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平山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平山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平山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平山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平山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平山县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农村改革的进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任务越来越艰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 民问题才会解决, “三农”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平山县是一个有着光荣历 史传统的革命老区,当前,该县整体发展较快,但是该县的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 农民增收还比较缓慢。因此,如何促使该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 重大课题。 论文以平山县农业、农村及农民收入为研究背景对象。首先,详细介绍新中国 成立以来该县农民收入的六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搜集平山县的内部资料和外部 环境资料,对平山县农民收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剖析该县农民收入问题。 再者,揭示影响该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四个问题,即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尚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尚未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缓慢。以平山县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应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农民收入增长 缓慢的理论框架,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体系指导下,根据 该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增加该县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即加快农村 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而促进该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该县的新 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加快该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 平山县;农民收入;问题;对策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building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the deepening of rural reform, the task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he farmers income is the core problem of three rural issue, only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farmers income can solve the farmers issue and the three rural issue fundamentally. pingshan county is 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with glorious history and tradition. nowadays, the overall county develop quickly, but the countys rural landscape is still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th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s slowly. therefore, it becomes urgent to resolve the major issue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in the county. this paper takes the agriculture of pingshan county,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come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bjects. first of all, introducing the six historic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farmers income in the county,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econdly, collecting pingshan countys internal inform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farmers income in pingshan county, and further analysing the farmers income of the county. moreover, revealing the four issues have effect on the slow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in the county, namely, the rural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s weak, the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still has unreasonable advantage,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has not yet formed, and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slowly. this paper takes the farmers income of pingshan county as an entry point, apply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low growth in farmers incom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count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raised in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conomics disciplin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c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operations, and speeding up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can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ys steadil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so that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accelerating the countys building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bstract iii key words pingshan county; farmers incom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第 1 章 绪 论 1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农村改革的进行,农村的落后面貌不断改善,农 业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上升,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七届三 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农民人 均纯收入 2020 年比 2008 年翻一番”的伟大战略目标。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 台了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 2004 年以来中 央连续发出的第 6 个加强“三农”的 1 号文件。2009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之 一就是要促进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我国 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并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也受到了不小 的的冲击。2009 年,巩固发展我国的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是极为艰巨的。此外, 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 当前我国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 题是核心,而农民收入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同时,农民收入问题也是最难解 决的问题。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平山人民大力弘扬 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转变干部作风,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近些年,平山县的整体发展比较快,各个乡村 的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了改善,但是该县的农村面貌仍然比较落后,农民增收比较 困难,农民的收入缓慢增长。要保持平山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需要进一步推进改 县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该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从而为该县经 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2 理论及实际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专业,经过学界前辈的辛勤耕耘,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围。本研究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体系指导下,揭示了制约该县农民增收的实质问题,根据该县的 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有效促进该县增收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在日臻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上,需要不断 地丰富拓展自身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和学科化。