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舟船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舟船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舟船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舟船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舟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7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 r 硼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师签名 绋鼽彤歹桫 缎 翁 蕾 内容提要 本文所研究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探讨了先秦时期舟船的 发展、舟船在先秦生活出行方面的功用、货运舟船的发展、军用 战船的出现以及先秦舟船的管理制度。从这五个方面揭示了先秦 舟船的各种功用,探索了其完整的发展过程。 人类在迁徙过程中遭遇到水流的阻碍,通过不断观察和自身 主观能动性创造,从利用天然植物到最后制造舟船,完成了对一 种自然力的控制。拓宽了自身的生存领域,加强了人类各方面的 交流。 舟船的发明制造方便了人们的水上出行,大型运输船促进了 各地物资商品的运输交流,战船的出现延伸了战争的触角,创造 了不同于陆战的战略战法。舟船在先秦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断发展的舟船拓展了其不同的功用,新的功用又推动了经济、 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舟船是统治阶级重要的交通工具,先秦时期各国政府设置了 专门的官员管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用舟制度规范着舟船的使 用。 复煳二花荔,触,功用,名彩 a b s t r a c t w h a t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i e si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b j e c t :t h es t u d y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b o a tb e f o r eq i nd y n a s t y ;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b o a ti n 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f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r e i g h t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b a t t l e s h i p ;t h em a n a g e r i a ls y s t e mo ft h eb o a tb e f o r e q i nd y n a s t y t h i s t h e s i sr e v e a l sv a r i o u sf u n c t i o n so f b o a ts h i pb e f o r eq i n d y n a s t yf r o mf i v er e s p e c t sa b o v ea n de x p l o r e si t si n t a c te v o l u t i o n t h em a n k i n de n c o u n t e r e dt h eh i n d r a n c eo ft h er i v e r si nt h ec o u r s eo f m i g r a t i n g f o r t u n a t e l y ,t h r o u g ho b s e r v i n gc o n s t a n t l y , t h ep e o p l et o o k 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 i rs u b j e c t i v ei n i t i a t i v ec r e a t i o na n dm a d eb o a tf r o mt h e n a t u r a lp l a n tf i n a l l y t h e ym a d eag o o dc o m m a n do ft h en a t u r a lf o r c ea s w e l la sw i d e n i n gt h e i re x i s t e n c ef i e l d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m a n k i n d se x c h a n g e s o f v a r i o u sf i e l d s t h ei n v e n t i o no ft h eb o a tm a k e si tc o n v e n i e n tf o rp e o p l e st r i pm o d e t h el a r g e - s c a l et r a n s p o r tb o a th a sp r o m o t e dt h e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 e x c h a n g e do ft h er e g i o n a lg o o d sa n dm a t e r i a l sg o o d s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t h eb a t t l e s h i ph a se x t e n d e dt h ew a ra n dc r e a t e dt h e s t r a t e g i ct a c t i c s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i a n dw a r f a r e t h eb o a t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b e f o r e q i nd y n a s t y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b o a th a se x p a n d e di t sd i f f e r e n tf u n c t i o n s , t h en e wf u n c t i o nh a sp r o m o t e dt h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e t h eb o a tw a s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 t h e r u l i n gc l a s s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 m a n a g e da n dm a d es t a n d a r d i z i n gu s eo ft h eb o a tw i t ht h eas e r i e sb o a t s y s t e ma f t e ra p p o i n t i n gs p e c i a lo f f i c e r sb e f o r eq i nd y n a s t y 旷。