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新闻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自组织的社会系统,通 过真实性信息的传播促进社会的公正,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增长的需求,不 断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品位,这是其最根本的道德理念。然而,在 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被打破,而新的规则尚未建立,出现 了“道德弱化”现象。在传媒领域,不仅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得不到解决, 而且媒体自身的伦理问题也显得比较突出。从整体上来看,新闻传媒领域的伦理道 德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有鉴于此,新闻传媒伦理也成为当前的一个 重要话题。它作为新闻传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规范媒体失范现象,强化 媒体运营管理,重建媒体道德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当前传媒领域所存在的主要道德问 题,分别从新闻传媒组织的道德滑坡及新闻传媒从业者的道德认知误区两个角度进 行了详尽的分析解读。新闻传媒组织在市场经济化的浪潮中,其商业化也越来越明 显,受利益的左右和影响,驱利行为也日趋严重,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 违背伦理原则的现象。同时,新闻传媒从业者,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最终实现者, 也存在着某些道德认知误区,本文从价值观层面和程序正义的角度对新闻从业者的 道德认知进行了分析。从形态上讲,媒介只是一种传输工具和手段,其本身并没有 鲜明的价值观色彩,只是在传媒从业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伦理道德问题,因此传 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应受到足够重视并规范之。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闻传媒道德的基本功能及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其 中,真实客观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和道德要求;第二是公平正义原则,着重 从当代正义理论的层面,论述了新闻媒体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新闻 媒体在实现和维系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是新闻采访中的底 线伦理原则,论述了隐性采访手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的可取性,同时重点阐述 了其兼具的特殊性和不可触碰的禁区,旨在用底线伦理的涵义对隐性采访进行剖析 与限制,使其处于一个平衡点,在适度的范围发挥作用;第四是人道主义精神,在 任何条件下,都应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实现,追求人的自由 与幸福,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核心精神应有之义,也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精神内核 所在。 针对以上所述,第三部分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方面给出了如何消除媒体 ii 运行中的不道德行为、重建新闻传媒道德的可行性路径。着重从传媒道德的学科建 设及道德修养的生态环境教育、传媒组织和从业者的自律和他律的应有维度以及社 会公众对媒体的参与和监督等方面来加以讨论,试图找出转型期我国新闻传媒伦理 道德建设之路。 关键词:新闻传媒道德;道德原则;道德建设 iii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news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todays modern social life. as a self-organizing social system, news media communicates the true in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 justice, the purposes of which are to satisfy peoples need for the increase of property, to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to improve peoples spiritual taste. all of these are the basic moral ideas. however, with the impact of the waves of market economy, there appears “moral vacanc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cause some traditional rules have been broken while the new rules havent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field media, there are not only many problems on vocational morality but also many ethical issues on media itself which cant be solved. from the whole, the ethical crisis of the field of new media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we must face. therefore, the morality of new media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currently.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media, the morality of new media is essential to regulate the anomie phenomena of new media, to reinforce the management of media, and to reconstruct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media.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major mor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edia field from the respect of moral decline of media organization and the respect of morally cognitive mistakes of medias practitioners. during the wave of market economy, news media organizations commercial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nefit, the behavior of benefit drive gets serious gradually. and there appear many phenomena of disobeying the ethical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media practitioners who are the final implementers in the course of news communication, have some morally cognitive mistakes. morph metrically, media that is merely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asnt any obvious features of value. it is the use by media practitioners that brings up many moral problems.