马克思主义政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民收入 的实证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济学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此外,研究农 民收入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基础。 目前,农民收入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界也越来越重视从农民角度 出发探索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途径。然而,由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角 度或侧重点有所不同,使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观点,有较 多的方面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求证。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是比较大的,并且 值得我们去探索,农民增收面临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经 济学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大有益处。 1.2.2 实际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年中,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比 30 年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速的趋势 将越来越明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制 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促 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可以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一体化的形成,同时,我国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受到我国历代领导人的特别重视。多年来,我党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 题的核心,是中央关于我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拉动消费、扩大 内需,带动整个的国内市场、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近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许多惠农政策,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这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西部的平山县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进程中的最后一个最高指挥所,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 里曾经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 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成功地指挥了“三大战役” ,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 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 年 3 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平山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在战争年代,平山县人民积极参军支前,保障机关的供给3。 建国后,平山老区人民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修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 第 1 章 绪 论 3 10 万平山县儿女搬迁,并献出良田 13 万亩;1996 年的洪灾,为了保京津、油田、 铁路,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超限蓄水,平山县的损失巨大,10 万群众返贫;为了 建电厂、修铁路又占用了平山的土地,平山老区人民毫无怨言。平山基础设施和生 产条件落后,1986 年、2001 年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4。 平山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省、市领导极为关注和重视。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平山老区的发展,2002 年 12 月 5 日、6 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 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了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对平山 革命老区的人民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平山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交一 份优异的答卷。石家庄市委七届五次全会要求平山县到 2015 年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5。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富民强县的进程, 确保平山县 2015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性目标6, 现阶段提高平山县农民收入水平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中国的革命老区 普遍较穷,发展相对落后,河北平山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良好解决,对进一步推进全 国革命老区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示范意义。其二,平山是一个山区县,而全国很多山 区比较贫困,发展缓慢,该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良好解决,对进一步推进全国山区农 民持续增收同样具有示范意义。其三,1986 年、2001 年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良好解决,对消除农村贫困,尤其 是国家级贫困县具有示范意义。其四,研究并解决好平山县农民增收问题,不仅事 关增加平山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问题,而且对于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 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解决好平山县农民增收问题,可以为党 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平山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们应准确把握农村面貌的改善、农业的 稳定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该县农民收入增收难 的问题。农村要真正富裕,农村社会要真正的实现和谐,整个社会要实现和谐,离 不开农民收入的增加,即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因此,加快该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 长,对于该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甚至 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多年来,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尤其农民收入问题 是全党和理论界关注的核心之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的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国内对其研究主要有以下 一些观点: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在农民中,收入最低的农民是种粮的农民, 林毅夫强调要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当前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农村里 的就业,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去。他还认为农民只靠土地是富不起来的,城 市工业化实际上并不妨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农村里面农民的收入问题。 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农民工需要培训,不仅是职业技能培训, 还包括城市生活的培训。可见,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分层次的,而且还是有不同目 的的、不同受益者的。 在农民问题新探一书中提到,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就业转向城市的第二、 三产业就业,通过这一变化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并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 留在农村的那一部分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产生较大的提高,他们通过对土地 资源的重新整合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来提高收入水平7。 在杨家栋的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一书中提到,农业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 因是农产品销售缺乏组织性,农民分散经营包括分散销售,导致农产品市场难以扩 大,也难以获得价格利益8。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制约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其规模 效益较低,影响着农也产业化的发展,不利于规模经营,给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 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在夏永祥农民收入、农民负担与结构调整一书中提到,从增加农民收入出 发,结构调整在近期内应该重点抓好农业内部各产业间的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效 益。而从长远看,重点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 转移到其他二、三产业中,减少农民数量,优化农业内部人地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 济结构9。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结构调整的目的,而 结构调整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10。 孙自铎、汪建国认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增效和提高劳动效率,进而增加 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业生产者走出增收乏力困境措施的正 确选择之一11。从较长阶段的发展来说,必须要把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到政策目 标上,以使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依赖价格提升转移到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12。 