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宋代教坊乐考略.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代教坊乐考略.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代教坊乐考略.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代教坊乐考略.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代教坊乐考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在宋代音乐史研究中,教坊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宋 一一 一一 代新的文化体系和理论形态,固然是承继前人而臻于完善,但放在 华夏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它不仅是尾闾,而更是源头。作为宋代文 化的一个分支,宫廷教坊乐在市民文艺大潮的冲击下,阳春白雪之 调与下里巴人之曲终于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宋代音乐文化在中 国整个音乐文化大转型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从宋代教坊四 部的设置,到北宋中期教坊十三部的产生与瓦子勾栏的兴起,以及 南宋教坊的再三废置,可以窥见整个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 迁过程。特别是教坊乐冲出宫廷的樊篱与蓬勃兴起的民间艺术相 结合,为市民文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突破了中国一千多年来封建 制以雅艺术为传统的规范,开创了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古世俗音 乐的先河。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一) 宋初教坊四部乐 1 ) 教坊四部乐的名称 2 ) 教坊四部乐的来源 - 1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m u s i c a lh i s t o r y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 9 6 0 a d 1 2 7 9 a d ) ,t h ej i a o f a n g ( a c a d e m yo fp e r f o r m i n ga r t s ) m u s i ca ni n d i s p e n s i b l ef i e l d t h en e wc u l t r u r a l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o f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b e l o n g so fc o l l r s et ob o t h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 ,b u ti nt h eo n gf u r lo ft h ec h i n e s er i v e ro fh i s t o r y ,i ti sn o to n l y t h el o w e rr e a c h e s ,b u ta l s oas o u r c e a sab r a n c ho fc u l t u r e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a l a c ej i a o f a n gm u s i cw h o s eh i g h b r o wt u n e s ,u n d e rt h er e p e a t i n gl a s h t h ew a v e so ff o l ka r t s c o n v e r g e se v e t u a l l y w i t ht h ep o p u l a rt u n e sa n db o t hp l a y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 p a r t i n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f o u rd e p a r t m e n t so fj i a o f a n gi nt h ee a r l ys o n gd y n a s t y ,t o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t h i r t e e nd e p a r t m e n t so fj i a o f a n ga n d t h ea r i s i n go fw a s ii nt h em i d 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s t y ,t ot h er e p e a t e da b o l i s h m e n to fj i a o f a n g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h a n g eo f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h a n g eo fj i a o f a n gm u s i cw h i c hs t e p sb o l d l y o u to ft h ef e n c eo ft h ep a l a c et oc o m b i n ew i t ht h eb o o m i n gf o l ka r t s , w h i c hb l a z e san e wt r a i lf o rt h ef o l ka r t s a n db r e a k st h r o u g ht h ei r a d i t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 so ft h ed e g a n ta r t sw h i c hh a v ec o n j i n e dc h i n e s ea r t s o v e r1 0 0 0y e a r s 。