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news practitioners vocational morality and regulate it. iv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rgues some basic functions and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morality of news media. among these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truth and obje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t is also the moral demand. the second is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which argues the internal relation of news media to social justice from the point of modern justice theories, and suggests that the news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tualiz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justice. the third is the principle of bottom line in the news interviewing, which argues the acceptance of implicit interviewing mean in the course of news communication and mainly elucidates its specialization and untouched areas, intending to analyze and limit the implicit interviewing by way of bottom line morality and to make it at a point of balance and play its role in moderate range. the fourth is the spirits of humanity,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take human as the emphasis, respect human lives, take human values seriously and pursue the human freedom and happiness in any time, all of which are the deserved significance of humanistic spirits, and the core of news communication. as far as these above concerned, the third part puts forward some advisable approaches for how to eliminate the unmoral behaviors of media operation and how to reconstruct the media morality, including the respects of academic construction on media morality, ecologicall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orality, news media organization, practitioners autonomy and heteronomy and social publics particip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so on. this part intends to find the way to construct the morality of our countrys news media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key words: news media moral; moral principles; moral construction 承诺书 37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1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8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11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在论及任何特定领域的道德建设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德建设问题从 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或道德问题,要综合性地考虑到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在 我国,要讨论新闻传媒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必须要把我国转型期及随之而来的社 会道德重建问题联系起来考察。事实上,也只有在社会道德重建的基础上,新闻传 媒的道德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新闻传媒的道德重建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社会道德重建担当一个积极的角 色。在我国的转型期中,旧的道德价值体系正在不断地被解构,新的为社会大众所 一致认同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道德“善” “恶”的价值判断上 存在着许多不可争议的现实。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的强势舆论引导者与教育公器,担 任起道德教化的社会精英角色,可以促成健康、向上的舆论风气。 其次,重塑新闻传媒在公众中的形象。新闻传媒的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 了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传媒 领域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假新闻、新闻娱乐化、侵权新闻和不良广告等,不断侵 蚀着公众的信任度。 最后,弥补新闻立法不足的制度缺陷。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新闻立法相对滞后, 对传媒道德的失范不能有效的规制,所以诉诸法律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另一 方面,新闻传媒道德作为一种伦理的研究,光靠法律来解决问题,也是规避责任。 当然,不是说所有道德问题都可以在伦理学的视域中得到解决,但至少能做出其应 有的贡献,为其他方面的思考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与方案支持。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 2 1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及其主要问题 1.1 新闻传媒道德概述 新闻传播是社会活动主体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是社会结构体系中新闻 传播机构利用媒介向广大受众发布和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报道的传播活 动。 