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探析.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探析.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探析.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探析.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关于加强民事判决书说理,实非一个新鲜的议题。无论学术界亦或是实务 界,都对其进行了倾心的研究和探讨,且成效显著,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问题 并未得到实质的解决。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民事判决书说 理的种种欠缺和不足,并非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而是与中国整个文明发展 史密切相关。因此,改善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的现状,需着眼于一个更宏观的 角度,深入挖掘积弊所在,使研究不致流于表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 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内部发展的历史轨迹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域外民事判决书说 理模式的形成原因的细致探讨,得出转型期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发展的方向, 以期能改善现阶段判决书说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以民事判决书说理的范围和 功能为切入点,明确了民事判决书的说理部分在整个诉讼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继而通过内部的横向比较和外部的纵向比较,分析了 中国如何取舍,并针对当前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的诸多欠缺,提出了相应的解 决方案。本文除去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的阐述。该部分首先界定了民事判 决书说理的范围,分析了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关于说理部分范围的异 同,接着系统阐述了民事判决书说理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部分是民事判决书说理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本部分先是对中国古 代判词的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历史考察,然后又具体考察了大陆法系国家和 普通法系国家的具体状况及历史原因,并对考察的结果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 析,从中探寻当前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是现阶段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的现状和原因。中国民事判决书说 理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当前中国 民事判决书说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进行了考量。认为 中国民事判决书的说理部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说理简单化、说理形式化和说 理用语单一化、刻板化。而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相 关制度的缺失及法官自身素质低等方面的原因,其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司法 公正的潜藏危机和法院公信力的进一步弱化,更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不和谐 t 摘要 的音符。 第四部分是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完善。鉴于上述三部分的论述,笔者对 重构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提出了一些宏观的设想,希望在不背离中国当前国情 的基础上,在中国构建一个合理的说理模式。 关键词:民事判决书说理性诉讼文化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i m p r o v i n g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i sn o tan e wi s s u e p e o p l e ,n o m a t t e ri na c a d e m i ao ri np r a c t i c a lc i r c l e s ,h a v ea l r e a d yd o n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r e s e a r c h e s a n dd i s c u s s i o n sa n dh a dam a r k e de f f e c ta sw e l l h o w e v e r , i fg of u r t h e ri n t oi t ,w e w i l lr e a l i z et h a tt h ee s s e n t i a lp r o b l e mh a sn o tb e e ns o l v e d a st h es a y i n g r o m ew a s n o tb u i l ti nad a y ,a l li n s u f f i c i e n c i e si n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a r et h e r e s u l to ft h ee n t i r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r a t h e rt h a no n l yd e c a d e so r h u n d r e d so fy e a r s t h e r e f o r e ,t oi m p r o v es u c hp r o b l e m s ,w eh a v et ov i e wt h o s e d e f e c