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20091680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philosophy the variation of original confucianism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loyalty, courtesy and moral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cholars candidate: chen peng supervisor: prof. li zhenga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docto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chinese philosophy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a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2012 摘 要 i 摘 要 原始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源头,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儒家观念都是由原始儒家创 立的。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学者们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创立了儒家思 想观念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儒家所建立的思想观念体系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异, 其自身的形态特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异。儒学先后经历了原始儒学(即先秦儒学) 、 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现代新儒学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 儒学都发生了一些变异,这些变异现象的出现对儒学本身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是消极 的。笔者认为,研究儒家思想观念体系,不能仅从整全的角度从宏观上来理解,更应该 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从儒学的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出发。搞清楚后一个阶段相对于前一个 阶段出现了哪些变异的现象,这些变异对于儒学本身的影响如何。 本文选取了孝、忠、礼、德四个原始儒家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研究,将它们在原 始儒家语境中的含义阐释清楚。同时也将这些观念中存在的弱点指明,原始儒学之后发 生的变异正是这些弱点被利用所致。限于笔者的能力,无法对每一个阶段儒学发生的变 异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只能将原始儒学之后的儒学变异与原始儒学做一对比,将原始 儒家的优秀思想观念和积极的因素提炼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现代的很多学者在对整个 儒家思想观念进行理解和评价的时候,对儒学细分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在理解和诠 释儒学的时候使得儒学继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的对儒学的发展是有利的,有些则是 不利的。对此,本文也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探讨。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儒家思想的变异过程进行了梳理;第二章至第 五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从原始儒家的角度出发,对孝、忠、礼、德四个观念的本来含 义以及之后的变异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 从现代学者中选取了八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将他们对原始儒家某个观念的理解进行了考量。 关键词 原始儒家 变异 现代 摘 要 ii abstract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is the source of confucianism; many confucian ideas used today were founded by the original confucian. the original confucian scholars, with confucius, mencius and hsun tzu as the representatives, created confucian ideas based on the prevailing social need. the ideas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original confucian has constantly been changing as time goes by, so has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anism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in succession: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i.e.,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han confucianism, neo-confucianism, the real lear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modern neo-confucianism. some variations have taken place in adjacent stage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variations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on confucianis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tudy of confucian ideas system should not only be carried out from a holistic point of view at the macro perspective, but also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of confucianism at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we should find out the variations between adjacent stages, and the effect of them on confucianism itself. filial piety, loyalty, courtesy and morality, four representative