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摘 要 税收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 会对企业的各类行为造成重 要影响,企业也不仅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政府的税收政策,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作 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应对措施。 政府税收与企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政 府征税构成了企业重要的外部经营环境, 影响着企业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企 业的避税等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政府税收的效果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两者是一种 双向互动的关系。 税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反映了宏观调控主体与微观市 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市场经济各种关系中基础性的行为关 系,并制约、影响着其他市场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从以下方面论述了这一问 题,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 税收与企业行为的理论探析。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 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为 下面的具体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税收与企业行为关系的具体分析, 笔者一方面分析了税收政策 对企业行为模式的影响,主要是从税收对投资、经营、生产、设立等角度阐述了 税收对企业行为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分析了企业对政府税收的反馈。 这一部分 具体说明税收对企业行为有何影响, 企业又是怎么以不同的行为模式来应对政府 的税收行为,强调两者是一个双向的反馈过程, 。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和谐社会视野下如何重建政府税收与企业行为关系, 提出 了着眼“五个统筹”,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集群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使税制能“放水养鱼”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税收调整时的听证制度,实 现国家意志与企业意愿的充分调和; 建立税收与企业行为的双向反馈机制, 实现 税制变革的动态发展。 关键词:税收 企业行为 税收筹划 税制变革 关键词:税收 企业行为 税收筹划 税制变革 v abstract abstract as the major constraints of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tax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every behavior of enterprise. , in contrast, companies will not just passively accept the governments tax policy. there i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taxes and corporate behavior. as important external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taxes affect investment, production and companies operating decisions; tax avoidance behavior of corporate in turn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revenue and the role of macro-contro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axes and corporate activities reflect the nature of the main macro and micro relations between market players, such interactions form the market economy and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 of market players, which impact other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rela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he first part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axes and corporate behavior in the theory of the tax types and their impact on corporate behavior, corporate behavior change feedback on the role of taxation chapters. elaborating on this part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s, subjects determined the choice of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basic idea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based on focus from the general outlines of different tax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behavior, but also how companies in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to deal with acts of the governments tax revenue such a two-way feedback process, the following specific analysis of foundation in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s a tax and business conduct detailed analysis, from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s, tax reform on corporate behavior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analysis of tax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the governments game between the process and study a tax o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to explore the hidden tax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how to re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enterprise behavior in revenue proposed focus on five balances to promote tax reform,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adher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tax system