t sa tam o r em a c r o s c o p i ca n g l ea n di nad e e p - g o i n gw a y i nv i e wo ft h ef a c t s , t h i sa r t i c l ef i n a l l yf i n d so u tt h ed i r e c t i o nt ow h i c h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i s s u p p o s e dt od e v e l o pd u r i n g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e r i o db yd e e p l ya n a l y z i n gt h et r a c k o fi t si n s i d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e r i o u s l yp r o b i n gi n t or e a s o n sf o rt h ep a t t e r n f o r m a t i o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r e a s o n i n g ,e x p e c t i n gt oi m p r o v es o m e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a b o u t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 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t h ea r t i c l em a i n l ya d o p t s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i n d u c t i v em e t h o d s , h a v i n gt h er a n g ea n df u n c t i o n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r e a s o n i n gt ob ea ne n t r yp o i n tt o c l a r i f yt h a tt h e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a n de f f e c to ft h er e a s o n i n gp a r tc a n n o tb ei g n o r e d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n a l y s i sb e t w e e nh o f i z o n m lc o m p a r i s o ni n s i d ea n d v e r t i c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u t s i d e ,w ec a np r o p o s e s o l u t i o n sf o rh o wt om a k eu pd e f i c i e n c yb yt h e s u r p l u si nt h ep a r t i c u l a rs i t u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 t h e r ea r ef o u rp a r t si nt h i sa r t i c l e ,e x c l u d i n g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i t sr e a s o n i n g , i nw h i c ht h er a n g e i sd e f i n e d a l s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s i m i l a r i t i e si n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u s i n gc i v i ll a w o rc o m m o nl a wo nt h i si s s u ea r e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 d i na d d i t i o n ,i td e s c r i b e st h e f e a t u r e sa n d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om a k ea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h o r i z o n t a la n dv e r t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b o u tt h i s i s s u e f i r s to fa l l ,t h ea u t h o rl o o k si n t ot h e f e a t u r e sa n d r e a s o n sf o rf o r m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j u d g m e n t s t h e ns p e c i f i cc o n d i t i o n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c a u s e sf o rt h i ss u b j e c ti n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a d o p t i n gc i v i ll a wo rc o m m o nl a ww i l l i i i a b s t r a c t b es t u d i e d b yc o m p a r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o s er e s u l t sa b o v e ,w ec a nf i g u r eo u tt h e t r e n d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r e a s o n i n g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r e a s o n sa n d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w h i c hi sn o to p t i m i s t i c t h ea u t h o rc o m b i n e st h e o r i e sw i t hp r a c t i c et oa n a l y z et h em a