a n di n i t i a t e st h em o d e mm u s i co fc o r f l _ r r l o nc u s t o m s 3 w h i c he m b o d i e sag e n r eo ft a l k i n g s i n g i n g ,a n do p e r a s t h i st h e s i sf a l l si n t ol ;唧8 m a i n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m u s i co ft h ef o u rd e p a r t _ m e n t so fj i a o f a n gi nt h ee a r l ys o n gd y n a s t y i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 t h r e es u b p a r t s : 1 ) t h en a m e so ft h em u s i co ft h ef o u rd e p a r t m e n t so fj i a o f a n g 2 ) t h eo r i g i no ft h em u s i co ft h ef o u rd e p a r t m e n t s o fj i a o f a n g 3 )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m u s i co ft h ef o u rd e p a r t m e n t so fj i a o 一 知馏 t h es i c o n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u s i co ft h et h i r t e e nd e p a r t m e n t s o fj i a o f a n g i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s u b p a r t s : 1 ) t h en a m e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o ft h et h i r t e e nd e p a r t m e n t s 2 ) t h et i m ew h e n t h et h i r t e e nd e p a r t m e n tc o m ei n t ob e i n g 3 ) t h em u s i c a li n s t r u m e n t so ft h et h i r e e nd e p a r t m e n t s 4 )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t h i r t e e nd e p a r t m n e t s 5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h i r t e e nd e p a r t m e n t sa n dt h e w a s i - - ) t h ei n t u o d u e t i o nt oj i a o f a n gm u s i co f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d 刖罱 教坊是一个专门司掌俗乐的宫廷音乐机构,创始于唐代。唐高 祖( 公元6 1 8 6 2 6 年) 在位时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则天如意元年 ( 公元6 9 2 年) 一度将其改称“云韶府” 2 | ,中宗复位后,重新更名为 “教坊”。教坊最盛的时候是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开元二年( 公元 7 1 4 年) ,玄宗把内教坊迁置长安蓬莱宫( 大明宫) 侧,专门容纳“新 声、散乐、倡优杂技”,同时又在东、西两京( 洛阳、长安) 各设立了左 右教坊。【3 1 那时候,仅长安教坊就拥有1 1 4 0 0 多名乐工。由于这些 音乐人材集中了全国音乐艺术的精华,加之南北朝期间胡乐入华造 成了隋唐两代俗乐空前繁盛的局面,所以教坊乐实际上是中国中古 时代新音乐的代表。 到了宋代,据宋史乐志载:“宋代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 又云:“教坊本隶宣徽院。”然据宋史- 职官志:神宗熙宁九年罢宣 徽院。其后教坊转属太常寺。故文献通考“乐考”教坊之条云: “元丰官制行,以教坊隶太常寺”。到了南宋建炎初,“省教坊。绍兴 末四年复置,绍兴末复省乾道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 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两旬教习”。 4 南宋吴自 牧梦梁录亦云:“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景定年间至咸淳岁,衙 前乐拨充教乐所都管,部头、色长等人员。”可见南宋废教坊后仅设 一“教乐所”代替。 1 , 一、宋初教坊四部乐 1 ) 教坊四部乐的名称 陈赐乐书云:“圣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那么宋初教坊 四部乐究竟为哪四部乐? 