concepts of original confucianism, were studied in present article and their meanings in the original confucian context were clearly explained. weaknesses in these concepts were also pointed out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later variations of original confucianism occurred due to the exploitation of these weaknesses. owing to the authors limited ability to take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s at every stage, only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variations and original confucianism was conducted and the excellent original confucian ideas and positive factors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were extracted for our reference. many modern scholars don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onfucianism segment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and always bring out new variation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some of the variation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while others are detrimental. we also try to make some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has mainly combed the variation process of confucianism; chapter ii to chapter v are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ing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filial piety, loyalty, courtesy, morality and the reasons for 摘 要 iii later variations.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ings of certain concept of eight representative figures selected from modern scholars are also consider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original confucianism variation modern 目 录 iv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1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2 1.3 儒家思想的变异过程3 第 2 章 原始儒家孝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16 2.1 原始儒家孝观念的含义与弱点17 2.1.1 原始儒家孝观念的含义 17 2.1.2 原始儒家孝观念的弱点 18 2.2 原始儒家孝观念的变异 21 2.2.1 家国同构22 2.2.2 有意歪曲24 2.2.3 变异后的孝27 2.3 现代学者对原始儒家孝观念的理解28 2.3.1 现状28 2.3.2 吴虞对孝的批判29 2.3.3 胡适区分孝与愚孝31 第 3 章 原始儒家忠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34 3.1 原始儒家忠观念的含义与弱点35 3.1.1 原始儒家忠观念的含义 35 3.1.2 原始儒家忠观念的弱点 36 3.2 原始儒家忠观念的变异 40 3.2.1 回避限制40 3.2.2 忠变异成愚忠42 3.2.3 强化伦理本位观念 44 3.2.4 伪装成圣人45 3.2.5 变异的忠46 目 录 v 3.3 现代学者对原始儒家忠观念的理解47 3.3.1 现状47 3.3.2 严复对愚忠和圣人的批判48 3.3.3 陈独秀从整体上否定儒家学说51 第 4 章 原始儒家礼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55 4.1 原始儒家礼观念的含义与弱点56 4.1.1 原始儒家礼观念的含义 56 4.1.2 原始儒家礼观念的弱点 58 4.2 原始儒家礼观念的变异 61 4.2.1 发挥正名思想62 4.2.2 重新解释克己复礼 67 4.2.3 变异的礼68 4.3 现代学者对原始儒家礼观念的理解69 4.3.1 现状69 4.3.2 贺麟超越的理解礼的观念71 4.3.3 李大钊为了政治目的批判儒家学说74 第 5 章 原始儒家德观念的变异及现代学者的理解78 5.1 原始儒家德观念的含义与弱点80 5.1.1 原始儒家德观念的含义 80 5.1.2 原始儒家德观念的弱点 85 5.2 原始儒家德观念的变异 89 5.2.1 圣人崇拜91 5.2.2 道德利益化93 5.2.3 实然性善论97 5.2.4 片面解释中庸100 5.2.5 放大自律作用104 5.2.6 变异的德106 5.3 现代学者对原始儒家德观念的理解107 5.3.1 现状107 目 录 vi 5.3.2 徐复观从整全的角度理解儒家的德109 5.3.3 牟宗三与康德哲学结合 113 结 语117 参考文献119 致 谢124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儒家思想观念对中国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不可能不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你或许可以不知道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但是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一定会知道孔子,一定会知道孔子留下的许多经典 语录。大到政府的处事原则,小到个人的日用常行,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儒家思想 观念的影响。在经学时代孔孟之道被国人尊为大义,其著作也被国人尊为圣贤之书。孔 子在中国的地位高于任何一位伟人、帝王、大师,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是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果说西方人心中的“神”是耶稣,那么中国人心中的“圣”就 是孔子。在中国,孔子被作为大成至圣先师顶礼膜拜,他的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过一个“轴心时代”的 概念,即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之间的这段时间。他认为人类的精神文化在这六 百年的时间里步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人类的文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开花, 人类的精神基础开始在中国、 印度、 以色列和希腊奠定。 