_ 中锄豹,赔 跣帆, 先秦舟船研究 绪论 一研究综述 舟船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有关舟船的记载和研究自古就有。 迄今为止,大体上有关于舟船制造技术的研究,舟船交通功能的研究,舟船相关文字的研究, 水战方面的研究以及舟船综述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舟船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技术方面。古代最重要的类书都有专章记载舟船。 初学记卷二十五专门论述舟;艺文类聚卷七十一舟车部讲n t 舟船;太平御览卷 七六八有舟部。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各种舟船以及相关的典故。天工开物中有专章介绍舟 船。上述古代专著限于体例或史料并没有详细介绍先秦舟船的发展,缺乏系统的归纳。 现当代学者对于中国吉代船舶制造工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总结了舟船的制作技术发展 历程。其中主要成果有:交通大学科研生产处出版的中国造船发展简史;周世德编著, 地震出版社出版的雕虫集:造船兵器机械科技史;唐志拔编写,上海交通大学编 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造船史话;席龙飞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造船 史;李少明的古代东南越人的造船业1 。以上这些著作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记载了中 国的造船技术。不过上述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往往从专业技术史的角度来探讨舟 船,忽略了舟船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 舟船是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探索其交通功能是舟船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同时也是 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 现当代学者对于水路交通运输在先秦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先秦断代史 和通史专著在有关经济、交通的章节中都提及了舟船。其中杨宽先生在战国史第三章第 四节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专门提到当时舟船的规模;白 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册第二章第五节专门讨论了先秦时期的舟船。这些研究都 点出了舟船在先秦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民俗学家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考察,以地域为切入点,以舟船研究为导线,对先秦时期 南方少数民族使用水上交通作了研究。李少明古代东南越人的造船业2 ,李露露 海南 黎族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3 ,林华东的吴越舟楫考4 和吴越的舟楫与航海5 都系统详 细阐述了少数民族使用舟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 学者们在研究先秦舟船交通功能时也论述到了当时水上运输胄q 度和交通信物。1 9 5 7 年 和1 9 6 0 年在安徽省寿县城先后出土的鄂君启节中有两牧舟节。舟节的铭文内容十分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0 年第2 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0 年第2 期。 中国脚史博物馆馆刊1 9 9 4 年第1 期。 东南文化1 9 8 6 年第1 期。 广西民蕨研究j 9 8 8 年第3 期。 富,涉及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地理及文物制度等多个方面。众多研究者利用舟节, 对当时楚国的水路交通运输、信物以及运输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索。主要成果有: 郭沫若的关于鄂君启节研究1 ,于省吾的“鄂君启节”考释2 ,谭其骧的鄂君启节 铭文释地3 和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章同志4 ,黄盛章的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 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商承祚的 谈鄂君启节铭文中几个文字和几个地名问题,刘和惠 鄂君启节新探6 陈伟的( 鄂君启节) 与楚国的免税问题7 ,( 鄂君启节) 之“鄂”探 讨5 ,熊传新、何光岳( 鄂君启节) 舟节中江湘地名新考9 。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 全面分析探讨了“鄂君启节”以及相关的水上交通等问题。 出行交通也是民俗史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国风俗通史的原始社会卷、夏商 卷、两周卷都有专章提到先秦时期的交通,并专门对当时舟船作了系统的研究;晁福林 的先秦民俗史第三章交通中也专门辟出一节论述先秦舟船闯题;宋公文、张君的楚国 风俗志”第五章专门讨论了楚国舟船的制造和用途。 文字学家的古文字研究也为全面认识先秦舟船提供了不少帮助。先秦不少关于舟船的史 料都零星散落在甲骨文中。文字学学者在考释甲骨文中发现了一些从舟的文字,专家们从字 形字义入手进行研究,逐渐廓清了远古时代舟船的面貌。其中主要研究成果有张凤洲的对 ( 说文) 中几个从“舟”的字的再认识”;吴浩坤甲骨文所见商代的交通工具”:李 崇州的释甲骨文中的“莎”、。