据宋史乐志载:春、秋、圣节三大宴所演出的节目中,其中第 七合奏大曲,第十七奏鼓吹曲,或法曲,或用龟兹,紧接着列举 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所用的乐曲、乐器,由此可以推出宋初教 坊四部乐应为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见下表: 大曲部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笛、筚篥、方响、羯鼓、杖鼓、拍板 法曲部琵琶、箜篌、五弦、筝、笙、筚篥、方响、拍板 龟兹部筚篥、笛、羯鼓、腰鼓、揩鼓、鸡娄鼓、鼗鼓、拍板 鼓笛部笛、杖鼓、拍板 有人认为宋初教坊四部应为: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云韶 部【5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原因有三:其一) 据宋史乐志 记载,宋初教坊四部在收集各地乐工以前已经设置,而云韶部则是 在“宋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命于教坊习乐 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日云韶。”因此,从时间上看,云韶部不 是宋初教坊四部中的一部,而是在宋初教坊设置已有四部规模以后 才有的。其二,从云韶部所演奏的内容来看,所奏大曲十三,其中八 , 首乐曲是大曲部中的乐曲,乐调也相同,而且云韶部的乐工被命于 教坊中习乐艺,从中可以推出云韶部无论是乐曲还是乐工的演奏技 巧,都是据宋教坊四部乐中大曲部演变而来的,有大曲部以后才有 云韶部。而且宋初教坊四部乐中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种乐调、乐曲 相同的乐部。大曲部所用的乐器跟唐代太常四部乐中的胡部很相 似,都有箜篌、五弦琴两种乐器,而云韶部除了这两种乐器以外都是 大曲部所用的乐器,这一点更加证明宋代的大曲部即是唐代的胡部 发展而来的。其三,宋史乐志载云韶部的乐工在老、死、淘汰以 后,不再增补,可知云韶部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云韶部、钧容 直还有东西班乐虽然都沿用教坊乐器、乐曲,并且去教坊习艺,但是 它们都是军乐的一种,而不属于宋教坊四部乐中的任何一部。因 此,宋初教坊应为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 2 ) 宋初教坊四部乐的来源 北宋初年宫廷教坊乐工的来源,宋史乐志载:“宋初循旧制, 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 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 人;又太宗藩邸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尽在藉中。” 北宋教坊创设的时间是在宋太祖建隆( 公元9 6 0 9 6 3 年) 年 问。宋平荆南是在建隆三年( 公元9 6 2 年) ,其时教坊已经存在,因 而平荆南后才可能收其乐工人教坊,宋代教坊的体制最初分为四 部,即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四部之制最早见于唐太宗 时期的太常寺,是一种乐器的分类方法。唐太常四部乐的内容,据 岸边成雄唐代音乐之历史的研究一书所考证的结果,列表如下: 胡部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筚篥、拍板、方响、铜钹予 龟兹部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笛、筚篥、箫、拍板、方响、铜钹 大鼓部大鼓 鼓笛部笛、杖鼓、拍板 四部乐作为乐队编制,可以在中唐时蜀地四部乐体制中找到 最初的源头。据新唐书南蛮传中唐时西川节度使韦皋作南诏 奉圣乐云:“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 部,三胡部,四军乐部”,因此,这种编制上承唐太常四部乐之遗制, 下启宋教坊四部乐之先。宋初教坊四部乐作为乐队编制,与中唐时 蜀地四部乐之体制相同,而与唐太常四部乐作为乐器分类之体制有 别,从中可以看出宋初教坊四部乐制与蜀地音乐的某种渊源关系。 3 ) 教坊四部乐的内容 宋人的审美意识决定宋代音乐风格的特征。宋代人的思想情 趣、风俗习惯较前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作为表达宋代音乐 风格特征的教坊乐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想弄清宋代音乐的本 质特征,首先,必须从宋代乐曲开始研究。王国维认为“唐代大曲、 法曲,大抵胡乐而龟兹之八十四调,其中二十八调尤为盛行,宋 教坊之十八调,亦唐二十八调之遗物。” 6 6 由此看出宋代乐曲、乐调 都是从唐继承过来的,但宋代乐曲与前代不同的是有歌词,用歌词 来叙述故事,王国维也认为宋之歌曲其最通行而为人人所知者,是 为词,亦谓之近体乐府,亦谓之长短句。宋教坊大曲另一个特点,就 - 4 是宋人对结构庞大的唐人大曲,并不全部采用,仅采用其中的一部 分,谓之“摘遍”。沈括梦溪笔谈云:“今人大曲,皆悉裁用,悉非大 遍也。”而王灼碧鸡漫志亦云:“然世所行伊州、胡渭州、六 么皆非大曲全曲。”又云:“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省,而管弦家 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凡大曲有散序、毂、排遍、撷、 正撷、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 据宋史- 乐志载,宋教坊所奏大曲凡十八调四十大曲( 书中有 误写成四十六蓝) ,据梦梁录( 卷二十) 亦云:“向者汴京教坊大使 孟角球,曾做杂剧本子,葛守诚撰四十大曲。”宋代教坊大曲大致上 继承了唐大曲的传统,宋初四部乐大曲部中的四十大曲在唐代大曲 中基本上都能找到最初的渊源, 7 】而其词尚略存于乐府诗集近代 曲辞中,除文献通考及宋史乐志具载四十大曲名目,此外亦尚 有之,故又有五十大曲,及五十四大陆之称。 8 8 其曲辞之有于今日 者,有董颖的薄媚,是宋人大曲之存者最长的大曲。