新闻传媒道德的研究要追溯到古代传播道德的萌芽和研究,尤以孔子的人际交 往道德标准为例, 论语阳货篇有“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 论语学而篇有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其中就包含了传播道德的思想。到了北宋末年,民间小报 开始兴办,南宋时期,办报职业已蔚然成风。这个时候,新闻道德作为一种行业道 德逐渐凸现出来,形成了自己某些成文或不成文的道德标准。近代报纸的出现,是 新闻传媒在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在其论文论 日报渐行于东土中指出,采编之人“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 , “至 于采访失实,记载多夸,此亦近时日报之通弊,或并有之,均不得免。 ” 这就是最 早的对新闻道德的比较深入的阐述。1918 年,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正式开始了对新闻传媒道德问题的研究。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在其著作也是我 国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新闻学中强调新闻从业人员“应有大无畏之精神,见义勇 为,宁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蝉。 ” 到了现代,随着对新闻传媒道德不断的评述与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新闻传媒 道德相对完善的界定。 但是, 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这样的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新闻传媒道德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学问;另一种意见认为,新闻传媒道 德除了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还把新闻媒体的道德功能也作为研究对象,阐 明它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功能,并揭示它的一般本质及发展规律。 我个人认为,如果单纯地只是把新闻道德理解为其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显然只 是以一个狭小的道德层面来解读道德本身,难免会以偏概全;其次,从促进社会和 谐的角度看,把媒体组织视为一个进行伦理反思的独立场所是必要的,所以,新闻 传媒道德的研究不仅包括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也包括媒体组织的伦理道德。 由此,可以重新给新闻传媒道德下一个定义。首先,新闻传媒道德是系统地研 究新闻媒体组织如何履行其职务与义务且是否符合它的应当,以及新闻从业者在新 王韬: 论日报渐行于东土 ,收于中国新闻史文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3、14 页,1987 年 徐宝璜: 新闻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6 页,1994 年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及其主要问题 3 闻传播过程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的认识与抉择。 ” 其次,新闻道德也对生 活中人们所共同认可的那些原则与规范做价值分析与界定。 这就是新闻传媒道德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本章就以上内容论述了目前 新闻传媒道德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阐述了新闻传媒组织的道德滑 坡现象,另一方面指出新闻传媒从业者的道德认知误区。新闻传媒是一种传输工具 和手段,如果不能正己,如何教育广大的受众?因此,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新闻传 媒道德领域的伦理道德危机应该成为一个必须正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2 新闻传媒组织的道德滑坡 新闻传媒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国家行政拨 款的逐渐减少,媒体内部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逐步走上了自负盈亏 的道路。然而当传媒真正的作为一种产业投入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中,遵循着市场 规律而生存运作,残酷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一样的体现在传媒的身上。 因此受“盈亏”左右和影响,其逐利行为日趋严重,不正之风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原则的行为,损害了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与影 响力,新闻传媒组织道德滑坡的严重性应予以关注。 1.2.1 利益驱使下的道德失范 越来越商业化的传媒组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突出的道德问题有:假新闻、有偿 新闻、侵权新闻、媚俗新闻。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四大问题深恶痛绝,再加上群众 反映强烈的“虚假广告” ,统称为新闻界的“五大公害” 。 第一,假新闻。新闻的真实性是公众普遍认同的伦理原则,也是国际新闻界共 同追求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但是近几年来,假新闻的出现已不是什么新鲜 事了,以前也只是局限于一些不知名的、规模较小的杂志社、报社,内容也多见于 娱乐方面的虚假报道,到了现在,已升级到许多知名的大报,有影响力的杂志,内 容也从娱乐蔓延到其他方面,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赚取更多更高的利润。 这自然与记者的知识水平、负责敬业的态度等个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 关,但传媒组织的日趋强烈的逐利目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商业化加剧了新 闻界的竞争,因此时效性、卖点、销量比真实性更被重视。 郑根成: 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 ,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第 42 页,2009 年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 4 我们大家所周知的“周正龙事件” ,将“虚假”演绎发挥到了极致,周正龙 本人确有不良意图,但媒体的推波助澜,聚焦放大此事,虚虚实实,使读者真假难 辩,成为周造假的幕后推手。 第二,有偿新闻。用金钱来衡量和让渡权力,它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 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已成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严 重的问题。 由于媒介开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经营体制,追求高利益成为必然, 所以媒介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搞创收” 。最常见而且公众已经习以为常的形式 是“出卖版面和节目时间,以合办的形式搞有偿新闻。 ” 甚至有些媒介下属的记者 部的主要任务不是发新闻稿,而是拉广告和找赞助。 与有偿新闻相关的,还有“有偿不闻” ,它有时甚至比有偿新闻还要有危害性。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介在物质利益或其他利益的诱惑下,以权谋私,暗地里 权钱交易,对一些重大的负面新闻保持沉默,或者含糊其词,不了了之。