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 代 华 严 “ 中 兴 教 主 ” 晋 水 净 源 研 究 宋 代 华 严 “ 中 兴 教 主 ” 晋 水 净 源 研 究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做过贡 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 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日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i 内内 容容 摘摘 要要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中轴点,地位独特,影响深远。对 于中国化佛教的演进历程而言,经过“会昌法难” 、周世宗禁佛及五代十国的近百年分裂与战 乱,元气大伤。赵宋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对宗教的政策大体是宽容的,加之历代皇帝对于 佛教皆有扶持,一些教派开始重兴。华严宗即是北宋得以复振重兴的代表性佛教宗派之一, 先后出现了以“二水四家”为代表的华严学僧,一改唐末五代衰颓之势。 本论文即以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10111088)的生平活动、主要思想及对 宋代华严中兴的贡献为研究中心,再现北宋华严中兴的历史景象,评价其影响与地位。 在北宋时期,华严学僧以结合楞严经 、 圆觉经 、 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论来阐释 华严义理为主导内容,这固然是深受唐代澄观、宗密等华严祖师思想影响的结果,但扩展而 言,北宋华严涉及到四个领域的具体内容:一是注重杜顺法界观门 、法藏修华严奥旨妄 尽还源观的研讨,以最大限度地回应天台批评华严“有教无观”之说;二是关注大乘起 信论的疏释,特别是分判起信论的圆教与实教,这一分判对南宋华严有较大影响,亦 可回应禅宗对华严思想的排斥心态;三是侧重于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阐释,在这 方面主要有以“宋代华严四大家”之一的道亭义苑疏为代表文献;四是明确地建构华严 祖统说,以回应天台“释教正统论”的教派挑战。综观晋水净源的华严学阐释活动,可以说 完全贯穿于上述四个领域。 净源的思想主要在对祖师著作的阐发中得以表现。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再加上早年的 求学经历,他的思想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色是融会贯通再加以创造。 净源从北历南,转益多师,其最主要的师资即为长水子璿(965-1038),后世并称为宋代 华严“二水” 。综观净源一生,除讲授华严义理之外,亦倾尽心力为宋代华严的中兴做了几件 关键性的工作: 其一建立了多个华严道场。其中慧因禅寺改为贤首教院,成为永久弘扬华严的道场,不 但对宋代杭州成为华严义学研究中心意义重大,而且对后世华严宗的传播亦有重要作用。同 时慧因寺由于收藏了高丽僧统义天受皇帝之托赠送的金书华严经三部,俗称高丽寺,成 为后世高丽信众虔诚礼敬之所,中韩文化交流的纽带。 其二建立华严教藏。净源收集、整理、重刊了大量华严典籍。尤其是义天求学座下, “咨 决所疑” ,带来大量“会昌法难”之后中国国内佚而不传的华严祖师著述,成为宋代华严宗重 兴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其三确立华严宗传法谱系说。华严宗自净源始明确提出“五祖”说和“七祖”说。自此, “贤首宗裔皆出一本” 。 其四制定华严宗礼忏仪轨,使华严宗有了本于华严奥旨而利于修证的礼忏之仪。 高丽僧统义天,因其地位特殊,愿心广大,在宋元祐元年至元祐二年(10861087)入 宋求法,广参博学中国佛教诸宗,尤其是师礼净源,促成慧因禅寺改为贤首教院,对宋代华 严宗的复兴,对高丽佛教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 净源净源 宋代华严宋代华严 义天义天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ii abstractabstract as a cent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song dynasty has a unique position and far-reaching imp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tangwu emperor to buddhism and the war of nearly a hundred years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buddhism faded. the emperors of every generation surported buddhism after zhao so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some buddhism sect started to flourish. huayan sec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re-prosperious sects in beisong dynasty. chang shui, jin shui and the four famous huayan monks who represented the men of studing hua yan sutra changed the recession trend since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jin yuan (1011-1088), called