在武林旧 事( 卷十) 所载“官本杂剧段数,”多至二百八十本,经王国维精密考 之,其中大曲者一百零三首,法曲者四首,宋教坊四十大曲与二首法 曲皆在其中:见下表 l234567891 01 11 21 31 41 51 61 71 8 正 出 道南仙黄越大 双小歇林 出 南仙黄般正 宫吕调昌吕钟石石指钟 吕吕吕钟涉平 调宫宫宫宫宫调调调调调商调调调羽调诵 旧 庆 贺 四 瀛薄 粱 中 采云 皇 无 娴 和 清 莲 胡 乐 恩 绿罂彩 长大 府 万 媚 薄 延乐 石 监 降 渭 伊 胡 腰金云 千 寿曲 十拦 粱 媚 寿 粱 州乐 圣 州 州 渭 道 钲归 春 仙 小 乐 州 伊大 乐 嘉 君州 人绿绿 乐 满曲 州明 新 庆 臣 泛 欢腰腰 宫无 乐 相 清 春定 大 粱 欢 州 府 金 器 乐 调 乐 渡 数 曲 州 名齐 剑 大 称天 器 圣 乐乐 枝 王国维在列举一百零三首大曲后说:“其为曲二十有八,而其中 二十六,在教坊部四十大曲中,它说的有二十六事实上是指二十六 个曲目,不包括十八调中不同曲调的同一个曲目,其实,他所列举的 教坊二十六曲中只有二十五曲,大石调的清平乐不在其中,或许 是遗漏或印刷错误,但是在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 曲名、大曲) 中 有大石调的清平乐,所以宋代教坊大曲大石调的“清平乐”的确存 在是确凿无疑的。 宋史乐志所载教坊所用法曲有二:一日道调宫望瀛、二日 小石调献仙音,宋人承唐法曲“不可胜记。”【9 可见宋人所见法曲, 殊不在少数,在乐府诗集卷九十六、郭茂倩元稹法曲诗序中云: “按法曲起唐,谓之法部,其曲之妙者有:破阵乐、一戎大定乐、 长生乐、赤白桃李花;余曲有:堂堂、望瀛、霓裳羽衣、献 仙音、献天花之类,总名法曲”。陈防乐书卷一百八十i :“太 宗破阵乐、高宗一戎大定乐、武后长生乐、明皇赤白桃李 花,皆法曲尤妙者。其余如霓裳羽衣、望瀛、献仙音、听龙 吟、碧天雁、献天花之类,不可胜记。”另姜夔大乐议亦云: “瀛府、献仙音谓之法曲,即唐之法部也。”由此可见,宋之法曲 承袭唐代法曲是有文献可证的。法曲名之可考者,有二十五髓,宋 二首法曲皆在其中。望瀛,唐曲,在乐府诗集卷九十六列为法 曲。 1 0 又碧鸡漫志卷- - 弓i 嘉祜杂志云:“同州乐工翻黄幡绰霓 裳谱,钧容直乐工程士守以为非是,别依法曲造成。教坊伶人花日 新见人,题其后云:法曲虽精,莫近望瀛! 可见望瀛在唐代已 经很有盛名了。宋教坊二首法曲在两宋教坊乐中一直都在使用, 宋词简编有周密撰写的献仙音词,武林旧事载“皇后归谒家 庙”即宋度宗咸淳年间所用乐曲第三盏,筚篥起献仙音法曲。宋 教坊四部乐龟兹部曲有二:皆双调,一日宇宙清,二日感皇恩。 鼓笛部所用乐曲没有记载,而在钧容直里记载有鼓笛盐二十一曲。 宋初“宴乐”在春、秋、圣节三大宴中都已呈现。 宋史乐志载: 每春、秋、圣节三大宴: 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筚篥,以众乐和之;赐群臣 酒,皆就坐,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 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以歌起。 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 第四,百戏皆作。 第五,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 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 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辞毕,再拜。 第七,合奏大曲。 第八,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琵琶。 第九,小儿队舞,亦致辞以述德美。 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 第十一,皇帝再坐,举酒,殿上独吹笙。 第十二,蹴鞠。 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 第十四,女弟子队舞,亦致辞如小儿队。 第十五,杂剧。 第十六,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 , 第十七,奏鼓吹曲,或法曲,或用龟兹。 第十八,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食罢。 第十九,用角觚( 即相扑) ,宴毕。 从上则演出的节目单中,它不仅含有教坊四部乐内容,还包括 有歌唱。其中歌唱占比例最多,十九盏节目单中,歌就占了五个;另 外还有筚篥、琵琶、笙、筝乐器独奏;百戏已在宫廷盛大宴会中占有 一席之地;杂剧已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出现;舞蹈有小儿队舞和女 弟子队舞;蹴鞠、角骶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并间有道白( 如第六、九) , 从春、秋、圣节三大宴中可以体现出宋教坊内容之丰富多彩。从教 坊表演体制来看,其表演时间之长、表演节目之多是不亚于唐代的。 它虽然不及唐宫乐舞气势浩大场面壮阔,但这种出歌者之口,入听 者之耳的缓歌清唱,却更有委婉细腻、沁人心脾的悠长韵味。宋人 在刚刚经历了五代乱离,熬过了漫长的凄风苦雨之后,对唐代宫廷 中的劲歌健舞的阳刚之美已不再青睐,而对体现清歌柔舞、恬静温 润的阴柔之美产生特殊的感情,对世俗化、专业化的说唱、戏曲等艺 术表现出特殊的喜好。当然宋人这一审美情趣的转变与宋初商品 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的蓬勃兴起以及宋人婉约幽隽的审美心理不 无关系。 二、教坊十三部 1 ) 教坊十三部名称及分类方法 教坊十三部的名称,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载:“散乐,传 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杖鼓 8 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 色、参军色,色有色长,部有部头。”其中包括有九种乐器和四种艺术 形式。