声名狼藉 的山西“封口费” 事件,不仅反映了山西媒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也是新闻人 的职业道德的丧失,是新闻界的耻辱。 第三,侵权新闻。就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对公民、法人或 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 ,这些合法权益一般有名誉权、隐私权、荣誉 权、姓名权等。这是一种违法的事情,新闻媒体跨越了基本守法的界限。近年来, 媒体和工作者侵权问题时有发生,各种涉及媒体侵权的新闻官司接连不断。前两年 火爆网络的“艳照门” ,今年窜红的“兽兽门” 。新闻媒体想尽一切办法抢独家 新闻,往往就把公民的隐私作为“独家”加以报道,构成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侵权新闻的根本原因, 还是在于新闻媒体和从业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职业素养。 第四,泛娱乐化。有人把媒体称为“媚体” ,话虽有点粗俗,但是仔细想想, 2007 年 10 月 3 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平县文采村村民周正龙声称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10 月 12 日,陕西省林 业厅经鉴定 70 余张照片为真,并给予周 2 万奖励。随后,此事一波三折,后经大量证据证明周的虎照为假。 初广志、郎劲松、张殿元: 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研究 ,第 26-27 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年 山西“封口费”事件:2008 年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一名矿工吉新红在矿内闷死,事故发生后,煤矿没有向上张 报告,反而给诸多闻风而来的记者发放“封口费” ,多则上万,少则几千元。然而,这只是开始,其后的山西 “曲沃事件” 、 “繁峙金矿爆炸案” ,一直“新闻”不断。 顾理平: 新闻法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 277 页,1999 年版 艳照门:2008 新年伊始,一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布了一系列关陈冠希和一些女艺人之间的自拍照和其他图片 (我们讳称“艳照” ) ,在网上广为流传。多位女艺人受其牵连,事业和情感受到冲击,陈冠希自己也被“封杀” 。 兽兽门:兽兽被曾被其男友拍裸照(后经证实为不雅视频) ,分手之后,其男友于2010年1月初将四段不雅视 频发布在网络上。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及其主要问题 5 也不无道理。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味的迎合少数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俗品 味,把庸俗当通俗,把低级媚俗当作卖点,大肆渲染社会新闻的色情与暴力,娱乐 新闻明星的隐私与绯闻,有人冠之以名, “腥、性、星” 。 用一句网上流传已久的话来总结一下, “明星代替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 绯闻顶替了事实,低俗代替了端庄,娱乐覆盖了文化” ,实属无奈的调侃。真正的 娱乐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也是美的、道德的,正所谓“娱乐不远道” 。 第五,虚假广告。虚假广告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群众对此叫苦不迭,怨声 不断,而我们的媒体却依然我行我素,照收照登,职业良心不见踪影。 以上虽说并不代表整个新闻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还是值得我们重 视和反思的。 1.2.2 权力不公致使社会公器变质 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载体,具有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的特点,被普遍 视为一种公共事业,因而被称为“社会公器” ,而且它长期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的宣 传工具,也被定义为“耳目喉舌” 。即使在新闻传媒商业化的进程中,其为公众服 务的“社会公器”和维护政党利益的“喉舌”功能性质也不会改变,仍然是包含在 新闻传媒里的一个根本属性,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为公众利益服务。 公众利用传媒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样的例子已不胜枚举。在信息化的社 会里,公众也逐渐学会并习惯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呼声。最典型的当属央视一套的 焦点访谈 ,由于此节目的高关注率和相对权威的特点,所以起到了很好的监督 与解决的效果。此后,类似的揭露性质的节目也如雨后春芛般,方兴未艾。如央视 的另一档节目新闻调查 ,同时其他省市台也争相效仿。 2003 年广州的孙志刚案中,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影响下, 通过自身的 “软权力” 构建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公共讨论空间,并改变了收容制度,成为公众利用媒体维护 权益的最好证明,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各类交友、寻人、贸 易等互助平台也已被公众所熟知,从博客、空间再到微博,处处体现着新闻媒体的 公共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享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发表言论的途径也在 增加,但同时,传播的鸿沟随着媒体的发展在逐渐扩大,产生了“媒介歧视”即嫌 “贫”爱“富”的问题。 “富”是指“强力人群” 的一类人,他们经济收入较高、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对消费和时尚等主流元素较为敏感。“穷” 代表了 “弱势群体” , 陈绚: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 120 页,2008 年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 6 那些处于阶层底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新闻媒体本应属于全民所有,所有人都 应该在传媒“软权力”服务的范围里,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将其目标受众 定位为“强力人群” ,传媒资源更多地向他们倾斜,而为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民、下 岗职工、孤寡老人、失学儿童、残疾人以及进城务工者等弱势群体服务的专刊和栏 目越来越少。 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宗旨, 也是中国新闻媒体办报(台)的根本方针 。虽然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工人、农民等普通市民还是社会的主体,是新闻传媒的主要服务对象,并且更 应该关心那些处于困境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心声和愿望。一旦新闻 传媒的这种“软权力”失衡,处于不公正的位置,为了自身利益倾斜于部分受众, 嫌“贫”爱“富” ,造成部分受众不能平等的享有媒体的使用权利,就会滑向距社会 公器越来越远的方向,变质成少部分人的表达空间,久而久之,传媒与普通百姓的 距离会越来越远,最终失去大多数受众。 1.3 新闻传媒从业者的道德认知误区 新闻采编、刊发等一系列传播过程,最终还要通过行动主体新闻从业者来 实现。