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 2 01 1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l0 2 6 9 e m o l l m e n tn u m b e r :510 8 2 9 0 5 0 4 7 e a s tc h i n an o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r c ho nc o e g e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 a w ar e n e s sc ui t i v a t i o nun d e r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n t e r n e tp u b cs p h e r e d e p a r t m e n t : m 萄o r : d e p a r t n l e n to fp o l i t i c s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 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 c o l l e g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o r : p r o f e s s o r z h a n gy n m a s t e rc a n d i d a t e :p uy a n m a r c h 。2 0 1 1 伽4 9堇;8 20川9mji唧y r 。1 4。- 争 t 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 啡删婶叩舷蝴随嘲神, 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如1 1 年碉谚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卿釉鹃啕日l ;嬉堆卵呤哟芦凇嘲紧来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 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颧半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 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 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 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 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宰,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新签名剀本西遗 y1 1 年,月弘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 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 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 均适用上述授权) 。 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邱伟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孙丹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王书会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刘绍庭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何修猛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摘要 良好的公民意识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时代的 主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 家和民族的前途。随着网络渐渐具备了公共空间的职能,出现了公共领域的萌芽, 网络与大学生公民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本文注重系统分析,通过阐明网 络公共领域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中的角色扮演,以及当前网络公共领域发展水 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产生的不良影响,对如何扬长避短地在网络空间里推进大学 生公民意识培育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和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主体部分如下: 绪论。简述选题的缘起、背景、思路和意义等,述评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问 题的研究状况。 第一部分,研究基础理论,厘清相关概念。大学生公民意识就是大学生对自 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以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知,及其采取相应行 动的意愿。网络公共领域是指由享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公众通过网络提 供的平台进行对话商谈,形成理性批判和共识,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监约,能够 推进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网络自治领域。 第二部分,梳理公共领域的三个结构性要素:参与者、媒介以及理性批判和 共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条件已基本具备,真正的公共领域在 网络空间中更容易开展。阐释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双向互动关系, 即网络公共领域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能够引导大学生参与 民主生活、培养法律观念,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大学生公民 意识的进步能够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完善及其影响力的发挥。 第三部分,研究当前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状况,辨析其不成熟现状对大学生 公民意识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可能会催生错位的参与意识,形成错误的权责意 识,导致偏激的批判意识。 第四部分,论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 平正义。分析和解读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作为灵魂的主体意识、 作为动力的权利义务意识、作为支撑的公德意识和作为价值归宿的参与意识。