在这个时期, 中国出现了孔子; 印度出现了佛祖释迦摩尼;以色列出现了犹太先知;希腊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哲学先行者。 “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 考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 1p40 在先秦时代,政治方面群雄并起,思想方面百家争鸣。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春秋末至 战国的大动荡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地诸侯纷争,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当时“和 而不同”的人文奇景。西汉的学术大师司马谈把先秦的学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六家(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 。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根据刘歆的七略撰写了汉 书艺文志 ,书中他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十家。在这诸家学说中,儒家学说仅为其中的一派。但是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地前进, 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在不停接受历史地检验。那些不符合历史要求的理论被无情淘汰了, 唯有儒家学说直到今天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并且依然对国人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究其原因何在? 河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2 在笔者看来,其实并非是儒家思想观念适应了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是随着 历史的发展,我们对儒家学说,主要是原始儒家思想观念的理解与诠释在不断地发生着 变化。 (本文中所谓的原始儒家,特指以孔子为代表开创的儒家,同时也包括孟子和荀 子在内。其主要经典著作为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易 、 诗 、 书 、 礼 、 春秋 、 荀子等先秦儒家著作。其代表人物上至孔子,下至荀子,主要以先 秦时期的儒家为主。先秦以后的儒家并没有被界定在本文的原始儒家的范围之内。 )这 种变化有积极方面,当然也会有消极方面。变着变着,很多原始儒家思想观念的精华被 抹去了,代之以统治者自己需要的某些东西。此时的儒家学说就发生了变异的情况,与 其出身原始儒家理论有着很多的不同。历史进入现代阶段之后,很多现代学者对儒 家思想观念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要全盘否定儒家学 说,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 ;另一种则是要重新复兴儒家学说,如现代新儒家们 所做出地不懈努力。然而不论是否定还是复兴,其主张者都是从个人对儒家思想观念的 理解角度出发,极少有人从原始儒家思想观念的本意出发去阐释儒家学说。因此他们所 得出的结论与原始儒家的本意相比难免有距离,其所创理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原始儒家思想观念中有很多至今我们仍然在沿用的观念和范畴, 比如, 仁、 忠、 义、 孝、德、礼、学、信、教等等。限于篇幅和笔者的能力,本文将仅就其中的孝、忠、礼、 德四个观念进行阐释,以此作为原始儒家思想观念变异情况的缩影。在现代学者中,本 文也仅选取了八位代表性人物,就他们对原始儒家思想孝、忠、礼、德观念的理解进行 分析。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写作跨度相对较大,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因此,笔者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重 点主要放在了两个方面,即关于原始儒学的经典著作和现代学者针对原始儒学的著作。 在对原始儒学的经典著作进行分析和挖掘的过程中, 笔者研究方法的方式是尽可能 地贴近原始儒家的本意和初衷。 为什么研究儒家思想观念非要从原始儒学的本意出发? 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来, 认为以前的所有哲学存在于一种似乎非常合理的状 态之中,这就是体系化。这种体系化的哲学对作者与读者来说是不平等的,因为作者无 疑是强势的,而读者则是相对弱势的。体系化的哲学自以为完美无缺,而其实真正的完 美是不存在的。它对内孤傲的自足和对外狭隘的封闭正是限制其发展的致命因素。针对 第 1 章 绪论 3 这种局面,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主张给予读者对文本真正的解释权,从而拉平读者与 作者之间的关系,追求双方在解读文本权利上的平等。“解构首先与系统有关。这并不 意味着解构击垮了系统,而是它敞开了排列或集合的可能性,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说成是 凝聚起来的可能性,这是对系统的一种反应,也就是对系统的关闭和开放的一种反 应。” 2p19按照现代解释学理论,文本的读者是有权力去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诠释的,对 文本的理解更没有必要是只有一个标准。这些理论似乎都很有道理。不错,儒家思想观 念之所以能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之中,乃是因为它能与我们每一个个体相结合。 而结合的过程恰恰是每一个个体对原始儒家思想观念的诠释和创新的过程。 这本无可厚 非, 但是当某个体把其个人诠释的儒家思想观念利用某些便利条件, 比如垄断的解释权, 比如媒体和舆论等便利条件, 强迫大众去接受其个体所诠释甚至是主观臆想的儒家思想 观念的时候,儒家思想观念就发生了变异。因为此时大众被强迫接受的儒家思想观念是 某个体所“认为”儒家思想观念,并不是原始儒家思想观念的本身。它不是从原始儒家 的本意出发的,而是从某个体理解的角度出发的。 本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献比较多,如诗经 、 易经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荀子 、 韩非子 、 礼记 、 孝经 、 说文解字 、 汉书 、 朱子语类 、 春秋繁露 、 传习录 、 张子语录 、 明夷待访录等等。特别是对于最重要的论 语 、 孟子 、 荀子三部著作,笔者参考了多个版本。本文所涉及的现代文献也很多, 针对本所写到的八位现代学者, 笔者选取了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研究。 如, 吴 虞文录 、 胡适文存 、 严复集 、 文化与人生 、 李大钊选集 、 中国人性史论先 秦篇 、 现象与物自身 。 1.3 儒家思想的变异过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形态也不同。迄今为止 儒学经历了原始儒学(即先秦儒学) 、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现代新儒学这 样几个阶段。儒学在每一个阶段的形态都有所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变异。后儒们在发 展儒学的同时也是儒学自身发生变异的过程。下面我们先来简要地把这种过程回溯一 下。 