j o r p r o b l e m st h a te x i s t i n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c h i n a c i v i lj u d g m e n ta n dm a k e sa na s s e s s m e n to fr e a s o n sf o r t h e m t h ep r e d o m i n a n tp r o b l e m sa l es i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 a l i z a t i o n , u n i t a r y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i n f l e x i b i l i t y , w h i c ha r ec a u s e db y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l a c ko fr e l a t i v e s y s t e ma n di n c o m p e t e n tj u d g e s a l lt h e s eu n f a v o r a b l ef a c t o r sc o u l dn o to n l yg i v er i s e t op o t e n t i a lr i s k so f j u s t i c ea sw e l la st h ew e a k e n i n g c r e d i b i l i t yo ft h ec o u r t ,b u ta l s o b ead i s c o r d a n tn o t ei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a l e g a lc o m m u n i t y t h el a s tp a r ti st h eo u t l o o ko ft h er e a s o n i n go f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 o t h e rt h r e ep a r t s ,t h ea u t h o r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m a c r o s c o p i ca s s u m p t i o n so n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r e a s o n i n g , i nh o p e so f a c h i e v i n gar a t i o n a lr e a s o n i n gp a t t e r n w i t h o u td e v i a t i n gf r o mt h er e a l i t i e so f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c i v i lj u d g m e n t ,r e a s o n i n g ,p r e c e d u r ec u r t u r e i v 1引言 1 引言 中国的法院数以干计,法官数量亦是非常庞大,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司法 资源过剩了?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法官数量如此之巨,面对以数倍于其的数量 激增的案件,中国的司法资源却处于一个严重短缺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在 民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将争议交予法院裁判,法 院经过庭审并最终将结果归于判决书中,以期能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安定,判 决书在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司法机关与公众之间扮演了沟通渠道的角色,而在 所有的纷争中,尤以民事纠纷最贴近于公众生活,也是最多被提起诉讼的案件 类型。因此,如何正确而有效的使民事判决书发挥其功能,在现今这个纷繁复 杂的社会便显得尤为重要。理由部分作为判决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判决书的 灵魂,是衡量判决书质量的重要标准。想来当事人将争议提交法院,是基于其 对司法机关的信任,而如何让当事人心服于法官的判决,对于一份判决书来说, 说理部分承担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然说理部分对整个判决书而言举足轻重,但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的现状 却令人堪忧。随手翻开一份民事判决书,在以“本院认为 开头的说理部分, 寥寥数语的不在少数,而其中的“长篇大论”者,细看来却存有词不达意,空 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问题,真正优秀的高质量的说理却为数不多。面对这样的 现实,如何保障判决书的沟通功能,如何提高法院的公信力,值得我们深思。 因此,完善民事判决书说理中的不足刻不容缓。 中国民事判决书的发展完善,离不开世界的舞台,尤其是在现今世界密合 度和交融度日益增强这一时代背景下,比较、学习和借鉴域外民事判决书说理 自是无可厚非,且意义重大,也因此,众多学者对域外尤其是英美国家民事判 决书说理的模式和制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美和宣扬,并倡导法官效仿之。但 笔者认为,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事判决书说理的模式和制度的过程中,亦不能 忽略了中国本土的诉讼文化和制度背景,否则,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但无益 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可能使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陷入一种迷失的尴尬境地。因 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内部历史的纵向比较以及同域外的横向比较分析,以期 能从中悟得些许精要,作为现今民事判决书说理完善之借鉴。另外,本文亦立 足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不背离国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相关诉讼 1 引言 制度与文化基础,提出了构建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几点设想。 