t a s p ? i d - 1 2 5 8 。 o 风笑天,“落地生根”? 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社会学研究 ,2 0 0 4 年第5 期。 l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于1 9 9 4 年9 月1 2 日式开工,并于2 0 0 2 年1 2 月通过了水利部初步验收,现已正式投入蓄水运作。) 在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兴建 过程中,水库移民的规模和淹没影响是相当宏大的,涉及河南省的洛阳、济源、 三门峡和山西省的运城共4 个市、1 0 个县( 市、区) 、3 9 个乡镇、2 2 1 个行政村, 占地4 5 2 l 万亩( 其中耕地2 2 4 7 万亩) ,移民2 0 1 4 万人( 其中河南1 5 9 4 万人, 山西4 2 万人) ,拆迁房窑7 7 6 8 8 万m 2 。迁建1 2 个乡镇、5 0 个乡镇外单位、7 8 7 家工矿企业和交通、电力、通信、广播、文物古迹等专项设施。 可见,水库移民在水库的兴建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的牺牲。移民不仅要承受巨 大的淹没损失,还要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园,远迁他县他乡。在迁移、安 置和重建的过程中,移民又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他们会在食物、住房、饮水、交 通、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需 要一个重新认识和适应的过程。那么,小浪底水库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恢复 和发展状况如何? 他们能否适应安置地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劳动方式和新的人际 关系? 这就成为本文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关于水库移民的研究 当代国外移民研究主要是针对自愿移民及其移民动因问题的研究,而对非自 愿移民的研究相对较少。非自愿移民尤其是工程移民作为一门复杂的科学,其比 较系统的理论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从世界范围看,世界银行是非自愿移民 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世界银行积极倡导进行移民的社会学、 经济学问题研究,最早提出了开发性项目中非自愿移民政策,并在其贷款项目中 进行了很好的实施。近几十年来,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资助兴建了4 0 0 多项水 利工程,在水库工程移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界银行的移民政策己在全球 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为解决水库移民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圆其中,世界银行社会学家、社会政策的高级顾问迈克尔m 塞尼对非自愿移民 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他在论述社会公平与强制性移民可能造成贫困的基 础上,剖析了移民主要贫困风险的八个方面:丧失土地、失业、失去房屋、边缘化、 食物没有保障、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增加、丧失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会 h t q p :w w w y e u o 删v e r g o v c r l 、,胁删l l w y m j 2 0 0 5 - 0 3 2 5 缅- 0 9 4 7 4 51 6 1 7 4 s h t i n l 。h 仕p w w w c 腿) r m 期哪i s t a s p ? i d = 1 2 5 8 。 2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一章绪论 解体等,提出了非自愿移民的风险与风险规避的承r 模型,还对移民风险强度差 异、安置区居民风险、生活重建的基本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都为国内水 库移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参考。 总的看来,目前国外学者对非自愿移民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工程学、水利学等 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或是从宏观上对移民工程提出政策性或技术性的指导和建议, 而对移民这一群体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 二) 国内关于水库移民的研究 国内关于非自愿性移民尤其是水库移民的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移民安置、移 民就业、移民贫困、移民社会保障、移民社会适应、移民心理等方面。其中,专 门集中探讨移民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论文约有1 0 篇左右,它们基本上都是华中理工 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根据1 9 9 7 年实地调查的数据所发表的成果。 习涓,风笑天认为三峡移民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状况,是三峡移民适应性研究 中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将生活环境操作化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 治安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几个方面,通过比较移民搬迁前后这几方面的情况,考 察了移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各方面的适应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具 体的建议。 