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研究.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研究.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研究.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研究.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农民政治地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中,农村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讨论了我国农民的政 治地位和政治权利。 第一章介绍当代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转型的背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介 绍西方的社会分层的理论,主要由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阶级理论 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以及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也是重要的社会结构理 论。这些理论对我们认识农民地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当代中国 社会的转型以及转型中的农村社会。 分析了转型对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带来哪些 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论述我国农民的政治地位。首先介绍我国乡村政治体制的演变。其次 是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内涵,包括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农民在 政治决策中的地位。最后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地位在这三个方面的不足,主 要是主体地位落实不足,政治权利难以保障,参与决策机会少。 第三章论述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法律考量。在立法保障方面,文本指出目前 立法上的不足,健全对农民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立法保障;在执法保障方面, 要努力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加快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 变。在司法保障方面,要完善现有诉讼制度,加大对农民诉权的实现,并建立宪 法诉讼制度。 第四章论述我国农民政治地位的社会化保障。要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除了 法律上的保障,还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建立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有效调控 好社会分化,使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农民的发展,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农民;政治地位;法律保障 ii abstract in the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a full range of revolutionary changes. 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profoundly changed, while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hange happens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is contex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status farmers and political rights of chinese farm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eori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luding the class theory and the multipl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proposed by karl marx and max weber. and the functional theory and the conflict theory are also important 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status of peasant.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trans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and analysis what a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of the the peasant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transi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our country. i introduce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untryside firstly. then i proposed the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armers mainly include the peasant status as the subject, political rights of the peasant, as well as the position of peasant in th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t last, i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deficiencies in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the inadequate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us of subject, the difficult to guarantee political rights, the shortage of opportunities in participate the decision-mak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leg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part of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 pointed out the defects of legislation,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the peasant status and political right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w, we need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ing system, speed up to establish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achieve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part of judicial protectio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litigation system, and guarantee the right of appeal of the peasant, and set up a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peasant.