关于民事判决书说理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多把视角停留在域外民事判 决书说理的研究之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和制度对现阶段民事判决书说理“刻 骨铭心”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背景予以了系统的阐 释,希望以此能丰富民事判决书说理方面的研究。 2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2 1民事判决书说理之范围界定 要对民事判决书进行说理,有必要先明确民事判决书究竟是对哪些内容需 要说明理由,也即民事判决书说理的范围。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对民事判决书 说理的范围各有不同的界定,在大陆法系国家中,通常认为理由是引出结论的 判断过程,并通过事实上与法律上的根据予以明示。而普通法系国家则认为理 由部分是针对案件所作判决中所应用的法律原则。 可见,两大法系对判决书说理的界定范围是有差异的。普通法系国家把说 理的范围认定为针对特定案件的事实所适用的法律原则和规则,且该法律原则 和规则将对以后的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普通法系国家也并非不讲求事实依据, 只是把对事实部分的论证归结到其如何适用法律的结果上了。因此,通常情况 下我们只看到了法律适用的依据。大陆法系判决书说理的涵盖面相较于普通法 系而言要宽,它不但对法律依据要予以论证,还需明示事实上的依据,但更多 侧重于事实部分的论证。大陆法系国家认为,案件的事实是法官适用法律的基 础,鉴于其制定法的特征,法官在适用法律上无需详细论证,通常直接引用。 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当事人双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在事实部分而非法律适用上。 因此,大陆法系注重事实依据是有其合理性的。 2 2 民事判决书说理之特征 2 2 1 客观性 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客观性,包含了事实的客观性与法律适用的客观性两方 面。这要求法官在认定事实以及适用法律的过程中需进行客观的分析认证,而 不能仅凭个人意愿,主观臆断。 法官在对事实认定的过程中,首先,其认定事实的程序必须是合法的,这 在程序上保证了事实认定的客观性;其次,要严格按照证据规则对事实进行论 证。通常情况下,只要达到这两个条件,我们都认为该事实的认定是客观的。 当然,我们这里的客观并非如哲学上所说的客观存在的真实,而是一种形式上 3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的事实,这是由案件事实的不可再现性决定的,法官在法庭上所论证的所有事 实都是一定证据基础上的推断。因此,只要保证证据的客观真实和推断程序的 合法,那么就可认为该事实的认定是客观的。 适用法律的客观性指法官要忠于法律的本身意义和法律的目的。因法官自 身便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在有具体明确的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是不允 许法官任意造法的,法官需客观的适用法律。由于法律具有概括性、开放性、 普遍性、语言的局限性等特点,使得法官在对特定案件适用法律的过程中不得 不解释法律。但是对法律的解释并非可以任意妄为,为了限制法官任意解释, 设置了诸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等众多解释规则加以限 制,目的是保证法官解释法律的客观性。 2 2 2 正当性 民事判决书的说理必须是正当的。所谓的正当性就是正确性,这里所说正 确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道德意义上的正确性,一个是法律意义上的正确性。 道德意义上的正确性简单来说也即具有合理性。合理性有形式上的合理性 与实质上的合理性两种。从民事判决书说理的角度看,形式上的合理要求法官 的整个推理过程是在严格按照逻辑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可主观臆断。实质上的 合理性,也即民事判决说理要符合普遍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其目的是增加 社会的可接受性。合理化也意味着要对决定的动机和根据给予一个适当的理由 说明,如在判决书中加入言情伦理的表达方式,这对现阶段的中国民事判决书 说理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中国古代的判词多呈现这样一个特征,重视情理的 的说教,以达到说服的目的,因此,从判决书说理的合理性角度看,有必要对 古代判词的这一特征予以传承。 法律意义上的正确性即要具有合法性。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合法性要求,案 件事实的认定是对符合证据法规则的证据进行程序上正当的逻辑推理后形成 的。在这里,首先要有客观充足的证据,并且这些证据必须经过证据三性的确 认,符合举证规则,经过法庭质证,要有法官对证据的分析推理过程。在某些 情况下,如果某法律规定因专业性强等原因而晦涩难懂时,亦或是当事人要求 对该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时,法官在适用法律时需进行相应的说明,以证明其适 用法律的正当性。 4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2 2 3 对话性 法官之所以对判决书进行说理,目的是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到判决的正 当性,通过将其心证的过程向公众公开,以对话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从而 增强判决书的说服作用,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解决纠纷。而此种对话的进行, 必然需要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唯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话双方方能自在沟通 而不致囿于各种条条框框之中。因此,在现今民主法治的社会中,通过对话使 纠纷得到解决是再好不过的途径了。 相对与沟通的是独语,也即自说白话,中国现阶段的民事判决书说理便呈 现这样的状态。传统“官本位“的思维惯性使得法官并不重视说理,而是想当 然的对案件事实简单叠加,当事人在看不懂判决书的情况下也同样想当然的上 诉、上访,双方因无沟通而无法达成共识,长此以往,不但纠纷不能得以很好 的解决,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2 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功能 2 3 1制约权力 判决书所直接涉及到的对象,一个是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另一个是法官的 权力。