3 凸一、“工l 勺”。 专家们对于先秦水战和战船考证也是先秦舟船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海军史 1 4 中国舰船史i s 、 海军史1 6 、中国海军史”、中国历代战争史1 8 、中国海军百 科全书”中都谈到了先秦的水战以及作战的战船。个人研究方面,以张墨先生成果众多, 其试论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和最早的海战”和关于中国古代海军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两篇文章用丰富的史料,认真负责的治学精神解释了先秦水战当中一些重要问题;郭力宜 1 i 文物参考资辩1 9 5 8 年第4 期。 2 考古1 9 6 3 年第8 期 3 中华文史论丛二。 4 中华文史论丛,五。 5 同上。 。考古与文物 1 9 8 2 年第5 期。 7 江汉考古,1 9 8 9 年第3 期。 5 江汉考古1 9 8 6 年第2 期。 湖南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2 年第3 期。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5 年第3 期。 “陕西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5 年第4 期。 ”殷都学刊1 9 8 7 年第4 期。 ”八一出版社,1 9 9 3 年。 ”海军出版社,1 9 8 9 年。 ”解放军出版社,1 9 8 9 年。 ”台樗海军出版社,1 9 5 1 年。 ”台湾三军大学出版社编著,军事谊文出版社翻印。 ”海潮出版社1 9 9 8 年。 ”史学月刊,1 9 8 1 年第4 期。 埘史学月刊2 0 0 2 年第4 起。 4 的楚国水军初探1 探讨了楚国水师的发展情况,以及水军的建设;杨钊先生的先秦时 期舟船暨水战综述了先秦时期的水上战斗。 还有一部分专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性舟船发展的历史上,按照时间的先后为我们展 示了古代舟船的全貌。其中主要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劈波斩浪:海船发展史 话;朱惠勇编写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王冠倬编著,文物出版社 出版的中国古船;扬檩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帆船史。在众多综述性研究 中,王冠倬先生的 中国古船图谱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将研究成果中国古代造 船与航海作为本书主线,以文导图,以图辅文,两者相得益彰,勾画出中国船舶和航海的 历史。其中有关先秦舟船的是本书的第二到第四章,详细叙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战国的舟船。 在写作中,王先生也加入了有关舟船的各种功用以及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考古资料可谓完 备。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尽管至今已经有大量的论著和研究都涉及到先秦的舟船,各家学者对于先秦舟船的制造 工艺、交通运输、水战、古文字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深刻全面的见解,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限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缺乏对先秦舟船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舟船的交 通、战争等功用方面,痔船其他一些的功用没有得到重视2 :在突出对舟船功能研究的同时。 忽视了舟船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先秦舟船研究的现状,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远古时期舟船的发明、制造不光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显示了人类从被动到主动利 用自然的过程,通过研究远古舟船纵向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的 进步;二、先秦舟船的功用众多,通过对这些不同功能作用的阐释,再现先秦舟船对于当时 社会的巨大影响;三、先秦舟船管理制度一直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这也是先秦舟 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以重点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在文中将通过比对、归类、分析、演绎等方法,对先秦史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在进 一步的梳理史料的基础上理清远古舟船发展的脉络;按照舟船的不同功用进行分类,通过对 不同史料的归类,系统全面的研究先秦舟船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先秦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 响;对现有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就秦舟船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先秦舟船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以下就从先秦社会史,交通史和民俗史研究三个 方面对先秦舟船的研究意义作简单的概括。 1 对于先秦社会史研究的意义 众所周知,研究先秦社会史过去主要是从上层建筑,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 求索1 9 8 5 年第6 期。 2 这些功用在当时可能不是主要的,时至今日就不一样了,比如舟船的娱乐功能。 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事实上科学技术也对先秦历史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舟船 作为研究方向,一方面避免了论题的重复,另一方面换一个角度阐释史料,将考古发现和文 献史料相结合来证明先秦时期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可以拓宽研究方向,对于更全面完整得 研究展示先秦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对于交通史研究的意义 交通史在先秦时期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指人群的移动,物资的运输,另一方面指信息 的传递,民族间的互相联系。