雷洪,孙龙认为在三峡移民的迁移过程中,移民生产劳动条件、劳动对象和 劳动资料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从而引起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收入和 劳动人际关系的相应变化,即劳动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从移民主体的主观角度, 对移民生产劳动适应的总体情况、差异特征进行了考察,并对若干重要问题进行 讨论。罗凌云、风笑天则从主客观两个基本角度出发,通过对移民生产方式的适 应和移民未来经济生产的发展两方面来考察了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 并探讨了因迁置方式、搬迁时间、邻里关系的不同,在经济生产适应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的差异性。 杜健梅,风笑天认为三峡移民在迁入新的社区后,除了生产、生活和观念上 有一个逐步调适的过程外,还有一个重新建立和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而移 民能否适应动迁后的新的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稳得住 这个问题。 对此,他们从移民主体主观的角度来分析了移民人际适应性的现状,通过分析找 出影响移民人际关系主观适应性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风笑天,“落地生根一? 一- 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社会学研究,2 0 0 4 年第5 期 3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风笑天教授在对三峡农村移民社会适应性调查的基础上,用社会统计学方法, 分析了从日常生活领域到生产劳动、经济发展,最后到“我群感 、“归属感 的建立的移民社会适应性过程,并得出了影响移民社会适应性状况的各种因素的 影响力随搬迁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结论。 综上可见,移民的适应问题,已逐渐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不同的学 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和分析,这对于帮 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移民社会适应的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的对 水库移民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在生产、生活、 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适应状况,通过对不同变量( 如:安置方式、搬迁时间、教育 程度、年龄等) 下移民的适应情况的差异性研究,试图找出影响移民适应的相关因 素,以期更好地把握和分析小浪底移民目前生产生活的适应状况,促进水库移民 在安置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概念和理论指导 ( 一) 基本概念 l 、水库移民: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不同地点之间的迁移及社会经济系统重 建活动的总称。移民,作为名词,是指人或者人的集合( 人群) ,即迁移人口的 集合。作为动名词,移民通常是指人口迁移活动。辞海中对“移民”一词的 释义是:( 1 ) 迁往国外某一地区永久定居的人;( 2 ) 较大数量、有组织的人口 迁移。水库移民则属于后者,目前对“水库移民”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 1 ) 理查德曼宁认为,水库移民通常指那些受到不利影响的人的迁居。 ( 2 ) 水利部编写的水库移民工作手册中,对“水库移民”的解释是为调 蓄江河径流,筑坝艰苦征用土地而引起的非自愿移民。 ( 3 ) 施国庆、荀厚平认为,水库移民是指因兴建水库而引起的较大数量的、 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及其社区重建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水库移民是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种非自愿 性移民:水库移民的原因是兴建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而引起的;水库移民的对象 是因兴建水库受到不利影响的人;水库移民的特点是规模较大,涉及人口数量较 o t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9 7 3 页。 4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多,影响巨大。 2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在社会学中没有专门的解释,相近的概念有“同化”、“融合、 “融入 等。其中相近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社会学词典中,对“适应行为”的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 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 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 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 生是不断的适应环境的过程。”