一个新闻从业者的人格是否高尚,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人生观、价值观是 否符合社会主流趋势的道德层面以及个人的情感喜好憎恶等因素都可能内化到新 闻传播的过程中,因此传媒道德的滑坡也往往表现在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 上。 1.3.1 价值观误区 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道德准则,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行 为,从而区分事物的善恶,对错以及是否可行。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思想行为的偏 离,违反了职业道德和规范。 误区一:功利追求大于个人伦理 与个体良心、社会制度相比,媒体作为一种公共的信息平台,在宣示道德诉求 方面,其舆论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新闻从业者在采编活动中,他的价值判 断和道德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方向,甚至司法程序、制度改革。这就要求 媒体从业者遇到工作要求和个人伦理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两难困境时,必须在职 业人的职责和人的属性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陈绚: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 121 页,2008 年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及其主要问题 7 2005 年东南晚报的一篇新闻:一位记者雨天守株待兔在一个大水坑旁,只 是为了拍摄路人跌入水坑具有视觉震撼的照片。明知水坑可能危害生命健康,却以 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甚至盼望后果发生的心态进行捕捉式拍摄。照片刊登后,公众的 道德诘问一时四起。 媒体往往从功利主义的原则出发,努力争取做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 在这一事件中以牺牲某个行人的安全利益于不顾, 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填平水坑,“拯 救”大多数人的行路安全。新闻从业者的职责是恪尽职守,报道真实的新闻,这是 毫无疑问的。但是当一种普适性的伦理原则应该尊重人的生命和健康,和作为 职业人的职业追求发生冲突时,应该考虑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职业 人。作为一个人的责任,就应该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而不应该以一个“旁 观者身份”去报道对于个人的灾难事件。在媒体从业者努力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 利益”创造条件时,没有阻止少数人悲剧的发生,仍然是不道德的。公众利益也并 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大于个人伦理, “不伤害”原则也是功利主义所不能超越的。 同时,记者抢独家新闻、赚更多稿费的利己主义,也使得他在面对这样的伦理困境 时,新闻职责也超越了同情心的界限。 误区二:经济创收高于社会责任 著名学者甘绍平说: “尽管媒体企业化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但正如企业伦理 所要求的那样,媒体企业并不仅仅是一部赚钱的机器,它还承载着应有的社会责 任。 ” 浙江财经学院伦理研究所郑根成教授也认为,传媒一方面有着意识形态的属 性,用来反映社会公众舆论, “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将社会公众引导到凝聚人心的 方向,引导到弘扬正气的方向,引导到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的方向。 ” 这即是传 媒的社会责任。但另一方面传媒还有着很强的经济属性,作为一个企业要用它的优 良产品在市场上获取高回报。 传媒的双重属性赋予了它双重身份, 既是舆论引导者, 又是经济创收者。 在一般情况下,传媒的这种身份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很高的传媒同时在市场上 也占有不错的份额和良好的盈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湖南电广传媒。但同时不可 否认的是,这两种身份也有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一方面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要 求它不能被经济利益所影响;一方面又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突出 表现有:传媒从业者在采编时,偏好矛盾冲突,寻找麻烦,寻找失败,寻找丑闻, 甘绍平: 公民社会中的媒体伦理 ,转引自中国应用伦理学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 154 页,2005 年 郑根成: 媒体载道传媒伦理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 159 页,2009 年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 8 争夺公众的眼球;对灾难性事件“情有独钟” ,血腥、暴力事件充斥报纸、电视等 媒体;在公众知情权和个体隐私权之间,伤害后者,满足公众猎奇心理。 在传媒从业者违反职业规范的传播过程中,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责任被隐 匿,经济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传媒从业者无疑是最大的“帮凶” 。 1.3.2 程序正义:传媒从业者不容忽视的视角 1971 年,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出版了蜚声国际的正义论 ,提出了“程序 正义” ,并着重对程序正义三种形态(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以及不完 善的程序正义)中的纯粹的程序正义进行了分析。在罗尔斯看来, “在满足正义的 要求时,它不再需要追溯无数的特殊环境和个人不断变化着的相对地位,从而避免 了由这类细节引起的复杂原则问题。 ” 在这里,罗尔斯提出了一种纯粹的正义环境 原初状态,通过“无知之幕”消弭了人们之间的任何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 即屏蔽了一切可能引起不公平现象的信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结果正义。罗尔 斯的“纯粹程序正义”表明,人们对任何一种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的权益受到积极或 消极的影响的活动或决定做出评价时,不仅要结果或效果的正义,而且更要关注促 成结果的程序本身是否符合正当性和合理性。虽然说手段服务于目的,但目的不能 为手段的非正义辩护。罗尔斯所尊崇的程序正义的理念涵盖了经济、行政、法律等 多个方面,他所提出的程序或者过程本身的正当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 节主要从传媒理论和实务界针对传媒从业者在采访手段、信息来源等问题上运用 “程序正义”的理念,进行伦理解读和反思。 第一,隐性手段对他人权益的侵害。隐性采访(记者隐瞒身份,使用暗藏的照 相机、录音笔等)由于对社会某些现象真实的揭露及造成的强大冲击,已成为许多 媒体及其从业者使用的重磅“武器” ,且逐渐发展壮大。一位记者在高考的前夕, 在考场对面的楼上架起摄像机,在其镜头中有 10 多位考生作弊,随后被查处取消 了高考资格。针对这一事件,学者杨耕身提出了两点困惑。首先是关于新闻与程序 正义的困惑。对于某件即将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记者在获悉的情况下应该上报, 防止事态的发生还是任其发展成为一个新闻事实。其次是新闻与人道主义的困惑。 在镜头里被曝光并被取消高考资格的 10 多位考生,无疑对他们造成了伤害。新闻 与人道主义果真是冰火不相容吗? 第二,舆论影响司法审批、执法。