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时间的社会构造和社会的时间构造时间的社会构造和社会的时间构造 从传统到现代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社会 指导教师:王祥俊 教授 研究生:戚干舞 年级:2004 学科专业:社会学 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王祥俊 教授 研究生:戚干舞 年级:2004 学科专业:社会学 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时间一直在社会学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这与时间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 的。本文是在前贤的基础上对时间与社会的关系做出的理论化的尝试。 社会的发展构造着人所经历的时间:首先,体现在时间制度的变迁。这是最为外显的 一个层次。其次,是时间感的变化。这是人的生活节奏的变化。最后,是时间观念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时间制度相关, 也与时间感有着共通之处, 但是它却是最深层的一种社会意识。 我们的研究更为着重对这种社会意识的发掘。因为,只有对这种意识有所认知,我们才能 把捉住时间与社会之间最为本真的那种关系。只有对时间观有所认知,我们才能发现,时 间绝不是不变的环境变量,也不是由社会的发展所构造的单纯的一种社会制度和由此导致 的生活节奏的改变。相反,时间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吉登斯所言的“二重性” 。 本文以吉登斯的构成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了吉登斯的“二重性”概念来分析时间。主 要观点是:时间是社会构造的产物、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然而,时间无论是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还是在更微观的意义上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时间观)也构造我们的社会生活。为 了既能突显社会结构对时间的制约又能展现时间的能动性,本文选择了纵向动态过程的研 究视角。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自然 也体现在 “时间制度” 、 “时间感”和“时间观”的变化上;然而,更重要的是时间也参 与着社会构造。而时间对社会的构造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我力求证明即使是在结构变化 最为剧烈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时间观从始至终参与到社会的现代 化进程中,支配着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行动,只有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时 间”的影响才逐渐减弱,这无疑又与现代社会发展到后现代阶段的社会结构转变有着密切 的联系。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延续下来,现代社会的社会构 造无时不体现出传统时间观的影响。 简言之,前现代社会中,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还很强,时间制度的确立以调 节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因为社会变化的凝滞性,封闭的空间和共同的时间是前 现代社会的社会基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高度一致,前现代社会中的时间观 就显现出循环往复的特征,过去被推崇,既是现在的模板也是未来的方向。从时间的角度, 我们既能解释机械团结的同质的集体意识的来源,也能看到祖先崇拜的社会合理性,还找 ii 到了传统权威的合法性根源。 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前现代的时空同构关系被破坏。工业革 命导致了对技术的信仰,对人类理性的张扬,对进步的向往,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取向。 然而,转型期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和新的社会问题,价值的混乱和道德的丧失,工业化 的不完善,城市的兴起和乡村的破落,这都给当时的社会思想家带来了困扰。由启蒙所带 来的对理性进步的信仰在其对立面则是一种深刻的怀疑,是对传统社会田园诗般生活的追 忆。这可以看作是前现代占主导地位的时间观的一种反抗。而传统时间观在转型过程中的 建构还不止于此。 如果说保守主义是最直接的一种残留物, 则进化论亦可看成是一种变体, 现代化对秩序的追求也受到传统时间观的影响,而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和前现代的祖先崇拜 有着共同的根源。 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现代化导致了现代时间制度的确立,这种制度是以控制为特征的。 工业社会追求的是效率,是对风险的控制。由此,时间被标准化;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性也 被标准化,变成可计算的风险。社会计划,保险制度还有对时间进行的功能分割,都是这 一社会结构的产物。但是这一系列时间制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与传统时间观截然不同的 时间取向,而且还看到了与其一脉相承之处,因此,我称之为另一种延续。 只有在后现代社会中这种时间的确定性才被打破。贝克提出了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 他认为风险是盛现代性的突出特征,这些风险是由现代化所造成的,并且是其自身所不能 解决的。风险导致了后果的不可预计,难以控制,这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从另一方面 讲,时间模式也逐渐多元化,生产与时间制度的关系被新的时间与消费的关系所打破;而 后现代也以打破传统的方式构建着新的传统。 