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罗伯特e 帕克( r o b e r te p 心在社会科学百科 全书( 1 9 3 0 年版) 中,对“社会同化”所下的定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 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这种 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 而对于移民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学者亦有不同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 g o l d s c h c i d e r g ) 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 中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 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 为行为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们所作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 我国风笑天教授将移民的社会适应界定为:移民对安置地新社区中生活各方 面的习惯过程和满意状况。 综上可见,移民的搬迁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也是对原有生产体系、生活情 景和规范体系破坏和重建的过程。因此,移民的社会适应可以说是一种在新的环 境下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移民不断地在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社会交往等方面 作出神种调整,从而顺应他们当前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过程。 ( 二) 理论指导 1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 方式、生活习惯以至于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在其中。一般说来,社会学所表述的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王康,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3 5 2 页。 5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的过程。“社会化 和“适应关系密切,它们是一个事物从两个方面的不同表 述。具体到移民的社会适应,则表现为一种在新的环境下的继续社会化,其目的 就是为了使移民更好的适应安置地新环境所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学习的过程。 小浪底移民仅有1 3 为就地后靠,其余8 7 要迁到他乡他县。这意味着大多数 移民都要搬迁到一个相对陌生的新环境中去。伴随着这种环境的变迁,移民在经 济生活、劳动生产、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将迫使移民对 其自身进行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安置地的环境。可以说,移民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也就是移民不断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2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1 l i e m r c h yt h e o r yo fn e e d s )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由美 国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按照由高到低的顺 序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构成一个由相对优势的等级体系,一种需求满足之 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就立刻产生。其中,生存或生理的需要是需求中最低 层、也是最必需的,包括水、食物、温度和睡眠等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的需要包 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社交的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 关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们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这不仅仅是自我尊重, 更主要的是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把个人的潜力和技能发挥到 极致,其实质是一种自我成就感。 搬迁使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环境发生很大变动。当移民面临安 置地新环境的时候,他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需求如食物、住房等基本的生存和安全 需要,而当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需求,如经济 生产、社交、尊重等。可见,移民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移民逐步适应安置 地环境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和样本状况 (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方法收集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定量 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相关理论展开分析。笔 。h 仕p :b k b a i 血c o m i e w 1 1 7 9 4 3 h t i n 。 6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者在资料分析过程中,一方面对问卷采用s p s s 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 对部分变量进行了单变量分析,主要考察移民在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同时还对部 分变量进行了双变量交互分析等,为更好地找出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对个案资料则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作为问卷分析资料的补充,以更 全面地反映移民的适应状况。 ( 二) 调查地的选取 调查地点选在笔者家乡河南省济源市。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传说中 愚公的故乡。它南临黄河,与洛阳市吉利区和孟津、新安两县相望,是小浪底工 程淹没影响区和移民主要安置区之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有8 0 以上在济源市境 内,淹没济源土地面积7 7 1 3 平方公里,涉及4 个乡镇、4 6 个行政村、2 6 0 个村民小 组,移民总人口近4 万,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移民全部安置在济源市近郊的平原 地区,平原区位于济源市中东部,涉及轵城、梨林、亚桥、承留、思礼、天坛等 六个乡( 镇、办事处) ,土地面积2 1 9 3 k i n 2 ,占济源市总土地面积的1 1 3 。该区土 地连片,土壤肥沃,是济源市粮、棉、油主要产区;而且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南、 北蟒河、济河等河流,东部有广利、济河自流灌区,西部有引沁济蟒自流灌区, 总灌溉面积达2 1 万亩余。 ( 三) 样本情况 本研究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具体的调查实施步骤。笔者于 2 0 0 7 年8 月份在济源市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并在2 0 0 8 年1 、2 月份进 行了回访和补充调查。笔者发现济源市移民点虽然较为分散,但各个移民社区的 状况相差不大。因而,本研究采取了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即先从接受移民的乡镇 中随机抽取了思礼乡、承留镇、亚桥乡3 个乡镇;接着从被选乡镇中随机抽取黄 庄、洛峪、陆家岭3 个行政村,周庄( 原西坡村) 、曲阳( 原上河村) 、乱石3 个村民小组;然后以户为单位,在每个被选行政村和居民小组中随机抽取2 0 户; 最后从每户选取1 2 个移民作为调查对象。此外还访谈了3 0 多位移民,1 0 多位 负责移民工作的干部和工作人员。本次调查共涉及2 3 4 人,发放问卷2 0 0 份,其 中有效问卷1 8 2 份,回收率为9 1 。 在被调查的移民样本中,按性别分:男性1 0 3 人,占5 6 6 ,女性7 9 人,占 4 3 4 ;按年龄分:年龄在2 0 岁以下的占2 7 ,2 0 岁到2 9 岁的占6 6 ,3 0 岁到 。数据来源于济源市移民局统计资料 7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3 9 岁的占2 9 7 ,4 0 岁到4 9 岁的占3 5 7 ,5 0 到5 9 岁的占1 5 9 ,6 0 岁以上的 占9 3 ;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 6 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4 5 1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 1 5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7 1 ;按搬 迁时间分:1 9 9 7 年搬迁的占2 1 4 ,2 0 0 0 年搬迁的占3 1 3 ,2 0 0 1 年搬迁的占 2 2 0 ,2 0 0 2 年搬迁的占2 5 3 ;按搬迁方式分:集中安置的占5 5 5 ,分散安置 的占4 4 5 ( 见表1 1 ) 。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一章绪论 表1 1 :小浪底移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搬迁时间、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 变量名称样本数( 人)百分比( ) 男 1 0 3 5 6 6 性别女7 94 3 4 合计 1 8 2 1 0 0 0 2 0 岁以下 52 7 2 l - 2 9 1 26 6 3 皿一3 9 5 42 9 7 年龄4 0 4 96 53 5 7 5 0 _ 5 92 91 5 9 6 0 岁以上 1 79 3 合计1 8 21 0 0 。0 文盲 94 9 小学 5 73 1 3 初中 8 24 5 1 文化程度 高中或中专 2 11 1 5 大专及以上 1 37 1 合计 1 8 2 1 0 0 0 1 9 9 7 年3 92 1 4 2 0 0 0 年 5 7 3 1 3 搬迁年份 2 0 0 1 年 4 0 2 2 0 2 0 0 2 年4 62 5 3 合计 1 8 2 1 0 0 0 集中安置 1 0 15 5 5 搬迁方式 分散安置 8 14 4 5 合计1 8 21 0 0 o 未婚 1 89 9 婚姻状况 已婚 1 6 49 0 1 合计 1 8 2 1 0 0 0 (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9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一章绪论 五、论文框架 根据研究的层次和文章的需求,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该章阐述了研究缘起及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水库移民的研究 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接着对本文的研究设计进行了解释说明。其中包括基本概 念、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样本状况等。 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本章内容主是要从住房、交通、电力、 饮水、上学、就医等方面变化,考察了移民对日常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的适应状 况,并对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目前移民对安置 地生活环境的适应状况。 第三章小浪底移民生产劳动的适应。