1.3.2 国外文献综述 世界各国的学者也一直对各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颇有独特的见解,国外 对其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论述: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 自然地出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第 1 章 绪 论 5 20 世纪 40 年代,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 特征是人口过多,农业劳动力过剩,收入低下,以及投资规模过小,要摆脱这种落 后状态,必须大力实现工业化。 1954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存在着“二 元经济” ,先进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 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提出,贫困国家的实际问题并不是因为农业,或 缺乏制造业,而在于贫穷与落后,或者贫穷的农业和贫穷的制造业。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指出,人口迁移过程是 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应。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 迁入城市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城乡收入的差异,而同时要看城市的就业率或失业率, 也就是说,要看他能否在城市中找到工作。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从 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利于本国的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欧洲联盟各国, 各个成员国的政府本着有利于本国生产者的原则,通过协商形成了一个妥协价格, 保障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韩国对于城乡差距扩大问题,对农业实行了保护主义的政 策,不仅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平稳过渡,而且还使农业获得了显著的增长; 日本政府对农产品实行高价购买低价出售的政策,在流通过程中,购买和销售价格 的倒挂所产生的亏空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泰国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 水平,创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综合生产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 加;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产业一体化最早于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于美国, 然后很快传入西欧、北美和日本,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形成了现代农业 经营的一体化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方式的转变。 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上国外与我国都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 但是完成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值得我们借鉴,对 我国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前瞻性的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对于农民增收 的重要性有不同的认识,上述的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说服力,都在不同 程度上对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农民收入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 作用。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仍然没有概括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全貌,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问题,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必须从该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寻 找适合当地农民增收的措施办法,使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为该县的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多年来,该县的农民收入增收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党和国家重视该县的发 展,要彻底改变该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面貌落后的现状,需要从当地的实际 着手,寻求真正解决该县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早日实现该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伟大目标。本研究课题以平山县农民增收为出发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对该县的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本研究课题共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背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最后,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对农民收入问题的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回顾该县农民收入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县农民收 入的六个历史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 到 1984 年;第三个阶段是 1985 年至 1990 年;第四个阶段是 1990 年至 1996 年;第 五个阶段是 1997 年至 2003 年;第六个阶段是 2004 年至今,实际抽样调查了平山县 近百个行政村, 对该县 55 个行政村抽样,并设计调查表,对所掌握的一手材料进 行深刻分析。 第三部分是平山县农民收入现状的比较分析。首先,对平山县的现状进行研究。 其次,对平山县农民与该县城镇居民的收入、恩格尔系数进行比较。再者,对平山 县农民与河北其他县市农民的收入进行比较。最后,深刻剖析平山县农民收入问题。 第四部分揭示当前该县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存在的实质问题,即农村和农业基础 设施薄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尚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尚未形成、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缓慢,这四个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当前平山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第五部分从平山县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针对该县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即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推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而促进平山县农民持续增收,加 快该县新农村建设步伐,促使该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5 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角度深刻剖析了平山县农民增收问题,下面 是本研究课题的两个创新点。 第一个创新点:从历史的角度入手,本研究课题深刻剖析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该县农民收入的六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二个创新点:从横向来分析,平山县农民收入水平是一个相对低的概念,即 相对于该县的城镇居民以及河北省其他县市农民来说,其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 较缓慢。然而,针对该县农民本身来说,其收入与以前相比有所增加。 第 2 章 平山县农民收入的历史发展 7 第 2 章 平山县农民收入的历史发展 农民增收是关系到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如果农民收入增长 缓慢,那么这将会给农村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剖 析平山县农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回顾该县农民收入的发展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 来,平山县的农民收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从刚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给农 民带来的重大实惠, 到 1985 年以后农业发展及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变慢, 一户多田、 分散经营的弊端逐渐暴露,该县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非农产 业就业等等一系列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县农民收入历经的不同发展阶 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前平山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以往有所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 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农民收入每年的增幅并不大,农民收入在缓慢地增长。 2.1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当时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回复。这一时期平山县也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 田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起来,但是土地经营分散,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比 较小,并不利于生产的分工和协作。1953 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步伐, 平山县也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其中使土地集体所有,集中统一经营,解决了 土地经营分散、规模小的矛盾。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土地制度,确实解决了家庭自主 经营中存在的产权主体分散、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分工协作与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 问题。