关键词:关键词: 时间;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iii the inter-construction of society and time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mentor: professor wang xiangjun postgraduate: qi ganwu grade: 2004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sociology research direc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ology abstraction the time was on the fringe of sociology theory researches, if not been neglected. this situation is not fit the important role of time in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a try to theorizing the relation of the time and the society on the bases of predecess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nstructs the time which people experiences: firstly, the time system has changed. it is the outside arrangement. secondly, is the different sense of the time. it is the change of people lifes rhythm. the thirdly, is the change of the idea of time. the last change is related to the others, but it is the social conscious which is most underneath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this research takes more to this social conscious. because only in we cognized it,then we can catch the r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ociety. from this research we may find the time never been the circumstance variety, nor the time system change been constructed of society and change of lifes rhythm conducted by the system change. for the more, the connection of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as duality, which discussed in giddens works. this article is on the theory base of gidden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discussed the time from the conception duality. my opinion is: time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construct, time restricted by the social structure. not only been a social system, but also from more microcosmic view been a social conscious, the time constructed our life. to outline the social structures contacts of time and the times agency, this article choose view of longitudinal dynamic progress to discuss my subject.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changed from the head to the foot. these changes manifest in the differences of time system, time senses and time ideas. but more important is times construction to the society. for that, this construction takes more important in my article. this article try to prove that the idea of time has been always attended the societys construction. even if in modernization progress in which the structure changed most drastic, the traditional idea has attended.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time constructs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ideas and acts. only to the post-modern society,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idea of time losses gradually, of course it has consanguineous relationship to the transition of iv post-modern society. unearth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social conscious continues in the deeper lever.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time manifest its effects everywhe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simply saying,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mans acts have been more contracted by the nature, the time system aim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the nature. because the move sluggishly quality, the fold of space and the common time is the social base of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social life of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are all the same,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manifest its recurrent quality. yesterday was canonized; it is the model of now and the aim to the future. from the view of time, we can explain the common collective conscious of mechanism solidarity; find the social roots of ancestor apotheosis, and the validity roots of traditional authority. in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transition to