can rovide water for fish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mplement tax adjustment of hearing system,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will and the will to fully reconcile the enterprise; build revenue and enterprise behavior of two-way feedback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dynamics of regime change key words: tax, corporate behavior, tax planning,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iii 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1 第一章 绪 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绪 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织与细胞,是现代社会的微观主体,也是至关重 要的微观经济基础, 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 企业行为是指企业运 用其支配的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各种抉择。 它由企业的外部刺激结构与 内部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 是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而作出的现实反应。 企业行 为的方向性决定了企业行为中的政治含量, 企业行为中的效益性决定了企业行为 的经济含量,企业行为的“品味”高低决定了行为中的文化含量。因此,企业行 为无论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作为企业生 产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税收会对企业的各类行为造成重要影响。税收政 策的变化极大地制约着企业行为模式的演变。然而,企业并不是仅仅被动受制于 税收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市场活动主体,企业会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来改变 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会依据不同的税收制度和政策采取不同的 应对措施,如税收筹划、跨期投资、支付转移等。企业与政府税收之间形成了一 个双向的互动反馈过程,彼此相互制约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总之,政府税收与企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政府征税构成了企业 重要的外部经营环境,影响着企业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的避税等行为又 反过来影响着政府税收的效果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税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本质 上反映了宏观调控主体与微观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市场经 济各种关系中基础性的行为关系,并制约、影响着其他市场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选择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是想通过潜心的学习和研究, 以经济学的视角,比较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税收与企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政 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企业形成恰当的行为模式以及构建政府税收与企业行为 之间的和谐关系作出尝试。 候定和: 企业行为的文化含量 ,载企业文化1997 年第四期。 2 (二)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行为的概念,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了如下几种观点: (1)企业行为是 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体现出来的有普遍意义的程序、 行为规则、 意向等(史 正富等,1985 年);(2)企业行为是在特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下企业所采取 的有规律的反应或活动(王晓鲁,1985 年,周振华等,1986 年)。一般我们将前 面一类的分析看作是“通俗的描述” ,而将后面一类的分析看作是更深层的描述, 原因是后一类的分析强调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 。还有的学者认为,企业 行为除“反应”之外,还应包括行为的目的、动机、属性以及制约机制等,并用 规范性的理论加以描述与揭示(黄永森,1986 年)。 关于企业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操作方式, 国内学者主要有所有制决定论和目的 论。所有制决定论认为企业的行为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企业 的经济利益结构,利益结构决定企业的动力与行为的方式方向;决策控制结构是 实现上述决定机制的制度保证(郑宝强,1986 年)。目的论则认为企业的行为是 由企业经营目的所决定的,行为是实现目的的一系列的实施过程(马建堂,1986 年)。胡永明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值得进一步完善地方,并指出我国企业的 经营目标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这是体制变革时期的必然现象(胡永明等,1986 年)。 关于企业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规律性,有人指出其演化过程是:偏好或者需求 满足需求或偏好的愿望与意识产生企业的行为动机在强烈动机的驱使下 寻求并创造实施动机的条件进而确立达成目标的手段(张庆能,1957 年)。 还有人总结出企业行为表现出的六大基本性状:营利性;企业组织系统的聚 合性;收益取得和分配方面的扩散、狭隘与攀比性;连锁性,企业与外界的 往来与联系;经营过程中的阶段性、连续性与阵发性;伸缩性、可塑性与适 应性。这些性状之间存在紧密的制约与联系(门志田,1956 年)。 关于改革开放后企业行为出现短期化的分析,代表性的观点有: (1)现阶段 企业行为的目标是的,包括利润、人均收入与产值,企业行为短期化的直接诱因 是目标的人均收人最大化。 利润目标与产值目标的两重性导致了企业对投入品价 格和产出品价格的反应的不对称性。 企业的扩张性是在上述三元目标的刺激下形 李军: 改革以来企业行为理论的诞生与发展述评 ,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 年第 2 期。 3 成的,最终导致了所谓的投资饥渴症和需求饥渴症(胡永明等,1956 年)。(2)还 有学者经过实际调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在转轨时期,企业一只眼要盯着 市场,另一只眼还得盯着政府,企业在决定生产计划与制定价格,进出口等多项 经营决策上要受到政府的干预, 这极大地压抑了创造力, 使企业行为出现短期化; 第二, 由于利润动机的驱使, 企业盲目涌入自认为的价高利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第三,投资行为短期化;第四,分配格局不均,留利向奖金福利倾斜,导致积累 用于扩大再生产不足(周祖常等,1987 年)。 对企业动态行为的状态与趋势的考察与分析中, 国内学者研究了企业行为特 征在企业组织目标结构中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 企业被动的本体目标向主 动的方向转化;企业产权目标由刚性向弹性方向的变化;企业劳动组织的冻 结目标向浮动目标转化等。