“权利“与”权力“二者的存在本就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要求对判决书 进行说理,就要求法官权力的公开,实际是对法官权利的制约。法官的权利的 运行一旦被公开,便自然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在制约法官权利的同时,也意 味着公民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实现,这也是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整个司法裁判过程中,从法律法规的适用到案件事实的认定,无不充斥 着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其自由裁量权亦随处可见。权力来源于公众,其本身并 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自主作出判断的权力。这里的“自 由”是指法官自主对案件作出判断的权力,它包括法官个体之间的自由,也包括法院整体对外的自由。在 司法裁量的过程中,如何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正义,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此历史上曾 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绝对的自由裁量权主义,二足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三是这两种因索的结合。绝对 的自由裁量权主义使得法官在裁判案件的过程中可以完全按照个人意志,是完全的意志自由,是专制社会 的产物,不利于对民众权利的保护,并破坏法制的统一。但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又使法律陷入僵化而不能 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容易造成个别公正的难以实现。有鉴于此,将二者结合的第三种方式更利于公正的 实现。如今,将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权相结合的模式已获得普遍认可,但在不同法系该模式的组合结构各 有不同。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足以制定法为主的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权相结合的模式,而普通法系国家则 是以判例法为主的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权相结合的模式。由于判例法在其确定性卜不如制定法,因此普通 法系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之于大陆法系的法官要大。大陆法系的法官必须按照法律所设定的框架处理案 件,如案件事实不合于法律的框框,则只能强制去除事实的某些成分以使之相适应。相反,普通法系的法 5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不具有独立价值,它的产生发展过程实是公众出于信任,将自身的权利出让一 部分与公权力,期望个人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从中可看到,维系于“权利” 与“权力 之间的是相互的信任。鉴于二者在实现过程中力量的不对等性,通 常情况下,权力的实现更值得怀疑。反映在司法权的运作上,“操纵着司法权的 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和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上都是无法采用任何量化 的标准来进行测度的,因而法官往往扮演着超人的形象。 但是这个“超人” 是否保护了公众的权利,法官又是否滥用了权利我们无从得知。在这样的背景 下,诉诸于程序上的规制也许会来的更让人信服。体现在判决书说理上,“普通 法系国家通过将法官的心证历程和判决形成过程公开化的方式,来监督司法裁 判权的运行、制约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一种程序设计。 乜3 明确详尽的将判决书说理公诸于众,不但可以使法官在制作判决书时对自 己的判断进行又一次审查,从而发现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也使当事人增加 了一个检查法官心证过程的渠道,从而使得判决书更容易被接受,增强了其说 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制作详尽的判决书的理由在增强判决书说服性的同 时,也制约了法官滥用权力,防止了腐败的滋生。 2 3 2 程序参与的保障 程序参与原则对现阶段建构法治现代化的中国而言具有极大推进作用。从 宪法的角度看,程序参与原则集中体现在政治参与上。“在民主的社会中,政治 参与指普通公民通过对政治活动尤其是政治决策活动的参与来影响或试图影响 某种结果的一种行为,它要求所有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来参与制定公民将要 服从的法律的立宪过程和决定其结果。 口1 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在宪法上的确定, 一方面可以使权力机关不得不考虑公民的现实利益,并承认和通过相应的措施 保证公民参与到宪法建立的政治秩序中;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公民对权力机关监 督的作用,限制权力的膨胀和肆意扩张,这对建立民主和谐的法治社会而言亦 是不可或缺的。 在普通法系国家,程序参与原则通常被称为“获得法庭审判机会”的原则。 其涵义是,“那些利益或权利可能会受到裁判或诉讼结局直接影响的人应当有充 分的机会富有意义的参与诉讼过程,并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其有效的影响和 作用。h 通常,如果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可以充分的参与到裁判制作 官,有根据案件事实来调整所适用法律的一定权力。 6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的全过程,这不仅有益于促使裁判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能大大增强 利害关系主体对裁判结果的信服度。可以想象,倘若诉讼各方在法律适用过程 中都能提出证据、阐述并证明白己的主张,那么,真相势必就更容易被凸显出 来,法律也可得以正确的适用,从而使程序产生好的结果。