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armers, in addition to legal protection, we also need a full range support of the society, need to set up mechanisms for the expression of diverse interests, effectively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social stratum division in iii china to optimize the social structure that bett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 and set up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key words: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peasant; political status; legal protection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59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 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 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 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30 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开启大幕。改革三十年,中国 发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中国社会结构从刚性向弹性转化,从封闭、僵化状 态向更加流动、更加开放的社会发展。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中,农村也正发生 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他们由原来较为单纯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从事多种职业的一 个社会群体,职业的变动导致了这一群体的阶层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概念发 生了变化。 ”1农民自古就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下层,政治地位处于弱势,政治权利 难以保障,参与决策机会少。我们当前中国正在谋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 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农民政治权利的公平实现是关系 我国政治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直 接影响和关涉到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大局。 1 徐慧清,蔡淑燕.农村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德州学院学报,2003,(6):15.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第一章 当代社会结构及理论特征 探讨农民的政治地位,要放在社会结构大的背景之下。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 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 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过程而言的。狭义的 社会结构指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 阶级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通过阶级、阶层结构,可以解释社会 内部的矛盾体系,寻找出社会运行的动力源,因此阶级阶层分析法是对社会结构 进行分析研究的最有力的方法。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源不均等分配的结果,社会人 群对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社会地 位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究竟是对哪些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和关系决定了人们 有差异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理论。要阐述当代中国 社会结构及其转型,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进行一番追本溯源,了解社会结构理论, 特别是作为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现象的社会分层的理论的诸多观点和模式。 第一节 当代社会结构的理论依据 一般认为,西方的社会分层的理论,主要由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 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人们所熟悉的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 论。除此之外,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也是重要的社会结构理论。将农民 放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来探讨其地位,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抓住经 济这个基础,通过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和探讨,并融合功能主义与传统冲突论的一 些基本观点,对它们进行批判和继承。通过健全法制机制等各种手段解决冲突, 并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寻求发展,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社会阶级的定义就是该社会阶级与生产资料的独特关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他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贡献,关键在于其对阶级体系之经济基础的认识,强调财产 关系是解释社会变迁的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主要是解释性和 分析性的,它更多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出发点,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认为,在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中,经济资源的占有具有决定意义,社会地 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 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形成了不同的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 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 不同,在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 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马克思认为,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属性。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 同,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关系,产生社会 的两个处于对立地位的基本阶级。 从农民的阶级地位来看,农民阶级自古就是中国一个庞大而稳固的阶级。在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始终 是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重农抑商的政策丝毫不会影响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悲 惨地位。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资料完全被统治阶级占有的社会。 诗经所谓“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秦始皇所宣布的“六合之内,皇帝 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3,都表示土地为国君所有。中国各代封建社会 是一个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占有的社会,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为了维持 生计要向地主租种土地,向地主缴纳赋税,只能获得维持生活的粮食,被牢牢地 束缚在土地上。因此,这一时期农民的政治地位根本无从谈起,只能是被统治者 和被奴役者。基于阶级对立的必然,农民政治地位在历史上骤增基本发生在农民 革命的时期,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在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各种形式 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民族经济的破产,而给反动军阀政府的贷款、不平等条约 1 列宁.