运 用网络公共领域为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塑造新的路径,即定位网络 公共领域中的公民个体身份,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社 群组织概念,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规范体系,塑造大学 生的正义精神;加强网络公共领域的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i i a b s t r a c t g o o dc i v i ca w a r e n e s si st h es p i r i t u a lp o 、e rp r o m o t i n gs o c i a lp r o g r e s s a st h e 如t u r em a l s t e ro fm ec o u n t d ra n dt i m e s ,c o l l e g es m d e n t s c i v i ca 、v a r e n e s si sn o to n l yi i l r e l a t i o nt ot l l ec o u n n y ss o c i a l i s tm o d e m i z a t i o n ,b u ta l s or e l a t e st ot h es u c c e s so r f a i l u r eo ft h e6 i t l 鹏o ft h ec o u n t l ya n dn a t i o n a l i 够w h e nt 1 1 en e t 、v o r kh a sg r a d u a l l y b e e nap u b l i cs p a c e ,t h ec i v i ca w a r e n e s sb u d d i n g ,t 1 1 e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b e t 、v e e nn e 觚o r k a n dc i v i ca ,a i e n e s so fc o l l e g es t l l d e n t sa r ea l s o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l o s e t l l i sp a p e r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s y s t e ma i l a l y s i s t l d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i i l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a w a r e n e s sc u l t i v a t i o 玛a 1 1 dt h ed i s c u s so fn e g a t i v ee f r e c t so f r e r e db y c u r r e n ti m m a _ t u r ei i l t e r r l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t os t u d e n t s ,i tp u tf o r v 隰r ds o m ep a m sa 1 1 d s u g g e s t i o i l s i no r d e rt o p r o m o t ec o l l e g e咖d e 鹏 c i v i c s p h e r e c u l t i v a t i o ni n c y b e r s p a c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m a i np a r to f t h ep 印e ra r e a sf o l l o w s : t h ei r l t r o d u c t i o nb r i e f l ye x p a t i a t e st ot h eo r i g i n ,b a c k g r o u 堇1 d ,i d e a ,s i g i l i f i c 2 u l c e a n dt h es t u d ys t a t u so fr e l a t e di s s u e si i l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a c a d e r l l i cc i r c l e sa b o u t t 1 1 j sp a p e r t h ef i r s tp a i r tc o m m i t t e dt os p e c i 匆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a n d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a w a r e n e s si st h e i rc o g l l i t i o na _ b o u tt h e i ri d e n t i t ) ,a i l dp o l i t i c a lr 0 1 ea 1 1 d t ow h i c hr i g h t s ,o b l i g a t i o n sa n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 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r e f e r st oa n e 觚o r ka u t o n o m o u sa r e aw i l i c hc a no f r e rt h e p u b l i ce n j o y i n gi n d e p e n d e m p e r s o n a l i 够a n d 行e e d o ma ne q u a ld i a l o g u ep l a t f o n i lt of o r mr a t i o m lc r i t i c i s ma n d c o n s e n s u s ,t 0s u p e r v i s en a t i o n a lp o w e r ,a i l dt op r o m o t en a t i o n a la n ds o c i a lb e l l i g n i n t e i a c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n ,c o m bt h ep u b l i cd o m a i nt h r e es t n l c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 m e d i aa n dr a t i o n a lc r i t i c i s ma i l dc o n s e n s u s o nt h i sb a s i s ,ii n f e rt h a ti n t e m e tp u b l i c s p h e r eh a sb a s i c a l l ym e tt l l eg e n e r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a i l dt h er e a lp u b l i cs p h e r ew i l l l a 吼c hm o r ee a s i l yi ni n t e m e ts p a c e i nt l l i sp a r t ,ie x p l a i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a w a r e n e s sa n d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 n a m e l y ,i n t 锄e tp u b l i c s p h e r ec a nh e l p 咖d e n t ss h a p es u b j e c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p e r s o n a l i 吼c a l lg u i d e s t u d e n t st op a n i c i p a t ei 1 1d e m o c r a t i cl i f ea n dc u l t i v a t el e g a lc o n c e p t c a ns t i m u l a t e s t u d e n t s s e l l s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时a i l de t h i c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p r o g r e s so f 蚋m e n t s c i v i ca w a r e n e s sc a np r o m o t et h ep e r f e c t i o na 1 1 di n n u e n t i a lp l a yo ft h ei n t e m e tp u b l i c s p h e r e i nt h et h i r dp a no fm i sp 印e r ,w er e s e a r c ht h ec u r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讹so f 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 ,a i l a l y z i l l gt h e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i th