但是,无论程序参 与是否具有上述工具性意义,它都有着独立的内在价值,“诉讼各方一旦可以参 与进程序的过程中,就更可能接受裁判结果;尽管他们可能对这一判决的内容 并不同意,但他们更可能遵从它。凸3 试想,一方当事人如果在司法审判的过程 中,没有能够向法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证据,没有同他方展开辩论和证明,没 有得到法官有效的回应,那么,在他内心必将产生不公正的情绪,会认为法官 无视他的权益,否定了他的道德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存在。由此可看到,程 序参与是程序正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无视它的存在,程序的公正性将无法 得到保证。 显然,判决书说理为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参与到诉讼程序中提供了一个很好 的渠道。第一,法官对判决书进行说理的过程,实是其对案件推理心证过程的 展示,用以证明其裁判的公正性和正确性,使当事人及社会公众更直观清晰的 掌握到法官裁判过程中的真实动态,对法官权力的行使和职责的积极履行而言, 亦起到了监督和督促的作用。第二,法官展示其推理论证的过程,亦是对当事 人在诉讼中所提出的事实上和法律上问题的一个积极回应,让当事人意识到法 官在庭审中己然听到并理解了他们对案件事实的阐述和意见,这不但在实质上 保证了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参与,在心理上也使当事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 3 3 增强判决书可接受性 在建构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已经不能仅仅停留 于纠纷解决的层面上,而是开始更多的致力于得到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心理上的 服判。从主体需求的角度看,相对于诉讼最终的胜诉,人们更期望得到一个满 意的判决。这里的满意并非仅指正确的判决,而是更倾向于心理意义上的可接 受性上。笔者认为,就判决书的可接受性而言,主要体现如下两个方面:一个 是判决书制作程序的正义,另一个是判决内容的合理。 程序正义指利益主体参与程序并自主行使权利足以确定程序结果在道德上 的可接受性。邓3 相较于实体正义,程序正义更关注于一项决定作出的过程和步骤, 而实体正义则往往表现为结果意义上的正义。在二者不能兼得的条件下,人们 7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通常更愿意接受程序上的正义。程序的公正与否不但关乎受众的可接受度,同 时对法官的形象也有影响。通常情况下,法律规范并不主要以制裁为其实施的 条件,其有效性的体现多以自愿的服从为条件。一旦人们认为判决不合法,也 就不会自愿遵守与它,而规则如果经常性的没有被正常的适用,那么人们就会 指望从不遵守规则中获益,规则的期待利益也就更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规则所 产生的公共利益依赖于人们的遵守,若没有这种遵守的保证,或者对不遵守缺 乏适当的救济措施,那么就没有理由要求人们遵守规则,其后果便是可能导致 守法危机。程序正义在诉讼制度上有多种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 利害关系人参与到程序中,也即,只要与程序的结果有利害关系或程序的结果 可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人,均有权参与到程序中,并可充分的提出利于自己 的主张和证据以及对对方当事人所提出主张和证据的反驳。二是程序参与的结 果展示。当事人的参与尽管在诉讼中得以保证,但其结果若不清楚,仍不能就 此认为参加的程序保障是充分的。审判的结果最终是通过判决表现出来的,因 此,必须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的主张和举证,以判决理由的形式 予以回应。n 1 由此可见,在诉讼过程中,程序正义的实现至少要满足上述两个条 件。 因此,对判决书进行说理,符合程序正义理论,说理详实充分的判决书更 容易被受众接受。说理部分作为整个判决书的灵魂,不但是用来证明法官判决 的公正性,维护法官公正形象,而且也是当事人参与到诉讼程序中的体现。判 决书说理本就具有对话性的特征,法官不应该也不能只是自言自语,这样的结 果是当事人在没有得到其所期望的判决的情况下,就会对法官产生不信任,不 接受判决而缠讼下去。另外,单纯的为达到程序正义而说明判决理由有时未必 能使当事人心服。比如,法官说理不够充分,说理时顾左右而言他,没有针对 性等,这里就要求法官在对判决书说理时还要达到内容的合理性。关于内容的 合理性,前文已有阐述,此处就不再重复。 2 3 4 利于监督的进行 此处的监督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方式。关于内部监督,是法院 。守法危机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仅仅对判决的适当性和对裁判者的公正性失去信任。第二,信 任的丧失可能会导致遵守规则时的受愚弄感、无意义感和牺牲感,因为别人都没有遵守规则。第三,认为 遵守规则没有意义的想法会导致拒绝服从规则。冈此,为了防止守法危机,必须避免法官的不公正形象。 参见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3 7 - 2 3 8 页 8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和检察院的监督;外部监督包含范围较广,主要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及媒体的 监督。法院的监督主要通过上诉审和审判监督的方式来进行,检察院则主要通 过抗诉进行监督。法院和检察院得以监督的主要途径便是查阅判决书,因此, 一份说理充分详尽的高质量判决书可便于两院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当事人因参 与庭审活动,对案件及审判的过程更为清晰,但对于要做出最后裁决的法官的 心证过程却并不知晓,此时,详细透彻的说理在判决书中便显得非常重要,法 官是否依法审判,是否有偏袒枉法的痕迹,通过判决书的说理便可一目了然。 当然,社会公众与媒体的监督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司法监督的影响力较之 于当事人更大。社会公众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迅速掌握司法活动的情况,了 解案件实情,一方面可以培养对国家法制建设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对司法运 作中出现的腐败枉法行为产生很大的舆论压力,促使司法机关不敢肆意妄为, 所有这些都需一份高质量的判决书予以架构。 从法理的视角看,如果判决书作出了透彻的说理,那么此时法官如若有什 么纰漏,通过判决书便可一目了然,这使得法官在裁判的过程中即使有“贼心” 也没有“贼胆 ,司法腐败亦无处藏身。