ancestor of revitalizing xianshou sect is the cenere of the research. through jin yuans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of all the life,the history of huayan sect in beisong dynasty will be reproducted and the impact and status of jinyuan will be evaluated. in the bei song period, monks studying huayan sutra explained huanyan combining “lengyan sutra”, “yuanjue sutra” and “dachenqixin sutra”. this was influenced by the ancestors of huayan sect chenguan and zongmi. but in terms of expansion of the bei song huayan, four areas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contents: firstly, focus on method of meditation” of du shun and fa zang in order to response the criticism of tiantan sect. second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lanation of “dachenqixin sutra”. thirdly, emphasize the explanation of fazangs book “huayan yicheng jiaoyi fen qi zhang”. daoting was on behalf. lastly, establish the tree of huayan sect ancestors in order to face the change of tiantai sect. . in conclusion, looking at jinyuans interpretation activities on huayan theory , we can say it fully permeate the above four areas. the thought of jinyuan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his articles. an obvious character of jinyuans thought is absorbing then creating. in all his life, in addition to teaching huayan theory ,jinyuan ran eff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uayan religion group. he did several pieces of key work: the first, setting up several places especially for huayan monks to study and live, which not only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huayan study ,but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 of lately huayan theory. furthermore, because of packing away three golden huayan sutra donated by korea emperor, temple-huiyin was called “korea temple”. it became not only a holy place for the korea believer to worship but also a tache for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china and korea. the second, to establish the bookstore of huayan sect. jinyuan collected, sorted and re-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books on huayan theory .especially when yitian came to china and became the student of jinyuan, he brought a large number of books written by the ancestors of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iii huayan sect which couldnt be found since the destruction of tangwu emperor to buddhism. it is one of the key condi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huayan sect. the third, to establish the tree of huayan ancestors. since then, huayan sect had a unit ancestors tree. the fourth, setting down the ceremony of confess. yitian, the korean monk leader, came to china and studied from many famous hierarch during 1086 and 1087.he visited jinyuan as a student and made huiyin zen temple conserve to teaching temple. this made a large contribution to the re-prosperity of huayan sect in song dynasty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 buddhism. in this paper, the life and contribution of jinyuan are collected and cleared up. it fills in the domestic blank on the study.