the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time-space isomorphism was destruc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duces the belief to the technique, the stinking of mans reason ability, the dreams to evolution. these are all new social disfigurement. but the transition period also induces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the chaos of value and the loss of moral, the inadequat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towns flourish company with the decline of countryside all confuse the thinkers of society in that time. the belief of reason which was induced by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opposite is the suspicion remained, and the memory of the traditional life which was like country poems. we can look it to the traditional time idea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time ideas have constructed the society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in more aspects, if we say the conservatism to the remained, the evolution theory must be an anamorphosis, the modern societys seeking to orders is also e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time ideas, the founded of nation has the same roots of ancestor apotheosis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modernization which is typ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unded the modern system of time. this systems character is control. the industrial society aims to the efficiency, so it aims to control the risks. the uncertainty must be standardization, then it can be changed to risk which was countable. the social program, the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divided, are all the product of this social system. from all these time systems we not only find the differences in time tropism, but also see the continuity. so we call the modern societys time system another continues to the traditional time idea. only 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the certainty of time has been broken. beck advances the theory of risk society. he thinks that the risk is the character of flourishing modernity, it is produced by the modernization and can not be resolved by itself. the risk induces the uncountable and uncontrollable of ends, it is the character of postmodern society. from another side, the models of time are pluralizing gradually: the relationship of produce and the v consumption was broken by the new connection of time and consumption i; the postmodern society is in the form of break the tradition constructing a new tradition. key words: time;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 society.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 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绪论绪论 在社会学中,时间这一概念向来是处于边缘地位的。这种情况与时间本身的性质有着 一定的关系。正如奥古斯丁所说: “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 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呢?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 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 1因为时间本身很复杂,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就难 以被言说;另一方面,时间与世间万物都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时间也就不容易被独立的 说清。另外,时间是每个人都赖以存在的物质形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就不会 对其有着新奇感,不容易对其反思。 然而,如果说社会学产生于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型期,正是与传统的断裂导致了社会学 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学在其最初的目的就在于消除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无根感, 为现代社会的出现寻找合法性的根源,并且诊断和解决由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 题的话。那么,社会学正是在习以为常中才显现其学科的独特思维。