列宁选集m,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诗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463. 3 史记卷 6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标校本,200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的赔款,十分之九都是农民负担本利,中国农民成为反帝国主义剥削的主要对象, 因而“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十之八九是代表农民叫出来的”1。军阀对农民的剥削 也令人咋舌,田赋和捐税几十种名目, “仅田赋一项,1925 年达 1.5 亿元”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土地制度变革都给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反过来,农民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村的社会进 步。1952 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 所有制,使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大约 7 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免除每年交给地主的 700 多亿斤粮食的地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据统计,1952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 42.8%。随着农 民的富裕,为防止农村“两极分化” ,使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也为保障国家能收 购到粮食来供应城市居民,中国先在农村推行农业合作社,不久又推广规模更大 的人民公社,便把土改中分给农民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同时,对全国粮食、 食油、棉布的统购统销,则取消了农民在集贸市场销售农副产品的自由。特别是 人民公社,弊病甚多,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分配平均主义,使农民失 去了生产积极性,出工不出力,地里打不了粮,粮食等农副产品匮乏,并使 2.5 亿人处于未得温饱的贫困状态。而后来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第三次土地改 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据统计,自 1978 年至 2007 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 318.7 公斤提高到 380.5 公斤,肉类从 30.3 公斤提高到 51.5 公斤,水产品从 4.9 公斤提高到 36 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从 134 元增加到 4140 元。农村贫困人口从 2.5 亿减至 1479 万。总得来说改革开放以前, 农民作为一个整体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工人阶级的政治同盟军。但随着改革 开放其他阶层的崛起,农民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开始遭遇经济社会地位下降的 趋势,这使得他们丧失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势,而转变为一个地位较低而且明显 处于劣势的社会阶层。可以看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 料的占有关系。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其命运与社会制度和其经济基础紧密相连。 1 毛泽东.中国农民问题z.1926. 2 同上.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二、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形成晚于阶级理论。马克斯韦伯首先提出以不同的“权 力分析”形式划分阶层的理论。他认为, “共同体内的权力分配”具有三种形式: 阶级的、等级的和党派的,也即是经济的、身份的和政治的。经济权力的不平等 表现为对市场机会的不同占有,即经济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不平等分配,财产 关系与市场状况相联系,仍是区分阶级的基本范畴。权力分配还取决于“等级” , 某个等级具有其被社会承认的特定的“荣誉” ,这种荣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方式,把社会交往限制在一个排他性的封闭圈子内。由此,处在社会等级序列高 层的等级就享有特权。韦伯所描述的这种“等级”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身份” 。党 派的行为所要获得的社会权力,基本上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权力。这三种权力分配 的形式既相互有联系,又是各自相对独立的。这三种权力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共 同决定社会的分层结构。这一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与阶级理论更多地以社会结 构性因素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的取向不同,而是强调以个人特征如职业、收入、 声望、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差别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阶层化理论认为分层是社会中权力的有组织的表象。许 多学者认为韦伯打破了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单维方法” ,而代之以“多维方 法” ,即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韦伯提出了社会阶层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 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声望。1 相应的,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杨 继盛提出“五分法” 。他以财富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和声望,把当前中国社会分为 上等阶层、中上阶层、中等阶层、中下阶层和下等阶层。2 按照这种标准,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是毋庸置疑的了。农民同其他社会阶层 相比,在收入、权力、声望、职业和各种机会上受到很不平等的待遇。从收入标 准来看,中国国家统计局 2009 年 1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 年全年中国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781 元,比上年增长 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4%。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761 元,比上年增长 15.0%,扣除价格因素,实 1 谭媛媛.转型期中部小城市城郊农村社会分层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2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1).15.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际增长 8.0%。而这还没有体现出农民收入区域性的差异,仅仅是全国的平均水平。 2000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 2434 元,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等 5 个省及直辖市的人均现金收入较高,最高的上海市为 5914.9 元,而贵州、西藏、 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最低的贵州仅为 1136.4 元。农 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与最低的省际差异为 4.1 倍,农村的贫困足以见得。从权力 标准看,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 年 7 月 28 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 告指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五次社会大流动过程中,工人、农民的经济社 会地位明显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其中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低阶层子女进入较 高阶层的障碍在强化, 社会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 “14 岁时父亲的职业地位” 则对本人现职的获得有着显著影响其后果是,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是非干 部子女的 2.1 倍,而工人和农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机会相对少。 