舞旋属于舞蹈类,尽管宋代歌舞大曲地位已不如在唐代那样 显赫,但这种形式在教坊乐中仍有一席之地;歌板是一种唱词形式。 曲子词在宋代的盛行,在教坊乐中也得到体现;杂剧作为兴起于宋 代的一种戏曲,在教坊乐中成为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参军作为各 种艺术形式的组织者,成为教坊十三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教 坊十三部中的九种乐器均出自四部乐所用乐器中,当然教坊四部乐 中的乐器并没有被十三部体制全部继承下来,其中的箜候、五弦琴、 羯鼓、鸡娄鼓等多种乐器被淘汰,这是宋人音乐审美观所选择的结 果。在九种乐器中,其中的筚篥、大鼓、杖鼓三种乐器以“部”称谓, 另外六种乐器以“色”称谓,可见筚篥、大鼓、杖鼓三种乐器在教坊乐 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宋初教坊四部乐为何会演变为十三部体制,其 主要原因由于唐宋之间音乐文化的重大转折决定的。宋初教坊四 部乐是受到唐代乐制的影响而创设的。在宋代大蓝与法曲已很少 完整地表演全曲,流行于隋唐时期的龟兹乐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风 格,四部的体制已渐渐与宋代音乐实际相脱离。相反,器乐独奏在 宋代逐渐受到重视,杂剧与唱词也已得到了广泛流行,因此,将教坊 “合四部而为一”,根据乐器种类及艺术形式进行分部成为最终选 择。 2 ) 教坊十三部产生的时间 关于宋代教坊十三部产生的时间,至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史料记 载,因而学术界也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要研究宋代教坊十三部 产生的时间,首先必须搞清楚宋初四部乐是何时被取消的。据陈隰 9 乐书载:“圣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自合四部为一,故乐工 不能遍习。”该书的成书是在公元1 1 0 0 年以前,由此可知宋初教坊 四部乐之体制在1 1 0 0 年后已经不复存在。文中所说“自合四部为 一”,说明教坊四部取消之后,并没有直接由十三部体制所取代,而 是经过“合一”过程之后,渐渐形成了十三部的体制。 宋史乐志教坊条载:“嘉祷( 公元1 0 5 6 1 0 6 3 ) 中,诏乐工每 色额止二人,教头止三人,有阚即填,使副使岁阅杂剧。把色人分三 等,诸部应奉及二十年。”这段记述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在宋 仁宗嘉祷年间,已经出现了部、色的称谓。因为十三部各部的名称 由部与色构成,所以部、色概念的出现对于研究教坊十三部产生时 间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在教坊中每年都要由教坊最高职官教坊使 和副使审阅杂剧,可见当时的杂剧在教坊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从梦华录“妓乐”条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的情况看,杂剧在教坊乐中的地位是教坊十三部是否形成的一个关 键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仁宗嘉祜年间,教坊十三部之体制初 见端倪。 关于教坊十三部体制在音乐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东京梦华 录“妓乐”条所载宋徽宗“天宁节乐次”中的乐舞节目安排,已很清 楚地体现出教坊十三部体制的确立。该书记载:“教坊色长二人,在 殿上栏杆边,皆诨裹宽紫袍,金带义祸,看盏斟御酒。看盏者,举其 袖唱引日“绥御酒”,声绝,指双袖于栏干而止。宰臣酒则日“绥酒”, 如前。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皆裹长脚袱头,随逐部服紫绯 绿三色宽衫,黄义裥,镀金凹面腰带,前列柏板,十串一行,次一色画 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 1 0 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以次高 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 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若流星。后有羯鼓两座,如寻常番鼓 子,置之小桌子上,两手皆执杖击之,杖鼓应焉。次列铁石方响明 金,彩画架子,双垂流苏。次列箫、笙、埙、篪、穰篥、龙笛之类,两旁 对列杖鼓二百面,皆长脚袱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 黄义稠。诸杂剧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绿宽衫,义祸,镀金带。自 殿陛对立,直至乐棚。每遇舞者入场,则排立者叉手,举左右肩,动 足应拍,一齐君舞,谓之“桴曲子”。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讫,先笙与箫笛各一 管和,又一遍,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宰臣酒,乐部起倾怀。百 官酒,三台舞旋,多是雷中庆。 第二盏御酒,歌板色,唱如前。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 舞如前。 第三盏左右军百戏入场,一时呈拽。 第四盏如上仪舞毕,发谭子,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念致语口号, 诸杂剧色打和,再作语,勾合大曲舞。 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 第六盏御酒,笙起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 第七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皆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讫,参军色 作语,勾女童队入场。 