无论是哪一方面,舟船都是交流汇通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没有 交通工具的创造、发展,就难以实现不同地域人群的交流、货物的运输。舟船是交通工具中 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从舟船入手,探索当时水上交通的实际情况以及舟船的各种功用。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时期的交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3 对于民俗史研究的意义 民俗史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民俗史的研究和见解要建立在历 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之上,大量地掌握和运用史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得研究民俗史。舟船作 为交通的一类正是民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现有的史料廓清先秦舟船的发展脉络。对其 功用,影响加以研究探讨,对迸一步研究先秦民俗史也有一定的意义。 6 一匏有苦叶,济有深涉1 从葫芦到舟船 当人类在漫漫迁徙路上遭遇河流的时候,湍急的流水阻挡的不仅仅是他们前进的步伐, 更是人类生存的希望。中国的远古先民和世界其它地区的人类一样,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 间,探索着各种渡水的方法,寻找着各种可以用来帮助渡水的工具。 ( 一) 漂浮工具 远古先民在b 常生活中逐激发现,枯死的树干、竹竿、芦苇等檀物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基于人类特有的分析总结能力,他们觉得也许能利用这些有浮力的植物来渡水,于是有的人 开始尝试搭载这些植物进行水上活动。正如i 世本所记载:“古者观落叶园以为舟” 上述这些帮助人类渡水的植物,都没有经过加工,同后世经过加工的水上交通工具有着 本质区别,所以我们称之为。漂浮工具”。不过这些自然漂浮物本身质量比较小,有的甚至 会吸水以至降低浮力。而比较理想的树干,浮力虽然强劲,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获得 它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尽管发现了可供利用的漂浮工具,人类却只能在水上进行一 些简单的活动。人们必须寻找浮力更大,防水性更好,更容易获取的水上交通工具。中国的 先民非常智慧得完成了从个体漂浮物葫芦,到桴筏的发明创造过程。 1 以匏济水 葫芦古称匏、瓠、壶,后来又称壶卢、藤姑、浦卢、扁浦等,是人类最早栽种和利用 的植物之一。早在公元前3 5 0 0 至公元前3 3 0 0 年间古埃及的墓穴中就曾经出土过葫芦。中国 种植葫芦的历史同样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就出土过人工栽培的葫芦皮、葫 芦种籽2 。先秦时期葫芦栽种非常普遍,t 诗经七月就谈到:“七月食瓜,八月断壹,九 月叔苴。”随着栽种技术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栽培出大型的葫芦了。庄子逍 遥游中写道:“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一 葫芦不仅是食物,成熟后还可以作为容器,它体积大、分量轻、不吸水、浮力大、并 且便于携带。同时因为葫芦的完整性和易得性,人类不需要对其进行特别的加工就可以直接 使用。远古先民认识以上优点之后,逐渐开始利用它来作为渡水工具。物原器源中记 载道:“燧人以匏济水,伏牺始乘桴,轩辕作舟楫。”传说中燧人氏利用采集到的野生葫芦来 作为济水工具。可见利用葫芦涉水的历史之久。 在先秦文献中,有不少地方提到人类利用葫芦渡水的事实。诗经匏有苦叶:“匏有 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历,浅则揭。”国语晋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国语鲁 语韦昭注:“佩匏可以渡水也。”庄子逍遥游:“今予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1 本文各章标题有的引用原文,有的根据引文意义,结合本章论述进行综台。以下标题弓f 原文不一一出注。 2 河娴渡发现原始社会重要遗址,文物 9 7 6 年第8 期。 7 而浮乎江湖。”释文注:“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鹃冠子学问篇 中鸱冠子日:“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舟船要沉没的时候,葫芦也可 以水中救人 用于水上交通的葫芦又被称之为“腰舟”。陆佃注解鹃冠子中讲到:“壶,瓠也, 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解释匏有苦叶一节中提到: “古人早已知道抱着葫芦浮水能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而有 腰舟之称。叶子枯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摘来作腰舟用了。”1 直到上个世纪末期,在海 南生活的黎族人民仍然利用大葫芦所制成的葫芦舟来渡水,沿海南方的许多地区至今还保留 着葫芦渡水的习惯2 。 除了在文献中保存着众多葫芦渡水的资料,在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保留了大量有 关葫芦救人的故事。苗族、彝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传说大体都有兄妹共坐葫芦逃过大洪水, 即而生育繁衍的情节。洪水传说是世界性的神话题材,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洪水 中生存下的人类总是借助于一些漂浮工具而最终生存。闻一多先生对4 9 个洪水故事进行分 析,总结出七种救生工具,分别是葫芦、瓜、臼、木桶、床、鼓、舟等,在各种漂浮工具中, 葫芦是最多的,占1 7 件,居救生工具之首。在民俗学界,针对葫芦和民族传说中的作用, 有的人还提出了“葫芦崇拜”、“葫芦是中华民族的母体崇拜”等观点。少数民族的传说、 民俗学界的观点从侧面都证实了葫芦是远古时代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葫芦作为漂浮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初步的渡水问题,扩大了生存领域。