因为这样一门学科是 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当现代性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时,并不意味着社会学就走上了 绝路。不同于此前静态的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剧烈的变革,伴随着急剧的社 会结构的变迁,也导致了更为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学的魅力就在于在日常的熟悉中 发现社会的特殊之处,在习以为常中发问。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把握我们的生存之基,为 现代社会把脉,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时间习以为常的性质并 不能成为它受到社会学所忽视的理由。 当然,指出时间的习以为常性,并不意味着时间就具有社会学的分析价值。之所以选 择时间作为本文的主题,就是因为在社会学理论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时间的忽视虽 然事出有因,但是这种忽视是不恰当的。时间概念的边缘化与时间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 重要作用是严重不相称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忽视,是因为社会学的各种种理论流派可能 恰恰就是某种时间观念的产物。例如:在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中,普遍所流行的进化论的倾 向就是与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注重现在、相信未来的时间图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相 对不是那么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则是与传统社会中停滞的时间感,对 过去的推崇有所关联;社会循环的理论也莫不如此。因为社会学理论往往是由时间观所支 配的,所以往往对其没有反思,而仅仅把时间看成是一种环境的变量。其实,社会的发展 也构造着人所经历的时间:首先,体现在时间制度的变迁。这是最为外显的一个层次,但 是也反映了深层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次,是时间感的变化。这是由时间制度的变迁直观 于人所造成的生活节奏的变化。最后,是时间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时间制度相关,也 与时间感有着共通之处,但是它却是最深层的一种社会意识,我们的研究更为着重对这种 社会意识的发掘。因为,只有对这种意识有所认知,我们才能把捉住时间与社会之间最为 本真的那种关系。只有对时间观有所认知,我们才能发现,时间绝不是不变的环境变量, 2 也不是由社会的发展所构造的单纯的一种社会制度和由此导致的生活节奏的改变。相反, 时间观参与着社会的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吉登斯所言的“二重性” 。 本文正是以吉登斯的构成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了吉登斯的“二重性”概念来分析时间。 主要观点是:时间是社会构造的产物、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然而时间无论是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还是在更微观的意义上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时间观)也构造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为 了既能突显社会结构对时间的制约又能展现时间的能动性,本文选择的是纵向的动态过程 的视角,正如副题所体现的,本文对时间的“二重性”的分析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紧密相联。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再到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 化自然也体现在 “时间制度” 、 “时间感”和“时间观”的变化上;然而,本研究却并不 满足于揭示社会结构对时间的制约,相反更重要的是在于彰显时间对社会构造的参与。我 力求证明即使是在结构变化最为剧烈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固然“时间 观念”与“时间制度”也有着颠覆性的变化,然而传统时间观却从始至终参与到社会的现 代化进程中,支配着一系列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行动,只有到了后现代社会“传 统时间”的影响才逐渐减弱,这无疑又与现代社会发展到后现代阶段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有 着密切的联系。 3 一、理论依托与基本假设 一、理论依托与基本假设 在长期的社会学理论反思中,时间一直是一个边缘概念,这就意味着两层意思:首先, 时间曾经被纳入过社会学的视野,曾被先辈们进行过分析。其次,对时间的分析并不是社 会学研究的显学,甚至这种分析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我们的研究之前,就 不妨择其概要先简略的回顾先辈们对此作出的相关性较高的研究。一方面是从中汲取理论 资源,以启发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对先辈的解读与批判中,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好 的找到其方向,彰显其独特之处。毋庸讳言,学术研究和知识的创新都是一个在前人基础 上积累和超越的过程, 因此这种理论的回溯具有其必然性。 在对时间进行的社会学分析中, 涂尔干和吉登斯的理论较为系统,也与本文的视角有着一定的交融之处,因此在此做重点 的分析。 (一)涂尔干范畴理论中的时间 (一)涂尔干范畴理论中的时间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分析时间的构成。在这里我 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讨论原始宗教的结构和功能的书, 作为延伸出的论题,正如副题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所显示的那样,这本书亦论及 了知识的构成。因此,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对时间的分析就具有从属性: 首先,是从属于其对原始宗教,主要是宗教仪式的分析;其次,这种分析还从属于其对知 识的构成的分析。时间只是作为知识的基本范畴而被纳入了涂尔干的理论视野,对涂尔干 的时间理论的解读也就必须在理解其知识范畴理论的前提下。 在原始分类中,涂尔干就注意到了原始分类在表面上与科学分类有所区别,但是实 际上却具备了后者的基本特征。这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像所有精密的分类一样,原始分类 也具有等级观念的体系。而且,像科学一样,这种体系还具有纯粹的思辨目的。