相反,如果法官没有在判决书中写明理 由,而是笼统的加以概括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没有针对性,无疑为司法腐败的 滋生提供了温床。众所周知,对于卷宗并非一般人便可以看到的,公众对案件 及庭审过程的了解多是通过判决书而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判决书再过于简 短,公众是很难通过阅读判决书明确法律的含义的,更谈不上对审判活动的监 督了。因此,在判决书中写明理由,可以方便公众了解案情,明确法律的内容, 不但利于公众的监督,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宣传法制的作用。 就域外判决书说理而言,大陆法系国家规定要求对判决书说理的其中一个 原因便是防止法官权力的滥用。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大陆法系的法官不同于 普通法系的法官有很高的地位,因其代表权力机关而通常不被信任,因此,为 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将法官的心证过程公诸于众并接受监督也就无可厚 非了。 现阶段中国法院所推行的判决书向社会公开,审判资料和司法解释向社会 开放等,目的就是要将审判活动置于当事人、社会公共及媒体的监督之下,增 强司法的透明度,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的社会功能,有 效调动诉讼参与人的积极性,增强法官的责任感,提升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公 信力。 9 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比较 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比较 诺瓦里斯说“一切认识、知识均可溯源于比较。”随3 同过去比较,能在往昔 的跌宕沉浮中洞察未来的方向;同同类比较,意味着将同盲目的自我欣赏诀别, 使人们在一个更宽的视野下认识各种法律形态,以期自我的提升。早前沈家本 就曾说“方今中国,屡经变故,百事维艰。有志之士,当讨究治道之源,旁考 各国制度,观其会通,蔗几采撷精华,稍有补于当世。”是以唯有在不断反思对 比中,方能认清自身优劣,达到发展法学和改良法律的目的。 3 1古今对比,以古鉴今 现今的裁判文书在古代一般称之为“判词”,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古代判 词较之现代的裁判文书的涵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欣赏需要 而制作的判词。阳1 一篇优秀的判词,必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俗来讲也即更容 易被受众接受。而说服力强的宏观表现,就是要与同时代社会的文化、制度背 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相契合,它可以直接反映法律同社会关系间相互的作用结 果和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判词所带来的影响要大于案件自身所涵盖 的范围。 3 1 1 传统诉讼文化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而自然经济主导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 模式。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也使我们的民族养成了对 血缘关系极度重视的习惯,以及上下尊卑、有序和谐的中庸的性格。n 伽而最能 完美体现这种民族性格的就是人们对“礼 的崇尚,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亲 亲 、“尊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也是宗法家族式的国家。整个社会构成了 君与臣、臣与民、民与民的既复杂又简单的人伦关系图。家族的伦理道德同政 治秩序得以紧密的结合,重人事、讲伦理的礼法融合的法律文化应时而生。礼 法结合的法律文化下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极强的家庭观念,这与家庭伦理的发 达和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有着密切联系。家庭之间以发达的亲属网络相连通, 1 0 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比较 从而形成了一个广大的社会关系网。在这样一个熟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不是 独立的个体,他只能从环绕与其周围的亲属关系网中来定义自己。因此,如果 发生纠纷,它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个人。在这样复杂的情境下,如何平衡人与 人之间“理还乱 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于是诸如“和为贵”以及“重义轻 利,先义后利”的儒家思想因世而盛,形成了古代社会“义务本位 的特点。 该特点从主体上弱化了个人的权利意识,抑制个体独立的呈现。如若权利受到 侵犯,也多敢怒而不敢言,用“和为贵 来麻痹自己,使息讼宁人成为了社会 的常态。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诉讼文化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格。中 国传统的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简单来说就是“无讼 。这一语汇直接来源于儒 家创始人孔子之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所谓“无讼 即没有 诉讼。进一步说就是认为争讼是一种不道德或者恶的行为,应越少越好。因此, 在古人看来,唯有“无讼 方能到达世界大同,而听讼的终极目的也不过是实 现“无讼”。口”儒家的此种观念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2 0 0 0 年之久,中国古代的 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是在这样的诉讼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人们普遍形成了厌讼、息讼的思维定势和习惯,一旦有争讼, 尤其是民事上的争讼,少有诉之与官府的,多依据家族家规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或由族中长辈予以裁断,或通过亲友邻居出面调停,以诉讼的方式予以解决的 少之又少,以致很多大户人家都以几十年“无字纸入官府为其炫耀的资本, 并将息讼、无讼的思想记入祖训家规,用以警示后人。