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t still has some value for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jinyuan huayan sect yitian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iv 目目 录录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 i abstractabstract . . ii 目录目录 . iv 绪绪 论论 . 1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 第二节 华严学研究综述 . 1 第三节 宋代华严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 4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 5 第一章第一章 净源所处的时代背景净源所处的时代背景 . 6 第一节 北宋社会:世界领先 . 6 第二节 宋代佛教:走向复兴 . 7 第三节 杭州佛教: “东南佛国” . 7 第二章第二章 净源生平净源生平 . 8 第一节 由儒入佛,青年转向 . 8 第二节 广参博学,教海义龙 . 8 第三节 力兴华严,悲心广大 . 10 第三章第三章 净源与宋代华严中兴净源与宋代华严中兴 . 12 第一节 建立华严道场 . 12 第二节 建立华严教藏 . 13 一、佚而复传的华严祖师撰著 . 14 二、净源的撰述 . 14 三、经净源重刊的典籍 . 16 第三节 确立华严宗传法谱系说 . 16 第四节 制定礼忏仪轨 . 18 第四章第四章 净源的主要思想净源的主要思想 . 22 第一节 思想渊源 . 22 第二节 思想贡献 . 24 一、独标一帜的“同教真心”与“别教真心”说 . 24 二、易修易证的观法 . 25 三、华严法系说 . 25 第五章第五章 净源与高丽僧统义天净源与高丽僧统义天 . 28 第一节 义天生平简介 . 28 第二节 义天入宋与净源的师生之谊 . 29 第三节 宋代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慧因高丽寺 . 3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v 第六章第六章 净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净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34 第一节 净源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34 一、华严宗派思想史上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 34 二、华严中兴对宋代社会与佛教文化交流的影响 . 35 第二节 华严余绪 . 3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7 附录:净源简谱附录:净源简谱 . 39 致谢致谢 . 41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4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1 -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绪绪 论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指 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可见,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 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对于佛教而言, 经过 “会昌法难” (841845) 以及其后近百年的分裂与战乱, 元气大伤。 赵宋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对宗教的政策大体是宽容的,加之历代皇帝对于佛教皆有扶持, 一些教派开始重兴。可以说,这是一个经过隋唐的宗派繁荣和“会昌法难”的兴衰之后,重 新焕发生机的时代。 作为一名中国佛学的研究者,笔者在阅读华严宗的有关文献资料时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 问题,如关于华严宗宗派形成的时间问题,近年有王颂博士提出新的说法,认为形成于宋代 江南地区,而不是过去大多学者认为的唐代。 这是个大胆的提法,为华严宗宗派史、甚至 中国佛教宗派史的研究开阔了视野;华严义学自“会昌法难”之后,跟中国其他以理论见长 的宗派一样趋于衰落,但在北宋时曾有一段复兴,甚至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禅寺改为教寺, 是为杭州慧因寺,其历史过程究竟如何?