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 台舞。合曲破舞旋。 第九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曲如前。 1 1 左右军相朴。 列表如下: 顺 12345 678 91 01 11 2 1 31 41 51 6 1 7 序 乐拍琵箜大羯杖方 筮 龙 杂歌舞参 箫 笙埙篪 剧板 旋 歪 器 板巴篌鼓鼓 鼓响篥笛 色色 色 色 数 1 05 02 222 0 0 目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教坊乐部共用了十三种乐器,其中除了大鼓、 箫、埙、篪几种乐器外,其它九种都是“四部合一”中的乐器,而且它 包括了教坊十三部中的所有部、色,其中歌板色、舞旋色、参军色都 是作为- - i 1 独立的艺术进行表演。据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自序 中所言,书中追述的是北宋崇宁癸未以前的汴京盛事,前面已经说 过教坊四部合一在崇宁年间以前,因此“天宁节”乐次应是教坊四部 合一以后变为教坊十三部的雏型,所以说教坊十三部产生的时间应 在宋仁宗嘉祜年间到宋徽宗崇宁年间。 3 ) 教坊十三部的乐器 一定时期的音乐风格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审美意识及其趣味,而 思想观念、审美风尚也决定音乐风格的特征及所用乐器的选择。社 会性质、经济状况、思想意识、人情风俗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 音乐在恰当地选择表现它的内容时所用的乐器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乐器主导地位重新调整是必然的。宋代教坊乐器一改唐代以 琵琶为主的弦管乐器,变为以笛、筚篥为主的吹管乐器,唐代仅从 乐府杂录中所论及乐器时对琵琶的份量,就可以看到唐代弹弦乐 - 1 2 器比吹管乐器略胜一筹。该书中还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歌者,乐 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这段话说明,在中 国古代乐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那就是模拟人声,不断朝歌唱 性方向完善。这里的丝指弹弦乐器,竹是吹管乐器。在乐器的歌唱 性方面,吹管乐器胜于弹弦乐器,这句话,事实上是唐代繁盛的载歌 载舞中,冷静思考而得出的乐器与人声关系的精辟之言,同时,它也 暗示了唐以后乐器发展的轨迹。众所周知,宋代大曲的特点就是有 歌词,具有歌口昌性,在宋初“三大宴”中,十九盏就有五盏是歌,另外, 宋代的小唱、嘌唱、唱赚无一不是有歌词的,而以笛为代表的管乐器 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当然,这只是宋代教坊以笛为代表的管乐器 盛行的一个侧面。从宋代教坊不同时期的乐器使用情况来看,笛始 终是在整个乐器中处于中心地位,且人数最多。其中原因有二,一 个重要原因是笛在音乐表现功能上的完善,它为宫调理论的发展、 成熟作出了贡献,著名的“笛色七调”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一支笛 能吹奏七个调,这对宫调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宋代的 诸宫调其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即是笛,它需要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来 助奏,吹管乐器的笛是最适合担任这一以说唱旋律确定音高和辅助 人声的角色的。另一原因与宋人心理、审美情趣的转变有关,唐代 以琵琶和羯鼓表现当时繁荣、热烈的壮阔景象。而宋人在饱受五代 战乱之后,随着经济商品化渗入整个社会意识中,宋代诸子有了追 求自身的意识,开始重新反省人的主题,把伦理世界民俗化。这时, 单纯、柔和得多的吹管乐器更能恰当地表现这种“人的主题”之下的 人间烟火韵味。 宋宫廷教坊乐部使用乐器的情况。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 - 1 3 事中记载,南北教坊乐部中共用到吹管乐器筚篥、龙笛、笙、箫、埙、 篪六种;弹弦乐器琵琶、箜篌、筝、嵇琴四种;打击乐器方响、拍板、杖 鼓、大鼓、羯鼓五种,从中可见吹管乐器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到南 宋,武林旧事卷四中“乾淳教坊乐部”乐工及所用乐器的名单以及 卷一宋理宗天圣节“天圣基节排当乐次”中乐器使用的情况。 顺 l23 d 5 678 91 0l l1 21 31 4 序 乐 辅 笛 羹 杂杖大 笙箫 琵 拍 霾 歌方 嵇 剧鼓鼓琶 板 筝 板响 鬈 乾教乐 淳坊部 8 47 16 63 5 1 61 28 8 7 6 3 21 0 1 1 天基乐 圣节次 4 83 21 5 1 041 4353 61l6 3 从上表不难看出,南宋教坊乐部中吹管乐器已占极大优势,其中笛、 筚篥、笙、箫乐工人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筝、琵琶已退居最次要地 位,人数还不如打击乐器杖鼓、大鼓、方响多。而且在“天圣基节”乐 次4 3 盏节目中,乐器独奏有2 8 盏,其中吹管乐器独奏就有1 9 盏, 占三分之二还多。可见吹管乐器在宋代不仅受到民间大众的喜爱, 宫廷皇帝大臣们也对它情有独钟。 5 ) 教坊十三部的内容 宋初教坊所使用的乐曲,到宋太宗以后e t 渐丰富,据宋史乐 志载:“太宗洞晓乐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f h j 创新声者,总三 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曲破二十九,琵琶独弹盐破十五,小曲二百 七十。”