不过葫 芦本身天然未经加工,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它只能对人类的水上活动起到一个辅 助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渡水问题;5 其次它仅仅适合单人渡水,无法运载更多的物资; 最后,葫芦有其生长的局限性,不宜于广泛使用。人类要征服河流,能够自由的进行水上交 通,光靠葫芦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征服河流,扩展生存领域,就必须寻找制造更先进 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制造技术的提高,一种更先进的水上漂 浮工具出现了。 2 乘稃渡水 距今7 0 0 0 多年前,傍水而居的先民们在生活中逐渐观察到树干,树枝等能够漂浮在水 中,从而认识到树木是具有浮力的。可是单根圆木在水中容易滚动,无法载人载物。于是人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匏有苦叶注引诗经通义,中华书局,2 0 0 5 年。 2 宋兆麟,腰舟考,“葫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 3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 4 刘尧汉论中国葫芦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 9 8 7 年第三期。 浮具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今天的救生衣,主要是帮助不会游泳的人迅速掌握浮力,靠双手游动前进;对 于会游泳的人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使得他们更方便、轻松的游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 类开始思考:能否将几根树干合并在一起,从而增加浮力、扩大浮载面、加强稳定性,帮助 人们进行渡水运载。随着技术的发展,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的试验,人类终于成功地将几 根树干、竹子并排捆扎在一起,制造出了新一代漂浮工具“筏”,也称桴,古称“湔”。 说文水部解释:“泔,编木以渡也。”也就是将若干木头或竹子捆扎而成的水上交通工 具。 物原器源记载了“燧人以匏济水”,之后是“伏牺始乘桴”。可见古人心中也明 白“筏”是一种晚出于葫芦的水上漂浮工具。筏的用途非常广泛,适用地域广大,所以有着 桴、泔、觯、漳等各种不同的名称。论语公冶长:“乘稃浮于海”,集解引马融注日: “桴,编竹木,大者日筏,小者日桴。”方言卷九记载:“ f i 谓之觯,鳞谓之筏。筏,秦 晋之通语也”, 说文解字水部湔段注:“凡竹木芦苇皆可编之,今江苏、四川之语日 薜。”诗经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泳矣,不可方思。”毛传:“方,j f 寸也。” 郭璞释:“木日觯,竹日筏,小筏日: i ;j 。” “筏”相比于上一代漂浮工具一葫芦有着以下优点: 首先,载重量和浮水面积大为提高。葫芦仅仅适合辅助单人渡水,依然无法摆脱水流 对身体的冲击。而筏是“并木而成”,所以浮力相比葫芦大为增加,载重量也随之增加;同 时因为是由若干树干,竹子捆扎而成,所以浮水面积也增加了不少。葫芦只是单人水上辅助 交通工具,筏因为浮水面积的扩大,成了多人水上交通工具。越绝书卷八记载:“木客大 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玢,使棱船卒二千八百入伐松柏以为稃,故日木客。”越国 迁都,水军二千八百人搭载木筏北上,可见木筏载重面积之大,可以大规模地运送人员和物 资 其次,制作筏的材料比葫芦的来源更为多样。葫芦种植还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而寻找 制筏的原料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卫风河广唱道:“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这里 面的“苇”就是用芦苇编成的筏子1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任蜀守,“冰乃雍江作绷, 穿郸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崛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 饶”。正因为多竹木,所以李冰才能做到“功省用饶”。芦苇和竹子都是常见的植物,再加上 树木,有不少原料可以来制造筏。 第三,筏的制作简便,技术要求不高。只需把树于和竹子扎在一起。人们可以很快的 掌握制造筏的技术。并且可以随意加宽加厚,制造出适于各人使用的筏。 综上几点,筏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水上交通。只有在“筏”出现以后人类才真正找到 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水上交通工具。因此,筏不但在远古时期成为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即使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河广,中华书局,2 0 0 5 年。 9 到后世,仍然延续着远古以来的渡水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后世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 筏的记载: 晋书列传第十二叙述:“吴入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 文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问谍,具知情状涪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 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记载:“( 韩综) 通判邓州,天雄军,会河溢今堤,民依丘冢 数百家,综令日:能济一人,予千钱,民争操舟筏以救,已而丘冢多渍” 元史列传第三十九谈到:。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 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 从天然的葫芦到手工制造的筏,中国的远古先民一步步地征服河流,拓宽生存领域。 