这些转化使企业的利润动机强化,经营自主权不断扩 大,企业间的市场联结更为紧密,对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强,竞争机制发挥越来越 有力的作用,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意识逐步生根,吃大锅饭的格局逐步瓦 解。但这种变化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企业本体目标过低而企 业成员目标过高,从而导致企业重消费,轻积累,缺乏发展的后劲(吴鸣,1987 年)。 改革开放后, 国内已有一部分学者在众多研究企业行为的视角中率先从税收 与企业行为的相互关系中展开研究,其代表性的观点有: 关于税率与企业行为方面, 姜超在其博士论文中探讨了税收结构与企业行为 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如果政府想要最大化社会的福利,在长期中税率的设 定必须满足一定的参数关系式的约束,从而使企业行为在长期中达到均衡状态, 而不能够任意制定税率标准(姜超,2005 年) 。李杰云比较了承包制和税利分流 模式下企业行为模式的差异,认为从长远来看税利分流无论是企业在生产行为、 企业分配行为还是投资行为上都优于承包制, 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李云杰, 1992 年) 。盛巧燕、蔡必芬分析了税收差异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资产、负债和所有 权等角度分析了企业的赊销、海外投资、转移定价、税收屏蔽等行为,对税务当 局制订审慎的税收政策提出了建议(盛巧燕、蔡必芬,2007 年) 。 关于税收与企业行为研究的分析方法方面, 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博弈论的角度 马建堂: 评介 ,载中国工业经济1993 年第 5 期。 4 展开研究。 倪烈恒通过建立税收博弈模型研究了税收政策与企业偷税行为之间博 弈关系, 指出纳税人的行为选择与税收机关检查成功的概率, 税收机关的检查 成本 c,偷税的金额 b,行贿成本 m,偷税行为受到惩罚的惩罚率 k,社会心理成 本 v 有密切关系(倪烈恒,2007 年) 。许景婷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税收 筹划行为, 指出纳税企业会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 通过预先的合理筹划与安 排,对税法进行精细比较后,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 此外,朱军生、陆晔研究了隐性税收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分析了隐性税 收影响企业对投资地点、 投资期限等投资行为的影响, 指出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显 性税率较高的地点进行投资, 而不会偏好选择隐性税率较高的地点进行投资, 以 避免隐性税收减少企业投资收益的负面效应。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的重难点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 税收与企业行为的理论探析。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 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为 下面的具体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税收与企业行为关系的具体分析, 笔者一方面分析了税收政策 对企业行为模式的影响,主要是从税收对投资、经营、生产、设立等角度阐述了 税收对企业行为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分析了企业对政府税收的反馈。 这一部分 具体说明税收对企业行为有何影响, 企业又是怎么以不同的行为模式来应对政府 的税收行为,强调两者是一个双向的反馈过程, 。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和谐社会视野下如何重建政府税收与企业行为关系, 提出 了着眼“五个统筹”,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集群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使税制能“放水养鱼”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税收调整时的听证制度,实 现国家意志与企业意愿的充分调和; 建立税收与企业行为的双向反馈机制, 实现 税制变革的动态发展。 倪烈恒: 基于博弈模型的偷逃税行为分析 ,载科技创业月刊2008 年第 3 期。 5 (二)研究的重难点 1.运用经济学方法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税收与企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 究在不同税收政策下企业的行为模式以及企业行为对税收政策的反馈作用; 2.对企业行为理论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弄清税收与企业行为关系在理论上的 来龙去脉; 3.结合实际,探讨如何构建政府税收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税收与企业行为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并结合具体实例对税收与企业关系进 行调查分析,以图探讨构建和谐的税收与企业关系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2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引申的方法 在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中运用经济学方法同时借鉴管理学、 生物学、 社会学等 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 3除了以上的研究方法,在论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还会用到静态分析与 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系统分析和结构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等。 (二)创新之处 将政府税收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博弈、双向反馈的过程, 并且结合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 提出和谐社会中良性的政企关系需要眼“五 个统筹”, 推进税制改革, 促进企业集群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 使税制能 “放 水养鱼”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税收调整时的听证制度,实现国家意志与 企业意愿的充分调和; 建立税收与企业行为的双向反馈机制, 实现税制变革的动 态发展。 6 第二章 税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 税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的外部因素, 税收调整着政府与纳税企业之间 的利益分配关系,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企业行为模式。税收征收的多少、征收的 手段、税收抵免的规定等各项税收政策和规定都会对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产 出水平等产生影响。 一、税收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一、税收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所谓企业投资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所作的资金投放行为。 投资包括实际投资 和证券投资。实际投资是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实际投资又分为物质资本投资和 人力资本投资。这里主要分析税收与实际投资的关系。 (一)税收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取决于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从而最终取决于投资的收益率。