原始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至荀子一直在发生着变异, 当然这些变异尚在原始儒学可以 承受的范围之内。荀子的思想尚属于原始儒家的思想范畴,但其弟子李斯和韩非的学术 河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4 理路却进入了法家学派,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原始儒学到了后期其思想也在不自觉地 发生着变异。西汉初期,经济凋敝民力困乏,所以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为指导,实行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此间,陆贾、贾谊等儒家学者一方面从儒家“王道” 、 “仁政” 思想出发, 另一方面又能依据现实政治需要有所变通, 故其建议也为专制统治者所接受。 经过数十年地苦心经营,呈现所谓“文景之治”的太平景象。汉武帝即位后,为了进一 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和思想统治, 再图霸业, 遂改无为政治为有为政治, 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一统于天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 “罢黜百家”绝非“焚书坑儒”式的文化专制, “独尊儒术”也并非儒家独存,只是官 方提倡儒学,只有治儒家学术的人才可以做官。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特别重视被董 仲舒神学化了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部分, 实行起来往往是儒法兼施、 阳儒阴法、 王霸相杂。正如汉宣帝斥责主张纯用儒学的太子时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3p42。但“独尊儒术”毕竟使儒学由民间之学变为了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主流思想意识。 董仲舒为了适应专制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对其之前的原始儒家思想进行了改 造,并尽力将其神学化。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君权天授,天人感应,三纲五 常,性三品,三统循环论等。董仲舒把原始儒学已经怀疑甚至否定的命定论,与有一定 唯物主义成分的阴阳五行中的某些说法进行杂糅与捏合, 对孟子以来以伦理道德为特定 内容的“天人合一”论进行了神学唯心主义地阐释和发挥。他把“天”说成是既超越、 又主宰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有意志的人格神, “天者,万物之祖也” 4p85, “百神之大 君” 4p82。把阴阳说成是天的意志体现,阳尊而阴卑,天尊而地卑;又把五行也说成是 天命的体现,五行相生,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克,体现天的刑罚。天是一个大宇宙, 人是一个小宇宙,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4p71。董仲舒还认为,天所有的道德品质,在 人的心内本来就有。只要通过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天意。 “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 4p74,即所谓的“以人合天” 。但只有圣人才能知天命通鬼神,普通人是做不到的。他的 君权天授论认为,君权上天所授,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4p46。天至高无上,故天子也 至高无上,反君就是逆天。他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大自然各种现象都是天意的体现,是 对人、对人君地监视和示意。若顺从天意,天降各种“符瑞” ,风调雨顺,表示赞许; 若违逆天意,就会受到惩罚,发生水旱灾害;再严重就会遭到“天谴” ,如日蚀地震之 第 1 章 绪论 5 类;若还不纠正,就会遭到“天罚” ,如兵刀雷击等。人要以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 难。这种理论直接成为两汉“谶纬”迷信的理论根据。他的三纲五常理论认为“阳尊阴 卑” 、 “阳贵阴贱”是永恒不变的“天意” ,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4p66,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4p67,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合于“天意” 的永恒不变的伦常关系秩序;仁、义、礼、智、信“五常”则是与“五行”相配,具有 永恒合理性的道德规范。他的性三品说则以天有阴阳之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的人性, 并把人性分为天生能善的“圣人之性” 、只能为恶难以为善的“斗筲之性”和可善可恶 的“中民之性” 。他的三统循环论则是在战国末期“五德始终”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夏 为黑统、商为白统、周为赤统、汉代又回到黑统,如此循环不已。而颜色和具体形式的 改变,并不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延续。因为“道”原于“天” ,贯古今,永恒不变。故 “王有改制之名,而无易道之实” 4p8。此说被概括为一个形而上学命题: “天不变,道 亦不变” ,其实质是把君权专制制度神圣化后又凝固化。 董仲舒的理论,实在是思想学术研究在君主专制的政治高压下的无奈之举。由于他 提取了原始儒学及其他学说中已经被国人所认可的某些理念和范畴, 又利用了当时国人 思想中某些模糊和局限,进行了较为精巧地编排阐发,更由于经他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 为官学与统治者的社会政治举措相配合, 故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产生了极为广泛和久远 的影响,也使得原始儒家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状况。 儒学在西汉,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家,尊其为不在位 之“素王” ,认为孔子删订“六经”寄托其政治理想,故六经乃治国之道。今文经学重 视春秋公羊传 ,认为它是传统儒学的核心,且着重于发掘“六经”特别是公羊 春秋中的“微言大义” ,发挥其中的义理,有明显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倾向。为此甚 至提出了许多怪异的言论,大讲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符瑞灾异等,故多失之臆说。古 文经学则以孔子为文化学者,尊其为先师,认为“六经”只是经孔子记录整理的历史文 化资料。古文经学重视周礼 ,以其为传统儒学的核心。古文经学把儒学当作纯学问 来做,注重名物考据、文字训诂,学风朴实但失之繁琐,与现实明显脱节。今文经学与 古文经学经历了长期激烈的斗争。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 79 年)的白虎观之辩,今文 经学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班固奉命撰写具有国家法典性质、集今文经学之大成的 白虎通义 ,今文经学遂成为官学。