慧因寺又名高丽寺,为千年古刹、历史上“华严第 一道场” ,历经朝代更替,始终在中韩两国的僧人和信众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探明其历史, 挖掘其对当前新时期下中韩乃至东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意义也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所有这 一切都指向宋代华严的“中兴教主”晋水净源。 目前国内华严宗的研究现状是,关于宋代华严历史及思想的研究,仅见一些通史概论性 的介绍,近年来开始转入专题性的研究,晋水净源的专题研究尚属空白。鉴于其对华严宗的 历史贡献和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做此选题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华严学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华严宗及华严哲学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20 世纪初,杨文会先 生据朝鲜藏本考订华严发菩提心章 ,指出其中的错简,成为研究华严学的先驱之一。 僧人月霞和应慈则是两位引人注目的华严巨匠。 月霞在江苏常熟兴福寺等地办华严大学, 毕生致力于华严教学。应慈是月霞的师弟,号称“华严座主” ,专讲华严,还组织“华严疏钞 详见王颂: 从日本华严宗的两大派别反观中国华严思想史 , 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 04 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2 - 编印会” ,主持编印华严经疏钞 ,汇集了中、印、日、藏等十多种版本,考订异同,补正 缺失,功莫大焉。 太虚大师对华严也颇有研究,曾作略说贤首义 ,以明“所崇于华严者,虽不若墨守贤 首家言之甚,而于平等大乘之上,别标华严之殊胜处,实不让持贤首家言者也。 ” 就学术界而言,冯友兰写的中国哲学史中对华严宗的理论作了现代方法的解构,汤 用彤则在史学上梳理了华严宗的发展脉络。这些研究都是拓荒性的,对后来的学者有极大的 启发。 20 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华严学研究不断发展,大陆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有吕澂、 侯外庐、任继愈、郭朋、方立天、魏道儒等。 吕澂在分析了华严经的形成和理论的表现之后,再对比华严宗的学说,指出“从思 想方面说,华严宗和华严经各有分际,是不应混同的。 ” 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 的借鉴。 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第四册,对华严宗的哲学理论作了分析,尤其注意对华严学的 “理” 、 “事”两界的“法界缘起”思想的剖析,指出了它们对后起的宋代程朱儒学的影响。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对华严经做了较多的研究,对该经的体系、 思想等的分析非常详密。该书指出, “ 华严经关于三界唯心的著名论断,实质上是对十二 因缘、业报轮回的传统宗教观念的哲学概括。这一概括,在佛教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因 为它把原来纯属宗教的虚构,转化成一般的哲学命题,从而赋予特殊的神学虚构以普遍的世 界观的性质。 ” 郭朋的隋唐佛教则对华严宗的思想特点予以了更为详尽的解说,其宋元佛教则 是一本关于宋元佛教的简史。 方立天是较系统研究华严宗哲学的学者之一, 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一书中。他在书前的“华严金师子章评述”中,对华严宗的学说及法藏的事迹给予了较为全 面的解说,尤其是从社会根源上考察了华严宗的产生与理论渊源,强调华严宗的“事事无碍” 理论是典型的中国佛教思想命题和中国思维方式,是先秦庄子以来齐物论思想的发展,也是 着重探讨本末体用关系的魏晋玄学的发展。 魏道儒的华严宗通史是近年出版的一本华严宗的通史性著作,书中作者论述了从华 严经学到华严宗学教理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认为华严学从形象描述的宗教文学向概念分析 的宗教哲学的理论转型,为华严宗教理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的转变,是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诱导下发生的理论创造过程,非常具有新意。 陈永革的法藏评传则是对华严教义的集大成者法藏的生平及思想进行完整梳理及述 评的专著。 论文方面,游有维的华严宗的起源、传承、演变与复兴 ,系统叙述了华严宗的形 吕澂: 华严宗(下)唐代佛学六宗学说略述之二eb/01. .hk/qikan/xdfx/5409-009b.htm 法音 ,1997 年第 5、6 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3 - 成、流传及思想内容。 邱高兴的华严宗祖法藏的生平及其思想 , 详细叙述了法藏的生平和思想。 方立天的华严宗心性论述评 着重论述了华严宗从性起论出发展开的心性论学说, 认为法藏的明佛种性说、智俨和法藏的自性清净说、澄观和宗密的心性即良知说与真心即佛 性说,以及李通玄的自性即不动智说,构成华严宗心性论的重要内容。 徐绍强的法藏圆融哲学的思维特色 及法藏的无尽缘起说, 对法藏的“三性 同异”和“因门六义” 、 “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的涵义及哲学意义作了分析和评述。 姚卫群的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 指出了华严经和华严宗的著述所表现的般若 中观思想。 