但是,如果国家为了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投资规 模,对某些投资项目征收重税,对某些投资行为征收轻税,对某些投资项目则不 征税,税收自然会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直接产生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税收会产生 替代效应。如果国家对某一投资项目征收较重的税,这必然加大投资者的投资成 本,促使投资者改变投资方向,投资于税率比较轻,或不征税的项目,从而起到 调整投资结构的作用。当然,在特定情况下,税收也可能产生收入效应,即国家 对某一投资行为征税造成投资成本上升时,投资者出于某种目的考虑,也可能继 续投资该项目, 并且为了取得预期的收益水平进一步增加投资。 但后者较为少见。 (二)税收对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税收对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府对企业所征收的所得税(含资 本利得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低对投资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越高,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就越低,这将会抑制企业的投资行为。这种影响 是主要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纳税企业因政府征税使投资收益减少时,为了 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增加投资的情况,但为数较少。 盛巧燕等: 税收差异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 ,载当代经济2007 年第 10 期。 7 2税制的折旧规定对投资的影响。折旧是指补偿固定资产所损耗的价值。 折旧可分为实际折旧和税收折旧。一般情况下,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折旧等于实 际折旧,对投资的影响是中性的;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折旧大于实际折旧,对投 资起促进作用,加速折旧必然刺激投资增加;如果税收制度规定的折旧小于实际 折旧,这自然会抑制投资,使投资减少。折旧率的高低之所以能成为调节投资行 为的一种手段,是因为折旧是投资成本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影响资本成本的决定 性因素。 3企业生产成本的扣除范围和扣除标准对投资的影响。除了折旧率以外, 税收制度规定的生产成本的列支范围和列支标准,对投资行为也会造成影响,一 般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其数额在正常范围内应给予支列,即给予免 税。这样一来,税收制度如何认定“正常范围” ,在什么情况下免税,什么情况 下征税,自然会对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把这个范围规定得太小,许多广告费 用和交际应酬等公关费用得不到列支,这就会使投资者缩减投资,缩小生产经营 规模。反过来,如果把这个范围定得过宽,所有广告费用和交际应酬费用都给予 列支,不征税,这自然有利于鼓励投资,但同时也会造成浪费。如果政府对企业 所有的广告费用都免征税收, 这等于政府对大企业利用广告加强自己市场垄断的 行为进行补偿。这在社会上一方面造成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造成浪费。交际应 酬费也是如此,不给予免税,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全部免税,既不 利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也不利于节约,不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因为这等于政府给受招待者予补贴。总之,税收制度如何规定企业成本的列支范 围和列支标准,对企业投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税收对企业投资风险的影响 企业投资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而政府征税会对企业承受的风险带来一定的 影响。 这种影响, 首先取决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高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会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或者说不利于企业进行 风险性投资。反之,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加企业投资 的预期收入。 其次是税制中有没有亏损弥补的规定。 如果企业有亏损弥补的规定, 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亏损,可以用以前或以后年度的盈利来弥补,这实际上等于 8 政府与企业共同分享利润和分担损失。企业盈利,政府可以取得所得税;企业亏 损,允许弥补,也等于政府分担了部分的损失。这可以减少企业投资的风险,增 加投资的预期收益。如果没有亏损弥补,则政府只分享企业的利润,不分担企业 的损失,损失全由企业负担,自然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再次是减免税制度。 如果税收制度规定,对投资新办的企业,开办头几年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照顾, 或者甚至规定新办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头几年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这自然有利 于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反之,如果取消对企业减免税,会 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减少投资的预期收入,增加投资的风险,影响企业投资。 二、税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二、税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政府征税除了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以外,还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我们 知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外,还包括企业对原材 料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过程。税收分配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 生产经营条件和成果征税的影响,以及税收对企业产出水平的影响。 对企业生产条件的征税, 是指对企业占用国家为其提供的生产条件而征收的 税。所谓国有生产条件,主要指生产所需的国有自然资源和国有经济资源。我们 知道,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恒定性资源、变动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三大类。 第一类恒定性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取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太阳能等。这类 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使用。而第二类资 源如土地资源,第三类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则具有有限性和排他性。为了合理 地开发利用第二、第三类国有自然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贯彻有偿使用资 源的原则,调节级差收入,政府可以对占用国有自然资源的企业征税。比如,对 占用国有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草场、滩涂等资源征税。 