我们从中发现在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的远古时代,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力的运作,逐渐了解并 开始运用它来改进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认识了葫芦、树本等物体的浮力。利用它们作为 水上交通工具。而这些天然的工具也慢慢地启发了人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逐渐开 始制造水上交通工具,通过长期的观察,漫长的经验积累,人们终于发明制造出第一种真正 意义上的独立水上漂浮工具筏。从认知到积累,再到最后的创新,远古漂浮工具的发展 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 ( 二) 独木舟的诞生 “燧人以匏济水,伏牺始乘桴,轩辕作舟楫。”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舟船诞生为时 不远了。 1 刳木为舟 物原器源谈到舟船发展变化的时候,最后提到“轩辕作舟楫。”在发现利用葫芦、 发明制造筏之后,人类踏上了征服河流的最关键的一步,发明了独木舟。 有关独木舟产生的年代和发明人,世界各地说法不一。在我国传说记载中也是众说纷 纭。但总体来说,同远古时代众多发明相似,人们总是喜欢将发明归功到特定人物身上。山 海经海内经说是“番禹作舟”;易经系辞下说黄帝“刳木为舟,刻木为楫”;世本作 篇却说是黄帝的臣子“共鼓,货狄作舟”;墨子非儒下记载“奚仲作车,巧垂做舟”, 同书又说是舜的臣子后翟首先做成了舟:吕氏春秋任数记述舜的臣子虞女句发明了舟。 其实最初独木舟的发明跟之前浮具的发明一样,也是人类偶然发现自然现象之后,进 行仿制而成的。正如古人所说:“古人见寂木浮而知为舟。原始人类看到腐朽的木头漂浮 在水中,发现当中一块凹槽正好可以坐人和载物,经过勇者无数次有意或者无意的试验之后, 淮南子卷十六。 0 人类发现这种中间凹朽的树木不但坚实,而且相比筏子有着更大的载重力。这个时候,人类 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从利用天然腐朽树木开始逐渐过渡到用自己 的双手来模仿树木中间凹朽的形状来“刳木为舟”,制造出这种新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 舟。 葫芦天然采取无需加工;筏子只需要将砍伐下来的木头绑扎起来即可,而独木舟的制 作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首先它需要砍伐更加粗壮的树木,因为细长的树木不但浮力不够, 其横截空间也无法单独载人;其次砍下粗壮的树木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修正,削去旁 边的树枝;最后也是晟为复杂的步骤就是在完整的树干上挖凿剜出一块空间。在原始社会只 有简单石器工具的条件下,要完成上述工作,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况之下,因为人类 掌握了用火的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能够通过石器工具和火的辅助来制造独木舟。“可 能是砍来一段圆木,用火烧要挖去的部分,再用石斧将圆木的一面刽成凹形,从而相对地增 加了稳定性,并且增加了运载量,这就导致独木舟的产生。”1 云南纳西族代代相传制造独木舟的工艺。主要用斧子和刀在选定的树干上进行削凿, 挖凿树干的时候,先进行砍削,然后在木屑上点火燃烧。烧焦烧脆周边的木质,再进行第二 次砍削,挖凿。烧脆的木质更容易去除,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得挖凿出树干当中的空间,制造 出完整的独木舟。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 造独木舟。”2 ;杰出的美国民族学家享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申,追溺人类蒙昧时 代主要文化成就的时候指出:“燧石器和石器的出现早于陶器,发现这些石器的用途需要很 长的时间,它给人类带来了独木舟、木制器皿、最后在建筑房屋方面带来了木材和木板。”3 这些论断是在研究和总结了世界各地独木舟发展、诞生的情况之后所得出的总结。 2 刻木为楫 有舟。人们自然会想到桨,桨在古书上又称为楫。 桨是帮助独木舟以及水上浮具有效行驶的重要工具。正如易系辞所说的“刳木 为舟,刻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随着水上交通工具从筏过渡到独 木舟,人类客观上已经很难用双手来控制划水了。于是人们开始利用一些类似手行的工具, 诸如竹竿、树枝等来控制划水。当独木舟出现之后,人类普遍开始使用经过人工加工制造的 桨了。1 9 7 3 1 9 7 7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六支木桨,其中一支桨残长6 2 4 厘米、宽 1 0 8 厘米、厚2 1 厘米,柄部与桨叶系用一块整木板制成,做工细致,桨片较宽4 。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史稿第2 3 页,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 9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 摩尔根,t 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 9 7 1 年。 浙征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文物1 9 8 0 年第5 期。 1 l 使用独木舟后,人类对桨叶进行了不断地改进。最终制造出了直到现在人类仍在广泛 使用的桨,其中主要是木桨。各地出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木桨,按照形状、结构、可分为三 类1 :第一种,同木窄叶型,即用同一根木料削成桨柄和桨叶,桨叶扁平;第二种,同木宽 叶型,也是同一根木料削成桨柄和桨叶,桨叶宽大;第三种,异木结合型,桨柄和桨叶由不 同的木料削制,最后结合而成。 独木舟和桨的发明改进使得人类在征服河流的过程中向前跨出了关键的一步。随着技 术的不断发展,规模更大的舟船不断出现。但是同筏一样,独木舟因其取材与制造方便,体 积小巧,操控简单等诸多优势,时至今日仍在使用,在世界各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到近 代东北亚大陆乌苏里江以东的恰卡拉族,还保留着在急流中驾驶独木舟的传统;东北的鄂伦 春2 、赫哲族也都使用松木等树木制造着独木舟3 。 从最早的葫芦直到独木舟的发明,人类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正如摩尔根 所说“古代某些诗人相哲学家已经认识到:人类是从极端原始的状况下迈步,而后一步接着 一步慢慢上升的。