但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并不适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 要求, “一大二公”和“大锅饭”严重损害了当时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非常低。 19581978 年公社化实行的 20 年间, 平山县的农业生产年均增长非常低, 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农民的收入也非常少。 2.2 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 1984 年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 握国内外发展大局,从实际出发,率先在农村发起了改革,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 革的序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实践中发明了土地包产到户,解决超前性的生 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十分灵验,很快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作用,开创了中国 改革的先河。20 世纪 80 年代初,平山县也很快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品直 接归生产者所有,适应当时该县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该县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从而推动了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该县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时,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该县的社队企业转移, 在不同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3 第三个阶段是 1985 年至 199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平山县的农民收入一直处于缓慢徘徊增长的局面。在 这一时期,一户多田、土地细碎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逐渐放缓。此 外,该县的乡镇企业发展吸纳了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从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同时,平山县的个体工商户逐渐变多,该县的农民收入构成 逐渐趋向多元化发展。 1985 年以后,农业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积极效 应已释放完毕,在进一步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暴露出来。一户多田、土 地细碎的承包经营方式,小而全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的经济体制、低程度的专业 化、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的经营管理方式导致该县的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经营 主体分散,这些弊端的存在不利于分工协作、机械化发展以及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 这一时期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该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该县形成了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合办企业三种企业形式,并 且从 1984 年起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平山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从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大大提高 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很快,该县的乡镇企业占据平山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在此期间,该县的造纸、粮食加工以及水泥企业发展尤为迅速,而采矿和选矿企业 的发展刚刚起步,发展较慢,这些企业附近的很多农民到企业从事非农业生产,使 他们各自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尽管在这个期间,平山县的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快,在 一定程度上为平山县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大部分转移出 去的劳动力是乡镇企业附近的农民,而离乡镇企业较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比较 缓慢,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增长也比较困难。这一时期个体经营逐渐发展起来,从 事个体经营的多是当地胆子较大、观念较先进的农民,虽然一开始他们投资比较小, 但是也使他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现在积攒了很多资金,搞个体大规模经营的,基 本上都是在这一期间富裕的农民,比如说近几年的一些批发商。但是,大部分的农 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其收入增长比较缓慢。 2.4 第四个阶段是 1990 年至 1996 年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该县的农民收入仍然波动增长。1990 年开始,平山县的 乡镇企业开始合理布局,长远规划,乡镇企业内部进行改革调整,其规模有所加大, 企业的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农村 第 2 章 平山县农民收入的历史发展 9 劳动力的,因此,农村劳动力继续向乡镇企业转移,以增加其收入。同时,越来越 多的农民工开始到附近的城市务工,有的农民离土又离乡,而农业劳动力却在不断 地减少,这一时期农民的劳务报酬收入逐渐成为其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仍较缓慢,平山县的资源优势尚未被开发利用,初级产品占据 着很大部分,农民没有尝到农产品增值的甜头。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技术落后、资 金短缺等因素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弊 端。1997 至 1999 年,该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另外该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 速度以及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逐渐减慢。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虽然 平山县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向了规模化,但是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进入了结构性的 调整和技术升级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不如从前,在这一期间大部 分农民的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2.5 第五个阶段是 1997 年至 2003 年 20 世纪 90 年代末出现了通货紧缩问题,物价水平从 1997 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 2003 年不断地下降,产品的供给远远大于其需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从以 前的减少到现在又不断增加。同时,这一阶段该县农业、农村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资金缺乏,而且还包括非物质方面的资金缺乏,造成了平山县 很多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进一步影响了该县农民收 入的稳定增长。 2.6 第六个阶段是 2004 年至今 2004 年和 2005 年平山县经济增长比较快,物价水平也在不断上涨,但是大多数 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2004 年平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2 298 元13, 2005 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2 430 元14,2006 年平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 594 元15,2007 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 842 元16。虽然近些年平山县的农民收 入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都不大。以下是 2007 年平山县 55 个农村的基本情况简 表,如表 3-1 所示: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表 3-1 平山县农村基本情况 tab. 3-1 the rural basic thing of pingshan county 乡镇村名称 乡村户数/户 乡村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粮食产量/吨 人均纯收入/元 西街 233 865 340 256 3 880 东街 443 1 695 530 425 3 879 北街 469 1 807 710 519 3 420 南街 317 1 154 253 190 3 615 南贾壁 312 1 238 531 416 3 140 东回舍 1 442 5 427 3 755 2 430 2 890 南望楼 730 2 710 2 705 1 806 2 785 孟耳庄 362 1 308 2 106 623 2 890 南坡庄 137 446 568 482 2 590 北西庄 134 375 646 343 1 590 李家沟 73 262 406 119 2 240 邢家沟 182 736 1 053 353 2 077 焦家庄 287 1 213 1 264 520 2 520 大陈庄 176 660 839 231 2 258 石羊沟 65 241 316 140 3 000 南甸 310 1 195 1 241 351 2 375 康庄 245 826 1 367 448 2 190 齐家坎 178 580 1 606 420 2 185 东庄 142 542 1 153 289 2 190 北庄 99 344 445 172 1 860 山门 72 256 356 143 680 乱泉 110 381 593 208 2 180 树石 123 415 382 149 2 090 张家庄 150 598 332 126 2 275 赵家庄 271 947 752 258 2 593 郭苏 284 1 032 396 327 2 110 尚家湾 278 1 082 747 470 2 150 胡家嘴 142 391 693 173 2 161 西岗南 462 1 594 560 434 2 149 东岗南 511 1 886 782 591 2 157 第 2 章 平山县农民收入的历史发展 11 上三汲 321 1 431 1 496 788 3 430 北七汲 301 1 095 1 893 759 872 川坊 49 185 490 146 2 160 单杨村 208 881 673 606 2 650 坡底 93 351 159 154 1 971 西李庄 85 360 335 209 2 230 王大齐 93 367 439 293 2 275 西小齐 92 350 457 246 2 300 东小齐 175 670 1 220 532 2 400 东荣村 126 507 794 269 2 200 羊圈坪 114 397 298 105 2 130 车付沟 150 490 293 197 1 980 梨元 110 363 206 129 2 000 泥里河 286 951 528 287 2 400 卷掌 96 405 427 285 2 300 通家口 234 739 539 262 2 560 南庄 149 534 209 113 2 549 北庄 90 270 184 93 1 461 西沟 54 170 70 46 1 470 梁家沟 84 276 91 57 2 570 木口 70 219 234 108 1 056 石板 36 139 27 39 1 339 孟家庄 68 285 62 26 1 285 北坪 162 569 416 185 2 316 元坊 138 576 382 148 3 178 在该县 55 个村基本情况的调查中,各个乡镇内部村子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大不相 同。