而国有经济资源, 主要指国家为企业提供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如机器、 厂房、 设备等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及货币等流动资产。 国家对企业占用的国有生产条件征税与不征税,征税多少,自然会对企业的 生产成本造成影响,会增加生产成本或使生产成本保持原有的水平。在企业资金 一定的条件下,如果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条件不变,国家征税必然对企业的生产规 模造成影响。在国家对企业占用的国有生产条件征税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要保持 生产规模不变,要么增加资金投人,要么使用非国有的生产条件。这就是企业在 9 政府对其占用的国有生产条件征税时,所作的二种选择,或者说,国家征税所导 致的二种结果。 对企业生产成果或劳务收入征税,是政府对企业征收的一种重要的税。在商 品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生产成果和劳务的征税,主要是在流通环节征收的商 品税(或称流转税)。在现阶段,我国的流转税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两种形式。 价内税和价外税虽然都可能转嫁税负,但它们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价内税, 税金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消费税和营业税。如果实行价 内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流转税金与企业利润的关系是相互消长的关系。 企业流转税的税率高、税负重,利润就少。反之,税率低利润就多。价内流转税 直接调节企业的生产,税高利小,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税低利多,生产者就会 扩大生产。 这样, 政府如果只是对某些产品征收流转税, 或者征收较重的流转税, 就会产生替代效应,生产者就会减少这些产品的生产,增加另一些产品的生产。 这种现象如果在某些产品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发生,这些产品的总产量就会减少, 造成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又引起价格上涨,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抵消税收减低生产的效应,形成价格上涨后的新的供求均衡点。 如果政府开征的流转税是价外税,那么,政府课税会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 格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销售商品实际得到的价格二者之间 的差额,就是政府征收的流转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增值税、关税就是如此。 由于国家征税有上述后果,征税同样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生产者 来说,国家征税使他得到的课税商品的实际价格相对下降,他必然减少课税或重 税商品的生产数量,增加无税商品或轻税商品的生产数量,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从而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税收对企业产出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由于征 税使得企业的生产要素向政府转移,企业因此降低生产,造成产出水平下降,这 称为税收的收入效应。如果政府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征收差别税率,会诱使企业增 加低税率商品的生产,降低高税率商品的生产,这就是税收对企业产出的替代效 应。税收的收入效应会降低企业的产出水平。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 政府征税后,企业将税收的代价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这会抬高商品的价格,随着 价格的上涨, 消费者的需求量会减少, 消费者需求量的减少会使企业降低供给量, 10 从而减低了企业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征税后,企业选择自己消化税 收的代价而保持商品价格不变,那么势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的减少会 是企业减低产量甚至转移到其他利润更高的行业,从而减低了企业的产出水平。 因此, 由于政府的税收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付出和企业出售商品的所得上出现 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政府从中获取的税收数额,这种转移使得资源从生产 者和消费者的手里向政府聚集,虽然这本身没有对社会产生额外的负担,却损害 了消费者的福利,使消费者需要用更高的价格才能买到比原来更少的商品。 税收除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外,还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长期性变化。因为 虽然在短期内企业只能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产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利润最 大化,但是在长期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企业可以选择是留在还是退 出这个行业。税收的征收增加的了企业的成本,如果使企业亏损,在长期会使部 分企业退出这一行业,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该行业的产出水平。 三、税收对企业设立地点选择的影响三、税收对企业设立地点选择的影响 税收对企业设立地点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地争相 的税收优惠吸引着企业设立地点的选择;另一方面,隐形税收也是企业设立地点 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国家对某些特定地区进行了适当的税收倾斜,于是产生了税收待遇 的地域性差异,这为企业设立地点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除小型微利企 业外,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一般为 25%,但设立在以下地区的企业却是按照 15%征 收的: (1)设立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2)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并设立在 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国务院规定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3)设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4)2001 年至 2010 年期间设立在苏州工业园区,且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 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5)2001 年至 2010 年期间设立在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 和外商投资企业。 税收的“指挥棒”作用会引导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将设立地点选在以上具有税 11 收优惠的地区。但是,其他不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地区不会坐以待毙,会想方设 法利用其他优惠吸引企业到该地区投资,于是就产生了税收优惠。地方政府会利 用税收政策,使企业所承担的税收不同于政府既定的税收负担。相对于企业所承 担的显性税收负担而言,这种额外的税收损益就是隐性税收。 企业在进行设立地点选择决策时, 从税收的角度往往会优先选择具有税收优 惠的地区,这样付出的投资成本就会相对小一些,但由于资本流动的限制等市场 缺陷,会使得不同地区税前收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为隐形税收的产生创造了 空间。 