他们还理解到:有一系列渐进的发明和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过程作了记录。” 4 人类征服河流,发明水上交通工具的整个过程恰好反映了摩尔根的观点。 ( 三) 以济不通的木板舟 虽然人类发明制造了独木舟,但是独木只能载单人,原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独木舟的 载重量,人类曾经用几根木头拼接成了筏,现在他们所思考的则变成了怎么将一个人坐的舟 加工成能运载更多人,更多物资的“多木舟”。 1 木板舟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在商代步入了青铜时代。锋利的青铜工具逐渐取代了石器工具, 人类能更方便地进行劳作,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更好的水上交通工具。于是中国的舟船从 独木舟时代的逐渐发展到木板舟。 木板舟同独木舟最大的区别在于:独木舟是在成形的树干上进行的挖凿,是一种再加工, 而木板舟则是人们真正用工具进行的改造。人类利用锋利的工具,对各种形状的木头进行多 步骤地操作,制造出完整的,可以在水中浮行的交通工具。 目前还没有出土过上古时期的木板舟,但从后世出土的木板舟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木 板舟的船舷和船底各段都是用一段段的木头由木榫卯合而成的5 ,甲骨文中的“舟”字 1 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 2 赵复才,鄂伦春族四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注引黑龙江志稿卷6 , 内蒙古社会科学1 9 9 2 年第2 气振才、赵艺4 ,9 仕独术舟、树皮航批方文物舰年第3 期。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 9 7 1 年。 5 江苏武进出土汉代木船,考古1 9 8 2 年第4 期。 作日、目,目等形,“船”字表现为多铲,由甲骨文字形可知当时的舟,应该是首 尾上翘、平底、用木板拼接而成的木板舟。虽然有的地方还存有独木舟的痕迹,但显然已经 有了很大的不同。制造舟船的材料从整块木材开始向多块木材过渡。 同以前的水上交通工具相比较,木板舟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 造它。之前人们只是利用原料的浮力,根据需要对其本身进行二次加工,只能根据原料的大 小长短进行制造,这就大大限制了舟船的大小和相应的载重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上运输的逐渐增加,矛盾由此产生。木板舟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用不同 的木料组合而成符合自己需要的舟船,摆脱了原木大小的限制。 2 行舟动力装置 木板舟出现之后,舟船在人们的出行交通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出行 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舟船本身动力装置的不断完善让使用舟船更加方便。甲骨文中的不 少字都反映了这些动力装置发展。我们从甲骨文的含义和出土文物两方面来共同检验这些帮 助舟船行驶的动力。 、 撑船的篙。甲骨文有出、鳓等字,叶玉森释“荡”,谓“字象舟人持物,象篙揖形, 疑均古文荡字”1 。郭沫若认为“象一入操舟之形,余意仍是般字”2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饕 餮纹青铜鼎,其腹内有铭纹人荷贝立于舟中,舟旁之一竖亦即竹篙。由此可知殷人已知运用 竹篙之类作为撑船的工具。 水中划行,改变方向的舵和桨。甲骨文中,邸“般”字,好像人手持木浆划 船。说文解释般字:“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令舟旋者也。”般有般旋、盘桓 之意。商周时期可能已经有类似舵桨可以改变航向的工具。 人力航行的纤。h 辞中有“乙亥1 - ,行贞:王其寻舟于河。亡灾? ”( 合2 4 6 0 9 ) 、“亥 h ,王其寻舟于商,亡灾? ”( 合2 4 6 0 8 ) 中的“寻”字,于省吾先生认为“寻舟”即“l l 宣舟一, 1 就是用绳索牵引舟,寻舟,即用绳拉着舟走,好比现代逆水行舟时的“拉纤”3 。 借用风力的帆。有关帆的问题比较复杂,一部分学者认为从商代开始就有帆。他们认为 ,rf 甲骨文中的钭、只等字形就像一面面风帆的形状,各家学者都从甲骨文的字义字形出发 、 、 来解释这个问题。马叙伦认为:“杨桓以为凡者,船上幔也,象受风之形。盖谓即帆字,是 也。”4 温少峰则认为1 - 辞“方其凡”是r 问是否在舫上挂帆以航,。追凡”、“凡追”之凡均 应读为帆5 。吴浩坤先生认为如果将凡解释为“帆”,则其他和目相关文字解释会愈加鲜明, 叶玉森,殷契钩沉。 2 郭沫若郭冻若全集考古编第三卷殷契辑编,科学出版 上。2 0 0 3 年 于省吾段代的交通工具和匡传制度,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 9 5 5 年第2 期。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 5 温少峰等殷虚卜辞研究一科学技术篇,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3 年。 1 3 同时就音同义通了1 。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从出土文物的角度对商代是否有帆提出了怀疑,他 们认为在早期出土的文物中,只有船的踪影,根本看不到帆。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的史料中 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帆。 如果仅就实物来看,确实找不到帆的痕迹,对于甲骨文的考释也仅是一种推测,没有强 有力的实物证据确实无法验证先秦有帆这个观点。但是结合当时中国人远航的种种痕迩2 , 如果没有帆这一动力装置,要实现远航几乎是肯定不可能的。同时在出土的舟船绘制品上面 我们也发现了类似帆的样子。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看来还是要等更多的出土文物来证明3 ( 四) 春秋战国时期舟船巨大的发展 公元前7 7 0 年到公元前2 2 1 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大变动、大动荡的时代。大变 动首先是由生产力的提高、铁器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随着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不断 提高,各种各样的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改进。动荡主要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交 流、战争不断,人员流动性极大。