1陆学艺学 者在针对此报告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几个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 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子女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而同代内的流动 明显减少,出多进少;可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 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 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按着这一趋势,农民的孩子进入权力系统的机会大大受 限。从声望来看, “农民”这一称谓已经不是建国初期令人自豪和骄傲的身份,出 身贫农不再是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摆脱了束缚已久的“成 份”的束缚。人们以职业、教育程度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来评价人。 三、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 该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之后经由一批社会学大师(如帕森斯、默顿 等) 的推动, 功能论在 60 年代达到顶峰。 功能论简而言之就是每一个社会系统 (如 法律、经济和教育) 、每一种社会机制(比如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 、每一 个国家机构(如政府部门、议会、法院、警察和监狱等)都在为社会履行一定的 功能和社会职能,这些社会功能加总在一起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的总 体稳定和整合是由于各个社会系统履行了自己应当履行的特殊功能而产生的,这 1 新浪网.2004 年 7 月 28 日.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就是功能论的本质。在功能理论派的学者看来,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有以下一些 基本特点: (1)每个社会都拥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结构; (2)每个社会都有一 个充分整合社会各个群体的架构; (3)每个社会元素都以自己的特定功能为社会 作出贡献; (4)每个社会的运作都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共识的基础上的。功能论强 调的是社会整合、稳定、团结、和谐,因而对探讨社会稳定发展的学者来说一定 会青睐这种理论模式。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流派的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现代社会学大 师帕森斯指出: “社会阶层在此乃被视为把人们分成不同等级。这些人们集合成一 个社会体系,而且,在某些社会上的重要方面,有着高低不等的差别待遇。 ”1功 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内部各部分、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成的 一个相对独立于个人的有机整体。为使这个统一体保持平衡与协调,就必须满足 它的多种需要。既然社会上的地位差别、收入差别、贫富差别等是一种长期存在 的普遍现象,那么,它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必然对社会发挥着某种功能,满 足着社会的某种需要。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正功能。他们 认为,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是划分社会阶级 与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社会分层,社会可以确保大多数重要的责 任有意识地被大多数合格的人承担,让最有才干的人去负担最重要工作应是社会 分层的基本原则。 按照功能主义的逻辑来看,农民的弱势地位在于农业劳动的职业分化,而对 知识、能力、智慧要求较高的职业农民无法胜任,必然处于社会的下层。功能主 义理论解释了部分问题,但有些现实是它无法解释的。人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环境 以及有此所提供的不同的生活机会、制度设计的不平等导致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 正比,都不可能通过天然的分层来解决。在我国农民更多的是由于制度因素而导 致的机会的不均等,从而丧失了诸如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待遇。 四、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思和对立物而提出的,强调社会冲突对 1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 2 美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6.23.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 关联的。这种相互关联里一定会存在紧张、失调和冲突等现象。冲突的起因主要 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及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怀疑和否定。社会冲突的 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分层 是社会冲突的根源,是造成人类不公平的根源。社会分层源于对稀缺资源的争夺 而发生的冲突,是强大群体对弱小群体剥削的结果。强大群体决定着那些人将占 据哪个职位以及谁将得到什么报酬。在冲突论者看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因此变迁是普遍的和经常的;变迁的根源在于社会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 对抗;这种利益的对抗产生于社会结构之内。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冲突的存在, 并致力于解决冲突。如果如功能主义所说接受社会的天然分层而看不到冲突,对 冲突置之不理,甚至采取极权主义制度,只会令社会陷入不稳定甚至“社会地震” 、 “社会火山”和“社会海啸”的爆发。 由此来看,当一个国家的某一个社会群体,比如说农民,无论是在政治上或 是经济上都是处于无权的地位和社会最底层,如果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缩 小农民和其它社会群体的差距,让农民的贫困生活得到一定的补偿,使社会冲突 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致影响社会的根本稳定。但是如 果农民既遭受社会制度性的歧视,国家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又拒绝有任何介入 和任何补偿,农民的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状况就形成了社会学家所 说的绝对剥夺,也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处于全面被剥削的状况,但是被剥夺的群体 没有任何力量、甚至没有任何希望去改变本阶层的命运,这种绝对剥夺所造成的 社会冲突的烈度和强度都远远超过一般的社会冲突。 要解决社会冲突,关键在于一个社会有没有疏通社会冲突、调节社会冲突的 机制和渠道。“安全阀”理论是现代冲突论的重要成果。它认为社会应该保持开 放、灵活、包容的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各种社会紧张 能够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而最重要的就是健全法 制,推进民主。民主社会的多元化机制为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提供了 疏通的渠道,民主社会也为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提供了多样化的意见表达渠道和 利益表达机制,而这些疏通的渠道可以让社会上的问题、不平等和冲突因素通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得到解决的可能,而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可以通 过法律等制度化渠道得以救济,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机制得到公开。