此外, 各地为了争取投资, 纷纷绕开国家规定进行一些本地区的税收优惠, 使得名义税收一样,但是实际税收却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在国家规定的税收下加 征一些本地区的费用,这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了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 因此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地点选择决策。 12 第三章 企业对政府税收的反馈 第三章 企业对政府税收的反馈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会根据经济环境变化和需要 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每次财税政策的调整都对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企业 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合 理避税,而且企业的纳税意识、税收征管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等都会影响到企业 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对税收反馈的行为方式 一、企业对税收反馈的行为方式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或股东权益的最大 化。企业能否实现既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内部管理决策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 响。内部管理决策是指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外部环境是指企 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也称理财环境。它们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决策难以改变的外 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只能去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理财环境主要包 括法律环境、 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 税收法规是法律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税收约束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权益最大 化, 还是税后股东权益最大化。 企业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有效规划和合理匹配, 仅仅意味着税前利润预期的取得,而并非其终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能否 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受到纳税成本(包括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款及与之相关的费 用)的制约,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充分考虑纳税成本与企业收益的配比。因此,如 何依法纳税并能动地利用税收杠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了企业经营理 财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出发点。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都考虑到税收 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不是将纳税作为自己的义务来履行,而是视为一种额外负 担,是政府对自身利益的“侵犯” ,认为纳税是吃亏的事情,迫不得已才缴纳, 于是产生各种应对税收的行为方式,如偷税、漏税、避税等。其中,避税企业应 对政府税收时采取的的主要的行为方式, 是理性经济人在税收政策的现实环境下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税收政策作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应对措施, 是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直接体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企业吃国 家的“大锅饭” ,企业的利润基本上都上缴国家财政,企业所需的生产资金也主 13 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几乎没有自身利益可言。企业不论经营怎样,事实上都 享有大致相同的经济利益。企业即使逃避了国家税收,也只不过是将税收转化为 利润形式上缴财政,不容易侵吞避税所得,从而扼杀了商品生产者必然追求自身 经济利益的倾向。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值和利润指 标,不会产生强烈的偷税、逃税和避税的动机。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随着企业走向市场,成为 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其财务管理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是以承认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独立利益为前提,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会使它得到强化,随 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能获得多少利润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实现利润 的多少又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改革分配制度、提高职工福利 待遇的物质基础,此外,它还可以成为企业领导人政绩好坏的重要标志。因此, 企业行为愈加表现出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逐,企图通过偷税、漏税和避税来维 护自身利益的动机也就越来越强烈。 然而,由于偷税在各国都是声名狼藉的非法行为,且随着国家税收法制建设 的加强, 偷税的风险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公司、 企业意识到偷税行为一经败露, 对企业自身信誉造成的损害远大于偷税带来的利益,因此,出于维护本企业声誉 的考虑,趋于不愿采用这类风险过大的方式,转而采用避税方式来减轻税负,使 企业对避税手段的使用“频率”呈现出一股上升势头。 在在企业的逃税和避税选择中,纳税企业会根据税率和威慑变量(如对逃税 的查处概率、处罚力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逃税与避税之间自由转换。查处 概率的提高和处罚力度的增强,可能会抑制逃税行为,但是,其结果也可能鼓励 纳税企业从逃税行为转换为避税。 纳税企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企业的逃避税决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 赖的。尽管就单独的纳税关系而言,纳税企业之间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但当某个 纳税企业通过逃税或者避税减轻了税负,就相当于减少了生产或经营成本,相应 地就具有了相对于守法纳税企业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纳税企业 是否选择逃避税是相互竞争的。 也就是说把单个纳税企业作为完全独立决策的人 来分析其逃税、避税的动因是不科学的,结论是片面的。如果人们发现或觉得其 他人都在逃税或避税,那么他们就可能选择逃税或避税。在纳税企业相互作用的 14 社会中,如果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人人都在逃税或避税”的印象,如经常可以听 到人们说:不逃税、避税就没有钱赚。