a sd o n et os t u d e n t s ,i i l c l u d m g f o m i n gv i c 撕o u sp a n i c i p a t i o n s ,w r o n ga c c o u n t a b i l i 够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e x t r e m e c r i t i c i s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f b u r t hp a r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b a s i ci d e ao fc o l l e g es t l l d e n t s c i v i ca 、 ,a r e n e s s c u l t i v a t i o n :d e m o c r a c ya n dt h em l eo fl a w ,l i b e r 晚e q u a l 时a n dj u s t i c e w 色a n a l y z e a j l di n t e 叩r e tt h ec o n t e n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 剐忸r e n e s s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c l u d i n g s u b j e c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sas o u l ,r i g h t sa i l do b l i g a t i o n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sp o 、v e r ,s e n s e o fp u b l i cm o r a l 时a ss u p p o r ta n ds e l l s eo fp 砒i c i p a t i o na sv a l u ee n d r e s u l t i nm ee n d , i 晰ud i s c u s sh o wt ou s ei n t e m e tt os h a p ean e wp a t t lf o r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a w 乏n e s s i i i -_,一 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n e 觚o r k s o c i e 够w es h o u l dd e e p e nt h ec o n c e p to fc o 咖叭m 时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i li n t e m e t p u b l i cs p h e r e t oc u l t i v a t es t u d e n t s c o l l s c i o u s n e s so f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c o n s t n j c tas t a 芏1 d a r ds y s t e mf o r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t 0h e l ps h a p e s t u d e n t s l a ws p i r i t ,锄dl a s tb u tn o tl e a s t ,s 仃e n 磐h e nt h ec o n s e n s u sg u i d a l l c ei nt h e 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i no r d e rt 0i l p r o v et h e 咖d e n t s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1 ( e yw o r d s :p u b l i cs p h e r e ;i n t e m e tp u b l i cs p h e r e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c i v i c a a r e n e s sc u l t i v a t i i l g 目录 论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 者论l ( 一) 选题的缘起与背景1 1 选题的缘起1 2 选题的背景l ( 二)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3 1 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基础3 2 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基础6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8 1 研究目的8 2 研究意义8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9 1 研究思路9 2 研究方法1 0 一、公民意识与公共领域理论概说一ll ( 一) 公民意识概说1 1 1 “公民”概念的历史溯源1 l 2 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1 2 3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1 3 ( 二) 公共领域概说1 4 1 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变1 4 2 公共领域的中国话语16 ( 三) 公共领域和公民意识的关系1 8 二、网络公共领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的新视角1 9 ( 一) 公共领域的结构要素与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1 9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要素1 9 2 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路径2 l ( 二) 网络公共领域与大学生公民意识之间的双向互动2 4 1 网络公共领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意义2 5 2 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2 7 三、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现状2 8 ( 一) 实然与应然:网络环境现状与成熟公共领域的差距2 9 1 网络运作商业化与公共领域严谨批判的矛盾2 9 2 网络表达情绪化与公共领域理性陈述的矛盾2 9 3 网络信息虚拟化与公共领域普遍信任的矛盾3 0 4 网络数字鸿沟与公共领域平等公平的矛盾3l ( 二) 网络公共领域不成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消极影响3 l 1 环境纷繁复杂,易催生错位的参与意识3 l 2 法律监管不及,易形成错误的权责意识3 2 3 网民口诛笔伐,易导致偏激的批判意识3 3 四、运用网络公共领域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3 4 ( 一) 树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理念3 4 1 民主法治理念3 4 2 自由平等理念3 5 3 公平正义理念3 5 ( 二)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内容3 6 1 主体意识3 6 2 权利义务意识3 8 3 公德意识3 9 4 参与意识4 0 ( 三) 网络公共领域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路径4 l 1 定位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公民个体身份,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4 l 2 深化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社群组织概念,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4 2 3 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规范体系,塑造大学牛的法治精神4 3 4 加强网络公共领域的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4 4 结语4 6 参考文献一4 7 后记5 0 华东师范大学2 0 l l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 一) 选题的缘起与背景 1 选题的缘起 绪论 注意到这样一个题目首先是因为我的工作:在读研期间,我一直担当着兼职 本科生辅导员的角色。