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农民政治地位的影响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从改革开放以及农村联产承包制开始,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全面转型的时期。所谓社会转型,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由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 构状态过渡,它不是社会某个部分或层面的局部发展,而是社会系统的、全面的、 结构性的变化。 首先,当代社会结构转型是体制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个人无需发挥过多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切都在国家划定的轨道中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由微 观领域的局部改革到宏观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步步推进和深化,农村 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迁。 其次,当代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 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市场经济的 影响下,大量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这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以及分配关系的变 动不仅引发了原有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而且继续导致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迁。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再次,当代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现代化社会结构要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模式,要具有公平、开放、合理的制 度设计,要具有流动、竞争的人际关系,要具有稳定性、专业化、技能型的职业 分层。当前我国社会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但仍有巨大的差距。 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农民在向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具有的影响力和目前所处的地位之间完全不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成比例。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制度困境就是建国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 结构的本质在于人为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限制和剥夺了农民作为中国公民应该 享有的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本来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不 奇怪。问题在于我国计划经济建立和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即隔离的户籍 福利制度,强化和僵化了城乡二元结构,阻滞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民逐 渐自然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过渡,从而在农民成为工业产业大军的同 时,锁闭了这个经济起飞阶段最重要的内需增长。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并不是因 为天生能力不足而受到排斥,而是由于权利不足和机会缺失而遭到歧视和限制; 并不是市场自然发育和权利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和户籍管 理制度的产物。城乡二元体制已成为中国经济更高质量的高速度成长的严重桎梏 和制度性障碍。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 8 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 示,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 二、社会结构转型对农民政治地位的影响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要求建立起新的、合理的制度规范体系,以维持社会关系的 稳定和社会正常秩序。借用阿尔蒙德的说法: “当政治体系现存的结构和文化非经 过进一步的分化和世俗化就不能应付新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时,发展就会来临” 。1 新的制度规范将建立在社会结构高度分化和社会成员合理流动的基础之上,其整 合程度会远远高于那种未经分化的机械整合。这将使政治体系更具有适应性、复 杂性和凝聚性,从而使政治制度化水平得以提高。 (一)社会结构转型为提高农民政治地位提供了契机 1、身份制的瓦解使农民拥有自主性 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完全限制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 成员的合理流动。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出僵化静止的特点,并且有很强的身份属性。 一系列将人们区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制度,构成了一个弹性很低的社会结构体系。 户籍身份、就业身份使城里人和乡下人,干部、工人和农民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 1 加a尔蒙德、小 g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越的界线。身份、地位一旦形成,个人就很难加以改变。而国家主要依靠外在的强 制力量和通过加诸社会之上的等级秩序来维持对社会的控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下,以往的制度设计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维持僵化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制度 和规范都将解体和失效。农民身份转化将逐渐打破传统的地域和身份界限,促成 广泛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各单位之间的日益相互依赖。农民作为整体得到了更大的 发展,必然有更高的呼声和更多的要求,对政治地位的提高必然存在更大的渴望。 2、农民公民意识在转型中显著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解放出来的一大批劳动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个体工商户大量涌现,乡镇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样,就从农民 阶级中分化出个体经营者阶层、私人企业主阶层、乡镇集体企业的经营者阶层、 乡镇集体和私人企业的工人阶层等。从世纪年代末开始,全国又出现一浪高过一 浪的“民工潮” ,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仍保有农村户籍的城市农民工。 这是农民阶级又一次的大分化。在农民阶级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可以主要 区分为从事一定规模经营的农业专业户和从事一般小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两个社会 群体。经过 20 余年的非农化进程,原来均质性的农村社会成员逐渐出现了角色和 身份的多元化。在这一分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政治意识公民意识显著提高,一部 分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提高了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逐渐改变了以自给自足 或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农民实现向现代 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 3、职业分层产生多元化的利益主体 上世纪 90 年代,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用“农民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使用生产 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这三个因素的组合”为阶层划分标准阐明 了我国农村“有 8 个阶层: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 者、智力型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 ”1根据 1993 年农业部农 村发展研究中心采用的框架,认为农民可以分为: (1)农业劳动者,即传统意义 上的农民,在农民中的比例约为 46-50%; (2)农民工,即在乡村集体企业,城市 二、三产业中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社会群体,比例为 16-18%; (3)农雇工阶层, 1 毕伟玉.