还有董群的宗密禅学思想和历史地位浅析 、周群的宗密禅教合一思想论析等 对宗密的禅学和教禅合一思想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 港台学者对华严学的研究也一直非常活跃,专著有方东美华严宗哲学 、李世杰华严 思想要义 、邓克铭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 、张曼涛主编的一百卷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 有四本关于华严学的论文集( 华严学概论32 、 华严思想论集33 、 华严宗之判教及其发 展34 、 华严典籍研究44 ) 、蔼亭法师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10 卷 、贤度法师编 著的华严学专题研究 等。 华严学研究的学术重镇无疑是在日本。自汤次了荣于 1915 年出版华严大系以来,日 本佛教学研究在此一领域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学术积累,名家辈出,如高峰了州著有华严思 想史 、 华严论集11,坂本幸男华严教学之研究12,石井教道华严教学成立史13 等。特别是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先后有结城令闻、玉城康四郎、镰田茂雄、木村清孝等 学者,相继推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如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 14、 初期中国华严思想之研究 15、 中国华严思想史16、 华严思想17等。 以上这些论著大都以唐代华严历史及思想为主要讨论对象, 对于宋代华严仅为简略涉及。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有关华严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三大转向。 其一是转向对东亚华严学的整体性研究。这一转向以东京大学镰田茂雄教授为代表,对 世界宗教研究 ,1992 年第 3 期 中华文化论坛 ,94 年第 4 期 法音 ,91 年第 12 期 佛学研究 ,96 年第 5 期 中华文化论坛 ,96 年第 4 期 世界宗教研究 ,1995 年第 1 期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台湾华严莲社,1998 年版 财团法人台北华严莲社,1998 年版 百华苑,1942 年 11 国书刊行会,1976 年 12 平乐寺书店,1956 年,此书台湾为中译本 13 平乐寺书店,1964 年 14 镰田茂雄,1965 年 15 木村清孝,1977 年 16 木村清孝,1992 年 17 结城令闻,1999 年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4 - 于中国华严、日本华严及朝鲜(新罗、高丽)华严进行了文献上的整理,先后推出了华严 教学研究资料集成 和禅典华严资料集成。 其二是华严学研究开始转入对宗密以后的华严学的关注,尤其注重华严教学中的圆融思 想,其中以吉津宜英教授的华严禅研究为突出,如华严禅思想史之研究 、 华严一乘思 想之研究 等。 第三个转向, 表现为佛教文化史学的研究, 日本华严研究所所长小岛岱山博士主编有 华 严学研究 ,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研究论著。此外,石井公成华严思想之研究 、论文集华 严学论集 、中村薰中国华严净土思想之研究等,也是值得参考的研究文献。 对于宋代华严的研究,正是在上述华严学研究的学术转向过程中得到重视。 目前致力于宋代华严研究的大都为出生于二十世纪 6、70 年代的佛教学者,他们既有学 院派严格的学术训练,更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转入宋代研 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日本驹泽大学吉田刚(现任教于京都花园大学) 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华严教学史之研究 (1999) 、国际佛教大学的王颂(现任教于北京大 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华严宗晋水净源的研究:以华严思想研究为中心 。在博士论 文的基础上,吉田刚和王颂在日本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 南都佛教 、 宗学研究等佛教 学研究刊物上刊发了一些相关研究论文。这些是本研究最值得参考的当代研究文献。 第三节 宋代华严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宋代华严学研究的不足,究其主要原因,约有二端。 首先是学术成果累积的缺乏。 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地积累。目前国内的佛教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视野、研究方法都比较 单一,表述显得呆板。在中国佛教研究中,以批判性研究为主的多,科学性的客观“描述” 方法、哲学性的规范“理解”方法、文化性的相互“对话”方法,都运用得很不充分,束缚 了学者的研究理路和研究方法,致使我们的研究多为通史类、概论性的,既缺乏明确的问题 意识和深入的专题研究,又没有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 其次是受制于文献资料。 自宗密以降,由于“会昌法难” (841845 年) ,佛教典籍废弃,人才流失,导致华严教 学的传承中断。当时有关华严学的许多典籍传入朝鲜,国内佛教学术研究由于学术训练、研 究经费等诸多原因,一直未能重视流入朝鲜的华严典籍,致使宋代华严研究至今仍未能得到 东京大学,1983 年 大藏出版,1982 年 大东出版,1985 年 大东出版,1991 年 春秋社,1996 年 大藏出版,1997 年 法藏馆,2001 年 2003 年,尚未出版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5 - 充分的探讨。