它们的 目标不是辅助行动,而是增进理解,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易懂。 ” 2这些分类实际上具 有社会的起源,正是社会关系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提供了原型。不仅如此,分类体系的分 支还是社会自身的分支,最初的逻辑范畴就是社会范畴,最初的事物分类就是人的分类,事 物正是在这些分类中被整合起来的。 “因为人们被分为各个群体,同时也用群体的形式来思考 自身,他们在观念中也要对其他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这样,最初这两种分类模式就毫 无差别地融合起来了。 ” 3在原始分类中涂尔干已经提出了带有知识社会学性质的问题 分类体系的来源,并且为这个问题给出了初步的答案“人们之所以将事物这样分类, 正是依据氏族划分的” , 4而不是如弗雷泽所说的相反那样。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 涂尔干更为系统的论述了这一个问题,即抓住了范畴这个知识体系的根本来构造了其有关知 识的理论。 涂尔干把范畴看成是我们得以做出任何判断的基础,在智识生活支配着我们的整个智识 生活的那些观念。这些被称作知性范畴的东西与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相应,包括时间、空间、 类别、数量、原因、实体、人格等观念。范畴在人类的智识活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 4 为“它们就像是将所有思想都涵括在内的坚固的框架:要想让思想从这个框架中解脱出来而 不殃及思想本身,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 5 “它们与正常智识的运作几乎密不可分。它们与 智识框架具有相似之处” 。 “范畴是最高的概念,在我们的知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 上,范畴的功能就是去支配和包容其他所有概念;它们是精神生活的永恒模式。 ” 6 与经验论的范畴观和先验论的范畴起源的观点相对立,涂尔干提出了他的社会学的范畴 起源观。在涂尔干看来,此前的两种解释都不完善,因为范畴在知识体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它必须包容其他的概念,所以“它们必须建立在同样博大的实在之上。 ” 7而只有社会为此提 供了根基。因此,涂尔干对范畴提出了社会学的解释。这种解释比此前的两种都要合理得多。 “如果我们承认了范畴的社会起源,那么新的态度就有可能产生,我们相信,这种新的态度 将会使我们避免这两种概念所产生的难题。 ” 8 范畴、类别观念是人构想出来的思维工具。但是要构造出这一工具,我们必须要依据某 种模型“因为如果我们的内部和外部都没有什么启发我们的东西的话,那么类别观念将从何 而来呢?” 9社会学对此的回答是“除了在集体生活的场景以外,我们很难找到这种必不可 少的模型” 10 。 “事实上,类别不是一种理念,而是明确界定的一群事物,在它们之间存在 着类似于亲属关系的内在联系。而唯一能通过经验了解到的这类群体,就是人们自己联合而 成的群体。 ” 11只有在人类社会中, 事物本身被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 我们才有可能对宇宙万 物进行基于“类别”的同质群体归类,而在事物分类中的等级体系也来自于社会事务。 范畴基本上是集体的表现,首先展现出来的是集体的心理状态;范畴应该取决于创建群 体和组织群体的方式,取决于群体的形态,取决于它的宗教、道德和经济制度。因此,范畴 与个人表现之间有所差异,它是集体表现就具有社会自身的独特性,社会表现将某些东西强 加给了个体表现之上。但是,虽然范畴是为了表达社会状况才形成的,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 可能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去,在帮助我们思考物理世界或生物世界的时候,就只能具有人工符 号的价值与实在无关。相反,涂尔干指出范畴虽然明显的带有集体表现的迹象,具有非个人 性和稳定性,是普遍的、永恒不变的,表达了心灵达成共识的基本条件,似乎由社会精心构 筑的。但是, “范畴不仅来自于社会,而且它们所表达事物也具有社会性质。它们不仅是社会 建立的,其内容也包括了社会存在的各个不同方面” , “范畴并非专供社会领域使用,它们牵 涉到了所有的实在” 12 。这是因为,涂尔干的理论中暗含着自然与社会同构的假设, “然而, 当我们依照这种方式来诠释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时,我们忘记了即使社会是某种特殊的实在, 它也不是绝对权威中的绝对权威; 它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其实就是自然的最高表现。 ” 13社会 不仅是与自然同构,而且还是“自然的最高表现” 。因此,社会产生的范畴就不仅仅是人工的 符号,而是对于我们去思考、认识自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所以说,我们以社会事物为模型 构想出来的观念,是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另一部分自然的。我们至少可以确信,即便这些观 念偏离出了它们最初的指涉而去扮演了符号的角色,那么它们也是完全有根据的符号。即便 它们作为被构建起来的概念而会夹杂些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因素也非常接近自然,而且总会 越来越接近自然。尽管时间、空间、类别、原因或人格等观念均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但我 5 们未必会由此得出结论,说观念缺乏任何客观价值。相反,它们的社会起源反而可以使人们 相信,它们在自然之中决不是没有基础可言。 ” 14 时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被理解的。首先,时间的分隔起源于宗教生活。在涂尔干的宗 教理论里,日常生活被分割成凡俗的和神圣的两部分,而宗教仪式把时间也分成相应的两 部分。因为“宗教生活与凡俗生活也不能同时并存。人们必须为宗教生活提供确定的日期 或时段” ,所以“宗教节日便产生了” 。 15涂尔干在已知的任何宗教也即任何社会中,都发 现了把时间划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的这种现象,这两种由时间的分隔所造成的不同生活依 据各自民族和文明的规则相互交替。 这种区别和分化并不是天然就有的, 而是宗教的产物。 由宗教所导致的这种交替过程,把人们引入到连续的、同质的绵延中去。其中的奥妙就在 于, “某些重要的宗教仪典经常会使人想起节日的观念。反过来说,不管每次节日的起因 有多么平常,也多少会带有某些宗教仪典的特征。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可以把大家 召集起来,使大家共同行动,激发起一种欢腾的状态,有时甚至是谵狂的状态,这种状态 与宗教状态之间不无密切关系。 它可以使个体从他的日常事务和日常关注中解脱出来。 ” 16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种时间分隔的两方面的功能:欢腾与谵狂使得个体从日常关注中解 脱出来这是对凡俗生活压抑情感的集中释放;而宗教节日的作用还在于这是一种集体的行 动,激发了集体的共同感。由此, “全部仪典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 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 17在这两个意义上,正是分隔造就了绵延。 