在对司法案件报道的过程中,媒体经常会以 “媒体判官” 、 “无冕之王”的形象出现,越俎代庖,将话语权触伸至职责以外,僭 美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 ,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88 页,1988 年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及其主要问题 9 越了自己的权力范围,对案件品头论足,造成强大的舆论效果,违反了客观公正的 伦理原则。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关注并进行相应的监督,本毋庸置疑,有的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比如广州的“孙志刚案” 。但也 有通过舆论压力左右司法的审判,比如“许霆案” 。一波三折的改判,司法部门 的鉴定和最后的综合考量定刑是一个方面,但传媒的舆论压力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一位著名的刑法学者一针见血指出,舆论压力左右的判决,使司法的独立 性受到怀疑。 第三,捕风捉影、主观臆断。记者常把自己的认知偏差带入调查的全过程,对 所采访报道的问题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刊发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误导性报道来。久而 久之,类似这种传媒人编出来的“狼来了”的故事多了,受众将难以信任媒体,对 媒体公信力造成损伤。 以上三个方面,应引起传媒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结果固然重要,但结果据以 形成的过程本身也应该符合客观的正当性、合理性标准。 许霆案:2006 年 4 月 21 日,广州青年许霆利用 atm 机故障漏洞取款 17.5 万元,事发后许霆潜逃一年落网。 2007 年 12 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2008 年 2 月 22 日,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审改判 5 年有期 徒刑。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 10 2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功能与基本原则 2.1 新闻传媒道德的功能 新闻传媒通过信息的传播,服务于社会公众,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文 明与文化的传承服务于公众的知识获取和艺术鉴赏,培育和提升了公众的精神素 养,通过舆论监督服务于公众的道德判断力,并实现了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传媒 的这些德性渗透到公众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拥有着强大的教化的 导向功能,因此,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的先进道德形象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 体来看,新闻传媒道德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媒体被视为社会良心的化身,具有善恶的明辩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 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纷繁复杂的信息,传媒存在着弃取择选等诸多可能性,因此,传 媒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质最大程度地影响着择选过程的价值判断。而在价值判断的 过程中,道德知识的拥有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只有在道德知识的学习中传媒组织 和个人才能不断的完善自身。在传播过程中,传媒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能力,从 而具有了善恶的明辩力。由于传媒居社会风气之首和占社会道德变革之先,对公众 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和引领导向作用,所以这种善恶的明辩力要敏锐、正确, 而且革新务实,用其内在的道德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二,向善的维持力。向善的维持力是在善恶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在正确的方 向上促进善的实现。传媒是相对优越的道德特权阶层,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对一些优良行为难以坚持到底,缺乏一种道德意志的力量,未能将其应有的社会功 能充分发挥。 所以传媒应有清晰和坚定的向善的维持力, 引领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 开启民智,向导国民。 第三,自律意识。由于传媒机构居于社会风气之首,且属公益性和公共性,所 以不论是社会权力部门的强权压顶,还是实力雄厚者的金钱贿赂,往往要千方百计 的利用媒体,以谋己私,这直接干扰了新闻传媒的正常传播。面对诱惑,传媒如果 自律意识淡薄,不能清醒的认识和拒绝,那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颠覆了传媒的底 线公平与公正,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也无法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在 利益取舍之间, 拒绝诱惑需要传媒机构和从业者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追求, 在 “应 当”与“不应当”之间,用坚强的意志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应当” 。面对声色犬 马的物质诱惑,自律意识是失德的最后防线,拒绝也显得难能可贵。大众传媒的德 性对各种诱惑的拒绝力,不仅对大众传媒自身有利,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受众精神的 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功能与基本原则 11 建构,影响到社会公共理性的形成,制约着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2.2 新闻传播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 在我国转型期社会公德出现的弱化状况,新闻传媒自身的伦理问题和新闻从业 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尤显突出,已成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道德重建亟待解决的事情。 新闻媒介及其从业者除了要遵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普遍道德规范 外,还应遵循针对新闻传播活动特点具体的一些伦理精神和原则。 2.2.1 真实客观原则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真实性和传播过程中的客观性成为了对新闻传播及 其从业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一方面是民主制度的内在要求。 民主制度下的社会, 公众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日益膨胀,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了解和需求也越 来越强烈,因此让公众了解真相也就成了民主制度下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新闻传播 作为社会生活中舆论监督的工具和手段,应该尊重和满足公众应得的知情权,把真 实的信息客观公正的报道出来。另一方面也是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信息时代, 大部分的人通过媒介传播得到知识、信息,客观真实的信息可以为公众提供正确的 指导和认识,公众依此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提高生活质 量。