那么渐进式的反逃税、反避税措施的效果 就会受到削弱。 避税之所以能做到不违法,是利用了税法上存在的漏洞和缺点。这些漏洞和 缺点的产生和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税法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在:第一,法 具有意志性,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性,这些行为规范就可能会与现实经济情 况产生距离。第二,法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而社会经济环境却 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法也就具有时效性,实施一段时间后,可能由于经济环境的 发展变化,使法与现实经济情况产生距离而需要完善。第三,法具有概括性,它 是对人们行为凝练、抽象的结果,但由于人们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 活是纷繁多样的,将具有概括性的、抽象性的规范适用于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 经济行为和经济生活,必然会出现与社会经济生活不相适应的问题,税法条文无 法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 总会有一些纳税企业的经济活动 无法在事前预见到。第四,法具有程序性,特别是在适用法的时候,程序显得非 常重要,程序违法同样要承担责任。第五,法的实施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立法 机关制定了法,但法的效力还必须通过法的执行和适用得以实现。执行和适用需 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守法需要人们的自觉意识,执法需要相应的物质条 件和比较高素质的执法人员队伍等。上述局限性说明税法的漏洞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能够做到的只能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税法,使其漏洞尽可能的少,而无法完全 做到避免这些漏洞。 因此,税收法制建设水平是影响企业避税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税收法律条文的表达是否清晰,解释是否统一,是否留有质疑的余地。如果法律 条文不准确,字面意义表达不严密,留有解释的弹性,或课税意图不明确,不仅 会增加税收征管中的人治因素,使企业产生不安全感,刺激其逃避税的动机;同 时,也使企业及其专业顾问更容易发现税收漏洞,展开避税活动。 此外,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传统观念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有的地方 政府为维护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擅自变通执行税收法律法规,采取一些有悖于 税法的措施和办法, 以权代法, 以权压法。 所有这些都使税收法制环境陷入混乱, 既刺激了企业避税的动机,又为企业从事避税活动大开方便之门。 15 在纳税过程中是否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也是影响纳税避税行为的重要因 素。如果纳税企业发现自己受到了歧视,就可能激发他们避税的动机,企图通过 自己采取行动来寻求“公平” 。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具有很多差别待遇,有些与国 际上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不符,不利于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刺激了企业避 税行为的产生。此外,税负不公平还体现在政府放松了对纳税企业偷税、避税的 管理和控制。偷税企业没有受到处罚或处罚太轻,避税漏洞发现以后,没有及时 堵上, 对于那些遵纪守法的企业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企业会因为他人成功地偷税、 避税,自己也企图仿效,而不愿承担应有的税负。政府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控制力 在“内驱力”和“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产生了避税的念头,但是否付诸行 动还取决于政府对避税行为的控制能力。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避税的危害性和反 避税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反避税系统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反应灵敏度;税务机关对 企业避税的查处概率都会直接影响企业避税的行为空间。 总之,避税是企业有意识的纳税行为,如果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它 在决定是依法纳税还是避税时,就必然会权衡何种策略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更大, 更有利于既定目标的实现。 避税固然可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增加其经济利益, 但是,企业也要因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可能遭受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为 了避税,企业要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收集有关信息,聘用专业税务顾问,研 究税法的漏洞, 或购买避税计划等等; 企业为应避税安排, 需要调整其经济事务, 而这些调整可能并不符合生产经营上的要求;如果企业避税成本很高,避税效果 就会大打折扣,其避税动机也会受到抑制。因而企业会在风险、成本和利益的比 较中,以得大于失的判断为前提进行抉择。 二、纳税意识与企业对税收的反馈 二、纳税意识与企业对税收的反馈 纳税意识是纳税行为在主观上的意向性, 反映了企业对的纳税观念以及对是 否该依法纳税的的认同程度。 企业作为法人在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会受到 历史文化及社会氛围的影响,产生对纳税行为的不同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 法会在观念上影响着企业的税收行为。 纳税意识与税收实践活动是相联系的,从税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必然产生 纳税意识。税收又是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存亡要经历一个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税收的长期存在,纳税意识也必然长期共存。但是,纳 16 税意识作为税收实践活动的主观反应,同时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政治经 济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的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因 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因此,在一个国家,适应本国税收的自觉的纳税意识是很 难自发产生。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 “翻开税收的历史, 征税和抗税几乎一样长, 两者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 ”要解决征纳之间的矛盾,除了凭政府的政治权力外, 培育公民和企业的纳税意识也十分重要。 因为纳税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 避税行为,也影响到企业对政府税收的反馈。 纳税意识首先是一个法律观念问题,在现代的发达国家,一般来说法制比较 健全, 尽管公民不愿纳税, 但由于法制的健全, 也不得不纳税, 如有偷税漏税者, 必然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种纳税观念也是经过长期培养形成的,并且随着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