其次,时间具有社会普遍性,时间的安排是集体的。社会借助客观记号来划分、测算 或表达时间。 “时间的概念或范畴不仅仅是对我们过去生活部分或全部的纪念,还是抽象 的和非个人的框架,它不仅包含着我们的个体实存,也包含着整个人类的实存。 ” 18这些 将所有事物作出时间定位的标线,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日期、星期、月份和年份等等的 区别,与仪式、节日以及公共仪典的周期性重现都是相互对应的。日历表达了集体活动的 节奏,同时又具有保证这些活动的规则性的功能。 ” 19当然,个人也同样在自己内心感觉 到的具体绵延,但这种绵延并不会向“我”提供一般的时间观念:前者所表达的仅仅是我 个人的生活节奏,但是普遍的时间提供的却是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的生活节奏。 “集体生活 的节奏控制并包括了所有各种不同的基本生活节奏,它就来自于这些生活节奏;因而,集 体生活所表达的时间也最终控制和包括了所有特定的绵延。 这就是一般的时间。 长期以来, 世界历史的不同阶段取决于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这种非个人的和总体的绵延是可以测量 的,其分解与组合的相关线索,是由集体复苏的周期必然性确定的。这些紧要时刻之所以 往往与诸如斗转星移、季节交替等反复出现的物质现象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是由 社会组织起来的,而客观记号必然会使之为全体社会成员所知晓。 ” 20 涂尔干是在其社会唯实论的基础上探讨时间的。他正确指出了时间的社会属性,并且 也论及了时间分隔的社会功能。然而,涂尔干的理论缺陷也同样明显。首先,他的理论是 一种静态考察,试图给出某种普遍的规则。而对于时间的随着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变迁关注 不足。其次,涂尔干主要论述了时间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时间感、时间观有所涉及, 6 但是他的理论中没有对此做出有效的概念区分。这当然是与涂尔干的实证主义的理论倾向 相符合的。涂尔干关注的是社会事实,而与社会相关的心理层次和意识层次显然不是他理 论的重点。时间在涂尔干的论述中,还是处于某种暧昧不明的状态,这些彼此相关的概念 纠缠不清,这就限制了更加有深度的分析。再次,涂尔干片面的强调了社会对时间的决定 作用, 并且还把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根植于自然秩序之中。 这一方面遮蔽了时间的能动作用, 另一方面也忽视了时间作为社会事物的独立性。最后,涂尔干忽视了对我们认为最具有社 会学意义的时间观的考察。这可以说是前面缺陷的集中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其理论缺陷的 内在的原因。 但是,涂尔干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性的,不管怎么说,正是他第一次把时间较为系统的 纳入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他的理论为后来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定下了一个基调。本文 的分析对涂尔干的理论也不乏借鉴之处。 (二)吉登斯的“二重性”概念与对时间的社会学论述 (二)吉登斯的“二重性”概念与对时间的社会学论述 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界的理论明星,他的理论贡献体现在前后两个时期。在其学术生 涯的前期,他的贡献在于对古典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的梳理,重新发现了传统社会学中丰富 的理论资源;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逐渐发展出了其独 具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持续至今。吉登斯的理论特色就在于力图弥补在古典理论 中分殊明显, 并且在此后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影响的宏观和微观、 结构和行动者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明确的反对这种二元对立, 认为这种对立限制了社会学的发展, 蒙蔽了社会的本质。 他提出了“结构化”理论来融合对立的两极之间的分离,与此相应的是一些独创的术语, 如:“能动者” 、“二重性”等概念,这都可以看作是其整合这两种不同倾向的理论资 源的一种尝试。 吉登斯对“时间”的重视首先来自于他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吉登斯注意到了“在 涂尔干的社会学中,作为一种解释性要素的功能概念的介绍,将时间性排斥出社会学分析 的主要领域,而历史(和因果关系)则从功能中被割裂出去。” 21如果把这一批评理解 成对结构功能主义静态理论的一种批判无疑是恰当的。但是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涂尔干的 理论也涉及到了时间,不过那是在知识社会学的意义上的“时间”起源,而在其主体理论 中的确没有时间的一席之地。吉登斯对时间的关注,可以看作对结构功能主义忽略的一种 补充。 他对时间的关注从属于其结构化理论的构造, 尤其是与他对能动者的理论建构相关。 社会的构成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集中表述。 “结构化”理论力图弥补社会 学研究中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鸿沟, 同时也把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联结起来; 为了避免 “二 元论”所带来的理论割裂, “结构化”理论使用了结构“二重性”概念来构建其基础。 “结 构化”理论并不关注认识论上的争论,而不如说是一种有关实践的理论。对“二重性”的 强调使得这种理论关注“能动者”在结构建构中的作用,吉登斯对时间的关注也与此相关。 正如王铭铭指出,吉登斯把时间看成是能动者建构结构的最重要的客体因素。 22而吉登斯 也将时空视为“社会实践的构成部分,这一本体论的看法是结构化观念的基础,它的出发 7 点是时间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历史 。 ” 23吉登斯的理论,更加关注的是日常 生活中的能动者和结构化过程,时间是一种结构化的客体要素被分析。吉登斯的时空理论 是从属于他对能动者的分析的。因此其对于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吉登斯把时间的绵延看作是能动者的能动性的基础。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 论的主要领域是“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 24这固然是因为人类的社 会活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性,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 为行动者的自身 25 ; 更重要的一点是, 这种循环往复是人类之所以可能具有反思性的前提, 而这种反思性恰恰是能动性的基础 26 。 因为 “知觉是以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为基础” 27 , 知觉图式“持续不断地塑造着经验的时间性。 ” 28意识具有唤回机制, “这种方式是要重新 把握过去的经验,以将它们定位在行动的连续过程之中。 ” 29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指的就 是行动情境中利用的心理唤回机制。至于实践意识所包含的唤回形式,行动者在行动的绵 延中可以把握到它们,但却不能表述出它们对此“知晓”了些什么。 30 吉登斯假定个体有能力“改变”既定事态或事态进程,这种能力正是行动的能力。因 此他就获得了一种权力,具有某种能动性。这种权力观把权力的运用看成所有行动的普遍 特征。权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通过具体行 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而这种社会系统里的权力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它的前提是行 动者或集合体在社会互动的具体情境中,彼此之间例行化了的自主与依附关系。 31 吉登斯强调时间的循环往复的性质,因为“无论时间本身 (不管这种东西到底应 该是什么)是否可逆,日常生活的事件和例行活动中在时间中的流动都不是单向的。 ” 32 这使得时间超越了个人的经验的局限性,从而能够成为某种惯例的基础。个人的生命历程 中,时间无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向死而生” ,这来自于生命周期的有限性。然而,在 社会时间中,我们的时间体验却是一种绵延,这是社会建构的基础。在长制度的时段中, 个人的有限性被克服, “生命周期”转化为“世代继替” 。他区分了时间性的三种向度,如 下图所示: 日常体验的绵延 “可逆时间” 个体的生命跨度 “不可逆时间” 制度的长时段 “可逆时间” 33 其次,吉登斯批评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并不假 思索地接受视时间为一种可以测量的钟表时间的观念。而吉登斯认为钟表时间只是西方文 明特有的产物。他的时空观则不仅是结构化理论构想的“秩序问题”的核心,而且这一问 题对于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活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4吉登斯在时间地理学那里看 8 到,正是时空的限制为行动提供了边界。人们的能动行为就必须克服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 资源,克服面临的制约。 35时间地理学与结构化理论有很多共通之处,它关注那些形塑日 常生活例行活动的制约,并且强调在共同在场的环境中,日常活动的实践性对于社会活动 构成的意义。吉登斯是在时间地理学的基础上探讨互动场景时空的结构形塑问题的。 36 比如,吉登斯就从从时间性的角度和空间性的角度,来阐明在场的概念。或者更准确 地说,是在场和不在场的相互关系。在发展结构化理论的时候,吉登斯引入了两个和这里 所探讨的问题有相当关系的概念:即涉及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之间关系的场所和在场可得 性的概念。 37吉登斯注意到了在当代社会里,住宅按照空间和时间进行的区域化, “楼下 房间的特征是它们一般在白天使用,而人们一般是到了晚上才退到卧室就寝 。在 所有社会里,夜与昼的划分都可以被用来进行最根本的区域分界,界限的一边是社会生活 紧张繁忙的一面,而另一边则是松弛闲适的一面。 ” 38区域化特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场 所的特定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在场可得性的程度。 39区域化提供了一个时空闭合的区域,产 生某种封闭性,以保证“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之间可以维持一种相互分离的关系。 40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来把社会生活区域化,另一方面又打破了时间的 自然界限。 “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活动扩展到一天 24 小时的每时每刻。工厂的工作更多地采 用倒轮休的方式,警察昼夜执勤,虽然参与这些活动的个人总是轮流出现,但有关的 组织却始终开放。 ” 41 最后,吉登斯把时间的序列性看作空间区域化的基础。这使得他能更好的理解中心和 边缘的关系。在吉登斯看来,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 已经确立地位的西方核心地带的工 业国维持着一种中心位置,它的基础是这些国家在时间上领先于那些欠发达社会。 ” 42 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是如此。这一理解在吉登斯有关进化论的批评、关于全球化和传统 以及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能源内江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综合管理岗位
- 中国移动铜陵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经典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荆州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通信技术类
- 国家能源六盘水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综合管理岗位
- 中国广电昌吉回族自治州2025秋招供应链采购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防城港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安全环保与HSE岗
- 鞍山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工艺技术岗
- 西安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品分析质检岗
- 郴州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粮食政策与企业文化50题速记
- 中国移动赣州市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NB-T+35056-2015-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
- 2024年垃圾分类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模板
- 访学归来讲座课件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集体备课发言稿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八单元:建筑艺术
- 《肠造口术后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综述》7400字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压力容器制造(A2、D级)许可鉴定评审细则
- 2023年诗词诵读技能比赛考试题库(500题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