在与学生相处的这两年多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与他们的 沟通,我发现他们对每一次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度都非常高,比如“躲猫猫”事 件、杭州飙车案等等,尤其是在网络提供的各种平台上,他们不吝于表达自己的 意见,表现出了对公共事件极大的热情,但是这些意见中不乏盲目的跟风和缺乏 理性的指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这类事件或话题呈现出了“事不关己、高高 挂起”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面对公共事务的各种表现和行动以及 支配这种行动的观念和想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能更 好地开展学生工作的需要,我将研究的大范围定在了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公民意 识培育上。同时,为了能够突破前人已有的成果,我试图为网络中大学生公民意 识的培育寻求一个坚固的理论支撑,以更好地佐证和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这时 网络公共领域进入了我的视野。尽管它现在并不成熟,但从研究工作上来说,未 尝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 选题的背景 公民教育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并与西方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现代法制的发展紧密相连,走过了一条从萌 芽、隐没、再出现到被广泛选择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时至今日,西方各国都已把 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并给予了普遍且充分的重视,公民教育宏观体系 和微观课程日臻完善,相关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也广泛开展,公民教育的方法亦 日益多样化、科学化与现代化。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当的背景下,全人类逐渐形 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国也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2 0 l l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公民教育水平,培育现代国家与社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公 民。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的与政治的原因,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 不足,很多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伴 随着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民教育的充分发展是必然趋势。 从整体看来,公民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知识教育、公民技 能教育和公民品性教育等等。对于旨在号召人们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公民 教育来说,首先需要培育的便是能够主导人们自主、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意 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 以这样一种明确的表述和振奋的姿态,我国掀开 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新的篇章,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公民意识教育正式拉开了序 幕。 而在各个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无疑是最 显著的。因为当代大学生不仅正处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特定的转型期,同时还处 于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特定的人生转型阶段;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既有较 强的可塑性,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限又使得他们公民意识的内容带有 明显的不成熟性;他们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一方面却又常常经不住外界 诱惑而偏离轨道。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时代的主人,他们的公民意识水平关系到我 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途,关系到国家 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 1 9 9 8 年第一届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所宣告的那样,高等教育应当“通过 培养年轻人民主公民意识的价值观念,灌输有助于参与有战略性的讨论活动和加 强人道主义观点的有批判性和公正不阿的思想,以保护和增强社会价值观。 【2 】 在公民意识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网络的力量,甚至由于我国传统社 会和文化心理的制约,公众的某些声音只敢从网上发出。作为当今大众媒介代表 的互联网同公民意识一样,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 信息的传递、各种观念的交融和输出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从而渐渐启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 0 0 7 年l o 月1 日 【2 】兰冰译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j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9 9 9 年,( 4 ) :4 5 华东师范大学2 0 l1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发了我国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而2 0 0 3 年因为s a r s 、孙志刚事件、宝马 撞人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经由网络传播而出现轰动的效果更是被著名公共 知识分子王怡称作是一个“新民权行动年 ,他指出,“纷纭的民意借助网络 在中国的公共领域中再次登场言论尺度相对宽松的网络,开始形成了中国社 会的最后一道公共话语空间。埘1 1 乘着世纪之交在中国大地兴起的公共领域研究 热的东风,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和网络民主,投向了网络公共领域。