又载:“宋太宗所制曲,乾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 1 4 十八曲,又法曲、龟兹、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仁宗洞晓音律,每 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到 了南宋理宗时,从“理宗朝禁中寿筵乐次”所奏乐曲就能发现,很少 能找到宋初教坊乐曲名目,且大多使用了慢曲。武林旧事卷一 “天圣基节排当乐次”载: 乐奏夹钟官,筚篥起万寿永无疆引子,王恩。 上寿,第一盏,筚篥起圣寿齐天乐慢,周润。 第二盏,笛起帝寿昌慢,潘俊。 第三盏,笙起界平乐慢,侯璋。 第四盏,方响起万方宁慢,余胜。 第五盏,筚篥起永遇乐慢,杨茂。 第六盏,笛起寿南山慢,卢宁。 第七盏,笙起恋春光慢,任荣祖。 第八盏,筚篥起赏仙花慢,王荣显。 第九盏,方响起碧牡丹慢,彭先。 第十盏,笛起上苑春慢,胡宁。 第十一盏,笙起庆寿乐慢,侯璋。 第十二盏,筚篥起柳初新慢,刘昌。 第十三盏,诸部合万寿永无疆薄媚曲破。 初坐乐奏夷则宫,筚篥起上林春引子,王荣显。 第一盏,筚篥起万岁梁州曲破,齐汝贤。 舞头,豪俊迈。舞尾,范宗茂。 第二盏,筚篥起圣寿永歌曲子,陆恩显。 琵琶起,捧瑶卮慢,王荣祖。 1 s 第三盏,唱延寿长歌曲子,李文庆。嵇琴起花梢月慢, 李松。 第四盏,玉轴琵琶独奏正黄宫福寿永康,宁俞达。 拍,王良卿。 筚篥起,庆寿新,周润。 进弹子笛,哨,潘俊。 杖鼓,朱尧卿。 拍,王良卿 进念致语等,时和。略。 日迟鸯旆,喜聆舜乐之和,天近驾墀,宜进齐谐 之伎。上奉天颜。昊师贤已下,上进小杂剧: 杂剧,吴师贤已下,做君圣臣贤翳,断送万岁声。 第五盏,笙独吹,小石角长生宝宴乐,侯璋。 拍,张亨。 笛起降圣乐慢,卢宁。 杂剧,周朝清已下,做三京下书,断送绕池游。 第六盏,筝独弹,高双调聚仙欢,陈仪。 拍,谢用。 方响起尧阶乐慢,刘民和。 圣花,金宝。 第七盏,玉方响独打,道调宫圣寿永,余胜。 拍,王良卿。 筝起出墙花慢,昊宣。 杂手艺,祝寿进香仙人,赵喜。 1 6 第八盏,万寿祝天基断队。 。 第九盏,箫起,缕金蝉慢,傅昌宁。 笙起托娇莺慢,任荣祖。 第十盏,诸部合,齐天乐曲破。 再坐第一盏,筚篥起庆芳春慢,杨茂。 笛起延寿曲慢,潘俊。 第二盏,筝起月中仙慢,侯端。 嵇琴起寿炉香慢,李松。 第三盏,筚篥起庆箫韶慢,王荣祖。 笙起月明对花灯慢,任荣祖。 第四盏,琵琵独弹,高双调会群仙。 方响起玉京春慢,余胜。 杂剧,何宴喜已下,做扬饭,断送四时欢。 第五盏,诸部合,老人星降黄龙曲破。 第六盏,筚篥独吹,商角调筵前保寿乐。 杂剧,时和已下,做四偌少年游,断送贺时丰。 第七盏,鼓笛曲,拜舞六么。 弄傀儡,踢架儿,卢逢春。 第八盏,箫独吹,双声调玉箫声。 第九盏,诸部合,元射宫碎锦梁州歌头大曲。 杂手艺,永团圆,赵喜。 第十盏,笛独吹,高平调庆千秋。 第十一盏,琵琶,独弹,大吕调寿齐天。 撮弄,寿果放生,姚润。 1 7 第十二盏,诸部合,万寿兴隆乐法曲。 第十三盏,方响独打,高宫惜春。 傀儡舞,鲍老。 第十四盏,筝、琵琶、方响舍缠,令神曲。 第十五盏,诸部合,夷则羽六么。 巧百戏,赵喜。 第十六盏,管下独吹,舞射商柳初新。 第十七盏,鼓板。舞绾,寿星,姚润。 第十八盏,诸部合,梅花伊州。 第十九盏,笙独吹,正平调寿长春。 傀儡,群仙会,卢逢春。 第十二盏,筚篥起,万花新曲破。 通过对“天圣基节排当乐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宋教坊十三部 演出时乐曲使用的特点,乐次中比北宋中期教坊+ 三部增加了箫、 嵇琴,而无参军色,与教坊十三部体制相同。在乐次开始以前作者 已经表明是教坊作乐。从总体上看,寿宴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 分是“上寿”,共演出乐次十三盏,由文武百官向皇帝祝寿。该部分 以器乐独奏曲为主,仅第十三盏为器乐合奏。除了引子和最后诸部 合奏外,其它都是慢曲。合奏使用了大曲万寿无疆薄媚曲破,计 用曲牌十四个。独奏乐器除了方响以外全是吹管乐器,主要有筚 篥、笛、笙;第二部分是初坐,文武百宫各自就坐,饮酒,观赏艺人表 演。该部分的乐曲仍以慢曲为主,共十盏,慢曲有七盏,仍以乐器独 奏为主,筚篥领奏,第四、五盏加入杂剧表演;第七盏加入杂手艺,第 一盏使用了大曲曲破筚篥起万岁梁州蓝破,第十盏诸部合奏大曲 1 r 齐天乐曲破。第三部分为“再坐”,即皇帝和百官回到座位,继续 饮酒,观赏艺人表演。这一部分共二十盏,是三部分中表演最长的 部分。仍是乐器演奏为主,兼有杂剧、百戏、杂手艺、傀儡等表演,其 中慢曲占七首,诸部合时一般用大曲曲破,如第五、九、十五、十八 盏。第十二盏诸部合,使用了万寿兴隆乐法曲,第七盏使用鼓笛 曲拜舞六么。此部分内容最为丰富,大曲、法曲、鼓笛曲全部采 用。从“天圣基节排当乐次”总体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有三。其一, 乐器演奏中慢曲使用最多,“慢”是指较长且委婉抒情的曲牌,是由 大曲发展而来的。三大部分共使用了二十九个慢曲,而以筚篥领奏 之曲最多,约占五分之二,可见在慢曲流行的宋代,筚篥的确是主要 的旋律乐器,诸部合奏大都采用大曲曲破。仅第三部分十二盏诸部 合时用万寿兴隆乐法曲。但所奏大曲、法曲仍是继承唐代的大 曲、法曲,并且常常是曲破的形式。因为仅用曲破( 即大曲的裁用) , 而在舞外增加许多搬演及念白,如第二部分第四盏演奏完以后有进 念致语等,紧接着有杂剧,做君圣臣贤襞。据周密武林i e i 事卷 十官本杂剧段数,有很多是根据大曲题名的,例如大曲有六么,杂 剧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宋大曲与杂剧结合,对于后来元杂 剧有相当大的影响。近人吴梅元剧略说云:“原来这曲子的起源, 并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是从宋朝的大曲变出来的。”至此,一门吸收 了大曲的曲调、说唱艺术的情韵、歌舞百戏的题材,被后人称做戏曲 的综合艺术,已经在宋代大曲曲破的河道中脱颖而出。其二,以器 乐独奏为主,辅之以杂剧、百戏、杂手艺等表演,其中又以吹管乐器 为主,除几盏中有方响、琵琶、嵇琴、拍、杖鼓、筝演奏外,其余都是吹 管乐器,说明吹管乐器到南宋已得到高度的发展。