在被调查的这 55 个农村中,孟家庄镇木口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为 1 056 元,而平山镇、南甸镇、温塘镇农民收入较高,甚至有的比 2007 年河北省的农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还要高。平山镇的一些农村的居民人均收入普遍比较高,比如西 街村、北街村、东街村、南贾壁村的农民人均收入都到达了 3 000 元以上,这主要是 由于这些村处在平山县城中心,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商业环境,同时这些村子有 承包地的转租,农民可以分得利益。由于地处县城的繁华地带,房价也在上涨,尤 其是马路两边的出租房,给农民带来较高的收入。而农民光靠种地增加其收入的幅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度非常小,只能靠一些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其收入大幅度的提高。凡是收入比较 可观的农民家庭基本上都是干个体的,正是由于从事非农产业才使他们的收入有了 很大的提高。但是,富裕的村子毕竟不多,比较穷的和生活条件一般的村子还是占 全县的大部分。 2.7 本章小结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平山县的农民收入在各个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家 庭联产承包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随着农村一户多田、 土地经营分散的缺陷不断暴露,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平山县农民收入一直 处于缓慢徘徊增长的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山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较以前 相比增加了不少,但是,平山县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相对于其周边县市还比较慢, 农民收入水平不太高。因此,加快平山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在必行,只有农民实 现了小康,全县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而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整 个平山县的经济才会上一个大台阶。 第 3 章 平山县农民收入现状比较分析 13 第 3 章 平山县农民收入现状比较分析 近些年,平山县的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 年,全县完成农业 产值 86 967 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 684 008 万元,传统农业与先进的工业两大部门 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且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减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平山县农民收入低于该县城镇居民的收入并且差距比较大,且与河北其他县市的农 民相比其收入也比较低。总的来说,平山县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 3.1 平山县农民收入现状 2007 年,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 842 元17,比 2006 年有所增长。当前, 该县的县城附近、各乡镇中心附近的农民普遍收入水平比较高,离厂矿企业、特色 产业较近的农民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农民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而 且还从事非农产业,比如进行个体经营,到厂矿企业务工,从事服务业等等都在不 同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相反,离县城、各乡镇中心、企业、特色产业较远的 地方农民的收入比较低。此外,平山县仍有一部分农民比较穷,尤其是西部山区的 一些农民,他们的收入只够其基本生活所需,有的家庭连子女上大学的学费都很难 凑齐,更不用说,生病到大医院进行治疗的费用了。总的来说,当前平山县的农民 收入水平还比较低。 3.2 平山县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恩格尔系数比较 该县农民收入水平与以前相比增长了,但是与该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有 差距,而且其差距是比较大的。因此,要促进平山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该县 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该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1 平山县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较 平山县的农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比较低,且年增长速度要慢于城镇居民 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近几年,虽然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并且其增长幅度要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的大得多。2006 年,平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 588 元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 8 978 元, 二者之间相差 6 390 元。 2007 年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 842 元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036 元,二者相差 8 194 元。由此可见,近几年, 不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多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而且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的年增长绝对额要大大多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从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与鹿泉、正定、藁城、辛集、栾城、井陉、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赞皇7县(市)对比,平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排第7位,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长,该县排第2位20。以上这些数据可得出,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远远慢于该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平山县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 扩大。 3.2.2 平山县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比较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了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支出金额在生活消费总 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越穷,那么这个国家或地 区的每个人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而随着这个国家或 地区越来越富裕,那么这个比例就越来越小。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 年,平山县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 44.8%,城镇居 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21.1%。2007 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 842 元,农民人均 消费性支出 2 321 元,人均食品消费支出 1 080 元,恩格尔系数为 46.5%。城镇居民 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036 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 5 995 元, 人均食品消费支出 1 608 元, 恩格尔系数为 26.8%,比上年增 5.7 个百分点。显然,2006 年、2007 年平山县城镇居 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低很多,分别相差 23.7%、19.7%,这 正显示出该县的农村居民家庭比城镇居民家庭穷得多。2006 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 庭的恩格尔系数为 36.6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3.94%21,从这些数据可以 看出,河北省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比较小,那么河北城乡差距也比较小,由 此可见,平山县的城乡差距比河北省的城乡差距大得多。 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平山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严重性。农民的收入基本上 只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有的农民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如 果农民得了一些大病,那么看病的费用更是让农民苦不堪言。因此,当前农民持续 增收问题,不仅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而且也成为平山县经济增长的重要 制约因素,成为影响该县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 3.3 平山县农民收入与河北其他县市农民收入比较 与河北省以及石家庄地区的其他各县相比,平山县的农民收入比较低。2005 年 河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3 481.64 元,2006 年河北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3 801.82 元,2007 年河北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4 293.43 元22。而 2005 年平山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 430 元,在河北省 136 个县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为 113 名 23。2006 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 588 元,在河北省 136 个县市中,农民人均纯 收入排名为 117 名24。2007 年该县农民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