尽管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形成公共领域的现实条件,或者认为当下网络媒体所营 造出的虚拟空间并不是真正的公共领域,但笔者将着眼点放在公共领域的生成路 径上,试图说明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虽然处于初始阶段,但的确已在形成过程 之中,并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客观评价其发展现 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运用网络公共领域切实推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 二)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 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基础 公共领域是一个逐渐从市民社会理论中独立出来的政治哲学问题。尽管它作 为一种思想观念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已在近代社会存在和发展,但是 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概念和一种独立的理论话语,它则是在经过阿伦特首先 提出和哈贝马斯系统论述之后才获得了独立的学术语境的。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 1 ) 关于公共领域的界定。阿伦特把人在世界中的活动分为“劳动”、“工 作”和“行动”三种,其中劳动对应私人领域,是人消耗体力、与自然打交道以 维持生命的过程;工作相对应于社会领域,是人利用工具来创造“人工世界”的 活动。它们或受制于自然或受制于功利因素,不能为人所自由发挥。只有行动所 对应的公共领域才是人类真正自由公开的天地。她指出,公共领域是一个排除了 任何仅以谋生为目的的政治生活领域,人们不再受到劳役和工作过程中种种封闭 1 王怡2 0 0 3 年网络舆论的价值【e b o l l b 堑p ;丛塑盟堑区! 迁i 皿:q 卫! ,型i l 鳢:签p ! 丝曼型堑盘笪z 2 丝啦p 笠! 鲤3 , 2 0 0 4 年1 月2 2 日 3 - 翟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1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性的束缚,而是能够以公开的、自由的身份从事和参与政治活动。在公共领域中, 人们互相能够看见和听见,每一个人都处于最大限度的开放之中,都能够尽力地 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实现自己的最高本质。【1 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建构 在市民社会之中的,他指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 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 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 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 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 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 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 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 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领域的媒介。州2 1 泰勒和雅诺斯基对公 共领域的理解深受哈贝马斯的影响,均以哈氏的划分为蓝本,泰勒坚持“公共领 域是政治外的公共活动空间,政治权力在此必须倾听。”【3 1 雅诺斯基突破了国家 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格局,把社会分为国家、私人、市场和公众四个领域,但是认 为四个领域之间相互有重叠。【4 1 另外也有学者从权利和权力的层面去理解公共 领域和私人领域,如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公共领域,是公共权威即政府权 力应当发挥作用的政治领域”【5 1 ,“公共领域是权力的领域,而私人领域才是真 正权利的领域 【6 。 ( 2 ) 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由于研究刚刚起步,所以学界对于网络空间是否 形成“公共领域”充满着争议,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互 联网正凭借其信息海量、传播迅捷、互动性强、多媒体化等特点,成为当前人们 接受信息的重要载体,公众借助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的机会和空间也被放大,给走 1 】参见【美1 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g 1 载于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 店,2 0 0 5 8 1 2 1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g 】,载于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 0 0 5 1 2 5 1 2 6 【力口】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g j ,载于汪晖,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匕京:三联书店, 2 0 0 5 2 0 2 参见【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 义务框架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1 6 - 2 2 一 ” 1 燕继荣私域、公域的分野自由、权威的统一【j 】探索,1 9 9 4 ,( 3 ) :4 9 页 1 张康之公共行政拒绝权利【j 】江海学刊,2 0 0 l ,( 4 ) :5 8 华东师范大学2 0 l l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向衰落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新的转机。莱文森就认为,“网上传播已经开辟了一些 渠道,在全球贯彻雅典式的地方民主,至少是民主城邦直选让全民表达意志的那 种民主。【1 1 凯尔纳也乐观地指出,网络技术构建了一种公众进行对话的互动的 新形式,并在新的公共领域中发挥作用,扩大了民主的概念。【2 1 有的人将网络公 共领域看作是“公共领域发展的新阶段,是公共舆论体系和公共交往结构借助于 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形制变革”【3 1 ,并将其作为我国当前政治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加以研究。另外国内还有个别研究是以某种网络实体平台( 如豆瓣网、网络新闻 评论等) 为对象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进行带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以上看法提出质疑,认为网络公共领域仅仅是这些学者 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充满乌托邦的色彩。有人指出,在很多网络论坛上充斥着大 量的虚假、无聊、侮辱与人身攻击的信息,阻碍了理性对话的展开。【4 1 有人认 为网络讨论中非理性化、泛道德化的倾向依然严重,互联网是中国公共领域的曙争 光,但远未形成。【5 1 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中,有不少人将网络仅仅视为一种媒 介技术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它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本文采纳前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在形成,只是由于 文化和社会传统的限制,尚处在初始阶段。 ( 3 )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公共领域 近现代中国社会是否存在公共领域的问题是海内外史学者颇为关注的话题, 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持否定说者如魏斐德、孔斐力、 夏维中、萧功秦等人认为用西方公共领域理论来解释近现代的中国问题是行不通 的,因为中国缺乏公共领域的历史传统和支撑体系,如魏斐德所说:“我发现了 将哈贝马斯的概念应用于中国之尝试的不恰当性,因为尽管自1 9 0 0 年以来公共 空间一直在不断扩大,但这仍不足以使人们毫不踌躇地肯定对抗国家的公民权 力。相反,国家的强制力也在持续地扩大,而绝大多数中国公民看来主要是按照 1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 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 0 0 1 1 0 2 2 1 参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闫玉刚译技术政治、新技术与公共领域【e b o l 】 h 丛乜;丛型堕丛! :墅丛鱼i 曼q 坐丛i ! 鱼h q 碰2 q q 生12 2 墨鱼:b ! 啦! ,2 0 0 4 年12 月2 8 日 1 刘良中圈l q 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j 】长自学刊,2 0 0 9 ,( 1 ) :7 9 参见j k a t z b i n ho f ad 嘶t a lna t i o n 【j 】d 胁舶酊w 1 9 9 7 ,5 ( 4 ) :4 9 5 2 ,1 8 4 - 1 9 1 1 参见杨武互联网:中国公共领域的曙光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1 2 ) :1 0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1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义务和依附而非权利和责任来理解社会存在的。玎1 1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不可能脱 离国家的控制而获得自主发展并取得自治的权利。 持肯定意见者以玛丽兰金、罗威廉、许纪霖、朱英等学者为代表,他们主 张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或出现过公共领域的现实形态,只不过与西方公共领域呈 现不同的类型,他们往往通过对近代中国某个城市或地区进行个案研究来力证自 己的观点。比如许纪霖以上海为例,对近代以来中国公共领域的渊源、演变、特 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公共领域已经作为一种实体性形 态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典型特征,而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范型。【2 1 杨仁忠在其 著作公共领域论中也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分离倾向的出现,公 共领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现实话语,并对公共领域的培植和建构设计了一 套完整的方案。【3 1 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在运用公共领域理论考察中国问题时不能一味照 搬哈贝马斯的模式,而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将它看作是一种理论范型,从其 理论的普适性出发,去肯定公共领域话语在中国的意义。 2 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基础 公民是国家之基,是社会之本。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 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大都内含于对公民教育的研究之中, 也有一部分直接以公民意识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已有研究成 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 1 ) 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不同学 科的研究者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公民意识是“社会资本 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有助于信任、互利的文化氛围的形成,这种文化氛围是 社会关系的基础,方便于集体行动和公民参与。”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 意识又是一种“无私地为他人奉献的意识,包括对本地区、国家以及全球的一种 1 【美】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一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g 1 ,载于黄宗智主 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f f 版社,2 0 0 3 1 6 5 参见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田史林,2 0 0 3 ,( 2 ) :8 3 8 4 参见杨仁忠公共领域论p 川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3 4 5 3 4 6 1 w i n t e r s o c i a lc a p i t a la n dp u b l i cp o l 时i n a u s 仃a l i a 【j 】f 口,l 砂 缸抛憎,2 0 0 0 ,( 5 7 ) :9 1 6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l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责任意识以及坚信人人都可以为公共善做出贡献的信念。 1 从政治学的角度 看,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民主政体的国家中对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在政治上处 于平等关系的,即具有法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地位的明确认识。它强调的 是公民的一种主体即政治主体的意识或政治角色的意识,而非顺从者或旁观者的 奴隶或臣民意识。”1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 社会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包括人民主、平等、自由、自主、公德 等观念,核心是权利和义务观。1 总体来看,尽管各学科认知角度不同,但都 围绕着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而展开,公民意识的核心就是公民对自身权利、 义务和责任的认知以及采取行动的意愿。 对于公民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国内的研究也几有涉及,包括谢邦宁在公民 手册代绪论中提到的“三部分”说1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介 绍中提出的“六部分”说1 ,以及初级中学公民改革实验教学大纲介绍 中提出的“四因素”说【6 1 ,等等。 ( 2 ) 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上述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公民意识的概念、 内容和意义等理论意涵进行的研究多集中于上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进入2 l 世纪 以后,以欧洲为起源地,出现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 层面的研究。例如美国陆续制订了公民教育大纲、 全国课 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