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 河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6 上,吸纳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形成了郑学,受到了当时儒生们的极大尊崇。从此, 儒学一脉效力于政坛,一脉自囚于书斋,且不论是哪一派都与君主专制统治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而原始儒学中务实、致用、经世、进取及人文关怀等可贵的思想精华,或被 扭曲变异,或因弱化而没落。原始儒家思想的变异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如果把先秦诸子时期看做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的话,那么宋明时期则是中国哲 学第二个高峰期。在此期间,儒释道三教融合进而转生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形态 理学。宋明理学是公元十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七百年间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社会思潮,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定型与成熟。 从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看, 理学思潮是宋、 元、 明几代儒家学者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及佛老倡导的出世主义对儒家伦理的冲击所造成 的知识阶层的心灵冲突和意义危机,而自觉自发地重新阐扬孔孟道统、建构新的理论形 态的新儒学运动。其基本精神是以儒家道德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价值内核,批判吸纳 佛学、道家、道教思辨哲学的某些理论命题、范畴及精神建构形上本体与内在心性相贯 通的道德形上学,借以化解社会矛盾,拒斥异端思想,抑制心灵冲突,净化情感欲念, 提升人格境界,为知识阶层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宋明理学的产 生,首先是适应于当时专制统治者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这与原始儒学已经有了很大的 不同。理学的出现虽然继承了原始儒家的很多优秀思想,但其宗旨却是为了适应社会的 需要而改变自身,并不是像原始儒家一样期望用自身的理论来改变社会。这一变化非同 小可,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原始儒家的学术理论。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大汉与盛唐由 顶峰滑落之后,继之而来的是两个闻名的乱世。尤其唐代繁荣辉煌所伴随的腐败奢糜、 人伦混乱、纲常松弛、道德式微,竟成为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唐王朝崩塌的重要内因。而 理学,正是儒家学者革除时弊、整顿人心,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 危机和道德危机的举措。其次,理学是复兴儒学运动的延续,以应对佛、道的弥漫和挑 战。唐朝中叶,韩愈猛烈抨击佛教,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道世系,开启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启发 后来儒者弘道传道、 复兴儒学。 李翱以 “性善情恶” 论为儒家性善论做出新论证, 其 “复 性” 的思维方式和把儒学当作 “性命” 之学的观点, 以及融汇儒佛的思路启发了理学家。 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 、以仁、义为“人道” ,构筑起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合 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实开理学端绪。宋明理学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 第 1 章 绪论 7 上,继续完成他们自我认为的“儒学的复兴” ,当然同时也是原始儒学继续变异的过程。 魏晋玄学曾将三教进行了一次融合;唐代三教并行,又在独立发展、相互论争中交融。 其间,儒学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理学则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道入儒, 以期望建立一个能融合“百家之学”的思想体系,来完善自我,取代佛、道。 当然,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期间也分成了很多的流派,主要流派是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流派。如果以流派产生或发生 影响的地域来划分,宋代理学可分为濂学(周敦颐) 、洛学(二程) 、关学(张载) 、闽 学(朱熹)四个主要流派,另外还有南宋湖湘学派,江西抚州象山学派等;明代中后期 的理学(心学)可分为姚江、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蕺山等区 域性流派。这是一种传统的划分。如果按学派的为学宗旨和思想划分,则理学思潮可以 分为以周敦颐、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世称程朱理学) ,以南宋陆九渊、明代王 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世称陆王心学) ,以及张载所开创并为明代中期的王廷相拓展了 的“气学” 。程朱理学以绝对超验之“理”为万物存在的本体(本质和根据) ,强调形上 之理相对于形下之气“及天地万物”的本质优先性;陆王心学将绝对超验之理置换为主 体之心,主张“心即理” 、 “心外无理” ,并以道德主体性哲学取代了理决定气的绝对伦 理主义;张载提出气本气化的本体论,但其心性论与程朱理学相合,王廷相、王夫之从 气本论出发,不仅批判了程朱,而且否定了陆王,更成为宋明理学转向清代实学的重要 环节。 为了更好分析理学与原始儒学在学术理路上的不同, 下面对理学主要流派的思想作 一简要梳理。 作为理学开山祖师,北宋的周敦颐构建了一个容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宇宙 论体系,以原始儒家的礼法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宇宙生成、万物演化思想和佛教思辨 哲学,企图从“本然之全体” 5p125上构筑儒学的形而上基础。周敦颐以儒家经典易传 和中庸为主,掺杂道家思想和五代时道教徒陈抟的无极图,提出一个宇宙生成论作 为理学的哲学基础和内核。他提出宇宙本源是“太极” ,因其无形无声、无始无终,又 叫无极。太极一动一静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6p2。圣人模仿太极而建人 极,人极即“粹纯至善” 7之“诚” ,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8p25,道德最高境界。 人性本善,但因后天习染而有善恶之分。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恢复本性达到“中 河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8 正仁义” 6p2的至诚至善境界,成为圣人。 二程、朱熹之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天理”本体论。第一,作为宇宙根本和全体的 太极,包含理和气。理在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