这些情况为舟船的制造和使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 巨大的发展空间,舟船的制造工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1 铁制器具的利用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制工具被广泛应用到造船业上,造船工艺取得 了巨大的进步。1 9 7 8 年6 月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战国时期中山国游艇。人们在发掘考古的 过程中,发现了联接木板的铁箍。在此之前,船舶船板联接主要是将一段段的木头用木榫卯 合而成。此次出土的铁箍,是宽2 0 毫米,厚约3 毫米的长铁片绕制而成。铁片虽未经分析, 但肉眼观察几乎与现代锻打的熟铁无异,可见当时冶铁术已经相当进步。 船板的联拼方法是先在相邻的两船板上,于距板边4 0 - - - 5 0 毫米处各凿一2 0 余毫米见方 的穿孔,以铁片经穿孔绕扎三道或四道,相邻的两船板即为之联拼;然后将穿孔之间隙以木 片填塞,再注以铅液封固。这种联拼方式极其牢固可靠。在未经扰动的部位,铁箍仍赫然屹 立。铁箍的形状不一,系由于船体外形所致,随船体大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4 。 在各地出土的同一时期战国铁器中也发现了不少类似铁钉的尖状物,一些战国古墓中也 吴浩坤甲骨文所见商代水上交通工具,陕西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 4 卷第4 期。 2 有关三代中国人远航的痕迹,有学者认为三代时期的中国入已经同日本、台湾甚至美洲大陆,从当地的 出土文物和先秦史籍中提出自己的证明,详细情况可以参见林华东吴越的舟楫与航海,广西民族研究 1 9 8 8 年第3 期。 另外有学者通过对史籍上记载的物产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些物产都来自于远海和热带区域,地处中 原的中央政权得到这些物产,肯定是沿海人民远航所取得的。而要在海上活动,光靠木板舟和桨,还是比 较困难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串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出版;中国古船图谱三夏商 西周海上活动,三联书店2 0 0 0 年出版。 就出土文物中没有找到船帆遗迹的问题,笔者在与导师讨论过程中,导师指出船帆制作并不复杂,最主 要的原料都是麻、布等材料,众所周知,麻布等织品很容易分解,保存极其不容易。三代木板舟目前还找 不到,更不用说更容易分解消失的麻布了。所以用找不到出土实物来怀疑帆的存在,恐怕还有待商榷。 4 王志毅战国游艇遗迹,中国造船1 9 8 1 年第2 期, 4 陆续出土了固定棺木所用的铁钉。铁钉主要用来加固棺木,那么用铁钉来加固舟船也是很有 可能的。结合出土的联拼游艇木板的铁箍,以及各地出土的铁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春秋 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已经被利用到舟船的制造上了。铁制工具大大增强了木板 舟的牢固性,明显的提高了舟船的载重能力。 2 船形和构件的进步 在造船工艺方面,除了使用铁制工具外,到了战国时代,作为舟船最重要的动力装置的 桨和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改进型,比如棹、桡、榜、橙等: 棹:楚辞湘君“桂棹兮兰橙”,王逸注日:。樟,楫也”,释名释船:“在旁拨水 日棹。丰世,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擢进也。” 桡:楚辞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王逸注:“桡,船小楫也。”汉书元 后传“辑濯越歌”,颜师古注:“辑,与楫同为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人呼为桡”。 榜:楚辞涉江“乘舱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王逸注:“吴榜,船掉也。”朱 熹注日:“榜,掉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如云越黔蜀艇也。”以上动力装置可以看成是木桨 的各种该进型。 橙:楚辞渔父“渔父莞尔一笑,鼓糙而去”,王逸湘君中注日:“橙,船旁板也。” 集韵:“槌,一日舵也舵,正船木”。 泔。春秋战国时期,木筏依然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楚辞惜往日中写道:“乘汜湔 以下流兮。无舟揖而自各。”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利用各种工具来帮助自己从陆 地迈向流水,于是产生了舟船。舟船的发展同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一样,经历了了解自然,适 应自然,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最初的“吉者观落叶”,到之后以匏济水,再 到独木舟,木板舟的发明制造。整个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类对自然从被动到主动的利用,反映 了人类对自然现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了解的过程。舟船等水上交通工具完整的遵循了人类 的技术发展历程,伴随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它的各种功用也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 二相风视波,穷究川野生活功用 毋庸置疑,舟船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帮助人们摆脱水流的束缚,方便人们水上出行。正 如周札所言:“作舟以行水”。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舟船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 1 5 就起着重要的作用1 :人们在一些水上交通渡口设立渡津,摆渡载人过河:贵族们利用船只 进行游玩;人们还在并捧的船只上铺就木板,以舟代桥。 ( 一) 寻舟于河一出行 根据学者研究,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气候比今天更温暖,雨 量也比较丰富,估计古代黄河流域的气温。约与今天长江流域或稍稍偏南地区的气温相等2 。 商代中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