而日本学者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展开宋代华严研究,正是得益于朝鲜华严文献之 便。 上述分析表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由于需要掌 握朝鲜、日本的相关历史文献,加上当前可资借鉴成果的匮乏,使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本论文以晋水净源为研究中心,将净源置于其生活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 会大背景下,阐明其生活经历,挖掘其思想特色,展现其对华严宗的历史贡献及对华严学发 展的影响。 另外宋代华严的中兴与朝鲜华严之间的关系问题, 也是其中甚为值得关注的课题, 而净源与高丽义天之间的交往则是切入点,对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本文也将做比较细致的 阐述。 按此思路,本文将分为六个章节来论述:首先为绪论,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研究综述,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思路和框架等;然后第一章,从北宋社会状况和 宋代佛教等方面介绍净源的生活背景;第二章净源生平介绍;第三章净源与宋代华严中兴; 第四章净源的主要思想;第五章净源与高丽僧统义天;第六章净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6 - 第一章 净源所处的时代背景 每一个伟人的诞生,必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从来就不会有无源之水。有诗云: “半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全面而系统 地研究净源与宋代华严,笔者也推其源头,首先从他所处的时代(北宋)背景入手,作一番 简单介绍。 第一节 北宋社会:世界领先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指 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可见,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 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公元 960 年正月,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之后,宋 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统一南北,结束了唐以来的“藩镇割剧”之现象。继唐以后,又一次 完成了大一统。 宋朝建国之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人口不断增多,南方的农业更是发展迅速。当时, 由越南传入中国的占城稻,在北宋前就已经为福建地区的农民所栽种。到北宋初,从福建大 量流入长江流域和淮水流域,占城稻的搞旱力强,成熟较快,这样就使江浙的许多地方一岁 收获两次,又因其“不择地而生” ,使得种稻土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谷物总产量大增。商品经 济也比较发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交子” ,政府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交子务” , 负责纸币的发行与管理。这些都为晋水净源“中兴华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造纸业和刻版印刷业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改进。造纸术得到突破性的改进,有很多城市分 别使用竹子、大麻、橝、楮和大棉等不同材料,制造质地不同的纸张。福建的建阳、安徽的 微州、四川的成才以及江浙地区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成为纸的著名产地。这也为宋代佛经的 大量印刷与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开宝四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71983)刻成的蜀版大 藏经 ,是我国刊印藏经的开始。 造船业和对外贸易相当发达。造船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很多商人通过商船 来往于大宋和日本、朝鲜、南洋诸国。朝鲜僧统义天访宋就学于净源时,辽与大宋交恶,陆 路不通,义天就选择了海上商船,渡海而来。 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培养了大量文人士大夫,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据,儒学 赖此大昌。中土多数佛学名僧,多有早年学儒的经历,此社会文化之大环境使然。净源法师 亦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文化经历使净源经过比较优良的儒学训练,为他以后学佛打下了坚实 的文化根底,同时,也为他今后以华严融摄诸家包括儒道的思想特点埋下伏笔。而大量宋代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 观书有感二首 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7 - 官学序列教育的士阶层,也正是“华严”最主要的信仰群体。 