本章论述移民对搬迁后变化了的农业生 产环境和非农生产环境的主观评价,并通过对移民搬迁后劳动生产方式及家庭经 济状况的研究,考察了移民对安置地生产劳动环境的适应状况。 第四章小浪底移民人际关系的适应。本章通过对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与当 地居民的关系及干群关系等移民内外部人际环境的变化来考察这一群体对安置地 人际关系的适应状况。 第五章总结与思考。从总体上对移民的适应现状及适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并从理论上对移民适应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 和思索。 1 0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自古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在搬迁时,带着对原居住地的眷恋与不 舍,对新居住地的憧憬与想象,也带着某种前程未卜的不安心情。当移民到达新 的居住地时,最先的印象便是对环境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他们适应迁入地的环境 具有重要影响。小浪底移民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深山丘陵地区,迁入到交通 便利、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虽然还在本县这个“大家 里,但毕竟不是自己过 去真切的“小家”,面对着这种变化了的生活环境,移民仍然需要一个全新的认 识、适应的过程。移民对新生活的适应,往往是从日常生活领域开始的。因此, 本章就主要从住房、饮水用电、交通、上学、就医等方面来考察移民对安置地生 活环境的适应状况。 一、日常生活方面 ( 一) 住房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历来重视安土重迁,强调稳定,“安居 才能“乐业”。 当移民从熟悉的家园迁入到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时,住房作为移民生存和发 展的基本生活条件,可以说是移民对安置地新生活环境的最初的、最直接的体验 之一。对于广大被动搬迁的移民来说,住房意味着“家 ,有了住房,才会有“家 的感觉,才能安定下来,才能主动去适应新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新的住房代 表了他们的新家,而移民对新生活的适应也在一定意义上来自于他们对新的住房 的感受。 与搬迁前的山地环境不同,移民安置地多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平原地 区。因而,移民的住房状况( 如住房面积、住房结构、住房质量等) 也随之发生 了变化。 1 、住房面积的变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移民家庭搬迁后的人均住房面积略有减少。搬迁前,移民 大多散居,庭院面积相对较大。人们会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瓜果蔬菜等,可 谓“房前屋后,种瓜种豆”。搬迁后,住房经统一规划,整齐划一,比较集中, 因而住房面积略有减少。每个移民家庭的宅基地面积是固定的,但主房和附属房 。苗艳梅、雷洪,对三峡移民社区环境适应性状况的考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l 期 哆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江苏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3 期。 1 l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的面积因移民家庭自身经济不同而有所变化。据统计,搬迁后的库区移民,人均 住房2 4 m 2 ,户均近1 0 0 i n 2 。也有部分家庭在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有所增加,究其 原因在于这些家庭在搬迁前地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深山,居民相对 贫困,没有能力去建设新房大房。像洛峪村移民搬迁前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 3 6 i n 2 , 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 1 3 m 2 。 由此可见,搬迁让移民失去家园的同时,也给 部分移民带来了机遇与发展。 2 、住房条件的变化 调查发现,搬迁前,大部分的移民居住在窑洞或土木结构的房屋里,这类房 子虽然有冬暖夏凉的好处,但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往往比较潮湿,而且空间比较 狭小,再加上有些移民人畜混住,居住环境很差。搬迁后,移民的住房条件明显 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多数移民已住上了楼房,房屋质量比较好,多以砖混结构的 二层楼房为主,而且通风、采光条件也大大优于从前。 表2 1 :搬迁前后移民住房状况的变化 (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由表2 1 可见,搬迁前约5 8 3 的移民居住在窑洞里,3 6 8 的移民居住在土木 结构的平房里;搬迁后约9 3 4 的移民住进了二层楼房。因而,搬迁后移民的住房 条件较之搬迁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笔者在入村调查时,注意到移民的住房经规划 后自主建设,整齐划一,房子装修得很好,干净整洁,相当漂亮;除极少数房屋 没有加盖二层外,其他大多数的移民已经住上二层小楼,也有部分富裕移民住进 了三层小楼。 o 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政府移民办统计资料。 。数据来源于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监测评估研究。 1 2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 二) 饮水用电 1 、饮水条件的变化 济源市8 8 的面积是山区丘陵,且十年九早。因水而苦、吃水难曾是愚公子孙 最大的生存难题。搬迁前,大多移民用水相当困难,1 3 的人都曾为用水问题而奔 波,而且距水源地较远,饮水质量不高,大多是井水、泉水、河水,极少是自来 水。