其次,劝讼、止讼、息 讼也成为古代历代官府的重要使命和断案宗旨,诉讼也常被认为是官吏德化不 足和政绩不佳的表现。n 刃 纵观中国整个封建史,中国传统的诉讼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封闭性和稳定 性,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始终建构于儒家思想之下,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且 呈现渐进式的特点。自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思想便成为社会 的主流思想,其所主张的“无讼 、“息讼”以及“引礼入法 等观念,成为民 众和官员进行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历尽朝代更迭而没有什么变化。 另外,在中国古代社会,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因此使 人们普遍形成了对诉讼程序观念的漠视态度,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对程序的公然 违反和反复践踏。表现在第一,人们对诉讼的认识带有非程序化的特点。由于 受“无讼 观念的影响,诉讼始终被视为是一种有违道德的行为,是“家丑”, 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比较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因此,相对于将纠纷呈于公堂之上由外人解决,人们更 能接受家族内部的裁断和邻里的调解,这也使民间的调解等非讼争端的解决模 式在中国得以盛行,并成为了中国纠纷解决方式的一大特色。第二,中国古代 诉讼实践中没有形成对立的法律职业阶层。在中国2 0 0 0 年的封建史中,司法从 未从政治中独立出来,而是始终隶属于政治而存在,因此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即 没有专门的司法系统,也没有职业的法律队伍。在历代权力掌握者看来,裁判 案件仅是行政官员治理社会的方式之一,诉讼的运行总是围绕着如何在情、理、 法中寻求平衡和统一,从而使裁断的结果更合乎于封建人情伦理和道德,而非 定要严格依法行使,因此也无需专门的技能,当然也就排斥与行政官员分权的 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最后是中国古代诉讼运作的非程序化的特点。n 础中国古 代诉讼文化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官员裁判案件的宗旨也是维护封建礼教和掌权 者的专制统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程序的规范性和正当性得不到官员的重视 也便不足为奇了。总之,在中国古代“无讼 和“息讼”的价值取向下,司法 官在意是如何运用伦理纲常来劝服当事人,以减少甚至消除诉讼,此时再要谈 程序的规范和正义便没有什么意义了,程序自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 1 2 传统判词的制度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采用的是王权专制制度,皇帝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军事权等于一身,简单来说,其权利无所不包,且不受任何实质上的监督。鉴 于法律与政治的密切关联性,以皇帝为代表的君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势必要以削减人民的权利来成全自己的专制。儒家强调人情伦理的思想自然成 为维护君权的工具,是以在古代中国,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靠法,而是靠宗 法、纲常、下层对上层的绝对服从来完成。于是,人治与礼治便被宣扬来代替 法治,从而压制民众的个人权利意识而遵从于伦理人情这一具有很强阶级思想 的人伦纲常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判词也多以情理为出发点予以阐述,法律只是 一个辅助工具。想来也只有在专制制度下才能形成这样的社会现实吧。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有专门对当时国家现行的律令的考察,而考试 方式则主要以律令规定来分析法律事实,拟定出分析与分析意见,也即是判词 的制作。这对古代判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除了科举外,如唐代的吏部考 试,判词制作也是其考察的主要内容。这对于现今中国在解决判决书制作尤其 是理由部分阐述的困境依然有借鉴意义。 1 2 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比较 3 1 3 传统判词的特点 中国古代判词,对说理也很重视,西周时即对判决书要说明理由作出规定, 至唐宋达到了一个顶峰。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情伦理成为社会通行的 评判标准。古代的司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便会不自觉的形成以人伦价值 作为衡量标准的思维定势,据理下判,原情而论。长久以来成就了中国传统判 词重情、理的特性。这在现在能查阅到的古代判词中体现的也很明显。如明代 逼婚事中的婚姻纠纷案例中,“何挺与袁尚鼎之女袁二女订有婚约,历经十 年,何挺仍未迎娶。至袁二女二十五岁时,嫁给孑l 弘祖,于是何挺起诉,要求 维护其与袁二女之间的婚约关系。按照封建法律,严格维护合法婚约的效力, 以实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之礼,维护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然而, 在判处本案时,李清虽然认定袁尚鼎已违反婚约,并予以一定惩罚,但根据案 件事实,如果维持原婚约的效力,则将与封建国家的社会稳定这一根本利益相 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判词通过充分的说理,维护了孔弘祖与袁二女的事实婚 姻关系。” 为礼屈法也是古代判词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在判词中,以礼断案所体现 的精神较之于以律例断案更为深邃,因此常被掌权者视为高明。在某些明断的 司法官将以礼带律断案的判词,以充分的说理、严密的论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后,便会对社会产生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会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