同时,传媒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倡导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念,追求生活中的 美与善,优化人的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而言,客观真实的信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 用。所以,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客观真实原则,这是媒介的“生命线” ,也是其 存在和行为的底线,离开了这一支撑点,就会对人们的认识形成误导,使人们不能 把握生活的真相,新闻传媒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然而,要真正的做到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也并非易事。这主要是由新闻传播的时 效性所致。新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新” ,尤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瞬 息万变的今天,没有时效性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在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常常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作深入的采访调查,因而“不 得不常常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去观察,用蜻蜓点水的方式去采访,用倚马可待的方式 去完成新闻稿件的写作任务这就难免会浮光掠影” , 造成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 扣。其次,一些新闻媒体受制于各方面的压力,故意歪曲了真实的信息。在传媒的 产业进程中,传媒重视经营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商业力量的侵入,政治力量 的介入,使得部分媒体失德,抛弃真相,唯“老板”命是从,把这些来自社会各方 黄富峰: 大众传媒伦理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74 页,2009 年 郑保卫: 当代新闻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第 586 页,2003 年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 12 面的集团力量当成衣食父母, 违背了真实的本相。 此外, 由于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新闻工作者的数量也在增加,不断的“扩招” ,人数的剧增,相对进入新闻事业 的门槛就会降低。据统计,我国目前传媒领域的从业者已达五十万人,但是从专业 和学历来看,良莠不齐,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在传播过程中,对真 实性原则的把握较弱,使信息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追求信息传播中的真 实客观,新闻从业者“决不能让自我压倒良心或理智。他应当试图去拨开笼罩在无 数问题上的偏见与结党成派之云雾,揭开严峻的现实与理智之帷幕。对当今盛行的 崇拜非理性的热潮决不做出让步” 。 尊重事实、客观真实地报道发生的事情是新闻传播最基本也是第一位的伦理精 神和原则, 媒介组织和从业者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坚持真实性原则, 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努力为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引导作 用。 2.2.2 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原则要基于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 伦理原则,也是传媒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 (1) 社会正义释义 正义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正义”是作为对社会道 德评价的基本范畴来使用的,是罗尔斯说的“城邦的正义” ,即社会正义,是社会 “符合道德” 。古往今来,建立一种公正的社会制度,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一 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也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人类努力追求正 义的历史,正义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制度建设的精神指向。 中国古代最早论述“正义”见于尚书洪范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 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 正直。 ”这段话说明:王道是社会的政治德性,是不偏不倚,而且无私的。 管子形 势中又有记载, “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 ” 公正无私可比天地,公是无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紧缺专业人才引进(校园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竞聘农场社区工作者8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广东广州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医技岗位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拟进入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湖南澄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招聘见习生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翠湖路小学春季学期临聘教师招聘1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陇南市成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12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医服务工作人员招聘9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芜湖宜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技术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班组安全知识培训通讯稿课件
- 2025年甘肃省药品检查员资格考试(药械化流通)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自来水企业内部管理规范
- 2025新热处理工程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硬笔书法全册教案共20课时
- 工会兼职补助管理办法
- 纸箱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 广东省高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
- 混凝土试件养护协议书
- 股份清算协议书范本
- 成人门急诊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