其三,演出内容 - 1 9 丰富多彩,杂剧、百戏、舞蹈、杂手艺等花样繁多的市民文艺与宫廷 音乐融合一起同登大雅之堂。市民文艺只有到了农业社会成熟阶 段,才有可能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只有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出现了 以平民化社会和大众消费为特征的大都市,市民阶层和市民文艺, 才具备了脱颖而出的历史条件,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民间艺术与宫 廷宴乐同享殊荣成为可能性。 6 ) 教坊十三部与瓦子勾栏的关系 教坊由四部发展到十三部的同时,又兴起一种以市民音乐活动 为主的场所瓦子勾栏。如果说宋代音乐是中国整个音乐发展 史上的大转型时期,那么掌管宫廷俗乐的教坊与民间艺术的瓦子勾 栏相融合则是宋代音乐转型的标志。中国近现代世俗音乐艺术在 北宋中期才真正揭开了序幕。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散乐, 传学教坊十三部。”在宋代民间音乐最初活动的场所即是瓦子勾栏, 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为教坊十三部与瓦子勾栏的关系找到了一个 契合点,也就是说教坊与瓦子勾栏作为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不同 机构,第一次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瓦子勾栏受宫廷管辖,瓦子勾栏 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如汴京瓦子中的名妓李师师,南宋杭州瓦子 的著名歌妓唐安安都是出身于私妓,而后入教坊的;再如后来为教 坊副使的丁仙现起初也是以杂剧专长的瓦子勾栏的名角。另一方 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勾栏中献艺。如武林旧事卷六“诸色 伎艺人”条:丁未年拨人瓦子勾栏的教坊弟子嘌唱赚色的就有1 5 人。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载:“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 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队舞,作乐杂 剧节次。” ,n 瓦子勾栏与教坊相融以后勾栏艺人与宫廷乐工之间的交流表 演,既对瓦舍技艺的提高促进很大,也对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据梦梁录妓乐条记载,教坊、钧容直除节假旬休参加 瓦子勾栏外,内部也多可散乐新声,以杂剧为正色。特别是到了宋 徽宗宣和年问,在最高统治者“与民同乐”的招牌下,市民艺术堂而 皇之地登上了大内前御街上的节日舞台,宫廷教坊乐也开始冲破宫 禁高墙的封锁,与禁苑墙外的民间艺术融为一体。从宫廷艺术与市 民艺术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演变之中,发生出后来蓬勃发展的各艺术 门类的雏型。再如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精 彩的开场是后代民问长期流传的狮子舞,接下来的几个节目,更直 接为后代的戏曲艺术所沿用,后来戏曲中的大锣、钟馗、小鬼,即由 此渊源而出,而且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哑剧作品,还有变化多端的 马戏真可谓异彩纷呈,洋洋大观。与其说这是吸收了民间艺术 的营养,又传播到市井中去的宫廷艺术,毋宁更确切地说,这是以其 独特的魅力征服了统治者,从而赢得御前表演资格的市民艺术。最 高统治者鼓励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不仅为市民艺术开拓疆 土的发展机会,也使宫廷艺术自身焕发了青春。下里巴人之调与阳 春白雪之曲的奇特结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将市民文艺浪潮 推向高峰。因此,这一新型的以雅俗共赏为美的市民文艺是教坊与 瓦子勾栏融合以后的产物,对南宋以后的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 晌。 三、南宋教坊概况 随着市民文艺的高度发展,以瓦子勾栏为主要活动场合的民间 2 1 艺术酣畅淋漓地尽情展现那一代市民文艺所特有的、生机勃勃的瓦 肆风韵,这无疑对宫廷教坊是一个大的冲击。到了绍兴初年,与时 尚的俗乐相比较,教坊仍持古不化,念念以古律吕为绳墨,已不能满 足皇帝骄奢之心,教坊内部管理亦十分疏散,“乐工止以年劳次补, 不以艺进,至有抱其器而不知其振作者”。 1 1 再j n _ k “靖康二年,金 人取汴,凡大乐、轩驾、乐舞图教坊乐器,乐书,乐章九鼎, 皆之矣”等历史因素,高宗南渡,经营多难,教坊的薪给、费用全由宫 廷承担,在国家财政困难之时,不得不削减其经费与给赐。因此,到 南宋“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绍兴三十一年,有 诏:“教坊日下益蜀罢,各令自便,到绍兴末复置。”到孝宗隆兴二年 天申节,将用乐上寿,上日:“一岁之间,只二宫诞日外,余无所用,不 知作何名色。”大臣皆曰:“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上日:“善。”乾道 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 两旬教习。”梦梁录亦云:“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 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凑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属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