农村社会分层中显现出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2007,(8):6.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这是受雇于农村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提供劳动能力而获得工资收人的农村 劳动者组成的社会群体,比例约为 16-17%; (4)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即生 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 人占有或支配,具有专门的技艺或经营能力的农民,约为 7-8%; (5)智力型劳动 者指具有一定专门技能,从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智力型职业的 农村劳动者组成的社会群体,约为 2.5%; (6)乡村管理者,村干部占 7%; (7)乡 镇企业管理者占 1.5% (8) 私营企业主, 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由营利性经济组织主要经营者组成的社会群体,约占农民总数的 0.4-0.6%。1 原来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重新组合,新的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产生,而新 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利益要求以及新的社会关系无论如何难以在旧的政治制度框 架内得到体现。农民分化使农村社会成员的利益主体和利益来源多元化、利益关 系复杂化、利益矛盾明显化,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基础上将产生出潜在的多元 化的政治利益主体,使社会政治力量的结构发生变更。农民要实现本阶层的利益, 就必须有效的参与政治。 (二)社会结构转型为提高农民政治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着的制度短缺无法满足农民就其政治权利的诉求。尤其 是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经济结构变迁、重组引发利益的再调整,社会结构转 型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分 化、整合,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资源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嫂 变,都会导致新旧两种社会体制的对峙和冲突。旧有的社会资源分配体制、控制 体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完善真正起作用,因而有 可能诱发和加剧特殊类型的风险。 1、农民不平等地位在转型中日益凸显 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始终是“后富阶层” ,是政策的“后发展对象” ,是 转型中的“弱势群体”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各阶层经济都不富裕的时候,农民 尽管缺乏政治权利但作为“工人阶级同盟军”被赋予很高的阶级定位。但当贫富 差距逐渐加大,经济基础的作用凸显出来,加上政策的倾向,空洞的华丽外衣不 1 本段的数据来源于:陆学艺.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8.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足以掩盖具象的渺小。从城乡看, 2000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 6316 元,而农村 居民日人均收入为 2253 元,其比例是 2.8 倍。若考虑城镇的各项福利性补贴,差 距将进一步拉大为 56:1。1 2007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9.5%, 是 1985 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 33.3:1,绝对差距达 到 9646 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2从农村内部来看,学者宋镇修 按照收入分层可分为:(1)贫困户阶层,占农村居民的 11.3%;(2)温饱户阶层,占 农村居民的 60%;(3)宽裕户阶层,占农村居民的 23.7%;(4)小康户阶层,占农村 居民的 5%左右。3因此,要保障农民政治地位,首要的是保障农民的平等权。 2、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跟不上转型的步伐 农民依然存在对封建宗法势力的偏倚,一时难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和文化 水平不高的限制。 “熟人社会” “人情关系”与现代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相比,依 然占据意识的上风。集体上访、暴力抗法等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较多,制度化参与 和利用法律手段救济权利落实的不够。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民的合法政治参与途径 的构建,以及政治权利的公平实现。 3、农民政治诉求遭遇旧有不完善的法律和体制 中国农民是民众的主体部分,中国农民的状况,决定着中国政治运行和发展的 方式、趋势和进程。转型以来,我国农民事实上是一个无组织的庞大阶级,政治参 与处于极不发达、极不规范的自发状态。如果说中国农民也是一种政治力量,那么 它是一种缺乏组织与参与能力的政治力量。对新生的社会阶层来说,他们在迅速摆 脱旧的社会身份、旧的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以适应法律制度的变化;另 一方面,作为从原来社会地位最低、缺乏身份优势的农民阶层转化出来的新阶层, 他们更迫切要求自己的权利受到尊重,更迫切地期望民主与法治建设能切实保障 他们真正当家作主。作为在改革进程中极具创造性活力的社会阶层,农民的主体意 识正在迅速觉醒。因此,可以说新时期农民需要更好地行使其政治权利,需要更 多的利益表达途径,对政治参与有更高的要求,对政治地位的提高有更大地期待。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4. 2 新华网.2008 年 10 月 5 日. 3 宋镇修.中国农村社会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124.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第二章 我国农民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 2000 年,李昌平同志在给总理的万言书中感慨到: “农民真苦,农民真穷,农 业真危险” ,1此后,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我们在关注农民问题的时候, 除了发展农村经济,还必须重视农村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农民政治地位研究无疑是其中一条重要 的线索。 第一节 乡村政治体制的演变 我国的乡村政治体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封建社会的乡绅主导的体制, 到清末民国时期不完善的掠夺式官僚体制,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制度和 村民自治制度,农民在其中的地位起起伏伏。 一、建国前的乡绅主导体制和掠夺式的官僚体制 在封建社会,国家政权在农村社会的治理,由于管理成本的限制,其较为健 全和正规的系统设置实际上只达到县一级。国家政权对农村的控制,对于整个社 会而言,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意义。 “事实上,老百姓与官府之间的交涉,亦只有纳 粮、涉讼两端。 ”2因此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农民,离政治生活基本是比较遥远的, 在县以下农村基层社会是由地方精英在非制度的层面进行的。由于农村发展的需 要,和地方精英垄断权力的欲望,地方精英控制着地方权威结构。这些地方精英 一般由族长、乡绅和地方名流组成,实际上承担着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日常生活 的管理职责。称得上是一种乡绅主导的自治体制。这种体制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 首先,地方精英对农村的管理实际上代表着国家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因为他 们常常和国家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就是代表国家发号施令。其次,在地 方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