据1 9 9 9 年对小浪底1 8 0 m 以上的移民调查显示,小浪底移民在搬迁前有自来水 设施的村仅3 0 ,移民挑水最远距离达到2 5 k m 。搬迁后移民的用水情况得到了极 大的改善,每个移民村都采用了标准的自来水系统,自来水管通到各家各户,移 民足不出户便可用上清洁卫生的饮水。移民用水条件极为方便,且饮水质量有了 较大提高,为移民的健康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从个案1 中可以看出,移民对搬迁 后的用水状况评价较高。 个案1 :黄庄新村移民,男,4 0 多岁,在谈及用水时感慨地说,原来那日子真 是苦啊,吃水真是困难啊,一个村只一口井,从村这头到那头有二里半到三里远, 我们每天都得这么来回挑水吃,可不方便了。现在家家都通自来水,不用来回挑 水了,可方便,这要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2 、用电情况的变化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搬迁前,移民村供电设施建设较差,用电功率较小,只 能甩于照明,还经常停电,家用电器的拥有率和使用率都较低。搬迁后,移民新 村都架设了输电线路,家家通上了电,供电稳定,功率也比较高,用电情况较搬 迁前有很大提高。此外,每个移民村还安装了电视信号接收器,铺设了通信线路, 通讯信号、通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电视、电话等必备型家用电器的拥有率也 随之提升。调查显示,电视在移民家庭的拥有率已达9 6 8 ,电话、手机、小灵通 等通信设施拥有率已接近1 0 0 。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等享受型家用电器 也开始走进移民家庭,其中约8 0 6 的家庭拥有洗衣机,约4 5 2 的家庭用上了电 冰箱,1 2 9 的家庭安装了空调,还有9 7 的家庭用上了电脑。由此可以看出,移 民在安置地的家庭生活水平已有很大进步。 二、居住环境方面 ( 一) 交通环境 济源市,被王屋、太行二山环抱,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愚公移山虽然只是 一个典故、一个传说,但是,移民在搬迁前确实像愚公一样被行路难的问题所困 。数据来源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监测评估研究。 1 3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扰,“出山难,难于上青天 曾是搬迁前移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移民在搬迁前, 大多居住在山地或丘陵地带,交通十分不方便,乡村道路绝大部分是土石路面, 各村之间连简易的公路都没有,有4 0 以上的货物运输仍需以人挑畜拖的方式进 行。搬迁后移民的交通状况有了显著改善,移民的安置地一般选择在交通发达的 平原或距离县城很近的地方,所有的移民村都修了通往县城的柏油公路,主次街 道硬化已达1 0 0 ,交通十分便利,移民家庭交通工具的拥有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生活用交通工具在移民家庭中已较为普及,据统 计,约8 1 的家庭拥有至少一辆自行车,约5 4 8 的家庭拥有一辆摩托车或电瓶车。 与此同时,移民家庭中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用交 通工具”的数量也有所提升,其中有1 2 9 的家庭拥有农用三轮车或拖拉机,还有 近4 的家庭拥有货车,跑起了运输。交通工具数量的增加,极大的方便了移民的 外出务工,促进了物资交流。从个案2 中可以看出,移民对安置地的交通环境满 意度较高。 个案2 :当谈及交通问题时,黄庄新村一位4 0 多岁李姓移民说,我们祖辈都 是山里人,住的是窑洞,过的是苦日子,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没有路, 干啥都不方便,尤其是娃们上学还得翻山路,往返都得四五里,可苦着呢。 当时我们那儿到处都写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横幅现在好了,我们再也不用 为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发愁了我下来后,刚开始跟人 家学着跑运输,现在自己跑,手头比以前宽裕多了” 安置地良好的交通环境使移民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 或多或少改变了移民的饮食结构。搬迁前,移民家庭多以小麦、红薯和玉米为主 食,肉、蛋等副食品则主要靠自养自用,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搬迁后,移民安置 地离市场较近,通常市场就在村口,农民可以随时到市场去购买大米、面粉和肉、 蛋、蔬菜等主副食品,食品种类明显增多,饮食结构也开始多元化,逐渐改变了 移民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性。据统计,移民村距县城的平均距离不超过6 衄, 移民去市场和进城更为方便,更为频繁。这不但促进了农产品的买卖与流通,也 增进了移民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使移民更好地融入安置地生活。访谈中, 笔者发现在谈及安置地的交通给移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时,移民都争着谈自己 的感受,从个案3 中可以看出,移民对安置地的交通环境评价较高。 1 4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 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个案3 :曲阳移民,男,3 0 多岁,谈到:以前我们离市场很远,只有逢集时, 才会添置东西,那时赶个集就跟过节似的,很热闹。现在市场就在村口,我随时 都可以都市场上买东西。市场上啥都有,像莱啊、肉啊,蛋啊、百货啊现在 买东西可方便了,隔三差五都有集,也不就不稀罕了。以前我们都不咋进城, 平常没事儿一般不进,一年也进不了几次。太远了,来回都得折腾一天,还不敢 在城里面多逛,到那儿( 城里) 有时还分清哪是哪,老摸迷( 迷路) 都是等 到要过年时,才会带着媳妇娃儿们进城逛逛,买点新衣服,置办些年货啥的 进一次城都能让媳妇、娃儿们高兴好几天现在离城近多了,出门还有公交车, 十几分钟就到了,可方便了。现在我媳妇闲了就带娃儿们进城去逛逛,还经常去 丹尼斯( 大型超市) 买东西呢 ( 二) 教育、医疗环境 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搬迁前后小浪底水库移 民子女入学率没有多大差异,适龄儿童入学率都已达到l 。