第二节 宋代佛教:走向复兴 赵宋王朝(9601279)时期,统治者对宗教的政策大体是宽容的(偶有冲突再所难免) , 在中国历史疆域内多个民族信奉着多种宗教。宋时(包括辽、夏、金)的宗教,不是魏、晋、 隋、唐宗教的简单延续,而是表现出自己时代的鲜明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一大转 折。各种不同宗教信仰并存,和睦相处,乃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宋代宗教总体表现为兼 容并包的开放型特征。 具体到佛教而言,自会昌五年(845 年) “禁佛”以后,虽自大中元年(947)起,大力 恢复佛教,但佛教已然元气大伤,更有“僧尼寺院多有故违条法,哀私度人(为僧尼) ” , “妄 称圣(佛)教,或僧尼不辨,或男女混居。 ” 。宋朝建立之后,历代皇帝对佛教皆有扶持, 一些教派开始重兴。这一阶段佛教的发展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寺院 经济形态向世俗经济即地主经济转型。二、在继续译经的情况下,出现了版刻大藏诸经。三、 佛教与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它既予理学以佛学的影响,又使佛教本身得到了广泛传 播。四、宋代一般佛教徒注重修行,故禅净两宗最为流行。五、中国佛教继续影响海外,多 个教派中兴,以天台、华严为最。 第三节 杭州佛教: “东南佛国” 早在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 年,一说咸和三年,即 328 年) ,天竺僧人慧理法师就在灵 隐山麓一带结庐开禅,创建了灵隐寺、下天竺等庙宇(传说共建了 10 座) 。从此,佛教开始 在杭州传播,南朝时,钱塘县的寺院建了十多座,主要有玉泉寺、祥符寺、慈光寺、众安寺、 相国寺、孤山寺等,灵隐得以扩建。 隋唐时,杭州佛教进一步发展,兴建了中天竺寺、南天竺寺、凤林寺、虎跑寺、胜果寺、 开元寺等一大批寺院。天台、禅宗、华严宗等主要佛教宗派已在杭州流传。韬光、圆林、寰 中、道钦、道峰、文喜等深谙佛理的高僧在杭州开坛弘扬佛法。使皈依佛法的人数大增。五 代吴越国时,由于统治者的笃信佛教和大力倡导,佛教极为繁盛。当时作为吴越国都城的杭 州,新建和扩建的寺院,不下二百余所,其中灵隐寺、下天竺法镜寺,中天竺寺等进行了大 规模扩建,灵隐寺拥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讲房一千三百多间,规模称雄诸寺。此时杭城 内外,湖山之间,寺院林立,宝塔讷耸,香烟缭绕,梵音不绝,有“东南佛国”之称。余杭 文益禅师首创法眼宗,成为影响最大的教派,德昭、道潜、延寿等高僧继承和弘扬了法眼宗 教义。天台宗和律宗也涌现了皓端、宗季、义寂、义通和元表、赞宁等高僧。大批佛经典籍 在杭州刊刻,流播南北。 北宋杭州有“西湖三百六十寺”之称,禅寺、教寺、律寺俱全。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2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8 - 第二章 净源生平 净源(10111088)俗姓杨,字伯长(亦作伯常) ,自号潜叟。先世泉州晋水(今福建晋 江县)人,所以学者以晋水称之。笔者将净源生平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出家之 前,主要是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因缘成熟,闻海印法师之一言而顿悟,决意出家。第二阶 段为求学佛法时期。净源二十三岁出家之后,即负笈四方求法,遍参兼听于当时数位佛教大 德之讲席,人称“教海义龙” 。第三阶段为学成之后,住持寺院,收集整理华严典籍,注疏祖 师之说,兴种种振兴华严之事。晚年时,净源与高丽僧统义天的交往成为其中兴华严事业的 转折点,影响深远。 第一节 由儒入佛,青年转向 据慧因寺志卷之八宋杭州南山慧因教院晋水法师碑载,净源法师 家世簪绅,幼传儒术。夙秉慧性,所学必达。既冠,肄业之睱,闲游禅林。因闻海 印师一言,顿悟心地志操勇决,遂辞亲出家。 由材料可知,净源出身官绅世家,幼年时即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所学为儒学。他非常 好学,而且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凡是所学,必定达其究竟。二十岁左右时,在学习闲暇 之际,游于禅林寺院。因闻海印法师之一言,顿悟心地,于是决意辞亲出家。对于其出家之 志,家中并未反对,因为在此之前尚有因缘。据载: 先是,法师母冯氏尝梦梵僧宴坐其前,异光满室,因而有娠,即屏荤素茹。弥月之 夕,复梦神人曰是子非常,当为法器。 母亲因梦见梵僧而怀孕,临产之时又梦见神人说“是子非常,当为法器” 。由此因缘,净 源得以顺利出家。 第二节 广参博学,教海义龙 净源出家之后的求学经历,据慧因寺志卷之八宋杭州南山慧因教院晋水法师碑载: 年二十三,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以泛恩得度。明年受具足戒。自是朝夕佛事, 无复异念。负笈求法,百舍重 。初受华严经观于华藏大师承迁。次受李通玄华 明李翥集撰慧因寺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50 明李翥集撰慧因寺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5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华严“中兴教主”晋水净源研究 - 9 - 严论于横海明覃。自北还南,时长水大师子璿造首楞严 ,道行浙江,缙云希仲亲禀 其义,二师亦以圆觉 起信等诸经论为人演说。法师遍参兼听,本末全尽。复传还 源观于昆山清本,肇公四绝论于中吴秘思。所诣讲席,闻一知十。得意象外,游 刃无间。旧德仰叹曰此教海义龙也 。 佛祖统纪关于净源法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