但搬迁前,移民得 到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硬软件方面与搬迁后都有很大 差距。搬迁前,学校校舍和教室十分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此外,由于移民大多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村落比较分散,因而学生读书距离很远,读书很不方便严 重,据1 9 9 9 年对小浪底1 8 0 m 以上的移民调查显示,小学生读书最远要走5 k m 以上, 中学生读书最远可达2 0 k m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搬迁后,学校 硬件软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读书距离很近,十分方便,加上目前国 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补”的政策,搬迁后移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明显 提高。 2 、农村医疗 看病难和行路难、上学难,曾是移民搬迁前的三大困扰。从访谈中可以看出, 搬迁前,移民村的医疗条件较差,卫生所基础设施缺乏,不但房屋破旧,设施简 陋,医疗器械陈旧老化,而且医疗卫生人员也相当匮乏,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 的要求,导致看病问题比较突出。因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只有当家里有人生了 大病的时候,人们才会到去乡镇卫生所或县市级以上的医院。搬迁后,移民的就 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卫生所、医院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质的提高,且移 。数据源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监测评估研究。 1 5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民村离乡镇卫生所和县市级医院都很近,就医十分方便。尤其是自2 0 0 3 年9 月新 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在济源试点以来,移民参合率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 0 0 7 年 4 月,济源市农民参合率达9 3 1 3 。这一措施大大缓解了广大移民因病致贫、因 病返贫的状况,还为广大移民带来了巨大实惠,到市、乡两级医院看病的移民人 数明显增多,移民的健康观念和防病治病的意识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移民村 里流行着“合作医疗,比啥都强,有病管治,无病管防”的俗语,这充分反映了 搬迁后移民在看病就医方面的新变化。 ( 三) 卫生环境 社区环境是人们每天相处的基本环境,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保障人群健康, 其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厕所排污是衡量社区环境卫生的重要指标。搬迁前,移民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任意排放。由于之前移民大多散居,固体垃圾随处 乱丢,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因而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搬迁后,移 民新村村容整洁,垃圾有固定的堆放点,每天有人负责处理垃圾,人们的环境卫 生意识也明显提高,移民村还铺设了完善的排水排污管道,卫生状况较搬迁前有 了很大进步。从个案4 中可以看出,移民对安置地的环境卫生评价较高,而且对移 民新村整洁的村容村貌有很强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个案4 :黄庄新村移民,女,4 0 多岁说:以前,我家院子都是用泥土务实的, 一到下雨天,路很泥,都得穿胶鞋。那时,可害怕下雨天,哪都是泥,还不好干 活儿。这会儿院里院外都是用水泥铺的,下不下雨,都不要紧。现在村子很 干净,每天都有人打扫,垃圾每天都有人收,在咱们市里开展的“农村清洁。卫 生行动中,我们村还是被评为“卫生先进村”呢 移民村在环境卫生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厕所排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搬迁前, 移民的厕所类型是露天的,蚊蝇乱飞,卫生状况很差。而搬迁后移民家庭都安装 上水冲式双翁厕所,干净卫生,便于操作,还可抑制病菌,从而保障了移民的健 康。此外粪便处理也更加科学化,大多移民村已开始沼气池建设,如洛峪村沼气 入户率达8 2 ,这种沼气池建设不但节约能源,而且更加环保卫生。 三、移民对生活环境主观评价 ( 一) 对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显示,大多数移民对安置地目前的住房、饮水用电情况表示满意,其中 住房条件的改善可以说是移民生活中的最大变化之一。搬迁后,移民由于统一规 1 6 小浪底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济源市移民为例第二章小浪底移民生活环境的适应 划,自主盖房,移民的住房面积虽受限制,但住房质量、宅区环境有了明显的改 善的提高。 表2 2 :移民对住房状况的满意度 (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从表2 2 可以看出,2 9 4 的移民对搬迁后住房条件表示“很满意”,3 7 2 的 移民表示“比较满意”,1 3 9 的人表示“一般”,表明移民对现有住房的评价与 其先前期望基本吻合,可见大部分移民都能够顺利实现在安置地的“安居”。但 也有1 9 5 的移民对现有住房表示不满。调查发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部分移民 拿到的房屋补偿费根本不够重建一幢新房屋或者购买已经建好的安置房所需的费 用,因而,这部分移民目前的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